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多点支撑促崛起 重点突破谋跨越

多点支撑促崛起 重点突破谋跨越

多点支撑促崛起  重点突破谋跨越
多点支撑促崛起  重点突破谋跨越

《多点支撑促崛起重点突破谋跨越》

直播时间:2012年1月13号11:15—12:00

直播地点:好苑新海天酒店六楼

做客嘉宾:省人大代表、荆州市市长李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社科院长江经济带研究所所长彭

省农工党委员杨

11:15

【两会直播间】版头

柳: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收音机前各位听友,腾讯微博的各位网友,大家中午好,您现在收听到的是湖北之声和腾讯网腾讯微博联合为您制作呈现的2012全省两会特别节目:《在激情跨越的征程上》。今天为您播出第3篇《多点支撑促崛起重点突破谋跨越》。我是主持人柳。

熊:大家好,我是熊!今天,我们同样在设于“两会”驻地—好苑新海天饭店六楼的湖北之声两会直播间为您进行现场直播。你可以通过湖北之声的腾讯官方微博进行网络互动,或者通过腾讯微博的微话题#我心中的两会议题#,和我们进行网络互动!我们节目的所有直播视频都可以在腾讯大楚网视频中全部呈现。

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大量篇幅说到了抓住“一主两副”这个龙头,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要加快“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率先发展,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荆州振兴崛起,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知道三位嘉宾听了王国生省长所做的报告,有怎样的思考?

彭:

李:

杨:

熊:2005年8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定位。这份期望,赋予湖北历史性的责任和使命。

依托责任和使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不断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促进中部崛起。接下来带大家一起梳理一下:

【重大战略决策片花】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正式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11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开始实施,湖北迈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重要一步。

2009年11月,涵盖全省的“两圈一带”战略全面正式形成。

2011年年初,我省相继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

2011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武汉、襄阳、宜昌现场办公会。宣布“一主两副”战略全面实施。

2011年12月,荆州“壮腰工程”吹响号角。

同样在这一年,我省提出了“中三角”战略,意欲依托武汉城市圈、湖南“3+5”城市群和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构建一个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快速增长经济区。一个一元多层次的战略体现初步显现。

柳:听了刚才的片花,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路径初步显现。构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什么要制定一元多层次的战略体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能达到怎样的聚合效应?

彭:

熊: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说,中央赋予湖北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使命,湖北要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四基地一枢纽”,增强自主创新示范、对外开放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引领“三大功能”,以名副其实的中心功能、示范作用、“两型”建设的前列位置来担当“支点”重任。

经过一年的发展,在过去的2011年,湖北省在招商引资上取得了不小成绩,我们通过一段片花了解下:

【招商引资丰收年片花】

2011年,湖北进入了招商引资的“丰收年”,承接转移的“硕果期”:全省签署的招商引资合作项目,涉及总投资逾八千亿元;截至去年11月底,湖北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16个,其中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2个,到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近百家。

法国施耐德电气将其区域总部落子武汉,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中西部的第一个代表处也设在武汉,韩国乐天、日本普利司通、一个个如雷贯耳的产业大鳄,纷纷向长江中游这一新兴“引力场”聚拢。

湖北一个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将在长江中部城市群中崛起。

熊:虽然看到了成绩,但湖北想要在长江经济带中赶超上海和重庆还需要一段路要走。想请三位嘉宾分析下,目前湖北战略发展存在哪些不足或者制约?

李:

彭:

杨:

柳:好的,您现在收听到的是湖北之声两会特别节目《在激情跨越的征程上》。你可以通过湖北之声的腾讯官方微博进行网络互动,或者通过腾讯微博的微话题#我心中的两会议题#,和我们进行网络互动!现在,网络上已经有不少的网友关注到今天的话题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网友:有网友说,我发现武汉也有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襄阳也有。能不能进行差异化互补式的发展呢?也就是产业优化,这样不是更能够节约能源消耗吗?我觉得一主两副还得加强产业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整合资源。

网友:我是襄阳的网友,我想说,自从一主两副战略思路确立以来,我觉得我们襄阳变化还是很大的。像万达这样的企业也落户襄阳,我们生活质量和收入都有所提高。文化氛围也比以前浓厚。很为省委省政府的这一决策较好!

