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1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 文艺学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 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2.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

导 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3. 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方面。

4.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接姆斯 M.H.Abrams 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 作

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四个要素组成。

5. 在现代 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6. 作品的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

7. 文学的完整活动必须考虑到作家、生活、作品、读者这几个方面的联系。

8.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9.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 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10.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和体验说。

11. 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 亚理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

12. 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13. 雪莱指出 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14. 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15.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 “文以载道说” 和西方的“寓教于乐”

说。

16. 中国古代有所谓的“教化说”。

17.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 既劝谕读者 又使人喜爱 才能符

合众望。”

18. 独立说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

主要口号。

19. 托·斯·艾略特的名言 论诗 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 而不是别的东西。

20.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 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21. 文学观察嬗变的原因 ①时代原因 ②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22. 中国梁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列了“时序”篇 说 “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23. 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 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

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https://www.sodocs.net/doc/024369097.html, 2 24. 文学定义的五个主要命题 ①文化形态 ②审美意识形态 ③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④

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 ⑤一种语言艺术。

25. 文学的文化意义有以下几点 ①提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②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③沟

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④憧憬人类的未来 ⑤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26. 文学的文化意义分为 ①品质阅读 ②价值阅读。

27. “品质阅读”是指 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 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 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

28. “价值阅读”是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 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 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29.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义形态。

30. 文学与社会关系 ①文学源于社会生活 ②文学改造社会生活。

31. 什么是审美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32. 审美的特点 ①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条件 ②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33. 审美实现是如下三个层面的协同合作

①主体心理层 ②客观对象层 ③中介层。

34.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①广阔的包容性 ②思想的深刻性。

35.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1 从性上看 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 从主体

特征看 是认识又是情感 3 从目的功能上看 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36.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完整体 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它是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

通性的统一 认识与情感的统一 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

37. 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 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

38. 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性 ①情感的诗意化 ②意义深刻化 ③感受的个性化。

39. 德国美学家、“移情”论的创立者是里普斯。里普斯说明“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

感移置到事物里去 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 更亲切 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40. 文学创作中的体验 也应该是这种“移情”的体验。

41. 文学文本 一种认为文学文本由言、意两层面构成 另一种则认为由言、象、意三层面

构成。

42. 四层面说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了“文学文本四层面” 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

组合 意义单元 多重图式化面貌 再现的客体。

43. 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

44. 音律的基本类型 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45. 文法通常有三类 词法、句法和篇法。 https://www.sodocs.net/doc/024369097.html, 3 46.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内指性 ②音乐性 陌生化。

47. 内指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 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

在自足的特性。

48. 音乐性 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韵效果的特性。

49. 陌生化 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 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 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 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50.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①艺术世界的有机性 ②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51.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①具体可感性 ②艺术概括性 ③审美理想性 ④审美属性。

52. 文学形象的一般形态可分为 ①写实性形象 ②抒情性形象 ③表意性形象。

其高级形态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象构成。

53. 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

54.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①特征性 ②丰厚历史意蕴 ③艺术魅力。

55. 艺术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无穷魅力 ②典型的艺术魅力

还来自它的真实性 ③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56.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6. 自然主义者左拉提出 要使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中活动。

57.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①相互依存的关系 ②互相性关系。

58.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①情景交融 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②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的

结构特征 ③生命律动 ④韵味无究。

59. 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 ①景中藏情式 ②情中见景式 ③情景并茂式。

60. 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 ①表诚挚之情 ②状飞动之趣 ③传万物之灵趣。

61. 王国维分类法 “有有我之境 有无和之境??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

62. “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 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

声色的意境画面。

63. 意象的四种含义 ①心理意象 ②内心意象 ③泛化意象 ④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64.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①哲理性 ②象征性 ③荒诞性 ④求解性。

65. 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①寓言式象征意象 ②符号式象征意象。

66. 从德国学者黑格尔提出性格是性格是现代艺术的真正中心到恩格斯提出真实地再现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以人物性格为中心、以反映社会历史真实为主旨的现实主义叙事理论

走向了成熟。

67. 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 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就是小说。 https://www.sodocs.net/doc/024369097.html, 4 68. 在当代文化环境中 电影和电视叙事比小说影响更大。影视文学又成为比小说更大众化、

更具社会影响的叙事文学样式。

69. 叙事的层面 ①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 ②叙事三个层面 1 故事内容 2 语言组织

3 叙述行为。

70. 叙事的研究借鉴热奈特的三分法 分为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三个方面进行研

究。

71. 叙述视角 也称叙述聚焦 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72. 叙述内容 从事件、情节和情景这三个方面对故事进行分析。

73. 人物 ①“扁平”人物 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②表意型人物 是不具有性

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③“圆形”人物 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④典型人物。

74.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 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75. 抒情的本质 ①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 ②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 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76. 抒情的原则 ①古典主义的把情原则 ②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 ③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

④抒情的一般原则 一是诚挚性原则 二是独特性原则 三是感染性原则。

77. 抒情的策略 ①语法策略 ②修辞策略 隐喻、典故、悖论是重要的四种。

78.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题例示 1 伤春与悲秋 2 离情与别绪 3 思乡与怀远。

