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_中国_省略_业发展反思与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借鉴_周凯

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_中国_省略_业发展反思与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借鉴_周凯

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_中国_省略_业发展反思与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借鉴_周凯
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_中国_省略_业发展反思与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借鉴_周凯

【编者按】

一个乡村版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深深打动了世界,触动了中国

因为它的乡村色彩

因为它的田园牧歌

因为它对发展文化的根本反思

我们深受触动

因为触及了我们心底的渴望

我们要发展

我们要科学发展

我们要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稳中求进

我们要按照实际情况做切实际的事情

我们的反思,是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反思

根本上,是对中国发展文化的反思

是对中国发展文化的“慢反思”、“静反思”

《东岳论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共同推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反思”专题,突出反思性、学术性、争鸣性、建设性

诚挚欢迎专家学者不吝赐稿、推荐相关选题策划,投稿邮箱:

《东岳论丛》:pengyoulaixin@vip.163.com;《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lxq0591@yahoo.com.cn;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dxbjjm10@163.com。

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反思与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借鉴

周凯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核心价值观是处于文化最深层的内隐文化体系。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外扩张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特征与构建,深刻探讨其所隐含的核心价值诉求指向,指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是对外贸易全球化、资本支持全球化和商业运作跨国化,以实现文化传媒的“传播培养”功能,将文化产品与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和高效传播,依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文化软实力核心内容,全面渗透到文化产业链之中,这是西方输出其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对外战略思想和传播策略。这对于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文化产业,无论是在市场化实践操作还是在思想文化意识导向等方面都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整合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加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以品牌文化商品作为国际贸易载体面向国际市场,

[基金项目]本文系笔者主持的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新媒体语境下魅力政府形象传播研究》(批准号12XSB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凯(1969-),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社会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传播学硕士生导师。

是中国核心价值观向世界传播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文化产业;国际传播;文化“走出去”;价值诉求;美国文化产业;欧洲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2)09-0005-10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最流行的关键词,其概念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①,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软实力与硬权利相比要温和的多,其影响力却更丰厚而深远,具有看不到的暴力的优势,并且能以最小的代价索求最大的功效。文化产品已成为国家外交的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软性资源,约瑟夫·奈称之为“一种无需投入过多,相当有价值的软力量资源。”②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价值观、是对特定文化的倾向和认同,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依附于发达的文化产业进行诠释和表达。可以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各国文化和价值观最好的展现和竞争舞台。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在全球的影响力将决定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创意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单纯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其特殊性在于,它既有物质的有形形态,更有观念的无形形态,文化产品具有强烈的政治、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提供的文化信息、文化产品和娱乐经济,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进行叙事和构造形象的方式,创新了核心价值诉求的通道,延展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推动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还能在“春风细雨润无声”中发挥非常重要的政治功能。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传播本国核心价值观和宣扬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平台,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全球发展将最终导致其他国家的人民对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出口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输出特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输入地的公众,扩大其在国际上的无形影响力。而且,由于文化产品往往带有轻松娱乐的特性,再加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所形成的吸引力,人们对它的消费往往是积极主动甚至趋之若鹜。文化产品在最初能形成一种风尚,并转而成为一种普及率极高的生活方式,并进一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可以说,文化产品比普通的商品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在每天习惯性地观看电视节目、收听广播新闻、阅读报纸杂志、欣赏影视动漫、观摩歌舞戏剧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了解并内化其它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非常重视在文化产品中融入本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对外进行战略传播,当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扩散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是其核心价值观侵渗世界各国人民意识中的过程,并将产生深远的全球性影响。

文化影响力既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领域的外在折射,同时也是一个国家通过国际文化互动交流而产生的国际影响力的大小。文化影响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表现为民族文化凝聚力,是国家基于文化的竞争力、传播力和创新力而交融形成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道德之力量。通常的文化兼具内向度和外向度,内向度指价值观,外向度指产业竞争力。

进入21世纪,由于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战略作用的深化认识,我们国家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及其提升。在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乐观预期下,各种资本纷纷涌入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元,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一个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各地似乎呈现一派文化大繁荣的景象。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对自身问题的透视和剖析,需要在对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清晰认识的背景下进行,特别是从核心价值观的优势构建和对外传播战略这一角度下进行。在中国崛起进程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文化体系的对外主动传播,是其真正能融入并改变世界性话语体系的积极表现,作为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

①②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60页。

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

展,涉及到民族文化精神与社会心理的有序传承。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弘扬”,但在现阶段高速度、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后,隐藏的却是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甚至是背离和扭曲。“文化价值理念传播不足”以及“文化传播工具、传播手段和技巧相对落后,运用传播工具的能力有待加强”①是最核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注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关注西方核心价值观念在其文化产品中的建构和战略传播,将对中国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和进一步走出去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因为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价值观,传承文化、保护传统,就是延续自己的价值观。

一、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产业

当年,在法西斯的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1947年合著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在《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或“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这一概念,用来取代“大众文化”。其实,就“文化工业”的根本特征的论述,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②中,马克思就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并明确指出,在异化范围内,“全部人的活动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这是第一次明确把“文化”同“工业”活动联系起来,即把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文化产业除基础的物质形态外,更有其独有的精神、观念形态,这不同于其它产业,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认知,改变着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看法。

文化产业在各国的叫法有所不同,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在英国、澳大利亚叫创意产业,在西班牙叫文化休闲产业。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早在他们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就提出,“文化产业”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现代文化的商品化生产和制度化机制,它代表的是文化活动的操作方式具有的商业模式,这种“商品形式的文化”与传统上层阶级或精英主义对艺术的认知形成鲜明的对照。19世纪的精英主义认为艺术应当避免实用工具的目的,它应形成一个自足的世界,是为艺术而艺术论者所倡导的那种纯粹的艺术世界,独立、个性、自足。第二层意思是指文化的生产是具有物质性和实体性的产业基础,包括电影制作、录音设施、工厂、报纸的高速印刷线、覆盖全球的广播电视台、甚至剧院、俱乐部和舞台表演等云集的大型场所。文化产业的概念更多的指第一层意思,即商品形式的文化。

