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德育作业与道德两难情景教育法

德育作业与道德两难情景教育法

德育作业与道德两难情景教育法
德育作业与道德两难情景教育法

德育作业与道德两难情景教育法

德乃立根之本,做人之基,小学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关乎学生成长的主导工程。我校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充满现代气息的教学环境,要建设全市一流的学校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把全校师生凝聚起来。针对目前独生子女多,家长溺爱现象严重以及有的学生不关心国家大事、自私自利、弄虚作假、损人利己、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我校在新学年决定在以德育为首的基础上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德促教,以德促学、以德促升。

要纠正目前我校学生思想中的错误倾向,抵制不良风气、思想的侵蚀,提高道德素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堵”,即用“守则”、“规范”、“纪律”去规定可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做,对严重越规者处之以罚。另一种方法是“导”,用正确的观念、标准去教育、引导学生正面发展。“堵”只是对学生的思想疾患进行消炎、怯邪,而“导”则是对其“问题”施以营养、调理,唤醒学生尘封的道德意识。新的学年我校尝试将以下两德育教育方法融入我校德育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尝试为学生布置“德育作业”。

学生在校时间调整为六小时后,有的教师“伺机而动”,欲用课余时间来上课或为学有困难的学生补习功课,加大学

生负担。为禁止这种不良趋势的蔓延发展,维护我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校委会成员在多次会议协商后一致决定:尝试对学生布置“家庭德育作业”。

1、每天帮助家里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学生易见,看似简单却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德,通过劳动可以使学生在劳动中长知识,在劳动中明是非,在劳动中生乐趣,在劳动中强能力。通过劳动还可以使学生感受父母工作、生活、家庭的多重压力,知道父母生活的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懂得“真正”关心父母长辈,在需要为父母长辈付出辛劳时自觉自愿,形成习惯。

2、每周与父母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谈。

多方查证证明: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不尽如人意与家长的教育引导有关。学生与家长缺乏情感沟通,学生不经常与父母谈心,不愿将不顺心的事告诉父母,缺乏适时的心理疏通,特别是青春期儿童,势必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影响亲子关系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学校将对学生采取均衡措施,增加学生与家长的沟通默契,方法包括有留意看、细心听、密密讲和常常做四方面,这四方面是互相影响、彼此循环的。

留意看:观察父母日常的生活习惯及作息时间,注意他们平日的身体状况与健康情况,关心体贴的话语要常说,力所能及的事要常做。

细心听:同父母谈话时可以尝试听听父母的想法、需求、担忧及压力,为父母出出谋、划划策。

多言讲:早上尝试向父母说声:早上好;外出时向父母说声:再见;多利用言语表达对父母的关心,亦可以用小字条表达心意;做错事时要坦诚认错;主动和父母倾谈自己在学校的情况。

常常做:努力读书学习;对学习负责及投入;在节日或父母生日时向父母表达心意或祝福。

3、健全德育作业的检查评价制度,建立德育作业档案。

只有健全的评价导向,才能引起各班级的重视,才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运用评价及时指导行为、校正行为,强化道德行为的形成。同时,要注意运用肯定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行为中的闪光点,化为自觉行动。为使课外德育作业落到实处,学校可以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向家长说明布置德育作业的目的和内容,请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每月将完成情况写出书面意见交给学校。

学生要把自己每天的心得感悟及劳动体会以日记形式记载下来,把自己每周与父母的交谈体会以作文或记录的形式记载下来,构成一部德育作业小档案。学校每月进行一次优秀活动日记评选活动,班级每月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活动,学生可以把自己与父母交谈过程中父母的表情、

神态、心理反应及交谈收获等向老师、学生畅所欲言,班主任要及时、认真地对班会内容进行总结,届时,学校将在班级中开展优秀主题班会评优活动,各类评比结果列入班级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做为学期末评比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的重要依据。