79. 原型意象是 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

80. 抒情作品最主要的样式是抒情诗 抒情诗是抒情作品的典型象态。它是最早出现的一种

文体。

81.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

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82. 关于风格和创作个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 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

合后所显得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 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83.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文采、情调、韵味、气势、氛围。

84. 文学风格的特征 ①文学风格的独创性 ②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③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85. 文学风格的划分 中国的简分法是“刚”、“柔”两类。

86. 艺术直觉 所谓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

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7. 艺术灵感的特征 特殊的思维状态有如下三大特征 ①突发性 ②迷狂性 ③创造性。

88.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①艺术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 艺术直觉则是一种思维能力

②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 艺术灵感则没有具体的对象 ③与前面两点相关 艺术灵感是随机https://www.sodocs.net/doc/024369097.html, 5 性的、偶然的 艺术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

89. 英语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曾说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讲到了三方面的道理 一是

说情感的再度体验是诗人创作的动力 没有情感 就没有诗歌创作。二是说情感的再度体验

不仅仅是一种对原有情感的回忆 而且还创造新的情感。三是说情感的再度体验是一种作家

或诗人以自己的内在世界为对象的审美活动 无论这种被回忆起来的情感原来是积极情感还

是消极情感 对它的再度体验都会使人产生美感享受。

90. 苏珊·朗格说 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 就是情感的意象。

91. 艺术想象的类型 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92.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 一是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

二是创作动机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内容。三是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93. 艺术构想 所谓艺术构想就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 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

驱使下 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

情节并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整个思维过程。

94. 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相比较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不同

1 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 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 以实用性、

功利性为目的 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2 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 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 引起价值有形

或无形的损耗 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 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

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3 在消费实现上 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 非艺术、文学的精

神产品一般也以某种知识、观念的汲取与引用为消费过程的终结 它们都是为消费而消费

并不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

95. 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 文学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

96. 期待视野 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是

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

体阅读中的表现。

97. “期待视野”的概括是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姚斯提出的。

98.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 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

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99.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 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 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

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100.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 ①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 主要有印象式批评、诠释式批评、https://www.sodocs.net/doc/024369097.html, 6 评点式批评。②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 ③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101.什么是评点式批评 即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一种批评方法 有

题头批、文末批、眉批、夹批、旁批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102.模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

10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对此都有论述 但较为

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

104. 文学思潮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

105. 文学流派的界定 或者以创作对象、题材划分 如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 或者以

艺术风格划分 如宋词中的豪放派、婉约派 或者以创作方法划分 如浪漫派、象征派、荒

诞派 或者以地域得名 如江西诗派、公安派、桐城派 或者以作家名号得名 如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 或者以社团、刊物命名 如文学研究会派、新月派等等。

评述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中的心灵共鸣现象 表现在哪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答 共鸣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人性情感的相通性。其二是审美体验的共

同性。

心灵共鸣主要是情感经验与审美体验因相似相近而引起的感应与沟通。心灵沟通是多方面

的。除了情感、审美的层次 还有观念、认知的层次。这就是文化认同。所谓文化认同 是

指通过文学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

的评价。

一、简答题 1、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答 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

法 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 1 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

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 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 世情 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

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 文学观念也跟着变代发展。 2 文学自身的变代。根据考察

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 有自身的变代运动 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 再由表现到装饰 一般总

是这样螺旋式发展。文学自身的这种运动。 3 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 观点不同 对文

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代的原因

2、文学是什么 答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凝结个体体验的 沟通人际情感的语言艺术。

3、什么是符号论的文化教育定义 答 符号论认为 文化教育是人的符号思维和

符号活动所产生的具有意义的精神产品 它不同于广义和义的文化教育定义。

4、文学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答 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问人的生存意义 沟

通人与人 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惮憬人类的末来。 https://www.sodocs.net/doc/024369097.html, 7 5、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关系是怎样的 答 文学 包括艺术 与科学文化教育 我

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 是不同的 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 人的感受 情感 愿望和理想

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 科学也研究人自身 但在科学中 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

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 但文学追求

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 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 科学在必须选择时 它选择真而牺牲美 文学

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 文学与科学文化化中 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

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 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

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 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 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

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 感受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 文学与科学永

远是关联在一起的 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

6、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文学重虚构 重情感 重诗意。历史重

真实 重事实 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 所谓“文之与

史 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 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

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 辩证表明 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一升的 每一种社会形态 如历史人

物、历史行为等 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 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

的相似点 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 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 并不因其虚构性而

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 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 达到对现

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

7、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答 审美的实现需要如下四个层面协同合

作 1 主体心理层 审美的审 即现照一感司一 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 储存

与加工 即以人人的心理器官去审察 感悟 领悟 周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

在这观照感悟过程中 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必理贡制 包括注意 感知 回忆 表象 联想

情感 想象 理解等一切心理机制处在高度活跃的状态。 2 审美对象层 审美的美是指

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 这是审的对象 对象很复杂 不但有美 而全有丑 还有

崇高 审悲 审喜等等 这些可以统称为审美。没有审美的对象 审美活动不可能形成。 3

时空心境层。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

事物无所谓美联社或不美。马克思的话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提示 美不是无条件。在不同的

