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函数教案

函数教案

2.1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

城北中学 李巧霞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归纳二次函数的定义;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

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能够用尝试求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

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二 教学重点 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

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法

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函数的概念及已经学习过的几种函数:

.对与函数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函数吗?

第二环节 新知探究

由实际问题探究二次函数关系

思考探索一:某果园有100棵橙子树,每一棵树平均结600个橙子。现准

备多种一些橙子树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多种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一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

(1)问题中有那些变量?其中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

变量有数的数量、平均每棵树上的橙子数、所有树上的橙子总数。其中数的

数量是自变量,每棵树上的橙子数和所有树上的橙子总数是因变量。

(2)假设果园增种x 棵橙子树,那么果园共有多少棵橙子树?这时平均每棵树结多少个橙子?

假设果园增种x 棵橙子树,那么果园共有(x+100)棵橙子树?这时平均每

棵树结(600-5x)个橙子

(3)如果果园橙子的总产量为y 个,那么请你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

如果果园橙子的总产量为y 个,那么600001005)5600)(100(2

++-=-+=x x x x y

思考探索二:银行的储蓄利率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利率是

一个变量。在我国,利率的调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而决定的。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 ,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是100元,那么请你写出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的表达式(不考虑利息税)。

Y=100(x+1)2=100x2+200x+100

思考探索三:(

(1)正方形的面积A 与边长a 的关系式。

(2)圆的面积S 与半径r 的关系式。

(3)若矩形的一边长为x ,其邻边比这一边大3,则矩形的面积y 与x 的关系式。 第四环节:观察与归纳

1、观察下列各关系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一般地,形如y =ax 2+bx +c (a ,b ,c 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x 的二次函数

第五环节:实践与应用

1、下列函数中(x 是自变量),哪些是二次函数?

2、当m= 时, 函数y=(m +2)x 22-m +2x -1是二次函数 。

3、圆的半径是1㎝,假设半径增加x ㎝时,圆的面积增加yc ㎡.

(1)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表达式。(2)当圆的半径分别增加1㎝,2㎝时,圆的面积增加多少?

4、某商场将进价为40元的某种服装按50元售出时,每天可以售出300套.据市场调查发现,这种服装每提高1元售价,销量就减少5套,如果商场将售价定为x ,请你得出每天销售利润y 与售价的函数表达式

第六环节:巩固提升

1.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有( )

①.y=52-x

;②y=3(x -1)2+2;③.y=-31x 2;④y=21

x +x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 .函数 是二次函数的条件是( )

A .m 、n 为常数,且m ≠0

B .m 、n 为常数,且m ≠n

C .m 、n 为常数,且n ≠0

D .m 、n 可以为任何常数

3如果函数y=(k-3) +kx+1是二次函数,则k 的值是______

4.某公司1月份营业额100万元,三月份营业额为y 万元,如果每月的增长率为x ,则y 与x 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

5 已知:如图菱形ABCD 中,∠A=60°,边长为a ,求其面积S 与边长a 的函数表达式.

22222226.2.23.2)1(2.)2)(1(.65.2..x y ⑧x y ⑦x x y ⑥x x y ⑤x x y ④x y ③x y c ②bx ax y ①==--=-+=-+=+-==++=

第七环节小结与反思

你能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吗?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课本P39-40习题2.1第1、3题;

《运用函数计算》说课稿

《运用函数计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运用函数计算》,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关于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陕科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是主题二《数据计算》中任务二的内容。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对处理数据的速度和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人工处理数据的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计算机成为最有效的数据处理工具,作为中学生有必要了解和学习数据的计算和管理。 本节课是同学们在前面学习过Excel中数据的输入、编辑和运用公式计算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运用函数对数据进行计算,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更为复杂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确立了以下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的目标: 1.理解函数是Excel预定义的内置公式,学会使用常用的函数对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

