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推进农村城镇化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推进农村城镇化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推进农村城镇化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推进农村城镇化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推进农村城镇化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袁以星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0003)

内容摘要:研究城镇化问题,必须清醒认识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认清城镇化自身发展的背景和规律。尽管从指标上看,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是要看到城镇化模式日益趋同,农业边缘化、人口空心化、离农人口就业保障弱化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因此,必须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正确处理好相关关系。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上海郊区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12)05-0018-006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识。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既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带动农业现代化,而且给农村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得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以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基础,谈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上海郊区城镇化历程及启示

(一)上海郊区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郊区城镇化伴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延伸、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78 1992年,乡镇企业崛起促进农民转移,农民“离土不离乡,农忙又返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务工。特别是198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民自理口粮进镇落户、务工经商的政策,上海出现了一批像奉贤洪庙那样的小集镇,吸引了一部分务工农民进镇落户。据统计,在此阶段,郊区农业户籍人口从453.05万人减少到413.82万人,转移农村人口39.23万人。上海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58.7%提高到1992年的67.9%。城镇化带动了郊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将上海城市结构分为

收稿日期:2012-04-15

作者简介:袁以星(1949-):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和研究工作。

中心城、近郊工业小城镇和卫星城、郊县小城镇、农村小集镇等四个层级。

2.1993 2006年,浦东开发开放推动了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离土又离乡,务工进工厂”。这一阶段,在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下,一方面郊区工业园区蓬勃兴起,另一方面中心城区迅速向外延伸,引导中心城区居民向郊区转移,加速了松江九亭、南汇周浦、嘉定江桥等一批小城镇扩展。1995年,上海根据发展趋势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由“主城、辅城、县城和集镇”四个层次构成的城镇体系。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通知”,上海再次修编规划,提出了由“中心城—新城—心镇—一般镇”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2001年1月,上海市政府提出实施以新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重点发展“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和朱家角、安亭、枫泾、浦江、罗店、高桥、周浦、奉城、堡镇等9个中心镇。在这一阶段,中心城区面积从内环线以内的365平方公里扩大到外环线以内的660平方公里。上海城镇化率从1993年的69%提高到2006年的85.8%,年均提高1.29个百分点。农业户籍人口从1993年的401.28万人减少到2006年的194.78万人,减少了206.5万人。郊区经济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增加值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市2 4个百分点。

3.2007年以来,上海城镇化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农民“离土离乡加保障,进城落户身份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和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上海又开始了以新城建设为重点的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目前,松江、嘉定、南桥、青浦、金山等五个新城,已基本完成规划方案。同时,规划启动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九个大型居住社区,几乎覆盖市郊各个区县,城镇化率已接近90%。

(二)上海郊区城镇化带来的启示

1.城镇化必须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城镇化作为大战略,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综合因素分析,统筹布局布点,切忌多变。只有看清楚,想明白,才能避免重复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必须把城镇规划和城乡统筹结合起来。上海的城乡规划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过多轮修编。在新的历史阶段,随着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城际铁路和高铁时代到来,对新城的布局定位应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规划空间布局应从都市圈和省际结合部两个点上出发考虑。新城功能定位也不应千篇一律,有的应该是都市辅城或分中心,有的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节点城市。而且有必要对新市镇的规划也进行科学分类和定位,要充分考虑吸纳周边农民、外来人口进镇的容量和产业支撑的基础,真正使规划的主观愿望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使前瞻性的思考更能顺应城镇发展规律,做到规模适度、功能各异、循序渐进。

2.城镇化必须依托产业支撑。无论是工业、商贸服务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条件。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又影响生产方式的转变。没有产业支撑,农村劳动力难以分流,人口难以集聚。“被城镇化”的结局,只能导致“空城”,甚至为“死城”。发展城镇化,要壮大区域经济,特别要重视发展县城经济。新城不能简单地建成一个居住型城市,而应该是生活、生态、生产相融合的城市,安居乐业是关键。实践证明,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是“沙滩上的大厦”,不可能持续发展。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新市镇建设,一定要有产业支撑。郊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是吸引当地居民进镇安居乐业,不具备条件的,不宜任意扩大规模。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产城结合”的

