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1章 第2节 社会科学类作品阅读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1章 第2节 社会科学类作品阅读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1章 第2节 社会科学类作品阅读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1章 第2节 社会科学类作品阅读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2节社会科学类作品阅读学案

要求能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通过句与句的关系,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些词语的含义大部分是我们平时不常用到或在具体的语境中和字典意义不尽相同的。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一般从下面六个方面考查

考查要点有:①能确定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的新词语、新概念的含义;②能够确定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义项;③能根据上下文的特定内容所限定的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词语的“情景义”;④能确定代词或指代短语的指代内容;

⑤能确定词语的本义和在文中的转化义(引申义、比喻义等);⑥能确定词语的字面意义或言外之意、深层含义;⑦能确定因运用典故或其他方式产生的特定含义;⑧能确定因修辞需要产生的临时义。

(二)句子含意

社会科学类文章常用比喻、类比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用引用的手法说明新发现和发现的社会意义,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中的作用比较难理解,考生要从上下文中理解句子的含义。考查的句子一般有:①首括句,②中心句,③转承句,④点睛句,⑤矛盾句,⑥精辟句,⑦感情句,⑧修辞句,⑨结尾句等。

(三)分析层次

要求能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具体地说,就是找出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论点,作者是如何自然地引出这个论点的;弄清文章在什么地方,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述这个论点;看出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总之,对议论性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要从文章的引论、本论和结论中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对于说明文类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要注意分析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顺序等。

(四)筛选整合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筛选和整合信息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理解文章结构、思路和文章观点等等都是对信息的筛选。考查的内容有:①能确认词语在文中指代的重要信息和材料;

②能查找、摘录文章的重要信息和材料;③能比照与题干指向相关的信息和材料,辨析出细微的差别;④能准确归纳整理文中的信息和材料。

(五)概括观点

考点考查的内容有:①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②概括作者对文中的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③比较作者在文中转述的多人的观点;④分析比较文章中信息材料和作者观点的异同。

(六)推断想像

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对根据文中出现的某些词语和句子得出的推断语句进行判断。这是对文章的再创造,要求读者根据文中提供的文字背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对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推断,对事件发生的情景、人物活动的心理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动作、表现进行合理的想像,对论述的内容再深入分析、思考等。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类文章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明显的,赞成与反对或提倡什么,在文章中是毫不含糊的,它不同于纯自然科学类文章在叙述上的客观与中立,在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时,一定要明白文章的价值取向,不能够在这些大的方面闹出笑话来。

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要

注意以下几点

(二)梳理出文章的内容结构。因为社会科学类文章仍然属于文章阅读,阅读的思维类型与自然科学类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注意理清文章内容的组成与结构,分清各个内容要素的主次轻重,以及上下从属关系。

也就是要求我们要能够准确地拟制出内容提纲,这样才能够在比较宏观的角度去正确解决试题乃至于选择项中的具体问题。

(三)注意整理文章中出现的新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上下左右的相关概念。社会科学类文章,不同于文化散文,它总是以说理或介绍最新发现最新研究成果为主的文章,这当中自然就有新的现象新的概念出现,对这些研究过程中的现象和认识,有的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有的则已经得到确认或公认,在表述时,需要仔细区分。

如有“……性”“……化”与没有“……性”“……化”,在文章中就完全不同,有“亚……”“次……”与没有“亚……”“次……”也迥然不同。(四)相对文化散文信息密度要大得多,阅读社会科学类散文同样需要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在表述中的作用,如表示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有据与凭空等,忽略了这些词语的修饰限定对象,对社会科学当然也包括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必然难以准确把握。

(五)社会科学类文章在作答时,要注意试题题目及选择肢与文章内容的对应关系。当文章信息密度相对较大时,当连续几个选择肢容易混淆自己的视线时,同样需要采取脚踏手指的方式,把试题或选择肢与文章相关的地方对应连接起来,以免被众多的试题文字弄昏了自己的头脑。

(一)品读原文,标记信息

“重要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

解题步骤和程序

(二)凭借信息,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对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

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同学是很难在读完第一遍之后迅速概括出以上要点,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因此,要树立读不懂原文不做题的思想,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从事。

(三)还原题干,确定范围

社科类文章阅读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因此,首先标明语段序号,然后落实好题干所在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做出试题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

作答范围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作答质量的高低。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同学都能比较正确地做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就找出该范围内最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连缀,直至做出准确的答案。