2.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协作、自主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掌握运用函数计算的方法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动手、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善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估、验证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能利用函数进行数据的计算和统计;. 教学难点在于: 根据需求正确选择和使用函数以及函数参数的设置。 二、关于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本节课内容,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把知识点依次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因此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和操作技能要点,我采用直观演示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还采用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 三、关于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问、去思考、去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增强学习信心。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实践和探索中,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学习新知。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四、关于教学程序 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前面所学的内容《运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案(系列三)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给定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给出数据进行分析,画出散点图,并能验证问题中的数据与所提供的函数模型是否相吻合; (3)增强读图、画图、识图的意识,全面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给出的图形和数据的分析,抽象出相应的确定性函数的模型; (2)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通过观察图象判断问题所适用的函数模型,利用计算器的数据拟合功能得出具体的函数解析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能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通过观察图象判断问题所适用的函数模型,利用计算器的数据拟合功能得出具体的函数解析式. 难点:怎样选择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突破: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引导学生选择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总结该类问题的解法: (1)直接法:若由题中条件能明显确定需要用的数学模型,或题中直接给出了需要用的数学模型,则可直接代入表中的数据,问题即可获解; (2)列式比较法:若题中所涉及的是最优化方案问题,则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先列式,然后进行比较; (3)描点观察法:若根据题设条件不能直接确定需要用哪种数学模型,则可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描点,作出散点图,然后观察这些点的位置变化情况,确定所需要用的数学模型,问题即可顺利解决. 课前自主导学

二次函数模型 f (x )=ax 2+bx +c (a ,b ,c 为常数,a ≠0) 指数函数模型 f (x )=ba x +c (a ,b ,c 为常数,a >0且a ≠1,b ≠0) 分段函数模型 f (x )=????? f 1(x ),x ∈D 1f 2(x ),x ∈D 2……f n (x ),x ∈D n 知识2 应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基本 过程 课堂互动探究 类型1 一次(二次)函数建模问题

函数的基本性质教案1第1课时

课题:§1.3.1函数的单调性及最大、小值 ⑴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⑵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⑶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数在某区间上的的单调性. ⑷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⑸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 最大(小)值. ⑴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 ①随x 的增大,y 的值有什么变化?②能否看出函数的最大(小)值?③函数图象是否具有某种对称性? ⑵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观察其变化规律: ①f(x) = x ○ 1 从左至右图象上升还是下降 ______? ○ 2 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随着x 的增 大,f(x)的值随着 ________ . ②f(x) = -2x+1 ○ 1 从左至右图象上升还是下降 ______? ○ 2 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随着x 的增 大,f(x)的值随着 ________ . ③f(x) = x 2 ○1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f(x)的值随 着x 的增大而 ________ . ○2 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f(x)的值随 着x 的增大而 ________ . ⑴设函数)(x f y =的定义域是I,区间I D ?,D x x ∈21,,当21x x <时,都有)()(21x f x f < 成立,则称)(x f 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 ,如图⑴ ⑵设函数)(x f y =的定义域是I,区间I D ?,D x x ∈21,,当21x x <时,都有 )()(21x f x f >成立,则称)(x f 在区间D 上是减函数... ,如图⑵ ①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②必须是对于区间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

Excel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教案)