时间、不同的宛若间 对不同的人 这不同的人 这是不一样的 4 历史文化层。审美

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历史文化的条件。因为审美活动不但是瞬间的存在 它的每一次实现都

必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达室统 同时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 积淀到每一次审美活

动中。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过去的什么。美往往是文化传统凝结的成果。

8、文学的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 1 文滨审美活动具有更大包

容性。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地映现现在文学审美活动上面。审美活动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的。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 人容。所以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

文学的审美对象中美 也有丑 有悲 也有喜 有崇高 。就是说在文学的审美

活动中 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抱或排或喜爱或憎恨一切 生活里的一切都https://www.sodocs.net/doc/024369097.html, 8 可以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 都可以成为作家和读者的诗意的过滤 文学审美活动

所具有的包容性 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 2 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

深刻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 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因为同语

并非物质性材料 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词不达意义是一种眼前外在事物 而永远是

在心领神会 使人们能够心领神会直接趋向认知 思考 便于对生活进行理性的

深入的把据。所以 我们不能不说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思想性的艺术 甚至可

以直接称为思想的艺术。 9、经验与体验有哪此联系与区别 答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都有自己的经历/这

些经历有些属于经验 有些属于体验。人的经验是他的生物的或社会的阅历 大致说来 其

中又可分为两和。一种是纯经历性的 就是说他经历了这件事情 并有相关的常识和知识

还有一种则不但有过这个经验 而且在这经历中见出生命的深刻的意义 动人的竺意和个性

色彩 那么这经验就成为一种体验了 所谓体验是经验是见出深义 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可

见经验是体验的基础 体验是经验的升华。

10、什么是文学文本 怎样理解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答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

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 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是指存在方式。文学文本与文学作

品有着清楚的分别 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末阅读的衙言形态 而文

学作品则是指已被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这一区分有助于使文学文本的基本的语言性显

示出来。

11、中西方是怎样认识文学文本层面的 文学文本有哪些基本层面 答 中西方

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文本的层面问题的。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文本层面观 认为文学文本由

言 粗 意 精 两层面构成。这两种层面观从可见 外在“ 与不可见 内在 的分别上

去立论。这种文本层面理论传统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构造应是有启发意义的。

西方也存在着大致两类文学文本层面观 一是两层面说 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语言层面和

内在意蕴层面 二是四层面说 认为文学文本由更为复杂的四层面组成。这些论述同样可以

给予我们的文学文本层面划分以启迪。

我们认为 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 文学语组织 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 1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它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 是文

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 2 文学形象系统是读者通过对文学文本语言组织的阅读而在头脑

中形成的感性生活画面 它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性层面 处在核心层

面。 3 文学意蕴世界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语言组织和形成感性生活画现而体昧出的深层

体验空间 它是文学文本报最深层面。

12、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 它的特性如何 答 作为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 语言

决不是零散地 随意地或杂乱无章地堆砌在文本中的 而是呈现为一种整体构造 这就是文

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 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https://www.sodocs.net/doc/024369097.html, 9 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体说来 文学语言组织具有如下三种特性 第一 文学语

言组织是符号构成 人类创造的符号多种多样 除了语言的随意照搬的产物 而具有自身的

语言存在方式 每一部文学文本都具有自身的语言性构造。第二 作为一种语言构造 文学

语言组织具有一目的的过程中 这种语言可能呈现出独特特征 从而传达出作家的独特个性。

以上表明 文学语言组织呈现出语言性构造、整体性及表现性的与个性特征等特性。

15、怎样理解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答 文学形象不是自然和生活的简单摹本

而是经由人类心灵创造的艺术形式 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更高的心灵旨趣 在艺术中它体现

着审美理想。所谓审美理想 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 由个人的审美

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所谓观念尺度不过是人们在自觉的

审美联活动中为自己下意识地设定的关于美的种种标准 所谓范型模式则是合乎上述标准的

感性形态。文学形象的至境形态便是这种范型模式的具体体现。审美理想一方面通过个人的

审美实践显示出个人的性格特色 另一方面又以范型模式的形式体现为民族审美趣味的共同

性及至人类审美理想的共同性 从而制约着全民族及至全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这样 文学形象必然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作家们不仅可以把生活中美加以集中、升华 加工成

正面体现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 还可以自觉不自觉地在审美理想的光照下 把生活中丑陋转

化为艺术美。所以各类文学形象都体现着或者折射着作家的审美理想 从而在更高的意义上满足人类高尚的心灵旨趣 与自然物象明显地区别开来。

16、怎样理解典型的特征性 答 特征性是典型必备的美学特征。所谓特征 是指

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是艺术形象中介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

妥贴性 特征的特点就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可分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这是人物性格最基本方面 它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力的生命。其次 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总特征。这样人物性格才能从心灵到行动都到多层次 多侧面的展现。这是性格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的必然反应 而每一种性格特片都能透射出一道历史的折光 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文学典型正是在鲜的整体特征和丰富的局部特征的展示中 成为一个立体的圆整人物 成为显示出无穷的个性。

17、怎样理解实者逼肖 虚者自出这句话的含义 答 这是指关于意境创造的意向

和目的 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 处于意境结构

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是 虚境不能凭空而生 在竟境创造中 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