(五)先做出模糊答案,代入原文检验

不要急于从题中选择答案,而应先用排除法,去掉两个有把握的选项,剩下的两个选项就是所谓的“模糊答案”。然后拿模糊答案与题肢核对,从而选取相应的答案。

最后还应将所选的答案内容代入原文,进一步检验该答案与原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相应与否。凡是在原文找到确凿根据的选项就是与原文一致的正确答案。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虽然有其特点,但也同其他类文章的阅读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特别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重在考查对原文语句的转换一样,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中也常常将文意的理解用转换表达的方式考查理解的准确与周密。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计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如:

区分部分与整体

【对位信息】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例1】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还未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还未出现的情况”表述为“已经产生的情况”,或将“已经产生的情况”表述为“还未出现的情况”。如:

辨别已然与未然

【对位信息】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例2】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如:

分清或然与必然

【对位信息】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例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发展的时间上设计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如:搞清先期与后期

【对位信息】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的生命线。

【例4】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B.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大运河将更有利于沟通交流,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如:

分清主要与次要

【对位信息】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新唐书·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干栏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形制来看,防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剖析】对“干栏居”的作用(功能)的推断,A项提及的是“躲避野兽、蛇虫侵扰”,而D项提及的是“防潮和防寒”,那么到底哪一个是它的主要功能呢?查看原文引述的史料:“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

不难看出,“躲避野兽、蛇虫侵扰”方为其主要功能,而“防潮和防寒”只是其次要功能。所以,D项的推断就犯了将“主要”和“次要”倒置的错误。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计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如:

注意原因与结果

【对位信息】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

【例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剖析】根据原文,是因为“有些基因改变”,导致了“活动缓慢,活力降低”的结果;而B项却表述成了因为“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导致了“基因的改变”的结果,这就犯了因果关系颠倒的错误。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计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

小心言此与言彼

【对位信息】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

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例7】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计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如:

区分肯定与否定

【对位信息】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第二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

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

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

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第五段)

【例8】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剖析】根据原文,尽管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但是木版年画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是有所改变的,如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就一反传统(理想主义),十分写实。所以A项说“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抛开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如:

判断客观与夸大

【对位信息】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例9】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剖析】“阿尔戈斯”方案的持续实施或许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但利用这一成果,并不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因为,根据原文,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水温度异常的大幅上升所导致的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只有消除海水温度异常的大幅上升这一因素,才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而“预报海流循环”并不能消除这一因素。所以,该项对“阿尔戈斯”方案作用的推断就犯了夸大事物效用的错误。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如:

【对位信息】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的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认清有据与凭空

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提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例10】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剖析】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恩格斯的论述的引述及其评价;二是从恩格斯的论述的高度来考察天人合一思想。

从第一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并没有针对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二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只是作者考察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视角。综合这两层意思,恩格斯并没有去论述天人合一思想,也就自然谈不上“丰富”,更谈不上“指出了它的局限性”了。所以D项的理解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与多样化发展

□刘祯王馗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

基础题

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需。

戏曲的市场化道路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戏曲也越来越显示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中国戏曲,继承并发展了清中叶戏曲的传统,强烈地张扬着大众娱乐精神,成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

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不同,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使得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步入当代,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

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残留的不过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等也主要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存在。中国戏曲则不然,它依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尽管今天的时空环境已非昨日的生态环境。

但是,从古典向当代迈进,迥异于古典时期不同阶段与朝代的代谢、嬗变,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而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实现这一转型和过渡具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中国戏曲在当下,面对着流行艺术的趋同,在发展创新和个性追求中呈现出复杂的特征。这就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需要中国戏曲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

我们还应在努力保持中国戏曲遗产性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中,将中国戏曲文化遗产中属于“博物馆艺术”的部分,充分保护,并将其潜在的历史、文物、旅游等价值挖掘出来,这既有效地保护了那些没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戏曲遗产,也稳妥地找到了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具有的独特定位。

(选自2008年7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戏曲的市场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市场化道路是一条必由之路。

B.将演员和剧团推向市场,任其生灭,让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戏曲市场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C.戏曲走市场化道路就必须彻底摆脱传统的种种束缚,使其成为当代社会深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

D.中国戏曲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的急剧变迁,让戏曲呈现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

【解析】B.由第一段最后一句可知,该项说法片面;C.“彻底”不对,原文是说“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D.据第二段可知,社会的变迁使得戏曲呈现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但不能说中国戏曲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让戏曲呈现这一趋势。

【答案】 A

2.下列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戏曲“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显著标志,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

B.中国戏曲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代谢机能穿越时空,千百年不衰,其生命由古代延续至今。

C.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早已成为记忆,而中国戏曲并没有走向消亡甚至衰落。

D.中国戏曲仍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在当代文艺舞台上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解析】C.中国戏曲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并非“没有走向消亡甚至衰落”。

