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影像诊断考试试题

影像诊断考试试题

影像诊断考试试题
影像诊断考试试题

影像诊断考试试题

一、A1型题(本大题91小题.每题1.0分,共91.0分。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

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周围型肺癌是指肿瘤发生在( )

A 以上均不是

B 肺段以下细支气管

C 肺段支气管

D 肺叶支气管

E 主支气管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关于骨肉瘤一般概述错误的是( )

A 疼痛肿块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B 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

C 多见于10~25岁青少年,男比女多一倍

D 均为溶骨性破坏

E 在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肱骨近端多见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椎旁冷脓肿常见于( )

A 椎问盘突出

B 以上都不是

C 脊柱外伤

D 脊髓炎

E 脊椎结核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胃肠道穿孔应首选的检查是( )

A 卧位腹平片

B 全消化道造影

C 立位腹透或立位腹平片

D 盆腔像

E 卧位腹透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自截肾常见于( )

A 慢性肾盂肾炎

B 肾癌

C 肾结核

D 肾结石

E 慢性肾炎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6题

慢性支气管炎的常见并发症是( ) A 肺气肿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 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 线号、CT 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CT MRI和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门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 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 MR、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 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1 / 8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 口腔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及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加强 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 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卫生部《医用 X 射线放射卫生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 , 结 合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专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口腔影像诊断质量保 证方案。 一、 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 管理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1 、 影 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 成员包括影像诊断医师、 放射技师组成。 2 、 科主任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节, 定期和不 定期的核查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 3 、 影像技术组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 保证影像设备运 行稳定, 参数准确, 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报修。 技术组负责 X 线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 4 、 影像诊断组医师负责影像诊断报告的质量控制。 二、 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1. 从事影像诊断医师和放射技 师人员应上岗培训, 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后, 需取得放射工作人 员证, 建立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档案。 2. 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 放射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取得技师资格职称。 三、 影像质量保证管理制度: 放射科室负责人, 诊断组人员, 技术组人员等各司其职责, 做好影像质量管理。 1.

2.X线机器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故障维修。 3.制定放射科符合口腔颌面影像诊断的标准。 4.定期组织放射科各组人员学习新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四、影像质量评价制度1. 对X 线片的影像质量等级进行每 周定期的评价。 进行放射技术操作人员的技能质控,核查X 线牙片摄片患者体位、X 线投照垂直角度与水平角度,投照技术是否符合标准:牙片影像放大失真比例,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 评价影像质量,提高甲级片率,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2. 影像诊断组医师负责影像诊断报告,从诊断角度,定期组织阅片,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诊断医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3.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向上级技师或医师处理。 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4.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跟踪随访对比,一般每年不少于6 次,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影像诊断正确性。

成人大骨节病治疗方案

成人大骨节病治疗方案(试行) 一、治疗对象 按照《大骨节病诊断》标准(WS/T207—2010),针对病区具有关节明显疼痛、功能障碍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根据其病情的轻重程度,在确定疾病严重程度分度或疾病进展分期的前提下,分别选择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大骨节病的分度标准:Ⅰ度即手指关节增粗;Ⅱ度出现短指(趾)畸形;Ⅲ度在Ⅱ度的基础上伴有身材矮小等。通常将关节畸形作为疾病进展的标志,从而将大骨节病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病变主要累及手关节,表现为手关节增粗,伴或不伴有疼痛等;中期进展为关节畸形伴疼痛,常累及多个关节;晚期表现为肢体短小、关节严重畸形并影响功能。 本治疗方案执行过程需综合考虑成人大骨节病的分度或分期,在综合临床执业医师及专家指导委员会建议的基础上,针对治疗对象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要求与流程 治疗工作应当由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或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开展。治疗药品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参与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成人大

骨节病防治知识培训,掌握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和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熟悉常用病情评价方法与治疗过程中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置原则。诊断与治疗流程见图1。 图1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诊治流程 三、治疗方法 (一)非药物治疗。 1.适用对象。 适用于大骨节病患者早中的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治疗,也可作为药物、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手段。 2.治疗原则。 (1)治疗前明确患者病情并进行风险评估,关注患者潜在内科疾病(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等)。

