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利用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求一类问题的最值——从一个问题的错解谈起

利用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求一类问题的最值——从一个问题的错解谈起

利用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求一类问题的最值——从一个问题的错解谈起
利用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求一类问题的最值——从一个问题的错解谈起

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特殊到一般的情况推导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感受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与平面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利用公式解决空间几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空间点的坐标的特点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 1(x 1,y 1),P 2(x 2,y 2) ________________ 线段P 1P 2中点坐标公式______________ 二、新课 1、设P 的坐标是(x,y,z),求|OP| |O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间两点P 1(x 1,y 1,z 1),P 2(x 2,y 2,z 2),求 |P 1P 2| |P 1P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段P 1P 2中点坐标公式_________________ 例:()()间的距离求空间两点1,0,6523 21--,P ,,P 练习:()()()513432251,,,C ,,,B ,,A ABC 的三个顶点已知? (1)求。ABC 中最短边的边长 ? (2)求边上中线的长度AC

例:试解释()()()365312222=-+++-z y x 的几何意义。 练习:1、已知()1,,222=++z y x z y x M 满足则M 点的轨迹为_________________ 2、求P ??? ? ??66,33,22到原点的距离。 3、()()。a AB a ,B ,,A 的值求设,4,,3,0210= 4、在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AD=2,AB=3,AA 1=2,E 为AC 中点,求D 1E 的长。 三、小结

数学:《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Ⅱ[苏教版]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能运用距离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运用. 教学难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1.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用对边互相平行外还可用什么方法? 2.已知四边形的顶点坐标如何求四边形的边长? 3.已知(1,3)A -、B(3,-2), C(6,-1),D(2,4) ,四边形ABCD 是否为平行四边形? 二、讲解新课 先计算点A(-1,3),B(3,-2) 间的距离. 过点A (-1,3)向x 轴作垂线,过点B (3,-2)向y 轴作垂线,两条垂线交于点P ,则点P 的坐标是(-1,-2),且PA=|3-(-2)|=5,PB=|3-(-1)|=4,所以在Rt ?PAB 中, AB=22225441PA PB +=+=,同理可得CD=41,则AB=CD ,同理AD BC =,所以ABCD 是平行四边形. 一般地,设两点111222(,),(,)P x y P x y ,求12PP 的距离. 如果12,12x x y y ≠≠,过12PP 分别向y 轴、x 轴作垂线,两条垂线相交于点Q ,则点Q 的坐标为21(,)x y . 因为1 21221||,||PQ x x P Q y y =-=-,所以在Rt ?12PP Q 中, 2 222212122121()()PP PQ P Q x x y y =+=-+- (*) 当12x x =时,12PP =21||y y -,当12y y =时,12PP =21||x x -,均满足(*)式. 则平面上两点111222(,),(,)P x y P x y 之间的距离公式为 22122121()()PP x x y y = -+-. 三、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求A(-1,3)、B (2,5)两点之间的距离;

中点坐标公式与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练习题

中点坐标公式与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练习题 1.在数轴上的两点A ,B 分别表示实数m,n ,则AB 的距离AB = 2.在平面直角坐系中, ①A(3,4),D(3,-2),则=AD ; ②D (3,-2),B (-5,-2),则=BD 。 ③此时=AB 。 3.若()()2211y ,x B ,y ,x A ,则=AB 4:A(x,0)和 B(2,3)的距离为23,求x 的值。 5: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是A(-1,0)、()0,1B ,??? ? ??23,21C ,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6:求证: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7.已知点()y ,x A 到点()3,2B 的距离是5, ①试问满足条件的A 点有多少 ②这样的A 点有何特点他们的全体将构成什么图形 8.求下列两点的距离: ①()()3,2B ,3,1A - ②()()71 B 3,1A ---,, ③()()12B 31 A --,,,

9:已知四边形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3,1B ,2,2A ---,()()4,0D ,3,3C ,试判断这个四边形的形状。 10.求中点坐标: ①已知()()5,4B ,3,2A ,求AB 的中点坐标。 ②已知()()2211y ,x B ,y ,x A ,求AB 的中点坐标。 11.试证3(P ,)8,6(Q ,)2,5(R ,)4三点在同一条直线。 12.己知6(M ,)4-为AB 的中点,且点A 坐标为4(,)6-,试求B 点坐标。 13.设1(-A ,)3-,3(B ,)0,5(C ,)4,则平行四边形ABCD 中,试求D 点坐标。 14.ABC ?中,三边AB ,BC ,CA 的中点坐标为1(-D ,)1,4(E ,)1-,2(-F ,)5,求此ABC ?三顶点的坐标。

