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 不断开创国防动员建设新局面

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 不断开创国防动员建设新局面

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  不断开创国防动员建设新局面
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  不断开创国防动员建设新局面

7

2015/12

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

不断开创国防动员建设新局面

 蒋超良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军民融合式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各级政府必须始终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深刻领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扭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履职尽责,聚力抓建,不断提升国防动员建设水平。 关键词:

国防动员 军民融合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5)12-0007-03

作者:

蒋超良,吉林省省长、

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实现富国和强军目标指明了方向,拓展了思路,提出了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领会其重大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增强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国防动员准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推动国防动员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一、完善优化国防动员体制机制,确保指挥协调高效顺畅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目前,国防动员体制机制仍有计划经济痕迹,军需产品依赖军工企业,后备力量编兵依托国有单位,退役士兵依靠计划安置,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破解。要按照党管武装

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督促落实等制度体系。

一是健全国防动员机构。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

革,搞好国防动员机构人员、编制等要素保障,重点推进市、县两级国动委办事机构建设,加强信息动员机构和力量建设,确保国防动员工作真正有人抓、有人管。二是着力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军地规划计划“双向”纳入机制,在产业调整、项目布局以及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考虑国防需要,搭载军事功能,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动员统筹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国动委综合协调作用,建立联席会议、情况通报、重大问题会商和跨部门协调机制,健全军地协调、需求提报、项目对接、资源信息共享等制度,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推进军地联合动员指挥体系建设。

加强军地协商交流合作,构建军地联合动员指挥机构,完善需求对接、联合行动等制度,定期开展联合演练,提高军地联合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DOI:10.15969/https://www.sodocs.net/doc/024716567.html,ki.11-2770/e.2015.12.002

NATIONAL DEFENSE

8

2015/12

二、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提升国防动员法治化水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明确部署,这也是国防动员法治化的重要遵循。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国防动员法规制度,重点做好“立”与“落”的文章,为推动国防动员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立”,即建立完善地方法规政策。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国防动员法》。要立足实际贯彻落实,研究制订通用物资征用、运力动员、医疗卫生动员、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等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全面提高国防动员依法建设能力。抓紧研究军民融合推进军事斗争国防动员的措施办法,完善国防动员法规体系。“落”,即推动法规政策落到实处。法律的效力和影响在落实。要创新方式,精心组织,搞好国防动员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大执法监督和依法管控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动国防动员工作逐步走上法治化建设轨道。

三、着力加强后备力量质量建设,进一步提高遂行任务能力

面对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新变化,要着眼信息化条件下保障要求,加快后备力量建设,努力实现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一是突出后备力量调整改革。这是提升后备力量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从现在起,预备役部队就应突出编组布局、编兵渠道等内容,全面做好改革各项准备。民兵队伍建设要巩固现有改革成果,规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民兵建设,加大行业系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产业编兵力度,编实编强网络、电子、“三战”及军兵种等新型作战支援保障力量。二是统筹抓好应急力量建设。

目前,国防动员“应战”与“应急”并重发展的趋势明显。要围绕装备建设共抓、能力生成共训、专业人才共育、信息资源共享等,推进民兵预备役和地方应急专业力量同步建设,逐步实现应急维稳、抢险救援、支前保障等融合发展。三是打牢兵员动员基础。

突出退伍军人、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技术力量等重点人员,搞好预备役登记工作,切实做到数量质量清、专业种类清、人员分布清。探索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动员使用预备役人员的路子,提高动员工作效率。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储备专业技术兵员,实现征、补、退、储有机衔接。四是坚持在用兵练兵中强兵。

注重发挥国防动员系统组织严密、突击力强等优势,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承担重点工程建设、抢险救灾等任务,在遂行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过硬素质和良好作风。

