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简 论——第3章 历史发展)【圣才出品】 -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简 论——第3章 历史发展)【圣才出品】 -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简 论——第3章 历史发展)【圣才出品】 -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简 论——第3章 历史发展)【圣才出品】 -

第1章简论

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

答: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这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

(1)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

(2)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

(3)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

(4)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

(5)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6)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

(7)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总之,中国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

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2.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

①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④多样性。中国文化在统一性里具有多样性,在整体性里具有差异性。

(2)内在特征

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但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包括:

①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②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同一。

③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而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

3.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文化?

答: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在当今交往频繁的国际社会中,它的传播更加迅速、影响更加广泛,作用也更加明显。我们在今天来了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

(1)世界人民的需要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独自发展。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世界各国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面对这样的历史变化和文化的走向,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2)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和延续,要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国文化巨大的冲击。面对具有进攻性的异质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要继续保持其独特性,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文化,保持冷静的头脑,对异质文化的优劣予以正确的分析。同时,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发展脉络和变化规律,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自觉吸取精华、抵制糟粕,进行有益的文化扬弃。

(3)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

作为中国人,自然就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研究中国文化的书籍,

欣赏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和音乐,领略一些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参访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从中体会和感受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气质,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和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熏陶人格,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既保有民族传统,又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

4.中国文化未来会怎么发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会不会丧失它的特点?

答:(1)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

儒学作为旧文化的主导成分,在整体上与今天的主导思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现代化的社会相适应。

(2)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会丧失其特点

之所以说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会丧失其特点,原因在于:

①任何文化传统都是历史形成的。传统一经形成,它就是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有巨大的惰性和惯力。我们既不能选择传统,也不能摆脱传统,只能在传统的制约下谋求发展和前进,求得不断更新和提高。

②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总之,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因循守旧,盲目自满,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也不能崇洋媚外,丢弃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而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文化的成分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和贡献,继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建立一种性质、结构和功能都完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第2章地理概况

1.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答: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为:

(1)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舞台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其东南濒临浩瀚无边的太平洋,而至西、至西南、至西北则居于亚欧大陆的中心腹地。在这样一个辽阔地域里生息的中华民族,有足够广阔的天地创造自己的文化,演绎自己的历史,它的文化创造无需借助他人的土地。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内敛性和保守性的环境因素。

(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复杂地貌和不同气候给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巨大影响,人们依据这些条件决定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中国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

(3)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山多水多。高山耸立,千峰竞秀;河湖纵横,百川归海,构成一种气度非凡而又深刻隽永的山水环境。中国地名多因依山傍水而得,体现出中华民族依托山水的内在精神。

2.长江与黄河在中国文化发生、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黄河与长江是中国两条最大的河流,它们从西向东,把中国的国土由南至北划分为三个自然带,构成了不同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充足的乳汁。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哺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文明

①黄河流域是远古先民最早栖息繁衍的地带,也是华夏最早发祥的地带。黄河流域发现的古人类新石器文化遗址数量最多,空间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

②黄河及其众多的支流,为古代簇聚于此的先民提供了灌溉和航运之便;它们流经的地方,形成许多东西向或东北一西南向延伸的山谷和盆地,气候温和,出入便利,成为人们理想的簇聚区。在这些条件之下,黄河流域的文化最早发育成熟起来,因而成了中国文明的最早发祥地。

(2)长江是中华文明的第二个哺育区

①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稻作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是在中国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由于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运交通便利,又诱发了发达的商贸文化、丝织工艺文化、园艺文化和园林文化。

3.思考中国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联系。

答: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联系具体表现为:(1)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例如“天津”,原处海中,至隋以后才露出水面,成为南北交通必经之地。据传,明代初年,燕王朱棣起兵往南京夺位,率军由此出兵南下,因天子渡津于此,赐名“天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