二、“道德冲突”与“道德两难”情景教育法。

故事一:母亲卧病在床,急需药品进行治疗。儿子带着10元钱一路小跑到医院为母亲抓药治病,当医生告知药品价格是10元1角时,儿子与医生陷入了僵持状态,面对医德与道德的碰撞,儿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故事二:甲同学与乙同学是从小学到初中的亲密挚友,有一天他们班一个同学的手表丢了,非常着急,四处寻找,甲同学也帮助到处寻找,但没找到。他晚上到乙同学家玩时,意外地发现了那块手表,同第追问,乙同学承认是私心太重拿了手表,并要求甲同学为他保密,但又不肯按照甲同学的要求把手表还给那位同学。这时。甲同学应该怎么办?

面对学校德育教育由封闭育人向开放育人的转变,面对小学学生思想行为与道德判断力不一致的现象,新的学年我校将把“道德冲突”与“道德两难”故事教育法引入我校的德育教育议程。改变以往陈旧的正面说服教育方式,把枯燥的课堂说服教育变为激烈的课堂辩论教育,在辩论中提高学生认知、提升道德素养,明白做人道理。

1、活动实施的具体步骤和要求:

(1)根据道德两难问题判断出各班学生道德发展已达到的实际阶段,并根据判断结果给学生分组。

(2)选择适当的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给学生讲述道德两难故事时,应能让学生完全听懂并能复述出故事里的情节,使学生能真正明确故事中的道德两难问题和矛盾冲突是什么。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时可采取先分小组进行,然后再集中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就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辩论,引起学生道德认知上的冲突,以引发更深的思考和推理,在讨论过程中不要追求意见一致的结局,而应通过讨论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认知水平的目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与研讨,使学生在辩论中真正学有所获。

2、活动开展的具体措施:

(1)在班级板报中增辟“道德两难”小故事专栏,各班每月推出新的“道德两难”小故事,让学生对小故事有充分的认知与了解,以便在辩论中大显身手。

(2)在征得镇教育主管部门的同意后,在课程表中每周增设一节道德教育课,为活动的开展提供课时依据。

(3)学年末学校拟定“道德两难”小故事,挑选辩论精干学生,举行全校范围的辩论赛,比赛结果列入班级评估。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一、通无达有之睿智 体现在第一章,开章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轮廓、边缘)。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总纲,将有与无两种现象揭示出来,无的重要性,超越有形有象的表象世界,去把握更本原的内容。无,宇宙,90%以上是暗物质,却是确实存在的。从自己和生活层面来看,价值观、胸襟,精神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决定了事业的成败,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无形无象,规律性,创造的精神都无形无象,却可以创造奇迹。例:蓝思科技的女老总。突破一些常规的思维,有形有象的不要过分看重,看到事物更本质的东西和发展的潜力。90%的成果是员工的隐性知识创造出来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隐性分两个层面,一是技能层面,感悟、灵感,常常难以用言语表达。例:齐桓公读书的故事。“您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从做轮子的经验来看,下得快了急了,轮子很痴,转起来不灵活,只有不快也不慢,做出来的轮子才好用,70岁了,没有人传承技术。做轮子的精神都难以用言语来表达。证明了言语的局限性,隐性知识的重要性。隐性知识还包括价值观、胸怀、理想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的两面组成的。阴阳的合和。《不可思议的时代》,用不断的运动去应对不断的运动变化。沙堆实验。最大的不变就是不断的变动,不断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深刻的辩证法的思维,不要固定于某一种思维模式,要及时调整自我。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有容易,说无比较难。空掉之后才会更新发展自己的机会。同一样东西如何发挥功用,发挥到极致。一块砖头,想出有多少种功用。从有形有象的事物更多地发挥功能。 要有大的胸怀与眼界。 二、无为管理的治道 (一)无为而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自化。无为包括:一是有特定含义的,三重含义,一是不要主观妄为,权力不能任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就是道,天地之间万物之间都有一个道在支撑,不能违反内在的运行规律。万事万物生长发育。二是让民众自我管理,留空间给下属和老百姓有自己安排自己的空间,最重要的时代特征是互联网时代,个体的作用突显出来,很多的微传媒,自由者的组织,变化组织的变形,减少控制型思维。人是非常厌恶外在控制的。心理学家做过试验。例:噪音处理: 将欲取天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为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赢,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总而言之要保持一个适度,恰到好处。中国智慧最大的是中、和两字,平衡、和谐,阴阳要平衡,财富也不能过分地两极分化。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性与需求。 三、慈柔宽厚之胸襟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而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群众路线教育的核心内容。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利己与利他。例:希尔顿酒店的例子,考古队 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

