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5 细胞因子

5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三、细胞因子的受体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

一、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有生物活性(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小分子的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在固有及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如IL-2,INF-r,CSF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最初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发现也可有其他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其他细胞。目前IL-1 ~IL-29种,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2.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发现最早,可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分α、β、γ三种。其中INF-γ为II型干扰素,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3.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使肿瘤出血坏死,目前超家族成员有18种,如TNF-α,LTα,FasL

4.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发育不同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值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如GM-CSF, G-CSF, EPO, SCF 等

5.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进入感染部位。根据半胱氨酸的位置、排列方式和数量不同,可分为四个亚家族,

C。如IL-8, MCP-1 ,MIP-1等。

CC, CXC, C, CX

3

6.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

刺激细胞生长,如EGF, NGF, VEGF 等。

1. 细胞因子受体分类

?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造血因子受体家族)

?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干扰素受体家族)

?I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KR)家族

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结构特点:多亚单位组成,一种是细胞因子结合亚单位,另一种是信号转导亚单位。膜外区近氨基端有二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 其羧基端存在色-丝-X-色-丝(WSXWS,X代表任一氨基酸)残基序列。

成员包括:IL-2、IL-3、IL-4、IL-5、IL-6 、IL-7、IL-9、IL-11、IL-13、IL-15、GM-CSF、G-CSF的受体等。

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结构特点:同源二聚体,膜外区近氨基端含有4个半胱氨酸保守序列。

成员包括:I 型、II型IFN 的受体。

Ⅲ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结构特点:膜外区有4个富含半胱氨酸基序,每个都含6个半胱氨酸。成员包括:TNF受体、NGF受体、Fas蛋白及CD40分子。

趋化因子受体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

结构特点:含有7个疏水性跨膜区( α-螺旋结构),胞质区与G蛋白结合,将信号转导入细胞内部。

成员包括:CXCR -结合CXC型趋化因子,如IL-8; CCR -结合CC型趋化因子,如MCP-1; CR -结合C型趋化因子,如lymphotactin;

CR -结合CXC型趋化因子,如Fractalkine

CX

3

2. 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存在: 血清、尿液等体液。

包括:sIL-1、sIL-2、sIL-4、sIL-5、sIL-6、sIL-7、

sIL-8、sG-CSF、sGM-CSF、sIFN-γ、sTNF受体等。

功能:

A.与膜受体竞争配体:与膜受体竞争结合细胞因子,抑制细胞因子

的作用。

B.作为相应细胞因子的运载体:与细胞因子结合, 转运至机体相关

部位,增加局部细胞因子的浓度,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3. 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

例如IL-1Rα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1.抗细菌作用:IL-1激活淋巴细胞, 促进免疫效应细胞进入感

染部位;IL-12激活NK细胞,诱导Th向Th1分化。

2.抗病毒作用:INF-α/β促进抗病毒蛋白酶;INF-α/β/γ促进

MHCI类分子产生;激活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

3.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IL-2刺激T细胞增殖;

IL-4、6、13刺激B细胞增殖;IL-15刺激NK细胞增殖;IL-5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增殖。

