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构造前四章期中考试专用

构造前四章期中考试专用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演变历史及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体系;
【原生构造】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发育的构造,如原生沉积构造(层理、波痕等),原生岩浆构造(流线、流面等);
【次生构造】岩石在成岩以后,由于构造变动和非构造变动形成的各种变形、变位现象。
【构造】地质构造的简称,指原始地质体经历了各种变形、变位(构造运动)之后的产物,包括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等最基本的地质元素;
【构造地质学研究各类地质体(岩石、岩层、岩体)在力的作用下 发生的变形及其产生的构造现象(内动力作用下产生的各种构造形态和构造形迹);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小型构造;研究它们的几何形态、组合形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大地构造学】研究大规模的诸如地块、造山带、盆地等大型、巨型乃至全球性构造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演化,包括区域大地构造学和全球大地构造学;
【走向】走向线:指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
【倾向】倾斜线:指平面上(沿倾斜向下引出的)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为该平面的倾向;
【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在垂直倾斜平面走向的直立剖面上该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视倾角】视倾斜线:指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视倾角:指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真倾角(α)与视倾角(β)之间的关系:tanβ= tanα* cosω;ω—真倾向与视倾向之间的夹角;
【原生构造】指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岩浆岩在岩浆侵位和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
【地层】指同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岩层的总和;地层具有时代概念;
【岩层(单层)】指两个层面限制的岩性相同、时代一致的层状地质体,形成于稳定的介质条件下。 层面由短暂的沉积间断所形成;它是地层的最小单位。层的厚度变化很大:
【层理】是岩石性质(颜色、成分、结构)沿垂直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它是一种原生构造,在沉积过程中形成。
【纹层(细层)】具有均一的成分和结构;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同时形成;厚度小(常以mm计),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细层可以平直、波状或弯曲;细层与层面平行或斜交。
【层系】由成分、结构和产状上相同的许多细层组成,形成于同一环境的相同水动力条件下;
【层系组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层系组成,形成于同一环境的相似水动力条件下;
【交错层理】前积纹层形态多表现为上陡下缓,前积纹层的顶部多被截切,与层系面高角度相交,下部常逐渐变缓收敛,与底面小角度相交或相切;
【递变层理】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变细,单层的顶面与其上一层底面常为突变;
【波痕】沉积物表面由于水、空气流动而形成的波状形态,主要发育在砂、粉砂和碳酸盐岩表面。用于确定岩层顶、底面的主要标志是振荡式浪成波痕,峰尖谷圆,尖峰指向顶面;
【泥裂】未固结沉积物露出水面,经暴晒干固收缩形成的与层面大致垂直的楔状裂缝,常见于粘土岩、粉砂及细砂岩层面上;
【雨痕】雨点落在湿润而又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表面冲打出圆型凹坑和凸起的边缘;
【底面印模】当水流或涡流在松软沉积物上流动时,由于涡流对沉积物的侵蚀或水流携带物(介壳碎片、岩屑、树枝等)对沉积物表面的刻划,会在沉积物表面留下凹坑、沟槽,它们被砂质充填,成岩后它们多在泥质岩层之上的砂岩底面形成底面印模,常呈舌状凸起或细长的脊状;
【火焰状构造】当砂质层堆积在含水且具高塑性泥质层之上时,差异压实会引起上、下砂质层与泥质层之间发生相互垂向运移,泥质层成尖舌状贯入上覆砂岩层中,形成一排尖舌;火焰状构造的舌尖指向岩层顶面;
【水平岩层】指岩层层面近水平,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基本相同;
【尖灭】岩层的厚度向一个方向变薄并消失;
【倾斜岩层】指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的一套岩层;
【“V”字形法则】
1)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相反相同)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
2)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相同相同)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
3)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相同相反)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4)直立岩层出露形态不受地形的影响,地质界线呈直线状;
【整合接触】两套地层之间表现为连续沉积(没有沉积间断)或者虽然有短暂的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大陆剥蚀作用,地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沉积接触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即先后沉积的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造成上下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上下地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异岩不整合】指年轻的沉积岩或火山岩与下伏结晶岩系(变质岩或侵入岩)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