2018年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2018年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一、指导思想 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全时空育人意识,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拓展工作思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突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把德育教育内容拓展为安全育人、知识育人、环境育人。 二、主要工作及目标 1、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通过德育研究小组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分阶段,有计划地将德育研究小组的学习对校内中队辅导员进行培训,更新德育理念,提高理论与业务素养。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2、加强学校队室、心理咨询室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有效利用展廊、展板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育人资源,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3、搞好养成教育示范生评比工作,着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纪律卫生教育为突破口,抓好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加强安全纪律教育,实现校内外学校组织教育活动无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 4、把“大手牵小手、共创新风尚”活动落到实处。 5、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礼貌和队风队伍教育,做好“六、一”儿童节表彰工作。 6、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加强法制教育,继续开展自理、自护、普法系列教育活动。 8、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家教联合教育途径。 三、具体措施

略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略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发表时间:2018-10-18T16:46:43.340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10月总第35期作者:宋继龙 [导读] 将学科教育渗透于德育之中,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结构。 黑龙江省克东县第二中学 164800 提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让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共同进步。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路径。 它是以初小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中与日常的德育息息相关。如何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浅谈几点: 一、《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其中。如在“少年有梦”中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中从敬业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中隐含着对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而爱国主义教育、敬业、诚信这些问题都是日常德育中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主动地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一种需要。而创设情景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家人、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参与公共生活,具有公共意识,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二、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1.教师要把握教材,挖掘并延伸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彰显了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教师要利用各种社会焦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但可以讲授课本中的内容,还可以联系社会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杨利伟乘坐载人火箭首次登空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载人飞船的资料以及杨利伟的简历,让学生明白杨利伟之所以能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因为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与艰辛,而支撑着他的正是强烈的爱国感情。学生们从杨利伟的经历中经受了精神的洗礼,懂得了爱国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就是目前要认真进行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了祖国随时奉献自己的一切。 3.教师要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组织举行专题讲演会、故事会,等等。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能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动活泼,可信度强,实践的可能性大,因此也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三、努力创新教学,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最大程度地在品德课上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师要认真研讨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延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互助合作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学习,讨论交流。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能够满足学生自尊感的需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也提升了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能够渗透爱国主义的认识,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性模式等进行教学。情境性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巧设的情境中,激发起内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多种情境,如小品、讲故事、多媒体课件导入等,在品德课上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主题探究内容,让学生在不断地参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社会实践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内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毕竟是感性的,而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让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社会调查、采访、参观访问等多种实践形式真正参与到社会中来,社会调查是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的最佳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采访、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在激发学生不忘历史的同时,更加了解家乡,了解自然,认识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让学生在社会的洪流中真正激发起爱国热情。 四、回归社会生活 关注社会问题,应该让学生走向广阔社会,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实践为载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如让学生在学雷锋月的时候,发现身边的弱势群体,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怀。 下面以德育中的生命教育为例子,谈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具体操作。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谈到我们要珍视生命,我们可以结合东莞“路怒哥”的例子,让学生知道任何人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关注他人的生命。东莞“路怒哥”的行为不仅漠视法律,而且是对生命的漠视,缺乏公共意识。这些例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因此让他们探讨起来会更加的积极,也容易渗透于他们的价值感之中。 总之,将学科教育渗透于德育之中,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结构,自主解决对客观世界的态度问题,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有效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月仙.构筑清新宜人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空间[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7). [2]张霜华.点燃心灵之火[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 [3]娜仁花.思想品德课研究性教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2.初一年级的老师虽然通过与六年级老师进行座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但毕竟所获有限,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3.中小学德育处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常常“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表面看来大家都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郭校长提出,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在具体内容和操作上,中小学也是各行其是,缺少良好习惯培养的序列规划。这对“分阶段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实施策略和整体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