【答案】 C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目前已经实现了由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

B.当前,中国戏曲只要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就能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

C.戏曲之所以要进行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是因为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而戏曲只是属于传统的东西。

D.当下的中国戏曲需要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紧密结合起来。

【解析】A.“实现了”“完成了”不当,第三段是说中国戏曲“实现着……”“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目标”;B.第四段说的是“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C.“只是属于传统的”不对,中国戏曲是传统文化,也是当代艺术。

【答案】 D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发展辉煌,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历史悠久。

B.中国戏曲历经千百年仍然富有生命力,突破了中国“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艺发展普遍性规律。

C.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只是作为“博物馆艺术”存在,相对于中国戏曲,没有其存在的价值。

D.戏曲要面向市场,那么,对于那些已失去市场、没有观众的剧种,就要遵循物竞天择的进化发展规律。

【解析】A.因果关系不当,原文第一段只是说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C.“博物馆艺术”并非没有其存在的价值;D.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该项有误。【答案】 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金融百货公司”过时了吗?

□董玉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分合合,似乎也有一个魔咒在左右着它们。最近花旗银行有意“瘦身”,将其困难重重的投资业务和消费者金融业务从全球商业银行运作中剥离出去,再次提出了一个似乎永远都不会有答案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银行业务模式是最好的?

金融危机之前,花旗银行一直通过并购构筑一个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系。它通过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由一家以商业信贷为主的专业化金融机构,转变成为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

但是,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有很大不同。在金融危机中,花旗投行业务的巨额亏损更是严重危及了其商业银行业务的经营和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花旗银行将其投行业务和消费者金融业务剥离出去,把证券经纪业务与摩根士丹利公司合并,这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是一个明智之举。

从历史上看,以德国银行为代表的全能型银行模式,一直实行混业经营,而美国银行则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变迁。

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银行业是实行混业经营的。由于人们普遍将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危机归咎于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美国在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严格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分离。

这种严格的分业经营的模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从8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迹象,到90年代中后期,美国金融业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阶段,特别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分业经营模式在法律上已结束。

那么,这次花旗银行的“瘦身”,是否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又要从混业经营重新回到分业经营的时代?是否意味着像花旗银行这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金融百货公司”已经过时了呢?

应该说,目前还不能作出这样的判断。

一方面,应该看到,混业经营的内在动力和需求没有改变,混业经营仍然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可以说,金融危机并不会改变未来银行业的根本发展趋向,只会促使银行更加稳健审慎地经营。

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的;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的传导,则是由投资银行过高的财务杠杆效应引发了金融衍生产品链条断裂造成的。金融危机确实暴露出投资银行的内在缺陷,也反映了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

但是,这次危机的成因,与大萧条时期商业银行直接贷款给投资银行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对银行业分业经营的监管的要求还不是那么迫切。

尽管如此,这次金融危机也使我们认识到银行稳健经营的极端重要性,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关系到一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混业经营、综合化经营、多元化业务的格局并没有变,但银行过分追求“金融百货公司”“金融超级市场”的模式,客观上容易造成主业不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的经营局面。一家银行只有构筑核心业务突出、适当多元化的稳健审慎的经营模式,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选自2009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5.下列关于“金融百货公司”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金融百货公司属于银行建构中混业经营的模式,是银行业中一种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系,与这种经营模式相对的是分业经营。

B.金融百货公司可以是一个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C.金融百货公司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由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目前银行业混业经营、综合化经营、多元化业务的格局。

D.金融百货公司属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它与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有很大不同,投行业务的巨额亏损会严重危及商业银行业务的经营。

【解析】D.“金融百货公司”是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不“属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

【答案】 D

6.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的分析概括,下列各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析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分合合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背景,引导人们思考并探讨金融危机中的银行体制,回答“什么样的银行业务模式是最好的”的问题。B.对最近花旗银行有意“瘦身”给予肯定,指出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这一做法是明智之举,值得采用混业经营模式的银行认真地学习和借鉴。

C.我们既要认识到“金融百货公司”在银行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问题和不足,构筑核心业务突出、适当多元化的稳健审慎的银行经营模式。D.指出银行过分追求“金融百货公司”“金融超级市场”这类经营模式的问题与弊端,主张以积极的态度改变银行主业不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的经营局面。【解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人们加深对“金融百货公司”这种经营模式的认识,一是强调构建银行经营模式应采取“稳健审慎”的态度。A项中,作者并没有引导人们“回答‘什么样的银行业务模式是最好的’的问题”;