2017八年级数学两点距离公式.doc

§19.10 两点的距离公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求直角坐标平面内任意两点之间距离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掌握两点之间距离公式。 2、学会应用数形结合、方程思想以及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3、会利用两点的距离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角坐标平面内两点之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难点:直角坐标平面内任意两点之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A(-3,2),B(4,1),C(-3,1) 求①B 、C 两点的距离 X 轴或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的两点 的距离AB= ②A 、C 两点的距离 Y 轴或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的两点 的距离CD= ③A 、B 两点的距离 2、探求新知: 任意两点之间距离公式 y)B(),A 21,、(x y x | | 21x x - )y D(),C 21,、(x y x | | 21y y -

如果直角坐标平面内有两点A(x 1,y 1)、B(x 2,y 2),那么A 、B 两点的距离 AB = 221221)()y y x x -+-( 3、练一练: 求下列两点的距离 (1)A(1,2)和B(4,6) (2)C(-3,5)和D (7,-2) 4、例题讲解: 例1、已知坐标平面内的△ABC 三个顶点A 、B 、C 的坐标分别为A(-1,4)、B(-4,-2)、C(2,-5),判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例2: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两点分别是A(3,3)、B(6,1) ① 点P 在x 轴上,且PA = PB ,求点P 的坐标。 变一变:②点P 在y 轴上,且PA = PB ,求点P 的坐标。 5、归纳总结: 6、布置作业: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教学设计样本

【课题】8.1 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教材阐明】 本人所用教材为江苏教诲出版社,凤凰职教《数学·第二册》。平面解析是用代数办法研究平面几何问题学科,第八章《直线与圆方程》属于平面解析几何学基本知识。它侧重于数形结合办法和形象思维特性,综合了平面几何、代数、三角等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是一年级数控中专班,上课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计算能力不强,对抽象知识理解能力不强,但是对直观事物可以理解,对新事物也有较强接受能力。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推导过程. 2. 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 能力目的: 用“数形结合”办法,简介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 情感目的: 通过观测、对比体会数学对称美和谐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学会从已有知识出发积极摸索未知世界意识及对待新知识良好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坐标公式运用. 【教学难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理解. 【教学备品】 三角板. 【教学办法】 讨论合伙法 【学时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状况,本人在教学中引入尽量安排各种实例,多讲详细东西,少说抽象东西,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例题和练习安排上多画图,努力贯彻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逐渐接受和养成画图习惯,用图形来解决问题。这也恰恰和学生自身专业比较符合,学生学过机械制图,数控需要编程,编程又需要对某些曲线方程有充分理解。同步在教学中经惯用分组讨论法,探究发现法,逐渐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是解析几何基本公式,教材采用“知识回顾”方式给出这两个公式.讲授时可结合刚学过向量坐标和向量模定义解说,但解说重点应放在公式应用上. 【教学过程】 大海中有两个小岛,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十九) 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 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层级一 学业水平达标 1.过点A (4,a )和点B (5,b )的直线与y =x +m 平行,则|AB |的值为( ) A .6 B .2 C .2 D .不能确定 解析:选B 由k AB =1,得 b -a 1=1,∴b -a =1. ∴AB = (5-4)2+(b -a )2=1+1= 2. 2.以A (1,5),B (5,1),C (-9,-9)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形状为(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 解析:选A AC =(-9-1)2+(-9-5)2=274, BC =(-9-5)2+(-9-1)2=274, AB =(1-5)2+(5-1)2=4 2 故BC =AC ,△ABC 为等腰三角形. 3.已知点A (x,5)关于点(1,y )的对称点为(-2,-3),则点P (x ,y )到原点的距离是( ) A .2 B .4 C .5 D .17 解析:选D 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到x -22=1且5-32 =y ,解得x =4,y =1,所以点P 的坐标为(4,1),则点P (x ,y )到原点的距离d =(4-0)2+(1-0)2=17. 4.已知平面上两点A (x ,2-x ),B ????22,0,则AB 的最小值为( ) A .3 B .13 C .2 D .12 解析:选D ∵AB =????x -222+()2-x -02=2? ???x -3242+14≥12,当且仅当x =324时等号成立,∴|AB |min =12 . 5.直线l 与直线y =1和x -y -7=0分别相交于P ,Q 两点,线段P Q 的中点是(1,-1),则直线l 的斜率为( ) A .-23 B .23

