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小处着眼培养创新作文能力

从小处着眼培养创新作文能力

从小处着眼培养创新作文能力
从小处着眼培养创新作文能力

江泽民主席在北大百年校庆上说:“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国家教育部在跨世纪发展战略中也把创新能力作为新世纪的重点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教育就必须更新观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教育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來。小学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话去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要体现小学生的童眼、童心、童言、童真。为此,新大纲在关于习作方面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可见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担当着重要的任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根据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我认为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从小处着眼,即从浅入深,从表到里,从现象到本质,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培养创新作文能力。一、从观察事物中求新发现小学生作文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素材,积累素材,然后带着自己的情感再将它描述出来。观察是分层次的,有初次观察、再次观察和反复多次的观察,有表面的观察和深层次的观察,有单一的观察和关联性的观察等等。有的学生的作文写得比较筒单,人云亦云,没有新意,其主要原因是平时少观察或只观察表面的东西和单一的事物,而没有经过反复多次的、深入细致的观察,也没有把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因而观察到的往往是单一的、表面的东西。要改变这种现象,在指导观察时就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观察事物既要观察其表面的特征,又要思考其内在的联系。例如指导学生写作《秋景》,我先让学生说说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结果,有的学生说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大雁往南飞;有的学生说秋天到了,树木的叶子黄了,风一吹,就一片片落下来;有的学生则说,秋天到了,庄稼成熟了,农民伯伯忙着收割……不能简单地说学生没有经过观察,也不能说学生没有说出秋天的一些特点,但是如果人人都这样说和写,那么就会出现素材雷同,给人人云亦云的感觉,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十分平淡,没有新意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到校园里,到大自然中去深入地观察,找出秋天里不同地方、不同事物的特点。经过仔细、深入的观察,学生发现了不少平时没有发现的新东西。例如,有个学生经过深入的观察后说:“秋天来了,一些树木的叶子黄了,一阵风吹来,叶子沙沙地飘落下来。但许多树木的叶子没有黄,而是更苍翠了。南方的初秋,天气还挺闷热呢,电风扇、空调器还不停地开着呢……”学生写出了南方地区初秋的真实特点。由此可见,观察是基础,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此,通过指导学生深入地、仔细地观察事物,从中得到新发现,作文时就有新东西可写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从遇到的问题中求新思路学习是一个不断地遇到新问题,又不断地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不断地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学生不但会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和平常人一样,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勇于打破常规,大胆提出问题,大胆想象,大胆探索,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此,在2000学年度,我开展了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那时候,我新接任五年级一个班的语文科的教学工作和领班工作。新学年第一天,当学生一走进新教室,他们便立即大声地嚷开了:“哎哟!又是顶楼,也是‘蒸笼’!怎么两年都那么倒霉?”原来,他们在上一学年度的教室在教学楼后座顶楼,新学年他们的教室虽然变换了,但仍然还是在顶楼,怪不得他们那么多怨气了。在目前的情况下,无论如何,教室都是不可能变动的。当然也不可能立即给教室装上“空调器”之类的降温设备。于是,我与学生一道,那些日子整天蒸“桑那浴”。问题虽然不能立即解决,但我意识到:这正是一个激发学生新思路、新思维的好时机,正好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于是,我利用班队会,开了一个“才智比拼大会”,让学生就“蒸笼”问题展开讨论,献计献策。讨论会一开始,同学们就争相发言。有个学生建议在楼顶上再增加一层隔热层,有个学生从报纸、电视等媒体

