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培训内容、课程

培训内容、课程

培训内容、课程
培训内容、课程

培训内容、课程

一、培训的主要内容

教师培训的内容,我们遵照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规定:教师培训必须“以实施新课程改革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教师培训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我们与中小学教师一起重新认识关于教育的六个关系,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六个新观念。

1.重新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树立新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都是政府管课程,教师只能消极地适应课程,使教师关于课程的创造性不能得到发挥。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长期分离。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课程内容的被动传递者和接受者,而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是课程内容和意义的创造者、改革者和探索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成为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

2.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新的教学观。

过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背熟教师传授的知识,以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标准答案,形成一种“学答的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教学观是以交往为教学的本质,认为教学只能在教与学的交往中生成,是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民主的关系。新的教学观的本质特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必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3.重新认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树立新的知识观。

在20世纪90年代,现代科学学科已突破6000门,随着科学的分化,在教育界形成了一种分科主义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但科学的分化是与综合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在科学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高度综合的新趋势。现代科学高度综合的主要标志是“交叉学科”的出现。在时代的呼唤声中,综合课程应运而生,如“综合理科”和“STS教育”等就是当今最具影响的综合课程。这种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反映了时代对综合知识的需要,应重视知识的综合性。

4.重新认识知识与经验的关系,树立新的学习观。

我国的传统教学都是知识性教学,重视学科研究的结论,轻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即脱离知识产生的经验前提。如果一旦脱离知识形成的经验过程,而片面强调其结论,就必然会导致让学生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结局,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直接经验”去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故美国的杜威把学习理解为“经验的重组”,强调向经验学习,“在做中学”。

5.重新认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树立新的评价观。

我国现行的评价制度最突出的问题是,评价的功能偏重于选拔与淘汰,过分关注教育结果,忽视教育过程,以考试分数为标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新课程改革把评价的重点从教育结果转向教育过程,评价目标由选拔、甄别转向促进发展,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形成内涵丰富的发展性评价观。

6.重新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树立新的价值观。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过去我国教学的价值取向有的偏重于教书,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忽视了教学的育人功能,他们推崇的教师形象是“经师”;另外一种价值取向认为,教师应为人楷模,垂范后世,以德育人,忽视了教书,他们推崇的教师形象是“人师”。新的教学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既当“经师”,又做“人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1.由知识性教学向发展性教学的转变。

我们进行的各种教育研究和改革都是朝着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必须突破片面追求智育的知识性教学,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学。

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处理好新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新课程都规定了自身的标准,以此代替过去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包含了各门课程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类目标蕴含了中、小学生的基本素质,认真地按照课程目标对各个学期的教材内容加以分解,形成各个学期各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融为一体。随着教学目标的运用,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素质教育任务也就分步完成于各个教学过程中,以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

2.由传授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

传授式教学的教,是教师的“独白”;传授式教学的学,是学生的“静听”;传授式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境地,消极地接受教师所教,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教学存在的基本形式。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资格参与教学,形成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对话,师生主体与教材的文本主体之间的对话,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主体性教育。

3.由师生之间单一的授受关系向多重交往关系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一的授受关系,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现代教学理论把教学理解为师生交往、互动与合作,在这种新型关系中教师担当着多种角色。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既是学生的帮助者,又接受学生的帮助;教师与学生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等等。

4.由教师教教材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

过去,我国是政府管教材,教师教教材;今天,教材与教师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奴仆,而是教材的主人。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又可以充分地利用教材之外的教育资源;国家对教材的编写,由原来的“多本化”转变为“多样化”,国家还设置了一些新课程,只规定了课程的原则,而不提供现成的教材,它的内容完全靠师生共同创造,新课程用课程标准代替了原来的教学大纲,新的课程标准在内容划分、知识点、教育点的规定,都不像过去的教学大纲那样密集、那样具体,给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时间、空间和自由。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1.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课堂学习是中小学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机械性、被动性和他主性。今天,要变他主学习、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实现这种转变,关键在于把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自我

监控能力。

2.由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只有一种学习方式,即接受学习。这种单一的接受学习最后成为一种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方式。今天,要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首先应正确理解自主学习这一概念。自主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作主的学习都可以叫做自主学习。我们所说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无疑属于自主学习。就是接受学习,只要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前提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接受,这样的接受学习,同样可以成为自主学习。应引导学生由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3.由封闭式学习向开放式学习转变。

封闭式学习的最大弊端在于,它不能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这一弊端,教育部在《纲要》中“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部还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然突破封闭式学习的禁锢,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形成开放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为特征,它的实施应抓住三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炼主题; (2)提供方法,实践探究; (3)评价总结,表达交流。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选择方法;实践探

究,形成成果;总结评价,表达交流。

4.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所谓“学会”,是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把握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会学”是指懂得怎样学习,能够应对尚未遇见的各种不同的学习问题。由“学会”到“会学”是一个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会思维和掌握学习策略。

所谓学会思维,就是既要学会逻辑思维,又要学会非逻辑思维,如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还要学会反思性思维。反思性思维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离开的理论思维。学会思维又为掌握学习策略奠定了思想基础。国际研究成果表明:学习策略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是衡量学习主体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的桥梁。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1.由“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形成性评价”转变。

现代主体性教育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提升主体性水平,因此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把评价的眼光从结果转向过程,通过对学习态度变化、能力提高、交流合作情况的形成性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或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2.由“注重教师外在评价”向“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转变。

强调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实现知识重新建构是主体性教育的真正内核,对此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外在评价是无能为力的。新课程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的这一倡导更能体现人性化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评价,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3.由“单一笔试评价”向“多元评价方式”转变。

笔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它对评价学生记忆性、再现性知识比较有效,但对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缺乏有效性。素质教育的评价中,除了采用笔试外,大量采用讨论、交流、操作等方法来测试、评价学生的高级素质水平。

4.由“注重量化评价”向“注重质性评价”转变。

量化评价克服了评价者的主观倾向,结论简洁、明了,但对学生的态度、情感、能力等深层次素质的评价就无能为力。因此,在以促使学生主体生成与发展的主体性教育评价中,广泛采用质性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水平。

(三)了解培训需求,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培训内容

2003-2007年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中指出,坚持以“新理念、

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内容,力求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