B项中,说“值得采用混业经营模式的银行认真地学习和借鉴”于文无据;D项中,文中无“主张以积极的态度改变银行主业不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的经营局面”的信息。

【答案】 C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旗银行一直通过并购构筑一个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系,它已成为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

B.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后,美国银行业长期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这与当时美国人对引发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危机的因素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C.目前的金融危机的成因与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的成因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银行业分业经营的监管的要求还不是十分迫切。

D.银行的稳健经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关系到一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解析】A项,漏掉了限制短语“金融危机之前”。

【答案】 A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花旗银行将其投行业务和消费者金融业务剥离出去,把证券经纪业务与摩根士丹利公司合并,这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将要回到分业经营的时代。

B.从历史上看,德国银行的发展比较稳定,一直实行混业经营的模式,没有像美国银行那样经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变迁。

C.《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和《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都以法律的形式严格限制着美国银行的经营模式,这不利于美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D.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因为投资银行财务杠杆效应过高,因此,有效地控制投资银行过高的财务杠杆效应,就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解析】A项中,“这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将要回到分业经营的时代”推断错误,本文作者的观点是“目前还不能作出这样的判断”;C项中,“这不利于美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的推断没有依据,从文章内容看,这两个法案都是根据当时的需要颁布的,目的是促进美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D项中,“投资银行财

务杠杆效应过高”仅是这一次危机爆发的原因,且“有效地……金融危机”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B

一、(20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高考题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

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

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

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

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表述的是“通俗历史”的流传特点,而不是“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

【答案】 A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迫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错误有两处。一是“迫切需求”,和原文的“显著增长”不一致;二是“走出……研究误区”不对,原文是说“在……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原文是说“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两种说法程度明显不同;二是原文中没有“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这层意思。

B项,原文第二段末尾说“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唯一选择”,而不是“已经成为”;原文第三段末尾提到的“……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的原因是“‘通俗历史热’促进了……有效传承,对……都是极为有利的”。D项,“改变……的现状”不对,原文并没有说通俗历史的现状是“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答案】 C

二、(20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

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

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

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

“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等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

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4.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参照文本第三段的第一句,这里说,“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重点是“研究”,而非“解决”。

【答案】 D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可以构建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

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

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并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见第一段,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是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的作用之一,因果倒置。B.见第三段,研究居民的健康状况,起不到该项所述的两个作用,起这种作用的是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战略的特殊性以及它所拥有的完善的体系。

D.文中并未明确提到各国正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它还停留在制定阶段,而且一个发展阶段并不都是10年,原文有“一般”这个修饰词。

【答案】 C

6.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B.建设“健康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推行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D.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A.原文第二段说,健康国家战略是立足于国家层面的,而非个人层面。

【答案】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

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

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一、考生对文中基本概念的内涵缺乏认真思考,以至于看不出偷换概念、范围失当等陷阱,导致错选

1.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考生答案】A或D

【现场点评】(1)C项与原文不符,“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要求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A、B、D三项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陈述对象,紧扣第一段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个条件展开。

(2)本题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C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偷换为“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偷换概念,范围失当。此外也如上面点评中说不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都要对某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或有历史感。文中的关键词是“使他们自己具有”,也即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事人对他们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认同。在这里,命题者显然不合理地扩大了范围。

【正确答案】 C

二、考生对“不是”与“不只是”、“不在于”与“不只在于”等相近概念缺乏认真思考,导致错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活。

【考生答案】 A

【现场点评】(1)据原文第三段第二句话中的“不只在于”“也不限于”“更重要的在于”可推知,“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也是“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因素,而B项说“而非……”显然与原文不符;A项可由原文第二段末句推知;C项可由原文第三段末句推知;D项可由原文第四段第三句推知。

(2)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四项均是对原文某种意思的转述,B项在转述之后,把“已有的”说成“而非的”,显属转述不当。此题意

在考查学生对转述后的句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做题时,考生一定要注意“不只在于”与“不在于”、“不只是”与“不是”等等,一字之差所带来的意思巨变,这些细微之处,是命题人关注的热点与重点,自然也应成为考生关注的焦点。

【正确答案】 B

三、考生没有理清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导致对一些推断题错选答案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生答案】 A

【现场点评】(1)B项可由第一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推出;A项“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原因表述错误,原文第三段第四句的正确表述为“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和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

C项“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结果推断错误,原文中没有“更值得保护”这一信息,原文第四段第二句话为“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生命观更具价值”;D项“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断错误,原文第四段末句为“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