4.促进血管的生成:IL-8,促进血管新生,从而有利于组织

损伤的修复。

5. 刺激造血:GM-CSF, G-CSF, M-CSF, EPO

抑制 增强

IL-4 IL-12 Th2 Th1

增强 抑制

Th1/Th2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 在功能上的拮抗

IL-4, IL-10 IFN γ, IL-2

Th0Th0

细胞因子1

第七章细胞因子 学时:3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掌握几种主要的细胞因子(IL-2、IL-12、IFN、TNF、CSF、EPO)的分泌细胞和生物学活性。 2.熟悉:其它细胞因子的分泌细胞和生物学活性。 3.了解: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及信号转导机制,了解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2.细胞因子的种类和功能:IL-(IL-1、IL-2……IL-18)、IFN、TNF、CSF、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 3.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发生,细胞因子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本章主要内容] 一、细胞因子概述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细胞 (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低分子量蛋白质的统称。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绝大多数细胞因子均为分子量为6~60KD的多肽或糖蛋白。其结构有:单体,包括多数细胞因子;二聚体,包括IL-5、IL-10、IL-12、M-CSF、TGF-β及PDGF等;三聚体,如TNF。 2.具有高效能作用。10-12mol/L就有明显的生物学作用。细胞表面可表达高亲和性的受体,10~10,000个/细胞。 3.分泌为短时自限性。无前体状态的储存,细胞受刺激活化后合成、分泌,刺激停止后合成停止。 4.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及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多数细胞因子以自分泌(autocrine)或旁分泌(paracrine)起作用;少数细胞因子(IL-1、IL-6、TNF-α等)还可通过内分泌(endocrine)方式起作用。 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及多向性:(1)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2)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多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6.发挥作用为非特异性、多效性及重叠性。多效性是指一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重叠性是指不同细胞因子作用于同一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7.作用具有双重性。介导生理作用,参与正常免疫应答,清除异物;介导病理作用,参与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的发生、发展等。 8.细胞因子的网络效应。即不同细胞因子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相互调控,共同组成了细胞因子网络。 9.细胞因子与激素、神经肽和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根据功能可将细胞因子大致分为六大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 ILs是能够介导白细胞之间和其他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已报告有20余种。