课程,精选培训内容,开发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和不

同类型教师的实际需要,使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过程中学有所获,学

有所用。我们的调查反映:培训内容和学员的要求相差很大,内容的

制定者往往又对自己认真选定的内容比较满意,这种状况源于教师和

学员的角色差异[19]。因此,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的工作中,我们应注重他们的需要、期望,依据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培训者的“资料的占有为中心”,应注重学员的实际需求和问题,而不仅仅是培训者能够提供什么。在培训中,中小学在职教师希望培训者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希望获得的是对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应具有的态度、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具体答案,而不希望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灌输和说教,因此他们总是希望在培训活动中,培训者能够展现一种牢牢把握培训内容,从而吸引学习者的控制能力。培训内容的选择要精心而具开放性,力求打开学员的视野。注意学员在教育实际中的困惑和需要,注意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选择实效性强、新颖而有影响力的内容,以增强内容的吸引性。计算机和外语作为工具性的内容和大多数学员最感兴趣的内容,应尽量

灵活组织,使其融入整个教学环境。内容的安排要注意结合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恰恰是教师所最缺乏的,将培训内容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浓郁的时代气息和要求。内容的选定应允许学员的参与。在全国这一层次上,教师更可能熟悉新的课程内容,并学会在他们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运用这些内容[20]。学员的教育实践经验丰富,头脑中又存有很多实际问题和困惑,所以让他们参与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的选定,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吸引力。然而教师自身到底需要什么?一个在岗的教师需要继续学习什么?这是不同角度的两个问题。前者是从教师的个体需求出发,后者则是从事业对教师的要求出发。这两个“需要”应互相兼顾,不可偏废。培训内容的安排应该注重必修课程与教师自主选择课程相结合,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提高任教学科教学能力相结合,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结果的实效性相结合。从新世纪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看,从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素质的要求看,培训首先应该注入富有时代特征的、新鲜的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技术、学生心理卫生、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介绍探讨、学科教学心理学、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学科课外活动指导、学科教具制作使用、学科教材使用疑难问题探讨等等。这些内容的拓展对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大有裨益。在教师的培训过程中还可以适时地增加一些专题内容,如家庭教育、交通安全、社区服务、环境治理、动物保护、民族团结、吸毒问题、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包括教育发展、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从而增强教师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对问题深刻的思考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使之在日常对学生的教育中能因势利导,游刃有余。同时,还应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必须选修本专业教学能力和知识的培训课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力求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课程,精选培训内容,开发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教师的实际需要,使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三、历史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内容

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育部一直重视的问题。近几年来,为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教育部通过招标,组织专家编写,并从中筛选出200余种师资培训教材,其中包括历史学科。师资培训课程的内容,既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又要研究吸纳原有继续教育教材的精华。基于开发创新和历史继承相结合的观点,按照“边培训、边研究、边开发、边建设”的原则,现拟定师资培训课程的内容如下。(一)通识性课程的培训内容

新历史课程教材的设计编写,要求克服学科本位、避免专业化、加强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教师要驾驭新的历史教材,不仅要有历史专业知识,此外还必须具有课程理论和教学论、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通识性的基础知识。掌握通识性的蓦础知识是提升教师施教能力和驾驭历史新课程的前提。(二)专业性课程的培训内容

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和以往不同,必须把通识性课程的培训内容和专业性课程的培训内容密切结合,做到二者并重。这里所谓专业性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科学本身的内容,此外还应包括基础教育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如,政府部门颁布的课程文件、历史课的设置、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等,都属于历史专业性教师的培训内容。

(三)编仃课程理论方法的培训内容

过去,我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地方基本没有编订课程的职权。学校教师也只是照本宜科,没有亲自编订课程的必要,自然也不需要编订课程的知识。现在我国实行三级课程体制,课程编订权下放,地区教研员和历史教师偏要编订适合地区需要、反映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或教研员需要掌握编订课程的蓦本理论方法,了解课程变革的历史趋势,知道历史课程文件和教材变革的过程,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关课程学的术语和概念,具有编订课程和教材的基本能力。

(四)前沿性科技知识的培训内容

当代科学技术知识综合化和细分化两种发展趋势并存,一是新生科学技术知识通过细分不断产生新的科学知识门类;二是各种科学技术知识通过综合不断相互渗透和融合。例如,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信息

技术,对历史学科都有着重大影,以,要,把前沿性科学性技术知识纳人师资培训的内容。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的教师,要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在网络上搜集资料信息,会制作课件,做到教学手段现代化.根本改革“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三合一的教学方式。同时,环境意识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环境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目标,历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所以,要通过师资培训使教师树立环境教育的新观念、掌握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和能力。

(五)科学设计各类型问题的理论方法

2(X)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X)4年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愈见》都规定:骨干教研员和优秀教师要成为命题、审题、阅卷的主要力量。为此,我们的教研员和教师必须提高出题、命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以适应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当前,许多地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很深,就历史学科来说,存在着以下现象:评价形式单一,许多题型只能测试结果,不能检测思维过程;题海战术,只能对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知识的重复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历史思维;命题的类型和方法只是停留在经验主义阶段,缺乏深人的专题理论研究。基于这些情况,有必要把设计各类型问题的理论方法作为一个培训专题,以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理论水平,使各种命题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

(六)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

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和理论方法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枢纽工程,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发展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培训计划制度,必须使教师傲得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理论体系,同时能把这种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制订各种具体评价方案。评价问题既是师资培训的通识课内容,又是一种专题性知识。师资培训的内容是错综复杂的,但概括起来,上述各方面是实施新课程的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的。这些培训内容是由时代需求和培训目标所决定的,新课程要求的教师必须具备这些素质。

三、培训的具体内容及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精神,对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内容必须体现出整体性和深化性,结构要合理。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新课程改革通识教育,包括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教育理念专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通识培训的重要性前略述及,它对实施具体的历史新课程培训,能够起到“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作用。在这部分内容的培训中,重点要使受训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行深刻理解,因为这是所有课程改革的母机和源泉。所以,做好对《纲要》解读的培训,尤为必要与重要。事实上,从已经进行过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家级培训者培训,到省(市)级、地(市)级培训等,也都是首先从培训《纲要》的基本内容开始的。(2)《历史课程标准》及其解读。《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它要求在教学中通过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板块,使学生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具体目标,而旧的教学大纲则强调“了解、识记、理解、掌握”等具体的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因此,培训者解读好、解读准课程标准,必能使受训者对历史课的性质和基本要求及教学定位等问题,从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对教学中的问题也必能做到迎刃而解。(3)历史新教材研究。当教师的教育行为在教育理念和课程性质两方面都到位的情况下,对教材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训者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教学,使课改的成果外化出来,所以,对历史新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十分重要。为了使研究收到明显效果,培训时,应对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版,以及人教版旧教材进行详细比较,充分挖掘各个版本的长处。在确定培训内容后,必须明确培训的原则。根据历史新课程所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笔者认为,培训时应