的新闻报道中得到启发,建议把原来平顶型的教学楼改建成尖顶型,有个学生更是语出惊人:“给楼顶涂上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涂料‘隔热一号’”虽然这种涂料还没有出现,但这位学生说:“只要大家一齐努力,就一定能把这种涂料研制出来!”由此可见,由问题引出的话题,是能够引发学生的新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尽管学生的一些想法可能离现实生活还比较远,但可贵的是他们有了创新的意识和欲望,是十分可贵的。所以我们要适当引导学生,使他们能从遇到的问题中求新思路。三、从表现手法上求出新作文的表现手法,是指一篇文章所运用的主要的表现方法。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即使是同一种类型、同一文体的文章,也有多种多样的写法。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让学生懂得灵活运用表现手法,最好是有所创新。如果写文章人云亦云,表现手法单一、陈旧,那么文章就会缺乏新意,是没什么人愿意看下去的。从表现手法上求出新,目的就是要改变文章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局面。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在表现手法上创新,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小处着眼,自创新法,进行创新作文的写作。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作“节约用水”这一类题材的文章时,我引导学生从小处着眼,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那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不要放过,并且在写法上体现“以小见大”。有个学生以《“水”的故事》为题,在作文中以父亲浇花时水花四射,浪费了一点水的事为内容,通过一番的“论战”,终于以“积小成多”、“我国水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的害处”、“节约用水要从我做起”等道理,既教育了父亲,又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要节约用水的道理,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节约用水的教育。为此,此文荣获由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小学语文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展示省级一等奖。而另一个学生则从另一个角度去构思了一篇作文《“方”的角,“圆”的梦》,她从妈妈偶然被床角碰伤了膝盖下一点的地方的小事中,引发了解决问题的思索。她从“方角的东西容易碰伤人”想到“该把建筑物或者家具等物体的边缘部分改为圆角”,又从“在危险地方贴标志或用文字标明不现实”想到“发明一种材料”来解决问题。虽然这种材料是在梦想中想到的,但是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一个小学生的美好愿望和追求。这也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这篇文章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奖励:荣获第四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展示全国三等奖。因此,我们要大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构思,运用新手法去写作文,写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来。四、从评议中求启示作文评议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除了对学生的作文作一定的评价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和使学生从评议中得到启示,从而指导日后的写作。因此,在评议学生的作文时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他们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并且展开讨论,以利把作文改好写好。同时,作为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一定要中肯,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想象、梦想、设想,即使幼稚可笑、不大合情理等,作为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启示,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作文能力,观察事物是基础,思考问题、寻求新思路是关键,变换和创新表现手法是手段,寻找规律是方法。因此,小学生只要从小处着眼,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经常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灵活掌握和运用表现手法,大胆探索表达的新方法,找出规律性,那么,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作文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摘要】作文,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因此,作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并使之逐步提高的过程。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关键词】小学作文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获取材料的能力 素材来自于生活,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内容也就越充实。现在,小学生的校内外生活内容已经比较丰富,但为什么有的学生仍然感到作文难写,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呢?原因是他们缺乏从周围的事物中获取材料的能力。如何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呢? 1.要逐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按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可以按事物的发展顺序由先到后的观察;按事物所处的空间,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按事物的特点,由部分到整体或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初步掌握观察方法后,再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尝。通过接触事物,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材料。在学生具备了一定观察能力以后,启发学生经常注意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有趣的事情,鼓励学生写日记,记下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 3.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取材料。除学好课文外,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如《少先队报》《学生报》《语文报》和一些少儿读物。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提高鉴赏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题、选材能力 审题,就是研究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是对文章进行构思的前提;是布局谋篇的开端。审题正确与否,关系到作文能不能切题,是作文的主要一环。审题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命题作文的审题。新课标的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里都安排了笔下生花。作文的内容、题材、形式都符合这一单元课文的类型。在教学中,联系这一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写作顺序、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审题,增强审题能力。 2.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审题。课文的题目和中心思想紧密相连,每一篇课文都是培养审题的好材料。

有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及策略

有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及策略 卞庄街道中心小学 邢广美 【论文摘要】 作文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怕写作文,获取材料就是基础,把握方法就是桥梁,形成能力就是目的。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体验生活写好日记积累材料流露真情 【正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就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就是口头说话,而就是笔头说。因此,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一提起作文就胆战心惊,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就是千篇一律,落入俗套,毫无新意。这种现象恰与新课标对学生的写作要求“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缺乏合理想象,缺乏写作兴趣所致。因此,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这就是十分必要的。 一、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观察与体验生活