人细胞因子列表

AAH-CYT-1 G-CSF, GM-CSF, GRO, GRO alpha, IL-1 alpha, IL-2, IL-3, IL-5, IL-6, IL-7, IL-8, IL-10, IL-13, IL-15, IFN-gamma, MCP-1, MCP-2, MCP-3, MIG, RANTES, TGF beta 1, TNF alpha, TNF beta AAH-CYT-3 ENA-78, G-CSF, GM-CSF, GRO, GRO alpha, I-309, IL-1 alpha, IL-1 beta, IL-2, IL-3, IL-4, IL-5, IL-6, IL-7, IL-8, IL-10, IL-12 p40/p70, IL-13, IL-15, IFN-gamma, MCP-1, MCP-2, MCP-3, M-CSF, MDC, MIG, MIP-1 delta, RANTES, SCF, SDF-1, TARC, TGF beta 1, TNF alpha, TNF beta, EGF, IGF-1, Angiogenin, Oncostatin M, Thrombopoietin, VEGF-A, PDGF-BB, Leptin AAH-CYT-4 BDNF, BLC, Ck beta 8-1, Eotaxin-1, Eotaxin-2, Eotaxin-3, FGF-4, FGF-6, IP-10, LIF, Light, MCP-4, MIF, MIP-3 alpha, NAP-2, NT-3, NT-4, Osteoprotegerin, PARC, PLGF, TGF beta 2, TGF beta 3, TIMP-1, TIMP-2 AAH-CYT-5 ENA-78, G-CSF, GM-CSF, GRO, GRO alpha, I-309, IL-1 alpha, IL-1 beta, IL-2, IL-3, IL-4, IL-5, IL-6, IL-7, IL-8, IL-10, IL-12 p40/p70, IL-13, IL-15, IFN-gamma, MCP-1, MCP-2, MCP-3, M-CSF, MDC, MIG, MIP-1 beta, MIP-1 delta, RANTES, SCF, SDF-1, TARC, TGF beta 1, TNF alpha, TNF beta, EGF, IGF-1, Angiogenin, Oncostatin M, Thrombopoietin, VEGF-A, PDGF-BB, Leptin, BDNF, BLC, Ck beta 8-1, Eotaxin-1, Eotaxin-2, Eotaxin-3, FGF-4, FGF-6, FGF-7, FGF-9, Flt-3 Ligand, Fractalkine, GCP-2, GDNF, HGF, IGFBP-1, IGFBP-2, IGFBP-3, IGFBP-4, IL-16, IP-10, LIF, Light, MCP-4, MIF, MIP-3 alpha, NAP-2, NT-3, NT-4, Osteopontin, Osteoprotegerin, PARC, PLGF, TGF beta 2, TGF beta 3, TIMP-1, TIMP-2 AAH-CYT-6 Angiogenin, BDNF, BLC, BMP-4, BMP-6, CK beta 8-1, CNTF, EGF, Eotaxin-1, Eotaxin-2, Eotaxin-3, FGF-6, FGF-7, Flt-3 Ligand, Fractalkine, GCP-2, GDNF, GM-CSF, I-309, IFN-gamma, IGFBP-1, IGFBP-2, IGFBP-4, IGF-1, IL-10, IL-13, IL-15, IL-16, IL-1 alpha, IL-1 beta, IL-1 ra, IL-2, IL-3, IL-4, IL-5, IL-6, IL-7, Leptin, Light, MCP-1, MCP-2, MCP-3, MCP-4, M-CSF, MDC, MIG, MIP-1 delta, MIP-3 alpha, NAP-2, NT-3, PARC, PDGF-BB, RANTES, SCF, SDF-1, TARC, TGF beta 1, TGF beta 3, TNF alpha, TNF beta AAH-CYT-7 Adiponectin, AgRP, Angiopoietin 2, Amphiregulin, Axl, bFGF, b-NGF, BTC, CCL28, CTACK, Dtk, EGFR, ENA-78, Fas, TNFRSF6, FGF-4, FGF-9, GCSF, GITR-Ligand, GITR, GRO, GRO alpha, HCC-4, HGF, ICAM-1, ICAM-3, IGFBP-3, IGFBP-6, IGF-1 sR, IL-1 R4/ST2, IL-1 RI, IL-11, IL-12 p40, IL-12 p70, IL-17, IL-2 ra, IL-6 R, IL-8, I-TAC, Lymphotactin, MIF, MIP-1 alpha, MIP-1 beta, MIP-3 beta,MSP-alpha chain, NT-4, Osteoprotegerin, Oncostatin M, PLGF, sgp130, sTNFRII, sTNFRI, TECK, TIMP-1, TIMP-2, Thrombopoietin, TRAIL R3, TRAIL R4, uPAR, VEGF-A, VEGF-D AAH-CYT-8 Activin A, ALCAM, B7-1, CD80, BMP-5, BMP-7, Cardiotrophin-1, CD14, CXCL16, DR6 , TNFRSF21, Endoglin, ErbB3, E-Selectin, Fas Ligand, ICAM-2, IGF-2, IL-1 RII, IL-10 R beta, IL-13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2.细胞因子不包括: A. 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3.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 A. LAK细胞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B淋巴细胞 4.下列哪种细胞因子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 A. IL-12 B. IL-10 C. M-CSF D. TGF-β E. IL-8 5.关于IL-2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B. 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C. 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 D. 能增强NK细胞活性 E.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 6.天然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是: A.IL-1ra B.IL-2R C.IL-4R D.IL-6R E. IL-8R 7.能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TGF C. CSF D. IL-1 E. IL-2 8.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1 C. IFN D. IL-6 E. IL-4 9.能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IFN E. EPO 10.能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3 B. IL-5 C. IL-2 D. IL-4 E. IL-3 11.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B.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C.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E. 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12.能刺激未成熟T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3.能与IL-4协同刺激朗格汉斯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4.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 B. 无MHC限制性 C. 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都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5.TNF- 主要是由哪种细胞产生? A. 单核/巨噬细胞 B. 静止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红细胞 16.能以三聚体形式存在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M-CSF C. IL-12 D. TNF E. IL-9 17.在胞膜外区有两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和WSXWS基序的细胞因子受体是: A.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B.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 C. 干扰素受体家族 D.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E.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18.刺激B细胞产生IgA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f第六章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免疫术语 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节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 CSF(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 IFN(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白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等细胞分泌和产生的一类能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糖蛋白。 TN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在体内外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 1 小分子蛋白质(8~30kD); 2 可溶性; 3 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 4 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5 可诱导产生; 6 半衰期短; 7 效应范围小,绝大多数为近距离发挥作用。 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 自分泌方式: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 旁分泌方式:对邻近细胞发挥作用。 内分泌方式:通过循环系统对远距离靶细胞发挥作用。 细胞因子的功能特点: ?多效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对不同的细胞发挥不同作用。 ?重叠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因子具有同样或类似的生物学作用。 ?协同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拮抗性:一种细胞因子可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网络性:免疫细胞通过具有不同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之间相互刺激、彼此约束,形成复杂而又有序的细胞因子网络,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平衡。?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每条举一例说明) (1) 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 a) 调控免疫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 ? IL-3(白细胞介素-3)、SCF作用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多种定向祖细胞; ? GM-CSF可作用于髓样细胞前体及多种髓样谱系细胞; ? G-CSF促进中性粒细胞分化和吞噬功能; ? M-CSF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和活化; ?IL-7是T、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早期促分化因子; ? IL-15促进NK细胞发育分化; ?EPO(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 ? TPO(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和IL-11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 b) 调控免疫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活化和功能 ? IL-4、5、6、13等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多种细胞因子调控B细胞分泌Ig的类别转换;