(2)治疗方式个体化,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指导。 3.治疗方法。 (1)自我行为疗法:在大骨节病成人患者中,活动量的严重减少主要是由于关节活动范围的减少。因此,应当在关节所允许的活动范围内适量平地行走和进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避免负重或长时间下蹲、爬坡、跑、跳及潮湿地面坐卧等不合理运动行为。 (2)针灸、按摩和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热疗、水疗、中药熏蒸、电疗法、蜡疗、超声波、火罐、离子导入疗法疗法等多种理疗方法)。 (3)行动支持:手杖、拐杖、助行器等。 4.注意事项。 (1)孕期、哺乳期妇女应当慎用针灸、电疗等方法。 (2)需准确评估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及参考患者年龄、骨质条件、症状改变等制定具体过程,并定期随访。 (3)精神病、传染性疾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和肝、肾等原发疾病的患者应当合理选用以上治疗方法。 (4)若无效,及时更改治疗方案。 (二)局部药物治疗。 1.适用对象。 局部药物治疗适用于肘、膝、踝等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或(和)轻度经非药物保守治疗

影像科报告诊断质量评价标准

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 (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参照我科《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二)承诺出报告时间: 1、X线平片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小时;胃肠等特殊造影:当日出片。 2、CT、MR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4小时内(隔日上午9点30分前)。 3、特殊病例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于48小时内发出。 (三)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 1、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析。 2、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矛盾;②书写过于简单;③用语不规范;④病灶主要象征未描述错误;⑤字迹不清。 (四)读片及随访质量控制 1、每工作日读片对疑难病例进行集中讨论,讨论意见及时作出记录。 2、每月及时登记病例随访结果并利用PACS及相关系统统计诊断符合率,结合诊断随访结果每月进行一次随访病例学习,并对重点病例进行讨论,提高医师诊断水平。 读片及报告书写制度 (1)每日集体读片,安排在上午晨会后,由当班医师选出疑难病例和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和示教,以便集思广益,提高诊疗质量。 (2)读片应密切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必要的检查资料进行充分讨论,遇有疑难问题时,可协同超声、核医学和各有关科室会诊解决。 (3)诊疗报告必须按要求逐项填写,描述和分析应符合规范要求,并作出诊断或提出参考意见。报告医师应签全名,并由主治医师或以上人员负责复审签发。 (4)诊疗报告发出:急诊检查于完成后半小时内出报告(从检查结束到报告时间),普通X线平片2小时内出报告,CT、MR普通检查当日出报告,CT、MR特殊病例及特殊检查48小时内出报告。特殊情况须应向患者说明原因,或与临床相关医师联系。 (5)报告修改由高级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完成,并在PACS系统中留有修改时间及内容。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 一般项目: 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二.叙述部分: 1.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等。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标准

诊断报告书写规 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 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 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 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 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与实施办法, 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 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 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 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化。 二、规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容: 规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 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们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MRI、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 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用检查常规,一切按常规办事。或虽无书面的常规,但有科室人员相互默契的常规。例如会诊单上写“胸部摄片”就一定是胸部正侧位。会诊单上写“鼻窦摄片”就一定是water位摄片等。但对于二甲以上标准医院规模较大的放射科,在报告中须增加“检查方法”或“检查技术”一项。这类科室开展项目很多,新开展项目出现且科室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较多,各人常用检查技术可能不一致,这些情况应在“检查方法”一项中有所说明。传统的检查如钡餐造影等,均按统一常规操作,其它临床医师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故在“检查方法”项中注明为“常规”即可,否则应对“检查方法”或技术作一交代。 3、医学影像学表现 过去普通平片与较简单的造影检查,摄片数目较少,多主对其表现作较全面的描述与 讨论。例如对正常胸部正位片,要求对肺野、肺门、肺段、胸膜、横隔、纵隔,所见骨骼与 胸廓软组织进行较详细描述。当然也有少数医师只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书写“心、肺、膈 无异常”一句,同时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书写相同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样书写不规。 现在不少检查项目观察容很多,如 CT增强前,后扫描的层面往往甚多,同一层面还可采用不同的窗位进行观察,书写报吉医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所观察过的全部容作所有阳 性或阴性的叙述。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目中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的容,而书写繁简程度可由各组室自行决定。