网友:武汉8+1城市圈已经提出多年,可如今有些问题依旧不能实现城市圈的互通,比如,将武汉城市圈的区号统一为027至今都没有实现。今年省季各大战略齐头并进,我关心的是能不能够落实的问题。

熊:这几位网友有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一主两副要进行产业优化,城

市圈发展需要突破种种壁垒等等。那么,现阶段,完成中部支点任务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彭:壮腰身,打造城市中游城市集群。。。。

李:

【两会直播间】版头

柳:在湖北长江经济带上,武汉段是则龙头,宜昌段是龙尾,荆州段是“龙腰”。要把这条巨龙舞起来,既要龙头高昂,又要龙尾摆动有力,更要龙腰强壮。

熊: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武汉城市圈规划和全省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武汉的龙头和核心地位已确立;鄂西圈规划布局,确立了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相比而言,作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岸线最长的“龙腰”,荆州显然不够强壮。所以在2011年12月份,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振兴湖北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荆州壮腰工程。听到这个消息,我想李市长和咱们荆州人都感到非常的振奋。李市长,谈谈在这之前荆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李:

柳:说到荆州,和武汉一样,曾经被称为是大荆州。历史上的帝王之都,由于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经济快速发展,一度成为继武汉市之后的又一大城市。也涌现除了一批享誉盛名的名牌产品,如活力28沙市日化、鸳鸯牌床单、荆江牌保温瓶、沙松冰箱等等。但是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荆州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李市长,给我们说说目前制约荆州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李:

杨委员,您怎么看荆州目前的发展,您觉得荆州壮腰工程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杨:

熊:省委省政府也量体裁衣为壮腰工程提出了五壮的要求,也就是壮产业、壮交通、文化、新城、强县。我们知道,目前荆州已经被省发改委批准将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请彭教授谈下,这个新的省级战略会为荆州带来哪些机会,或者说是实惠?

李:

柳:湖北之声记者朱正在荆州团,接下来我们请进他的电话,看看他在荆州团了解到的情况:

朱,你好!

我们知道今年省委省政府重要省级战略之一就是荆州壮腰工程,那么如何让企业、百姓享受到实惠,他们有怎样的观点或者建议。

朱:。。。。。。。。

熊:这位代表说到了一个招商引资的软环境问题。的确,我省在2011年推行的治庸风暴,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湖北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为湖北经济做出贡献。那么这位代表的心声,请李市长,您给回答下。

李:

网友:马,他说,荆州以前老轻工业很多,都是有名的,可以现在末落了。想问下市长及嘉宾,如何让老瓶子换新酒。我们期待老品牌在回到我们身边。

彭:您怎么看这位网友的意见

柳:壮腰对荆州来说目前还有也很多的困难,比如工业不是很强,农业基数大,但附加值高,区位优势很大,但交通不发达,名气很响亮,但旅游经济拉动有限同时招商不足。如何细化这五壮,以怎样的工作思路来改变目前的现状呢?

李:

彭教授,对于壮腰,您有些怎样好的建议。

彭:

【两会直播间】版头

熊: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路径清晰体现,意味着湖北发展战略实现了由“重点突破”向“多点支撑、协调共进”的转换,从而实现了从“谋一域”到“谋全局”的突破。这对整个湖北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刚才说到了,解决湖北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挥腰身的作用,目前必须要壮大湖北的腰身荆州。那么如何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实现重点突破与多点支撑的格局?我们首先来听听代表们委员们对这个有怎样的观点,我们连线湖北之声记者华:

华你好!这两天你走访了哪些代表团?

柳:好的,感谢华。

杨委员,您觉得湖北在实施战略时应该从何发力?

杨:

彭:

李:

网友:2011年两会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两区建设”,也就是王国生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一红一绿”。一年过去了,不知道两区建设能否给百姓交一份成绩单,有多大的成效?

彭:

熊: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参与我们今天节目的讨论,也感谢各位听友、网友,参与本期节目的互动。我们节目的所有直播视频次日起都可以在腾讯大楚网视频中全部呈现。

明天上午11:15——12:00,湖北之声2012全省两会特别节目《在激情跨越的征程上》将为您带来《》,欢迎收听!

最后,本期节目编辑熊,监制感谢您的收听。再见!

