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以FSH受体的配体结合部位作为抗原进行主动免疫对大鼠生殖的影响

以FSH受体的配体结合部位作为抗原进行主动免疫对大鼠生殖的影响

以FSH受体的配体结合部位作为抗原进行主动免疫对大鼠生殖的影响
以FSH受体的配体结合部位作为抗原进行主动免疫对大鼠生殖的影响

以FSH受体的配体结合部位作为抗原进行主动免疫对大鼠生殖的影响

作者:石燕, 郁琳, 朱燕, 蒋雅红, 孙兆贵, 王健, SHI Yan, YU Lin, ZHU Yan, JIANG Ya-hong,SUN Zhao-gui, WANG Jian

作者单位: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药具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

刊名: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英文刊名: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年,卷(期):2013,33(1)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0216223892.html,/Periodical_shsydwkx201301003.aspx

佐剂的研究现状课稿

佐剂的研究现状 【摘要】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佐剂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综合免疫佐剂研究多方面资料和最新观点,就免疫佐剂研究概况作一综述,着重介绍几种新型的佐剂的特点,并就其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开发研制高效、低毒、结构新颖的免疫佐剂提供参考。 【关键字】免疫佐剂研究 佐剂是先于抗原或同时注射于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而本身并无抗原性的物质,又称免疫佐剂。从巴斯德至今近百年来已开发了许多菌苗和疫苗,但传统的菌疫苗一般多为全菌或全病毒制成,其中含有大量非免疫原性物质,这些物质除具有毒副作用外也有佐剂作用,所以一般不需要外加佐剂。因此,在这段时间里免疫佐剂并未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直到1925年,法国免疫学家兼兽医Gaston Ramon发现在疫苗中加入某些与之无关的物质可以特异地增强机体对白喉和破伤风毒素的抵抗反应[1],从此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现在,由于高度纯化的新型疫苗的生产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而常规的佐剂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使之很难适应新型疫苗的发展,因此新的研究工作已经逐渐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注意。 20世纪60年代,原苏联喀山医学院就对蜂胶影响动物机体免疫活性方面进行了观察,通过对小鼠、豚鼠、家兔等实验证明应用蜂胶或配合抗原进入机体,能促进机体免疫过程。1981年Kreuter首次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疫苗佐剂,证明纳米粒子佐剂既能提高细胞免疫,又能提高体液免疫。1998年Moldoveanu 等最早报道CpG ODN 联合灭活流感病毒免疫小鼠能诱导产生比常规佐剂更高的血清特异性抗体。这些新型佐剂能克服常规佐剂的一些缺陷,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常用的佐剂有铝盐、油乳、蜂胶、多糖、微生物、氟氏(FA)佐剂、γ- 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糖苷及复方中药佐剂等,新型免疫佐剂有核酸、CpG、补体、纳米、脂质体(LIP)等。下面就几种免疫佐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的综述。 1 佐剂作用机理 Cox[2]等提出了佐剂增强免疫应答5种可能的机制: 1.1 免疫调节作用 众多佐剂具有调节细胞因子网络的能力。不同的佐剂诱导抗原提呈细胞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促使Th前体细胞向Th1或Th2不同的亚型分化。 1.2 抗原提呈作用 某些佐剂能保持抗原构象的完整性,并将其呈递给合适的免疫效应因子。当佐剂与抗原以更有效的维护构象表位的方式结合时,可提高抗原的体内作用,延长抗原屏蔽时间. 1.3 诱导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 应答通过与细胞膜融合或保护抗原肽,佐剂可促进相应肽掺入MHC类分子并维持二者结合,同时期望通过诱导IFN-γ和TNF-α来提高肽MHC类分子的表达。