补硒防治了大骨节病

补硒防治了大骨节病 陈元明《硒游记》 软骨坏死变畸形硒来护骨健步行 大骨节病也是一种地方病,在国际上又称卡辛一贝克病(Kaschin —Beck disease), 1 849年曾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乌洛夫流域发现了这种病,因此又有乌洛夫病之称。中国患大骨节病的人数有上百万之多,涉及到东北、西南和西北的16个省区。 大骨节病的主要表现是全身的软骨组织多处出现一小块一小块的坏死斑点,使得骨骼严重畸形,外表上最容易看到的是因骨端软骨细胞坏死而出现的手指畸变,一个个指关节都显得特别大,严重时双手拿不住锄头把,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与此同时,肌肉萎缩,发育不良,男子汉长不起个子来,景象凄惨。以往人们为了躲避这种病魔,往往举家迁徒,屡见不鲜。 长期以来,人们苦苦探索病因,提出种种假说,逐步发现大骨节病的多发区往往也多发克山病、动物白肌病。中国科学家在防治克山病的同时,对大骨节病与硒的关系,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通过大量的测定工作看到,在典型的大骨节病区,其土壤的硒含量、粮食硒含量、人体血硒、发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显著比非病区低,说明病区人体处于缺硒状态。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李继云等1978-1980年在陕西省内6个大的自然类型区、71

个釆样点,对621名儿童的发硒含量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看到,病区儿童的发硒平均值为68毫微克/克,而非病区儿童的发硒平均值为220毫微克/ 克。 1980-1983年对永寿县大骨节病考察期间,在环境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形态学及临床观察中都提出了大量与硒有关的证据。 既然与硒如此相关,用硒能不能防治大骨节病? 中国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李崇正等,曾应用亚硒酸纳来验证硒对大骨节病的治疗和预防效果。他们给6—10岁儿童每周服1.0毫克,5岁以下儿童每周服0.5毫克,哺乳婴儿由母亲服用,每周2.0毫克。试验开始时,对不服药儿童作X光检查,证明在3—10岁儿童中仅有57.4%无大骨节病。在持续投亚硒酸纳6年以后,3—10岁儿童的健康率增加到96%。表明亚硒酸纳不单是大骨节病的一种理想治疗药品,而且还是一种理想的预防药品。' 大骨节病人迁居到非病区一年后,病变可基本得到控制。不迁居,服用硒,使人体的硒状况得到改善,病变也可以逐步恢复,并且服硒人群中不再出现新的大骨节病人。说明硒的疗效属于病因性疗效,骨骼健康离不了硒。

谈影像诊断思路与方法

谈影像诊断思路与方法 本人为医学影像专业科班出身,已经从事影像诊断工作近11年,积累了一些影像诊断的经验、方法和技巧,现将其形成文字,愿与各位爱友分享。 浅谈影像诊断思路与方法 首先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影像科医生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熟悉并掌握各种成像的基础知识:如MRI成像原理和扫描序列、螺旋CT的扫描特点。 2、熟悉解剖及生理知识:一定要对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面解剖学和生理学有着非常扎实的基础。根据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知识,认识人体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的变异。要了解正常解剖结构,及正常的图像,比如在哪一个层面应该有什么结构,不应该有什么结构。 3、熟悉各种疾病的病理改变:影像学和病理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尤其是MRI。根据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基础知识,认识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4、另外还得熟悉临床各种疾病的常规病史,化验,症状,并发症及治疗,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相互学习,这一点很重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诊断疾病,开阔思路; 5、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放射,CT,MRI,超声波以及介入,经常进行病理回访,这样可以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我们对病变的观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病变的位置和分布;病变的数目;病变的大小;病变的形状;病变的密度或信号;病变的边缘;病变邻近(或远处)组织、器官的改变;病变的强化特点;器官功能的变化;病变的动态变化。注意要防止遗漏细小病变、细小信息。 对病变的具体分析 1、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异常影像表现所代表的意义。而这需要有扎实的病理学基本功。 2、抓住主要矛盾:找出众多异常表现的主要特征。以主要特征为中心分析所有征象。 3、综合诊断:各种影像方法综合应用,要达到正确诊断疾病的信息量,必须采用综合影像诊断,即必须做到多种影像学检查资料包括普通X线、CT、MRI、超声波、核医学、DSA 等相结合、平扫强化相结合、静态检查与动态检查相结合、既往影像资料与本次影像资料相结合、影像资料与临床资料相结合。 4、密切关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动态变化 影像诊断步骤和阅片方法 一、了解一般资料: 1、病史和检查资料 2、图像信息:检查方法和技术条件,如CT平扫还是增强,MRI扫描是何种序列等等。 二、读片: 1、系统观察:按一定顺序观察,避免遗漏。如:CT、MR颅脑图像的观察逐幅图像进行观察,每幅图像依次观察脑室、脑实质脑膜、颅骨和皮下组织等。 2、局部观察:大小及数目、形态及边缘、位置及分布、密度信号和结构、周围情况、功能、动态变化。 3、对比观察: ①位置对比(左右对比、上下对比):利于发现病变。 ②增强前后对比:确定病灶的大小、范围、确定强化特点,利于定性。 ③随访对比。 ④不同检查方法及检查方位对比、两次检查前后对比。 ⑤特定患者与普通正常人对比等。 4、动态观察