(2)本题重点考查对文中信息的整合推断。所设陷阱或强加因果,或无中生有。

(3)此类题往往令考生无从下手,原因在于原文中没有明确的逻辑判断,而命题者所做的推断是否正确,要依靠自己对原文有非常清楚的解读,并在这种解读基础上进行推断。因此,此类题往往较难。解决的办法仍是理清因果关系,搞清事物间的逻辑关联。

【正确答案】 B

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一)

现代文阅读练习(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非典型性肺炎 2003年,有一个词语让中国人听起来曾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非今年才新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病毒,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流行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策。没有现在的治疗方案;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离。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头痛等;但体温一般超过38度,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有时伴有畏寒。感冒一般没有肺炎的迹象,而“非典”有明显的肺炎迹象。但它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除了上述症状外,“非典”还伴有关节酸痛、乏力、腹泻,有时胸闷、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经过各国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这种病毒能在人体内繁殖,伤害自身组织,破坏免疫系统,也可能引发无数并发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它可以在体外存活3—6小时。现在的证据显示,“非典”是经飞沫传播的,病毒在飞沫(口水珠)内。由于水珠比空气重,所以病毒只会停留在三尺范围内的物体表面;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触已有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接触自己的黏膜(眼、口、鼻),也会感染。“非典”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通常为4—5天),潜伏期的患者一般不会传染;病症一般会维持10—14天。 “非典”并非无法可疗。事实上,现阶段医学已有新突破,在治疗过程中已获很高的成功率。专家认为,保持环境空气的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心情愉快;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尽量不与病人接触,是可以有效的预防“非典”的。 对未知的恐惧,莫过于人群对流行疾病的反应那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疾病流行的原因不明时尤其如此。随着对“非典”的深入了解,人们的恐惧感会慢慢降低,正如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一样。 (1)“非典”曾一度让中国人感到恐惧,下列不属于恐惧的原因的一项是() A.它的传染力很强,三尺范围以内的人可以直接受到感染。 B.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 C.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的效果。 D.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隔离,而人们害怕隔离的孤单。 (2)下列对“非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典”也是一种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B.“非典”发作时既有流感的一般症状,也有典型性肺炎的迹象。 C.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带痰,而“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带痰;典型性肺炎没有传染性,而“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 D.“非典”病毒是经过飞沫传播的,它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 (3)有关“非典”治疗和预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典”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愈率很高。 B.与患者保持三尺以上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 C.尽量不接触病人,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源的传播。 D.保持心情愉快,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病毒的感染。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发烧、咳嗽、头痛、乏力、腹泻、胸闷等症状,可以确诊为“非典”。 B.健康人进入“非典”病人呆过但离开超过6个小时以上的房间,一般不会被感染。 C.“非典”病毒不会浮游在空气之中,所以一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D.“非典”患者在15天内病情没有恶化,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威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高三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知识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炉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2、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 感伤(感伤之情)→感动(温馨之情)→感奋(激昂之情) 3、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5分) 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4、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不是。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吟风 张绪佑 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忽然间只剩秃骨临风了。季风就这样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 日复一日,当我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慢慢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丰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适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精选课件)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 答案 一.(陕西)文史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陕西血的故事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

娘的血型呢!”...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1-2019年学习文档

201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1 201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1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鲊辣椒。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

不开村庄了吗? 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

高三语文测试卷(现代文阅读)

陕西省2011-2012学年高三专题复习试卷现代文阅读 一、(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背着灵魂上路 郭翠华 ①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但脚还是把人带出了家门。 ②外面的世界很大,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曾经一个人去一个城市出差,走在黄昏里,看见如流的人群头也不回地往前赶,只有我像一只掉队的孤雁,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枝头,那种迷茫的感觉很像一滴水落在了沙漠里,顿失了自己的踪影,自己的踪影是什么,我一直想不清楚。如果落在水里,应该像月亮泊在水面,是可以看得见的;如果落在地上,就是自己的影子,会踩着自己的脚后跟;如果和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可以触摸到的温度;如果和朋友在一起,应该是一种可以呼应的声音;如果落在自己的心里,那是一种踏实的感觉。外面的世界不论多好,但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踏实的感觉。 ③曾经看过一个外国影片,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那时我突然明白了,出门在外,匆匆忙忙的,如果我们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们的灵魂。 ④出了家门,我们就会发现,人走了,心却没有走。人的身躯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着,多少美景尽收眼底了,但心却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孤寂悄然而至,潮水般地席卷而来,心却在远处,不知道自己的心还在眷恋着什么。不出门的时候,人就会盼着出门的机会,出了门,人又会多了许多牵挂,人性的两难由此可见。 ⑤我最怕一个人出门,多半是承受不了那分孤寂,因为灵魂总是跟不上趟。 ⑥不愿意一个人出门,决不是我一个,我认识的几个男人,也怕出门,但只要有朋友一道,去再远的地方也在所不辞。满世界的景物在他们眼里和自家院子里的花草没什么两样,但有朋友在身边却是另番感觉,借助出门,些许心智的火花就有了一个可以碰撞的机遇,他们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前些日子,带了一些作者出去采风,当别人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那几个70年代出生的人半夜出去找酒喝时,他们的目光已经在酒的作用下风起云涌、花开叶绿,不知出现了多少景致。把自己关在酒里,把人生关在酒里,把陌生的世界也融化在酒里,恍惚之间,他们说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变得十分温暖。 ⑦做一个出门人,我喜欢静静地看左来右往的人群,喜欢看人像蚁一样地把自己搬来搬去的,我知道那也是我,只不过当我如蚁般忙忙碌碌的时候,我看不见自己。忽然间,我看见自己的灵魂就站在自己走过的日子里,而我却站在生活的门外。 ⑧做一个出门人,我喜欢背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打开书本,熟悉的气息迎面而来,阅读的时候,我看见自己的灵魂游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心一下就踏实了,时空就定格在书页之间。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含解析