Excel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教案) ——制作歌手大奖赛成绩统计表 (执教人:信息技术教研组王荔虹) [课题] Excel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 [教学内容] Excel数据的函数运算 [教学对象] 1、子江中学初一(1)班。 2、对Excel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组成和使用方法; 2、掌握SUM、A VERAGE、MAX、MIN等几种函数的使用方法; 3、了解设置单元格格式的基本方法; 4、学会利用函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Excel运用公式与函数运算的对比,能够在实际运用中正确选择和使用何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情感目标:体验应用公式和函数解决问题的优势。,感受计算机的优势,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SUM、A VERAGE、MAX、MIN等几种函数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函数的参数和函数参数的格式。 2、函数中的选定数据范围(包括连续和不连续)。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教师创设好Excel的故事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讲授法:通过有趣的游戏环节,讲解Excel中什么是函数,通过故事内容中的数据让学生区分公式运算与函数运算。 3、任务驱动法:根据布置任务的具体要求,利用习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学习,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4、自主探究法:分小组结合书本、教师提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相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提供Excel运算的辅助材料,如练习、导入材料等。 2、学生准备:课前分好小组。 3、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高一数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高一数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学习要求 1.了解解实际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初步学会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关系式的方法; 3.渗透建模思想,初步具有建模的能力. 自学评价 1.数学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得出关于实际问题的数学描述. 2. 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加以抽象概括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数学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 实际应用问题建立函数关系式后一般都要考察定义域. 【精典范例】 例1.写出等腰三角形顶角(单位:度)与底角的函数关系. 例2.某计算机集团公司生产某种型号计算机的固定成本为万元,生产每台计算机的可变成本为元,每台计算机的售价为元.分别写出总成本(万元)、单位成本(万元)、销售收入(万元)以及利润(万元)关于总产量(台)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销售利润销售收入成本,其中成本(固定成本可变

成本). 【解】总成本与总产量的关系为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单位成本与总产量的关系为 销售收入与总产量的关系为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

人教版_数学_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_教案

一、 函数的单调性 1.单调函数的定义 (1)增函数:一般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属于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x 、2x ,当1x <2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2)减函数:如果对于属于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x 、2x ,当1x <2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3)单调性:如果函数()y f x =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 f x =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y f x =的单调区间。 2、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 判断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2 1x y = (2)图像法:从左往右,图像上升即为增函数,从左往右,图像下降即为减函数。 (3)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 设)(x f y =,)(x g u =,],[b a x ∈,],[n m u ∈都是单调函数,则[()]y f g x =在] ,[b a 上也是单调函数。 ①若)(x f y =是[,]m n 上的增函数,则[()]y f g x =与定义在],[b a 上的函数)(x g u =的单调性相同。 ②若)(x f y =是[,]m n 上的减函数,则[()]y f g x =与定义在],[b a 上的函数)(x g u =的单调性相同。 即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当内外层函数的单调性相同时则复合函数为增函数;当内外层函数的 单调性相反时则复合函数为增减函数。也就是说:同增异减(类似于“负负得正”) 练习:(1)函数24x y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单调递增区间 为 . (2)5 412 +-= x x y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 3、函数单调性应注意的问题: ①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离开了定义域和相应区间就谈不上单调性. ②对于某个具体函数的单调区间,可以是整个定义域(如一次函数),可以是定义域内某个区间(如二次函数),也可以根本不单调(如常函数). ③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A ,B 上都是增(或减)函数,一般不能认为函数在上 是增(或减)函数 4.例题分析

函数的性质专题教案

函数专题(二) 函数的性质 (一)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知识梳理 1.函数的单调性定义: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区间 如果对于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当时,都有 ,那么就说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称为的单调增 区间 如果对于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当时,都有,那么就说 在区间上是单调减函数,称为的单调减区间 2.函数的最大(小)值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 如果存在定值,使得对于任意,有恒成立,那么称为 的最大值; 如果存在定值,使得对于任意,有恒成立,那么称为 的最小值。 ★热点考点题型探析 考点1 函数的单调性 【例】试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函数2 ()1 f x x = -在区间(1,+∞)上的单调性. 【巩固练习】证明:函数2()1 x f x x = -在区间(0,1)上的单调递减. )(x f y =A A I ?I 1x 2x 21x x <)()(21x f x f <)(x f y =I I )(x f y =I 1x 2x 21x x <)()(21x f x f >)(x f y =I I )(x f y =)(x f y =A A x ∈0A x ∈)()(0x f x f ≤)(0x f )(x f y =A x ∈0A x ∈)()(0x f x f ≥)(0x f )(x f y =