免疫习题4-23章

B.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 C.是最早合成的Ig D.无铰链区IgM IgE E.主要在血液中发挥抗感染作用 40.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所获得的水解片段具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E.共裂解为2个Fab段和一个Fc段 41.SIgA主要存在于 A.唾液 B.泪液 C.脑脊液 D.初乳 E.支气管分泌液 42.关于IgE特性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IgE在五类Ig中含量最低

B. IgE有CH4区 C. IgE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D. IgE有亲细胞性 E. IgE在种系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 43.关于IgM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IgM中和病毒的能力比IgG强 B. IgM在防止菌血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C. IgM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 D.患者血中检出高滴度特异性IgM说明有近期感染 E. IgM可介导ADCC作用 44.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B. Ig单体分子一般是二价 C.一种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子与其表面抗原受体(SmIg)具有不同的抗原结合特性 D.铰链区连接免疫球蛋白的H链和L链 E.超变区位于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内 45.关于ADCC作用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靶细胞与特异性抗体结合 B.Mφ、NK细胞、中性粒细胞在特异性抗体介导下杀伤靶细胞C.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 D.需要补体参加

E.靶细胞上MHC分子参与ADCC 46.关于Ig的可变区,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位于L链靠近N端的1/2及H链靠近N端的1/5或1/4 B.由高变区和骨架区组成 C.不同Ig的高变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抗体特异性也不同 D. 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存在的主要部位 E.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二、名词解释 47.免疫球蛋白 48.单克隆抗体段 51.抗体(Ab) 52.抗体的独特型(id) 作用 三、问答题 54.试述Ig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55.何为单克隆抗体,有何特点? 56.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与联系。 57.简述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选择题【A型题】 1.补体系统3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 C1q B. C4和C2 C. C3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恶液质素主要由哪种细胞产生() A、T细胞 B、B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树状突细胞 胞 2、MCP-1可趋化哪类细胞() A、活化T细胞; B、B细胞; D、纤维母细胞; E、树状突细胞 3、IL-2的产生细胞主要是() T细胞 B、B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4、α亚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典型代表是() A、IL-1; B、IL-2; C、IL-3; D、IL-4IL-8 5.天然免疫过程中重要的负调节性细胞因子是() IL-1; B、IL-6;IL-10; D、IL-12;E、IL-18 二、填空题 1.由___淋巴细胞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由___单核巨噬细胞_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单核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称为____集落刺激因子_______。 2.TNF分为两种,即TNF-α和TNF-β。前者主要由___单核巨噬细胞_____产生;后者主要由活化的___淋巴细胞______产生。 3.细胞因子通常以__旁分泌____形式作用于邻近细胞,或以__自分泌___形式作用于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 三、名词解释 1.细胞因子——机体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近距离进行精细调节,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趋化因子——(chemokine) 又称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类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效应的细胞因子家族,已发现50多个成员。 3.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