【平行不整合】指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但二者之间缺失一些时代的地层,又称假整合;
【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套地层(沉积岩或火山岩)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彼此产状不一致,又称狭义的不整合;
【嵌入不整合】在不整合面的低凹部位,新沉积物充填于侵蚀凹地之中,如同新地层嵌于下伏地层中的现象,称为嵌入不整合;
【超覆不整合】由于地壳运动的方式、方向、幅度等变化,导致沉积区的范围和位置会发生变化,造成盆地边缘区特殊的沉积接触关系;
【退覆不整合】形成于海退时期,是指新沉积物的展布范围比早期地层的分布范围小,从而导致一套地层中部分层位(以顶部地层更为常见)的边缘表现为尖灭现象。
【侵入接触】由岩浆侵入地壳而形成,被岩浆侵入的围岩可以是沉积岩、岩浆岩或变质岩;
【沉积接触】由指岩体经风化剥蚀后,新的沉积物堆积其上,这种接触关系又称异岩不整合(heterolithic unconformity);
【区际不整合区域不整合局部不整合】
【不整合存在的标志】a,底砾岩b,古风化壳c,剥蚀面d,岩性、岩相突变e,重矿物组合突变
【古地质图】选择某一时代为界限,把这个时代以前的地质特征表现在平面图上,称为该地质时代以前的地质图;
【不整合面构造图】类似于一般的构造图,用以表示不整合面的起伏形态,通常以海平面为基准;
【不整合面上覆地层等厚图】等厚度:指利用等值线来表示一套地层厚度变化的平面图;
【潜山】指被新地层不整合覆盖、埋藏的基岩地貌隆起;1. 断块潜山a单断式潜山b断阶式潜山c地垒式潜山2. 褶皱潜山3. 残山。按照潜山核部的岩石类型分类碳酸盐岩潜山;碎屑岩潜山;火山岩潜山;变质岩潜山。潜山的成因地貌特征的三个影响因素a,岩石抵抗剥蚀作用的强度;b,外动力地质作用;c,构造运动;
【披覆构造】指受基岩突起控制,在剥蚀面以上(紧靠剥蚀面吗?)由于沉积差异和压实差异等在较新地层中发育的正向褶皱构造;
【变形】指物体受到力后,其内部各点间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包括体积的改变(体应变)和形状的改变;
【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个椭球,以这个椭球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称为应变椭球体;
岩石的变形阶段1.弹性变形岩石受力变形,外力取消,变形完全恢复;2.塑性变形岩石受力变形,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时,去掉外力,变形不能完全恢复,即发生了剩余(永久)变形;3.断裂变形外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

石内部质点间的结合力遭到破坏而产生破裂面,使岩石失去连续完整性;
【岩石的断裂形式】1)张裂当张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抗张强度时,垂直拉伸方向发生断裂;2)剪裂剪裂的产生取决于剪应力的大小;当剪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抗剪强度时,沿着与σ1、σ3均斜交的面发生剪切破裂。
【构造应力场】指地壳内某一瞬时一定范围内的应力状态;其中应力分布和变化连续;构造应力场的表示三个方面:定时、定向、定量。
【褶皱】指层状岩石(面状构造)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个或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现象; 褶曲(fold):指褶皱中的单个弯曲;
【背斜】指褶皱面弯曲凸向地层由老变新的方向,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的褶皱构造;
【向斜】指褶皱面弯曲凸向地层由新变老方向,中间地层新、两侧地层老的褶皱构造;
【核部】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在野外常指经剥蚀后出露在地表面的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部】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
【转折端】指从褶皱面的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曲部分;
【枢纽】指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可呈直线、曲线或折线,可以是水平线或倾斜线;反映褶皱本身在空间的起伏状态;
【轴面】指同一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构成的假想几何面;可以是平面或曲面;
【轴迹】指轴面与包括地面在内的任何面的交线;
【轴线】指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即轴面的走向线),反映褶皱延伸方向;
【顶(脊)和槽】分别指背斜和向斜的各褶皱面在横剖面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相应地,同一褶皱面上顶或槽的连线分别称为顶线和槽线;轴面直立时,顶线与枢纽互相重合;
【拐点】相邻的背形和向形共用翼的褶皱面常呈S形弯曲,同一褶皱面不同凸向的转折点称为拐点;
【褶轴】圆柱状褶皱的母线,指与枢纽平行的一条直线,该直线平行其自身移动构成的面与褶皱面完全一致;对于非圆柱状褶皱,需要把它划分成许多近似圆柱状的区段;
【闭合背斜】指背斜的枢纽向两端倾没,从而表现为一个四周被同一岩层包围的背斜;
【褶皱的分类】1.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分类
a. 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
b. 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c.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同向倾斜,一翼地层倒转;
d. 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另一翼地层倒转;
e. 翻卷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2.根据枢纽产状分类
a.水平褶皱:枢纽水平(倾伏角近于0°)
b.倾伏褶皱:枢纽倾斜
c.倾竖褶皱:枢纽直立(90°)
3.