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 说课稿

说课稿 课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 一、教材分析 点是组成空间几何体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两点间的距离也是最简单的一种距离。本章是用坐标法研究平面中的直线,而点又是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 要素之一。对本节的研究,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以及后面空间中两点间距离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及其简单应用,会用坐标法证明一些简单 的几何问题;(2)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 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勾股定理推导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由此用坐标法推证其它问题。通过推导公式方法的发现,培养学生观 察发现、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数学表达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2) 在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同时感受数学的形式美与简洁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它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三、教法分析 启发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复习铺垫→设疑启发→引导探索→构建新知→归纳与总结→反思与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四、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数轴上两点距离公式,对直角坐标系有了一些了解与运用的经验 2、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有独立探究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3、情感方面: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也较浅,计算能力差,且受高一这一年龄段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困难。 五、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复习铺垫—设疑导课—公式推导—范例教学—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一)复习铺垫 课堂设问一:回忆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同学们能否用以前所学的知识 解决以下问题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5.3 两点间距离公式、线段的定比分点与图形的平移 ●知识梳理 1.设A (x 1,y 1),B (x 2,y 2), 则AB =(x 2-x 1,y 2-y 1). ∴|AB |=212212) ()(y y x x -+-. 2.线段的定比分点是研究共线的三点P 1,P ,P 2坐标间的关系.应注意:(1)点P 是不同于P 1,P 2的直线P 1P 2上的点;(2)实数λ是P 分有向线段21P P 所成的比,即P 1→P ,P →P 2的顺序,不能搞错;(3)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 ???? ++=++=λλλλ1121 21y y y x x x ,(λ≠-1). 3.点的平移公式描述的是平移前、后点的坐标与平移向量坐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 k y y h x x , 特别提示 1.定比分点的定义:点P 为21P P 所成的比为λ,用数学符号表达即为P P 1=λ2PP .当λ>0时,P 为内分点;λ<0时,P 为外分点. 2.定比分点的向量表达式: P 点分21P P 成的比为λ,则OP = λ+111OP +λ λ +12OP (O 为平面内任一点). 3.定比分点的应用:利用定比分点可证共线问题. ●点击双基 1.(2004年东北三校联考题)若将函数y =f (x )的图象按向量a 平移,使图象上点的坐标由(1,0)变为(2,2),则平移后的图象的解析式为 A.y =f (x +1)-2 B.y =f (x -1)-2 C.y =f (x -1)+2 D.y =f (x +1)+2 解析:由平移公式得a =(1,2),则平移后的图象的解析式为y =f (x -1)+2. 答案:C 2.(2004年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将抛物线y 2=4x 沿向量a 平移得到抛物线y 2-4y =4x ,则向量a 为 A.(-1,2) B.(1,-2) C.(-4,2) D.(4,-2) 解析:设a =(h ,k ),由平移公式得 ? ? ?-'=-'=????=-'=-',, k y y h x x k y y h x x

坐标公式大集合(两点间距离公式)

坐标公式大集合(两点间距离公式) 安徽省安庆市第四中学八年级(13)班王正宇著 在八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沪科版),我们学习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章,由此,我们引申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知识,故完全掌握其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坐标公式。了解它是很有必要的哦! 一、求平行于x与y轴的直线的距离 ①我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一条线段AB平行于x轴(AB为任意直线),我们要求出线段AB的长度,可能有些同学会利用数格子的方式求出其长度,方法是对的,但是书写到作业或试卷中就麻烦了,怎么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看AB两点的横坐标,会发现一个特点:随意将其相减,会有两个结果,且互为相反数。有因为其长度ab≥0的,故取正数结果。那么,每次计算都要这么麻烦的去转换吗?不用的,我们只要记住一个公式: | Ax-Bx | 即A点横坐标数减去B点横坐标数,当然,有“绝对值”符号老兄的帮助,A、B两点的横坐标数颠倒过来相减也没有关系。 ②同样的,有上面的过程支撑,我想,推出平行于Y轴的线段CD的长度肯定就好求了!!那么,同理,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关于求平行于Y轴线段长度的公式哦: | Cy-Dy | 即C点纵坐标减去D点纵坐标,与上面一样,颠倒过来不影响结论。 二、求斜线的长度 这个内容,本人在一些习题集与各个网站的习题精选里时常见到,不过要涉及到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但是,这个内容很重要,必须要讲讲,还要了解清楚。 求斜线的长度涉及到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²+b²=c²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A 2+ B 2 = C 2 这样一解释,想必大家都清楚了吧!这样,为我们下面推出求斜线长度的公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点之间距离公式