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环境,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利用大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因此围绕着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法兰克福学派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第一、文化服务与资本的权利;第二、艺术作品的商品化、消费化使艺术从精神领域蜕化成为一种物化的文化,从而剥夺了艺术本应具有的反抗和批判功能;第三、先进的工业技术使各种文化形式能更好地操纵、控制群众的心理结构,所以文化产业是一种“更为意识形态”的大工业产品。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当代工业社会的批判中,更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集权主义归结为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对大众意识形态的操纵。

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文化工业”一词最初产生的法西斯德国这一特殊的社会语境已被新的经济全球化背景所置换,它渐渐发展成为一个中性概念,也就是现在所普遍使用的“文化产业”。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虽然是在极为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现实的极度反应,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过分强调了大众的被动性和受控性,没有看到抑或低估了大众本身的批判性和主体性。但其对后来的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所揭示的“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是文化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思的角色,反而成为统

①②江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十个问题———基于中美文化软实力比较的视角》,《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6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东岳论丛Sep.,2012Vol.33No.92012年9月(第33卷/第9期)(Dong Yue Tribune)

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的控制工具”这一事实,以及其总体上深入且犀利的批判性视角依然为从文化产业的视角剖析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战略传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文化帝国主义”是二战后提出的一种文化理论,最早由赫伯特·席勒在其《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①中提出,指西方强国通过对其它国家人民生活的系统渗透和控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发展中国家人民头上,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的目的,而具体手段则是利用媒介来传播自己的文化产品。文化帝国主义以及它鼓吹的价值观在防止被剥夺人民对他们日益恶化的处境进行集体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的信条、形象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将阶级剥削、日益增长的贫困化转变成以阶级意识为基础的集体行动的主要障碍。帝国主义的重大胜利不仅是在物质利益方面,而且在于它直接地通过大众传媒,间接地使其它国家的人民认同其核心价值观念。出于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考虑,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和手段正是中国文化产业所需要清晰认识和与之抗衡的领域。

西方国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出版媒介、影视音像产品等文化及信息产业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形无形的主宰、支配和控制,以达到在军事殖民主义和重商殖民主义时期难以达到的目的。“文化帝国主义”这一理论的支持者阿芒·马特拉涉在其著作《如何解读唐老鸭:在迪斯尼滑稽剧中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中,对于深藏于文化产品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许多动画片人物都被赋予浓重的“意识形态”,唐老鸭和它的三个侄子代表了北美“先进价值观”:企业家、有活力的人、创新和忠诚的人。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中指出,“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商业传播媒介在美国商业组织及其价值观向国际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扩张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的先锋角色。”在对“电视帝国主义”的批判中,他指出电视节目的出口和与别国合作制作电视节目是进行“电视帝国主义”的主要手段。在其中,美国既取得了经济价值又传播了其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将美国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因为它借助文化产业不仅取得了文化话语,也间接巩固了它的政治话语。由此可见,文化帝国主义所希望主宰世界的西方核心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的建构传播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

在全球化时代,若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文化强国,就必然要发展它的全球文化贸易,加大与其它国家文化贸易往来的力度和频次,才能真正提高其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全球文化贸易的强弱能客观体现一个国家文化的感召力,是广泛传播其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必经渠道。如果一个国家能主导文化贸易,其文化产品在全球广泛传播,并获得庞大的不同国家的消费群体的热衷和追捧,它便能成为全球文化话语权的中心,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效果。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成为文化贸易强国,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等有关报告,在国际文化贸易的舞台上,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品出口集中在科技含量高的领域,占全球视听产品和音乐出口额的89.2%、占出版和印刷出口额的82.6%,占视觉艺术出口额的70.7%,占新媒体出口额的53.8%。②

二、欧洲国家文化产业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战略传播

纵观当今全球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和区域发展中超越资本、管理等传统要素的最关键要素。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明确的文化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都高度重视文化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文化是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文化产品是统治阶层灌输、渗透其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手段,文化产业竞争是各国意识形态之争的主要战场。美国中央情报局元老艾伦·杜勒斯曾说过这样的名言,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的方式思考问题。

(一)法国艺术文化产业及其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战略传播

欧洲向来有重视文化的传统,法国更是文化大国,巴黎圣母院等名胜古迹众多,卢浮宫博物馆等文化设施齐全,各种文化活动活跃,文化产业非常发达。并且,法国一向重视文化的国际传播,法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影响也一直超出它的综合国力。作为旅游胜地,不同国家的人们都梦寐着能去法国旅游,去体验法国街头

①②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数据来源:《如何走向文化贸易大国》,《解放日报》,2012年2月26日。

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

的浪漫风情,去享受法国大餐的精致美味,去欣赏法国电影的文艺浪漫,更对法国时装秀,以及LV、CHANEL 等法国时尚名牌服饰疯狂追捧。而在这一切痴迷的背后,法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支配着文化传播。自二十世纪初法国就在欧洲设立了最早的法国学院,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由164个使馆文化处、142个文化中心和法国学院以及1100多个法语联盟构成的海外文化传播网络。这些海外文化机构常年举办艺术节、展览、演出、论坛、讲座等各类活动,每年达5万余次。在促进法国文化产品出口、展示法国艺术成果、增进与各国的交流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输出着法国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具体来说,法国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将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产业进行巧妙融合,并不断致力于对外战略传播。

首先,法国将法语的推广设定为国策,予以高度的重视,力图以法语为桥梁向全球介绍法国文化,传播其核心价值观,以抗衡英语的入侵。由于语言不仅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更是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承载工具,因此法国在全球推广法语,主要是为了保护法兰西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早在1883年,法国就创建了第一家语言文化推广机构———法语联盟,目前在130多个国家设立了1100多个法语中心并接收了近4万名学员。除了学员本身通过法语学习增加了对法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他们自身也成为了法国文化积极的传播者。除了机构和个人的传播,语言的推广更离不开颇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介,如电视和网络。如今,法国通过打造两个国际电视频道增加了法语与英语竞争的筹码,其中法国电视五台TV5与CNN和MTV并称世界三大电视网络,TV5通过59个卫星,向世界各国的1.5亿家庭传送法语节目,已经成为法语推广的王牌国际频道①。另外,法国政府还致力于打造法国国际新闻台“法国24”和欧洲网络图书馆,“法国24”电视台推广的“法兰西价值观”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多元化、辩论精神、文化、生活艺术。