四、扎实做好经济动员准备,全面提升综合保障整体效益

核心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统筹国防动员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军民兼容、平战转换、快速动员、持续保障和综合防护能力。一是抓好战备物资储备。宁可备而不用,绝不能用而无备。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规定,依据承担的任务,统筹制订战备物资保障需求计划和专项储备方案,抓好战略物资的储备。特别要立足急需有备,加大边境地区、主要方向和交通要道沿线的物资储备力度,预置军民通用物资,提高经济动员实战能力。二是抓好经济动员中心建

设。

要积极总结部分地区开展经济动员中心建设试点的经验,依托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以装备制造、机械维修、通信保障为重点,推进建设一批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为快速实现平战转换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推进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建设。

要在已确定的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基础上,立足现有科技优势、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围绕军民两用的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再选定一批融合项目,促进优势技术双向转化,提升国防动员科技支撑能力。同时,按照“精干、专业、高效”要求,抓好后勤综合保障等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动员保障能力。

五、不断完善交通战备设施,夯实应急应战交通保障基础

完备的交通设施是国防动员的必要条件。要认真贯彻国防要求,围绕保障作战部队快速机动,加快完

9

2015/12

善边境一线、主要方向和重点地区交通设施,夯实国防交通网络基础。一方面,加强战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边境桥梁、口岸、边防公路改造升级,全力满足战时战略战役力量使用需要。抓好码头和航标设施等建设,着力改善通航能力和沿岸军事运输装(卸)载条件。强化铁路军事功能,完善备品仓库等军运设施。推进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在构建“一主多辅”机场格局中落实军民两用项目,拓宽多样化军事行动航空输送渠道。另一方面,强化专业技术保障。结合部队作战任务、交通状况和运力分布等实际,进一步完善交通保障计划,启动修订运力动员预案、交通枢纽和重点目标保障方案。构建完善国防交通运输体系信息平台,尽快实现地方交通行业专网引接。依托中直企业运输、工程抢修等保障队伍,抓好快速抢修、突击抢运、机动通信等专业力量建设,强化交通运输保障。

六、广泛普及国防教育,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和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

国防教育关系千家万户,要积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人人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强大合力。一是提升国防教育覆盖层次。坚持把国防教育纳入党校培训计划和学校教育体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和大中小学生国防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到无死角、高水平、全覆盖。依托全军部队铸牢“军魂”、培育战斗精神等重点工作,深化对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着力强化其应急战备意识。二是丰富国防教育内容。

既要搞好传统教育,又要创新内容,突出国防法规知识、国家安全形势、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重点,进一步挖掘闪光点,增加信息量,确保乐于学、学得进。特别是针对边防建设新情况、新特点,搞好边防文化建设,开展政策宣传、文化书房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牢固占领边防文化阵地。三是创新国防教育形式手段。

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功能,提高教育效果。用好战争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开放资源,加强配套管理,创新陈列形式,为群

众接受国防教育提供便利。协调驻地部队开放部分军营、哨所等资源,组织群众参观学习,增强其热爱军队和国防、关心支持部队的自觉意识。

七、突出抓好人防设施建设,切实增强综合防卫和救援能力

着眼战时防空作战、消除战争灾害和平时应对突发事件,突出完善指挥、防卫和救援机制,着力深化人防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建设防护工程。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抓好早期人防工程综合治理,提高利用效率。城市中心区、人员密集区、主要商业区、重点防护区必须按照人防专业规划要求,建设人防配套工程。二是落实防空应急准备。

立足建、管、用、战一体化要求,启动人防预案和城市防空袭应急行动方案修订工作,搞好自动化升级、扩容和改建。加强人防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警报器自动控制系统,提高城市警报鸣响率。三是加强重点目标防护。涉及国家安全的重点设施和重大项目较多的地区,防护任务艰巨。要按照“防抗并举”的要求,区分防护类别,搞好针对性演练,增强综合防护能力。

八、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新形势下信息动员保障层次

信息化是把握战争主动权的核心所在。要用好现有科技资源,加强军地合作,推进信息动员建设军民深度融合。一方面,融通军地信息网络。充分运用军地现有光缆等硬件资源,建设引接电话通信、视频指挥、动员专用等网络。加快省、市、县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指挥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安全维护。近年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合理调配资源,开展信息动员潜力资源普查活动,搞好资源调查、储备与使用全过程的网络安全管理。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定期更新数据资源,开展网络安全对抗演练,切实提高国防动员网络信息安全水平。