该遵循以下原则:(1)培训内容要紧紧围绕历史新课程中的有关问题,引发参与者(受训者)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或困惑进行探讨。由于历史新教材从基本理念到设计思路与现有情况相比,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求教师们脑海里已有的思维定势必须设法彻底改变,所以,其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遇到包括超越自己在内的各种难题,我们培训者就要在提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供受训者进行讨论,并帮他们寻找出解决的思路来。(2)培训内容应具有迁移性,使参与者在实施过程中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受训内容,外化课改成果。遵循这一原则,既需要受训者具有迁移意识,又要求培训者在培训中注意做好典型的示范和引导。(3)把通识培训与历史学科培训相结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实例与历史史实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受到新的启发,使他们的历史感得到升华,从而完成教育理念与历史知识的整合。(4)参与者(受训教师)不仅要理解历史的新课程目标以及教育理念的基本概念,而且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培训必须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参与者亲身体验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举措。受训教师不能是被动的听众,要通过进行示范课堂交流感受、亲身调查身边事物变迁、亲自编写历史课本剧、亲手设计动静结合的课堂模式等,使之真正体会和理解历史课改“新”在何处。

二、建构新的培训课程体系

《纲要》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计、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如何选择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的课程与设计培训方案决定教师培训的效果。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培训,我们要客观地分析了解初中历史教师及其教学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从整体看,直到今天,历史仍然作为初中“副科”不被重视,甚至一些学校的历史课形同虚设;许多初中历史教师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致使一些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师队伍涣散成为“杂牌军”,很多年轻的历史教师或积极改行教主课或者稀里糊涂不思进取;许多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师缺乏且教师水平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对历史课更加望而却步,形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恶性循环。我认为,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课程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新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初中历史教师的群体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总的说来,新教材在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及内容结构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大变化。如初中历史新课标把历史教学定位于公民教育,以培养学生现代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与社会责任感为目的;新教材冲破原有历史知识体系,打破了传统教材单一思维的定式,注重知识的综合,又加入许多新观点新内容,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我认为,初中历史老师的培训应该在三方面安排培训课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使学员了解新世纪中国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使他们清楚改革的总体设计,置身于改革行列,直接站到改革的前沿,以改革者的身份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与改革。这样做既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也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二)学习与掌握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纲要》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前提,学员不但要掌握这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员掌握研究教学思想、总结教学方法的能力。(三)加强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分析。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新教材的个案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强调代表性,突出针对性。(四)更新与充实专业知识。新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上为师生创造性地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培训要强调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使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了解历史研究的最新动态与学术前沿问题。

针对目前历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误区,提出课程改革和建构的初步设想。归纳起来说,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方面偏失,一是盲目照搬研究生课程,功利色彩较浓,而忽视了针对性和实用性。事实上,教师继续教育并不等同于研究生教育。虽然社会上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学位,提高学历

层次,但是这与教师继续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个概念。研究生教育属于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而教师继续教育则是高层次的非学历进修。后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应该突出针对性和实用价值。二是课程设置比较随意,不规范,尚未形成真正能体现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特殊性的课程体系。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近年,上海市有关方面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历史教师进行的调查表明,历史教师最感兴趣或最需要学习的内容为:更新和扩充史学知识80.5%、历史教学研究方法64.29%、现代化教学手段57.14%、跨学科知识57.14%、提高教材分析和研究能力54.76%、历史教育理论50%等。这充分说明历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正趋于理性化,更加向往自主的、发展性的学习。由此启示我们,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从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出发,在坚持课程实用性的基础上,突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要融汇专业领域最新的、前沿性的成果,注重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本着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进行历史教师继续教育不妨开设以下五类课程。

(一)研读史籍和史家学术论文的课程。这类课程带有浓厚的学术性、研究性,旨在提高历史教师的学术水平。众所周知,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本科毕业生一般都系统学习过中外通史,以及一些断代史、国别史和专门史的课程,继续教育就无需要重复了。相比之下,古代史籍和史家学术论文的研读,在本科阶段显得十分薄弱,甚至未曾开设这类课程。而这类课程对拓展知识面,深化对史学问题的认识十分必要。因此,正好可以作为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同时,开设这类课程也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体现继续教育的高层次性和新颖性。具体可以开设如下课程:《资治通鉴》研读、《史记》研读、《古史辨》研读、马克思主义史学原著选读、20世纪史学名家论文选读等。

(二)提高历史教学研究能力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结合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思维能力、教学测量与评价等重要课题,借以开阔历史教师的学术视野,发展他们的历史意识,促进他们历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这类课程,一方面要向历史教师介绍历史教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动态,以便历史教师能够把握教研的“脉搏”;另一方面也需要使历史教师掌握历史教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具体可以开设如下课程: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改革问题、中学历史教材研究、近现代历史教育思想研究、历史教学模式探讨、历史教学心理研究、历史教育测量研究等。

(三)增强历史教学技能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着眼于提高历史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多种教学技能。如历史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技能,组织历史课堂教学的技能,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技能,包括多媒体历史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等技能。具体可以开设如下课程:微格教学与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历史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历史新教材的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多媒体历史课件制作与运用、历史教学与网络信息检索等。

(四)研讨优秀历史教师教学经验的课程。这类课程旨在通过总结、研讨优秀历史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提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历史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我国各地都有一批优秀历史教师#其中在全国有影响的历史特级教师,如包启昌、陈毓秀、刘宗华、宋毓真、朱尔澄、龚奇柱等等),这些优秀历史教师有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和丰富的历史教学经验。他们的教学经验具有很强的应用和开发价值,对提高历史教师素质,指导历史教学实践有重要意义。这类课程的设计,似以专题化的“微型课程”为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例如,我们可以开设陈毓秀历史教学思想与艺术研究、刘宗华历史教学思想与艺术研究、包启昌历史教学思想与艺术研究等。当然,也可以开设综合评析式的课程,如当代特级历史教师教学思想研究、优秀历史教师教学艺术探微等。此外,还可以采取现场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形式对优秀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和研究。

(五)介绍相关学科知识的课程。这类课程旨在拓宽历史教师的知识面,使他们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素养。开设这类课程,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形势。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科综合化的趋势逐渐增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近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的改革,特别是高考“3+X”模式的出现,对历史学科影响很大。如今,历史教师必须要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开放性的思维,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即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历史问题。这就提示我们:历史教师继续教育开设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基础

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可以开设如下课程:科技简史、政治学概论、地理学基础、经济学概论、博物馆学专题、美学常识等。

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因此,要将上述设想变为现实,必然要面对一系列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诸多问题。比如,继续教育的课程突出学术性、前沿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相关高校必须遴选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的教师任教。也就是说,课程对施教者的学术水平要求相当高。另外应该看到,历史教师继续教育除了开设加深和拓宽历史专业知识的课程之外,还需要开设旨在提高历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技能的课程。对于后者,仅仅依赖高校个别从事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其他专业课教师也不应该“袖手旁观”。此外,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滞后,以及先进教学设备的不足等问题,也都会给课程的实施带来麻烦。