十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十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山西日报(山西日报20100721期——山西日报20100731期) 在2010年7月29日下午举行的山西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新当选的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在讲话中提到:?我们必须以无畏的胆略和务实的举措,从煤炭依赖、政府依赖、计划依赖中解放出来,从封闭守成,小农意识,畏难情绪中解放出来……要牢牢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布局各项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让想干发展的人有舞台,让干好发展的人有回报,形成人人想发展,个个谋发展,处处干发展的浓厚氛围,要牢牢树立转型跨越是山西发展必由之路的思想。 解放思想放胆争先——一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关键看有没有胆气,敢不敢干……一定要敢往大处想,敢往大处做。? ?面对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期,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敢于争先,立足本地打造企业平台,眼睛向外拓展发展空间……? 一个多月来,省委书记袁纯清走遍了三晋大地,从南到北,从东

到西,一路走、一路问,一边看、一边想,一面听、一面讲,其中解放思想是他反复提到的话题。 对于山西这样一个内陆省份、能源资源大省,解放思想远比占有技术更为重要,远比拥有资金更为珍贵。强调解放思想,抓准了山西的要害,抓住了制约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 改革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社会中每一次大的发展变迁,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思想解放了,经济社会发展就快,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幅度就大;而思想观念受到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就慢,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就难以有效提高。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解放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激发内在动力的过程,就是释放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也必将成为山西今后一段时间和?十二五?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 现在山西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期和机遇期,经济要转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发展要跨越是山西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也是山西3400万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福祉所在!而要在转型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破除僵化保守、阻碍发展的思想。山西发展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都与解放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山西发展的差距和不足,也无不与思想还不够解放紧密关联。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发展较快的省市比较,山西在发展方式、社会事业、创新能力、对外开放、利用外资以及发展环境等诸

申论写作模板:乡村产业振兴.doc

申论写作模板:乡村产业振兴 申论写作题型千变万化,只有做好平时写作素材的积累才能更好的写出文章,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申论写作模板: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申论写作模板:乡村产业振兴 [精彩标题] 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2. 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 [精彩开头] 示例一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产业经济的发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乡村的社会和谐、文化发展以及村庄空间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则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有助于实现更高水平、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示例二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

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根本和基础前提。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生产力的进步,就没有农民的持久、深层、源头的富裕,也就没有农村发展、改善、变美的根本支撑,农村其他一切美好设想和规划,也就都只能是“睡中梦”,农村的“新”发展,根本还得靠产业“兴”旺。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加强产业支撑,只有壮大我们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只有产业兴旺、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更强,农村经济更加繁荣,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让农民充分分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示例二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试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以及探讨加快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途径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关于“文化软实力”,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中认为,“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江泽民同志很早就指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2]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3]可见,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从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我国整体的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增速,总体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经济实力越来越增强,在国际方面的影响力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知名学者郑永年认为,“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经济的崛起还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也没有造就一种新的文化。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失去文化传统的

比较优势产业变迁及跨越式发展

比较优势产业变迁及跨越 式发展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比较优势、产业变迁及跨越式发展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产业变迁资本赶超跨越式发展 论文摘要: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实现了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一国的成功结合,揭示了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在产业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提升为先导,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突变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赶超是经济赶超的关键。 近年来,理论界对于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发展战略有较多的讨论,在讨论中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一国产业结构变迁及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路径,但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方面遇到了较多的挑战。笔者试从比较优势角度论述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快速变迁和经济赶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一、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及其科学性 林毅夫等从对赶超战略的批判入手,借助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为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奋斗 ——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7月29日) 袁纯清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召开的。 省委认为,山西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着眼“十二五”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从山西省情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必须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动员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埋头苦干,为开创富民强省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干部群众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省委、省政府提出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把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作为战略重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合山西实际。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回升稳步向好;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要成果,煤