方针,做到“三个一体化”:一是城镇建设要与郊区工业或商贸园区发展一体化,形成“产城结合”的共同体,成为新城和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城镇规划的产业园区要与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及重大项目建设规划一体化,要将城镇产业布局纳入全市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实现新的集聚,凸现地方特色;三是城镇建设要与资源就地利用和综合开发一体化,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疏解城市人口的大型居住社区,必须实行人口、产业同步转移,规划一定面积的产业园区,使市区动迁居民就地就业,安居乐业。

3.城镇化必须有城乡一体化的体制予以保障。只有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新型城镇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要按照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郊区城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要引导和鼓励市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种优质资源向郊区城镇配置,鼓励和吸引城市优秀人才向郊区集聚。同时,要认真研究郊区城镇形态、规模、结构发生变化之后带来的管理模式问题。要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特别是对大型居住区、人口导入区,要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事权和财权配置相统一,提高城镇化建设管理水平。

三、城镇化要促进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绝不能让农业边缘化。城填化建设要兼顾郊区农业用地。只有农业稳,“菜篮子”稳,物价才能稳。应该通过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和组织化,而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地转移到城镇就业,为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提供制度保障。实践证明,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带动农业现代化,将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阻碍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转移农民,才能使土地更多地集中到种田能手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等经营主体,从而推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的专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

上海松江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通过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这一新型经营主体,走出了推进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条新路子。一是严格按照控制规划,让农业地区集中做好“农”字文章。根据“两规合一”(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的目标,明确要把“城市建设得更像城市、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浦北地区加速乡村向城镇转型,浦南地区界定为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效转移。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民非农就业。全区19.1万农村劳动力中,非农就业人数有16.36万。三是发展粮食家庭农场,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从2007年开始,松江探索并推广粮食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加快农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根据当地的耕作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确定家庭农场的适宜规模在100 150亩之间。依据“吃苦耐劳、钻研技术、善于经营”的标准,选择本地专业农民、种田能手进行经营。目前,松江共有1167户家庭农场,总面积13.39万亩,占全区粮田面积的78.8%。家庭农场的推广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推进规模化经营。全区粮食种植户由2007年的4900户减少到2011年的1000多户,户均经营面积由33亩提高到115亩。实现了现有生产条件下劳动力与耕种面积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全区家庭农场中已有107户实现了“机农结合”。三年多来,全区粮田机耕率达到100%,机收率达到99.5%,粮食生产实现了面积、产量、产值的增长。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据统计,家庭农场主

户均净收益达8 10万元,高于一般非农就业收入。其中,37户实行“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户均出栏1045头生猪,每户每年平均再增收4.5万元。家庭农场主的经营性收入大幅度增加,使农民成为体面职业,也培育了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三是促进农业现代化。随着家庭农场经营发展模式趋于稳定,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也逐步清晰,区域性的社会化服务相应合理配置仓库、烘干设备以及直播机、收割机、植保机等。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配套设施和服务越来越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

松江区实践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机遇,明确农村、农业、农民三位一体的目标方向,既推动农村人口向镇有效转移,又有效保护农村耕地和生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松江区通过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提高农民收入,其本质是生产方式的进步。从制度层面看,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在本地区农户之间集中流转,既稳定农村社会结构基础,也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既坚持农户作为经营主体,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种田能手家庭,又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科技和先进生产手段具备了应用的载体,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保障能力;既推动农业产前、产后等经营性服务领域产业化,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村劳动者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四、城镇化要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城镇化绝不能让进镇农民贫民化。尊重农民的权益,不仅在于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还要高度重视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应该通过城镇化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推进城镇化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而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人口转移与空间布局等多种关系,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实践证明,这种充分发挥城乡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机制体制,不仅能有效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存动力,也是对推进城镇化终极目标的一种有益演绎。

