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余应源 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 1993年

余应源 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 1993年

余应源 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 1993年
余应源 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 1993年

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

1982年第11期《教育研究》发表拙文《语文教学科学化简论》已十年,我国的语文教学、教学实验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有很大发展。可是,从全局看语文教学水平并无明显提高,语文教学呈现高原现象;对语文科的认识不但未统一,分歧更加明显。有分歧是必然的,分歧扩大也是多方面多角敌探讨的结果;这是认识语文教学规律不可少的阶段,是形成科学的语文教学论的希望所在。不过对语文科最根本最基础的学科根本属性的认识也不统一,就不那么正常了。

我以为问题在于语文科的逻辑起点——学科对象和属性还不甚明确,这样自然难于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简论”的逻辑起点亦不明晰。求索十年,结果是要回过头来对中小学语文科,作一个正本清源、返朴归真的认识,抓住语文科的根本点,认准学科对象及本质属性,使语文教学及实验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中小学语文是母语教育学科

“简论”提出在语文科的诸重性质中“以基础工具性为主导方面”,主张从这个基点去认识语文科教学的方方面面。后来,北师大张鸿苓、张锐两位先生进一步提出“一个基本属性——工具性”、“两个从属的属性一一思想性、知识性”、“两个特点——综合性、社会性”。1这样,认识深化了,但也还不够。“语文”这一概念到底指什么,是“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字”或别的,还不明确。2

语文在中小学是作为母语教育学科来开设的,是教育中小学生理解和运用本民族语言这一交际和思维工具的学科。“语文”就是语言。这是1949年全国统编教材时,根据叶圣陶的建议将解放前小学国语、中学国文合并为语文的本意。叶老后来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我们的语言就是母语——汉语,这是认识探讨我国语文科的逻辑起点。这样就引出一些根本性问题。语文课学习的是有鲜明民族语言特点的汉语。“简论”提出“不同的语言文字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差异的”,要“从学生学习

汉语的特点出发”,“可是这方面的探讨也实在太不够了。”!可惜至今进展仍不大,还期盼着有进一步的研究。

学母语和学外语的规律也有差异。学外语对没有言语环境的人来说,一般是从书面语开始学口语,学母语都是先口语而后书面语。学校母语教育是在已有的口语基础上从书面语开始。而长时期来学校只教书面语的读写,不正面传授口语的听和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大家都认为既要教书面语又要教口语。可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这是又一个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使用母语是终生的,那么,学校母语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应该承担什么任务?和大学语文教育比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是必须弄清的根本性问题。

一般来说,语文是母语(语言)教育学科,不会有什么人不同意,好像认识并无分歧。其实这些问题尚未弄清,从教学与研究的实际看,认识还很不一致。其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母语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二、区分语言、言语,明确语文教育内涵

早在1836年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德就开始把语言与言语区别开来。本世纪初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进一步明确指出: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造句的特点。他还明确语言学只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而不研究作为个人行为的言语。3个人言语行为是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我国语言学家一般是区分语言与言语的,而言及语文教学却一般未加区分4。我国语文教学深受语言学界的影响,没有注意这一区分,混淆了语言与言语。

可是我国语文教学大纲从来都是要求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能力。而理解运用语言听说读写均属个人的言语行为,听说读写能力均属心理特征。语文教学从来都是通过个体的言语活动来学习祖国语言,而不是先抽象地学习汉语的词汇及语法规则,然后进行听说读写活动。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语文科是母语的言语教育学科,而不是母语的语言教育学科;是主

要属心理学范畴的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学科,而不是属语言学范畴的学科。正是没有明确这一区分,我国中小学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始终不清楚,造成了大中小学生在差不多的水平上学汉语语法的现象。

言语与语言又是密不可分的。言语是个体运用民族语言的活动和结果,语言则是民族言语的系统;言语活动必须依靠语言材料(词汇)和语言规则(语法)来进行,语言只有在个体具体的言语交际中才能形成与发展,才能体现交际工具的作用;而个体也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学习和习得语言。因此,中小学语文虽属言语学科,但它的学习过程离不开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教学目的正在于使学生掌握好祖国语言。中小学语文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言语学科,它的任务是学习语言本身。而大学中文专业教育则是以言语为基础的语言教育学科,目的内容是教育学生从理论上认识民族语言系统,它着力培养的不是运用语言的言语能力,而是从理性上抽象认识、分析、研究语言的能力,任务在学习语言理论。

母语教育的内涵,还要区分交际语言和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即文学语言是人们运用语言的结果,也属言语范畴,不过它比交际语言要高一个层次,它的核心在艺术,追求的是美,而不是一般的思想信息的交流。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的第一位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而不是语言艺术能力。教学大纲设有要求学生的表达具有艺术性,到高中也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所以,语文科“语文”的含义是民族交际语言,即言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不是语言文学。

三、拨开迷雾,重新建构语文科教学内容

由于没有区分语言与言语,便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混沌局面。至今一直以属于语言范畴的语法(古今汉语)、修辞等知识及属于语言艺术范畴的文学知识作为语文基础知识,而属于言语范畴的听说读写知识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中除了讲一些写作知识外,阅读与听说知识是很少传授的;至于言语交际知识目前还是空白。在语文训练上同样是以语言的理性分析及文学分析为主。