黏膜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黏膜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摘要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唾液腺、泪腺、乳腺)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该系统在体内覆盖范围很广.是机体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又是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免疫体系,它在抵抗感染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黏膜表面与外界抗原(比如食物、共生菌、有害病原体等)直接接触,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1]。本文简述了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就黏膜免疫的体液、细胞调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字黏膜免疫系统黏膜免疫调节体液调节细胞调节 前言 自20世纪60年代黏膜免疫概念产生以来,黏膜免疫系统作为机体相对独立的免疫系统,就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动物机体黏膜组织是机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的场所。肠黏膜与肠腔内大量细菌及毒素广泛接触,是机体最重要的屏障,也是机体受威胁最大的部位,机体95%以上的感染发生于黏膜或从黏膜入侵。为了预防局部黏膜疾病的发生,黏膜组织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黏膜免疫系统,构成动物有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免疫屏障。通过黏膜免疫后,黏膜局部的抗体比血清抗体出现的早,效价高,且维持的时间长。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黏膜免疫系统由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ALT)、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CALT)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UALT)四部分构成,它们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形成生物体防御外界病原物入侵的首道屏障。 1.黏膜免疫的重要性 黏膜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表面。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彼此之间紧密排列,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与皮肤一起将机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使机体免受外界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扰。例如,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是指肠道相关的淋巴样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GALT)。根据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可将GALT分类为两大部分.即有结构的组织黏膜滤泡和广泛地分布于黏膜固有层中的弥漫淋巴组织。黏膜滤泡是免疫应答的传人淋巴区.又称诱导区,抗原由此进入GALT,被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处理和呈递给免疫活性细胞,诱发免疫应答;而弥漫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的传出淋巴区,又称效应区。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通过归巢机制迁移至弥漫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一、免疫学与医学 免疫学的发展及其向医学各学科的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如免疫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药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临床免疫学等。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免疫学的发展必将在恶性肿瘤的防治、器官移植、传染病的防治、免疫性疾病的防治、生殖的控制,以及延缓衰老等方面推动医学的进步。 二、免疫学与生物学 免疫系统对自己与非己的识别,以及对自己成分的免疫耐受和对非已成分的免疫应答,都涉及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内信号传导和能量转换等生命过程的基本特性。 免疫系统的功能受遗传控制。目前对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遗传控制还知之甚少。免疫遗传学的研究第一次揭开了机体生理功能系统的遗传控制机制。这对在基因水平研究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细胞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都伴随有膜表面标志的变化。在发育的任何阶段发生恶性变的免疫细胞,都具有其固有的、特定的膜标志。这些不同分化阶段的恶性肿瘤细胞是研究细胞恶性变机制的理想模型,对研究恶性肿瘤发生学具有重要意义。 MHC基因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的等位排斥现象的研究、免疫球蛋白以及其他免疫分子基因的研究、对DNA结合蛋白调节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等都大大地丰富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促进了对真核细胞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的认识。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单抗的应用给生物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变革;免疫组化技术与分子杂交技术的结合,使得对基因及其表达的研究可达到定量、定性、定位的程度。显然,免疫学在生物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免疫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回顾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免疫学每一步重要进展都推动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免疫学在抗感染方面的巨大成功,促进了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应用,有力地控制了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在过去30年中,免疫学的巨大进展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了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用细胞工程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用基因工程产生的细胞因子为临床医学提供了一大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药物。这些新型药物主要着重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则副作用较少,因而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传统药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以免疫细胞因子和单克隆抗体为主要产品的生物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部门。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一、佐剂的定义 佐剂(Adjuvant)又称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或免疫增强剂(Immunomodulator),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或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的一类物质。佐剂的英文名adjuvant来源于拉丁文“adjuvare”,意思为“帮助”。药物佐剂,即某种可以加强药物疗效的物质。 二、佐剂的作用 佐剂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速度及耐受性,可调节抗体对抗原的亲和性与专一性,可刺激细胞介导的免疫,可促进肠胃粘膜对疫苗的吸收。佐剂的作用机制当前了解的很少,阻碍了设计新的佐剂化合物,佐剂常激活多个免疫链,其中只有少数与抗原特异应答相关,要想确切地知道佐剂的作用很困难。 佐剂能增加对细胞的渗入性,防止抗原降解,能将抗原运输到特异的抗原呈递细(APC5),增强抗原的呈递或诱导细胞因子的释放。在注射抗原后,抗原可直接被APC5吸收,与B细胞表面抗体结合或发生降解,抗原的吸收途径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特征,但也受佐剂影响。被APC5吸收的抗原通过两种途径MHCI或MHCII而呈递于CD8+或CD4+T细胞上。根据注射疫苗后分泌细胞因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Th1应答与Th2应答。Th1应答主要通过诱导分泌IFN-γ, IL-2和IL-12,而Th2应答是通过诱导分泌IL-4、IL-5、IL-6和IL-12,不同的细胞因子分泌模式是相互拈抗的,促进一种

应答形式常会抑制另一种应答形式,产生I g G2a抗体被认为是Th1应答,然而诱导产生I g G1常与Th2应答有关。不同的佐剂虽然可诱导相似的抗体水平,但是细胞因子应答的方式可能不同,Th1或Th2应答方式对于疫苗的功效有显著的影响。 评价佐剂质量的优劣或能否适用于人用疫苗疫苗的主要因素为: ①能使弱抗原产生满意的免疫效果; ②不得引起中等强度以上的全身反应和严重的局部反应,在局部贮留的硬结必须逐渐被吸收; ③不得因其对佐剂本身的超敏反应,不应与自然发生的血清抗体结合而形成有害的免疫复合物; ④不得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⑤既不能有致癌性,也不得有致畸型性; ⑥佐剂的化学组成应明确,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 ⑦在一定的保存期内的疫苗佐剂,应该稳定有效。 这些因素必须权衡考虑,但是副作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考虑是局部反应还是全身反应,以及副反应的程度是否能被使用者接受;免疫促进作用可能刺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者两者均有,并且与不同疫苗的抗原成分和免疫途径有关;经济方面应考虑佐剂的来源,材料及制造工艺的价格。还应考虑到使用佐剂后是否能减少疫苗的免疫剂量及次数,以及免疫力持续的时间长短等。 在疫苗中应用免疫佐剂的潜在优点包括: 1.能优化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与营养代谢的研究进展