两点之间距离公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在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并能够运用此公式求解问题。在具体的情景过程中运用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用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然后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找解决方法,总结结论。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勤动脑的自我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中的例子,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起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归纳总结与运用. 【教学难点】 在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方向、单位长度。 3的几何意义:点3到坐标原点的距离。 3 的几何意义:点-3到坐标原点的距离。 (二) 引入 本章探讨一个问题: 求家里安装的路由器信号覆盖范围? 此问题转化为点到点的距离求解。 (三)新课 蹭网犯法吗?

按照我国《电信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盗接他人电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使用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施或者码号,属于扰乱电信市场秩序的行为,公安机关可据此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刑法》第286条: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首先看一个题。 求路由器的覆盖范围?(引出新课)【板书标题】 讲授本节新课。 例1 求:M 1与M 2的距离? 若设点M 1 与 M 2 的坐标分别为x 1与x 2 ,则上述公式用字母如何表 示? 12 米 9米 123374 M M ==答:7-=-x 0 3 7 1M 2M

两点距离公式专项练习(精.选)

第13课 两点间距离公式 一、新知探究: 试一试,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0,2(),0,2(B A - (2))5,3(),5,3(B A - (3))7,0(),3,0(-B A (4))7,5(),3,5(---B A (5))0,0(),8,6(B A (6))3,4(),0,0(--B A 总结: 若平面上的有两点111222(,),(,)P x y P x y , 1、如果1P 、2P 两点在x 轴上或在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则两点距离12PP 是 2、如果1P 、2P 两点在y 轴上或在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则两点距离12PP 是 3、点1P 到原点的距离是 ,点2P 到原点的距离是 探索二:已知平面上的两点111222(,),(,)P x y P x y ,如何求111222(,),(,)P x y P x y 的距离12PP

例1 已知两点)2,1(-A ,)7,2(B 。 (1)求||AB ;(2)在x 轴上求一点P ,使得||||PB PA =,并求||PA 例2 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是13(1,0),(1,0),(2A B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例3 已知△ABC 的顶点坐标为A (3,2),B (1,0),C (2+3,1-3), 求AB 边上的中线CM 的长; 练习:

1.22(1)(2)a b ++-( ) ()A 两点(a,b )与(1,-2)间的距离 ()B 两点(a,b )与(-1,2)间的距离 ()C 两点(a,b )与(1,2)间的距离 ()D 两点(a,b )与(-1,-2)间的距离 2.已知下列两点,求AB 及两点的中点坐标 (1)A (8,6),B (2,1) (2)A (-2,4)B (-2,-2) (3)A (5,10),B (-3,0) (4)A (-3,-1),B (5,7) 3.已知点A (-1,-1),B (b ,5),且AB =10,求b . 4.已知A 在y 轴上,B (4,-6),且两点间的距离AB =5,求点A 的坐标 5.已知A (a ,-5),点B 在y 轴上,点B 的纵坐标为10,AB=17,求a 。 6.已知A (2,1),B (-1,2),C (5,y ),且为等腰三角形,求y 并求底上中线的长度 巩固提高:

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目标】 1、 掌握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 2、 能熟练应用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重点】 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 (如图)在数轴上有两点7,521=-=x x 则x x 2 1= -5 0 7 X 在直角三角形中,怎样求出斜边的长度 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 (x,y ),那么|OP|= x y