上海闵行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也是上海城市化的拓展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该区探索了推进城镇化与促进农民共享改革利益的新途径。20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上海中心城市的扩张,闵行区的农村用地逐步成为居民住宅和工厂车间。如何建立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为闵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闵行区优化配置资源,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推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措施之一就是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始终坚持在城镇化过程中确保农民利益的原则,组建产权清晰的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人人有股份,使农民能够永远分享深度城市化的成果。村民的入股与分红完全采取公平公开公正的方式。2011年底,全区改制集体经济组织共量化集体资产近20亿元,注册资本10亿元,3万多农民成为股东,入股农民人均持股3.2万元。以闵行区莘庄工业区为例,失去土地17年后,莘庄工业区所在地的9个村的7655个村民,如今变成了莘庄工业区股份合作社社员,不仅有了以往的保障金、薪金、租金,又多了股金,更重要的是,这些农民的收入将随着合作社的收益增长不断递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给闵行村级组织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同股同权,消除了村民之间、干群之间的不平衡的矛盾,每个村民的利益得以保证。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采取公司化经营,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明晰,集体资产得以保值增值。农民成为股东后,主人翁意识也明显增强。

闵行区农村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经验,就是通过产权界定,农龄核定等办法,把集体资产量化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组建成社区股份合作社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让农民带股进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成为拥有“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的“四金”农民。在产权制度改革中,赋予新的集体经济组织以法人地位,在税收、红利分配、土地使用等方面,完善扶持政策,确保改制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本、资金管理,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有效实现形式,重构集体经济管理主体,创新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农民建立增收长效机制,健全共享改革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城镇化要给农村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城镇化绝不能让农村集体经济萎缩退化。应该通过城镇化给农村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同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城镇化才能充满持续发展的活力。传统的“农民被城镇化”道路,忽视了发展权,没有给集体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被城镇化”的农民,难以在城镇化过程中谋求发展路子。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权等,都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以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为核心的财产保值增值和发展权利,从多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权益,最重要的是盘活农村集体建设土地资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发展空间。上海郊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拥有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盘活增值的实现途径。市政府发文规定,允许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留出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让所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区域产业规划进行自主开发,拓宽农民增收长效渠道,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流转,实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让农民共享土地增值的收益。这些有益的探索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闵行区虹桥镇因比邻虹桥经济开发区、漕河泾高科技开发区,辖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4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仅6.88万人)。2011年,全镇完成增加值64.8亿元,财政收入29.6亿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10亿元。该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探索盘活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新途径,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二次开发的实践。全镇近3000亩非农建设用地,在20世纪80、90年代主要用于农村仓储业,进入90年代后期,为壮大集体经济,提出全面开发楼宇经济的发展思路,由仓储转向楼宇租赁。目前全镇利用集体非农建设土地自行开发建设的楼宇365幢,建筑面积达252万平方米。2011年,全镇拥有账面集体净资产28.36亿元。

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仅1.1平方公里,1385户农户,全村人口4600多人,该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保留了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利用地域优势,开辟了占地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的九星市场,在融入城市化建设中实现了集体土地的最大价值。目前九星市场容纳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多家商户,吸纳就业2万多人,经营着10万多种商品,年销售额达到200多亿元,号称“中国市场第一村”。2011年,九星村实现村级总收入8.5亿元,净利润5亿元,年劳均收入55000多元。

徐汇区华泾镇是上海典型的都市里的村庄,辖区面积8.04平方公里。2011年底,该镇20个村的撤村改制资产处置工作全部完成,3.5万余名村民当上了村级集体股份制公司的股东。如

何处置村里的资产,避免“一撤就分、一分就光”,这是目前不少地区撤村改制进程中面临的难题。华泾镇坚持多予不取的政策,他们认为,离地农民只有通过改制,才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保障,才能形成集体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社会安定的和谐局面。华泾镇出台了集体资产处置实施细则,规定将撤村时的集体净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留下来,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期保障。目前该镇20个已完成撤村资产处置和改制的村,参与入股的人数为33495人,村民入股金额24044万元,可支配资产总量达30亿以上。

虹桥、九星和华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政策制度创新,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积极稳妥健康发展的新思路。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要千方百计维护好农民基本权益,而且要更加重视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检验城镇化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也是促进失地进镇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总之,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发展,始终坚持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Advancing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need to focus on several issues