(2014)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 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 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10.(1) (3 分) 【解析】由“九日驱驰一日闲”中的“驱驰”可看出作者是“乘兴而往”;由“寻君不遇又空还”中的“不遇”和“空还”可看出作者是“怅惘不遇”;由“怪来诗思清人骨”中的“诗思清人骨”可看出作者是“欣赏叹慕”。 (2) (3 分) 【解析】由“城郭休过识者稀”可知此人“城里少有人知”;由“哀猿啼处有柴扉”中的“哀猿啼处”可知此人“家住深山”,由“有柴扉”可知此人“居室简陋”;由“沧江白石渔樵路”中的“渔樵路”可知此人“与渔樵为伍”。结合本题分值,答案可调整概括为三点:①城中识者甚少,②居室偏僻简陋,③混迹渔樵行列。 (3) (5 分) 【解析】第一首诗的结句,是前一句的原因,所以应结合前一句进行赏析;第二首诗的结句可有两种理解,既可理解为实写诗人自己,也可理解为续写所访隐者。 【评价】今年诗歌鉴赏题量仍是3道简答题,侧重考查情感和技法,这延续了以前的做法,但分值由10分增加了1分,文本由一首诗改为两首同主题的诗,这些变化还不能说是一种创新,愚以为既然用了两首诗,可设计一道比较阅读题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2015)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联系全诗,简要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10.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现代文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同学们练习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欢迎大家阅读练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1.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现代文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同学们练习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欢迎大家阅读练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 1.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恪的推崇与传奇当中,他的受业弟子蒋天枢向人们透出一个清矍高瘦、若隐若现的身影。 2.陈寅恪晚年,在病榻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与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受托之人蒋天枢,作为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这十余年间,陈寅恪目睹和经历了太多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友亲朋一夜之间反目为仇的事情,但他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 3.蒋天枢值得这种信赖。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 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多久不通信。" 当年,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政治运动正如火如荼,蒋天枢在这种只会带来麻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的"社会关系"中,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的敬重之情,足见其为人之笃忠执着。

4.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重托。晚年,他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 5.当时出版社给他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因为"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后来,陈寅恪突然"走红",很多人出来自称是陈先生的弟子,蒋天枢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借陈寅恪以自重。 6.在陈寅恪托付毕生著作的那几日见面中,一天,蒋天枢如约上门,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陈寅恪也不在意,径直开始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那年,他已年过花甲。 7.接触过蒋天枢的复旦教师说,"程门立雪"这类传统,在蒋先生心中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 8.有人评说,蒋天枢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对文化的负载感,而这种负载感正是传自其师门。陈寅恪在《论韩愈》文中就曾说过:"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 9.编撰陈寅恪"事辑",蒋天枢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示,他的中心意旨是想写出陈先生是"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 10.蒋天枢出身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有师生之谊,并且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同行或学生"王国维长王国维短",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精选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精选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现代文阅读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影响学生语文高考分数的瓶颈。现代文阅读怎么样才能取得高分?现代文阅读有什么技巧?是很多高三学生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高考宝典特地总结了此部分的高考复习资料供同学们使用! (全国新课标卷)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血的故事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