考点2 函数的单调区间 1.指出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1|y x =-; (2)22||3y x x =-++. 2. 已知二次函数2()22f x x ax =++在区间(-∞,4)上是减函数,求a 的取值范围. 【巩固练习】 1.函数26y x x =-的减区间是( ). A . (,2]-∞ B. [2,)+∞ C. [3,)+∞ D. (,3]-∞ 2.在区间(0,2)上是增函数的是( ). A. y =-x +1 B. y C. y = x 2-4x +5 D. y = 2x 3. 已知函数f (x )在-1∞(,)上单调递减,在[1+∞,)单调递增,且其图像关于x=1对称,那么 f (1),f (-1),f 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 4.已知函数)(x f 是定义在]1,1[-上的增函数,且)31()1(x f x f -<-,求x 的取值范围. 5. 已知二次函数2()22f x ax x =++在区间(-∞,2)上具有单调性,求a 的取值范围. 考点3 函数的最值 【例】求函数253 32,[,]22 y x x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EXCEL多个函数的结合运用

公式是单个或多个函数的结合运用。 AND ;与;运算,返回逻辑值,仅当有参数的结果均为逻辑;真(TRUE);时返回逻辑;真(TRUE);,反之返回逻辑;假(FALSE);。条件判断 AVERAGE 求出所有参数的算术平均值。数据计算 COLUMN 显示所引用单元格的列标号值。显示位置 CONCATENATE 将多个字符文本或单元格中的数据连接在一起,显示在一个单元格中。字符合并 COUNTIF 统计某个单元格区域中符合指定条件的单元格数目。条件统计DATE 给出指定数值的日期。显示日期 DATEDIF 计算返回两个日期参数的差值。计算天数 DAY 计算参数中指定日期或引用单元格中的日期天数。计算天数DCOUNT 返回数据库或列表的列中满足指定条件并且包含数字的单元格数目。条件统计 FREQUENCY 以一列垂直数组返回某个区域中数据的频率分布。概率计算 IF 根据对指定条件的逻辑判断的真假结果,返回相对应条件触发的计算结果。条件计算 INDEX 返回列表或数组中的元素值,此元素由行序号和列序号的索引值进行确定。数据定位 INT 将数值向下取整为最接近的整数。数据计算 ISERROR 用于测试函数式返回的数值是否有错。如果有错,该函数返回TRUE,反之返回FALSE。逻辑判断 LEFT 从一个文本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开始,截取指定数目的字符。 截取数据 LEN 统计文本字符串中字符数目。字符统计