Yuan Yixing

Abstract:The problem of urbanization must b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is change may bring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and problems,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and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Although indicators point of view,som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of the degree of urbanization is already very high,but to see the increasing convergence of the urbanization pattern,the marginalization of agriculture,the hollowing out of the population,from th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security weakening interwoven in the with.Therefore,in advanc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must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eywords: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Shanghai suburbs;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浅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对农村的影响

浅谈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的动力 摘要:实现中国的国家富强和人民福祉,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其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动力、进程、发展阶段、发展动态、存在问题和推进机制等问题,深刻把握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脉搏,对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作出客观的评估,对中国城镇化的未来作出具有前瞻性的预期,为政府、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总结,对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化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旧观念、新旧道路和新旧模式转换的的关键的十字路口,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加上全面的反思。城镇化的问题正在成为影响我国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数以万计的年城镇投资规模,对全国经济GDP增长贡献率不断攀升,在地方年财政税收中的来源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的确,当代中国的高速城镇化进程使得空间生产进入一个超大规模、超长扩张的时代。 由于受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和集聚、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推动力的三重作用,目前中国正在进入高速城市化的时期。根据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2010年,城镇化率从22%增长到40.7%,我国城镇化人口不到两亿迅速增长到8.3亿,城镇化实际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0多倍。城镇化的一步步推进,高速膨胀的城市范围、亿万农民工和流动人口,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为推动城市工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方案(最新)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切实提高我区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镇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工贸互动、宜居宜业、彰显特色的基本原则,重点发展中心城区,有序开展集镇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快美好乡村建设,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文明水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把x打造为“有创意、有实力、有品位、有特色、有引领作用”的边际小城市。 二、发展目标 以镇区为中心,x、x作为拓展区,合力打造中心城区;x建成农业与商贸并重的生态宜居型卫星镇;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打造宜居村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梯度辐射的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满眼是绿、处处有水、空气清新、生活方便”的建设目标。 到x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9万人以上。城市经济和人口集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明显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初步建立,城乡

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到x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效显著,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逐步得到破除,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城镇形态和布局,构筑特色城镇体系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重点突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中心城区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有序开展集镇建设,推动城镇协调发展。 1.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框架下,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集镇总体规划和美好乡村规划,完善给排水、供电、燃气、绿地等各类专项规划,修编重点区域、重点地段控制性规划,优化园区规划,逐步形成系统完善、功能互补、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结合x的徽商文化、未名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做好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设计,形成与x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城镇特色。

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积极意义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315836388.html, 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积极意义浅析 作者:李自梨 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过程,和别的国家进行城市化一般,城镇化 对于中国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标志。本文对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积极意义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城镇化积极意义浅析 城镇化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第一个层次的含义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第二个层次指的是进入城镇化的那部分人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法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城镇化。而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我国各方面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浅析了城镇化对经济结构、内需要求、就业和优化城乡结构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推进城镇化在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现资源的优化方面有重大意义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经济结构必须加快调整,努力实现资源优化。虽然说,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果想要保持或者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加大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而城镇化就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城镇化的聚集效用和辐射效用,带动经济资源的重新组合,让经济中的要素合理地分配和流动。而且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可以让大部分人口在城镇集中起来,而这些人口也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城镇化可以扩大我国的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而消费则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这就是说,如果消费需求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经济的发展速度会明显减慢。在我国,城镇是主要的消费地区,如果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会明显提高消费需求。虽然说,现如今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城镇化,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必须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都在城镇落户,从而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而且随着城镇化逐渐发展,农民的收入也会明显上升,那么农民的消费水平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也会促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到城镇,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候,也会增加消费需求的上升。所以说,我国推动城镇化必然会提高我国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三、推动城镇化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