炭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循环经济迈出坚实步伐,节能减排得到切实加强,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交通、水利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城乡统筹取得新进展,“三农”工作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以“五大惠民工程”和农村“五个全覆盖”为重点的民生关怀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以强有力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扭转了一度时期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发挥了首都“护城河”作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得到加强,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推出一批有影响的力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干部作风有了新的转变,基层党建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健全,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新进展。今年上半年,大部分经济指标恢复或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步入稳定较快增长区间。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山西欠发达的省情没有改变,山西转型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山西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面临巨大压力,与全省人民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我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足。纵向比成绩明显,横向比差距不断拉大,一些经济总量长期排后于山西的省份这几年超越了我们。“十五”末的2005年,山西GDP在全国排第16位;2009年排全国第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第一要务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第一要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笔者认为,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关键是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农业尽快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坚持质量第一,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坚持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标准制修订,加强农业标准宣传推广和使用指导,大力宣传农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严格落实安全间隔期休药期规定,从源头上减少非法添加、滥用乱用现象。推进规模经营主体按标准规范生产,建立生产记录台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严格投入品使用监管,建好用好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加快追溯体系建设。落实农药管理条例,全面实施农药生产二维码追溯制度,实现兽药经营企业入网全覆盖。严格兽用抗菌药物管理,不批准人用重要抗菌药物等作为兽药生产使用,逐步退出促生长用抗菌药物。加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农产品追溯与项目安排、品牌评定等挂钩,率先将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将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开展质量安全乡村万里行活动。 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将品牌打造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绿色、有机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立品牌创建激励保护机制,鼓励媒体宣传推介优质品牌。 推进现代种业提挡升级。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提升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质量。启动特色作物良种攻关,建立一批区域性特色良种繁育基地。继续实施制种大县奖励,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完善国家农作物、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和海洋渔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探索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严厉打击种子套牌侵权行为和非法转基因种子生产销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力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定义,软实力与软权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基本内涵本文强调文化软实力,更多的强调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对于文化的界定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化,而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文化。首先对于文化的界定要明确、分析。奈指出,软力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o 1、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2、(大国崛起、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 一、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研究路径)从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 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 1、从国家层面 2、从地区层面 3、从国际层面,全球互动,全球文化 4、战略思维,大国社会性成长规律转变现实与理想两种思维。世界大国地位的 维持的四个方面。成长方式的哲学思维的转变 5、战略结构(权力结构的转变,权力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 6、战略定位与决策(中国崛起应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 提高不是投资、援助等。) 二、战略和战术的结合提升策略 1、现实与理论的方面 2、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实践。 与现实意义(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选题意义 国际文化讲坛上流传着一句名言:19 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 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 世纪要靠文化改变世纪。“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人类关照世界的新视角、认识世界的新理念、改变世界的新方式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①当前,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世界核心概念已是不争事实,它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②。国际社会的竞争也反复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发展上占据了制高点,获得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该民族或国家也就能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和明显优势。在我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觉醒,文化软实力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作点粗浅的探讨 国际视域下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性问题与路径依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本文主要强调在国际视域下,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如何转变为文化软实力。

对中国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一些看法

对中国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一些看法 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真。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大国文化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可忽略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重大文化战略问题。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清末三四十年间,清代特产之考证学,虽依然有相当部分的进步,而学界活力之中枢,已经移到‘外来思想之吸受’。一是元气虽极旺盛,然而有两种大毛病:一是混乱,二是肤浅。直到现在,还是一样。这种状态,或者为初解放时代所不能免,以后能否脱离这状态而有所新建设,要看现时代中国所处的状态。 中国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这样的外交活动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作为中国文化的端午节已经被韩国成功申请为自己国家的节日,而我们都问问自己有几个人每年的端午节去实现这个节日的意义呢,我门自己不重视自己的节日。而让它变为外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如何去想呢,难道我们还要大方地说无所谓嘛。没必要吧。我们要加强对自己文化的重视,这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爱祖国的前提下,爱护只要是中国的一切,让端午节拥有他本应该受到的重视。 端午节只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其实我们国家的很多文化遗产已经处在危险的边缘上,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时刻保持着灭绝的威胁。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面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多样性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