明确语文科言语教育的本质,更坚定了在“简论”中“双基”要正名为“三基”的主张,更相信语文教学内容终将构成周密有序的体系——在通过学习范文

积累语文基本素材的前提下,以章法知识统领的,以言语交际听说读写知识为基础知识,以听说读写言语活动技能为基本训练,以读写为重心兼及听说,构成由低到高的分阶段、分项目、分单元的顺序进行的,从言语技能训练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这里要明确涉及学习母语规律的几个问。

第一、学母语“掌握语言规则”的含义是什么?目前一般认为掌握语言规则就是学习语法。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其实语法有两重意义,一指本体语法(有的语法家称做语法体系)——民族语言客观存在的,每个人必须掌握遵循的一种以习惯语感形式起作用的,社会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语言规则;二是理论语法(或称语法学体系)——语言学家对客观存在的民族语言的内在规则的主观认识,是对习惯性规则的一种理性抽象,一般均诉诸文字,形成语法著作。本体语法对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客观的绝对的,是一种必须接受与遵循的语言内在机制,是一种绝对真理;而理论语法则存在是否正确、是否反映出客观规律的问题,从来不是必须掌握的。事实上也不可能要求人们交际时理性地想到某种语法。但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理论语法对语言运会起到一定作用,因为真正学懂了理论语法也可以转化为一种高层次的语感。

然而,必须清楚,本体语法是第一性第一位的,人人必须掌握;理论语法则是第二性第二位的,不是人人必须掌握的,中小学生一般也难以将其转化为语感。因此,作为基础教育语文科,必须致力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典型言语(范文)形成良好的丰富的符合本体语法的语感。而不应象现在这样舍本逐末要求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系统学习理论语法。第二、要充分认清积累语文基本素材的重要性。“简论”提出识字、积词、从语感角度把握基本句式“可称为基本素材,相当于建筑中的砖瓦木料和预制件,是必须具备的。”积累语文基本素材就是学习语言本身,语文基本素材积累的程度是语文水平高低的一种物质标志;教育学生积累语文基本素材是第一位的根本性的教学任务。

语文素材的积累要靠具体的感性的言语活动本身,而不是靠传授理性的语文知识,主要通过记忆而非理解。积累的最佳手段就是朗读、背诵典范的言语(范文)。朗诵有利于体验与记忆典范的言语,巩固记忆典范的言语材料便会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中获得词汇(包括字)和语言规则;朗读是掌握本体语法的有

效手段,是我国了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它的作用早为数千年来的语文学习所证明。而现在中小学语文课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解,而越来越少用于朗读甚至默读,这和学习语文的途径是背道而驰的。理清青少年言语能力形成发展的阶段,以便建构分阶段进行语文教学的体系是个重大课题。一般地说,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是以具体思维为主的阶段,是积累言语材料、发展言语能力的黄金阶段,应以培养一般的言语交际能力为主;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得到明显的发展,从人生发展看则是向专业化学习转变的阶段,语文除继续提高一般言语交际能力外,应为学生的分科发展作准备,可以设文学作品选读、科学论文选读、文言文选读及语法、逻辑、修辞等选修课程。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语文科的教学任务。

四、立足语文本身,处理各种关系

研究语文科中的各种矛盾,认识各方面各因素间的关系,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制订科学的高效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基本原则,是语文教学论的核心问题。

首先是语言内部的关系,除已论及的语言与言语、交际言语与艺术言语外,还要明确以下几点。

(一)现代语言与古代语言的关系。中小学语文科应立足于现代语言,古代语言的能力并非所有现代人所必须,这是语文教改要思考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着想,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宜作为对全体中学生的要求。它只是少数学生的进修方向,语文科到高中可以分流,可专门开文言选读课,以保证社会的需要。

(二)言语能力之间的关系。听说读写是每个现代人都必须进行的活动,对此没有分歧,问题是在如何处理四者的关系。近年来一种分科倾向,将语文分成阅读、写作、听说教学及以汉语(语法)为主的知识教学四条线。但是,这样分解并不科学有效。四者关系,纵向看是先口语听说而后书面读写,再交互促进发展;横向看是平等的四种相辅相成不可替代的智力活动。而听与读都是以理解为核心获取思想的活动,不过听从感知语音开始,读从感知字形出发。说与写都是表达,除载体不同外,它们的因素也是相同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听与说、读与写尽管它们的生理过程和活动过程是相反的(听、读从字词段到中心,而说、写从中心到

篇到字词),但它们对应点的原则是相同的。而且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不论听读还是说写都是成篇章的言语,成章原则就是对应点、共同点,也就是听说读写活动之间客观存在的联接点。这样,篇章知识便处于统领的轴心地位的基础知识,它使听说读写的知识和训练构成有内在关系的统一体。这便是编写综合型教材,在语文课堂综合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认识基础。

其次,同语言并存、同言语活动并生的一些关系。如语言与思维、语文能力与智力、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反映在教学中为大家注意的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及未被充分认识的分析评价文章,必定涉及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关系等。这都是语文科中的基本矛盾,左右着语文教学的方向,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成败,都是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过,处理这些关系的共同的基本原则只有一条,即立足语文本身,以语文本身为主体来处理。因为,就语文学科来张,“语文”——语言形式永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方面。下面作三点说明。