《道德经》10句话,说透人生智慧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多说话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与其喋喋不休,不如在沉默中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心。 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话能不能说,背后议论人的行为不要做。说的是别人,痛的可能是自己。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才能看清自己,扬长避短把力量发挥最大效用。 汉代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不擅长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正在于接纳并欣赏不完美的自己。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嘴上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落实在行动中。 品德的体现全在细节中,有德行的人总是嘴上说的少,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修身养心离不开“清静”二字,“清”是一种心灵状态,“静”是一种生活状态。 遇大事不要慌张,静下心来才能想到解决办法;遇烦事不要生气,生气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知足。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一家有一家的日子。 页脚内容1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心怀善意,才有好运降临。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悲观处事,处处以恶意揣度别人,自然日子不会好过。 做人有没有能力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想要日子过得好,就要学会节俭,节俭持家才能富过三代。 6、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不要轻视小瞧别人,我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如此之道,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做人学会谦卑,只有空杯子才能盛满水,也只有把自己姿态放低才能学到东西。 7、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就像乌云遮不住太阳,洪水冲不垮山岗。 困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做一丝努力就在困难面前认输。成功的人,不是没有经历过困难的人,而是在困难面前撑住并熬过来的人。 只要相信自己,没有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漂亮话好听却没有用,珍惜那些能给你指出错误的朋友。 生活中听人吹捧不如听下真诚的建议。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9、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页脚内容2

《道德经的智慧及应用》02道是什么 道在哪里(上)

第二集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上) 我每次问候:“各位家人,大家好!”我称大家为家人,不是故意讲很感人、很讨好人的名词来感动大家。我讲的是实相,是真的这样。如果大家了解《道德经》的深义之后,了解生命实相之后,就会知道,我们都是一家人。不管什么种族、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人。 老子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了解真理、了解生命实相。如果你认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们不相干,进一步还在那里勾心斗角、伤害、陷害。那表示你处在无明、不知不觉的世界里面,不知道生命的实相。处在不知道的世界里面,才会在那里互相伤害。如果了解真正生命实相,你会看到我们是生命共同体。 当我们能够了解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是一家人的时候,那种慈悲大爱之心就会自然流露。不用刻意去叫他不要伤害别人,他自然不会伤害别人。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解决事情要从最根本去解决,不是在支流末节。老子要我们学到的就是最高的智慧,从根本、根源去解决事情。 我们每个人开发出我们的良心,就是老子所讲的回归到“道”。回归到“道”就是回归到我们最纯净的良心、道心,佛家称它为佛心,儒家称它为良心、本心,都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到、开发出我们的清净本心,很自然地就能够了解生命实相,很自然地我们那些贪心、嗔心、设计陷害、勾心斗角就会消失,它是自然地就没有。你真的了解生命实相,它自然就没有。