大骨节病调研实施方案

永卫发〔2012〕187号 永寿县卫生局关于印发 《永寿县大骨节病调研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相关卫生院: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县大骨节病的环境病因,阐明其导致大骨节病软骨坏死的分子机制,从而提高大骨节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技术,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永寿县大骨节病调研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确保调研工作顺利实施。

(此页无正文) 永寿县卫生局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八日 主题词:大骨节病调研方案通知 抄报:市卫生局; 抄送: 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政协办; 分送: 县委王常委,县政府石县长。 永寿县卫生局 2012年5月18日印发 共印15份

永寿县大骨节病调研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永寿县大骨节病的环境病因,阐明其导致大骨节病软骨坏死的分子机制,从而提高大骨节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技术,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我县早于1893年就有大骨节病出现,16岁以上人群现有大骨节病病人12917人,其中Ⅰ度8187人,Ⅱ度3839人,Ⅲ度891人,是大骨节病重病区。大骨节病不仅严重危害我县病区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是病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骨节病病因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尚无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措施,未来我县病情复燃的危险仍然存在。因此,深入研究大骨节病的环境病因,阐明其导致大骨节病软骨坏死的分子机制,制定大骨节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技术,将会极大提高我县大骨节病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水平以达到早诊断、早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二、调研内容 1.问卷调查、 2.生物样品采集A、血样B、粮样C、发样 3.临床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 三、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每个镇45岁以上大骨节病患者抽50例(男女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标准及质量管理规定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标准及质量管理规定 一、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标准 X线诊断报告是临床诊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记录和总结,它能对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书写报告规范化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本专业管理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一张质量较好的X线片,能客观确切地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书写报告要求如实地描写照片上的X线表现,并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提出比较客观的诊断意见,它对疾病的诊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书写报告要字迹清楚,其顺序如下: (一)、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房及床号、X线号、检查及报告日期等,均应一一填写。 (二)、检查项目及名称: (1)投照部位(左或右)、投照位置(正位或侧位),以及片序。如一号片全胸,后前位;又如第二号片在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等。片序是指同一病人总的张数连续编号,与封套一致。 (2)特殊检查要写检查的名称、造影剂的名称,剂量及造影方式均应写清楚。如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应写明注入造影剂后分别摄片的时间,分层摄影需写明体层部位投照方式,各层面的距离,便于复查时与同一层面摄片比较。 (三)、报告描写部分要如实反映片上X线表现,要求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明了,阳性X线征象(尤其是特征性)描写尽可能详细,说明病灶发生的部位、形状、大小(有时还应用测量数字表明)、病灶的边缘、密度、病灶与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具有鉴别

诊断征象虽阴性也需提及。曾在本院(五年内)或外院摄过片的应索取老片子,系统复习比较。 (四)、结论或印象。对各种疾病的检查,应尽可能作出结论,以有利于临床治疗上参考,若有困难时,应对X线表现作详细描述。同一张片上可能有两种以上的疾病时,应根据主次写明,不得遗漏。一般结论的语气可按下列方式书写: (1)X线征象及临床资料均符合某种疾病时,可以写出诊断意见,如某部位骨折、慢性胃溃疡等。 (2)有某病的X线征象,但不太典型,而临床资料比较明确,则可写符合某病。 (3)X线征象较典型而临床资料不符合,则可写有某病的X线表现。 (4)X线征象与临床资料均不太典型时,可写X线表现提示某病可能。 (5)无病理的X线表现,不论临床资料典型与否,均写无异常的X线表现。 (6)X线表现不典型,加上临床资料不全,或尚需再作其它检查补充资料,这时可写出两个或三个意见,把认为最可能的列在最前,而以后几个意见待一一排除。 (五)、建议:有两个以上的诊断意见时,说明诊断尚未最后肯定,必须尽可能通过其它检查途径再掌握必要的资料来确认,如临床体征、化验室检查乃至X线其它项目的特殊检查,如肺部块状影,性质待定,则可建议进一步作分层摄影、支气管造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肺穿刺活检等。