如何实现我镇经济跨越式发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努力实现全镇经济跨越式发展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行为。快速发展不等于跨越式发展。落后者快速跟进,也不属于跨越。只有落后者跨过先行者的某个阶段才属跨越。跨越式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涵:一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性。跨越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整体跃升,既要有数量的赶超,又要着力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跨越式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是在结构调整基础上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跨越式发展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后劲;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眼前有增长并不等于有后劲,规模大并不等于结构优,速度快并不一定代表质量高。快了不用刀子砍,慢了不用鞭子赶,跨越发展应当是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二是创新的前提性。跨越式发展必须推进全面创新,谋求先发效应,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体制创新上优人一着,在机制创新上高人一等,在科技创新上快人一拍,集中力量突破全面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打破常规,求新求为。三是非均衡性。跨越发展是一个时间过程,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非均衡发展理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基础好、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并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镇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们提出了今后三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结合三级工作会议精神和这次学习班的安排,我讲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这是我们讲了多年的一个老话题。之所以还要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处处感觉到,思想观念问题仍然制约着我们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发展的开关。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首先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做到“四破四立”。 1、坚决破除“乡镇不能干大事,发展难有大作为”的狭隘观念,牢固树立“乡镇要有大作为”的强烈发展意识。华山镇可以建济南还没有的高尔夫球场、胶州市李哥庄镇能引进外资企业116家。我们通过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亲耳聆听了经济发达地区 发展的脚步声,切身感受到经济发达地区人们观念的巨变。通过学习讨论和实地参观,我们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更开放的眼光审视自己,用更广阔的胸怀博采众长,真正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形成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和全新的理念求发展的共识。 2、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意识,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发扬优势,增强必胜的信心和勇气非常必要;高瞻远瞩,放眼世界,横向比较,寻找和改进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尤为紧迫。对照经济发达地区的观念变革、管理模式、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我们应该猛醒直追,迎头赶上,坚决摒弃成绩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快年年走的自满意识,树立誓争一流的胆识和气魄,高起点、高标准地谋划发展。

山西惟有通过全面转型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山西惟有通过全面转型才能实现跨越发展。为什么? 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跨越发展的真谛,就是以科学转型为"跳板",探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可以说:跨越是目的,转型是手段。纵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越进步,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大转型:英国依靠技术进步转向工业立国,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领头羊;上世纪80年代,美国把信息技术转向民用领域,一举成为信息时代最大赢家......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孕育重大变革,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和转型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山西必须抓住这次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以大转型促进大跨越。转型发展是国家取向。近年来,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将在"十二五"规划中成为制定政策和布局项目的战略重点。在此背景下,各省区市之间一场新的发展赛跑,围绕转型发展全面展开。山西只有奋力加快转型,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才可能在新一轮"赛跑"中成为"黑马"。 转型发展是山西主题。能源重、化工轻;采冶重、制造轻;生产重、服务轻;材料重、加工轻--作为能源资源大省,山西的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而且,在现有增长模式下,山西省的经济增速越高,结构重型化、不协调、不安全的问题越突出,发展的成本、代价和难度越增大。鉴于此,山西不转型就没有发展、没有和谐,也没有民生的改善。惟有转型的文章做好了,山西跨越发展的目标最终才能实现。 山西实现转型发展如何破题? 只有转型发展,才能实现发展的跨越。那么,山西转型发展的大文章该如何破题?

对此,袁纯清在讲话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的发展。" 这番话观点新颖,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的确,转型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脱离现实谈发展,不切实际谋转型,就是建"空中楼阁",注定难成大业。以煤为例,山西"因煤而困",但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因此,山西的转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围绕煤来展开和推进。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须充分认识到煤炭不仅是能源资源,也是碳材料资源,更是重要资本;不仅要挖好煤,更要用好煤;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不仅要开发好地下资源,更要开发好地上资源。 正是在这种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袁纯清紧密结合省情,指出了山西转型发展的重点:"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袁纯清代表省委提出的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总定位,振奋人心,引人遐想。 转型正当其时,跨越前景灿烂--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如何解释拉美陷阱? 拉美国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实现了人均GDP3000美元,但由于未能及时转

最新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研究

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研究 论文关键词:安徽崛起经济发展新思路东向发展 论文摘要:要实现安徽经济崛起,东向发展是其现实选择。要牢固树立主体和主动意识,形成成功的开放区域,着力培育区域创新体制和机制。把东向战略的实施重心放在保持和争取资源、开发和开拓市场上。同时要创新发展思路,推进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发展重点,走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内在动力;创新发展环境,营造创业氛围。 安徽地处中国东部腹地,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具备了优良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条件。但目前安徽经济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比较落后,要实现安徽经济崛起,必须创新经济发展思路。 一、东向发展是安徽奋力崛起的现实选择 1.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经济发展宏观格局看,安徽的经济走向应该是东向。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东部大开放战略,一个重要的意图是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个战略意图已经初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已形成了沿海带动型的发展格局。与安徽紧邻的“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GDP、1/4的财政收入。长三角经济圈已迅速崛起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和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直接接轨世界的平台。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推行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的规律,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区位优势的必然选择。