(一)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来源于言语而非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是没有阶级性、思想性的,只有个体的言语永远存在着倾向性、思想性甚至阶级性。以言语教育为主体的语文教学必然渗透着思想性,包含着思想教育因素。因此,思想性与工具性是并存的。但并存并不等于两者地位相等,基础工具性永远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思想教育只能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二)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言语与智力也存在着同样的关系。任何言语活动都以智力为基础,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80年代以来提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是正确的,但两者是否处于同一地位呢?或是语文教改要以开发智力为中心,基本训练要以智力训练为序呢?回答是否定的。思维不等于语言,智力也不等于言语能力。语言有自己的形式与规律,言语活动也有自身的构成因素。再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智力特别是思维为基础。那么都要以智力为序吗?语文就是语文,必须以学习语言为中心,以言语技能训练为序。

(三)内容与形式是语文教学无时不在的一对矛盾,制约着教师备课到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全过程。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很不够。习惯的模式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形式统一,即“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在评价

某一言语结果时总是内容第一,形式第二。这是哲学界、政治界、文艺界及文章学学者一致的认识,也是正确的。但是,这并不完全适用于语文教学。这里要区分社会应用与学习过程,要区分社会正式成员和学习做社会成员的学生。就社会成员的交际活动而言,不论是话语还是文章(科学论文及文学作品都在内)的价值都是由内容决定的,都首先要考察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但是,我们研究的是语文教学,探讨的是如何教育未来的社会正式成员学习语言,学习如何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一定的内容,学习如何以文载道。任何事物(技能)学习的过程和实际运用永远是相联系而有区别的。运用是综合的,而学习是逐步的、分解的。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也一样,而且语文科的特定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形式。学如何运用好语言形式,而“内容”的学习和是各科共同完成的,而且应该说别的学科的特定任务恰恰就是学习“内容”。语文科教学的进程是按语言形式来排列的,而别的学科都是按内容编排的。一句话语文科的立足之本是语言形式,考核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要立足语言形式。当然,像作文之类的考核标准应是要求在内容健康正确、内容形式统一的前提下侧重语言形式。语文科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形式第一,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的技能,才能一步步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使学生最终能自如的运用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具有创造性的内容,成为社会交际中的一个合格的成员。

再次,课内外关系。对此“简论”第七部分已涉及,这里要再次强调必须立足语文科本身,必须在“课堂”上找出路,下功夫,求效益。我们从事的是学校教育,我们职责的基点在课堂,必须坚持语文课堂教学为其他各科学习、为学生终生社会性语文学习服务打基础的观点。近年,有人提出大语文教育观,这作为全面系统的探讨语文教育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是有一种认为语文课堂(微观)起不到多大作用,教学语文要靠课外,要到大课堂(宏观)去找出路的倾向,是非常错误的观点。课堂教学的作用有千百年无数事实作证明;当代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如周学敏、潘凤湘、于漪、钱梦龙、刘朏朏及青年教育家魏书生等人的实践更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力量,证实了在人类语文学习过程中,学校课堂教学是起主导作用的、处于核心地位的主要方面。宏观的大语文教育要研究,微观的小课堂语文教学更要深入的研究,这里有巨大的潜力。

五、言语智力技能训练是培养语文能力的中介

语文科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我在“简论”中提出“语文教学应该也可以直接以能力培养为主体,以一项项的能力训练为直接的教学内容,按着比较科学的系列去进行。”这一观点我仍基本坚持。但经过十年的学习研究,已发现与目前多数语文界同行一样混淆了能力与技能的界线。能力是一种经过长期实践活动形成的完成这类活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可能在某几节课中培养;能在教学中具体的一项项培养的是技能。“简论”中所言能直接培养的“能力”均应改为技能。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完成的。而技能又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中介——桥梁。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形成语文能力的技能有动作技能的因素(如写字等),但主要是智力技能。语文科应该用大部分时间来逐项有计划的进行言语智力技能训练。而智力技能的养成有它规律和形成发展阶段。尽管心理学界对智力技能的研究尚不充分,但原苏联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形成的五阶段理论,特别是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的三阶段理论完全可以用来指导言语智力技能的训练。

培养智力技能的第一阶段是原型定向阶段,即使学生了解该项智力技能活动的方式程序,明确活动的方向,了能做什么和怎样做;第二是原型操作阶段,进行反复的操作练习;第三是在此基础上,转入原型内化阶段,使该项技能在观念水平上形成5。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一项项听说读写智力技能训练,再引导学生自觉的、反复的在课内外、在语文及各科学习中迁移运用,使之逐步内化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使语文能力不断形成发展。

六、范文的作用——传授方法由篇达类

语文科虽然可以针对言语活动、言语能力分解出系列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但却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直接按知识体系编写课文与练习,并按此进行教学,而一定要通过范文的媒介,即语文知识要通过范文才能使学生理解,言语素材要通过学习范文来积累,言语技能要通过范文来训练。这是语文科一个突出的特点。要