MATCH 返回在指定方式下与指定数值匹配的数组中元素的相应位置。匹配位置 MAX 求出一组数中的最大值。数据计算 MID 从一个文本字符串的指定位置开始,截取指定数目的字符。字符截取MIN 求出一组数中的最小值。数据计算 MOD 求出两数相除的余数。数据计算 MONTH 求出指定日期或引用单元格中的日期的月份。日期计算NOW 给出当前系统日期和时间。显示日期时间 OR 仅当所有参数值均为逻辑;假(FALSE);时返回结果逻辑;假(FALSE);,否则都返回逻辑;真(TRUE);。逻辑判断 RANK 返回某一数值在一列数值中的相对于其他数值的排位。数据排序 RIGHT 从一个文本字符串的最后一个字符开始,截取指定数目的字符。字符截取 SUBTOTAL 返回列表或数据库中的分类汇总。分类汇总 SUM 求出一组数值的和。数据计算 SUMIF 计算符合指定条件的单元格区域内的数值和。条件数据计算TEXT 根据指定的数值格式将相应的数字转换为文本形式数值文本转换 TODAY 给出系统日期显示日期 VALUE 将一个代表数值的文本型字符串转换为数值型。文本数值转换 VLOOKUP 在数据表的首列查找指定的数值,并由此返回数据表当前行中指定列处的数值条件定位 WEEKDAY 给出指定日期的对应的星期数。星期计算 Excel 部分函数列表.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 二、教学重点 重点: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自主学习和尝试,互动式讨论. 2.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现实生活中有些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模型是确定的,但需我们利用问题中的数据及其蕴含的关系来建立.对于已给定数学模型的问题,我们要对所确定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验证数学模型的与所提供的数据的吻合程度. (二)实例尝试,探求新知 例1.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的行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速度v关于时间t的函数解析式; 2)写出汽车行驶路程y关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并作图象; 3)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说明所求面积的实际含义; 4)假设这辆汽车的里程表在汽车行驶这段路程前的读数为2004km,试建立汽车行驶这段路程时汽车里程表读数s与时间t的函数解析式,并作出相应的图象. 本例所涉及的数学模型是确定的,需要利用问题中的数据及其蕴含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此例分段函数模型刻画实际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条块图象的独立性思考问题,把握函数模型的特征. 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懂得图象是函数对应关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例2.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可以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依据.早在1798,英国经济家马尔萨斯就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人口增长模型: 0rt y y e 其中t表示经过的时间, y表示t=0时的人口数,r表示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下表是1950~1959年我国的人口数据资料:(单位:万人) 年份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人数55196 56300 57482 58796 60266 年份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函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课题]: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主备人:高一数学备课组陈伟坚编写时间:2013年9月30日使用班级(21)(22)计划上课时间: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6 周星期一至三(四至六月考)[课标、大纲、考纲内容]: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通过这些基本初等函数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学生还是容易接受的,但很多学生的二次函数的性质还不过关,需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较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定义理解透彻。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和最值;奇偶性 的定义,判定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难点: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研究基本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课的类型、教具、教法、教时]: 第1课时 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 【教学目标】 1. 运用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的图象,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2.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 会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含义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 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 ○ 1 随x 的增大,y 的值有什么变化? ○ 2 能否看出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2.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观察其变化规律: 1.f(x) = x ○ 1 从左至右图象上升还是下降 ______? ○ 2 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随着x 的增 大,f(x)的值随着 ________ . 2.f(x) = -2x+1 ○ 1 从左至右图象上升还是下降 ______? ○ 2 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随着x 的增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 课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1课时)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社A版,数学必修1 教学内容: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从具体到一般及数形结合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像 难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指数函数的性质 教学流程设计 (一)指数函数概念的构建 1.探究:本节问题2中函数的解析式与问题1中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对应关系概括到的形式,学生思考归纳概括共同特征 2.给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 & 3.剖析概念 (1)规定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的理由: 如果=0, 如果等等时,在实数范围内实数值不存在 如果是一个常量,对它就没有研究的必要 (2)形式上的严格性 指数函数是形式定义的函数,就像初中所学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都是形式定义的概念,因此把握指数函数的形式非常重要。在指数函数的定义表达式中,前的系数必须是1,自变量在指数的位置上,否则,不是指数函数,比如等,都不是指数函数 (二)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 1.提出问题:同学们能类比前面讨论函数性质时的思路,提出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方法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需要研究函数的那些性质,讨论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方法,强调数形结合,强调函数图像在研究性质中的作用,注意从具体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的应用,渗透概括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基本思路 2.画出函数的图像 师生活动:学生用描点法独立画图,教师课堂巡视,个别辅导,展示画的较好的学生的图像