为了历史课程的顺利实施,从施教者的角度看,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要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如及时掌握专业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加强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以及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其次,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历史教师继续教育不仅关注知识更新、深化的问题,而且更要加强培养教师的能力。因此,施教者就要努力改变“坐而论道”“满堂灌”的传统授课形式,加强课堂教学的双边互动。这方面,我国台湾同行的经验值得借鉴。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教授,在历史教师进修班的教学中,并非“一讲到底”,而是采取学员自学、课堂讨论、教授释疑的教学方法,学员普遍感到获益匪浅。此外,培养历史教师教学技能的课程还要求增强操作性,有时还需要施教者走下大学讲台,深入到中学,组织教学观摩和研讨,在教学实践中培训历史教师。再次,施教者还应该摒弃鄙视历史教学理论的偏见,加强历史教学问题的研究,踊跃承担历史教学研究和历史教学技能类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对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真正提高历史教师的能力,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其他配套措施的支持,如配备多媒体和微格教学设备;有足够的课时保证教学研究类和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开设;执教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类课程的教师,可能还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等等。

以上只是笔者对历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实施问题的初步研究。还有些问题,如课程如何体现不同职称、不同业务水平的历史教师进修的层次性等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导致在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课程容与教学实际脱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等弊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教师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对此,我们对本系近三年来高级教师继续教育班、骨干教师班和部分函授班二百多名学员进行了这方面的问卷调查。据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对近些年来我系继续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要求增加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的内容;2.专业课的教学要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帮助教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更新;3.现代教育技术课要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增加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内容;4.加强中学历史教学科研方法的指导;5.增加选修课程,扩大知识面,适应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等等。对此,笔者认为,要使中学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内容及实施方法进行深人、系统的研究,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以求真正达到提高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目的。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课程设计的原则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所强调的,“课程建设要特别注重现实需要,力求关注长远发展,努力做到科学性、行进性与针对性、实效性相统一,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精神,结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特点,并针对我们在继续教育过程

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要着力构建思想政治

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专业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兼顾的课程体系。通过培训,使中学历史教师不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而且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都有较大的更新和转变。同时,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目标和实际需求,开设的课程应有所侧重。例如,初级教师迫切需要在教学技能方面有所提高,而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则希望提高教学科研的能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要求历史教师拓宽知识面。因此,只有考虑到教师们的这些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才能使各级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2.理论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教师开阔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加深对历史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增强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理论的学习,还要注意与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加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避免贪多求全的思想,力求学理论、用理论,以指导教师们把所学到的理论用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对此,培训院校的专业教师,要注意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状况和教师们的实际需要,精选教学内容,使历史教师们通过继续教育,既能提高认识,又可学以致用。

3.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的规范性是指课程的设置要严格遵循培训主管部门系统规划下的一些基本课程内容,例如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必须按照德育类、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类、历史专业知识类和综合知识类等几项内容进行设置,不能因人设课,更不能随意设置。当然,这一课程体系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需要在遵循课程的规范性的前提下,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员的实际,不断地吸收外界信息,使课程的门类和内容不断地更新换代,以满足教师们对新知识的学习需求。可见,课程设置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始终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三、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以上课程设计的原则,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大致可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政治思想素质方面

教师培训,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提高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的动机水平与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强调后者更为重要。正如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1999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的:只有教师本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优良道德品质,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因此,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也是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在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中,有必要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新时期教师修养”、“素质教育与师德修养”、“邓小平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与法规”等课程与专题讲座。

2.历史专业知识方面

掌握宽厚扎实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历史教师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任务,并不是一个人在大学学习期间所能完成的,正如英国教育科学部在一份年度报告中所指出的:教师不能只希望自己在学院学到的全部知识足够将来教中小学生之用。因此,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以求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自学的方式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课程应以更新和补充新知识,以及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为重点。例如,“史学研究动态”,介绍当前史学诸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热点问题,特别是那些与中学历史教学联系密切的内容,以帮助教师更新知识,适应史学发展的新趋势。此外,根据当前历史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需要加强的专业知识的内容有:“中国文物与历史”,通过对出土文物以及历史文化遗迹等内容的介绍和分析,理解历史文物的史料价值,引导历史教师更好地利用文物资料,以增进历史课教学的形象性;再如“中国社会生活史”,结合中学历史教材,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专题讲座,则是介绍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等等。有的培训院校根据自身的师资情况,密切联系学员的实际,使专业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联姻”,推出一些特色课程和适时性的课程或讲座,例如“文物考古与中学历史教学”、“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等课程和讲

座,就很受学员欢迎。另外,随着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学历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历史教师除了掌握好本学科的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特别是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的地理、语文和政治学科的知识内容,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以及一些美学知识。同时,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和渗透,以便能从新的角度和用更好的方式来处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对此,可聘请经验丰富的中学历史教师或教研员开设“历史教学的综合化改革”等专题讲座,也可请一些有关的专家就“现代高科技前沿”、“艺术鉴赏”等内容进行讲授。

3.历史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方面

历史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训,是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下面就介绍一些这方面的主要课程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是面向全体中学历史教师的主要学习课程,旨在介绍国内外中学历史教学诸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关系目前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些热点问题。例如,研究性学习是目前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培训的内容应及时补充这方面的内容,或者单独开设“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探讨”等专题讲座,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原理、特点以及实施步骤,并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各级历史教师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注意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随着历史教育的国际交流活动日趋频繁,了解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历史教育的发展情况,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师开阔视野,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对此,可开设“中外历史教育比较”,可以通过对英、美、日、德等国的中学历史教育状况的介绍,并与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实践进行比较和分析,使教师们了解中外中学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异同点,以便从中汲取有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和运用,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历史教学水平的目的。这方面的培训主要面向中、高级历史教师。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也是新时期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因此,可面向各级历史教师开设“中学历史学习方法指导”,集中探讨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过程及其指导方法,如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的形成、历史学习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历史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指导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等问题。中学历史教师学会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历史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历史教学内容存在着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而计算机庞大的信息容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而利用电教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情境,缩短时空差距,使学生更深刻地感知历史,增强教学效果。因此,“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应该成为历史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课主要介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内容可以涉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和使用;优秀教学软件的展示和评价;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估和测量的方法;网上查寻和使用历史资料、教学资料的指导;因特网环境下进行历史教学的方法等等。这一方面的培训可以面向全体历史教师。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历史教学的不断改革,需要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还应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从而更加自觉地按照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由“经验型”的教师向“专家型”的教师转变。因此,对于中、高级历史教师来说,有必要开设“历史教育的测量与评价”、“历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历史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指导”等课程,以适应新时期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的更高标准和要求。