免疫系统与营养代谢的研究进展 冯焱,佟建明,贺永明,郝生宏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北京 100094) 摘要:免疫系统在营养代谢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大多数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人的临床治疗,而对饲养动物的研究相对较少。作者结合免疫系统对动物营养代谢的变化及其调控作一综述。 关键词:免疫系统;调控;营养代谢 中图分类号:Q49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236(2004)1020010203 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体系,负责对异体、异种和自我物质的反应,包括防御、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等生理功能。免疫系统作为一种感受器可检测体内的抗原(如细菌、病毒、外源蛋白)的存在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身体其它部分而带来的一系列行为的、细胞的及代谢上的变化,关于免疫系统介导与代谢相关的生长或营养的机制包括(K lasing,1987,1988):①免疫组织(胸腺、脾及淋巴结)与中枢神经系统间的直接联系。外周免疫反应可触发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行为上的适应或下丘脑与垂体释放激素;②免疫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间的调控联系,如免疫系统可通过垂体释放的激素引起代谢上的变化;③白细胞中细胞因子的释放(单细胞因子与淋巴因子)。这些细胞因子是由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释放的激素样肽,可因免疫反应而产生并对代谢变化产生影响。免疫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多种自我调节的体系。在不同的体外和体内环境下,免疫系统所处的状态不一样。免疫系统这种功能状态的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它又能影响到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它们之间的传递介质主要通过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了细胞免疫(巨噬细胞)与体液免疫(抗体),可降低自由采食量,增加体温及产热量。同时对营养代谢也兼顾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 免疫机能抑制及种类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体系,其机能状况决定了其防御病原微生物等外来非物质的侵染能力和反应速度。现代化集约化养殖为病原体的生长和存在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同时,高密度养殖也减弱动物福 收稿日期:2003212218 作者简介:冯焱(1974-),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生,研究方向: 营养与免疫。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2002BA514A212)。 通讯作者:佟建明(1960-),男,研究员。利。这不仅增加动物被感染的机率,同时也恶化动物生长环境。人们认为饲料供给方式则建立在快速生长的基础之上,并没顾及机体的健康状况。这些都可造成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甚至损伤。相应地免疫机能状态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时,机体会动用一切力量同病原微生物作斗争,保证机体自身健康。这种由病原微生物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称之为免疫应答,它是针对特定的抗原而产生的反应,包括对抗原物质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淋巴细胞的识别、活化和增殖分化。免疫应答时大多数是特异性,目的较明确。但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时,一般伴随体温升高、采食量和能量和氮沉积负平衡。这是机体自身能量物质同病原微生物作斗争的表现。 由于免疫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调节网络,因而该系统的总体机能状态是不稳定的,受到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除了上述的免疫应答外,免疫系统还存在免疫抑制和免疫亢进两种状态。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1 生物性免疫抑制 当免疫系统受到一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如果不能有效地清除微生物,就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H udson(1975)、Inoue(1994)、Sharm a(2000)、R agland(2002)等报道,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 BDV)后,其免疫系统反应性降低,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也减少,这是病毒性的免疫抑制,存在广泛,但不同病毒引起免疫抑制的机理也不相同。B ech t(1991)和H saif(1991)报道,法氏囊为I BDV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I BDV的靶细胞为带有Ig M膜蛋白的B 细胞,未成熟的B细胞或其前体细胞(更具有侵嗜性)被感染后,鸡体液免疫抗体反应受到抑制,导致其它致病性或条件性因子的易感性增高,增加发病率。马立克氏病毒(M DV)则以淋巴细胞为靶细胞, ? 1 ?营养与饲养中国畜牧兽医 2004年第31卷第10期