浅谈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 摘要: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一直是跌宕起伏,自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开始蜕变,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行了30余年,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城市化率仅达到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水平,这还是按照统计局52%的标准进行比较的。从此可以比较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发展的道路上,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解决。 关键字:发展过程;问题;方向 正文: 一.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二.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根据城镇人口的变化特点,可将中国城镇化阶段大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恢复和起步时期(1949~1957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时期,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5765万人增长到1954年的994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7%,是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2.2%的3倍多。这一时期可再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49~1952年的3年恢复时期。该时期城市经济迅速恢复,安排了大量失业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较多,1951~1953年间年均人口净迁入率为33.1‰,城镇人口年增长率为7.5%。②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为满足工业建设项目的需要,“一五”期间从乡村进入城镇的人口达1500万之多,加上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至1957年,城镇人口增加了2400万,年均增长7.0%左右,成为城镇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2超高速城镇化阶段(1958~1960年) 这一时期强调赶英超美,提出了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的总路线,致使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过程和超高速城镇化过程,3年间新设城市33座,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 3停滞时期(1961~1976年) 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61~1965年的经济调整时期;②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盲目大跃进,至1961年时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大滑坡,中央政府不得不大力调整工业结构,通过提高设市设镇标准而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其结果,城市数由1961年的208座下降到1965年的171座,同时期内的城镇化率也由24.7%下降到18.0%,出现了城镇化的大回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出现强烈的政治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出现了第二次城镇化的大回落,其显著特征是大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的城市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在工业建设方面,过份强调国防意识,导致“三线”企业的布局过于分散,阻滞了基建投资对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造成城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长完全由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致。 4城镇化增长阶段(1977~1983年)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城镇的发展,并适时适度地在1979年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允许知青回城、允许下放干部返城等,从而使城镇机械人口、特别是大城市的机械人口增长加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5城镇化高速增长阶段(1984~1995年) 1984年,中央政府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同时又修正了1960年代以来的市镇建制标准,从而使全国城镇数量迅猛上升。1984年,全国设市城市数为300个;到1994年底,设市城市数即增加到622个,平均每年增加32个。按第四次人口普查口径,城镇化水平也由1984年的23.01%上升至1993年的28.14%。 三.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XXX城镇土地使用现状及建议 政协XXX经环委 2013年4月25日 一、我县城镇土地使用现状 我县总面积2927平方公里,辖6个镇,19个乡,总人口3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2.5万人,城镇人口5万人。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土地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城镇土地开发的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县城面积2.76平方公里,从2008年年供应土地56.78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入库649万元,到2012年年供应土地400.44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入库4775万元。五年来,共供应土地1669.98亩,实现土地收入入库15007万元。 二是城乡规划逐步完善和细化。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多次对县城和各乡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完善,目前,县城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镇总体规划已基本修编完善,城镇建设将更加有章可循。 三是城镇土地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我县建立了县土地储备中心,实现了县政府有效控制全县一级土地市场,通过直

接征地、开发、拍卖的方式,避免了由房地产开发商控制开发土地,一级土地利润由房地产开发商获取的现象出现;实行了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逐步规范了土地开发管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多头开发土地,低价出让土地现象。 四是城镇建设步伐继续加快。XX小区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检察大楼、劳动大楼、地税大楼、教育新村、卫生新村、经济适用房和部分居民建房拔地而起。XX、XX等小区投入使用。完成了XX大道、XX路、XX路、XX大桥路灯改造,XX路和工业路工程已经建成,XX路改造已全线拉通。XX公园、中心城区防洪堤景观工程业已竣工。城镇品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社会效益显著。 五是工业园区建设效益初显。我县创办工业园以来,从统计的园区11家企业来看,2010年到2012年共缴纳国税2311.8万元(其中增值税1973.2万元,企业所得税338.6万元)。2010年为355.8万元,2011年为434万元。同比增加78.2万元,增长22%,2012年为1522万元,同比增加1088万元,增长251%,从税收增长的速度来看,工业园占用城镇土地使用效益还是较好的。非园区的工业企业产销不理想,个别规模企业年缴税量还停留在个位数上。 二、制约我县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1.城镇体系布局不合理。我县经过多方努力编制了各类规划十多项,但这些规划大多是方向性、理论性的总体规划,大部分建制镇没有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