四、课程实施的方法

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科学的、富有创造性的培训方法。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就特别强调教师培训方法的科学性,曾指出,不应当“使教师不动脑筋,习惯于接受一些现成的方法”。川‘”44‘)因此,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特

别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便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下面就课程实施的方式和方法谈几点体会:

1.优化培训师资队伍的结构。师资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继续教育的师资队

伍建设,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培训教师的素质,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聘请一些在历史学和历史教育方面造诣精深的专家、教授,以及有经验的、富有成果的历史高级、特级教师和省、市历史教研员为兼职教师,以完善培训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提高其整体素质。

2.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除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方法和形式,让学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例如,问题教学法是根据学员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和解释,并指导学员把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用新的知识和认识角度分析历史教学活动,探寻问题,启发创新,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学研讨是以某个主题为中心,参与者经过准备获得初步认识,然后结果集体讨论研究,加深认识,扩大视野,以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培训方法;经验交流是通过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以及受训者和受训者之间实践经验的互相交流,以促使学员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的一种合作性的学习方法,等等。

3.增加实践活动的内容。实地教学观摩、观看教学录像和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都是学员十分喜欢的教学形式。通过对一些优秀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实地观摩学员可以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可组织学员观看或收听有关音像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全国各地一些优秀历史教师的教学实录或感人事迹,也可以是课程、教学改革专家研讨会的实况录像或录音资料,具体内容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参观考察的对象可以是一些重点中学的校容、校貌和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也可以是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遗迹和历史博物馆等。

4.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的研究。教师的培训应更多地动员教师参与到教学试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等相关的领域,从根本上扭转教师培训过程中教师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使之成为继续教育的积极参与者。上海的骨干教师的培训重视“理论学习一教育实践一课题研究”三结合,一般集中2一3年的时间进行培养,然后在工作岗位上进行跟踪培养。这种方法使脱产培训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这一经验值得推广。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信息容量大、形象和便捷等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大量节省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率。此外,充分利用卫星电视教育、计算机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还可以实现各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扩大教育范围,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深人研究的课题。本文在这方面仅仅提出了一些简单构想和改革建议,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方案,因此还希望有更多的学界同仁都来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从而使这一课程方案更加完善、合理,以便更好地满足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

7.3.2培训内容

7.3.2.1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掌握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够胜任新课程的教学,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能够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并能将其结合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学会写教学后记,并在学期末完成至少一篇教育教学的论文。

7.3.2.2培养科研能力

能够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行为中的主要问题及薄弱环节,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订出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以及研究的课题题目;学会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会进行自己课题的教育行动研究,能够在过程中选取所需的知识学习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开展科研的能力,并能够带领其他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学会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论文并能发表。

7.3.2.3养成终身学习意识

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并能够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需求评估 1.明晰学校教育哲学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的教育哲学是实施人本管理,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实施人本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展示生命力的舞台。 2.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诂,我们组织设计了问卷,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分别采取了直接答卷、选项填空、大规模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虽然是中心校,但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区来进比较匮乏。加之生源多属于农村家庭。父母的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忽视了礼仪与感恩,部

分学生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身体素质差,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水平。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迫切地想促使孩子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在特长方面有所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现状,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半个多世纪的老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方向。 4.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县局、政府为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扩建了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光盘播放室、卫星收视室等。这些无疑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人力上,我校的教师年龄年青化。他们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快。例如,王丽萍老师毕业于专业音乐学校。擅长器乐、舞蹈。门殿宗老师擅长微机知识,在flash制作方面更是游刃有余。苗秀玲老师一直任教科学、自然学科,对于种植、养殖也属于内行,总之,我们能根据教师的擅长来满足学生的所需。 另外,我们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也很丰富,学校附近,各种机构、企事业单位较多,居民较集中,镇领导也力图改善生活环境,扩大了服务的范围:维修、购物、扶贫帮困、关爱弱小、节日喜庆活动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美化生活环境,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目标

校本课程教师培训计划

校本课程教师培训计划 随着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校本培训在今后将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流模式,这种以学校为基础,学校自主确定培训目标、内容和方式,并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培训模式的理论构想相对较完善。为能顺利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在此制定我校校本培训计划: 一、目标:以推动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二、内容:校本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知识。 三、途径:充分利用网络交流、面授、研讨会等多种形式,重在建立交流平台,以多种方式及时解决教师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四、培训形式: (一)学校通过专题培训,专题总结和专题交流的模式,教师要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的课程开展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要达到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通过网络学习,弥补教师自身存在的知识缺陷,查找有关课程开展所需的资料。 (三)通过外出学习、参观,找出自身差距,明确需要改进的方面,取长补短。 (四)要通过学习-反思-总结的学习方式,提高教教师教育科研

的能力,以及开展校本课程的策略与方法,掌握技术要领。 五、培训措施:(一)明确责任义务 1.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是培训工作的计划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指导者,要履行以下职责:①制定本校的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参加培训教师的培训档案。②定期检查指导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③每学期末,要将教师的培训情况,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写成书面材料,及时向项目领导小组汇报。④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2.教师是校本培训的主体,要履行下列职责①参加培训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按学校安排参加校本培训的各种活动。②要认真学习《自觉教程》,按学校规定按时完成自学任务,并做到有读书笔记,有心得体会,有案例评析。把理论学习与自 己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结合起来,进行自省、自查,并在理论指导下,探索教育教学新路,把培训成果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③要把自己本学期、本学年的参加培训的有关情况,如参加课题实验、参加培训班、研讨班、观摩示范课,听的讨论,参加的什么层次的交流活动、获奖情况,都要详细记录,并附有感受,收获和建议。④要把自己一学期、一学年的学习成果整理出来。按《自学教程》每个专题后设的“实施建议”分类整理,成果包括:优秀实验报告、实验方案、优秀教案、教学笔记、教育教学心得体会、观察日记、主题活动设计、学术论文及经验总结等。学校每学期进行评比,分设一、二、三等奖进行嘉奖。⑤凡按兵不动、敷衍塞责、无成果的教师均不能参评各层次的先进个人,校长不能评为各层次先进个人或晋升职称。

微信运营培训心得体会

微信运营培训心得体会 微信运营培训心得体会微信,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并不陌生。微信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社交平台,其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怎么来发掘资源,怎么来搞好微营销,这些我却了解不多。 通过这次微信运营培训,让我深深明白团队在整个微信运营中的重要性,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运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就像是一辆火车,一个轮子带不动整辆车,只有所有轮子都运转起来,火车才能不停息地往前行。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肩上的责任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将使我能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我也更加看好微信运营的前景,相信凭借我在培训中的所得,我一定能更快更有效的完成我自己的工作指标。 在培训老师用心的教导下,很多疑惑都逐渐变得清晰了,许多工作中的小问题小麻烦也都迎刃而解了。不仅仅是工作,经过这次培训,我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也收获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这在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广告媒介,产品想要被更多地人认可,毫无疑问,微信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群发、转发能更好地扩大。