从区域经济关系看,安徽的发展必须是东向。虽然从行政区划上讲,安徽属于中部地区,但从经济区划上来说,安徽又处在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其中马鞍山等还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而且这种经济区划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安徽省际之间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70%以上是指向“长三角”及江浙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更为增强,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然密不可分。因此,推行东向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按经济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在中部崛起中选准自己空间定位的科学决策。 从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看,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地的不同优势,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充分体现安徽的区域功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同样活跃,外向梯度转移呈加速之势。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具有无缝对接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市场、科教等优势。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主动承接长三角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同时,积极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农产品、能源、材料、劳动力和配套产品等支撑,将使安徽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流动和合理配置,带动并深化省内产业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形成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增强发展能力,加快奋力崛起的进程。 从历史渊源和人文联系看,安徽积极东向发展,也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安徽属“吴头楚尾”,江淮之间的语言也属“吴语”体系;300多年前,安徽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徽州商人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苏南的洞庭商帮和浙江的宁波商帮、龙游商帮,都与徽商有密切的联系,有的还传承着徽商亦儒亦贾

绿汁江流域重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绿汁江流域重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大麦地镇位于双柏县南部,与玉溪市新平县、峨山县接壤,国土面积平方公里,镇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640米,最低海拔630米,立体气候明显,特别是流经境内的绿汁江流域形成的地域优势,让沿江一带成为了大麦地镇乃至双柏县的开发热土。近年来,各类热作产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一、产业发展优势。 (一)气候资源优势。绿汁江流域气候资源独特,海拔高差突出,属典型的亚热带、热带河谷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极为丰富,年平均气温22℃左右,极端气温度,沿江河谷地区全年无霜,适合热作果蔬产业发展。 (二)土地资源优势。大麦地镇境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万亩,人均耕地亩,沿江一带可开垦利用的土地面积有2万亩,投资开发潜力大。 (三)水利资源优势。大麦地镇河流主要有绿汁江,由峨足村委会三台坡村民小组起至蚕豆田村委会太河村止,流经大麦地镇辖区47㎞,流量约为300方/秒,可有效解决峨足、普龙、蚕豆田沿江一线3万亩土地灌溉用水。

中国崛起读后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 在读过《中国震撼》一书之后,我仔细思考着书中带给我的种种由中国发展进步带来的“震撼”。是的,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腾飞,以至今日成为亚洲经济最强国家。加之上世纪末的港澳回归,更是为我国的团结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蓝图上添加了重要的一笔。同时,书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吸引了我,那就是中国对待世界的态度。 张维为在书中谈到,中国打开国门后,不仅迎来了世界,而且也融入了世界——中国正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的活动,争取与自己的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虽然西方还有部分国家在某些方面依然遥遥领先于中国,但是中国正在逐步成长为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对手,并且正在创造一种符合自己社会历史与社会要求的、与美国现代民主相抗衡的政治体制。不管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者团体组织怎样看待现在的中国,中国必然昂首登上世界的舞台,塑造属于自己的位置。正如外交部长杨洁篪曾经说过“现在中国的命运正越来越紧密的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应在“外树形象,内修气质”的前提下,学会用世界性的语言来与国际社会对话与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轨,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破解难题,以国际贸易通用的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贸易行为,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东西,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底气,更有自信。 除了通过《中国震撼》了解到中国现状,最重要的我从书中获得了对我们国家的自信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人会被被西方的一些不实或偏颇的报道蒙蔽,产生一种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和心理。但是这是不可取的。正如书中所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北京在准备基础设施,而美国在准备对伊拉克的战争,一个准备的是建设,一个准备的是战争。谁在以更加积极稳妥的姿态前进,而谁又在扰乱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目了然。而且近年来不只是国家层面,许多中国企业也都为中国崛起做出贡献。华为成功打入瑞典的市场,联想公司打出了中国品牌,汉语已经成为世界最热门的语言,各个大学争办孔子学院。所以,中国一直在建设,在发展,需要的是和平的环境,也正是我们普通群众所希望的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对未来的中国充满信心。我们应该有很强的底气,很足的自豪感。 但是在发展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反思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腐败、失业、大学生就业难、低收入群体多、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困难、劳动市场纠纷冲突多发、部分区域的民族问题和恐怖组织的破坏。这些都是未来中国需要继续面对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味地看到中国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只会使得我们陷入对未