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专项行动方案 (最新)

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专项行动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县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健康管理、患者救治、社会救助等工作,全面推进健康X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X市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专项行动方案(X 年)》和《X县地方病防治“X”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病情现状 我县地方病主要有大骨节病、氟病、克山病和碘缺乏病。其中大骨节病主要分布于X、X、X、X、X、X、X7个镇办21个村,X 年摸底调查有患者43例。氟病以饮水型氟中毒为主,主要分布在X、X、X、X4个镇5个村,X年摸底调查有氟斑牙125例,轻度氟骨症1例。克山病主要分布于X、X2个镇23个村,X年摸底调查有25例(慢型4例,潜在性克山病21例),患病率为5.95/十万,X年监测病情达到消除标准。碘缺乏病涉及全县各镇办,X年发病率为1.91%,按要求达到了消除指标。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各镇办要将地方病防治和贫困患者救治、救助、帮扶工作与健康扶贫、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配合,立足部门

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落实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改善病区生产生活环境,对重点人群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引导群众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控制增量。按照健康扶贫标准,集中力量对大骨节病等地方病患者开展救治、救助和帮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存量。 (二)工作目标 1.总目标 到X年,地方病综合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基本消除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危害;贫困地方病患者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贫困地方病患者家庭与全县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2.具体目标 (1)患者救治。在尊重患者意愿基础上,X年,完成80%左右有手术指征的大骨节病患者手术治疗及l00%大骨节病、氟骨症、克山病等患者药物治疗任务,Ⅱ度、Ⅲ度大骨节病、慢型克山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管理;X年底,全部患者得到医疗救治,Ⅱ度、Ⅲ度大骨节病、慢型克山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管理随访。 (2)患者救助。X年,实现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和健康扶贫政策、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符合条件的贫困地方病患者及家庭全部得到救助与服务。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制度 根据医院规定与科室具体情况及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控、项目评价、改进措施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全部的质控指标检查CT检查由石应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普放检查由袁林同志负责质控指标MR 检查由黄静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报告书写由王大江同志负责质控指标。 二、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及报告质量的督查,对不合格的投照检查CT 扫描MR检查和相关不合格的报告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案,做好相关的记录。 三、普放CR、DR 质控指标,登记时是否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一致,投照时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图像后投照部位的左右一定要标记准确,对投照条件使用不佳的图像不要传输,一定要重新投照后再传输,对打印胶片时,外科需要手术的患者和内科有病变的片子一定要打1:1 的胶片,对普放报告要及时检查描述的准确性,左右的描述及意见,及诊断意见的正确与否。 CT 质控量指标,CT 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MR质控量指标,MR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

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六、对修改的检查及报告要做好相关记录。 七、对不按照上述标准执行的按相关文件做相应的处理。 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 为加强影像科图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影像科诊断质量与医疗安全,并明确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一、影像科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如: 组长: 成员: 技师组: 诊断组: 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职责: (一)影像科应建立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影像科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 (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 (三)影像科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发现图像质量问题应及时解决。 (四)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图像诊断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并与技师沟通。