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高&考%资(源#网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教案讲解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教案 潮阳一中谭承俊 教学目的:1、研讨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阅读规律。2、训练规范答题,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教学设想: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阅读方法,训练规范答题。教学难点:掌握阅读规律,提高阅读效率。教学步骤: 一、简要分析本校期中考试学生解答现代文阅读答题情况 典型毛病:答题不规范、答非所问、就词释义、照搬原文 二、阅读技巧点拨 1、整体要求:有机整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思维流程:整体感知→具体理解→相关分析→转换答题。 2、细则要求:1)、注意标题。2)、提要概括,“瞻前顾后” ①注意关键句:情理句(包含作者思想感情和事理的句子)、副词句(副词引出的总结性或列举性的句子,比如“总之、首先、其次”)、段首句、结尾句、过渡句、问题的前后句 ②结构分析法: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再读《流浪的二胡》、整理答案。 四、运用方法,课堂练习《幸福》,完成第19、21题。 五、点评答案,规范答题 1、细审题意,明确要求(限制与提示,审题要做到“三个清楚”:题目问什么,要我答什么;答案定位在文章的哪一部分;答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2、搜寻信息,确定其所在阅读区间 3、梳理设问与应答之间的关系,整合有效信息。 4、再审题意,规范作答。(依分值来推测答案点数、从原文整合成答案、用语规范) 六、点评、小结。 附文: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9-22题。(期中考试阅读文段) 流浪的二胡 (1)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2)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3)六朝金粉、王谢候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韵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4)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月色浸淫深秋桂子,