的具体描给上 再好的虚境 也要由实境得来 而通过实境的描写完美地表达虚境的一条原

则即实者逼肖 虚者自出。但[实者逼肖并非照搬生活 而是要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对生活

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 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 既求形似 又求神似 而后者更

为重要。

18、如何理解叙事的特质 答简单地说 叙事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的特质就是通过语

言的讲述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从而构成艺术世界。同时应当理解 叙事既是对外部世https://www.sodocs.net/doc/024369097.html, 10 界的关注 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体验。讲故事和所故事的行为都意味着对外世界的关心 是

对外部世界的体验 理解和解释 同时这种体验、理解和解释在叙事行为中通过叙事语言构

造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 叙事是由人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所推动的构造艺术世界

的言语行为。

19、什么是叙述的频率 答 频率是叙述时间关系的一个方面 是文本中叙述语言

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重复有两种类型 即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所谓事件的重

复指的是故事内容的重复 即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叙述的重复指的是同一个事件在故

事中被反复叙述。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都会使故事的叙述节奏得到强化或产生变化 从

而使故事的发展过程更吸引人。

20、什么是暗含标记 这种标记在作品中有哪些表现形式 答 暗含标记是叙述人

并末直接说出 而是间接暗示出的人物性格引导标记 暗含标记虽然不直接说出人物特片

但由于作者和读者因阅读传统和语境的作用而形成的相互间的默契 使读者有可能把握作

的暗示。暗含标记可以存在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之中 包括经常性的和偶发性的语言行动都

可以成为暗含标记。此外 外貌、服饰、环境等也同样可以成为人物性格的标记。

21、如何区分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不同作用 答 首先可以将事件的作用划分出两

大类型 第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类是塑造生动的形象。对第一类事件再作进一

步分析 可以发现各个事件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均等的 有的事件是故事进展线

索中的必要环节 直接影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 有的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伸展。从故事发展的角度讲 前者是核心事件而后者是辅助事件。

22、、如何分析叙述声音 答 叙述声音是指那种能体现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一般而言 叙述声音的功用是传达内容意义 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 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然而有时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现出来 使声音本

身引起读者的注意并成为艺术效果的一部分 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 叙述声音的不

同情况 我们可以把叙述者区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

明确地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隐在叙述者是与一面所说的显在叙述者相反的另一种隐在叙

述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 但并不直接显现 读者只能间接地感受到叙述者声音的存在。

23、抒情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 1 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

可靠 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 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 2

独特性原则。艺术家要把最为独特的感受传达给别人 避免使用一般性的情感概念。 3

感染性原则。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神不知鬼不觉地受到咸染 它消除了艺术家与读

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24、抒情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 抒情的主要途径有二 1 以声传情 声音情并

声指律 情指情感 二者在抒情作品 特别是抒情诗 中结下了不解之 诗歌具有音乐的某https://www.sodocs.net/doc/024369097.html, 11 些形式特征 在声音的层面上尤其如此 它们都拥有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 韵律是某些抒

情作品 特别是抒情诗 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失去韵律不仅会使它失去韵味 而且还

会失去生命。 2 以景交融。情指情感 景指景物 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的关系极为密切。

情景交融 历来是中国抒情创作的一大理想 情感的表现总是要借助某种媒介 略特称之为

客观关联物 这是因为 主观 情感 心性才能真切表达出来 才能为人理解和接受 这样

才能构成文学活动

25、抒情小品文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一般说来 抒情小品文具有如下两大特点

1 在内容上高度自由。第一、题材广泛 第二 主题多样。

2 在形式上灵活多样。第一 文体丰富 第二 表现方式多样。

25、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答 独创性。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作品中体现

出来的艺术独创性 因此独创性是风格最突出的特征。风格总是和独创性联系在一起 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不拥有自己的风格 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才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6、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是否一回事 答 不。日常个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

出来的习性。即人格结构的独特性 是人们在实存在方式 如性格气质 禀赋才能 处世态度 兴越爱好 价值观念 自我观念等。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

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存在方式 主要表现为创作动机 创作情绪

创作态度 写作习惯 艺术观念 艺术修养 审美理想等精神特点的总和。日常个性人皆有

之 创作个性只有在精神创造中才能体现出来。日常个性是自在的 创作个性能够转化为风

格 日常个性则不能。

27、创作个性如何转化为文学风格 答 创作个性为一种艺术品格和精神特点 自

动地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 使他以独特的身份和视点去观察 感受 认识和表现生活 抒

发自己的情怀 用个性化的语言构筑起一个他人所无 已所独有的艺术世界。在这个独特的

艺术世界里 作家到处留下自己的印记 从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28、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既需求的产物 又是社会需求的产物 答 这是因为作家首

先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他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也首先是出于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目

的。这种需求一是自我实现。二是宣泄被压抑的情感。但从另一个方面看 作家又是社会的

一分子 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而社会作为一种自我调节 自我组织的有机系统 要求着一定

的社会意识形态为它服务。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就恰恰负载着调节社会系统的任

务 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

29、如何理解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答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 人类

的一切生产活动 包括精神生产活动都是一种对象性活动 即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实践活动。

对于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 主客体双向建构就是中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情景交融”