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

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 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是很多欠发达地区提出的宏伟目标。然而,要真正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决不是简单地靠口号和决心就 能实现的,而是要依靠对跨越式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科学决策才能实现。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内涵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 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跨越行为。跨越式发展,实际上是与渐进式发展 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特殊发展方式。它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 用的结果,是开发人力资源的结果,是发挥后发优势的体现。 其一,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性。跨越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 整体跃升,是在经济结构优化基础上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我们决不能把跨越式发展仅仅理解成快速发展,简单扩大再生产,盲目地搞低水平的重复。跨越首先是发展战略的调整,经营理念 的变革。跨越式发展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后劲;不仅要看规模,更 要讲质量;眼前增长并不等于有后劲,规模大并不等于结构优,速度 快并不一定代表质量高。跨越式发展应当是数量、结构、质量、效益 的统一。 其二,是创新的前提性。这也就是说,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来 实现,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打破常规,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而观念创 新又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的前提,没有观念创新,没有普遍的社 会心理氛围,没有变革现实的要求,没有勇于改革的胆略,就谈不上 跨越式发展。 其三,是非均衡性。这也就是说,跨越式发展是一个时间过程,要遵 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基础好、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行重点突破。 一是要夯实发展基础。要选择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较快增长速度、较

农村信用社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路径 (2)

农村信用社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路径 站在“十二五”发展的历史起点,省委袁纯清书记发出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为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奋斗”的重要号召,为全省“十二五”发展勾勒出了一幅宏伟亮丽、波澜壮阔的转型跨越发展新蓝图、新画卷。省信用联社提出了“三个转变”重要经营理念和“强服务、促转型、谋跨越”的改革发展“九字方针”,成为指导全省农信社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方法论。那么,作为全省业务规模最大、机构人员最多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如何发挥其重要的金融支撑作用,在支持服务转型跨越发展中建功立业。笔者就此,结合工作实践,谈一些浅见认识。 一、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营造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新环境 转型跨越,思想先行。省委袁纯清书记讲到,思想的大门打不开,发展的大门也打不开。思想不解放,思想不转型,转型跨越的步子就迈不开。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从农信社来讲,不仅是支持服务地方经济转型跨越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农信社自身新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把思想融入到支持服务转型跨越的大潮中去。要突破思维定势,切实转变和纠正满足现状、得过且过、按部就班、闯劲不足等陈旧思想,支持敢想、敢干、敢冒、敢闯,提倡先行先试、创新发展。要在理念上创新跟进,进一步拓展延伸“三个转变”经营理念,由被动转型向主动转型转变,由以自身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要通过思想转型、理念创新,在内部营造一个敢想敢干谋发展、敢闯敢试谋发展、超常加力谋发展、真抓实干谋发展的新氛围、新环境。 二、紧贴需求,调整投向,瞄准支持转型、服务跨越的新方向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转型跨越发展工作重点,是农信社金融服务的范围与重点。对此,要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重点,积极调整信贷投向,选准五个支持重点:一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全省制定的建设三大农业经济区、十大农产品基地、六大优势产业的发展目标,持续实施“支农惠民行动计划”,支持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特别是重点支持一批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普惠增收。二是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发展绿色信贷,扶持低碳经济。重点支持全省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县。三是支持生态环保建设。重点支持“一市一河”环境整治工程,支持县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利建设,促进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四是支持民生领域发展。重点支持省政府“513”工程企业和“三农”基础客户,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青年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民营小企业发展等,巩固农信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五是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突出三项支持重点:一要支持建设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和黄河文化五大特色产业区;二要支持振兴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艺术品与工艺美术等九大行业。要全力支持“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古建瑰宝、边塞风情、关公故里、抗战文化”八大文化品牌,重点支持晋商文化、关公文化和五台山佛教文化三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三要支持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三、突出重点,找准支点,开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文章】“中部崛起”作号召 武汉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