第二,法国哲学和理论思考对于全球精英群体的影响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或全球传播,一定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精神基础才可能走得更远。法国悠久而深厚的哲学和理论思想背景,对其文化传播有很强的支撑力。法国有悠久的思想传统,其从20世纪后半期至今,萨特、巴尔特、福柯、波德里亚等大批著名学者的著作在全球出版发行,而且通过全球诸多大学的教研体制形成了广泛的思想传播,产生全球影响。他们的著作是理论的基础,是大学里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和思考必备的参考文献,也是法国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

第三,除了承载深厚思想传统的书籍的传播,法国也非常重视与不同国家教育文化交流项目的开展。1998年,法国教育部和外交部联合组建了法国教育国际协作署,它是在国外推广高等教育的机构,通过推动法国学生去其它国家留学,以及吸收其它国家的留学生,法国有效促进了知识精英群体在本国的流动,更深远地在各国社会的精英群体中宣扬了法国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提升了法国认同感,这从长远角度服务于法国的对外政策。

第四,频繁地在国外举办法国文化年、文化季、文化周等活动,极其重视在境外举办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通过这些活动,法国主动地在他国公众前展示了自己各方面的创造力和风采,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促进了彼此的了解,加深了法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印象。

第五,不容忽视的是以生活文化为基础的法国时尚文化、品牌文化的传播影响力。诸如法国的美食、葡萄酒、时装、化妆品等,都具备了“跨文化”的功能,对营造法国形象和传递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甚至构成了不同群体对法国文化的痴迷。全球消费者对法国产品的钟爱,更多的是对产品所蕴含的法国文化及其价值观的认同。法国是时尚之国,全球最高价值的十大奢侈品品牌中,法国品牌占据6席,其中路易·威登和爱玛仕价值分别名列第一和第二位。整个法国GDP的30%都来自时尚和奢侈品相关的行业,其奢侈品工业已成为世界品牌的标杆。由于奢侈品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产品,它注重长期而深厚的艺术底蕴,拥有奢侈品也就意味着对其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审美品味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法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管理在欧洲国家中最为突出,其认为文化产业关系到国民素质、民族传统和凝聚力、国家形象与国家安全等,是与其它产业有着巨大区别的特殊领域。法国重视精英文化,每年有巨额的政府支出用于保护文化发展。因此,法国一贯鄙视并激烈反对娱乐化的“美国式快餐文化”,包括好莱坞电影、肥皂剧和迪斯尼乐园等。在国际贸易方面,法国是美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坚决反对者,并以“文化例外”

①夏瑾:《法国将推广法语当国策》,《环球时报》,2005年7月29日。

东岳论丛Sep.,2012Vol.33No.92012年9月(第33卷/第9期)(Dong Yue Tribune)

为由,坚决反对文化市场的自由贸易,有力地阻止了文化的商业化、低俗化。1981年,勇气过人的法国文化部长雅克朗格在墨西哥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时,猛烈抨击了产生毒害影响的美国著名电视节目《达拉斯》。他还指出,美国是一个“庞大的利润帝国”,现在不仅仅要侵占别国的领土,还要统治各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由此挑起了一场外交事件。可见,法国政府早就意识到文化产品所具有的传播特定价值观念的功能,所以大力加强对其本国的文化产业保护,并对特别是美国部分娱乐庸俗化的文化商品进行了坚决而有力的抵制。

(二)德国文化产业及其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战略传播

二战时的德国法西斯劣行使其国家形象蒙受极大损失,但是,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德国不仅扭转了恶名,还在欧盟和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了良好的国家形象。究其原因,与德国发达的文化产业及其对外传播有着密切关系。如今,哲学、音乐、啤酒、工业制造乃至足球本身,这些或传统或现代的文化元素,都已成为世人所熟知的德国文化精华。德国人不仅将这些文化元素成功地加以整合并向全球推广,并且还以非常时尚的方式对其进行包装、展示,从而向世界传递出一个新德国的形象。此外,德国通过建立歌德学院、加强文化外交和信息传播以及政府主导的公关推广等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国家对外传播策略,对输出现代德国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德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128所歌德学院分院、117所驻外德国学校、14所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分支机构和48所信息中心、180家由德国政府资助的外国文化协会、12家各类研究所,它们组成了覆盖全球的德国对外文化宣传网络。建立于1951年的歌德学院发展迅速,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的文化传播机构。通过歌德学院、歌德中心、阅览室、考试中心和语言学习中心组成的立体网络,对于传播德国现代核心价值观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德国媒体的对外宣传策略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由德国政府主办的杂志《德国》①。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它逐渐成为最具国际特色的德国杂志,成为德国对外传播的名片。作为德国专门面向世界的重要媒体之一,《德国》杂志以11种语言出版,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发行,拥有110万读者。《德国》杂志在各个方面树立了德国良好的形象,尤其在文化方面,突出对德国文化和艺术的概括介绍,比如对德国语言、德国话剧、德国电影、德国设计以及德国媒体的专门报道,形成跨文化交流、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鲜明特色,传递现代德国开放、包容、自由的核心价值理念。

德国政府主导的公关推广在对外传播其核心价值观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德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你就是德国》,在60秒的宣传片中,出现了20多个不同人物,他们每一个人都只是德国人民中最普通的一个,但是他们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便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无论地位如何,每个德国人都是国家的一份子,他们的所作所为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发展。该片体现了现代德国一种尊重个体价值的观念共识,在激励国民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这个民族的自信和责任感。

(三)英国文化产业及其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对外传播

英国没有简单认同被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使用的“文化产业”,而是首先启用了“创意产业”的概念,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一产业所具有的独特创造性。在很多人眼里,英国制造业早已日薄西山,但在创意理念的全新包装下,“英国制造”的产品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英国在2001年发布的《创意产业发展报告》表明,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电影、音乐等13个行业被确认为创意产业。此外,旅游、博物馆、艺术馆以及体育等,也被认为与创意产业具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这13个主要行业涉及面非常广,虽然在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的本质有一共同点,并体现了该产业最核心的思想:所有行业都将‘体现价值的思想’予以商业化,而这种体现价值的思想形式丰富多样,既可以是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也可以是一段广告或者一个新的汽车设计。总之,它们创造了新的观念、乐趣和体验,增进了人的知识、激发了人的情感、丰富了人的生活。创意产业如今是英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规模与金融业相当,是英国六个战略经济产业之一。”②目前创意产业在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达8.2%,其增长速度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速的两倍。创意产业的出口增