生殖免疫研究进展

生殖免疫研究进展 李瑞梅,陈秀荔,靳亚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摘要:生殖免疫学是随着生殖医学及免疫学进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的边缘学科,涉及生殖生理、妊娠生理、病理妊娠以及生殖控制等,已在医学和畜牧业生产的应用中产生了许多有意义的效果。现就生殖免疫国内外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生殖免疫,性腺激素,动物 生殖免疫的基本原理是将性腺激素与大分子物质偶联,形成免疫原,给动物注射以后,机体产生相应的激素抗体,主动或被动中和动物体内的性腺激素,使该激素的生物活性全部或部分丧失,从而引起内分泌平衡的改变,即减少了性腺激素对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引起GnRH和FSH、LH分泌的增多,达到促排卵的目的[1]。当前, 这种“生殖免疫”技术已经成为动物生殖调控的重要手段[ 2-4 ],其应用及为广泛。 1. 生殖免疫的方法 生殖免疫的方法有主要有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和基因免疫。运用主动和被动免疫方法可以中和某一种激素或另一种激素的水平升高以达到提高或降低生育力的目的[5]。 1.1 主动免疫 即将外源性抗原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刺激动物的免疫系统(体液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体与体内自身所分泌的抗原(激素)能够发生结合而使其失活或活性降低。这种激素的游离形式(活性形式)在循环系统中含量降低,减弱其对丘脑下部或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这种免疫形式的作用时间比较持久[6]。该免疫接种方法需要的抗原量较多,对于某些提取纯化比较困难而又无合成产物的激素来说,其广泛的应用受到限制。另外,如果使用提取的激素中纯化程度低,还可能产生明显的副作用[7]。激素免疫学的兴起,使有目的的改变内分泌平衡并产生有意义的生理学效应成为可能,许多学者对此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包括生殖激素、调节生长发育的激素在畜禽及人类中的应用,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用于动物免疫去势[8]、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用于人避孕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功。 1.2 被动免疫 使用异种动物制备的特异性抗体(血清或卵黄)注射到某种动物体内,与该动物体内的内源性抗原结合而使其循环系统中这种抗原(激素)的活性形式减少而消除或减弱其作用。这种免疫形式的作用时间比较短。这种方法是把激素作为抗原对动物进行多次免疫接种,使受接种动物体内产生该种激素的抗体,然后将抗体提取出来用于免疫动物[9]。 1.3 基因免疫 基因免疫是90 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是指将指导特定的蛋白质或多肽激素合成的基因(DNA片段)通过有关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质粒DNA(环状)连接起来,形成携 带有该DNA片段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进行增殖、扩繁,然后分离和提纯。提纯后的重组质粒(即基因疫苗)注射到动物体内,被动物肌细胞所摄取,而后在其中表达。产生的抗原(激素)经过递呈过程,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这种过程是长期性的)与体内腺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字号: 小中大| 打印发布: 2007-11-05 00:00 作者: 沈克飞,曹兰来源: 《动物医学进展》 |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 (1.,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62;2.重庆市畜牧研究 院检测中心,重庆402460) 摘要:佐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抗原(免疫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的可持续性,它能引导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产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反应。对佐剂的选择取决于免疫的目的,从用途上分,佐剂可分为试验用佐剂和疫苗用佐剂。前者主要用于特异性抗体的制备,而后者则作为疫苗的必要成分。文章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几种佐剂包括铝盐佐剂、弗氏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脂质体和CpG及其在科研和疫苗中的应用。 关键词:佐剂;免疫应答反应;疫苗 佐剂(免疫佐剂或免疫调节剂)在免疫中的作用主要是提升机体免疫系统(体液或细胞免疫系统)对抗原或免疫原的免疫应答反应,包括增强免疫反应强度和反应的持久性。随着人们对各种病原的抗原成分及免疫机理的深入了解和越来越多的亚单位疫苗成分被纳入免疫学研究过程,对佐剂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佐剂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如弗氏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和CpG佐剂等;②提高抗原对免疫系统的递呈和刺激作用,如脂质体类佐剂和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③延长抗原(免疫原)在机体内的存在时间和保持对免疫系统的持续激活作用。很多佐剂中的矿物油成分主要是起到缓释作用。除了弗氏佐剂兼具这3种特性以外,大多数佐剂在功能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据来源不同,佐剂分为化学合成类佐剂和生物成分类佐剂。很多病原生物的组成成分本身就是天然的佐剂,如弗氏完全佐剂中的结核分支杆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膜蛋白及细菌的LPS和CpG序列等。传统的佐剂多与抗原混合成乳胶(emulsion)的形式注射使用。乳胶有“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形式。前者有利于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和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但对局部组织具有很强的刺激反应。后者有利于抗原的快速吸收,副作用小,但免疫反应可能弱且持续的时间短。

佐剂的研究进展

佐剂的研究进展 “Adjuvant”,即佐剂,最早来源于希腊语“adjuvare”,也就是帮助的意思[1]。随着DNA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等新型疫苗不断涌现,免疫佐剂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佐剂的发展迅猛,多种新型佐剂层出不穷,人们对佐剂的作用机理亦有更深入的认识. 佐剂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佐剂(Adjuvants)是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应用,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而本身并无抗原性的物质,又称免疫佐剂或抗原佐剂。佐剂被用来增强疫苗的免疫反应已有近80年的历史,1925年,法国兽医免疫学家Ranmon发现疫苗中某些物质的佐剂作用,1926年Glenny证明明矾具有佐剂作用,1951年Freund研制成弗氏佐剂。目前我国对蜂胶佐剂、油乳佐剂、核酸佐剂、细胞因子佐剂等新型佐剂的研究也有迅速发展。 1免疫佐剂的功能 佐剂可选择性地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如:弗氏完全佐剂(FCA)是细胞免疫的强刺激剂,也能刺激体液免疫;弗氏不完全佐剂(FIA)仅能刺激体液免疫。改变体液抗体的种类IgG 亚类和抗体的亲和性,如壳聚糖、氧化甘露聚糖。佐剂还可改变抗原的构型,使疫苗诱导T辅助细胞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HL)反应。如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可改变免疫反应为MHCⅠ型或MHCⅡ型。如:白细胞介素4(IL-4)能上调MHCⅠ类抗原,IL-1可诱导MHCⅡ类反

应。佐剂还能改变T辅助细胞(Th1和Th2)的免疫反应。FCA可诱导Th1型细胞因子,IL-18、IL-12也可强烈诱导Th1型细胞因子产生;FIA则是典型的只诱导Th2型细胞因子。 2免疫佐剂的分类 目前,经动物实验证实有佐剂作用的物质多达百种以上,按佐剂作用可将其分为2类:①贮存型佐剂,即能以吸附成其他方式粘着抗原物质,注入机体后,可使抗原存留在一定的接种部位,并逐渐往周围释放,以延长抗原的作用时间,如铝佐剂。②中枢作用型佐剂,即能与抗原一起直接对免疫细胞呈现刺激或激活作用,如细菌内毒素、卡介苗等。按佐剂性质也可将其分为2类:(1)微生物及其亚细胞成分。(2)非微生物类成分:①不溶性铝盐胶体;②油脂类包括福氏完全佐剂(CFA)和不完全佐剂(IFA);③植物提取物;④生化佐剂和细胞因子。 3免疫佐剂作用机理 佐剂增强免疫应答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作用机制包括:①在接种部位形成抗原贮存库,使抗原缓慢释放,延长抗原在局部组织内的滞留时间,较长时间使抗原与免疫细胞接触并激发对抗原的应答。 ②增加抗原表面积,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辅助抗原暴露并将能刺激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抗原表位递呈给免疫细胞。③促进局部的炎症反应,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 4几种常用的佐剂 4. 1铝佐剂铝佐剂[2](aluminum-containing adjuvants)包括:氢