平面直已知两点1P P P 21说明 (1) 如果P 1P 2 x x 是x x 1 2- (2) 如果P 1和P 2两点在y 轴上或在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两点距离 是y y 1 2- 试一试1:求平面上两点)7,1(),2,6(-B A 间的距离AB . 试一试2: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0,2(),0,2(B A - (2))7,0(),3,0(-B A (3))4,2(),3,2(B A - (4))6,8(),9,5(B A - 试一试3:已知A (a,3),点B 在y 轴上,点B 的纵坐标为10,AB =12,求a 。 线段的中点公式 点),(111y x P ,),(2 22y x P 之间所连线段的中点P 坐标为 22 1x x x + =,221y y y +=。 说明公式对于P 1和P 2两点在平面内任意位置都是成立的 试一试3:求下列两点的中点坐标

(1))13,2(),3,2(B A -(2))6,18(),9,15(B A - (二)典型例题: 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2,7(),0,0(B A ,),4,1(-C ,求此三角形两条中线CE 和AD 的长度 (解题过程在书240页) 【自我检测】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111y x P ,),(2 22y x P ,两点距离公式为 2、点),(111y x P ,),(2 22y x P 之间所连线段的中点P 坐标为 3、 已知下列两点,求AB 及两点的中点坐标 (1) A (8,6),B (2,1) (2)A (-2,4)B (-2,-2) 4、 已知A(-4,4),B(8,10)两点,求两点间的距离AB 5、 已知下列两点,求中点坐标: a) A (5,10),B (-3,0)(2)A (-3,-1),B (5,7) 6、 已知点A (-1,-1),B (b,5),且AB =10,求b.

两点之间距离公式

两点之间距离公式 例题1、已知点()0,2-A 、()0,3B ,在y 轴上求一点C ,使△ABC 是直角三角形。 例题2、已知点()0,3A 、()0,1B ,在正比例函数x y =的图像上求一点C ,使△ABC 是等 腰三角形。 例题3、△ABC 中,D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D 与B ,C 不重合),且 2 2AB DC BD AD =?+, 求证:△ABC 为等腰三角形。

例题4、已知在△ABC 中,AC AB =,∠?=120BAC ,点()0,1-B ,点()0,3C ,求点A 。 练习:1、以点()2,1A 、()1,2--B 、()1,4-C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2、点()3,a A 、()1,3+a B 之间的距离为5,则a 的值为 ; 3、若点P 在第二、四象限的平分线上,且到()3,2-Q 的距离为5,则点P 的坐标为 。 4、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2,5--A 、()3,2B 、()2,4-C ,则△ABC 的面 积为 ; 5、已知点()3,0A 、()1,0-B ,△ABC 是等边三角形,求点C 的坐标。 6、已知点()2,2A 、()1,5B 。 (1)求A 、B 两点的距离; (2)在x 轴上找一点C ,使BC AC =。

7、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的点()1,4A 、()3,6B ,在坐标轴上求点P ,使PB PA =。 8、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的点()m P ,4,且点P 到点()3,2-A 、()2,1--B 的距离相等, 求点P 的坐标。 9、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的点?? ? ??23,4A 、()3,6B ,在x 轴上求一点C ,使得△ABC 是等腰 三角形。

(整理)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一、 教学目标设计 掌握复平面上两点间距离的表示方法,并理解其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 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模的几何意义,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和回顾复数加法法则及加法法则的几何意义(平行四边形法则). 2、复习和回顾复数减法法则及减法法则的几何意义(三角形法则) (二)学习新课 1、概念认知: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设两复数),,,(,21R d c b a di c Z bi a Z ∈+=+=分别对应复平面两点 ),(),,(21d c Z b a Z ,故212221)()()()(Z Z i d b c a d b c a Z Z -=-+-=-+-= 故复平面上两点21Z Z 之间的距离可以用:21Z Z -来表示. 2、概念巩固:用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概念,解释若干复数代数式或方程表示的意义. 3、例题选讲: 例、已知复数Z 满足1=Z ,求复数2-Z 的模的取值范围. [说明]本题除了可以建立函数来解决外,还可以用几何的方法来解决,设复数z 所对应的点为Z ,满足1=Z 的点Z 的集合是以原点O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模2-Z 表示是Z 到点A (2,0)的距离从1=CA 开始,逐渐增大到3=BA ,故331≤-≤Z (图参见课件). 或用12121≤+≤-Z Z Z Z .来解决.(能力要求) (三)巩固练习: P82 练习13.3(2) 4,5 (四)课堂小结: (1)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2) 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五)作业布置: 五星题组第73页和第74页尚未完成的题目 四、教学设计说明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金湖二中高二数学教学案 主备:王吉明 审核:严永平 第9课时 §2.1.5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 2.能运用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学课本P85~89) 设两点111222(,),(,)P x y P x y 1. 两点12P P 间的距离公式 2.线段12P P 中点坐标公式 3.已知点(8,10),(4,4)A B -则线段A B 的长为 ,线段A B 中点坐标为 . 4.已知()()0,10,,5A B a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7,则实数a 的值为 . 5. 线段AB 的中点坐标是(-2,3),又点A 的坐标是(2,-1),则点B 的坐标是 . (二)例题剖析 例1:已知A B C ?的顶点坐标为(1,5),(2,1),(4,7)A B C ---,求B C 边上的中线A M 的长和 A M 所在的直线方程. 33