重视范文的教学,让范文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范文,一直把范文当课文,今天的教材仍基本是文选体系,语文知识与技能训练仅是范文的附属物。尽管如此,却未能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现在,一般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教一篇让学生懂一篇(实际还未做到真懂)的水平上,并不十分明确教一篇范文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明确教一篇在于懂一类,最后达到能懂所有文章的目的。现在的语文教学,盛行分析范文思想内容之后分析写作特点,而所谓写作特点的提法是不科学的,这一概念的内涵混沌不明。其实,所讲的写作特点多数都只属于一般写作方法。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方法都包含着文章写法的共性与个性,具体可分解为三个层次:一是所有文章都应遵循的原则,如中心明确、选材得当、结构严密之类;二是某种文体某类文章的一般写法,如交待清记叙要素、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论据充实之类;三是文章作者在该文中运用的特殊的独创的写法,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格特点。前二者是一般写作方法,不能作为写作特点,后者才是某篇文章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这三个层次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各不相同。

文章的一般写法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不但要理解还要能运用。这属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是教任何一篇范文都应努力去完成的任务。

某类文章的写法,则需再加区别。常用文体如记叙、说明、议论文及应用文的写法同样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而文学类的写法,则一般只要求学生认识、理解,而不要求掌握运用。

至于某篇文章写作的个性特点,则只需让学生对重点作家作品有所了解便可以了。

语文教学离不开一篇篇具有个性特点的范文,但学懂某篇范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在于由篇达类。通过一篇篇范文传授一般文章的阅读和写作的规律与方法是语文教师要着力完成的根本的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范文的作用。

七、教学改革当务之急——运用语文科特有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定性条件。教师个人的教改也

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我国近40年来在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上,下了相当的功夫,报刊介绍过的教学方法不下数十种;近年有的语文刊物开辟了教学艺术专栏,引起语文教学界的关注,这些均应予肯定。但对教法问题还需深入思考。

要区分教学方法的共性与个性,找出教法的基本因素及其组合运用的规律。再具体一点,应该研究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教授语文的基本方法,及为完成一定课题如何选择相应的基本的学习法与教授法,然后组合为特定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帮助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学习别人成功的教法,才能改变成功的教改经验推而不广或盲目推广(搬用)的情况。

还应明确教学艺术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对教学艺术的内涵现在认识并不一致,这里暂不定义。但我认为,教学方法包括科学艺术两个因素。所谓科学指的是教学方法具有一般程式及规律,这是教法的基本因素即共性方面;而艺术则是指一般方法的富于个性的灵活巧妙的运用。学生欢迎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教法,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应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艺术。

在教法的科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学科特征问题。讲授、阅读、演示、练习及讨论等方法,是各门学科都采用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并善于灵活运用。但任何学科必须有适合其学科学习特点的特有的教学方法。也只有掌握并善于运用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研究与掌握语文科特有的教学方法,是改革语文教学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这里我暂提两种。

一是朗读法——学语文必须朗读背诵,要教会学生朗读背诵,教师要善于范读。前文已论及朗读是积累语文素林的基本手段,这里再具体谈谈默读与朗读。阅读的基本方式是默读,教学中必须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并明确默读与朗读特点不同,功能各异,不能轻此重彼。默读利于思维理解,而弱于情感体验与记忆;朗读则相反,弱于思维理解而利于性感体验与记忆,故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方式。因此,要强调指出从学语言的角度看,必须把朗读法作为语文科的第一教学法。

二为言语分析法——教师对言语作示范分析,学生学会通过对言语的具体分析与领悟来理解并学习语言。可惜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只是宣讲自己备课所认识的言语材料的含意,而不讲自己认识的依据是什么,不传授理解言语材料的途径与

方法。宣讲言语材料的意义不是语言分材,最多只能算内容分析。要让学生明白言语如何表意,要针对言语表意的各个因素及语境作具体分析,并传授理解语意的步骤和方法。如分析句意,先通过词义、词序了解字面意义,再引导学生通过把握重点词语(逻辑重音)、句调(语气词及标点符号),理解修辞及遣词造句手法等因素,有的句子还要对句法结构有所了解,然后才能领会句子的含义;最后依据语境(上下文)来确定并准确理解句子在文章里的意义(理解某句话并不一定要涉及全部因素)。这样,通过对言语表意因素的剖析来把握语义才是语文科所要求的言语分析,才算科学的有效的教学生阅读分析。这种言语分析法是现代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使用最广的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不但要从一般阐述性的思想内容分析,转向以言语分析为核心的文章形式的分析,而且要少作文学分析,多作文章分析。中小学要培养的是言语交际能力,而不具语言艺术能力;即使高中也只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从来不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我们坚信,如果全体语文教师都注重并善于进行言语分析,都重视教会学生科学的分析言语、科学的朗读背诵,实现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那么,我国语文教学水平必定会实现质的飞跃。

八、关系语文教学工作高效化的几个问题

上述七点均围绕区分语言、言语这一语文科正本清源的根本点,但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还必须讲求效率,追求最优教学。这样,一要明确高效率的关键在实现语文科教学的科学管理。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群体活动,它要求语文教师不但应是一个优秀的“讲”师,更应该是优秀的管理工作者,只有善于科学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事半功倍地更快更高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自学能力6。二要转变考试及评价教学的观念,应考是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评什么;对学生以考核言语能力为中心,对教师以评估教学工作对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作用为主,各阶段各年级各单元及每节课均应有各自不同的考评内容及标准;而且考评的标准直接交给教师与学生以便让学生及教师自己考评自己,充分发扬考评工作的民主7。三要科学应考,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要扎实进行“三基”教学,扎实进行言语技能训练。