心目相取“。也就是心中之情与眼中之景相合 相交融的过程。对于叙事性作品的创作来说

创作主体首先要受到作为创作客体 或描写对象的社会生活的影响 产生一定的思想情感向 https://www.sodocs.net/doc/024369097.html, 12 这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 但同时 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也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 而是

带上了鲜明的主体色彩。

30、如何理解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 认知直觉 的异同答 二者都有直接性 无意

识性 创造性等特征 这是共同点。其不同点在于 首先 二者的对象不同。科学直觉指向

对象的内在规律与特质 艺术直觉指向对象的审美意蕴。其次 艺术直觉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科学直觉则尽量排除主观性。第三 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 而科学直觉则没有或较少情感性。艺术直觉的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创作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 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而科学直觉的过程则主要认识与发现的过程。所以艺术直觉离不开情感的伴随。

31、原始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与原始艺术的发生有何关系 答 原始艺术的起源与

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这一精神活动查联系 原始人类萌芽中的审美意识是艺术产生的关

键环节。从音乐 陶器纹样 文身 岩画等原始艺术的具体实践上看 它们已经体现了原始人类初始的节奏感 对称感 装饰感 形式感 色彩感等审美内蕴。因此 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理基础 原始艺术是不可能发生的。

32、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是什么 答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 同样也离

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证的统一。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 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

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 它需要充分清精华与粕 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

的需求 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的束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 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

33、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答 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 文化教育

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 观念蜂起。文学思潮与社会 文化思潮密切相关 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之与法国大革命 中国新文学思潮之与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 在外在历史文化影响之外 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漫主义之反对古典主义 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五四新文学

有近代文学逐渐变化的根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 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英、法三国就有交流、汇合的情况 尤其法国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 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移植的好例子。 https://www.sodocs.net/doc/024369097.html,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 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 主要批评论著有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1、政论特征《陶渊明》 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3、笔锋常带感情 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 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 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 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 文学批评理论 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 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 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 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 2、审美独立 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 探索审美批评理论 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 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 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 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 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 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 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 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

文学接受论(一):欣赏

文艺学概论第15讲: 文学接受论(一):文学欣赏 文学接受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次的含义。狭义的文学接受仅指阅读与欣赏——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想象与审美体验等;广义的文学接受既包括阅读与欣赏(可以说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也包括批评——对文学作品及相关事物的理性分析和评价(可以说是文学接受的高级阶段)。 一、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 1、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心理能力 文学作为语言文化和语言艺术,其形象和意蕴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才能在读者脑海中重新构造出来。由此,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相当程度的相关心理能力——感知、理解、同情(自居/移情)、

想象和情感反应能力等,是不可能从事文学接受活动的。正如鲁迅所说:“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首先的识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与情感,也须达到相当的水平。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鲁迅《文艺的大众化》,《鲁迅全集》v7p579) 2、一定的文学修养(指文学接受经验和文学理论知识)。 出于不同的需要,人类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语言文化,它们各有自身的特点。由此,对于不同的语言文化,接受者应以对于接受某种语言文化来说是合适的态度和模式去接受它,否则就会因为态度和模式的不合适而不能产生好的接受效果,甚至无法接受。例如:对于杜甫在《古柏行》一诗中对古柏的描写——“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曾以科学家的眼光责怪道:四十围是径七尺,高二千尺,“无乃太细长乎”。再如:对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中的“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我校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师中居然也有

人对其中的“三十年”作如此考证和解释:“疑当为‘十三年’。陶渊明从初仕到辞归前后约十三年。”这种现象表明:如果缺乏对文学这种语言文化的特点(如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了解,那么,即使是文化水平高的人也可能不能以合适的态度和模式进行文学接受活动从而也无法产生良好的接受效果。 3、一定的人生经验 人对于事物的理解都是以一定的相关经验和原有看法为基础的,对于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初次接触的)事物,人是无法理解的。对于文学接受来说,没有或者缺乏相关的人生经验,人同样不能或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现在作品中的内容的意义。关于人生经验对语言作品的接受的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历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格言里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文学接受同样如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现当代文学小说概述

现当代文学小说概述 ----简评《命运的嘲弄》 阿拉伯人善于辞令,自古就传下许多雄辩的演说辞和优美的散文。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报刊的出现、普及,以及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从埃及开展的文化启蒙运动的进行,阿拉伯近现代的散文逐渐发展、繁荣起来。这些短文短小精悍,富有战斗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在20世纪头30年代活跃于阿拉伯文坛的“旅美派”和“埃及现代派”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文学流派。 “旅美派”融阿拉伯民族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学与一体,在小说方面起了先驱作用。纪伯伦发表了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等;努埃曼创作有短篇小说集《往事已矣》、《粗腿肚》、《豪绅》,中篇小说《相会》等;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在宗教、恋爱、婚姻、道德观念等问题上反映了反封建思想,同时也抨击了西方文明的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等丑恶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世界的小说所反映的生活面更广,揭示的问题更深刻。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另外还有塔哈.侯赛因。 此外,在埃及,阿卜杜.拉赫曼.哈米西、尤素福.伊德里斯、阿卜杜.拉赫曼.舍尔卡维等写的小说,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深刻地反映