真皮免疫系统研究进展(一)

真皮免疫系统研究进展(一) 摘要:皮肤是一个具有免疫功能并与全身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外周淋巴器官。皮肤内的免疫反应主要发生于真皮。真皮免疫系统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这些细胞相互作用,并通过其衍生的细胞因子相互调节以发挥免疫功能。本文仅就真皮免疫系统的细胞组成、各细胞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1990年,bos等1]提出皮肤免疫系统(sIS)的概念,1993年,nickoloff等2]进一步提出真皮免疫系统(dIS),对sIS作了重要的补充。近年对真皮免疫细胞功能和特点的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真皮免疫系统的细胞 真皮内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集中于真皮浅层微血管丛周围,有树突状细胞(包括郎格罕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近年研究发现,参与真皮免疫反应的成分除上述细胞外,还有成纤维细胞,多种结缔组织成分及细胞因子,它们对于免疫细胞的活化、游走、增殖分化、免疫应答的诱导及炎症损伤和创伤修复均具有重要作用。 (一)树突状细胞:真皮树突状细胞为组织树突状细胞。目前关于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尚未统一,因真皮树突状细胞既表达凝血因子ⅩⅢa,也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cD)34,故有人提出它可能来源于真皮cD34+间叶干细胞2]。但目前大部分证据支持树突状细胞起源于骨髓,经血液循环进入各组织器官。如巨噬细胞前体为血液中的幼单核细胞;人类外周血中cD34+CLA+树突状细胞CD71(low)/CD11a+/CD11b+/CD49d+/CD45RA+]体外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可分化为郎格罕细胞,cD34+CLA-树突状细胞CD71+/CD11a(low)/CD11b(low)/CD49d+/CD45RA(low)]则仅分化成树突状细胞3]。树突状细胞的游走及吞噬功能可能与其表面cD44分子有关。接触抗原后,郎格罕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上调cD44的表达,抗cD44表位的抗体抑制郎格罕细胞的迁移,阻止活化的郎格罕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与淋巴结内t淋巴细胞区结合,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4]。树突状细胞受刺激后除分泌tNF-α、白介素1(iL-1)、干扰素(iFN)等多种细胞因子外,最近研究发现,其经脂多糖处理后,细胞内编码巨噬细胞炎性蛋白γ、巨噬细胞炎性蛋白α、c10、iL-1β的mRNA 增多5],这些因子为免疫应答的诱导及调节提供了有利的微环境。 (二)内皮细胞:虽然内皮细胞不直接参与免疫反应,但内皮细胞的活化是免疫反应答起动的重要前提。内皮细胞在iL-1、tNF-α等作用下活化,引起形态和功能的改变;①由上皮型转变为纺缍型并伴有波形蛋白丝(vimentinfilaments)的重组;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逐渐减少直至消失;③被覆胶原后形成管状结构的能力增加6];④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抗原及e-选择蛋白,增加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粘附白细胞能力增加,这是炎症细胞在皮肤中聚集的关键。内皮细胞经iL-1β、tNF-α、iFN-γ等刺激,可合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iL-8、一种“调控正常t细胞活性、表达和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iL-10等多种白细胞趋化因子7]。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亦会给机体带来危害。皮肤淋巴瘤晚期,内皮细胞通过细胞因子介导机制表达iCAM-3,该分子可能与淋巴瘤的全身性播散有关8]。 (三)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中只有t淋巴细胞能进入皮肤器官,目前已发现多种分子与t淋巴细胞归巢至皮肤有关。正常皮肤中40%T淋巴细胞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而机体其它部位只有极少数t淋巴细胞表达该分子9],cLA与e-选择蛋白结合对t淋巴细胞外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因此多数学者认为cLA可能为皮肤特定的归巢受体9-12]。最近研究发现,t淋巴细胞和内皮细胞结合及其在皮肤炎症区聚集与cD73分子有关。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73+者占13%,cLA+者占9%,同时表达cD73和cLA者仅占1%,而浸润皮肤的淋巴细胞大部分同时表达这两种分子。若用cD73单克隆抗体4G4处理外周血淋巴细胞,其