当前,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的科学研究。要立足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这一根基,就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便语文教学早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

注:

1、2、《中学语文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l987年。

3、《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第378页。

4、高名凯、石安石:《语言概论》。曹日昌:《普通心理学》。

5、冯忠良:《智力技能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一期。

6、魏书生:《论语文教学的科学管理》,《语文学习》1990年第1、2期。

7、章熊:《“高考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研究》,《中国考试》1991年第1、2期合刊。

发表于《教育研究》1993年7期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手段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运用信息化手段研究推行“群文阅读”,是紧扣课标,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的一个绝佳途径,也是陶行知教学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基础研究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本文围绕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教学资源,辅助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群文阅读;小学语文 陶行知早在1935年就号召:“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群文阅读教学思想,是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新课标等最新教育指导的重要理念创新,适应了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最新信息化手段发展进步,有创造性地将信息化资源引入群读教学课堂,将有效拓宽学生阅读资源组成结构,丰富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模式,提升教师和学生深入互动的群文阅读教学成效。 一、信息化条件下群文阅读教学重要意义 信息化条件下群文阅读课堂,运用当前迅猛发展的各型互联网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想

象力,也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营造多样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从改变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入手,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能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及特点,借助不同的画面(静态与动态),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乐、声效等 ),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的形象化阅读教学环境,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阅读内容,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记忆并掌握所呈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阅读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二)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各种互联网教学软件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系统原则,学生可以依靠电脑和软件的帮助,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认知风格和学习兴趣的需要,以人机交流的方式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自学。互联网海量数据对课堂教学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使教师从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转向依赖海量数据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使学习者对自我发展的认识从依赖教师有限理性判断转向对个体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从而使传统的集体教育转向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使提供的课程内容更符合学习者的需求、教学指导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习成功的实现。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教学 写在前面的话: 早在上世纪,人们纷纷预测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果如所料,现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IFI信号覆盖的局势也已慢慢实现,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教育形式的大变革势在必行,曾经的一方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承载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必将由“互联网+教育”填充进。作为从“黑板+粉笔”时代走的跨世纪的教师们,唯有加快学习的脚步,尽快掌握新技能,才能跟得上“翻转堂”的大翻转。 鉴于上述缘由,本人在初中语教学中进行了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初中语拓展教学的尝试。 首先,全面了解微信平台的特性,学习平台的使用。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可以实现将自己所要发表的信息分享给圈内好友,还可以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带给朋友们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微

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微信支持推送功能,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创建自己的公众账号,而且名字可以重复。通过公众账号,可以方便的实现信息发布,共享,推送等功能。 微信平台可以展现形式多样的画面、视频、声音等本内容,这会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尤其是有着历史人和自然景观的场景,能够让学生们很快乐地进行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初中语人性的特点,更容易使学生在微信中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微信平台,教师可以将重难点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在每一个同学的面前,让学生在余时间机动进行学习,进行延拓,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潜意识传达给学生这些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难点。教师应该结合日常的堂教学,以学校堂教学为主,以微信平台为辅,同时及时调整内容,更新内容,随着教学的进度更新微信内容。 其次,建立班级微信号,邀请学生及家长加入。 利用微信平台组织线上语活动。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经典情感美朱自清的《背影》,由于学生阅历、理解能力有限,对中书写的真挚情感把握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巧妙借助ppt、微信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前先安排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父爱母爱细节体现的照片,并配加一定的字描绘,并用微信发给老师,先让学生初步感悟亲情。同时邀请学生家长再读《背影》,写下个人感悟,用微信反馈给我。在堂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很多语文教师有这样的共识:在众多的语文教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密切相关。在?提问──回答──反馈?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我翻阅过一些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教案,并听过他们的示范课,发现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他们都是课前在教案上先行设计好问题,教学时一个个提出来,学生呢?只是等待着教师的提问。我们成天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积习甚深,课堂提问步入误区,甚至?病入膏肓?,主要表现在: 一、?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发现问题这一环节已由教师包办了。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 二、?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中轻车熟路,很多教师甚至玩得炉火纯青。 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成定势:问题和标准答案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老师自然要给我们讲明白的,毋需再多费心思。 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 课堂教学中,教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生怕节外生枝、打乱步骤、耽误时间,开明一点的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教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心惊胆颤,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有的教师没抓准提问契机,或者不懂提问艺术,课堂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提问内容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有些教师的提问,学生几乎不必思考就能立即回答,整个课堂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质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不能训练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的益处。 二是只求答案正确,排斥求异思维。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技能测试题及答案整理.doc