大骨节病诊断标准

【GB 16003—1995】 大骨节病诊断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骨节病诊断原则、临床分度、分型的技术指标与使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骨节病个案诊断,以及与其他骨关节病的鉴别。 2 大骨节病 本病为儿童发生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其原发病变主要是发育期关节软骨的多发对称性变性、坏死,以及广泛的继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上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增粗、变形,肌肉萎缩,严重者出现短指、短肢甚至矮小畸形。 3 诊断原则 根据病区接触史、症状和体征、以及手骨X线拍片所见手指、腕关节骨关节面、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和骺核的多发对称性凹陷、硬化、破坏及变形等改变可诊断本病。X线指骨远端多发对称改变为本病特征性指征。 4 诊断及分级标准 4.1 严重程度诊断 4.1.1 早期 干骺未完全愈合儿童,具备以下4项中a、c或b、c或b、d或只有c者,诊断早期。 a. 手、腕或踝、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疼痛。 b. 多发对称性手指末节屈曲。 c.手、腕X线片有骨关节面或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或骺核不同程度的凹陷、硬化、破坏、变形。 d. 血清酶活性增高,尿肌酸、羟脯氨酸、粘多糖含量增加。 4.1.2 Ⅰ度 在早期改变基础上出现多发对称性手指或其他四肢关节增粗、屈伸活动受限、疼痛、肌肉轻度萎缩,干骺端或骨端有不同程度的X线改变。 4.1.3 Ⅱ度 在I度基础上,症状、体征加重,出现短指(趾)畸形,X线改变出现骺早闭。 4.1.4 Ⅲ度 在Ⅱ度基础上,症状、体征、X线改变加重,出现短肢和矮小畸形。 4.2 活动和非活动型诊断 干骺未完全愈合的大骨节病儿童,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诊断活动型,否则为非活动型。 a. 手、腕X线片呈现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宽、硬化、深凹陷。 b. 血清酶活性增高,尿肌酸、羟脯氨酸、粘多糖含量增加。 附录A 临床检查方法及判定基准

大骨节病(Kaschin-Beck病)(1)

概述大骨节病(Kaschin-Beck病)是一种以软骨坏死为主要改变的有明显地方性灶状分布的疾病。在西北地区,又称柳拐子病。本病大都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男性多见。在幼年时离开疫区,很少发病,在12岁以后离开疫区,也可得病,但发病较迟。发病大都集中在一个地区,成为疫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内蒙、河南、四川等地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山谷潮湿寒冷的地区,平原发病较少。病因大骨节病病因尚未阐明,当前因内外主要有3种病因学说。一、生物地球化学说最初由原苏联学者提出,认为本病由1种或几种元素过多、不足或不平衡所引起。早期曾认为与水、土钙少及锶多、钡多有关。后来又主张因病区水土和主副食中含磷、锰过多而致病。这些都未能人病人体内或实验研究中找到确切根据。我国科学家发现大骨节病与环境低硒有密切关系:①我国本病病区分布与低硒土壤地带大体上一致,大部分病区土壤总硒总量在0.15mg/kg以下,粮食硒含量多低于0.020mg/kg;②病区人群血、尿、头发硒含量低于非病区人群,病人体内可查出与低硒相联系的一系列代谢变化;③病区人群头发硒水平上升时,病情下降;④补硒后能降低大骨节病的新发率,促进干骺端病变的修复。但也有一些重要事实不支持低硒是本病的病因:①有些地区低硒,并不发生大骨节病,如陕西的榆林、洛南以及四川、云南一些克山病病区;有些地方硒并不很低,却有本病发生,如山东的益都,山西的左权、霍县,陕西的安康,青海的斑玛等;②补硒后不能完全控制本病的的新发;③细胞培养表明,软骨细胞生长对硒并无特殊需要;④低硒的动物实验不能造成类似本病的软骨坏死。目前,比较多的人倾向于认为低硒只是本病发病的一种条件因素。二、真菌毒素说认为病区谷物被某种镰刀菌污染并形成耐热的毒性物质,居民因食用含此种霉素的食物而得病。这一学说最初在1943—1945年间由原苏联学者提出,并未得到学术界普遍承认。6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杨建伯等继续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注意到病区玉米中检出最多的真菌是尖孢镰刀菌;并在病区玉米粉和面粉中检出多量镰刀代谢产物苏糖醇和木糖醇,其含量与大骨节病病情之间存在“剂量效应”联系。用病区谷物分离的镰刀菌接种于非病区玉米制成菌粮,按10%比例加入正常饮料喂养雏鸡,可引起雏鸡膝关节骺板软骨带状坏死。真菌霉素说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在流行病学上如何解释病区近距离灶状分布问题,用温度、湿度、粮食收割贮存条件等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②各病区分离出的菌种不尽相同(例如有些病区分离出的的优势菌种是互隔交链孢霉而不是镰刀菌),病区与非病区间的差别不够规律;③细胞培养证明,镰刀菌毒素(如禾谷粉红色镰刀菌的TDP-1、梨孢镰刀T-2等)对软骨细胞并无选择性毒性作用。 三、有机物中毒说认为本病系由于病区饮水被腐殖质污染所致。在我国许多病区,民间早就把本病起因归之于水质不良。日本学者泷泽等人研究饮水中植物性有机物与大骨节病的关系,认为有机物中阿魏酸对羟基桂皮酸可能为致病因素。我国在1979—1982年的永寿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中,测得水中腐殖酸总量和羟基腐殖酸含量与大骨节病患病变率呈正相关,与硒含量呈负相关。近年来对病区饮水中有机物的分离鉴定表明,病区与非病区腐殖酸结构的核心部分无明显差异,小分子有机物如酚醌类、含硫和氮的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在病区饮水中较多出现。用遇子自旋共振(ESR)进行检测,发现病区饮水中有明显的自由基信号。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低硒、真菌毒素和饮水中有机物3者在本病发开门见山上可能有其内在联系。即粮食受真菌污染和饮水受有机物污染的共同结果,都产生外耕牛性自由基(半醌自由基),增多的自由基进入人体可损伤软骨细胞;在病区环境缺乏足够的硒的保护情况下,便引起发病。这一观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由基和过氧化损伤为何只选择性作用于软骨细胞,而对其他组织不带来明显损害。四、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为了探讨病因与发病机制,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致力于本病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我国研究者一般都以软骨损害作为判定动物模型的基本形态学指标。但以往用大白鼠或狗所做的实验,在骺板和关节软骨所看到的多是散在性软骨细胞坏死、基质变性、较小的无细胞区等缺乏特征的轻度改变,和对照组相比缺乏质的差别,因而难以判断其价值。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是在恒河幼猴用