34 例2:已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斜边BC 的中点为M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证明:AM= 21BC 。 例3: 一条直线l :121-= x y ,求点)4,3(P 关于l 对称的点Q 的坐标. (三)课堂练习 1. 式子可以理解为 的距离 2.已知点(4,12)A ,在x 轴上的点P 与点A 的距离等于13,则点P 的坐标为 . 3.以A (3,-1), B (1,3)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 4.已知点)2,1(-P ,则点P 关于原点对称的坐标为_______,关于x 轴对称的坐标为_____ 关于y 轴对称的坐标为___________,点P 关于点(0,4)对称的坐标为_______. (四)归纳总结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中点坐标公式. (五)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及两点间距离公式C(教师版)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答案】144 【例10】如图,在一块用边长为cm 20的正方形的地砖铺设的广场上,一只飞来的鸽子落在A点处,,鸽子吃完小朋友洒在B、C处的鸟食,最少需要走多远? 【答案】360厘米 【例11】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 【答案】13米 【例12】如图,有一个高是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上地面靠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根铁 C B A

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最短是0.5米,这根铁棒有多长? 【答案】3米 【例13】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的下底面点A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点A相对的点B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的值取3) 【分析】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最短路线为展开图中的线段AB. 【答案】15cm

【例14】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赵爽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的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你能根据这幅“勾股圆方图”证明勾股定理吗?(图中4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答案】 在这幅“勾股圆方图”中,以弦为边长得到正方形ABDE是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2;中间的小正方形边长为b-a,则面积为(b-a)2。于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借题发挥】 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的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答案】540千米 2.如图,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C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基础回顾】 平面内两点11(,)A x y ,22(,)B x y 间的距离公式:||AB =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1,0)A -,(1,0)B ,1(, 22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思考:表达式表示哪两个点间的距离?和 例2 已知(5,21)A a -,(1,4)B a a +-,当||AB 取得最小值时,实数a = . 练习:与两点(2,2)A -,(2,4)B 等距离,且在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为 ,由这些店构成的轨迹方程是 . 例3 函数y =的最小值为 . 练习:函数()f x = 的最小值为 ,此时x = . 【夯实基础】 1.已知点(,5)A x 关于点(1,)P y 的对称点是(2,3)B --,则点(,)x y 到原点的距离是( ) A. B. 4 C. D.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cos80,sin80)A ??,(cos 20,sin 20)B ??,则||AB =( ) A. 12 B. C. D. 1 3.已知两点(0,10)A ,(,5)B a -之间的距离为17,则a 的值为( ) A. 8 B. 8- C. 8-或8 D. 6 4.设点A 在x 轴上,点B 在y 轴上,线段AB 中点M 的坐标为(2,1)-,则线段AB 的长为( ) A. B. C. D. 5.?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3,7)A ,(5,1)B -,(2,5)C --,则AB 边的中线CD 的

长是 . 6.与两点(2,2)A -,(2,4)B 等距离,且在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是 . 7.已知正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a ,在平面上求一点P ,使222||||||PA PB PC ++最小,并求此最小值. 8.过点(0,1)P 作直线l ,交直线1l :3100x y -+=于点A ,交直线2l :280x y +-=于点B . 若点P 平分线段AB ,试求直线l 的方程. 9.已知两点(8,6)A ,(4,0)B -在直线l :320x y -+=,求点P ,使||PA PB -最大.