小学教师知识测试题(科学) 学科文化知识部分(100分) 一、填空(20分) 1、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构成的。 2、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排出体外。 3、儿童的心率一般略于成年人。 4、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存差异的现象叫。 5、达尔文将自然界中的生生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收做。 6、把不溶于水的细沙土从水中分离出来可以用的方法。 7、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8、植物中的能量来自,并以另一种形式贮藏在中。 9、电磁铁是一种将能转化成能的装置。 1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 11、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引起的。 12、因地壳运动产生的自然灾害有、等。 13、在行驶的汽车上红红看到路边的树向后走,她是以为参照物的。 14、地球上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造成的。 15、地球上的可利用淡水大约只占地球总水量的。 16、春分时,太阳的直射点在上。 二、选择(40分) 1、世界上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恒星和行星的天文学家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迪生 2、中国航天的创始人是() A、李四光 B、钱学森D、袁隆平 3、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时间在() A、1957年10月4日 B、1957年12月6日 C、1970年4月24日 4、我国是世界上第个有自主能力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空。 A、一 B、二 C、三 D、四 5、捆绑一个稳定的支架,至少需要()根木棍。

A 、2 B 、3 C 、5 6、在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 A 、水草 B 、鱼类 C 、鸭子 D 、浮游生物 7 8、在摩氏硬度计对照表中硬度最大的矿物是( ) A 、金刚石 B 、石英石 C 、滑石 9、学校旗杆顶端安装的是 ( ) A 、动滑轮 B 、定滑轮 C 、滑轮组 10、风向仪指向西北方向,则此时刮的风是( ) A 、西北风 B 、东南风 C 、不能确定风向 11、铁制用品最容易生锈的环境是( ) A 、干燥环境 B 、水中 C 、潮湿环境 D 、油封环境 12、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最慢( ) A 、水中 B 、空气中 C 、金属中 13、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 ) A 、白色 B 、黄色 C 、红色 D 、深蓝色 14、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 ) A 、磁铁的两端 B 、磁铁的中间 C 、磁铁各部分吸引力相同 15、下列哪种动物是通过拟态来保护自己的。( ) A 、蝗虫 B 、变色龙 C 、枯叶蝶 D 、青蛙 16、在行驶的汽车上相对于汽车来说,坐在车上的人是( )。 A 、运动的 B 、静止的 C 、不能确定 17、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 ( ) A 、风化作用 B 、风蚀作用 C 、蒸腾作用 18、白纸、黑纸、镜子三种物体,吸收光的本领从弱到强依次是( )。 A B C

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

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4-04-15T10:46:49.467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4年第2期供稿作者:杨路明[导读]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初级中学杨路明112003 【摘要】: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 【摘要】: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整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因此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和时代的需求。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略通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这也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尖端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要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高的科技水平。就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当然,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还不完善,不成熟。但相信,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更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语文课堂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课堂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 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正是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呼唤着教育必须随之进行创新和变革.而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离不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有效支持,信息化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一出现,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为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新教育倡导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让学生在愉悦、自主、合作的环境中学习。而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与教学领域的当今情况下,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学习氛围,就有如虎添翼。 因此我们认为恰当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激发课堂生命与活力的有效方法,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想、去问、去探求;它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它突破时空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对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最优化,最终“活”化具有显著作用。但是,信息化教学仅仅是工具和手段,教师必须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出发,认真研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化的含义 要想真正理解信息化教学,首先就应该搞清楚什么是信息化,然后才能搞清楚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而多媒体就是让教学信息化的最好传达者。它能够促使教学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具有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特点。 二、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信息化教学 杨东平在《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一文中如是说:“我们只有以开放、自由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才能够站在21世纪现代教育的高度上,促进传统语文教学的更新转化……形成现代中国新的教育文化”。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自觉而积极地吸纳现代文明中切实可行的成果,比如多媒体技术等,加以改造、整合,让现代文明成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进程。这主要是因为: 1.社会的日益信息化客观上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这是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代的客观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引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机制,通过多媒体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来充实自己、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作为“基础中的基础”,语文教学首当其冲,尤其应该走在各学科的前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我们的教学。 2.“大语文”教学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学信息化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告诉我们,完全可以在搜寻更适合教学的好例子克服仅仅依靠纸质教材中的资料,而是可以直接选取更适用的课程资源运用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阅读或写作等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

借助互联网,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317792904.html, 借助互联网,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 作者:谭燕琴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8年第09期 【摘要】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学理念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借助互联网,使得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就是一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将针对如何借助互联网使得语文教学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从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引进互联网展开语文教学及相关策略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互联网语文教学课外实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被改变。语文是一门知识面很广、实践性很强、综合性很高的学科,新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更应该把语文的教育教学融入学生的课外,需要借助于互联网的作用,让互联网走进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基础学科,贯穿了整个教育阶段。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深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以往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也主要围绕着考试来展开,在学校里是单纯的灌溉式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得我们的教学往往事倍功半。 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就需要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将互联网引进到语文教学当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课堂学习效率不断提高,通过互联网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建立同学间的学习组织,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得学生能够分辨是非,具备自主思考能力和主观能动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二、如何借助互联网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 (1)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