(责任编辑:何 荷)

充分发挥双拥工作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充分发挥双拥工作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4年7月14 (记者张伟涛)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双拥办主任会议7月10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双拥办负责人、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和军地相关单位代表,约150人参加了会议。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会议上要求,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中央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军地各级要充分发挥双拥工作的优势和作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地各级深入做好双拥工作,在政策创制、融合发展、改革创新、重要活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相继出台了转业干部安排、伤病残士兵退役移交安置、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随军家属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法规政策70多个;各地先后建立科技合作基地380多个,新建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50多个;各级进一步创新完善组织领导、部门协作、竞争激励、动态管理、应急协调联动和双拥工作责任制、绩效考评等制度机制,形成了党政军齐抓共管、广大军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积极推进双拥工作向社会化、向社区、向社工延伸,先后成立了10万多个拥军社会组织,建立了3万多个军民共建点,创建了复退军人服务中心、复退军人之家和优抚对象联络员制度。 姜力表示,各级要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重要创新点,积极组织广大军民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军民融合发展重大战略思想,推进军地思想观念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军民融合理念研究,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同时不断搭建新平台、探索新办法、拓展

新路子;积极发挥各级双拥工作机构的作用,及时协调军地建立军民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要重点在利用国家科技资源研发和生产高新武器装备、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军地保障融入社会化保障体系等方面,促进经济社会领域和国防领域多要素交流融合,不断提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列入地方党委议军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会、军地联席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双拥模范城(县)创建考评标准,完善军地相互支持合作的对策措施,确保军民深度融合各项任务、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姜力强调,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深化双拥宣传教育,打牢军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高标准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军地合力维护民族团结和边海防稳固。要以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为抓手,筑牢双拥共建的群众基础。通过组织军民相互学习、广泛开展军民共建等,密切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各级要切实解决双拥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抓好拥军优属政策落实、转业干部安置、退役士兵教育培训、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伤病残军人接收安置等工作。以驻边防、海岛、农村和边远艰苦地区基层部队,家庭或成员因遭遇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变故遇到特殊困难的优抚对象为重点,着力帮助偏远基层部队改善生活、学习和训练执勤条件,帮助遇到特殊困难优抚对象解决生活帮扶、医疗求助、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等现实难题。 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副主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办公室主任李辉在会议上要求,各地要认真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具体措施。要精心组织开展八一期间双拥工作,广泛开展拥军慰问活动,影响和带动社会各界兴起拥军优属的热潮。各级双拥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政策规定,借助社会力量,解决好军民关注的重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要闻】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 【回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格局”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词语。 军民融合是中国国家战略,目前理论研究与政策解读多,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发展布局,尚处于“开发区模式”,且“各自为政”,此模式可能极大浪费资源。此内容可以让各地、各行业在军民融合的大格局中找到定位,作为十四五规划参考,以促进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自古以来,“犁”与“剑”就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凭仗——依靠犁得以生存,凭借剑方能自卫。很多情况下,“犁”与“剑”又是一对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历史上,能有效化解二者矛盾的国家,往往能较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数十年来,庞大的军事开支非但没有将美国拖垮,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其霸权地位,其奥秘之一就是通过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犁”体现于经济。 “剑”体现于军事。

明朝的灭亡:清八旗军总兵力才17万,面对李自成百万起义军,明朝数百万正规军,上亿汉人,竟斩关夺将,一路凯歌……翻开中国的历史,强盛的中国是一个人们朝圣的中国,是一个用路与世界紧密连接的中国。路是一个国家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开放、富裕与强盛象征。其中最为盛名的路是中国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中央王朝与周边地区并延伸到更远地区的贸易通道的称谓。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贸易对象、贸易内容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西方进口中国奢侈品)等为大宗,相延成习,以“丝绸之路”命之。 中国对陆空的认识,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走向强盛。后对海空的认识,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也一度强大。现在人类进入到了网络空间时代和未知的太空时代,中国需积极开辟“网上丝绸之路”和“天上丝绸之路”。丝路战略是历史的选择,也成为中国强盛的现实需要。