Excel函数应用之统计函数

Excel函数应用之统计函数 Excel的统计工作表函数用于对数据区域进行统计分析。例如,统计工作表函数可以用来统计样本的方差、数据区间的频率分布等。是不是觉得好像是很专业范畴的东西?是的,统计工作表函数中提供了很多属于统计学范畴的函数,但也有些函数其实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用的,比如求班级平均成绩,排名等。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统计函数,而属于统计学范畴的函数不在此赘述,详细的使用方法可以参考Excel帮助及相关的书籍。 在介绍统计函数之前,请大家先看一下附表中的函数名称。是不是发现有些函数是很类似的,只是在名称中多了一个字母A?比如,AVERAGE与AVERAGEA;COUNT与COUNTA。基本上,名称中带A的函数在统计时不仅统计数字,而且文本和逻辑值(如TRUE 和 FALSE)也将计算在内。在下文中笔者将主要介绍不带A的几种常见函数的用法。 一、用于求平均值的统计函数AVERAGE、TRIMMEAN 1、求参数的算术平均值函数AVERAGE 语法形式为AVERAGE(number1,number2, ...) 其中Number1, number2, ...为要计算平均值的 1~30 个参数。这些参数可以是数字,或者是涉及数字的名称、数组或引用。如果数组或单元格引用参数中有文字、逻辑值或空单元格,则忽略其值。但是,如果单元格包含零值则计算在内。 2、求数据集的内部平均值TRIMMEAN 函数TRIMMEAN先从数据集的头部和尾部除去一定百分比的数据点,然后再求平均值。当希望在分析中剔除一部分数据的计算时,可以使用此函数。比如,我们在计算选手平均分数中常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XX号选手的最后得分,就可以使用该函数来计算。语法形式为TRIMMEAN(array,percent) 其中Array为需要进行筛选并求平均值的数组或数据区域。Percent为计算时所要除去的数据点的比例,例如,如果 percent = 0.2,在 20 个数据点的集合中,就要除去 4 个数据点(20 x 0.2),头部除去 2 个,尾部除去 2 个。函数 TRIMMEAN 将除去的数据点数目向下舍为最接近的 2 的倍数。 3、举例说明:示例中也列举了带A的函数AVERAGEA的求解方法。 求选手Annie的参赛分数。在这里,我们先假定已经将该选手的分数进行了从高到底的排序,在后面的介绍中我们将详细了解排序的方法。 图1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Modeling and Problem Solving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中澳课程部王晓叶 学情分析:澳方MathB每次的Paper Test都分为两部分,其中Knowledge and Procedures(知识与过程)这个和普通高中数学相似,学生A/B率比较高,但是另外一部分Modeling and Problem Solving(建模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的A/B率不高。这一部分内容题目普遍很长、生词量较多,并且都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所以大多数学生遇到此类题目都是放弃不做。MathB这门课又特别注重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而我们的学生这方面意识比较薄弱,抽象概括能力较弱。所以,我们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级,提高OP成绩。但是另一方面,12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能灵活的使用图形计算器,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能够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并对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 3.利用所得函数模型解释有关现象,对某些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教学重难点:1.建立合适的函数模型 2.利用得到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案例、探索新知(如何确定最合适的函数模型)(18分钟) 案例:根据《Daily Mail》报道,上个月一名中国留学生将自己车速飙到180公里/小时的录像传到了Instagram个人网页上,并以配以中文:“从Albany开回Perth,一路180公里/小时,将4.5小时的车程缩短到3.5小时。” 目前,他正在接受警方调查。 警察表示,视频显示这名男子在限速110公里/小时的高速公路开到了180公里/小时,他将面临巨额罚款、吊销驾照以及拘留。 Example1:The table below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locity of a car and the Velocity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Distance 2 10 15 20 27 38 47 60 75 a. Use the calculator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locity of a car and the distance after it braking. b. What’s the minimum safe following distance for a car travelling at 110 km/h on the motor way? 项目罚款扣分超速少于10km/h 163澳元扣2分超速10km/h-20km/h 357澳元扣3分 超速20km/h-30km/h 726澳元扣5分 超速30km/h-40km/h 866澳元扣7分未系安全带341澳元扣3分闯红灯437澳元扣3分开车使用手机315澳元扣3分