8.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教学设计)

8.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题】8.1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教材说明】 本人所用教材为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职教《数学·第二册》。平面解析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平面几何问题的学科,第八章《直线与圆的方程》属于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它侧重于数形结合的方法和形象思维的特征,综合了平面几何、代数、三角等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是一年级数控中专班,上课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计算能力不强,对抽象的知识理解能力不强,但是对直观的事物能够理解,对新事物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的推导过程. 2.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 能力目标: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对比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会从已有知识出发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及对待新知识的良好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理解. 【教学备品】 三角板. 【教学方法】 讨论合作法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的情况,本人在教学中的引入尽量安排多个实例,多讲具体的东西,少说抽象的东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例题和练习的安排上多画图,努力贯彻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逐步接受和养成画图的习惯,用图形来解决问题。这也恰恰和学生本身的专业比较符合,学生学过机械制图,数控需要编程,编程又需要对一些曲线方程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在教学中经常用分组讨论法,探究发现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教材采用“知识回顾”的方式给出这两个公式.讲授时可结合刚学过的向量的坐标和向量的模的定义讲解,但讲解的重点应放在公式的应用上. 大海中有两个小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 公式 3.3.2两点间的距离 【教材导读】 一、情景导入 已知平面上点A (1,3),你能求出A 点与原点之间的距离吗?若已知平面上任意两点的坐标,又该如何求得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二、教材导读 1.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已知平面上点A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 点与原点O 之间的距离: d == 那么已知平面上任意两点),(111y x P , ),(222y x P ,是否能用相同方法求得2 1P P 的距离呢? 阅读教材P 104内容,掌握应用几何方法推导出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过程. 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平面上两点),(111y x P ,),(222y x P 间的距离公式: 由公式可知,原点)0,0(O 与任一点 ),(y x P 的距离22y x OP +=; 3.在《平面向量》一章中我们通过向量的模 也得到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平面上两点 ),(111y x P ,),(222y x P ,则: (1)122121(,)PP x x y y =--u u u u r (2)12||PP = u u u u r 注意比较两种情形下推证方法. 4. 沙尔定理:设A 、B 是x 轴上任意一条有向线段,O 是原点,OA=1x ,OB=2x ,那么 有AB OB O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21(,0),AB x x =-u u u r 12(,0),BA x x =-u u u r 于是21||||AB x x =-u u u r 显然,在直角坐标系内,与坐标轴平行的 直线上的有向线段也符合沙尔定理. 由此我们理解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特例: (1)当21P P ⊥y 轴时,21y y =, 1221x x P P -=; (2)当21P P ⊥x 轴时,21x x =, 1221y y P P -=. 请完成自主评价1 【课堂点金】 一、重难点突破 1. 熟悉两点间距离公式 例1.在直线20x y -=上求一点P ,使它到点(5,8)M 的距离为5,并求直线PM 的方程. 【解析】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关系. ∵ 点P 在直线20x y -=上, ∴ 可设(,2)P a a , 根据两点的距离公式得: 2222 5)82()5(=-+-=a a PM 即0644252 =+-a a 解得3225a a ==或,∴3264 (2,4)(,)55 P 或. ∴直线PM 的方程为 8585 6432482585 55y x y x ----==----或, 即4340247640x y x y -+ =--=或 【评析】通过运算熟练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 【变式1】求与A (32,10),B (42,0),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江苏省沛县第二中学数学组 张驰 221600 1.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⑴设1P 11()x y ,,2P 22()x y , ,则12PP = 。 特别地, 当12PP ⊥x 轴时,1221||PP y y ===-; 当12PP ⊥y 轴时,1221||PP x x ===-。 ⑵设1P 11()x y ,,2P 22()x y ,在直线y kx b =+上时, 则12PP = =21|x x - = 或 12PP = =21|y y - = 点评:求距离(长度)和参数的值等。 2.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⑴设1P 11()x y ,,2P 22()x y ,,线段12PP 的中点 M ()x y ,,则121222 x x x y y y +?=???+?=??。 ⑵设ABC ?的顶点坐标为A 11()x y ,,B 22()x y ,,C 33()x y ,,重心G ()x y ,,则1231 233 3x x x x y y y y ++?=???++?=?? 。 点评:利用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可研究图形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以及三角形等问题。如:曲线()0f x y =,关于点a b (,)中心对称的曲线方程是(22)0f a x b y --=,;曲线()0f x y =,关于点00(,)中心对称的曲线 方程是()0f x y --=,;曲线()0f x y =,关于y 轴对称的曲线方程是()0f x y -=,;曲线()0f x y =,关于x 轴对称的曲线方程是()0f x y -=,等。 3.点到直线的距离 ⑴点P 00()x y ,到直线220(0)Ax by c A B ++=+≠的距离是 d = ; ⑵点P 00()x y ,到直线y kx b =+ 的距离是d = 点评:点P 00()x y ,到直线x a =的距离是0||d x a =-;点P 00()x y ,到 直线的y b =距离是0||d y b =-;特别地,点P 00()x y ,到直线0x =(y 轴)