大骨节病防治知识

大骨节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多发性、对称性、变形性骨关节疾病。 大骨节病发病主要在儿童期,以儿童的四肢骨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为最早改变。严重病例可致矮小畸形、终生残废。 二、大骨节病流行史 大骨节病最初(1849年)由俄国的界标师尤林斯基在远东贝加尔地区乌洛夫河流域发现并作了报导。其后,俄国哥萨克军医卡辛对病区进行了调查,比较详细地对这种病进行了研究。为纪念最早发现和研究该病的卡辛和贝克夫妇,从1906年始国际上称这种病为卡辛—贝克氏病。 三、大骨节病流行分布 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我国境的川藏到东北的狭长地带上的14个省区,延长波及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少数地区,世界其它地方没有大骨节病。 四、大骨节病是怎样引起的 大骨节病真正病因尚未阐明,当前国外主要有3种病因学说。 (一)生物地球化学说 最初由原联学者提出,认为本病由一种或几种元素过多、不足或不平衡所引起。早期曾认为与水、土钙少及锶多、钡多有关,后来又主因病区水土和主副食中含磷、锰过多而致病,这些都未能在实验研究中找到确切证据。 我国科学家发现大骨节病与环境低硒有密切关系:①我国病区分布与低硒土壤地带大体上一致,大部分病区土壤硒总量在0.15mg/kg以下,粮食硒含量多低于0.020mg/kg。②病区人群血、尿、头发硒含量低于非病区人群,病人体可查出与低硒相联系的一系列代变化。③病区人群头发硒水平上升时,病情下降。④补硒后能降低大骨节病的新发率,促进干骺端病变的修复。 但也有一些重要事实不支持低硒是本病的病因:①有些地区低硒,并不发生大骨节病,有些地方硒并不很低,却有本病发生。②补硒后不能完全控制本病的新发。目前,比较多的人倾向于认为低硒只是本病发病的一种条件因素。 (二)真菌毒素说 认为病区谷物被某种镰刀菌污染并形成耐热的毒性物质,居民因食用含此种霉菌污染的食物而得病。真菌霉素说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在流行病学上如

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

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也是体内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在肝脏进行糖的分解、贮存糖原;参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激素的代谢;解毒;分泌胆汁;吞噬、防御机能;制造凝血因子;调节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产生热量等。同时,肝脏也是疾病“好发之地”,既可发生各类原发性病变,也是人体恶性肿瘤最容易转移的器官[1]。从发病机理和形态学的角度,可以将肝脏这些病变分为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迅速发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诊断和评价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它们活体、实时和无创地反映了各类肝脏疾病在不同层次上的病理学改变特点,从而帮助临床做出对病变的定性诊断以及生物学行为的评判。显然,在结合临床及实验室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如何准确认识影像征象和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是实现正确影像诊断的关键。本文拟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作简要概述。一、肝脏局灶性病变肝脏局灶性病变是指肝内囊性或实性肿块,或由局限性异常肝组织构成的病变[2]。根据病变影像学特点可分为囊性病变和实性病变两类[3]。局灶囊性病变肝脏内具有囊性特征的病变很多,按病因可分为:先天发育异常性、肿瘤性、感染性和其他病变[3]。先天发育异常性病变如:肝囊肿,多囊肝、Caroli病、胆管错构瘤、纤毛性肝前肠囊肿等。肿