北京四中高考数学总复习 函数的基本性质(提高)知识梳理教案

【考纲要求】 1. 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并能简单求解. 2.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 3. 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1.单调性 (1)一般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2,x x ,当12x x <时,若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若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D 上单调递减。 (2)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 f x =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y f x =的单调区间。 (3)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方法:单调四法,导数定义复合图像 定义法: 用定义法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是①设D x x ∈21,,且12x x <;②作差 )()(21x f x f -;③变形(合并同类项、通分、分解因式、配方等)④判断)()(21x f x f -的 正负符号;⑤根据定义下结论。 复合函数分析法 设()y f u =,()u g x =[,]x a b ∈,[,]u m n ∈都是单调函数,则[()]y f g x =在[,]a b 上也是单调函数,其单调性由“同增异减”来确定,即“里外”函数增减性相同,复合函数为增函数,“里外”函数的增减性相反,复合函数为减函数。如下表: 函数的基本性质 奇 偶 性 单 调 性 周 期 性

()u g x = ()y f u = [()]y f g x = 增 增 增 增 减 减 减 增 减 减 减 增 导数证明法: 设()f x 在某个区间(,)a b 内有导数'()f x ,若()f x 在区间(,)a b 内,总有'()0('()0)f x f x ><,则()f x 在区间(,)a b 上为增函数(减函数);反之,若()f x 在区间(,)a b 内为增函数(减函数) ,则'()0('()0)f x f x ≥≤。 图像法: 一般通过已知条件作出函数图像的草图,从而得到函数的单调性。 2、奇偶性 (1)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则称f(x)为这一定义域内的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则称f(x)为这一定义域内的偶函数. 理解: (Ⅰ)上述定义要求一对实数x,-x 必须同时都在f(x)的定义域内,注意到实数x,-x 在x 轴上的对应点关于原点对称(或与原点重合),故知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f(x)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Ⅱ)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①考察函数定义域; ②考察f(-x)与f(x)的关系; ③根据定义作出判断. (Ⅲ)定义中条件的等价转化 ①f(-x)=-f(x)?f(x)+f(-x)=0;或f(-x)=-f(x) ? ) () (x f x f -=-1 (f(x)≠0) ②f(-x)= f(x) ?f(x)-f(-x)=0;或f(-x)=f(x) ? ) () (x f x f -=1 (f(x)≠0)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 隆湖中学教师 李江华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2.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 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3.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对数互化关系: b N N a a b =?=log 2、 )10(≠>=a a a y x 且的图象和性质. 3、 我们研究指数函数时,曾经讨论过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得到的细胞的个 数y 是分裂次数x 的函数,这个函数可以用指数函数y =x 2表示.

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1万个,10万个……细胞,那么,分裂次数x 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y 的函数.根据对数的定义,这个函数可以写成对数的形式就是y x 2log =. 如果用x 表示自变量,y 表示函数,这个函数就是x y 2log =. 引出新课--对数函数. 二、新授内容: 1.对数函数的定义: 函数x y a log =)10(≠>a a 且叫做对数函数,定义域为),0(+∞. 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对数函数概念中规定?1,0≠>a a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log x y a =; (2))4(log x y a -=; 分析:此题主要利用对数函数x y a log =的定义域(0,+∞)求解. 解:(1)由2 x >0得0≠x ,∴函数2log x y a =的定义域是{}0|≠x x ; (2)由04>-x 得40得x>1, ∴函数 的定义域是()+∞,1. 2.对数函数的图象: 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作x y 2log =与x y 2 1log =的图象: 思考:x y 2log =与x y 2 1log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3,(1)根据对称性(关于x 轴对称)已知y =3log x 的图像,你能画出y =x 3 1log 的图像吗? 1 1log )3(7 -=x y 11 log 7-=x y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案_00002