有针对性的销售方案。 我们与杂志社和网站联盟合作,用扫码得奖、优惠的活动形式,快速的获得了目标客户群体的增加。 微信是个新鲜的事物也是个新鲜的渠道,将培训的知识落到实处,化为动力。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微信充满信心。 营销者需要做到的几件事 从上海培训后回到家中,我的思绪还一直停留在培训课上。短短几天的培训让我对于作为一个营销者应该做到的事有了进一步认识,总结起来有如下几条: 1、坚持每天上网,上学习网,上公司的网站。 坚持每天上网是为了使我们队互联网有感觉,充满敏锐度。我们单位主要是电子商务方面的运营,那么就必须锻炼出自己敏锐的信息采集能力,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而且对于各种通讯软件,沟通方式都应该足够掌握,这样才能驾驭好互联网这个新生工具。 同时,我们通过上网学习他人的营销方式,学习力就是生产力,并通过创新想出更好的营销方式。 2、不搞独立,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公司组织的一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加深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一个良好的契机使员工之间相处融洽,便于日后在一起工作时能和谐相处。所以,作为营销者应该多去参加集体活动,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才能取长补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说明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

校本课程培训方案

校本课程培训方案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校提出的“继续保持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在全县的领先地位,提高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我们致力于建构适应学校特点、适合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 一、设置依据 1、学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高雅的气质、独特的个性、全面的素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学校开设艺体校本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需求,最大程度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需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来保障。 2、我校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有浓厚的体育氛围和良好的体育基础。 二、指导思想 以促进学生全面的、主动的、有个性地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为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实行开放性的办学模式,丰富和发展学校办学的内涵,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让个体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均衡地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公民素质,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有较强适应力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实行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发展目标,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为总体目标。 (一)具体目标: 1、学生发面: (1)通过校本教育,让学生体会快乐体育,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学会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2)通过校本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陶冶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3)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之情,培养终身锻炼的愿望和能力。 2、教师方面: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行为,增强课程意识;(2)提高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3、学校方面: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2)培养各类有个性的特长生;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需要与实效相整合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课程开发规律,又要讲求课程实施效益。 2.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增强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同时还应使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实现内容的综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综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小学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四年级科技活动实践课程)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二、课程总体目标 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在本校科学性和可行性,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推动本校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 三、课程具体指导思想 1.校本教材要体现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要根据本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条件和需要设计开发教材。 3.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 4.积极倡导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5.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 6.从学生实际出发。

四、教学内容介绍

五、课程具体设计思路: 该册校本课程一共分为3个模块:趣味化学,身边的力和晴天娃娃。这三个模块涉及到简单化学、常见的力以及电学知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对能力的要求都成递进关系,三个模块的所有课程都是实践性的,需要学生动手探索或探究去完成。在“趣味化学”模块中,利用身边常见的物质来完成一些化学实验,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一模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身边的力”模块中,重力、大气压力、离心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都会被介绍和探究到,在这一模块中,探究过程会被强调,比如,探究如何使竹签陀螺稳定,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竹签陀螺的稳定性等等,通过学习,学生会自主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在“晴天娃娃”模块中,“项目式”和“任务式”被突出出来,这个模块的最终任务是要学生自主完成一个下雨报警器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前4次课的知识积累,学生应该可以自主设计完成一个报警器的制作,通过最终作品的呈现也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课程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加强"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3.注重基础知识应用中逐步渗透,不需要太强调学科系统性。 4.遵循科学实践教育规律,注重基于课程整合理念的"任务驱动"。 5.以"动手实践"为主线,注重能力培养。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7.注重教材内容的兴趣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8.注重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更容易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中,或者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

.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

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 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 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 . 和风格,而当前我们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办学特色。二是张扬本校教师的个性的需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具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实质上,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 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 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养成个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

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很荣幸的迎来了教研室齐华主任为我们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有关知识,使我对于校本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前总觉得农村老师缺乏资源,不知道怎么进行校本课程的选择与设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有了一些想法,可以结合我们学校的特点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选择。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我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才奠定坚定宽厚的基础。 从学生方面看,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的发展指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涉及知识、技能、智力、能力、情感、道德、审美、个性特长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良好发展是培养目标顺利达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 从教师方面看,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持续教师职业生涯

的整个过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既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养成良好而稳定的职业态度,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形成高超的教学能力等,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过去的问题,教师的发展主要涉及观念的更新,如教育质量观、课程观、学生观的转变;教育实践能力的更新,如课程开发能力、教育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等。 从学校方面看,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教育质量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端正,学校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等,都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表征。学校更新的核心内容是办学指导思想的更新,即需要认真思索和回答“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机构?”等问题,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突出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根本职责的特点。基于教育观念的更新,来带动学校评价管理制度的更新、办学条件的更新等。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而且不属于升学考试的范围,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系列实践活动,如调查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编制、课程实施和评价等,可以使教师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并在能动的实践中,更新课程观念,锻炼并提高课程开发及教育科研的能力,也能够帮助教师克服对国家课程的“依赖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样本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专业方向:义务教育初中英语 姓名:郑梨红 准考证号:

课程开发类课程(让学生快乐成长) 初中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本方案重点针对我校初 一、初二年级。 一、课程开设的情境分析 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五大步骤,学校首先必须分析情景,然后依据情境分析的结果,拟订适切的目标,同时建构适切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交付实施,并进行追踪与方案的重建.因此在情境分析时,我们应考虑到校内及校外两部分的因素。 我校现有资源的现场评估表 项目优势劣势 地理环境城市中心社区人员素质复杂、绿地少、 学校规模规模较大,全校26个班。教师敬业精神强班级间联系不足,场地缺乏

师资年轻、活力强,经验不足,对学校不熟悉 学生认知水平及学习态度较好部分学习习惯较差,创新弱 行政人员有热情、关系和睦编制不足,教师需兼行政职务 家长望子成龙,对教育投入热情较高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态度 社区参与愿意参与学校事务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硬件设施基本设施齐全设备数量不足 地方资源较丰富社区与学校未有效建立信任合作机制 课程资源已开始实施学校学科小组等活动课程活动水平与质量不高 (1)在校内因素方面,我们应分析: A.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能力与需求 B. 教师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与经验 C. 课程现状与优缺点 D. 学校气氛与权利结构的关系 E. 校内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合作 (2)在校外因素中,我们应考虑: A. 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与社区的价值观 B. 教育系统中教育政策的变革,考试制度的改变,教育研究的发现 C. 学科知识内在内容与教材教法的革新 D. 教师支持系统,如教师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的可能贡献 E. 社会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利用