就像用两个不锈钢的水壶装水,一壶装冷水,一壶装滚烫的水。大人很清楚知道什么是冷的水可以直接喝,什么是滚烫的水现在不能喝。你清楚知道你就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去伤害别人。如果是年幼的小孩,他分辨不出、他不知道什么是滚烫的水,他好奇好玩,结果他一掰把滚烫的水弄下来、倾倒了,皮肤就会烫伤、受伤。 这就是说你如果分辨不出什么是一般的水,什么是滚烫的水,那就容易受伤。这也是让我们再进一步去了解: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生命的实相是共同体的话,就会去互相伤害、排挤、勾心斗角。世间的冲突、对立就是因为不了解生命实相。所以老子是希望我们好好地去认清真理实相、生命实相之后,那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老子的厉害、最高级的智慧!让我们从根本来解决,而不是只找些方法来对治。所以今天大家有幸来学最高的智慧,这是大家的福报,要好好珍惜。 首先我们要了解《道德经》里面老子所讲的“道”到底是什么,进一步要了解“道”跟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比如了解这个人是我的父母亲,就会很尊重他、敬爱他。如果觉得这个老年人跟我无关,没有血缘关系,内心的对待就不一样。 所以如果觉得所学习的“道”跟你生命无关的话,那你所学的“道”不会实用,也不会真正让你开智慧。如果你体会到原来“道”跟你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甚至比父母亲对你都还更重要的时候,你整个展现出来的生命品质就不一样。你会很震撼!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主体性投入要素,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的兴起,正改变着社会形态、社会理念等方方面面,体现在谁拥有更高素质的人才,就意味着谁掌握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意味着谁就能在21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对学校教育及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近几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成绩是可喜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1)德育体制简单化。一是以管代导。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服从管理,遵守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二是主客体颠倒。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对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三是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以学校包办为主,家庭和社会没有和学校形成有机的德育工作体系,尤其是社会环境没有充分净化,所以往往造成“在校教育三年,出校变坏三天”的现象屡屡发生。(2)德育内容过于传统和陈旧。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一是在确定德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提出适度的要求,缺乏可接受性,尤其是缺少一些高品位且又使人信服的权威读本;二是不能把握德育内容的基础性,不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守法和用法意识,自学遵守社会伦理规范;三是不能坚持德育内容的一贯性,学校德育工作常常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3)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和生硬。德育实施者只局限于用一种单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去要求受教育者,把对某些现成的道德规范的掌握等同于德育的全部。以“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法和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只能是迫使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到挫伤甚至消失。(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不仅要继承传统德育内容,还要结合时代特征拓宽德育空间,深化德育内容 在现有条件下,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可以突出以下主要内容: (1)开展系列教育,推进终身全面素质教育。针对目前中学基本实行封闭管理的实际,可以进行“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治,人格自尊,精神自强”的“五自”教育,确保教学生活学习秩序正常进行;在我校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也有着宝贵的启示作用。 关于《道德经》,后代解读的各家说法很多,很多专家也都说了,对于“道”每个人的感悟都不相同,有很多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我也苦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并不丰富,所以主要是通过搜集很多专家的观点和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我的浅薄的分享,激发大家对传统精华的重新重视和对人生的一些思考,也就是我此次论文分享的最大收获了。 刚才已经给大家分享了,《道德经》共五千余字,虽然简短,但却内容丰厚,不但可以说是章章精辟,甚至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内涵深远。我主要将其中一些与我们生活贴近的智慧与大家分享一下,由浅入深,我从个人、家庭、事业等角度,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女生,我首先关注了《道德经》中对女性智慧的赞美。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普遍受到传统女性三从四德思想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普遍低下,而在古代社会中为数不多推崇女性地位的思想家中,最早的正是老子,而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家,最推崇女性的也是老子,老子是2500年前第一个女权主义者。 老子认为在女性身上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老子之所以认为看似柔