就是写作的基本功。要写好作文,就必须获得写作素材,写作素材就就是文章的内容,这些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于小学生而言她们的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可就是在作文时却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就在于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没有积累写作必须的材料。必要把学生从狭窄的校园空间引入到自然环境,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勤于观察,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到心灵相触,情感相融。激发其产生丰富的联想,构思出具体生动的情节,达到丰富表达的效果。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写起作文就会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才会得心应手,笔下的人物也就会栩栩如生。此举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为这类文章的写作提供了真实的个性体验过程,避免了学生无内容可写、无法下笔的现象的发生。 二、指导学生写好日记 写日记就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就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就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指导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浅议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议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5-05T11:44:55.653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徐爱芳[导读] 作文一直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写作文也是让绝大多数小学生头疼的事情。 作文一直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写作文也是让绝大多数小学生头疼的事情。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喜欢作文,乐于作文呢?这是新教育形势下的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顺应语文学习的规律,优化作文课结构,赋予作文以生命的色彩,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把握作文要求,明确训练目标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所以我们可以通俗地说,小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练习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都相对较浅,他们写出的文字自然就相对见"拙"。我们教师就应该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不能要求过高,要求过高,则力所不及,就会导致过多批评,就会使小学生消极作文,泯灭写作兴趣。我们应该蹲下来,以学生的心理兴趣去读小学生的习作,多一些鼓励和支持。此外,在写作要求上也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发展状况总是有着区别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同一层次的学生也应该循序渐进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有序训练。第三,在命题上,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努力做到新颖、多样、亲切,以提起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宗旨。再者,训练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决定写什么,怎么写,要求学生写作时做的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这样,教师在把握了新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之后,再开展一系列的作文教学活动才能真实有效。 二、大量阅读,学会积累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作为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应努力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因为,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科普书籍,可以增长学生知识,使学生的思维严谨,激发探索发现的热情;引导学生读历史读物,在使学生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以古鉴今……当然,在推荐学生读书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例如略读与精读,诵读与仿写,摘抄与评论等等。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在读与仿的基础上学会摘抄和评论。摘抄是丰富积累的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摘抄,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摘抄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在摘抄的基础上尝试评论。评论自己摘抄的片段。评论书中的人物,评论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评论作者的观点等等,这就在不知不觉的训练中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培养了善于表达、能表达的能力,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一个充实学生语文生活的一个及其有效的途径。笔者曾组织学生上过一个以观察为主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夏末的一个清晨,学生们有组织的来的田野,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地认真地观察着。他们一会儿在远处观望,一会儿在近处端详,一会儿蹲在小草前凝视,一会儿又站起来奔跑,目光不停地搜寻者植物上露珠那可爱的身影。他们不停地观察,不停地记录--这是活动的第一步:激趣。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一般观察的方法,自由地欣赏,引发学生对露珠的兴趣,为下一步活动打下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并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在第一步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去观察不同颜色的植物上、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状况下的露珠的形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了多角度观察的魅力,掌握了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同时使写作素材又有了新的积累。 接着,教师适时激疑问难,引导多方位观察:为什么植物叶片上的露珠有的大而亮,有的小而密?为什么露珠会有七色光彩?露珠何时出现?何时消失?……一个个问题又引领着学生走进了图书室,走进了电子阅览室,走进了科学老师的办公室……这样,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不只是看,更要读书、查阅、请教……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指导学生将资料分类整理。这里,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将自己搜集的资料,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成观察笔记、采访笔记、摘录等,形成一些书面的材料。最后回归课堂,交流观察笔记,共享活动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做到活动与方法获得、能力发展同步;观察与资料搜集、素材获取同步,活动进行与写作训练融为一体,相互提携。开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就使写作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了,也就实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至理名言。 四、注重交流合作,提倡多渠道的积累 写作文时,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要让他们"有米下锅",就要从平时入手,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指导他们看有益的书籍,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指导他们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还指导他们坚持写各种"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我还鼓励学生"走出去",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让他们把自己拟定好的作文题目、写作提纲与别人进行探讨,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把写好的作文拿给别人评价或修改;组织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成小册子,多方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不断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训练小学生作文能力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学生才会自信:我也是作家,我爱当作家,作文教学也才能行之有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长乐镇长乐中学

浅谈观察能力的培养(梁素红)