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速产业发展

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速产业发展 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动力,以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向城镇社会、人类聚居从农村空间形态向城镇空间形态、人类文明从传统农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为本质内涵的转变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发展方式的城镇化,而不是单纯的人口城镇化。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兵团考察时指出:“要把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兵团特殊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的有效措施。”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推进垦区城镇化。无论是增加兵团就业岗位、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增强兵团凝聚力,还是辐射带动周边县域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致富,都要求在垦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城市和小城镇。这是事关兵团和新疆发展的长远大计。从安营扎寨到设市建镇,表明了兵团发展壮大的辉煌业绩,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一座城镇,就是一个现代文明的聚集地,一个维稳戍边的堡垒。”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从战略高度指明了兵团发展的方向,为构建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建设体系指明了道路。 一是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职工收入。团场所处的资源环境局限性很大,缺乏大规模发展大中城市的地理条件,不可能走只发展大城市和农业劳

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团场小城镇建设是兵团城镇化的重点,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团场职工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职工增收的途径,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变职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和思想文化素质,增强团场的凝聚力,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二是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务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刺激非公经济的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团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团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城镇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城镇化的大推进,就没有工业化的大突破。工业滞后是团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团场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点。只有加快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城镇集聚产业、资金、人才的优势和基础设施共享的便利条件,为工业发展搭建平台,引导工业企业向城镇集中,才能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团场工业化的进程。 四是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改善职工的生活质量、提高职工素质和保持团场社会稳定。当前,团场基层职工相对分散居住,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平衡,城镇档次较低,城镇功能不尽完善,缺乏吸引力,直接影响到职工素质提高和屯垦戍边队伍稳定,不利于团场的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发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 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而在随后的1964~1965 年,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化开始呈现回升态势,到1965年底全国城镇人口缓慢增加到13045万,城镇化水平也恢复到18%附近(17.98%)。 3.城镇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的全面好转并带动城镇化发展逐步恢复并未持续多久,更未能促使我国城镇化从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文革”的开始以及国家在其后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失误,殃及刚刚有所起色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徘徊停滞阶段。整个“文革”十年以及受其影响的随后两年中,全国大约有3000 多万城镇青年学生、干部和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劳动和安家落户,而且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使得基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城镇脱节从而导致城镇建设大大滞后, 许多小城镇日益衰败。从1966年到1978年虽然城镇总人口从13313万增加到17245万,但由于全国总人口也基本保持了同样的增速(从74542到96259万),总体城镇化水平仅从17.86%缓慢提高到17.92%,整个13年间全国城市总数只增加了21个。 4.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年) 随着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11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科左后旗城镇化建设以建设蒙古族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坚持南移东扩的发展格局,抓规划、绘蓝图,抓建设、强基础,抓管理、上档次,抓美化、变面貌,各项基础工作整体上不断加强,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科左后旗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力度,做大县城、做精集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甘旗卡镇建城区面积13.24

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口近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万人)。老城区三街六路总长29.12公里,新城区道路为九街五路,目前已完成铺设20公里。完成的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工程。重点建设了博王大街、潮海街、巴彦路延伸、团结路延伸、建设路延伸及南工业园区路网工程。(2)市政工程。通过实施亮化改造,镇区路灯总数已到3000盏,亮灯率达95%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公厕100余座,人行路彩砖硬化面积30万平方米,更新、扶正路边石8万延长米,新铺和改造雨水管网100公里。(3)园林绿化工程,每年自繁自育在各街路栽植各类花卉30万株。镇区绿化覆盖率26%,人均绿地达到24平方米。(4)集中供热工程,目前供热面积已经达到120万平方米。(5)垃圾处理场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即将竣工。(6)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近期1.5万吨/日,远期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此外建筑开发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五年来共完成各类房屋建设工程271项,面积146.83万平方米,投资14.73亿元。 (一)科学规划管理,拓展城镇空间。科左后旗投资135万元,聘请北京、沈阳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一轮《甘旗卡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金宝屯镇城市总体规划》、《甘旗卡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甘旗卡镇区 5.44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甘旗卡镇37平方公里和金宝屯镇18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构筑了甘旗卡镇“东