了城乡下层人民的苦难和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尤素福.西巴伊、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等则多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民族政治和社会问题。而当代文坛新秀当属杰马勒.黑塔尼、尤素福.盖伊德、萨布里.穆萨等一群被称为“六十年代辈”的作家。他们充满忧患意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正为埃及小说的现代化和民族化探求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黎巴嫩老一代作家继续笔耕不辍,如陶菲格.阿瓦德发表于1972年的《贝鲁特磨房》,以1968年的贝鲁特为背景,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宗教等方面揭示了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被认为是一部揭示了黎巴嫩内战原因的作品。其他著名的作家还有苏海勒.伊德里斯,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深沟》、《我们燃烧的手指》等。 叙利亚当代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哈纳.米纳,他以长篇小说《蓝灯》蜚声于20世纪50年代阿拉伯文坛,此后,发表于60年代的《帆与风》,70年代的《阴天的太阳》、《残留的影像》、80年代的三部曲 ------ 《水手的故事》、《主桅》、《遥远的港口》都是具有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力作。 二战后,伊拉克老作家祖.努.阿尤布陆续发表了中长篇小说《手、土地与水》、《被遗忘的信》,并写有多部杜阿篇小说集。他善于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犀利、明快的笔调,揭露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相互勾结统治下的种种社会黑暗面。鲁拜伊著有《江河》、《月亮与围墙》《巢》等,作品多表现现实政治、社会题材。 苏丹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是塔伊布.萨利赫,代表作《移居北方的季节》写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在阿拉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上引起的

18春学期《文艺学概论》在线作业1

18春学期《文艺学概论》在线作业-0003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 (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1.伯明翰学派中()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来解读大众传媒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优势意识形态”现象。他认为,媒介文化是有权者与无权者经常斗争的场域 A.斯图尔特?霍尔 B.威廉斯 C.约翰逊 D.约翰?菲斯克 正确答案:A 2.()把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学科,即“感性学”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鲍姆伽登 D.黑格尔 正确答案:C 3.()认为否定的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同一性的意识形态,而且艺术就是这种否定辩证法的“最高级的范式” A.卢卡奇 B.本雅明 C.阿多诺 D.马尔库塞 正确答案:C 4.伽达默尔发展了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结构”的概念,并且对审美理解上,提出了()观点 A.视域融合 B.期待视野 C.隐含读者 D.意图谬见 正确答案:A 5.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深刻影响了后世形形色色的美学思潮,成为了现代美学的源头 A.德国古典美学 B.马克思主义美学 C.黑格尔美学 D.康德美学 正确答案:A

6.《本文的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美学发轫期的一个奠基之作,这是()与20世纪60年代末发表 A.姚斯 B.伊塞尔 C.费什 D.卡勒 正确答案:B 7.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作为重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中心 A.整体性 B.人道主义 C.总体性 D.异化 正确答案:C 8.马克思系统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现了辩证唯物史观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是() A.异化 B.剩余价值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正确答案:B 9.()以重视身体并对身体的在世结构进行细致分析而闻名,他建构出了相对完整的身体美学 A.尼采 B.弗洛伊德 C.海德格尔 D.梅洛——庞蒂 正确答案:D 10.由于对经济与技术的关注,对视觉文化转向的洞察,()始终强调对电影文化的研究,电影作为典型的大众文化现象被纳入到他的意识形态批判之中 A.杰姆逊 B.詹姆逊 C.威廉斯 D.约翰逊 正确答案:B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非理性主义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现代科技与现代经济结合,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体,人的自由度降低,异化程序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经济的发展另一个结果,使欧洲战乱不,终于在20世纪初爆发了一战,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也加速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文化的毁灭。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希望,也给西方世界带来危机感,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股非更改思潮在社会中流行,使得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异化,人物有尼采、弗洛伊德等。 2.象征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同时跳出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提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代表人物有:保尔·瓦莱里《纯诗》,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艾略特《荒原》等。 3.解构主义 又称后结构主义。其主要理论主张:1.解构中心,否定传统的二元对立论理论,一切绝对的,恒定不定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应该是一种无中心的,开放的动态可变的,可以消解或解构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既彼此区分,又相互推延的对立或差异关系。2.解构结构,主张结构的开放性、多元性与任意性。3.解构文本:反对文本的确定价值评定和对终级意义的关怀。4.解构阅读,主张把阅读当作寻求快慰的游戏,强调发挥读者的主观创造性,寻找文本中的歧义点,嫁接上自己的理解以及所需要的内容,使文本内容扩并产生出新的意义。 4.佯谬 看上去是一个错误,但实际上不是,双生子佯谬是狭义相对论中的一个最其名的佯谬,因为按照狭义相对论,运动中的物体中的时间会变慢,当运动达到光速时,时间就停止了,双生子佯谬是晕样的:假设有一对孪生兄弟,其中一个以接近光速运动一段时间返回,他将会比那个没有运动的兄弟看起来年经一些,但实际上从完全相对的角度上说,这个人在运动的时候,他的兄弟也相对运动,那么究竟是那一个更老些呢?或是一样老? 5.阶梯诗: 为充分提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的丰富性,法国未来主义代表人物何波里奈尔借鉴并发展了阶梯式诗歌格式,将同一句诗中的重点词语分行排列,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像补充,加强了诗歌的力度,使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情感得以更鲜明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出“阶梯式”排列的形式美。 6.戈多 是法国其名剧作家内克特创作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一个没有明确内涵的名词,是一个朦胧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戈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 7.黑色幽默 是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它形成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主义反理性的种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最大,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是特殊的幽默风格;其次是“反英雄式”的人物,再次是“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最后是特殊的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知识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知识要点 少数民族叙述诗代表作近现代蒙古英雄叙事诗的代表作是《陶克陶胡》和《嘎达梅林》。居于西北边疆的哈萨克族的叙事诗也异常丰富。在其叙事诗中,英雄叙事诗特别引人注目。如著名的“四个四十”系列长诗中的《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以及《英雄塔尔根》、《骑海骝马的射手》、《好汉康巴尔》、《霍布兰德》等等。 革命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代表作 吴强《红日》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杨沫《青春之歌》 曲波《林海雪原》 欧阳山《三家巷》 文革时期的文学现象由于文革时期对文人的迫害,所以好多在文革时期出现的作品都 没有正式发表或者保全。样板戏是特定政治话语的产物。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固然有艺术方面的特点,但其政治功能较为突出。娱乐媒介最容易传播思想,也最容易使人们主动或被动的接受隐藏在其结构和内容之间的意识相态或政治立场。样板戏至少有4至5年垄断了中国的娱乐媒介,因此它对人民的影响是不可否定的。 1968年底,“上山下乡”在这些文字中间,数量最多的是诗歌,这意味着,“文革”中的“地下文学”,其主干是“地下诗歌”。因此,诗歌一经完成,很快便在知青中间传抄。 文艺无条件为现实政治服务,是贯穿“文革”文学思潮始终的一个基本理念。服务于政治被作为文艺的基本属性,“反映革命本质”是完成服务于政治这一目标的基本方式,这些被一同看做文学史审美内容得基本构成。 朦胧诗的兴起、特点、代表作家作品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