信息化教学设计作者信息 教学设计

和心灵的塑造。 教学重点:1.掌握诵读方法,在诵读中感受诗歌音韵美。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精神追求。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意境,体会王维的诗歌风格。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上课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在各个教学环境中都使用,课前,教师将《山居秋暝》相关资源告诉学生“山居秋暝资源库”(网址:http//10.10.200.15)。资源库中设有五个部分,分别为:“课文解读与作者介绍”、“古诗常见意象”“古典音乐库”“王维山水田园画作欣赏”“名家点评”。既包括了课堂教学所用资源,也包括了供学生课后扩展性学习的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理解的能力。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 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3分钟一、“我的秋天我做主”生:(自主探究法) 完成上周布置的任 务,提交到教师校园邮 箱。 师:(启发教学法) 以电子相册展示学 生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将学生引入情境性学习 当中。 (引导语)秋季本来 就是一个特别的季节,它 由酷暑走向严寒,在文学 【设计意图】根据 学生特点和兴趣, 让利用“山居秋暝 资源库”查找资 料,拍摄秋之景, 描绘画面之意境, 将教学延伸到课 前。教师通过问 题,引导学生自主 探究,以直观可感 的秋景图片、视频 将学生带入情境

2015年下体育与健康科学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题,每题25示,共70分) 1."负重耸肩"可以发展下列哪些肌肉的力量 A.胸大肌和胛提肌 B.斜方肌上部和菱形肌 C.肩胛下肌和胸小肌 D.斜方肌下部和菱形肌 1.【答案】B。解析:负重耸肩对于上部肌群来说主要是斜方肌上部和菱形肌在收缩,因此答案选B。 2.游泳时若水温过低,易发生腓肠肌痉挛,其痛觉可沿下列哪一神经传导 A.股神经 B.腓总神经 C.胫神经 D.闭孔神经 2.【答案】 c。解析:颈神经是传导腓肠肌痉挛的神经。 3.下列哪一腺体,不属于于内分泌腺 A.肾上腺 B.汗腺 C.松果体 D.甲状腺 3.【答案】C。解析: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性腺均为内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和胃腺均为外分泌腺,胰腺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 4.儿童少年时期,经常进行超负荷训练容易导致 A.骨加快生长 B.骨密质增厚 C.骨过早骨化 D.骨小梁重新分配 4【答案】C。解析:依照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不宜过早地从事过多、过

重的力量练习,避免过早骨化. 5.投掷铁饼时(以右手为例),完成向左转体的腹部肌肉是 A.左侧腹内斜肌与右侧腹外斜肌下固定收缩 B.左侧腹外斜肌与右侧腹内斜肌下固定收缩 C.左侧腹内斜肌与左侧腹外斜肌下固定收缩 D.右侧腹内斜肌与右侧腹外斜肌下固定收缩 5.【答案】B.解析:右手投掷铁饼,向左转体,左侧腹外斜肌发挥主要力量,右侧腹内斜肌进行带动收缩,配合向左转体。 6.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在积极收缩,但仍被拉长,其收缩形式是 A.缩短收缩 B.离心收缩 C.等长收缩 D.等动收缩 6.【答案】B。解析: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这种收缩称为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 7.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器是 A.腱器官 B.肌梭 C.壶腹山脊 D.囊斑 7.【答案】 A。解析:腱梭或称腱器官,是位于肌腱、肌腹与肌腱连接处或腱鞘内的一种张力感受器,由包被在结结组织囊中的一些胶原纤维束与缠绕于胶原束之间的感觉神经末梢组成。 8在长跑运动中出现"第二次呼级",表明人体肌能水平已经达到 A进入工作状态 B.疲劳状态 C.恢复状态 D.相对稳定状态

信息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本人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人为本,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经过研究学生不论在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还是在阅读、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识字教学方面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二)阅读教学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点”来,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校校通”或“校园网”用课件、网页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小猴子下山后都做了些什么,找出文中描写小猴子特点的词句。 2.创设情境,自主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通过计算机打开教师自制的课件,自主学习理解相关段落。教师先要求学生从文中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掰、扛、扔、摘、捧、抱、追。要求学生各自通过操作看小猴子做的这些动作,再自己做做这些动作,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看到小兔追小兔,以及小猴子空手而归的扫兴样子,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动词。表演的学生把“扛、捧、抱”等动作演得准确而传神,活灵活现。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同时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3.讨论汇报,深化理解。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认真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的整合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索的整合——《孔子拜师》第二课时与互联网搜索整合的教案设计 东莞市道滘镇实验小学叶志乐 一、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三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二、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在编写教案前,先阅读网上大量有关《孔子拜师》的优秀案例,理解不同版本的教学设计,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材重组,可参考下列网页。【百度搜索】 三、教学内容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第17课。 四、教材分析 教材及学情简析: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第17课。本课围绕单元主题“灿烂的中华文化”,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认识“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我国更多的故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增强见识,启迪智慧。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成长的重要场所。作为语文教师,尽量要创设有益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读出感情,有感而发,各抒己见。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远近闻名、止境、学问、品行、相距”并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表演孔子与老子的对话。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结合本文内容的学习,渗透“学无止境”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精读、讨论中,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分角色朗读 五、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信息化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作者:————————————————————————————————日期: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者信息 姓名电子信箱电话 区县学校名称日期 课题摘要 教学题目杨氏之子 所属学科小学语文学时安排 2 年级五所选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2、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发展思维。 2.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的划分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及其它必要的信息)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项目内容应对措施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 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 惠”。 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课外补充了解 《世说新语》。 教学难点古文的理解上面有点难。让学生通过网络多接触古文,分析,理解。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 1.一般特征:能独立使用计算机,并且熟练点击课件,网络交流。 2.入门技能:本班有独立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可以上网浏览并提取相关信息素材。 会使用PPT来进行教学和学习设计。 3.学习风格:轻松,活波的学习风格,以交流为主,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积极性。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应用 1.学习环境选择(打√,如□√) (1)简易多媒体教室□√(2)交互式电子白板□ (3)网络教室□(4)移动学习环境□ 2.学习资源应用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及来源教学作用使用方式 明确要求课件百度文库 创设情 境,引发 边播放、 边讲解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 1.科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信息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明显的应用优势,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氛围,而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教学应用 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锻炼孩子们的读写能力,而且要为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孩子兴趣培养的第一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摒弃了传统的讲道解惑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这对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为了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比如教学长春版二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一文时,可以先插入一些视频,比如青草、化冻的河流及“春雷”,以此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听,是春雷在唤醒沉睡了整个冬天的动