周以忠在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定稿)

周以忠同志 在全市城镇化和住房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4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市上下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努力加快推进城乡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三个跨越”和开封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刚才,学杰同志传达了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精神;各县区和部分市直部门向市政府递交了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针对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开封新区、兰考县和金明区做了很好的大会发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站在促进开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跨越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市城镇化率为4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把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

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的全局性举措来实施、紧迫性工作来推动、历史性任务来完成。 (一)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结构,有利于资源要素集约利用和优化配臵,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和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综合性、关键性、全局性意义和作用。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能够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消费条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释放出巨大的生活性消费需求。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8%的目标,我市要达到这一平均水平,就得把5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因此,推动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近年来,我市

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战略思考 宁越敏 杨传开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Ning Yuemin Yang Chuankai (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As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 series of problem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the transition of urbaniz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o, the concept of new urbanization is put forward, and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hot topic and focus of attention. The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d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Last,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ur strategic focus of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传统城镇化道路逐渐显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的推动下,城镇化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回顾了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然后从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最后就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若干思路。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应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城镇化发展新动力;以人为本,促进社会融合建设包容性城市,推进以国民为对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推进体制创新,关注小城镇发展,提升小城镇发展活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会融合;生态文明;新型工业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辅相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作者简介:宁越敏、杨传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近日,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全区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深入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区的城镇化工作明确了任务、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为此,结合我厅自身工作,在推进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要重点抓好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城镇规划治理水平 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各地做好城市设计。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注重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把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身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按照住建部的部署,做好旗县域城乡商品化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工作,试点旗县以城乡规划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用地为边界,编制旗县城乡总体规划,实现“三规合一”、全县一张图、县域全覆盖。 切实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和管控措施,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法规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和变更,杜绝“政府换届、规划换届”现象发生。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治制度,进一步增强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严格落实规划公示各项规定,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人大对城乡规划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建立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落实对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责任追究。 二、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在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用科学的理念规划城镇发展模式,按照新型城镇化方向并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按照“三规合一”的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三项规划,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

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日期:2009-9-16 一、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地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国土面积中适宜开发建设的空间十分有限。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发展背景下,既要立足自力更生,以我为主,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又要在有限的适宜人居的地区进行城市建设,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既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和城市地区,又要注重发展小城镇,通过减少农业人口,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服务水平;既要推动沿海地区继续率先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又要提高广大中西部的发展动力;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保持外贸竞争力,又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稳步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在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制约条件下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情况和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6.07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解放初期的10.64%提高了35个百分点;比1982年的21.1%提高25.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提出了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小城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 第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2013-11-4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2013/11/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日前正式结题。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担任负责人,2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该项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这份报告也成为项目组就城镇化问题向中央提建议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报告包括1个综合报告和8个课题。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也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结果。随着当前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城镇化将会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现有的“城市病”将蔓延,影响现代化进程,无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13亿人口大国的城镇化持续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但是,囿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实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中1/3的流动人口群体无法享受城镇待遇;农民工整体上技术能力缺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无务农意向,“不融入”或“半融入”的城市现象突出,成为提高消费、拉动内需的制约瓶颈和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农村精英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限、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显现。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性复合型

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摘要:我国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任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在大力的推进城镇化建设,而在逐步的城镇化建设中又展现出了许多的挑战与机遇,而正确认识这些挑战与机遇是有利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和政治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我国(中国)城镇化挑战机遇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开始原因与发展状况 (一)原因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行,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要,其中在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足以证明我国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度。同时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就现阶段来说,四大经济失衡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要想实现健康持续增长,就必须实现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城镇化建设将是中国经济顺利转型的突破口。所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城镇化建设就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从局限“区域协调发展”一隅,到上升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综上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国家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 (二)背景及发展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并且,从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共同经验,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条路。例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那么我国现在的城镇化建设又在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或说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但是其中不免显露出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中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一)生活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2013年1月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北京咳”这一名词在民间迅速传播。元凶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污染。而这一切追根说与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密不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