4.白细胞介素——由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单核细胞因子(monokine)和淋巴因子。 5.干扰素——由活化淋巴细胞和体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抗病毒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 6.肿瘤坏死因子——包括TNF-α和TNF-β两类,分别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活化淋巴细胞产生,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增殖、促进TL、BL增殖、炎症介质等生物学作用。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①、分子量低,属糖蛋白; ②、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 ③、具有激素样活性,作用迅速而短暂; ④、通过和受体结合,对免疫细胞功能进行正负调节 2.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①、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IL) ——免疫调节作用; ②、干扰素(interferon,IFN)——抗病毒作用; ③、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抗肿瘤活性和炎症介质; ④、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刺激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生长分化; ⑤、趋化因子(chemokine)——趋化免疫细胞; ⑥、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第五章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一. 名词解释 1.细胞因子(cytokine) 二.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或最为接近的) 1.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11-1 B.11-2 C.11-4 D.11-5 E.IL-10 2.诱导IgE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IL-1 B.IL-2 C.IL-4 D.IL-3 E.IL-6 3.IL-1的主要产生细胞是() A.T细胞 B.巨噬细胞 C.B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 4.属于细胞因子的物质是() A.植物血凝素 B.干扰素 C.调理素 D.乙型溶素 E.胸腺素 5.产生IL-2的细胞是() A.Mφ B.T细胞 C.B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 6.IL-1的功能不包括() A.促进T细胞的增殖 B.激活单核-吞噬细胞 C.大量IL-1进入血流能诱导急性期蛋白 D.抑制NK细胞 E.可作为内源性致热原 7.属于趋化因子CXC亚族的代表成员是() A.IL-2 B.IL-4

C.IL-6 D.IL-8 E.IL-12 8.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不包括() A.IL-1 B.IL-2 C.IL-3 D.IL-4 E.IL-6 9.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乙肝的细胞因子是() A.IFN-α B.G-CSF C.IFN-γ D.TNF E.IL-2 10.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A.调节固有免疫应答 B.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C.刺激造血细胞生成 D.细胞毒效应 E.特异性结合抗原 三.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关于CK的描述错误的是() A、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在局部发挥效应; B、作用于靶细胞具MHC限制性 C、一种CK可由不同细胞产生 D、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CK E、具有抗原特异性 2.IFN-γ具备的生物学作用是() A、促进APC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 B、增强CTL作用 C、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 D、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杀伤功能 E、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 3.细胞因子描述错误的是() A、CK多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不超过30KD; B、可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应用于临床 C、具有特异性作用 D、正常的静止或休止状态细胞可产生CK E、CK之间具有协同相加和拮抗作用而形成网络结构 4.CK参与的免疫作用有() A、直接造成肿瘤细胞调亡 B、具有抗胞内寄生菌和原虫的作用 C、与神经内分泌激素一样发挥作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第五章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主要内容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与种类 1.细胞因子(CK)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发挥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参与炎症反应、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2.细胞因子的分类按来源分为两类:淋巴因子(LK)和单核因子(MK);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以下六类: (1)白细胞介素(IL):是一组能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生长,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 (2)干扰素(IFN):因其能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而命名。IFN有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和IFN-β合称为Ⅰ型干扰素,主要由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其作用以抗病毒、抗肿瘤为主,也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IFN-γ又称Ⅱ型干扰素,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其作用以免疫调节为主,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不及Ⅰ型干扰素。 (3)肿瘤坏死因子(TNF):因最初发现其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而得名。主要的有TNF-α、TNF-β。TNF-α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大剂量可引起恶液质。TNF-β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TNF能发挥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也能引起发热反应、炎症反应和恶液质。 (4)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够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一组细胞因子。 (5)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类促进炎症的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感染发生的部位。 (6)生长因子(T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有些生长因子也可抑制免疫应答,如转化生成因子-β(TGF-β)可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免疫效应。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理化特点和分泌特点 (1)理化特点:多数是小分子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如IL-1、IL-2),少数以二聚体(如IL-10、IL-12)、多聚体形式存在(TNF为三聚体)。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复习要点: 1.掌握细胞因子概念和命名。 2.掌握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3.熟悉细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 4.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5.了解细胞因子的检测以及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2.下列可形成三聚体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3.以下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是一组小分子的蛋白质 B. 需其他物质刺激才能产生 C. 其作用具有特异性 D. 可以作用于自身细胞 E. 微量即起作用 4.下列哪种免疫分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A. Ab B. IL-1 C. 补体 D.IFN E.TNF 5.关于干扰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B.以三聚体存在 C. 由感染机体的病毒合成 D. 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IL B.TNF C.IFN D.TGF E.CSF 7.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属于:★★ A.CC 亚族B.CXC 亚族C.C 亚族D.CX3C 亚族 E. 以上都不是 8.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 淋巴细胞 B. B 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9.细胞因子不包括: A.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10.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B.无MHC 限制性 C.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1.关于IFN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增强细胞表达MHC-I、II类分子 B. 激活巨噬细胞 C. 促进Tho细胞分化为Th1细胞