软的女性身上有着极大的力量,是因为她们有三个特点:老子认为女人强大力量的第一个来源正是安静。比起男性,女性更加沉稳。老子说:“牝以静胜牡”。就像我们走在野外仰望浩瀚的星空,宇宙是安静的,正是这种安静的力量才是更本质的力量。 老子认为女性的第二个力量来源是柔弱。柔弱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关于柔软,老子和他的老师有一个故事。说老子在他老师临终前,请教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在临走前还有什么要交付于我的么?老师说,你认为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说当然是舌头软弱。这时老师张开嘴让老子看,老师因为年老,牙齿已经都掉落了,而软弱的舌头还在。老子因此而悟道。 关于软弱胜刚强,我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欧洲十世纪的时候,有位康拉特三世,他有一个仇敌巴伐利亚公爵,在一次交战中,康拉特三世将巴伐利亚公爵逼回城内,并把全城包围了起来,决定一举战胜仇敌。但是在欧洲的骑士有一种风度,不伤害女人。所以这个康拉特三世就对城内喊话了,说你们城里的这些女人,我允许你们撤出城去。女人们就问可不可以带一些需要的东西,康拉特三世就想人都放了还差点东西么,再说女人那么柔弱能带多少东西,就同意了。过了不久城门打开,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纷纷走出来,并且全部抱着自己的孩子背着自己的丈夫,有的还用工具拖拉自己的父母,就连巴伐利亚公爵也坐在他妻子的肩上。虽然早已超过了女人们能承受的负荷,但是为了他们爱的人,他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康拉特三世本来杀人不眨眼,但是看到这一幕,他也留下了眼泪,他也被感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德育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德育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目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因种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学习兴趣不浓,并伴有心理障碍。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心理指导,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显得十分必要。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利用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通,非常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德育及心理方面渗透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加强细节教育。 二、本学年度工作计划中工作要点 对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德育工作如下: (一)有敬业精神,热爱学生。 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 (二)创新教育让学困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使自终是被动者,即使是一些很有天赋的好学生。久而久之,也缺乏了创造力。不少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差,不愿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更不主动解决问题。依赖于教师现成的说教答案,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心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我认为,新的学生观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在教学中真正能够树立“合作教学的观念”新的学生观念作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尊重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复习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渗透情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具有迁移作用。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能改善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倾向性。只要师生建立起相互信赖的感情,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要求就容易接受。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就比较顺利地开展。学困生并非自然固有。学困生渴求得到尊重与关心,信任与理解。教师只有用真诚的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消除自卑,树立信心,才能使他们自尊、自爱、奋发进取。我认为,对于学困生,只要我们真诚地给予关心和帮助,他们也会以爱和敬意来回报我们。他们是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四)赏识教育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态度的体现。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点滴成绩时,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困生更是如此。差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因此,我对学困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实践证明:给予学困生以最大的鼓励是行之有效的,能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树立学好思想品德课的信心。 东明中学:轩桂红 2013年8月30日

小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及内容(精选)