抗生殖免疫抗体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分析

短篇论著 抗生殖免疫抗体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分析 郭丽君,陈叔平,赵玉捷,徐琦 (北京市宣武妇幼保健院,北京 100054) 关键词 稽留流产; 抗生殖免疫抗体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3845(2008)03 0221 02 稽留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宫腔内尚未自然排出者,是流产的一种特殊情况。目前对稽留流产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抗生殖免疫抗体是否与稽留流产有关,资料尚少。为此,我们通过筛查此类患者的血清5种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A)、抗精子抗体(ASA)、抗子宫内膜抗体(EMA)、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AhCGA)、和抗卵巢抗体(AOA),探讨体内抗生殖抗体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稽留流产患者共113例为观察组,均经B 超证实胚胎死亡,年龄22~39岁,孕1~5次,孕周7~16周;所有病例已排除生殖道畸形、遗传性疾病和内分泌异常;丈夫精液均在正常范围;夫妇双方染色体核型正常。以正常妊娠6~16周孕妇40例为对照组。两组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1)标本采集:观察组在初次就诊时(清宫前),对照组在孕8~16周随机一天,抽取静脉血2ml,离心后分离血清置-20 冰箱待测。 (2)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批双孔检测。检测试剂盒(天津赛维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变异系数批内 4.8%~10.2%、批间11.7%~13.2%。BIO RAD680酶标仪(BIO RAD,美国)。主要步骤: 取出板条,按检测顺序编号,实验模式为空白对照1孔,阴性对照2孔,阳性对照2孔,其余为待测标本孔,每孔首先滴加标本稀释液2滴,加入相应血清10 l,混匀置37 温浴30min。 用稀释的洗液洗板3次后拍干,每孔各加入二抗液100 l,混匀置37 温浴20min。 用50 l,混匀置室温避光显色5~10m in。 加入终止液30 l,混匀,以空白孔调零,于450nm处读取OD值,标本值 临界值为阳性。 3.统计学分析:各组之间比较采用 2检验。 二、结果 5种抗体的检测结果,观察组的5种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1)。观察组ACA、EMA阳性率高于ASA、AOA和AhCGA(表1)。 表1 5种抗生殖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组 别n ACA n(%) EMA n(%) ASA n(%) AhCGA n(%) AOA n(%) 观察组11346(41)*53(47)*32(28)*25(22)*22(19)* 对照组403(8)2(4)1(2)0(0)1(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三、讨论 引起稽留流产的原因甚多,如氧化应激[1]、感染[2]、遗传因素[3]、环境因素[4]、内分泌异常[5,6]等,均为该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但其他原因约占50%[7]。据文献[8]报道40%~60%与免疫因素有关。该方面研究虽有进展,但结论仍不一。随着生殖免疫学的发展,从不同角度研究母胎之间的免疫平衡已成为妊娠并发症的研究新热点。 ACA是一种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其引起流产的确切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ACA可 收稿日期 2007 07 30; 修回日期 2008 01 18 作者简介 郭丽君(1964~),女,河北文安人,学士,妇产科副 221 生殖医学杂志2008年6月第17卷第3期

植物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植物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在与病原微生物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免疫防卫体系。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PTI 和ETI 。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s)诱导的免疫反应PTI 是植物限制病原菌增殖的第一层反应,效益分子(effectors)引发的免疫反应ETI 是植物的 第二层防卫反应。本文主要对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的免疫反应作用机制进 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广泛地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关键词:植物免疫;机制;PTI ;ETI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抗性,与动物可通过位移来避免侵染所不同的 是,植物几乎不能发生移动,只有通过启动内部免疫系统来克服侵染,植物的先天免疫是适应的结果是同其他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植物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识 别病原物模式分子(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激活体内信号途径,诱导 防卫反应, 限制病原物的入侵, 这种抗性称为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 [1] 。为了成功侵染植物,病原微生物进化了效应子(effector) 蛋白来抑制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同时,植物进化了R 基因来监控、识别效应子, 引起细胞过敏性坏死(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限制病原物的入侵,这种抗性叫效应 [2] 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 。 1 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 1.1 植物的PAMPs PAMPs 是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的一些保守分子。因为这些分子不是病原微生物所特有 的,而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它们也被称为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 (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MAMPs )。目前在植物中确定的PAMPs 有:flg22 和 elf18,csp15,以及脂多糖,还有在真菌和卵菌中的麦角固醇,几丁质和葡聚糖等。有研究 证明在水稻中发现了两个包含LysM 结构域的真菌细胞壁激发子,LysM 结构域在原核和真 核生物中都存在,与寡聚糖和几丁质的结合有关,在豆科植物中克隆了两个具有LysM 结构域的受体蛋白激酶,是致瘤因子(Nod-factor )的受体,在根瘤菌和植物共生中必不可少, 这说明PAMPs 在其它方面的功能。在这些PAMPs 中flg22和elf18的研究比较深入,Felix 等