18秋学期(1709)《免疫学》在线作业

南开大学18秋学期至19春学期《免疫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所有T细胞特征性表示是(E)。 A、BCR B、CD2 C、CD4 D、CD8 E、TCR 2、组成化学屏障的杀菌、抑菌物质不包括(A)。 A、α-防御素 B、脂肪酸 C、乳酸 D、溶菌酶 E、抗菌肽 3、以下哪项不是巴斯德的贡献(A)。 A白喉抗毒素B鸡霍乱弧菌减毒疫苗C狂犬疫苗D炭疽减毒疫苗E低温灭菌 4、关于MHC-Ⅱ类分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D) A、两条多肽链均为MHC编码B人类的MHC-Ⅱ类分子包括HLA-DR,HLA-DQ,HLA-DP。C主要存在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D广泛分布于各种有核细胞表面E、HLA-Ⅰ分子由第6染色体短臂上HLA复合体编码 5、首先发现免疫耐受现象的是(D)。 A、Burnet B、Medawar C、Jerne D、Owen E、Richard 1945年Owen首先发现天然免疫耐受现象。 6、可分泌穿孔素、颗粒酶的细胞是(B)。 A、Tc和B淋巴细胞 B、Tc和NK C、B细胞和NK D、TC和吞噬细胞 E、B细胞和吞噬细胞 7、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C)。 A、IgA类 B、IgM类 C、IgG类 D、IgD类 E、IgE类 8、具有趋化功能的细胞因子称为(D)。 A、interleukine B、thrombopoietin C、lymphotoxin D、chemokine 9、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抗体(D)。 A抗毒素血清B胎盘球蛋白C淋巴细胞抗血清D植物血凝素E白喉抗毒素 10、关于DC呈递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 A形态呈树突状B高水平表达MHC-Ⅱ类分子 C成熟DC抗原呈递能力强,摄取抗原能力弱 D未成熟的DC抗原呈递能力弱,摄取抗原能力强 E细胞膜上SmIg 11、有的抗原称为TI-Ag,这是因为(E)。 A抗原来源于非胸腺组织B它诱生的抗体是在骨髓中产生的C它诱生的抗体属于IgG类抗体D抗原往往具有复杂和不相同的抗原决定簇E它能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

病理学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炎症

第五章、炎症 一、基本要求 1 .掌握炎症、渗出、渗出液、炎性水肿、炎性积液、趋化作用、炎性溃疡、 窦道、瘘管、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的概念;炎症基本病理变化; 增生的概念、原因、增生的成份、意义。 2.熟悉渗出物的作用;白细胞的渗出和作用;吞噬作用的概念、吞噬细胞种类、 吞噬过程及意义;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急性炎症形态学分类,各型特点、部位、举例及结局;炎症的结局;慢性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好发部位及病理变化。 3.了解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引起发热的化学物质的类型、发热机制及 意义;渗出主要的三个方面变化;血液动力学改变顺序;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机理及类型。 二、知识点纲要 (一)炎症的概念 1.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2.典型局部特征: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3.全身反应:发热和末梢血白细胞增多。 4.炎症的防御作用:液体渗出可稀释毒素;吞噬消灭病原微生物,使病灶局 限;吞噬搬运坏死组织以利于再生和修复。但是炎症对机体也有潜在的危害性。 (二)炎症的原因 1.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机械性创伤、紫外线、放射线等。 2.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强酸、强碱)、内源性(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 代谢产物的堆积) 3.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 4.坏死组织:坏死的组织是潜在的致炎因子。 5.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时,可引起组织损伤,形成炎 症。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变质可发生于实质,也可发生于间 质。前者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及各种坏死,后者出现玻璃样变,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等。变质由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或由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直接引起。其代谢特点为物质分解代谢增强、局部酸中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 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渗出包括(1)血流动力学改变(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2)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收缩或穿胞作用增强、内皮细胞损伤、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3)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白细胞边集、粘着、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4)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炎症介质的类型及其主要作用)。