微信公众号运营策划培训资料(

策划群线下交流系列一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 某夜12点,位于佛山泛家居电商创意园的创始人咖啡厅才逐渐归于平静,这个原本晚9点打烊的咖啡厅为何营业到如此之晚?只因一帮激情飞扬、热爱交流及学习的年轻人相聚在一起,碰撞出的创新思维火花经久不息。是的,由佛山陶瓷行业策划人社群组织的一场关于当前热聊的“微信运营”话题的首次线下交流会选择了在此举行,群主林峰邀请来了陶瓷研习社创始人胡俊为群友们分享了《微信公号运营》的绝对干货,200多页PPT、2个多小时的演讲让现场群友们大呼不虚此行,并在将近凌晨还不舍离去,继续留下交流了一个小时。 什么是微信? 个人号,就是你自己的一个个体,通过几个人之间的连接,形成一个社群,形成各种各样的交杂信息。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媒体性质的公众号,包括订阅号与服务号。订阅号可以每天发文章,频率高;服务号一周可以发一次文章,但背后的自定义开发功能非常强大,甚至可以把你的营销功能、工具、网站结合在一起。当我们在谈媒体或者新媒体时,往往会理解为微信公众账号,但你的个人号也是一个媒体,包括你的朋友圈。甚至很多人的朋友圈的点击量会比微信公众号大。运营微信,不仅是公众号,还包括了个人号。个人号运营好了的话,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我们要把这种观念转换过来。 我们为什么玩微信?不仅仅是因为工作,更是因为微信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的。 大家看这个视频。(视频《我们这个时代》)它在春节前不仅是自己主动播放,还被转载了几百万次。它看起来不太像广告,更像是微电影。有时候,做到一定程度时,广告本身就是运营,本身就是传播。《参与感》一书介绍的小米通过社会化的传播,几乎没花广告费,就使小米手机走进了千家万户。还有小米家装的陈炜也没花广告费,凭借社会化营销,把口碑做起来,用4个月的时间成为北京最大装修公司。他跟传统的做法,花巨额的广告费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高中二年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完整方案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与背景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了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对他们加强信息技术素养、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从建校就开设计算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主要通过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从网上获取信息、信息发布(网页制作)以及程序设计基础几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技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令人倍感欣慰。 我校一直努力构建“全面+特色”办学模式。“办一所有个性的特色学校”,这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也是社会各界对立发中学的殷切期待。希望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来提高子女的电脑操作水平、从网上获取资料的能力、完成简单的文字处理等,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我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开设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我校有着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先后建起两个机房、校园网等。3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近年的风雨兼程奋力拼博,不断积累宝贵的经验,不断茁壮成长,如今信息技术教学已初见成效,取得令人欣喜的好成绩:马宁、崔红娟等老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竞赛”中获奖,还有一大批学生获计算机大赛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爱好者的操作水平,我们到了非开选修课的时候了。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根据本校自身优势,经校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 3.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校本课程的设置

校本课程纲要培训

《校本课程纲要》撰写的一般模式 一、基本项目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 四.课程实施建议 五、课程评价 一、基本项目 1、课程标题 2、主讲教师 3、教学材料(改编、创编、选编) 4、课程类型 5、授课时间 6、授课对象 一、基本项目《定向越野》举例 课程标题:《定向越野》 课程类型:活动类课程 授课时间:每周2、3课外活动 授课教师:本校体育教师 授课对象: 6年级学生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一旦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依据。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回答下列问题: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究竟需要哪种课程?对这个问题作出圆满回答后,才能开始确定课程目标。 目标是有层次的,通常依次分解为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是比较笼统的、宽泛的目标,教学目标是具体的、细化的目标。它们还可以继续分解成若干层次,如单元目标和课程目标。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者对有关社会、学生和知识的信息掌握的越全面,教育目标就越全面、越恰当、越细

化。 二、课程目标:《定向越野举例》 以《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为宗旨,以开展定向越野为契机,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普及与提高定向越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申报定向越野特色学校奠定基础。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定向越野的概况、基本技术、技能;2.通过教学,增强学生体质、体能;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自主学习的能力;4.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5.通过教学,普及和提高、稳固和提升我校定向越野项目在市、区初中校中的优势地位。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及活动安排。课程内容的成果通常包括教学大纲、教材、练习等。课程内容必须重点明确、从易到难、并具有针对性,要避免不加选择地采用外来课程内容及方案。 三、课程内容:校本课程纲要《定向越野举例》 定向越野是一项新兴的全民健身项目,它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趣味性、知识性、观赏性。学生经常参加该项目锻炼,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以及在智力受到压力下作出快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是集体能与智力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定向越野》教材是在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年来参加比赛的经验总结编制而成的。本教材重点在于介绍定向越野的基础知识及技能,主要是针对公园定向越野。本教材纯属校内试用的校本教材,目前尚在探索阶段,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参考资料:孙全兴主编的《国防教育——定向运动指导》一书的部分资料、沈荣桂和甘盛俊主编的《军事地形学与定向运动》一书的部分资料以及国际定联的有关资料。 第三章节定向越野识图基础 1.定向地图的颜色 2.符号名称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校本课程: “诵读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活动设计方案 榆厢小学六一班 xxxx 一、课程提出背景: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各中小学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亮点。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 径。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学习的内容是按学生的实际及古诗文的特色编制的,即背诵地方课程《国学启蒙》外,又从《三字经》、《古诗诵 读》、《唐诗宋词》、《弟子规》、《论语》等中选编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背诵古典诗文,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使全校师生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二、指导思想 中华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凝结了前人对于人生、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让儿童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经典,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使其受益终生。用经典武装孩子们的头脑,成为使他们走向成功的捷径。 三、教学的设定目标: 1. 传承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 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工作中去汲取民族精神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乏,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教育。 2. 陶冶情操。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善文,佳言懿行。 熟读成诵,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 提高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 诵量。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历史教研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课程名称一:中外历史风云人物评述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实践,更加深切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的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加走进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帮助大家更好的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多的聪敏和智慧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课程内容

(三)授课方式及计划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18课时,授课15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录像资料等教学设备。 (四)课程评价 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参与度、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学期授课结束时通过纸笔测试或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二、选课建议 1、选择本课程的同学应对历史学科有较高兴趣爱好和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 2、限定人数50----60人。 课程名称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人类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体会这些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学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收到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世界优秀文明的濡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开阔国际视野,确立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二)课程内容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2、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雄伟的金字塔 3、佛教建筑的瑰宝-----印度泰姬陵 4、圣城----耶路撒冷 5、石头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 6、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校本课程培训工作计划