①②佀庆谭:《<德国>杂志与国家形象塑造》,《西安社会科学》,第29卷第2期。

熊澄宇:《英国—政府下放权力,扮好扶持角色》,《人民日报》,2012年3月14日。

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

长更为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1%。

布莱尔任英国首相时说过,“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多信仰的国家,英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珍视自由、宽容、开放、公正、公平、团结、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重视家庭和所有社会群体等英国核心价值观。”①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无不渗透在英国文化产业所制造出的多元文化产品中。例如,国际传媒巨头英国广播公司BBC,已经成为英国的重要文化品牌,并成为传递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具。BBC非常注重产品的文化影响力,坚信名誉比价值更重要。BBC所制作的英文广播节目、电视新闻、经典纪录片以及广受好评的多部电影,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之广,受欢迎和认可度之高,是无可比拟的。

英国电影与传统的英国文学一样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传递着英国高贵、礼貌又有些孤傲、保守的民族性格,以及现代英国的核心价值观。后者又为电影剧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一点绝非好莱坞电影剧本的快餐文化所能比肩。很多英国电影都是名著改编而成,尤其是BBC拍摄的电影:《简·爱》、《傲慢与偏见》、《革命之路》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成功经典作品。BBC电影公司以精良的制作、卓越的品质、成功的推广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其作品也成功地向全球传播着英国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BBC电影公司,整个英国的文化产业也都非常注重自身文化品牌建设,而打造出吸引眼球的文化品牌,自然不愁经济效益。比如改编自J·K·罗琳的同名小说,也是近几年最卖座的电影《哈利·波特》系列影片;以及《国王的演讲》、《女王》等取材自英国皇室的影片,都充满独特的英伦特色,也因此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青睐,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英国悠久的历史和魅力文化。

出版业是英国创意产业中最大的子行业,全英国注册的出版社有两万余家,活跃的出版社约2400家,每年出版新书超过12万种,若加上再版的书籍,英国每年印刷的书籍种类超过100万种,年销售图书超过50亿英镑。许多世界一流的学术与教育出版工业都以英国为基地,英国也是儿童文学、绘本与儿童信息出版的国际重镇。为占领更广泛的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英国大多数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社都定位在国际化出版,极力向海外扩张,而这些书籍在全球流动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传播着英国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

三、美国文化产业及其核心价值的融合与对外传播战略

美国原是一个文化资源相对贫瘠的国家,但在短短两百多年的时间内跃升为世界第一文化大国。美国科技的进步,催生了美国大众传播革命性的变化,突破了文化产业市场的地域限制,形成全球一体化市场,目前文化产业已与制造业并驾齐驱,成为美国财富的最重要来源。作为国家行为,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由很多要素组成的,并且按照特定的政治逻辑构成相互联系的政治维度,以一种特有的结构方程式存在并发挥功能。美国的全球影响不仅依靠硬实力,即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威慑能力,其在世界的领导地位还必须依靠软实力来维护,也就是说,要靠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全球的吸引力来巩固。简言之,美国的领导地位只有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才能有更有效的领导地位。美国政府早就深谙这一道理,在上世纪20年代末爆发经济大萧条后,就在全球同时做起了“经济帝国”与“文化帝国”的美梦,积极倡导文化产业,并且为了保护文化产业用以安身立命的知识产权,美国政府构建了全面的立法体系,用以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除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美国的文化产业更是肩负着传递美国核心价值观念的使命,使其在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詹姆斯·彼得拉斯在《20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中开篇所言,“美国的文化产业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②可见,文化的产业化使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取得了一种更为隐蔽、快捷和高效的新形式。

“目前美国软实力的战略体系包括:一是以价值观为核心,宣扬并输出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观;二是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机构体系,主导国际机制和规范的制定与修改,形成国际制度霸权;三是综合运用文化、经济、公共外交等多种形式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软渗透;四是以企业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文化

①②何大隆:《英国:合力传播核心价值观》,《瞭望》,2007年第22期。

祝兴平:《文化产业的软实力角色》,《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15日。

东岳论丛Sep.,2012Vol.33No.92012年9月(第33卷/第9期)(Dong Yue Tribune)

价值观。文化软实力攸关一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①

在走向帝国、称霸全球的进程中,美国一直在依赖自己的软实力即流行文化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渗透,从而达到向全球推广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目的。亨廷顿肯定了软实力作为一种关键资源对于扩大美国影响和传播西方价值观的重要战略意义。由于卫星、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美国软实力对全球的传播几乎可以说是同步的,不再受到时间、空间障碍以及高关税、销售价格等壁垒的阻隔。

在文化的市场化运行中,美国将其所倡导“自由、民主、个性”的文化价值观全面渗透到文化产业中,使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兼容、自由、开放的特征。在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以及投资主体多样性,通过各种电视新闻、电影音乐等文化镜像的呈现,使美国成功地贴上了自由、平等、民主这些启蒙理念的标签。对于其他地方的人们来说,他们头脑中所存在的美国形象往往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所获得的“虚构形象”,这种形象是美国政府所希望塑造的,但却未必是到美国的真实图景。

美国虽然只有几百年历史,但却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世界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相聚融会在美利坚自由女神的麾下,因此,美国是一个文化大熔炉,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共同体。与之相对应的,美国核心价值观也并非是单一的因素,美国文化是一种多元的存在状态,更异于有机整合并吸纳一体文化。美国文化产业也是一种多种族的创造,其模仿希腊文化的做法,不断汲取世界其他文化的精华,将不同成分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中再将之出口到世界各地。因此,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美国文化中都能找到一种亲切感,提高了认同度。《花木兰》、《角斗士》等由外国传统文化题材改编的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热卖,凸显了其文化产业的多元汲取能力。美国并非简单复制外国文化,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大胆创新、巧妙融合,进行美国式改造,这也是美国的文化资本输出之所以能赢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说好莱坞是一个“梦幻工厂”,那么它所制造的应该说是全世界人都会做的梦②。好莱坞精神以娱乐开道,以文化来占领精神“市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在根本上,好莱坞其实是美国价值观的批发地,是“美国精神”的商品生产基地。