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细胞因子基因的检测包括对其DNA的检测和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特定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细胞表达该细胞因子的水平;而细胞因子DNA的检测可以判断该细胞因子基因存在与否及其变异情况。常用的方法有Southern印迹、斑点印迹、PCR,原位杂交及原位PCR等,Northern印迹及RT-PCR。这里简要介绍常见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一、斑点杂交法测定培养细胞IL-2 mRNA的含量 本法可用于基因组中特定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定性及半定量分析。该法先将RNA变性后直接点样于硝酸纤维膜上,可用手工操作点样,也可用斑点式点样器点样,再与特异性探针进行杂交。由于其操作比Northern印迹简单、迅速、所需样品量少,且可在同一张膜上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检测,故很适合于临床应用。亦可用于DNA的检测。但其缺点是不能鉴定所测基因的分子量。 下面以检测培养细胞的IL-2 mRNA含量的检测,说明斑点杂交法的操作过程。只要改变相应的DNA探针,此方法也适用与其他细胞因子mRNA含量的检测;或者改变RNA的提取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细胞的检测。 二、原位杂交法测定TNF的mRNA

RNA-DNA原位杂交的原理与分子杂交其它方法的原理相同。但是其它方法都是将RNA提取出来后进行分子杂交,而原位杂交则是在细胞内mRNA原有位置上进行杂交,细胞则尽可能保持原有形态。将细胞以适当方法固定后,除去脂类并适当消化细胞内的蛋白质,增大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使DNA探针便于出入细胞。与免疫组化相结合,原位杂交可以将显微镜下的组织形态学资料与DNA,mRNA,蛋白质水平的基因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分子杂交之后,将玻片上细胞置与显微镜下观察,可确定不同细胞内的基因表达定位情况。 三、反转录PCR(RT-PCR)定量检测细胞因子的mRNA 细胞因子的mRNA寿命短且拷贝数低,因此难以在小量样本中进行检测。RT-PCR?是一种能检测细胞内低丰度特异RNA的方法,其原理是首先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与RNA互补的cDNA。然后以cDNA为模板,用PCR技术对靶序列进行扩增,使微量细胞因子的RNA经放大后检出,常用的细胞因子引物见表 8-1。RT-PCR能检出单个细胞中少于10个拷贝的特异?RNA,如同时放大内参照物(如表8-1中的b-Actin),即可对RT-PCR检出的细胞因子mRNA进行定量。 细胞内(胞浆)细胞因子的免疫学检测法

第六章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单核细胞 成纤维细胞 2.细胞因子不包括: 淋巴毒素 过敏毒素 IL-2 集落刺激因子 干扰素 3.IFN-(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 A. LAK细胞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B淋巴细胞 4.下列哪种细胞因子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 IL-12 IL-10 M-CSF TGF-( IL-8 5.关于IL-2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 能增强NK细胞活性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 6.天然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是: IL-1ra IL-2R IL-4R IL-6R E. IL-8R

7.能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因子是: IFN TGF CSF IL-1 IL-2 8.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细胞因子是: IL-2 IL-1 IFN IL-6 IL-4 9.能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IL-1 IL-2 IL-4 IFN EPO 10.能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IL-3 IL-5 IL-2 IL-4 IL-3 11.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12.能刺激未成熟T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3.能与IL-4协同刺激朗格汉斯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4.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