小学不同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一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目标: 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二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内容: 1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 2开展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教育; 3开展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教育; 4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5开展“关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教育; 6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及法制安全教育;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方法: 1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 2通过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 3开展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教育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 4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 5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四分年段德育工作实施: 由于小学生处于德育工作的基础时期,而低中高年段的学生又各具特点,因而制订了不同的德育实施。 低年级段德育总目标: 懂礼貌,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长辈,团结同学;喜欢班集体,愿意为集体服务;热爱校园环境,讲究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学校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勤奋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年级德育工作实施 (一)一年级学生特点: 学生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又不习惯;对学习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习惯缺乏规范性。特别信任老师。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 (二)实施: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实施内容: 一学期 教导处少先队工作: 1稳定一年级学生入学情绪,从各方面帮助家长及学生了解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与规定; 2适时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 3进行上课课间休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4组建家长委员会,加强学校老师家长的沟通; 5落实常规检查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工作: 1通过观察谈话家访查看学籍卡等方式全面了解新生情况; 2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进行热爱学校,爱护校园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的教育; 3耐心指导学生坐立走等姿势,特别训练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读写姿势要正确,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 4教育学生尊敬老师,讲礼貌; 5进行有针对性的班级活动,逐渐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 6民主竞争选举班干部。 任课教师工作: 配合班主任做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包括课堂常规作业完成学习用具摆放等的训练。 家庭和社会工作: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读《道德经智慧与应用》有感 根据办“一季一度”活动安排,我阅读了《道德经的智慧》一书,由于时间关系虽然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似的匆匆概览,却是深感受益匪浅,在不得不佩服古人精妙智慧的同时,也多多少少能体会到办领导强烈推荐这本书的出发点,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总的感到,贯穿全书起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道家思想利于促进和谐发展。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在天人合一基础上追求的社会的进步与持续发展。 二是道家利于调适心理。在争名夺利、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里,道家思想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可以使我们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不计功利,不怕压力,才能赢得人生中的持久发展。 三是道家思想利于调节人际关系。人在职场,关系微妙。道家思想坚持抱朴守真、以诚相待、谦下不争的姿态,确实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熟读《道德经》,也就掌握了个人的生存之道。今后必须要将《道德经》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并在个人工作、生活中积极谋划和应用。 美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可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务之急,必须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通过习惯的带动强化自身修养,全面方位提升自我。 1、孜孜不倦,养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内修身、外创业的必要条件。一是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筑牢理想信念;二是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除了熟悉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还应掌握现代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阅读国学经典来强化个人修养;三是善于思考总结和应用,为防止读死书,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如何改进等,在反省中提高个人能力素质。 2、珍惜岗位,养成感恩守信、与人为善的习惯。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品格。通过感恩,营造积极和谐氛围,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我。 3、严以修身,养成拒绝浮躁、静心静气的习惯。当前这个社会,在往往讲求“速成”的同时,往往亦使我们容易陷入一种浮躁的状态之中,有时候我自己越来越感到心难以沉下来、静下来。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读这本书,也许体会到的道理会更多,我们在学习了解老子的思想同时,更能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积极平和的心态,克服浮躁心理、侥幸心理、攀比心理,拒绝诱惑,守住内心的纯净,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完整word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法指导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法指导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是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作为中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因此,学好道德与法治课,有助于学生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进而外化为高尚的道德行为,从而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它内容广泛,涉及到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很多同学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道德与法治课,却不容易考高分呢?其实,想要学好道德与法治课,也是要讲究方法的。那我们怎样才能学好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呢? 首先,要培养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无论是做什么事情,要想把它做好,首先就得对要做的事情充满兴趣。学习道德与法治也是如此。我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对各类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如果可以培养起对道德与法治的好奇与兴趣,那么,这种兴趣将转化成为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的热情,从而推动我们自主学习。

其次,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主要包括熟悉教材,找出难点疑点,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它不仅可以提前解决听课中出现的拦路虎,还可以提高听课水平。课前预习要合理安排时间,最好是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比较深刻。第一步,粗读。先看要学的新框题的标题,然后看这课在哪一节,哪一章,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连贯性;第二步,细读。如果不能解答或解答不全面的问题就在旁边做个记号,到课堂上去解决。 第三,上好课上课是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中心环节。在具体的调查中发现:凡是学习得法,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上课都是认真听讲的。要学好道德与法治课就要牢牢抓住上课的40分钟,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听课效率。做到:1.认真听讲。课上应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解,要跟随老师的思维,切不可开小差,分心。2.抓住关键。抓住本课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和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特点的关键。 3.动手动脑。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该记的一定要记。记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只有适当的记忆,头脑中才有知识的积累,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整理答案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知识供你选择、使用,如果大脑一片空白,要想提高分析、归纳、整合能力是不可能的。除了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以外,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考试来说,“题在书外,理在书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八集 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八集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 第八集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62章这几句,希望大家好好去体会,也希望大家能够把我们的很多思想观念逐渐地改变过来。这个不是洗脑,而是我们原来的心灵里面、脑海里边累积了很多不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没有校正过来的话,就用这一种不以为然的、不知道是错误的价值观去运作,就会产生很多的痛苦。你很爱你的小孩子,但是小孩子会被你爱得很痛苦。你很爱你的另一半,但是另一半会被你爱得很痛苦。 希望大家好好地去体会,把我们的心胸肚量逐渐地扩大,这就是我们来学习的目的之一。要对我们的生命成长有益助、让我们的心灵不断地净化跟提升、让我们能够开启高等的智慧,来利益更多众生。这就是《大学》里面所讲的,先明明德,再来亲民,就是为百姓服务,进一步达到止于至善。 我们现在来进一步解析:什么叫做二元对立。在法界、大自然里面,这个就是《道德经》第一章所讲的“道”跟“名”,“无”跟“有”都是同样的。法界、大自然包含道、无极的这个虚空、本体,还有现象界显相出来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的人、事、物。人、植物、动物都是属于所谓的显相。所以法界大自然是包括整体。