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分类(M.J.Richard,1971)
a.直立水平褶皱(Ⅰ区):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
枢纽近水平(倾伏角0-10°);
b.直立倾伏褶皱(Ⅱ区):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
枢纽倾斜(倾伏角10°-70°);
c.倾竖褶皱(Ⅲ区):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 80°),
枢纽也近于直立(倾伏角为70°-90°);
d.斜歪水平褶皱(Ⅳ区):轴面倾斜(倾角80°-20° ),
枢纽近水平(倾伏角为0°-10° );
e.斜歪倾伏褶皱(Ⅵ区):轴面和枢纽都倾斜,
但两者倾向和倾斜程度不一致;
f.平卧褶皱(Ⅴ区):轴面和枢纽均近水平,倾(伏)角0°-20°
g.斜卧褶皱(Ⅶ区):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致,
轴面倾角为20°-80°,枢纽倾伏角为10°-70°;
【复式褶皱】包括复背斜和复向斜;复背斜(或复向斜):指两翼被一系列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了的巨型背斜(或向斜);
【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隔档式褶皱(ejective fold,梳状褶皱)指由一系列平行的紧闭背斜和平缓开阔向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构造;隔槽式褶皱(trough-like fold)指由一系列平行的紧闭向斜和平缓开阔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构造;
【长垣】基本特点:(1)由一系列宽大平缓的短轴背斜或穹隆沿其轴向排列而成的长条形隆起构造;(2)构造图上表现为长条状的同一条等高线圈闭若干个局部构造,延伸长度远大于宽度;
【岩石的能干性】用于描述岩石变形行为的相对差异,在相同的变形条件下,能干岩石与不能干岩石相比,能干岩石不易发生粘性流变;
【纵弯褶皱作用】指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形成的褶皱;
【弯滑褶皱作用】当多层的薄层强硬层间结合不牢或层间夹有很薄的软弱层时,褶皱过程中应变集中于层间的差异性顺层剪切,称为弯滑褶皱作用;
【弯流褶皱作用】褶皱过程中剪切应变透入性地散布于整个层中,宏观上没有明显的滑动面,剪切作用发生在晶粒或晶格尺度上,称为弯流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指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方向上的挤压力作用而形成褶皱;
【剪切褶皱作用】指岩层沿一系列不平行于层面(呈大角度相交)的密集剪裂面或劈理面发生有规律的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的作用,又称滑褶皱作用;
【柔流褶皱作用】指高韧性、低粘度岩石(盐岩、石膏、粘土等)或处于高韧性状态的岩石,受应力作用发生类似流体的粘滞性流动并形成褶皱的作用;
【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一、层理

和厚度对褶皱形成的影响二、岩石力学性质对褶皱形成的影响三、基底构造对盖层褶皱的影响
【褶皱的研究】一、露头区褶皱类型的确定二、地下褶皱的研究方法三、褶皱形成时期的确定
【生长背斜】指在盆地普遍沉陷、沉积的背景上,由于局部隆起 (通常是基底的局部隆起)所形成的沉积岩层的背斜构造,又称同沉积背斜、同生背斜。
【底辟构造】指地下较深处的密度相对较小的高塑性岩层或岩体在差异重力作用下向上拱起或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底辟构造的基本结构】1.底辟核指由高塑性物质组成的底辟体;2.核上构造指底辟核上覆岩层受底辟作用形成的构造;3.核下构造指底辟核下伏岩层在底辟作用过程中或在底辟作用相关的地质时期内形成的构造;
【龟背构造(龟形背斜)】形态上为一种下凹上凸的龟形背斜构造;通常发育在两个或多个大致同步生长的盐底辟核之间的核上层;它是在盐底辟从隐刺穿的盐枕发展为刺穿的盐脊的过程中,盐上层的初始周边向斜之上叠加后期周边向斜的结果;可以看作是盐底辟构造的一种特征型构造样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