文化产业是美国重要的对外战略,也是输出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工具。美国的文化产业霸权还包括媒介霸权,直接威胁到他国的文化安全。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但目前世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由美国控制,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的80%—90%的新闻,都是由美国和西方的通讯社垄断。许多国家无力建构自己的国外新闻网络,出于节约进口成本的考虑,就成了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转播站,其实恰为美国的新闻垄断提供坦途。可以说,美国在某种意义上控制了全世界的信息流动。美国的电影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的6% 7%,但全球正在放映的电影来自美国好莱坞的却占85%。美国成了世界范围内大众传播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全球大众传媒的总策划和总导演。

1、美国文化资本的对外输出

美国文化产业的对外扩张,主要战略是对外贸易全球化、资本支持全球化和商业运作跨国化。美国文化企业充分利用了国际贸易中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趋势,使美国文化产品更具有吸引力、渗透力和竞争力。所以,美国成了全球文化产业贸易中最大的赢家。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稳定的销售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许多国家的电影院、出版机构和连锁店。据统计,美国控制了全球八成左右的新闻通讯、电视节目以及影视作品,利用其文化霸权,塑造了“世界警察”形象,编造了“美国梦”,展示其文化魅力,以消解和排异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而美国市场上的外来文化产品只占1% 2%。在全球急剧扩张的美国文化产业,因此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占据了主导位置,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这就为美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全球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不可或缺的经济前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意识形态入侵,在西方以外国家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Order),反映了世界各国希望建立东西方与南北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与非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平等的信息传播交流秩序的愿望。美国文化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的威胁、消费文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对传统社会的冲击、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对于众多国家而

①②江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十个问题—基于中美文化软实力比较的视角》,《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6期。

高小康:《好莱坞与当代文化中的美国偶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

言都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道博弈命题。由此可见,维护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传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进行文化扩张是美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则,前美国国务卿高级官员大卫-罗斯科普在谈到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整合时说:未来的世界文化一定要以美国文化居于支配地位,“如果世界趋于同一种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①从克林顿政府开始,美国政府逐渐摈弃通过联合国的传统方法,转而利用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利用WTO输出其文化产品来实现“输出美国价值观念”。

2、好莱坞电影产业中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对外传播

“电影的层次已经达到传播大众思想的最高境界。”威尔逊总统在一次战时演讲中说。由于电影和音乐、运动一样,使用的是世界语言,因而能更好地阐述以及普及美国的价值理念。因此,好莱坞不仅是电影文化产业的翘楚,更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美国电影同业工会在一份致白宫的备忘录中将这一点阐述得十分清楚:“电影可以成为以极小成本甚至零成本进行国家宣传的最佳方式。”威尔逊总统同意这个观点,他确信好莱坞可以用作让美国价值观主导世界的手段。华盛顿和好莱坞的正式伙伴关系在威尔逊总统批准建立国会公共信息委员会的时候达到顶峰。该委员会的权限就是通过电影推广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国内动员战争,在海外传播“美利坚主义的福音”②。为了劝诱人们皈依美国梦的福音,克里尔创办了一个政府主办的电报中心,将美国的“新闻”故事转发给外国报刊。克里尔还创办了一个电影部门,制作赞颂美国生活方式的短纪录片以及像《美国的回答》、《潘兴的圣战》那样的正片。同时,美国政府还成立了一个对外电影中心,将该中心的职员派往世界各地,以促进美国电影在当地影院的传播。在美国,政府雇佣了很多“4分钟人物”,他们的工作就是在电影放映员换胶片的4分钟间隙发表爱国演说。掌握着好莱坞电影出口强制条件的克里尔坚持要求:出口电影必须含有20%的“教育内容”即宣传尺度,而描述“非真实”美国价值观的电影或传播美国负面印象的电影严禁出口,反映美国声名狼藉的违法现象的《耶西-詹姆斯》就是经审查后剔除出来的一部影片。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位英国人就曾说过:“世界上每一座电影院都是美国的大使馆”。

在好莱坞类型电影所营造的“美国神话”中,虽然含有很多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但这种价值观念并非赤裸裸的宣教,而是深深埋藏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举止当中,有形无形地渗透在爱情故事、婚姻冲突、英雄神话、性别差异、历史回溯等人类共有的普遍镜像里。在好莱坞的影片中,往往宣扬着一种美国式的人道主义关怀,《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反映个人自由主义与美国梦的典型之作,《角斗士》这类历史题材表现历史正义的观念,《彗星撞地球》这类科幻题材表现人类对外来压力的反抗,《美国丽人》这类言情题材表现中产阶级的爱情观,都是如此。其它国家的人们在电影中感受到的不仅是主人公的故事和美国文化的背景,而且还有一种美国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

3、美国政府在战争中的文化产业核心价值建构与策略传播

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到“9-11”后的多次反恐战争,为了赋予发动和进行战争的合法性和获得美国及世界人民的支持,美国政府采取了最隐蔽也是最有效的战略,即利用其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全力宣传“正义、民主、和平”的价值理念,从而为美国之后有预谋有步骤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行动铺设坚实的舆论基础。美国媒体在塑造美国国家正面虚拟形象、建构公众认知形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争的理由、战争的进展速度也都以美国这一强势国家对外传播媒介的声音为标准。③美国巧妙地利用了大众媒介的全球传播影响而合理化了战争,通过在某一特定时期进行轰炸式全方位的立体报道,从而达到劝服催眠的传播效果。打着“民主和自由”的旗帜,美国发动了一场场非正义战争,并且塑造了正义而强悍的“世界警察”形象,编造了伟大的“美国梦”。布什政府在制定反恐宣传战略时,通过加大资本投入和严格控制新闻源,成功实现了对美国商业媒介的有效控制。虽然美国政府并不承认他们利用媒介“宣传”了战争,但事实证明,美国政府确实通过媒介的交流和传播平台,成功地合理化了战争,使政府、受众和媒介实现了价值观念的趋同。

①②③David Rothkopf:《In praise of Cultural Imperialism?》,Foreign Policy;,No.107,Summer1997,pp:39.