在大自然里没有所谓的二元对立,那些二元对立是人类把它虚构出来的。什么叫虚构出来? 二元对立比如说,大家看这张幻灯片。什么叫二元对立?我们这里有看到黑色和白色,对不对?一般人,比如说看到白天就很高兴、很喜悦、很安心,看到晚上就觉得很不好、很恐怖。你喜欢白天、讨厌晚上,这个叫做二元对立。白天跟晚上它是大自然本来、法尔如斯存在的现象。它是一方面让你白天可以动、可以工作;晚上可以休息、可以充电,都各有它神圣的功效。白天晚上有没有平等?实相上是平等,但是众生会贴上自己喜欢跟不喜欢的。 从这里你继续再去归类、归纳,一般人会把他所喜好的就归为白的,把他所不喜欢的就归为黑的。你喜欢的朋友就把他归纳为好人,你不喜欢的那些人就把他归纳为坏人,就这样。所以,在你的世界里面,那个二元对立随时都存在、处处都存在,只是你知不知道而已。 如果你没有上这个课程的话,你是很难对比出来的。这就是上这个课程、听这个课程的价值:让大家清楚地知道什么叫做二元对立,自己有没有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二元对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要怎么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怎么样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挖到更多宝,好好珍惜!

第七章 德育目的

第七章德育目的 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表面上看这是道德教育的结果的讨论,但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结果是有预设性的,所以这一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德育目的的讨论,即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一、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人是目的性的动物。尽管近现代社会人的“机械化”使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隐入了“机械论”的可悲境地,否认或忘却了人的目的性,但目的性仍然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由于有了目的,人类的活动就不再是一种无反省的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追求理想和完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有了目的即有了活动的目标;有了目的即有了反思活动得失成败并使之趋于完善的标准。作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教育和德育活动当然也具有各自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 那么,什么是德育目的?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有三重。第一,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比如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的观点至今仍有许多人认同。第二,德育目的是德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应当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其中“德”的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第二,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道德发展在教育中的只是一个概括性的项目,但在德育目的中它就必须予以较为具体的确认。德育目的作为一种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作为德育活动结果的设定,德育目的确定时已对德育过程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过程诸环节如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道德内化、道德行为的改善等都有预先的设想。 第二,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德育目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二是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具有时间上的超前特性。关于德育目的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有水平,科尔伯格曾经有过卓越的论述。他说:“不管是以阶段 5 还是以阶段 6 来规定学校道德教育应达到的水平,都不要紧。但可以肯定地说,不能以比这两个阶段低的阶段的道德概念去规定道德教育的目的。”对具体的教育对象而言,虽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极少能理解超过其所属阶段一个以上的信息”,但是他仍然坚持:“对于年幼的儿童,我们在传授道德信息时确实可能会犯水平过高或水平过低的错误,而犯水平过低的错误比犯水平过高的错误更糟糕,这是因为,在信息水平过低的情况下,儿童会失去对所传递的信息的尊重”。 第三,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即德育目的的制定不仅应具有超越和超前的特点,还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实际,具有实现的可能。德育目的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预期。德育影响作为德育主体道德建构的价值环境能否有效实现,要害在于环境的设计能否与主体的接受状态联系起来。不进入主体接受的阈限,德育目的就是妄想。此外,长远或超越性的德育目的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实现它的具体方式,比如将目的、目标进行分解、分层等工作。 此外,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德育目的也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英国教育学爱约翰·怀特曾经指出:“除非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教育目的一清二楚,否则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肯定会受损失。”所以教育目的对于具体教育活动意义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