【文章】“中部崛起”作号召武汉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2011年01月31日21:02:54 武汉亟须自救,湖北渴望自强。昔日中部老大的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呢?酝酿多时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或许是一个最佳突破口。 编者按:整整100年前,武昌起义打响了终结2000余年帝制统治的第一枪,而武汉三镇,也是风起云涌的中国近现代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但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过去的二三十年,“九省通衢大武汉”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版图上日益边缘化,湖北的地位和实力也随之低落,以至于有所谓“中部塌陷”之说。 武汉亟须自救,湖北渴望自强。昔日中部老大的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呢?酝酿多时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或许是一个最佳突破口。 “中部崛起”作号召“武汉城市圈”为依托 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梦“第四极”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中国经营报》:“中部崛起”早已成为国家战略,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也为人所熟知,那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又是怎么产生的?与前两者的关系如何协调? 秦尊文:无论是武汉城市圈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共同置于“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之下,彼此呼应、互相包容。2002年,湖北首次推出“1 8武汉城市圈”战略,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发动机,或者说后者就是前者的“放大版”。湖

南长株潭3 5城市群,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加上武汉城市圈,三地紧密相连,均以长江中游为纽带。 长江中游地区,历史上本来就有较多联系。如近代史上著名的“汉冶萍”(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中国革命史上彭德怀等开辟的“湘鄂赣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南局”(下辖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6省,驻地武汉市,1954年撤销)。如今国家设在武汉的华中电网、长江水利委员会、人民银行等机构,仍管辖湘鄂赣三省,外国驻汉总领事馆和外资银行武汉分行,业务通常也覆盖这几个省。 大约在2000年前后,湖北有人提出将武汉市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我写过多篇文章提出质疑,认为武汉以及整个湖北都不可能单独成为“第四极”。2003年,我倡议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昌九景(南昌、九江、景德镇)城市群应联手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打造“第四极”。 现在看来,这一思路已得到鄂湘赣三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官员认可,湖北省把它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国家有关部委对此也很重视,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上述地区统称为“长江中游地区”,这无疑有利于紧密合作的经济板块真正形成。 《中国经营报》:长江中游城市群涉及跨省合作,但主要构思由湖北方面率先提出,又以武汉城市圈为“重要发动机”,湘赣两省是否会甘心情愿积极呼应呢? 彭智敏:长江中游城市群面临的最大问题,正是跨省区经济合作可能遇到的行政阻隔。湖北率先提出这个想法并热心推动实施,人家可能就会问:你们是不是想竖起大旗让我们跟着走?其实,早在1987年,中部便成立了一个武汉经济协作区,以武汉为中心,横跨湘、鄂、赣、豫四省,由31个城市组成,覆盖国土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规模和声势都很大。不过,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武汉及湖北与周边省市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再一呼百应。 鄂湘赣三省之间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及工业化程度都很类似,彼此竞争大于合作。迄今为止,武汉市对“1 8武汉城市圈”内部的产业和资本注入还都很有限,产业转移的规模也比较小,对周边省份相邻的城市,如岳阳、九江、信阳等,还有一点辐射力,对长沙、南昌影响就很微弱,更谈不上在湘赣两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能发挥多大作用了。 再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当初政府提出“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一体化),最好办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各市都愿意高速公路修到家门口,但最难的是产业布局一体化,各地政府财政独立收支,谁都想产业升级转型,凭什么我的优势产业要归你?地方官员们都是“原则上同意”,具体实施起来却很保守谨慎,关键是产业布局一体化后,税收分成等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

中国的软实力与中国崛起

中国的软实力与中国崛起 软实力,即是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这种影响力和这种对外界的形象,都是构成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具体软实力有: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国民的形象、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等。也包括文化产品的影响。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我们都认识到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以往,人们常常以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硬实力来判断国家的强大,认为在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增长即是中国崛起,其实中国崛起也应该包括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在2011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有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 就中国文化而言,我们可以粗略地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大类: 我们知道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世界对其他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四大发明,茶文化等远播海外。历史上自唐朝至明朝一直领先于世界,对东亚诸国有深刻之影响。 而中国现代文化成就也有:在2000年,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莫言又凭借《红高粱》《蛙》等优秀作品成为第一个以中国籍身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很多中国演员如成龙、李连杰、巩俐、章子怡等得到了国际认可。 但是同美国电影、饮料、快餐遍布全世界比较起来,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影响力仍然不足。国际社会甚至对中国文化还很陌生,不了解,不理解,还有许多误解。使得中国同他国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 因此中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必要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文化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提升国人的文明素质是一方面,一个国家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只有文明素质提高了,中国人才能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再有就是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提升,加强文化创新力度并最终形成文化产业链创造经济价值是我们的目标之一,然而现阶段我国文化的生产和出口仍比较薄弱,这亟需我们改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