两点之间距离公式教案

数学系 09数本四班 090401426 夏溦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探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熟记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运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2.过程方法与目标:培养学生严密而准确的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明白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对比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达和思考的能力,学会从已有知识出发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及对待新知识的良好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两点之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 2.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推导两点之间距离公式时辅助线的构造,运用勾股定理推导两点之间距离公式,使学生明白如何用特殊推出一般的思想,以及两点之间距离公式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式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提到的存在两点,A B ,若这两点都在X 轴或Y 轴上,两点之间距离是: (1) 若两点都在X 轴上,且已知12(,0),(,0)A x B x -时,有()21AB x x =-- (2) 若两点都在X 轴上,且已知''12(0,),(0,)A y B y -,有21''A B y y =--

(二)讲解新课 如果已知的两点不是都在坐标轴上的,那我们怎么求两点之间的距离呢?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这个例子来尝试推导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生活实例: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即将步入3G网络的时代,而且福建省的3G网络铺设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现在有一只工程队要铺设一条网络,连接A,B两城。他们首先要知道两城之间的距离,才能准备材料。他们用全球定位系统将两城的位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现在我们就来试试看能不能帮他们求出A、B两城之间的距离。 在黑板上画出A,B两点,如下图: 那么,我们怎么求出AB之间的距离呢? 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通过添加一些辅助线,来解答问题呢? 首先我们作点A关于X轴的垂线,设垂足为A’,再作B关于Y轴的垂线,设垂足为B’;延长AA’和BB’使之交与C点。 如下图: 显然角C等于90度,这样我们就构造出了一个三角形ABC,而我们要求的AB就在这

两点间距离公式中点公式

两点间距离公式、中点公式 教学目标:掌握两点间坐标公式、中点公式 教学重点、难点: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两点间距离公式: 初中曾学习过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实际就是求数轴上两 点所表示的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 现在我们研究平面内任意两点P1(x1,y1),P2(x2,y2)间的距离 。 如图,由点P1,P2分别作x轴的垂线P1M1,P2M2,与x轴分别交于点M1(x1,0),M2(x2,0);再由点P1,P2分别作y轴的垂线P1N1,P2N2,与y轴分别交于N1(0,y1),N2(0,y2),直线P1N1,P2M2相交于Q点,则有 P1Q=M1M2=|x2-x1|,

Q P 2=N 1N 2=|y 2-y 1|。 由勾股定理,可得 P 1P 22=P 1Q 2+Q P 22 =|x 2-x 1|2+|y 2-y 1|2 =(x 2-x 1)2+(y 2-y 1)2 由此得到平面内P 1(x 1,y 1),P 2(x 2,y 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例1、求平面上两点A (1,-2),B (3,5)之间的距离。 解 ()()53251322=++-=AB 二、中点公式 平面内任意两点P 1(x 1,y 1),P 2(x 2,y 2),线段的中点,求点P 的坐标(x ,y ). 由点P 1,P 2分别作x 轴的垂线P 1M 1,P 2M 2,与x 轴分别交于点M 1(x 1,0),M 2(x 2,0),M (x ,0),则 即 x x x x -=-21 所以 2 21x x x +=

类似上面方法可得 因此,点21p p 之间锁链线段的中点坐标为 221x x x +=,2 21y y y += 上式称为线段的中点公式。 例2、有一线段A B ,它的中点坐标是(4,2),端点A 坐标是(-2,3),求另一端点的坐标。 解 设另一端点B 坐标为()y x ,,由中点坐标公式可知 2 32,224y x +=+-= 解之得1,10==y x 所以端点坐标为()1,10。 作业:B 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