包头稀土研究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包头稀土研究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作者:暂无 来源:《稀土信息》 2018年第7期 包头稀土研究院从建院初期就肩负着稀土及其功能材料服务我国国防军工建设的使命。早期研制的稀土及其合金广泛应用于坦克、火炮、弹体、舰艇、军机零部件等领域,基本满足 了军工的需求。1969年开始又逐步扩大了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究范围,其中包括稀土永磁材料系 列(1:5型稀土钴永磁材料、2:17型稀土钴永磁材料、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电热材 料系列、稀土贮氢材料系列、稀土阴极发射材料系列、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电光源材料以及稀 土钢和含铌钢等,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包头稀土研究院下属的蒙稀磁业公司作为主要军工产品配套单位,多年来一直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提供大量优质的钐钴磁钢和器件,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产品也由 过去的钐钴轴向环、钐钴辐射环扩展到径向环、多级拼接环、异型件、磁瓦等,同时已经开始 向军工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在满足我国国防需求的同时,蒙稀公司积极开发民 用市场,近三年销售额为2000余万元,产品主要应用在石油电机、高精尖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等领域。 近年来,为加快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步伐,包头稀土研究院苦练内功,全面改造企业生 产线,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员工的综合素质,实现产品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充分满足我国军工行业快速发展对钐钴磁性材料的广泛需求。其次,在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联系的同时,寻求广泛合作,通过走访交流,详细了解用户 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另外,强化分工与协作也是近年来工作的重点,包头稀土研究院专注钐 钴磁钢毛坯的生产,将机械加工交给加工技术水平高、有资质的公司,保证最终产品让用户满意。 包头稀土研究院力求为包头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军民融合工作作出更大贡献,近年 来大力加强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合作,在军工民品配套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合作研发。“十二五”期间,包头稀土研究院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合作承担了国防科工局下达民口配套项目 1项,包头稀土院完成了设计方案的确定、图纸设计、所需材料的选择与制定,完成各部件的 加工制造,初步研制出了所需产品。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承担了国防科工局下达民口配套 项目1项,包头稀土研究院负责项目总体方案设计、工艺放大、工程化和产品交付,产品性能 满足配套要求。通过合作开发交流,不但促进了本单位相关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扩大了包 头稀土研究院在军工领域的影响力,积累了军民合作融合式发展的经验。 “十三五”期间,包头稀土研究院计划在钐钴永磁材料、磁致伸缩材料、高超声速风 洞加热器用电热材料、高温电解制氢隔板、低温储氢合金及镍氢电池、磁制冷技术、核工业、 热障涂层陶瓷靶材、稀土基复合氧化物耐蚀陶瓷材料、稀土改性铝锂合金材料、镁锂超轻合金 材料、非晶材料及传感器、高强度耐热稀土镁合金、高温合金、稀土助剂等领域继续与国内知 名机构寻求合作,在军品、民品方面都取得突破,为内蒙古自治区军民融合合作发展做出积极 贡献。 如今,包头稀土研究院的军民工作已驶入自己的“快车道”,在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 今天,包头稀土研究院力求科技开发与军民融合齐步走,在为稀土行业和稀土产业的发展贡献 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的同时也在军民融合工作上努力前行,争取更大的突破。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发展战略之一,明确要求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近日,发展改革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有关负责人就发展改革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情况做出如下解读。 军民融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走向强盛过程中,面对多方位的制约因素和阻力,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既需要国防实力有大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提供坚强保障,也需要切实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提高物质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总体供给水平。