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2页。段鹏:《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界定》,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东岳论丛Sep.,2012Vol.33No.92012年9月(第33卷/第9期)(Dong Yue Tribune)

四、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纵观全球,西方众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权重份额,即使在经济萧条时期仍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文化产业也是全球最活跃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中国在2010年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当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却只占GDP的2.75%,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利益,同时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功能,能促进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广泛深入传播,有利于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整体提升。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将其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于文化产品,并且把提升全球文化贸易额作为第一优先目标,其文化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出口总额遥遥领先,产生显著的全球影响。

对于中国而言,要想成为文化强国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够的,如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有效的对外传播都至关重要。如果中国只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和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而没有文化产业的集约化与文化资本的集聚化,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版权经济的文化博弈与文化创新中,只能被边缘化。中国的文化产业不仅要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增加创新力和竞争力,还要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文化贸易的水准,这样才能成为全球文化产业链、价值链和消费链的主要供应商。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需要体现中国风格的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因此,在影视文化、音乐戏剧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而又具激励效应的文化产业政策与市场规范政策,提供法制环境支撑,有效保护文化创意版权,逐步培育出具有专业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并且,特别要注重文化产品所能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逻辑的转移和文化位态的变迁,形成明晰的主流价值诉求,这也有利于催生主流文化社群,扩大文化消费受众。“对于中国电影电视产业而言,它迫切需要一个属于自身的阐释系统,在这个阐释系统的支撑下可以连续不断地生产商业影片,要在自身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重建话语权,营造一个有利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中华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①并且,注意产业发展的具体传播策略技巧,如文化核心价值观应当内置于影视作品的叙事情节而不是叙事情节之外的精神旨意,它应当成为支撑影视作品内容的文化基石,把文化精神的传承作为不同影视叙事形态共同具备的文化功能。另外可以借鉴美国的影视创作技巧,将中国文化元素、高科技手段和独特创意进行完美结合,再经发达的国际传播媒介网络辐射全球。

同时,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对特有的民族文化与悠久历史深入挖掘和培育,尽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贸易品牌。要有意识地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自然而巧妙地融入多元的文化产品,抵御欧美的话语霸权,维护文化安全、确保文化主权,增强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当然,我们还可利用WTO国际惯例的“文化例外”性,通过立法减缓由于贸易壁垒的降低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文化安全政策,完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

新兴文化产业必须借力于资本市场和信息科技的双轮驱动,抓住高科技革命带来的数字文化变革的机遇,加大文化产品的科技投入,创新影视制作,学习好莱坞电影所运用的各种高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仿真技术等,为广大受众营造具有精彩魅力的梦幻世界。

“从长远来看,需要不断培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非政府力量,实现政府和社会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良性互动。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国必须重视非政府力量,特别是充分利用华侨华人社团、华文媒体和华文教育(俗称海外“三宝”)传播中国文化和政治价值观。”②

最后,在产业发展要素中,“体制要素”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拓宽融资渠道,创建灵活多元的投融资体制,引进社会各类资本,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用市场配置要素的思路培育若干文化产业“旗舰与航母”,如组建大型演艺集团、影视集团、新闻出版集团、文化旅游集团等,并进行跨国运作与国际传播。

[责任编辑:李然忠]

①②周凯:《美国电影是如何传播价值观的》,《求是》,2012年第14期。

江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十个问题—基于中美文化软实力比较的视角》,《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6期。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中国文化上自强必须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的核心价值观_再论社会.

【文化“三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文化上自强必须有引领世界潮流 的先进的核心价值观 ———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涵 韩震* 〔摘要〕指向明确、语言简洁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标志,也是一个政党能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标志,更是动员群众、凝聚人民的旗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进行提炼,将核心价值观凝炼为“民主、公正、和谐”三个价值,目的就是进一步减少核心价值观的数量,且使这些观念保持在同样重要的层次,更加集中、更加明确、更加具有价值取向的针对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公正和谐 〔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103-0005-04 当代中国,要做到文化上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就必须凝炼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此这种价值观必须承接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发展的成就,吸纳全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成果,同时还要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境界,从而能够引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样的价值观基于历史发展,关照社会现实,考虑未来方向,因而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

近些年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一直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课题,并且获准承担了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内容简洁、持久有效且指向明确的价值观念,那么我们党的这种意识形态框架就很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铭记和认同的社会共识。 我在2008年5月12日的《学习时报》发表了《从体系建构到观念的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初论》一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任务。在《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念》一文中,我又进一步提出:影响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和影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还没有能够找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我们对这些价值观还没有真正明确的规定。目前,我们“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框架体系”,即马克思主 5 * *作者简介:韩震,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授(北京100875。基金项目: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7&Z D035。 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体系是庞杂的、复杂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既然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显然就应该存在把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联系、贯通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念”[1]。我们必须进一步凝炼出指向更加明确、更加集中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凸显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性”。“由此,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追求的研究,通过我党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和实践的考察,通过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的领悟,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追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下)