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食指、《疯狗》 北岛、《回答》 顾城《远与近》 、舒婷、《致橡树》 文化寻根小说的兴起、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特点:1.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阿城:“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郑义:《老井》 贾平凹:《商州系列》 王安忆《小鲍庄》 李锐《厚土系列》 莫言《红高粱系列》 先锋小说的兴起、代表作家作品 兴起所谓先锋精神,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形成强烈的冲击。世纪翻新,中国文坛上,丛林般地生长起了一批先锋派青年作家。人们通常叫他们为新生代,他们近乎于改革开放的同代人。他们丝毫无意于挑战“专业作家” ,他们仅仅在挑战生活,挑战自我。他们没有经历过“英雄”的席卷,没有经受过“颂歌”的洗礼,他们用自己的脚走着自己的路 前期的有:格非的《褐色鸟群》;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筑路》、《白狗秋千架》、《球状闪电》、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相对来说后期的有: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北村的《逃亡者说》、《劫持者说》、《聒噪者说》、《孔成的生活》.[1]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 池莉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等。其中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之《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 补充辅导中的第九章、十一章,各章名词解释 绪论 一文学概论在文艺学中的位置:所谓“文艺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是研究文学的学问,分为三个部分,即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史是对于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和演变轨迹的研究,是一种纵向的和局部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是运用一定的理论对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文学理论是通过对文学活动现象的分析研究,以概念对其规律进行概括所形成的抽象表述。 二文学概论的性质与特点 性质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对文学实践、着重研究文学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理论,以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特点1.作为一种“理论”:它具有逻辑性严密的特点。它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实践不同,文学实践是情感和形象活动,而文学概论则是思想和概念的抽象活动,即一种理论。 特点2.作为一种寻求并发现文学实践的基本规律的“纯理论”,它具有概括度深广的特点。因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运用文学概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分析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者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概括的是文学在某一局部的特殊规律。而文学概论在文学创作和欣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所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概括的则是所有作品、作家、民族和时代都适用的普遍规律。 特点3.作为一种立足并指导文学实践,即“直接面对”文学实践的纯理论,它具有现实感强烈的特点。所谓“直接面对”指的是从文学实践中取材,到文学实践中验证,在文学实践中发展和创新的一种直接性的理论研究。而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和古代文论则不同,它们面对的不是文学实践本身,而是别的理论家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而成的理论本身,因此它是一种间接性的理论研究,是一种研究之研究,即一种再研究。 三文学概论的体系构成 也就是指文学概论是由哪些理论范畴和概念组合所构成,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文学概论都包括哪些内容,要研究些什么问题。就目前国内的文学概论教材来看一般都包括这样几个部分:本体论、功用论、创作论、鉴赏论和发展论五个部分,有的还包括作品论,而我们的教材是将这部分包括在本体论之内予以介绍的。不过还应包括方法论、传播论等等。当然这要留待以后理论的发展再给以扩展了。就目前来看,它包括: 1﹒本体论:为了回答什么是文学、哪些属于文学的问题,也就是从社会生活被反映在文学之中,如何规定文学的本质和形态之一角度,即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 2﹒功用论:为了回答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问题,也就是从社会生活需要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即要阐明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属于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创作论:为了回答怎样创作文学作品的问题,从社会生活转化为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要阐明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审美特如何进入文学作品。 4﹒鉴赏论:从文学转化为社会生活的角度,即作品如何经过读者的审美感受而反作用于社会生活这样一种角度来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5﹒发展论:为了回答怎样推动和发展文学事业的问题,从社会生活作为外力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一步一步推动文学事业向前发展,即从文学社会生活的矛盾运动这一角度来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四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一)目的 从最终的目的而言就是为了提高文学接受者的审美鉴赏力,具体来看就是要通过文学概论的学习培养大家对文学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的感悟、分析、评价的能力。不但要感悟到作品的美,还得阐明其怎样美和因何而美来,也就是说既要能用一定的理论来分析,还要能由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并形成理论。 (二)意义 1﹒对欣赏而言:文学概论对作品的欣赏具有积极的意义,懂得一定文学理论的人无疑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看得出门道的人才能看得出更大的热闹。 2﹒对创作而言:一个掌握了一定文学原理的人,他就会更好地、更自觉地创作,就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如在塑造典型人物、安排情节、布置结构、运用语言等等方面,都会比不大懂得文学理论的人具有更大的自觉性,真正的大作家,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必定有很高的修养,如雨果、福楼拜、托尔斯泰等。 3﹒对文艺工作的行政领导而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 1、现代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范伯群、朱栋霖编写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经过不断地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直至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全过程。它以比较文学的特有立场与宽广视域,将历史文献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探涉了一般文学史难以展开的领域。