第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赢得国家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变革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系越来越紧密,必须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争取主动、实现超越的战略途径,全方位整合国家力量,加快军民协同创新发展。 第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健全党领导下的统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制度管理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封闭的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的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第四,军民融合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基础。强军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一系列基础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使命任务十分艰巨。要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加强统筹谋划,在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上下功夫,在打造军民融合龙头工程和精品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上下功夫。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实现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目的是要打破“军”与“民”单边发展、从各自利益出发、相对独立运行的格局,实现“军”与“民”协调发展、互利共赢、双向一体运行的双边格局,真正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全面规划,顶层布局。实现军民融合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的转变,目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为增强国家战略潜力和国防实力提供保障。有效推进这一战略举措,必须从牵引机制及制约双边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入手,进行整体规划、顶层布局。着眼发挥整体核心功能,构建在中央直接领导下的由军地双方共同参与的顶层组织领导机构,着重在管理体系、创新体系、人才体系、保障体系、信息体系、咨询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 制度先行,衔接配套。军民融合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将打破长期以来单边格局形成的固有状态。可以想见,在新的双边格局取代原有的利益格局、独立运行格局、自我封闭格局过程中,各种失衡状态、无序运行、阻力障碍都将显现出来,矛盾和问题将此起彼伏。因此,需要在构建双边格局的同时进行行为规范,确保在转变中按规则行事、依照准则推进、遵循规程深入。为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制度先

行,着重解决各体系间的制度盲区、交叉重叠、操作性差和各体系内部的制度衔接等问题,做到军民融合处处有遵循、时时有规范。 实现由系统格局向体系格局转变 军民融合作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大领域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由诸多系统构成,军民融合实现由系统格局向体系格局转变,就是将目前诸多仍处于相对独立、分散实施、各自为政的系统,纳入到军民融合这个体系格局之中,实现各个系统的整体联动、一体运行、协调发展、步调一致。 系统运行,体系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当前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经济与国防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各领域间的跨界发展,实现各系统的优势互补,迫切要求军民融合必须实现从系统运行格局向体系管理格局过渡。既要在宏观上把军队、政府和企业的军民融合资源纳入同一个管理体系内,又必须能够实现经济与军事、军工与民企、人才使用与培养等在中观和微观上的体系互动。这一格局的构建必须自上而下没有断层,确保军民融合各系统之间、各领域之间、各要素之间都统一在体系管理格局内。 纵横贯通,统一筹划。当前,社会经济与军事发展已近乎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密不可分、彼此相依。特别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经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汇总).doc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当前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认真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 一、军民深度融合以高新武器装备保障为重点,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 以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装备,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生成要素的内涵,并已成为现代作战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加紧推进军事转型,加强高新武器装备研发,竭力抢占军事竞争的制高点。2012年1月5日美国出台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防务战略指针。该文件强调:“美军将选择利用高技术而不是军队规模来维持其优势”。未来美国将加强对高技术、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研发投入,主要包括无人机、隐形轰炸机、隐形远程巡航导弹及侦察、通信、指挥、监控系统和网络战武器等领域。但是,信息化局部战争所要达成的高新武器装备优势,单纯依靠军队系统是难以持久的,而必须以军民两用技术为载体,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潜力,才能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谋求武器装备的发展优势。为此,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不断改进军用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度,加强高新武器装备建设能力,努力占据军事装备发展的制高点。因此,美国在发展高新武器装备的同时,明确提出“只有通过加强民用技术基础,才能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两个孪生问题”。初步估计,美国大约80%的航空航天企业、70%的原子能企业、60%的船舶企业、40%的电子企业、34%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走向强盛过程中,面对多方位的制约因素和阻力,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既需要国防实力有大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提供坚强保障,也需要切实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提高物质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总体供给水平。 第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赢得国家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变革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系越来越紧密,必须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争取主动、实现超越的战略途径,全方位整合国家力量,加快军民协同创新发展。

第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健全党领导下的统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制度管理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封闭的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的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第四,军民融合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基础。强军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一系列基础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使命任务十分艰巨。要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加强统筹谋划,在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上下功夫,在打造军民融合龙头工程和精品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上下功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