课件名称: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下)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不需要落实到基层。(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民族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我们要客观、理性地认识宗教。(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最基本的思想,一个是人伦和谐,一个是天人和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新闻媒体不需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中华民族是有“命”的民族,此命即是其“生态命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外国人说我们中国人没有宗教,我们中国是有宗教的,我们的宗教就是儒教,儒教的宗教信仰。便是一个孝字。”此话出自()。(单选题)(分值:3) A.鲁迅 B.陈独秀 C.蔡元培 D.胡适 第12题、子曰:君子(),小人()。(单选题)(分值:3) A.同而不和、和而不流 B.和而不流、和而不同 C.同而不和、和而不同 D.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第13题、“北京共识”体现了()的价值观。(单选题)(分值:3) A.同而不和 B.和而不同 C.和而不流 D.和实生物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特别报道 经济日报/2005年/02月/05日/第005版/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基本属于 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强调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后,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国家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深刻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的约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 3亿人口、大约4000多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那么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制度改革,加强法律保护,吸引和培养人才,鼓励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标签:文化产业;先进文化;对策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对于我国而言,“文化产业”是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但发展很快。尽管经历过认识上的争论,但现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在战略上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后危机时代,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如何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已有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的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正相关性,文化需求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如果按照同等发达国家标准来计算,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而实际上我国2009年文 化产业增加值只有8400亿。[1]这意味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相比,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实现,因此“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而本轮金融危机将刺激这 种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在今后一段时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作为消费中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的产业,必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2、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主流文化的治国理政价值观这是从政府到基层群众都关心的话题,它涉及到我们政府行为、政策导向的根据。怎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里边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是见于《管子》,中国讲的以人为本有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从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就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为本,中国早期历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为本,但从西周开始,从周公封于鲁开始,他的思想就从以神为本的文化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西周时期开始有一种思想,说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当时有这样的观点: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没有人的祭祀,神就没法存在。这就是说人世是神世的根本。这种思想在西周得以发展,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特色。这就是中国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 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人世的发展、协调、整理有不同的理念,但坚持人世优先,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比如春秋的时候,有的思想家就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迩就是近的意思。孔子其实也讲了类似的话,“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世上。 为什么要敬鬼神?我想从孔子的角度来谈,他承认神灵的存在,但神灵对人的作用有多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敬神,保留人的一种敬畏感。在一个古老信仰的传承下,虽然我们今天强调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对更高存在的一种崇敬和神圣感。为什么中国古人在政治管理方面积累很多智慧?是因为很早中国人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 第二以德为本。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思想类似。如果说以人为本是跟以神为本在比较中形成的,那么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般都通过理想、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取舍和比较建立起来,一个人的价值偏好、如何选择,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以德为本的对立面就是以刑治国,强调政令、刑罚的作用,忽视道德的作用,这是孔子反对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治国理政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以德为本。 第三是以民为本,也叫民本思想。《尚书》中已有“民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国。在《尚书》里边,应该说有不少这样的思想。到了孟子,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在一个比较中看出你的价值选择。在孟子以前虽然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君王还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可是在孟子所表达的政治里面,君为轻。不管是君王也好,还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这样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们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 最后是以合为本。以合为本的合,就是强调统一性,在国家的层面就是统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现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强调的价值观,讲中国人的理念,必须也有一个更高的视野。十八大报告里,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非常重要。我们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抓住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要求。 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最大问题就是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面对国际国内条件变化造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树立国家伦理价值共识,保障我国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共产党一直反复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正是从战略高度提升国家伦理价值认同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更是概括了包括“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 个价值理念“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民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效的重要依据,引导

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范畴,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尊道而贵德”的好传统,“道”就是世界上永恒运动着的最根本规律;而“德”则是人类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体现。如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始面对新的“道”和“德”:这个“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德”,狭义说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广义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承载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提高国家伦理认同的“铸魂工程”。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我们概括和总结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 ) 期)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就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与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就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就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就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就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试卷86分答案

1、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根据所处的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正确 错误 2、当代文化产业是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第二次文化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化产业是非常有道理的 正确 错误 3、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 正确 错误 4、十年以前,文化产业只是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 正确 错误 5、根据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21%,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 正确 错误 6、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以产业起步为主线,进入了“十二五”时期 正确 错误 7、进入从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后,国民经济从总体上将转向以文化附加值为标志的经济 正确 错误 8、截止2008年,文化产业中的公有资本比例远高于非公有资本 正确 错误 9、文化产业属于夕阳产业

正确 错误 10、2009年7月22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这个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正确 错误 11、关于文化产业,国内外有统一的概念内涵 正确 错误 12、讲座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 正确 错误 13、文化和产业在传统的理解中,是属于相同的社会部门,遵循相似的运行原则 正确 错误 14、知识经济是服务业中从事脑力劳动、以处理知识和信息为工作内容的行业占了主导性作用经济类型 正确 错误 15、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项目研究发现,以人文、文化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 正确 错误 16、传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大众文化发展为标志 正确 错误 17、商业文化和精英文化是没区别的,是一个概念的不同角度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以点带面、以面推动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流,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困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策略,保证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趋势分析 “2016年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暨跨境项目合作洽谈会”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意大利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突破,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等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实际就是不断创新。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思想境界,丰富

业余生活。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系统不够完善,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问题也日益体现。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结构系统不完善,缺失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构,不仅结构不完善,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1]。一些落后的理念在文化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宣传过程等处处体现,导致中国文化产品产量低,其中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缺失,依靠国外 对于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技术,制作和后续操作等阶段,中国这方面在技术上和人才上都相对缺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场景合成、特技制作,还有一些道具和拍摄手段,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但相对落后,人员也不专业,制作效果不尽人意,还是要花大价钱聘请国外团队。还有中国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全部使用外国人,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文化产品“吃旧”现象严重,浪费资源,且创新度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是全民共享的,无论是国外的创造还是国内的成果,但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到处出现“抄袭”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得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得组成部分,即儒道佛三家各自得核心价值观;其二,就是指儒道佛三家共同形成得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得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中国佛教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在处理与其她文化传统之间得关系时,普遍体现出融合会通、与而不同得价值取向。 一、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非常重视仁,将仁视为“生生不已”得“天地之大德”.孔子甚至提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就是,颠沛必于就是。"(《论语·里仁》)表现出强烈得生死以之得志趣与情怀。此德赋之于人,则成为人得本性.率性而行,即成为道。儒学就产生于对此道得传授与修习之中,因此儒学常被说成就是“修己治人之学",其所蕴含得即就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修己"、“内圣”云者,就就是说儒家学者应不断充实自己得仁爱之心,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形成圣人得品格与能力;“治人”、“外王”云者,就就是说儒家学者

要当仁不让,仁以为己任,自觉承担起治理国家与服务社会得责任,为天下国家得平治尽心尽力。宋儒张载要求儒家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就是对儒家学者所具有得这种使命感与责任心得最好得 阐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彖》),就就是说儒家君子为了完成自己得使命,负起自己得责任,奋发图强,永不止息;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彖》),则就是说君子应具有宽广得胸怀,能够容纳与善于接受不同意见与建议,不断地丰富自己得内涵.两千多年来,儒家得仁人志士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价值观念得熏陶之下,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谱写了天地间一曲曲波澜壮阔得正气歌,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虽历经艰难险阻而不断奋起得发展态势与善于容纳与接受异质文化得宽广视野。 二、道家:道法自然,逍遥齐物 道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道家最为推崇得范畴“道”得原始意义就是指道路,引申为人应遵守得规则与运动变化得规律,以及那些自觉遵守规则与规律得人所达到得自由境界。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得观点。在道家得始祖老子瞧来,道得运行法则就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着必须任由事物成为它所应就是得样子,绝不能将自己得主观意志掺杂其中,这就就是“无为”;一旦彻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得驱使与强迫,