物和植物。此时,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突然而至,被播放的视频、音频吸引,在兴趣的引导下很快投入新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定要适时。比如,上课伊始,因课前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兴奋依然存在,难以快速进入课堂。在此过程中,通过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情绪准备。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产生疲劳感,在这一阶段当40分钟的教课进行后期时,因关注时间太长,容易产生倦怠感。此时应当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快速进入专心学习状态。这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插入一些文图或者音频、视频,从而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2.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破解教学难题 传统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时面对学习目标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解决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该种情况,很多老师总是寄希望于教学用于的生动性、板书的简洁性,但从最后的效果看,吃力不讨好。然而,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重点,并且突破学习难点。比如,长春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主题就是为了新中国,实际教学内容即走进《红岩》,本模块共两篇文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条件逐步改善,'互联网+'技术作为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教师高效施教和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最大可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文字、声像、动画等信息资源整合处理,形成声、文、图、境并茂的'互联网+'教学系统,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直观、立体、动感等方面的不足,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既能激发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又能拓宽视野培养创造思维,实现教学成果和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一、'互联网+'技术的大容量,充分展现了语文学科的丰富性。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文本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依托,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不仅仅是入选文本自身承载的内容,更包含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天文、地理、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信息容量不断扩延的背景下,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达到入选文本的初衷与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依据'互联网+'信息量大和快捷高效的特点,设计了实施流程、文本资料、教学课件等材料,根据教学需求随“机”展现,在有限时间内辐射传递大量信息。'互联网+'教学系统走进课堂,使原有教学模式固有的矛盾迎刃而解。以《欲速则不达》一文的教学为例,本文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有:齐景公、晏婴其人;二者的关系;当时的交通概况等等。文字知识有:古今词语含义的不同;文言文与白话文句式的不同;同一字词在文言文中意义不同等等,文本涉及的时代与学生生活实际久远,在文意理解上自然存在很大困难。如果单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部分目标,事倍而功半,很难达

逻辑之美,语文教学的理性觉醒

逻辑之美,语文教学的理性觉醒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的逻辑之美,就是指语文教学系统内部各因素以其有序性、规律性,显示出语文教学简洁、续密、雅致、有恰当自由度的内在美学特质。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没有逻辑和不讲逻辑的现象并不鲜见。语文教师必须关注语文课程的价值理性,使语文教学被遮蔽的逻辑真正清晰起来,被弱化的逻辑美真正敞亮起来。以逻辑的视角烛照鲜活的语文教学,以结构化的知识逻辑,清晰化的文本逻辑,科学化的过程逻辑,彰显语文课程的理性精神,是语文教学摆脱“误尽苍生”诘难的方向。 【关键词】逻辑美语文教学理性精神清晰化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向善崇美”。在美善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似乎更注重对感性美的求索,而忽视对理性本源的探求。所以有关语文教学与美的研究很多,诸如:语文课本的材料美、语文教学的情境美、语文教师的语言美等等,但整个语文学科依然“少慢差费”,没能真正的“美”起来。究其原因是语文教学内在逻辑的混乱。对于内在逻辑混乱的教学而言,仅仅研究它的外在形式美是无济于事的,要使语文教学有根本的改变,就必须重视其内在逻辑美的构成,即内在逻辑的完全清晰化和科学化。 【界定】 逻辑是什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逻辑美? 在《辞海》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常用于指称:1.一种特定的看问题的观点或角度,如美国的霸权逻辑;2.某种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内在有序性,如历史发展的逻辑;3.人们言语思维过程中的条理性、一致性、规范性,如某人的思维逻辑很严密;4.一种系统化的哲学体系,如黑格尔的《逻辑学》等。 通常意义上,语文教学的逻辑一般是指语文教学内部存在的一种客观规律性。语文教学的逻辑之美,就是指语文教学系统内部各因素以其有序性、规律性,显示出语文教学简洁、续密、雅致、有恰当自由度的内在美学特质。 语文教学的逻辑,其内涵是丰富的:语文知识有逻辑,文本表达有逻辑,学生认知有逻辑,教学设计有逻辑,教学过程有逻辑,种种逻辑构成了语文教学特有的逻辑。叶澜老师曾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知识逻辑和过程逻辑有整体把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上的是一节语文课,给学生精神世界提供的是基于语文逻辑的文化涵养,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根有基。”

大纲: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 1.科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