瘤性病变如:海绵状血管瘤、囊性转移癌、囊性肝细胞肝癌、胆管囊性瘤/囊性癌等。感染性病变如:肝脓肿、肝包虫。其他病变如:血肿、胰腺炎假性囊肿等。囊性病变的大体形态可分为纯囊性(pure cystic,PC)病变和囊实性(cystic-solid,CS)病变。PC病变全部为囊液成分构成,如单纯性肝囊肿;CS病变部分为囊性,部分为实性构成,如肝癌病灶发生坏死形成的囊性变。囊性病变的发生机制以及所形成的囊变形态并不相同,其病理基础决定其囊性形态,因此不同病变会呈现出不同的囊性特征。先天发育异常囊性病变基本全为PC 病变,这些病变之间主要是形态、大小、数量的区别。而肿瘤性与感染性疾病中多是由于病灶内出现坏死形成囊性区域,因此多表现为CS病变,也有少数例外,如有些间叶错构瘤是以囊性表现为主,所以表现为PC病变。研究和比较囊性病变的不同特征,需要对病变作全面分析(图1),重要影像特征包括:病灶大小和形状、囊壁是否存在及其厚度、钙化、附壁结节、囊内碎片及分隔、密度和信号特点、与胆管的交通、囊周肝实质的改变,并结合关键的临床信息,有助于明确诊断(表1)。图1 肝脏富血供(动脉期强化)实性病变的影像诊断路径2、局灶实性病变在日常工作中,影像增强扫描检查所揭示的病变血液动力学特点是肝脏实性 病变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按照血供情况,肝脏实性病变可以分为富血供、中等血供及乏血供三类,其中富血供

大骨节病健康教育知识测试题

大骨节病健康教育知识测试题 姓名:单位:得分: 一、选择题 1.大骨节病与人体缺少那种微量元素有关?(2) ⑴碘⑵硒⑶钠 2.大骨节病好发于哪个年龄段?(3) ⑴成人⑵中老年人⑶儿童、青少年 3.防治大骨节病的综合措施包括哪些?(123) ⑴改水⑵换粮⑶饮食多样化⑷不知道 4.你从哪里获得大骨节病知识的?(可选多个答案) ⑴家长⑵学校⑶电视⑷广播⑸宣传栏⑹宣传单⑺其他 5.大骨节病治疗的关键是:(123) ⑴早发现、早治疗⑵控制病情进展⑶预防 二、填空题 1.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发病年龄较小,一般为(3-15)岁儿童,(手)、(足)和(踝)部发病率高 2.大骨节病是发生于(儿童),以(关节软骨)、(骺软骨)和(骺软骨板)变性坏死为基本病变的地方性骨病。 3.根据病的情轻重,本病可分为(早期)、(Ⅰ度)、(Ⅱ度)和(Ⅲ度) 4.由于病人(发病年龄)、(受累部位)、(病变发展阶段)不同,X 线有不同表现。 5.早期与Ⅰ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确有多个(指关节增粗);Ⅰ度与Ⅱ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有(短指畸形);Ⅱ度与Ⅲ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有(短肢畸形)、(身材矮小)。 三、简答题 1.大骨节病定义? 大骨节病为儿童和少年发生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其原发病变主要是骨发育期中骺软骨、骺板软骨和关节软骨的多发对称性变性、坏死,以及继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病 2.大骨节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增粗、变形、活动受限,肌肉萎缩;严重者出现短指、短肢甚至矮小畸形,可有下蹲困难,蹒跚步态状如“鸭步”。 3.大骨节病防治? 1.防治策略:大骨节病防治的根本措施在于阻断病因传播途径。根据大骨节病研究成果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其核心是停止食用病区自产粮(小麦、玉米)。 2.治疗:大骨节病早期发现是阻断病情进展,防止关节增粗、变形的关键。大骨节病早期采取尽早换粮或迁离病区是控制病情进展甚至完全治愈的最上策。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常规(1)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 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 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 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 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 5 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 线号、 CT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 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