范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七大问题

范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七大问题 在日前举行的“文化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经过十年不懈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产业随着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中国文化产业跑马圈地的发展模式即将成为过去,发展过程中的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亟待政府、企业、学界人士共同思考和解决。他认为,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七大问题: 第一,文化产业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所谓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加强对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力度,要求把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市场建设、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等指导方针、基本内容、实施路径进行更具操作性的连接,要突破五年规划的限制,进行长期的战略性的全面设计、统筹规划。 范周表示,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文化产业在东中西部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目前东中西部的产业发展定位不清,各类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同质化发展。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在产业布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领域重复,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则存在盲目超前发展的情况。因此,范周认为应该在顶层设计上做好区域统筹,让东部更注重文化和科技的结合,以及设计和创意在产业上的体现,发展文化产业的前端业态;中部是要使内容生产型的文化产业得到充分发展,让中部地区成为东部地区产业的接续地点;西部地区主要和传统产业门类进行融合发展,关注民生领域,做好生产性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旅游、观光农业等融合业态。他希望我国可以在加快文化立法步伐、加强区域统筹发展和建立评估标准体系这三个方面努力,以加强文化产业顶层设计。 第二,文化产业应成为民生工程。 范周表示,目前我国很多文化产业项目成为了“政绩工程”,但他认为,“文化民生”应该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成为今后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定位。文化强国的建设也应更注重人民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数,强调文化产业发展对基层老百姓的带来的实惠,使文化民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测评点。 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民生要素建设,创造发展机会与能力。文化产业是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_黄岩

理论与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儒家的“公忠为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的“道法自然、逍遥齐物、崇俭抑奢”、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忍辱为重”,在“和而不同”的良性互动过程中,相互诘难而又相互补充,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只能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的发展。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对此,中宣部思政所戴木才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包心鉴教授均提出“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仁义礼智信”主要是一种伦理价值取向,而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则应该是融“政治诉求、道德规范、 精神气质、社会理想”为一体的观念体系。因此,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公忠、仁爱、自强、和谐”。这四个基本的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被前人普遍认同和实践,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公忠”的价值观 “公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政治诉求,也是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正所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依照古人的解释,“忠”乃尽己之谓,它强调的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即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和精力都奉献出来,尽力而为、忠诚不二、认真负责。公与私相对,表明的是“忠”的对象问题,即这种尽心尽力,不是为了自己,为了某一个人,而是为大家,为全体成员。早在《诗经》、《尚书》、《左传》、《汉书》等典籍中,就有“夙夜在公”、“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临患不亡国”、“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规范性要求。从儒家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法家的“背私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 黄 岩 作者黄岩,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杭州 310018)。 提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它内在地包含由“公忠、仁爱、自强、和谐”四个基本价值观念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四个基本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被前人普遍认同和实践,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予以创造性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核心 价值观

对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所以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的探索,针对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希望真正实现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当下有关中国的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脚步是否能赶上发达国家的音乐文化产业,中国音乐文化是否可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等问题正处于激烈的争论中。本文将通过对中国音乐文化道路的探索、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三方面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进行思考。 一、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首先,尚未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现代音乐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制约了音乐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建立并完善我国的音乐文化市场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音乐文化市场是音乐文化产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音乐文化市场能够促进各类音乐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音乐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音乐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音乐文化产品市场、音乐文化销售市场不够发达,音乐文化制作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音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音乐文化市场、音乐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然后,音乐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几年前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制定音乐文化市场管理法,以解决当时存在的音乐文化管理跟不上,文化市场立法滞后的问题。但由于部门利益纷争、职能严重交叉等原因,音乐文化市场管理法至今尚未形成。当前,根据以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要尽早推出促进音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法律法规,使音乐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法律层面得到保障。例如,可以出台“音乐文化产业促进法”“音乐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1] 最后,原创音乐作品匮乏问题日渐突出盗版横行,传统唱片市场急剧萎缩,“免费”数字音乐俯拾皆是,音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唱片公司无法从市场回收投资,只能减少新产品开发制作;缺乏新歌、好歌,难以推出新人,难以搞活演艺市场。互联网为人们聆听音乐带来了极大便捷,但也充斥着大量盗版音乐。一些搜索引擎肆意提供大规模的盗版音乐链接,造成正版音乐收费网站少人问津,生存艰难,垃圾音乐在互联网泛滥,严重损害了音乐产业的利益和广大音乐消费者的文化权益。盗版横行问题迄今未有妥善解决,成为制约音乐产业健康发展的顽疾。[2] 总之,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观察现状之后,让我们来看看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会展1111班 学号 姓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创业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我认为从大趋势上讲,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还不成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会展业发展非常不成熟。中国会展起步晚,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就目前看,由于会展是一种新型行业,教育体系还没跟上步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没有经验,使的现在从事会展工作的人都是学其他专业的,与会展工作不搭边。2、会展管理体制有很大缺陷,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3、场馆的利用率很低。场馆的建设面积很大,维护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闲置不用时,企业又没经济收入,又要投入成本,很不划算。浪费国家资源,行业效率低。 4、会展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限制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 而我个人还认为会展行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会展的服务范围太窄,没有向市场进一步扩张。应该进行宣传和示范,让的企业和个人了解

会展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总体上看,会展行业发展很快,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巨大的行业作用将蓬勃发展。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经济文化的“带状”发展新趋势,中国设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带状经济发展区。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开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以“家”和“国”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和理念;强调“和谐”,追求“圆满”;强调人本精神和忧患意识。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2、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吸收西方广告文化,充分进行商业开发从美国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创意文化产业都是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火花,中国应充分发挥商业的和市场的价值,尊重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就能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中国创意产业布局逐渐完善,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出现以集聚区为载体,以区域板块为格局,以行业集群为纽带,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态势。逐步向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