第05章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一、多选题 【A型题】 1. 下列哪种不是T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A.IL-1 B.IL-2 C.IFN- γ D.TNF-β E.IL-4 2. IL-1主要由哪种细胞产生: A.T H B.T C C.T DTH D.T S E.巨噬细胞 3. 下列不是细胞因子的是: A.淋巴毒素 B.过敏毒素 C.白细胞介素 D.集落刺激因子 E.干扰素 4.IL-2主要有哪种细胞产生: A.Tc细胞 B.T H细胞 C.Mφ D.B细胞 E.Ts细胞 5.下列细胞因子中哪种不是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 A.TNF-α B.IFN-α C.IL-1 D.TNF-β E.IL-8 6.细胞因子不具备的特性是: A.多效性 B.拮抗性 C.重叠性 D.特异性

E.协同性 7. 下列可促使前T细胞成熟的细胞因子是: A.M-CSF B.IL-3 C.IL-2 D.G-CSF E.GM-CSF 8. 诱导产生IgE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IL-1 B.IL-2 C.IL-4 D.IFN E.TNF 9. 通过自分泌形式刺激T细胞本身生长的细胞因子是: A.IL-2 B.IL-1 C.IL-4 D.IL-5 E.1L-10 10. 刺激红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为: A.GM-CSF B.G-CSF C.EPO D.M-CSF E.TPO 11. IL-2R主要存在于: A. 肥大细胞表面 B. 静止T细胞表面 C. 中性粒细胞表面 D. 活化T细胞表面 E. 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12. 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为: A.IL-2 B.IL-4 C.IL-8 D.TNF E.IFN 13.TNF-α主要由哪类细胞产生?

动物免疫学教案第五章细胞因子

预防兽医教研室 课程名称:兽医免疫学使用教材:兽医免疫学授课教师:第5 次课,本次课2学时 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年级班次授课时间 课堂类型 理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动物医学本科 章节题目第五章细胞因子 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因子概念掌握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和细胞因子的种类互相作用以及在临床的应用。 本节重点细胞因子间的种类以及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本节难点细胞因子的种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 方法 时间 分配 (min)复习上节课内容。 新课导入。 第一节细胞因子的概念 细胞因子:是指一类由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 多功能多肽或蛋白质分子(不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和一般生理性细胞产物). 主要有: 1.白细胞介素 2.淋巴因子 3.干扰素 4.其他类型的细胞因子 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 2.生物学功能的多样性 3.生物学活力的高效性 4.生物学活力的快速性 5.生物学作用的双重性 第三节细胞因子的种类 一白细胞介素 (一)具有调节自然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介素 1.白细胞介素—1(IL-1) 2.IL-6 3.IL-10 4.IL-12 5.IL-15 6.IL-19 (二)具有调节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介素 1.IL-2 2.IL-4 3. IL-5 4. IL-13 (三)刺激造血的白细胞介素 1. IL-3 2. IL-7 3. IL-11 (四)其他白细胞介素 二、淋巴因子 3 2 10 10 30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 方法 时间 分配 (min)(一)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的分类 TNF的性质 TNF的生物学作用 (二)集落刺激因子(CSF) 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性质和生物学活性 2.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性质和生物学作用 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4.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性质和生物学活性 5.干细胞因子的性质和生物学作用 (三)转化生长因子-β (四)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的来源: 趋化因子的分类 三、干扰素 干扰素的概念 (一)Ⅰ型干扰素 Ⅰ型干扰素的分类及性质Ⅰ型干扰素的作用 (二)Ⅱ型干扰素 Ⅱ型干扰素的作用Ⅰ型干扰素与Ⅱ型干扰素的比较 第四节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细胞因子受体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2.造血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 3.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超家族4趋化因子受体 第六节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10 15 本节课 小结 本节课讲授了细胞因子主要介绍了细胞因子的种类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 用以及临床的应用。 3 讨论、 思考题、 作业 1.什么是细胞因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细胞因子是如何发挥其生物学做用的? 2 参考书目《兽医免疫学》,崔治中崔保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免疫学》(第二版)杨汉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兽医免疫学》(第二版),杜念兴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