适用学科
高中数学
适用年级
高一
适用区域 苏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 课时
知识点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特点、用已知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
问题
教学目标 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
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了解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
例。
教学重点 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知识导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函数应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高考对应用题的考察即考小题又考大题,而且分值呈上升 的趋势。高考中重视对环境保护及数学课外的的综合性应用题等的考察。出于“立意”和创 设情景的需要,函数试题设置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不断创新,重视函数思想的考察,加大函 数应用题、探索题、开放题和信息题的考察力度,从而使高考考题显得新颖、生动和灵活。
函数类应用题,是考察的重点,因而要认真准备应用题型、探索型和综合题型,加大训 练力度,重视关于函数的数学建模问题,学会用数学和方法寻求规律找出解题策略。
(1)题型多以大题出现,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解释问题; (2)题目涉及的函数多以基本初等函数为载体,通过它们的性质(单调性、极值和最 值等)来解释生活现象,主要涉计经济、环保、能源、健康等社会现象。
二、知识讲解
考点 1 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第 1 页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案设计.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案设计 2019-02-16 一、学习要求 ①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②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③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④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⑤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⑥能够应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性质解决某些简单实际问题. 二、两点解读 重点:①求函数定义域;②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求函数表达式或函数值;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相结合的有关问题;⑤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⑥求反函数;⑦利用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互换关系解题. 难点:①抽象函数性质的研究;②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三、课前训练 1.函数的定义域是( D ) (A)(B)(C)(D) 2.函数的反函数为( B ) (A)(B) (C)(D) 3.设则. 4.设,函数是增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2,3) 四、典型例题

例1设,则的定义域为() (A)(B) (C)(D) 解:∵在中,由,得,∴ , ∴在中,. 故选B 例2已知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A)(B)(C)(D) 解:∵ 是上的减函数,当时,,∴ ;又当时,,∴ ,∴ ,且,解得:.∴综上,,故选C 例3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若,则 解:∵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 ∴ ,即的周期为4, 例4设的反函数为 ,若× ,则 2 解: ∴m+n=3,f(m+n)=log3(3+6)=log39=2 (另解∵ , 例5已知是关于的方程的两个实根,则实数为何值时,大于3且小于3? 解:令,则方程 的两个实根可以看成是抛物线与轴的两个交点(如图所示), 故有:,所以:, 解之得:

人教版 数学 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 教案

课程标题 函数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1)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最大值或最小值、奇偶性),能应 用函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2)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3)了解奇偶性的概念,回 会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重点与难点 (1)判断或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2)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学习过程 一、 函数的单调性 1.单调函数的定义 (1)增函数:一般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属于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x 、2x ,当1x <2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2)减函数:如果对于属于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x 、2x ,当1x <2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3)单调性:如果函数()y f x =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 f x =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y f x =的单调区间。 2、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 判断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2 1x y = (2)图像法:从左往右,图像上升即为增函数,从左往右,图像下降即为减函数。 (3)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 设)(x f y =,)(x g u =,],[b a x ∈,],[n m u ∈都是单调函数,则[()]y f g x =在] ,[b a 上也是单调函数。 ①若)(x f y =是[,]m n 上的增函数,则[()]y f g x =与定义在],[b a 上的函数)(x g u =的单调性相同。 ②若)(x f y =是[,]m n 上的减函数,则[()]y f g x =与定义在],[b a 上的函数)(x g u =的单调性相 同。 即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当内外层函数的单调性相同时则复合函数为增函数;当内外层函数的 单调性相反时则复合函数为增减函数。也就是说:同增异减(类似于“负负得正”) 练习:(1)函数2 4x y -=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单调递增区间 为 .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及设计说明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四中学邓影 课题: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使用教材: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 第二章第2.2.2节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初等函数是函数的核心内容,而对数函数又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运算,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是新授课,,因此我把本节课重点定为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学生在探究对数函数性质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因此我把探究对数函数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及其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在探索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数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一般,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作图,分组讨论对数函数的性质,提高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类比指数函数性质研究对数函数,培养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喜欢新鲜事物,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过思维还不是很成熟. 在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采用“探究式 ...”教学方法。将一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四个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其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四为主”的教学思想。 2. 学法指导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本节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教师提供的素材经历创设情境→获得新知→作图察质→问题探究→归纳性质→学以致用→趁热打铁→画龙点睛→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 教学手段 本节课我选择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运动变化过程,使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服务. 4.教学流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