生殖免疫检测项目概要

1.周围血TBNK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周围血中的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在妊娠中各自发挥其作用,其数量及功能的改变会对妊娠结局造成不良影响。 2.Th细胞因子的检测 研究表明,妊娠过程中需要多种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且应该处于一种对胚胎免疫接受的状态,如果促进炎症的因子过高,将会对胚胎产生排斥作用,造成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 3.NK细胞毒性检测 NK细胞是一种杀伤性细胞,其在妊娠中既有正向作用也有反向作用,当其毒性过高时,可以通过分泌杀伤性因子对胚胎产生杀伤作用。 4.封闭抗体的检测 封闭抗体是一类保护胚胎的抗体。其可通过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提高其抗体浓度。 5.自身抗体的检测 自身抗体检测包括抗甲状腺抗体、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等三大项。研究证明,部分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会有不良妊娠结局。所以,需要药物调节维持稳定后再准备妊娠。 6.子宫内膜免疫细胞的评估 除了患者的基础状态外,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也是决定妊娠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妊娠过程中,子宫内膜中的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产生细胞因子等,进而对胚胎进行一种选择和调控。当子宫内膜免疫细胞数量发生失衡时,可能会造成对胚胎的排斥作用,进而造成反复流产或反复种植失败等不良妊娠结局。 7.高凝倾向的检测 该检测包括凝血基因突变情况及D2聚体等指标的检测。研究证明,当母体有高凝倾向,发生血栓时,会造成对胎儿的供血不足,进而造成流产或子痫前期等妊娠并发症。 复发性流产及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是一个综合症,每个人的异常指标是不同的。当一个人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时,不一定上述指标全部异常,可能是上述其中几个指标异常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免疫专项的全套检查,寻找异常指标,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疫苗研究的飞速发展,如重组DNA疫苗、合成肽段疫苗等,免疫佐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佐剂可以导致快速而强烈的免疫反应。分析了常用佐剂的应用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并综述了两种新型的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免疫;佐剂;疫苗 早在70年前,免疫佐剂就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研究。佐剂与特异性免疫原本无关,但可非特异性地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式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物质结合,从而诱发机体产生长期、高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机体保护能力,同时能减少抗原的用量,节约成本。随着疫苗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研制出的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纯度高、特异性强,但分子小,免疫原性相对较差,难以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需要佐剂来增强其免疫原性或宿主对抗原的保护性应答。本文就常用佐剂以及最近深入研究、比较的两种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常用免疫佐剂 1.1 铝盐佐剂 铝盐是一种含有Al3+的无机盐,主要有Al(OH)3、AlPO4等。铝盐佐剂的应用非常广泛,是现在唯一被FDA批准的人、兽均可应用的佐剂。铝盐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贮存库,使抗原得以缓慢稳定地释放。铝盐的应用已有八十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诱导免疫反应的佐剂,而且氢氧化铝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无毒,是胞外繁殖的细菌及寄生虫抗原的良好免疫佐剂。但它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的不足之处是铝盐佐剂仅能诱导、激发体液免疫,对由胞内病毒如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单纯疱疹病毒(HSV)等引起的病毒性疾病无法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1]。 1.2 氟氏佐剂 氟氏佐剂分为氟氏完全佐剂(FCA)和氟氏不完全佐剂(FIA)两种。FCA是在FIA的基础上加一定量灭活的分枝杆菌而成的,是Th1亚型细胞强有力的激活剂。FCA既能刺激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的强刺激剂。FIA则仅刺激体液免疫。但弗氏佐剂在使用中可引起慢性肉芽肿和经久不愈的溃疡,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Wagland等[2]实验证明:在用FCA作为佐剂为猪做免疫时,尽管产生了较高的抗体滴度,却降低了免疫效果。弗氏佐剂的代表性替代品有乳胶类佐剂Ribi和Titer Max,采用了可代谢和无毒的鲨烯作为油剂,以减轻炎症反应。但其实验效果并不稳定[3]。除少数兽用疫苗如口蹄疫疫苗使用FIA外,很少用于动物免疫,更不能用于临床医学。

生殖免疫检测在不孕不育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生殖免疫检测在不孕不育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在妇科不孕不育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不孕不育门诊接诊的520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心磷脂抗体(ACAb)、抗卵巢抗体(AOAb)四项生殖免疫抗体。比较分析三组患者免疫抗体阳性检出率。结果原发性不孕组AsAb、EmAb、AcAb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继发不孕和习惯性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继发性不孕和习惯性流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三组患者AOAb患者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8.09,P<0.05)。原发性不孕组免疫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继发性不孕组和习惯性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不孕和习惯性流产组免疫抗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Ab、EmAb、AcAb、AOAb是引起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临床检测AsAb、EmAb、AcAb、AOAb对不同类型的不孕不育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不孕不育;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卵巢抗体 女性不孕不育症为临床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的和谐。随着生育年龄的增加,女性不孕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免疫因素在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据文献报告,有近一半的不明原因不孕与免疫有关。因此本次研究2014年2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不孕不育门诊接诊的520例不孕不育患者的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心磷脂抗体(ACAb)、抗卵巢抗体(AOAb)四项生殖免疫抗体进行检测,旨在探讨自身免疫抗体的检测在不孕不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不孕不育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不孕不育门诊接诊的520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42岁,平均(34.6±2.5)岁;病程2~11年,平均(3.2±1.4)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其分为3组:原发不孕组(160例),占30.77%;继发不孕组(240例),占46.15%和自然流产组(120例),占23.08%。自然流产1~6次,平均为(2.3±0.7)次。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第7版不孕不育的诊断标准。排除感染、内分泌异常、生殖道畸形、输卵管不通畅、排卵异常以及其他的病变,且排除男方不孕的因素。对三组患者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检测抗自身抗体,并比较分析。3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字号: 小中大| 打印发布: 2007-11-05 00:00 作者: 沈克飞,曹兰来源: 《动物医学进展》 |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 (1.,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62;2.重庆市畜牧研 究院检测中心,重庆402460) 摘要:佐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抗原(免疫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的可持续性,它能引导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产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反应。对佐剂的选择取决于免疫的目的,从用途上分,佐剂可分为试验用佐剂和疫苗用佐剂。前者主要用于特异性抗体的制备,而后者则作为疫苗的必要成分。文章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几种佐剂包括铝盐佐剂、弗氏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脂质体和CpG及其在科研和疫苗中的应用。 关键词:佐剂;免疫应答反应;疫苗 佐剂(免疫佐剂或免疫调节剂)在免疫中的作用主要是提升机体免疫系统(体液或细胞免疫系统)对抗原或免疫原的免疫应答反应,包括增强免疫反应强度和反应的持久性。随着人们对各种病原的抗原成分及免疫机理的深入了解和越来越多的亚单位疫苗成分被纳入免疫学研究过程,对佐剂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佐剂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如弗氏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和CpG佐剂等;②提高抗原对免疫系统的递呈和刺激作用,如脂质体类佐剂和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③延长抗原(免疫原)在机体内的存在时间和保持对免疫系统的持续激活作用。很多佐剂中的矿物油成分主要是起到缓释作用。除了弗氏佐剂兼具这3种特性以外,大多数佐剂在功能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据来源不同,佐剂分为化学合成类佐剂和生物成分类佐剂。很多病原生物的组成成分本身就是天然的佐剂,如弗氏完全佐剂中的结核分支杆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膜蛋白及细菌的LPS和CpG序列等。传统的佐剂多与抗原混合成乳胶(emulsion)的形式注射使用。乳胶有“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形式。前者有利于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和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