浅谈观察能力的培养 ——以作文公开课《学会观察》为例 神湾中心小学梁素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如何从这唯一的源泉中获得素材?关键是要对生活进行观察,从中索取作文材料,表情达意便可“言之有物”。舍去观察,作文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获得感性材料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作文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语言点”,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用恰当的词句准确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观察情境,搭建观察平台 观察的目的是正确认识事物,而抓住事物的特点,是正确观察事物的关键。观察时要注意搭建观察的平台,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点”,训练其用准确的语言去描绘所观察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围绕“观察点”展开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 为学生搭建观察的平台,可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譬如开展一些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赛一赛、文娱活动、智力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有趣,从而让其身心愉悦,毫无负担地进入观察情境。在《学会观察》课上,我引导学生观察人物表情时,就采取了“猜一猜”的活动形式:先让一部分学生在事先设置的“表情多多箱”里抽取表示人物表情的词语纸签,然后让其他学生猜猜抽到签的这部分同学会怎样表演,接着由抽到签的学生表演,其它学生进行观察。紧接着再让学生评议表演,最后让学生将这一过程用片段写作的方式记录下来。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课堂欢笑不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表演者的表演观察得自觉、细致入微,写出的作文也活灵活现。如此创设观察情境,能为学生搭建轻松快乐的观察平台。 二、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指导 当学生进入观察过程后,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指导。小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还很差,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方法应灵活多样,观察内容要贴近学生生

浅议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议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文一直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写作文也是让绝大多数小学生头疼的事情。怎样才 能让小学生喜欢作文,乐于作文呢?这是新教育形势下的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新课程 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顺应语文学习的规律,优化作文课结构,赋予作 文以生命的色彩,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把握作文要求,明确训练目标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所以我们可以通俗地说,小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练习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都相 对较浅,他们写出的文字自然就相对见"拙"。我们教师就应该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 点出发,不能要求过高,要求过高,则力所不及,就会导致过多批评,就会使小学生消极作文,泯灭写作兴趣。我们应该蹲下来,以学生的心理兴趣去读小学生的习作,多一些鼓励和 支持。此外,在写作要求上也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发展状况总是有着 区别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同一层次的学生也应该循序渐进地由易 到难,由浅到深地有序训练。第三,在命题上,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努力做到 新颖、多样、亲切,以提起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宗旨。再者,训练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决定 写什么,怎么写,要求学生写作时做的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这样,教师在把握了新课程标 准对作文的要求之后,再开展一系列的作文教学活动才能真实有效。 二、大量阅读,学会积累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作为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 的兴趣,应努力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因为,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丰 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科普书籍,可以增长学生知识,使学生的思维严谨,激发探索发 现的热情;引导学生读历史读物,在使学生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 规律,以古鉴今……当然,在推荐学生读书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例如略读与精读,诵读与仿写,摘抄与评论等等。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在读 与仿的基础上学会摘抄和评论。摘抄是丰富积累的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摘抄,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摘抄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在摘抄的基础上尝试评论。评论自己摘 抄的片段。评论书中的人物,评论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评论作者的观点等等,这就在不知 不觉的训练中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培养了善于表达、能表达的能力,为表达自己的真情 实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开展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一个充实学生语文生活的一个及其有效的途径。笔者曾组织学生上过一个 以观察为主的语文综合实践课: 夏末的一个清晨,学生们有组织的来的田野,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地认真地观察着。他们一 会儿在远处观望,一会儿在近处端详,一会儿蹲在小草前凝视,一会儿又站起来奔跑,目光 不停地搜寻者植物上露珠那可爱的身影。他们不停地观察,不停地记录--这是活动的第一步:激趣。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一般观察的方法,自由地欣赏,引发学生对露珠的兴趣,为 下一步活动打下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并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在第一步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去观察不同颜色的植物上、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状况下的露珠的形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了多角度观察的魅力,掌握了留心 观察事物的方法,同时使写作素材又有了新的积累。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发展个性,也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注重兴趣培养,突出主体体验,让学生乐于写作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好奇就可以转化为学习的直接兴趣,兴趣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它能使人战胜困难。作文教学中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只要具有了这一点,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写出优秀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当学生有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才能够提起写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环视我们周围,很多孩子恰恰缺乏对知识的自我发现和亲身体验,缺乏探究的动机、兴趣和习惯。他们失去了自我,没有张开自己观察世界的慧眼,对他们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视若无睹。这就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自己主动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主动去操作;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因为生活是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生活是有情趣的,等待发现与尝试。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带领孩子在校园中找找偷偷探出头的小草,看看柳树上新长的芽苞,闻闻迎春花的味道,看着孩子小心翼翼与春天对话的情景,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翻阅孩子的习作也是欣喜满怀。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带领学生走进校园,打雪仗、堆雪人……让欢乐的笑声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作文课孩子都喜欢上,这样的文章学生都乐于写。这样孩子会在活动、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新的感受和体验能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二、加强语言训练,提高思维水平,让学生善于写作 美国教育家西奥多·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的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的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它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学生习作中缺乏条理性,说话做事颠三倒四,不符合语言的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选材立意过于刻板。怎样才能在语言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呢?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说:“作文指导主要的功夫就是在写作前,而且主要是在阅读课上。”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文时,不仅要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要为习作积累语言,锻炼思维,学习表达方法。 1、重视整体感悟 小学生年龄小,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在语文教学中,直觉感悟往往比理想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学习语文的最佳方法是熟读感悟熟读精思。“书忌耳传,学贵自悟”,我们应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的感悟。如《画风》一课,在交流“文中三个小朋友,你喜欢谁?”这个问题时,学生说出了“喜欢赵小艺,因为她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接着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眨眨眼睛,想了想”,认真研读,相信孩子在自己的作文中也会用到这样的句子。教师在教学重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情景,达到教师、学生与作者情感和谐统一的时候,学生会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还会使学生将读书视为一种享受,帮助学生养成不断读书、终身读书的习惯。 2、重视各学科之间的交融 语文课堂上融合多种学科,学生就会处于“自然放松”而又“集中精力”的状态。如教学写景文章时,可以给学生配上音乐,请学生想想一下文章美丽的景色,美美的朗读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学学聪明的乌鸦,做做“乌鸦喝水”的小实验……语文课上充满情趣,课下学生还会感到回味无穷,这就大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3、重视语言积累。 认知心理学指出:3—12岁是记忆最佳期,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诗篇和散文,这样学生就会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会做人、懂得道理、学会表达,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来。所以,教师就要加强词语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