文艺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1章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 区别与联系(第四节) 12章 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 (区别) 13章 文学鉴赏与心理过程 (三节) 14章 文学批评的功能(P276) 意境的特征 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 四、.理论与实践,30分徐志摩 赏析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风格还有诸种的观念和理论: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风格、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文学传播:(文学传播包括文学传播者、文学文本、传播媒介。)文学传播是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文学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将作家的个人创作转化为某种程度的社会共享,但其传播方式的改变,极大地影响到传播的效果与范围,影响到文学接受系统的结构与性质。 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前的30年欧洲文学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它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至。)最主要的特征是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展望未来美好理想,具有表现性和虚构性。 现实主义: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 接受理论: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以读者为中心),文学接受观点之一:期待视野、二:隐含读者、三:填空与对话。 意象:是比情节更小的单位,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主要有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情感性、多义性。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作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而又能反应一定社会本质的具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风格的概念10章 文学传播是什么12章 文学思潮:l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11章 接受理论12章 意象的概念、文学典型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8章 文学意象的特征(3个特征)9章 接受美学 文学传播 文艺学老师给的 文学风格 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文学意象 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三.简答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略) 2、文学理论(略) 3、文学批评(略) 4、文学史(略) 5、文学活动(略) 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略) 7、中国特色(略) 8、当代性(略) 9、生活活动(略) 10、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略) 11、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略) 12、文学本体论(略) 13、文学起源的劳动说(略) 14、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略) 15、广义文学(略) 16、狭义文学(略) 17、折中义文学(略) 1 8、一般意识形态性质(略) 19、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略) 20、话语(略) 21、话语蕴藉: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2、文学: 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3、主导性与多样性(略) 24、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略) 2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略) 26、推陈出新(略) 27、人民性(略) 28、精神生产(略) 29、艺术生产(略) 30、文学创造的客体(略) 31、文学创造的主体(略) 32、材料: 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33、艺术发现: 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34、创作动机: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35、艺术构思: 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36、直觉: 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37、灵感: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学综合真题 1999年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1、左联 2、论语派 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是林语堂,代表刊物《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是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发生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论争:发生于1934——1935年,这是一场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论语派的代表人物是林语堂,他强调自我表现的文学观,强调人的性灵,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面对世界纯采取逃避的态度,鲁迅等左翼作家这样指责林语堂、周作人的性灵文学的实质,“在风沙面前,虎狼成群的时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地平滑,这是十足的抚慰劳人的圣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的作品”。 3、东北作家群 产生于30年代中期,指九一八事变后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地的青年作家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主要代表: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关东粗犷的气息,并表露了他们所承载的亡国之苦和顽强的反抗精神,从而形成了一幅使人震颤、愤懑的图画,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批青年作家,有的并未加入左联,然而,他们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创作与左翼文学连接起来,显示出东北人民的生活力量和抗争信念,其中萧红是最富才情,备受瞩目的一个女作家。 创作特征: 群体意识,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正确对待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成为时代愿望的体现者和时代思想的表达者 题材选择与形象塑造大多选取沦陷区血腥的故事和浴血奋斗的场景,集中写日寇的暴行,人民的苦难和人们的抗争,塑造受难者和反抗者的群像 风格基调,粗犷雄浑的格调,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力,大多抒发悲哀,愤怒,豪迈的激情,作品呈现出的强烈的主观性。 在小说体式,风格方面的探索远胜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代表作家:萧红 4、好一计鞭子 5、海派 6、新写实小说 二、论述 1、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精神状态分析 2、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徐志摩诗歌艺术特征 3、80年代寻根文学与20年代乡土文学的异同比较 4、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