浅谈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浅谈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自1798 年英国医生琴纳(Jenner)创立应用牛痘脓疱制成疫苗预防天花以来, 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了200 多年的历史, 其间经历了经典减毒疫苗、细胞疫苗、分子水平疫苗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以感染组织或鸡胚的胚液制备的疫苗还是以人工感染的细胞培养物制成的疫苗, 都曾经也正在对预防人类和动物传染病发挥重要作用。1926 年, Glenny等注意到明矾沉淀白喉毒素, 产生一种微粒能相当大地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从而拉开了使用佐剂的序幕。如今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低毒等优点, 但其免疫原性较弱, 有必要配合高效的佐剂使用, 进一步推动了免疫佐剂的研究。 “Adjuvant”, 即佐剂, 最早来源于希腊语”adjuvare”, 也就是帮助的 意思. 免疫佐剂是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应用, 能增强机体针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能力, 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的物质.早在1920 年,佐剂就用于提高疫苗的功效。其功能主要有:增强抗体应答;增强疫苗的黏膜传递;增进免疫接触;增强弱免疫原的免疫原性,减少抗原接种剂量和接种次数;促进疫苗在免疫应答能力弱的群体中的免疫效果;加快免疫应答的速度和延长持续时间等。 近年来,新型免疫佐剂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抗原提纯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多种DNA 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等新型疫苗。这些新型疫苗的抗原具有纯度高、分子量小、特异性强、安全性好等优点,但存在免疫原性弱的缺点,只有与免疫佐剂合用才可引起有效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而目前唯一通过FDA 批准的能用于人的佐剂———铝胶佐剂只能激发体液免疫, 不能诱导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后者对于机体对细胞内寄生病原体(病毒、原虫等)以及肿瘤产生免疫力尤为必要。由于铝胶佐剂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单纯疱疹病毒(HSV)、流感病毒以及血吸虫病、百日咳和伤寒等。常用的佐剂主要有不溶性铝盐类胶体、油水乳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核酸及其类似物、细胞因子、免疫刺激复合物、蜂胶、脂质体等。这些佐剂主要通过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 抗原可被抗原提呈细胞( APC)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摄取, 加工处理, 降解为多肽片断, 通过MHC或MHC 类分子途径提呈给T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被激活、复制、增殖、分化, 成为效应T淋巴细胞, 主要包括CTL和CD4+ Th细胞. 前者分泌细胞毒素及诱导细胞凋亡以杀死带抗原的靶细胞. 后者受细胞因子、抗原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向Th1细胞或Th2细胞分化.Th1细胞偏向分泌白介素- 2( IL - 2)、干扰素- γ( IFN-γ), 与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的TDTH 细胞和CTL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有关, 可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也可辅助特异性IgG2a亚类抗体的产生, 即Th1应答. Th2细胞偏向分泌IL- 4、IL- 5、IL- 6、IL- 10与B细胞增殖、成熟和促进IgG1亚类和IgE 抗体生成有关, 可增强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即Th2应答发挥作用。 几种常用的佐剂 一弗氏佐剂 弗氏佐剂(Freund' s Adjuvant ,FA)分为弗氏完全佐剂(FCA)和弗氏不完全佐剂(FIA)两种。FCA 是标准的诱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佐剂, 它诱导Th1 型细胞因子, 而FIA 则是典型的只诱导Th2 型细胞因子, 诱生抗体的佐剂。FA 的高度佐剂活性是其它佐剂难以相比的, 因而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作中, 但其剧烈 的副作用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 除少数兽用疫苗如口蹄疫疫苗使用FI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