校本课程培训工作计划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培训首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同时要充分考虑学校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因校制宜。实践探究性活动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来说,优势凸现。 一、调查、学习和研究镇原的县情和历史革命传统 镇原是文化之乡,是王符的故里,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累,留下了许多亟待开发的课程资源。学校要组织学生对潜夫山、革命烈士故里进行学习参观,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进而激发学生建设祖国,振兴家乡的情操。通过写学习体会,主题班会、队会、国旗下演讲,征文活动等形式,巩固学习成果。 二、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有效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学校周边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进行采访调查,运用所学过的语文、数学知识对材料进行汇总的整理,初步了解农村建设中的现状和事实,让学生亲近农村,为将来建设农村,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而贡献才智,做好储备,比如对减免农业税前后农民负担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党的惠民政策和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事实,通过对农业投资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和农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等事实,进而增强学生对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三、农村各种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山区的水土流失,农村能源改造,家乡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油资源开发等,都具备实践探究

性课题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想题材和校本课程培训的重要内容。 学生通过对乡村的考察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书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自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中也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校本课程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校园内劳动实践活动是校本课程培训计划的最直接的方式。 农村学校都有一定的校园菜地、花园等劳动场所,学校通过种菜、养花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种植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勤劳、情感、兴趣和求知欲。同时,通过校本课程培训,也有利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学习观。 总之,校本课程的培训要从实际出发,把课堂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识,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扩充课程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精神,我校在切实保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同时,充分挖掘学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了适合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 我校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将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使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设置渐趋合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校校本课程目标、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管理、课程的评价按以下要求开发和实施。 一、课程目标 学生层面 1.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层面 1.促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促进教师在研究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的水平。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发教师的教育潜能,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学校层面 1.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2.体现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发展。

二、课程的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我校校本课程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从办学理念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 2.开放性——课程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克服传统课程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3.多样化——课程开发从学生多样化需求出发,组织形式多样化,开设课程多样化,培养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人才。 (二)课程种类及内容 校本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每周按课表上安排的固定时间上课,学生人人参与学习;选修课学习时间设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每周两次课,面向有一定兴趣和特长的学生。 1.校本必修课

校本课程方案

陆庄小学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根据县教育局的工作意见,结合我校地处偏远农村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封闭,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差;社会活动少,学生交际能力低等实际情况,经教代会研究决定:以校本课程《绿色教育》的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本校建成人民满意的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课程目标 1、力争用一年的时间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初具雏形。 2、使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掌握保护环境的知识;具有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具有一定人际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群体。 4、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要,开发课程内容。 2、课程的组织形式以活动形态为主,课堂交流为辅。 3、同年级学生可打破班级界限,按照自愿组合原则选题学习、开展活动。 4、实施课程的教师以各班班主任为主,学校根据需要统一安排全校人力物力资源。 四、实施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与操作技能的训练。

2、分层递进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并按教育逻辑进行序列化。 3、自主性原则:同一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课题或活动方案进行学习。 4、充分利用资源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开发为本课程服务,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5、创新性原则: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技术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课程管理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韩丙新 副组长:徐会敏赵金峰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徐会敏 副组长:赵金峰 组员:王玉霞、刘金艳、郭荣华、韩国华 六、具体操作 (一)、需求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上报县教研室审议,经同意后定稿。 3、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喜欢,是否需要,确定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规模。 (二)、培训师资 对实施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定期理论学习,集体教研讨论。 (三)、组织实施 由学校一安排课表、课时,相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本课程的各层次课程的实施。 七、课程保障 1、由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和监督实施。 2、建立课程实施阶段汇报制度,及时观察课程的实施动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3、保证课程开发、实施经费。 4、力争上级领导、家长、社区、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微信营销培训心得体会

微信营销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这次的微信营销培训,微信是个新鲜的事物也是个新鲜的渠道,将培训的知识落到实处,化为动力,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微信充满信心,在此分享心得。下面是X为大 家收集整理的微信营销培训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微信营销培训心得篇1 微信的功能强大,人所共知,能不能做好微信营销与自己的利益直接挂钩,所以,不懂得人也照样去做了,只是凑热闹,这是我们的通病,哪里人多去哪里,毫无章法和主见。毫无疑问,微信是个好工具,但是如何加以正确的利用,以及我们自身有哪些应该改正的地方,我觉得这些更值得反思。 越来越多的人做微信营销,它不只是模式,也是标志,太多的人希望通过微信让自己能够大捞一笔。但是,微信营销不是谁都能做的,它不是大众产物,也不是没有规则,时下的现状是,做的人很多,但是做的好的人却寥寥无几,效果也是不如人意的为多。 如何保证微信营销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尺度很重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过度偏激,这种做法不可取。 微信能够替代微博等老一辈的媒体,自然有它的优势。 微信营销可以让使用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一个更为私密的环境,而微信营销者可以通过微信和用户保持联系,而这是其它的平台所不具有的优势,其次微信营销,可以直接将自己营销的商品直接呈现在眼

前,而这种营销方式更为直接,也更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利,有利于商品销量的提高,相对来说,这种销售也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失去挑选的烦恼,总体上来说微信营销还有着众多无与伦比的优势,例如平台可以提供更为精准的流量,而这种流量并不像微博那种汪洋大海一般的感觉,自己的小西网在微信营销上就尝到了甜头,因为微信百分之百的传输率可以让所有的添加用户在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推送消息,因此一些比较紧迫的信息发布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且惠州本地对家具市场的需求很旺盛,因此通过微信的高效传递,可以让更多有需求的人关注到,此外再通过附近的人一宣传,效果很理想。因此如果营销者妥善利用的话,一定可以为自己的商品带来巨大的销量,同时,如果可以将自身的这种优势放大,或者将自己商品的优势提高,那么一定可以带来更高的销量。 但是,事实上,微信被大家过高估计的地方,首先作为微信营销的使用者,不能将自己的商品堆在一起甩在消费者面前,而这种营销方式不仅对自身商品的名誉提高带来大量的不利因素,还会让自己的商品失去信誉,顾客需要的不是无休无止的营销,而是真正的销售他们想要的产品,而这种 产品的销售将会进一步拉近自己与顾客的距离,这将有利于顾客的使用,但是纵观微信营销的使用者,都一股脑将自己的商品像倒垃圾一样倒给自己的顾客,而将心比心,顾客也会像倒垃圾一样把关注的微博取消,而且现在微信的朋友圈都开始无止境的销售,无止境的营销,而这种方式带来的将是厌恶,而不是喜爱,这种方式带来的最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