最新-2018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卷 精品

2018-2018学年高三专题复习试卷 现代文阅读 一、(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背着灵魂上路 郭翠华 ①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但脚还是把人带出了家门。 ②外面的世界很大,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曾经一个人去一个城市出差,走在黄昏里,看见如流的人群头也不回地往前赶,只有我像一只掉队的孤雁,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枝头,那种迷茫的感觉很像一滴水落在了沙漠里,顿失了自己的踪影,自己的踪影是什么,我一直想不清楚。如果落在水里,应该像月亮泊在水面,是可以看得见的;如果落在地上,就是自己的影子,会踩着自己的脚后跟;如果和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可以触摸到的温度;如果和朋友在一起,应该是一种可以呼应的声音;如果落在自己的心里,那是一种踏实的感觉。外面的世界不论多好,但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踏实的感觉。 ③曾经看过一个外国影片,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那时我突然明白了,出门在外,匆匆忙忙的,如果我们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们的灵魂。 ④出了家门,我们就会发现,人走了,心却没有走。人的身躯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着,多少美景尽收眼底了,但心却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孤寂悄然而至,潮水般地席卷而来,心却在远处,不知道自己的心还在眷恋着什么。不出门的时候,人就会盼着出门的机会,出了门,人又会多了许多牵挂,人性的两难由此可见。 ⑤我最怕一个人出门,多半是承受不了那分孤寂,因为灵魂总是跟不上趟。 ⑥不愿意一个人出门,决不是我一个,我认识的几个男人,也怕出门,但只要有朋友一道,去再远的地方也在所不辞。满世界的景物在他们眼里和自家院子里的花草没什么两样,但有朋友在身边却是另番感觉,借助出门,些许心智的火花就有了一个可以碰撞的机遇,他们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前些日子,带了一些作者出去采风,当别人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那几个70年代出生的人半夜出去找酒喝时,他们的目光已经在酒的作用下风起云涌、花开叶绿,不知出现了多少景致。把自己关在酒里,把人生关在酒里,把陌生的世界也融化在酒里,恍惚之间,他们说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变得十分温暖。 ⑦做一个出门人,我喜欢静静地看左来右往的人群,喜欢看人像蚁一样地把自己搬来搬去的,我知道那也是我,只不过当我如蚁般忙忙碌碌的时候,我看不见自己。忽然间,我看见自己的灵魂就站在自己走过的日子里,而我却站在生活的门外。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_精编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台湾散文选》序(节选) 三十年来,台湾文坛的风雨似乎不少,但在这片散文世界里,却有一种尘埃落定,水净沙明的气象,可以看作是台湾新散文成绩的一次检阅。台湾孤悬海外,新文学的土壤同样是“五四”,不过感受时地风水的折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礼赞自然,剖析世态,缅归怀往,托物寄兴,友谊温煦,骨肉情亲,童年瞬息,记忆常新,这类传统的散文风格,萦洄流贯,一脉相承;但观察更为细密,视野更为开阔,抒忧发愤,更为深广,题材也有所拓展开掘。 狭巷生涯产生“巷道意识”:区区心房,能载得多少宇宙的痛苦!但万家灯火,正在迎接归人,无线电里的新闻广播,也会望衡对宇,瞬间把世界勾连成一片。鸡尾酒会的热闹与殷勤,覆盖着人际关系的冷漠与虚伪。偏枯的物质文明,不但吞噬自然,而且荼毒生灵。寄生在现代化的西方社会,从护照到各种信用卡号码,构成整个生存价值的记号,“人生已经沦落到仅剩几个数字,几个数字就可以道尽人生。”失根的兰花,因花四散的蒲公英,门外即天涯的浮浪感失落感,生活的新经验给散文园圃带来新意象,包孕着深邃的思索。 表现技法也有新的体同,不同程度地从青涩转向黄熟,从清浅转向丰深,从直白转向蕴藉。有的铅华落尽,真纯始见,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有的功候深藏,秀丽内含,娴娴而来,风 致自见。据所知,六十年代的台湾,曾爆发“横的移植”与“纵的传统”之战,现代西方思想风行一时,而在这些散文佳作中,却绝少见外来虚无消极的影响。可见中华民族载高履厚的历 史和文化背景,赋予了后代多么强大的抵抗力和消化力。 1.以下不属于文中提到的台湾散文题材内容的一项是 A.赞美壮丽灵秀的山川风物,抒发怀抱。 B.追忆情趣盎然的童年往事,温馨亲切的故旧亲朋。 C.记述“横的移植”与“纵的传统”之战的实况。 D.抒发孤悬海外,漂泊失根的肤浅感受。 2.对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已经迈进到信息化社会,几个数字就可以传达人生的各种信息。 B.现今世界已成为地球村,通过几个数字的联系,天涯即刻成为咫尺。 C.西方的现代化文明无视人的心灵性情,使人生等同于几个冰冷的数字。 D.生存价值的体现应该有一个量化符号,几个数字就承担了这个任务。 3.对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十年代,台湾文坛发生过全盘接受西方文学思想还是保持中华文学传统的论争。 B.社会的特定环境和特定情势,使作者的表现技法无法成熟。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镜中人 杨绛 ①镜中人,相当于情人眼里的意中人。 ②谁不爱自己?谁不把自己当作最知心的人?谁不体贴自己、谅解自己?所以一个人对镜自照时看到的自己,不必犯“自恋癖”,也往往比情人眼里的意中人还中意。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我们照镜子,能看见自己的真相吗? ③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我对奉承我的镜子说:“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才显得那么难看,我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子里的人。其实,我哪就是呢! ④假如我的脸是歪的,天天照,看惯了,就不觉得歪。假如我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看惯了,也不觉得了。好比老伴儿或老朋友,对我的缺点习惯了,就视而不见了。我有时候也照照那面奉承我的镜子,聊以自慰;也照照那面最刻毒的镜子,注意自我修饰。我自以为颇有自知之明了,其实远没有。何以见得呢?这需用实例才讲得明白。 ⑤我曾用过一个很丑的老妈子,姓郭。钱钟书曾说:对丑人多看一眼是对那丑人的残酷。我却认为对郭妈多看一眼是对自己的残酷。她第一次来我家,我吓得赶忙躲开了。她丑得太可怕了: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窄,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泡眼;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痴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清汤挂面式的头发,很长,梳得光光润润,水淋淋地贴在面颊两侧,好像刚从水里钻出来似的。她是小脚,一步一担,手肘也随着脚步前伸。 ⑥从前的老妈子和现在的“阿姨”不同。老妈子有她们的规矩。偷钱偷东西是不行的,可是买菜揩油是照例规矩,称“篮口”。如果这家买菜多,那就是油水多,“篮口”好。我当家不精明,半斤肉她报一斤,我也不知道。买鱼我只知死鱼、活鱼,却不知是什么鱼。所以郭妈的“篮口”不错,一个月的“篮口”比她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她讲工钱时要求先付后做,我也答应了。但过了一两个月,她就要加工钱,给我脸色瞧。如果我视而不见,她就摔碟子、掉碗,嘟嘟囔囔。我给的工钱总是偏高的。我加了工钱嘱她别说出去,她口中答应却立即传开了,然后对我说,家家都涨,不只我一家。她不保密,我怕牵累别人家就不敢加,所以常得看她的脸色。 ⑦她的审美眼光却高得很,不顺眼的,好比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一次,她对我形容某高干夫人;“一双烂桃眼,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鼻子,一双小脚,走路扭搭扭搭……”我惊奇地看着她,心想:这不是你自己吗? ⑧我会理发。我自己进城做个电烫,然后自己做头发,就可以一年半载不进城。可我忽然发现郭妈的“清汤挂面”发式,也改成和我一样的卷儿了。这使我很惊奇。一次我参加宴会遇见白杨。她和我见面不多,却是很相投的。她问我:“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我笑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校长的雨靴 庞余亮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大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