培养观察力 写出精彩作文

培养观察力写出精彩作文 小学生若想写好一篇作文,学会观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材料。可以看出要想写好文章,观察是基础,也是前提。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找出一点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开拓写作源泉,做生活的有心人。“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来看,教会学生观察、逐步积累丰富的素材,再去写作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直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意知觉。根据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学生观察事物的直接兴趣可以引起无意注意,对事物的间接兴趣,可以引起有意注意。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既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事物上,又不忽视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使他们观察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去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有了素

材,作文时就有话可说。要想激发兴趣必须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细心的去体验,观察生活,再引导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有趣的事物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以自然心态步入作文天地。学生只有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乐于去观察,才能为自己写作文积累素材。 二、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观察是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之一,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遵循一定的观察规律,才能在实践中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地观察,从而提高观察效率和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条理性。值得注意的是,观察应以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为主,一般是从整体到局部,抓顺序、抓特点、抓联系,纵横结合,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让学生在创设的“有所为”的情境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照实写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色。 三、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养成学生观察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观察。实践已经证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一般都是观察力比较强,积累材料比较多的学生,那些感到无话可说的学生,往往就不是留心各样事物的人。有些事物,如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风雨雷电等现象,学生没有一个不曾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一、注重因地制宜,提倡多形式的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是的,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记得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动物时,考虑到学生对一些奇异的动物知之较少,写出来的文章会较单调。我就在课堂上播放了《动物世界》的片子,此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最后他们写出了题材多样的习作。有一次,我让他们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植物,好几天他们都写不好。后来我带他们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并适机点拨指导,回来后他们一下子就完成了这次习作。教写读后感的作文时,我组织他们到图书室边看书边写,轻音乐把他们带进了书的世界,良好的读书氛围让他们受到了熏陶感染,迸发出写作的灵感。我还常运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指导他们练笔……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作文课有了兴趣,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丰富训练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剂“良药”。

二、注重个性差异,提倡多层次的要求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同,在指导写作时,我努力做好以下三点: 1、命题适度放开。 课标要求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挥洒自如,就要在作文命题上狠下功夫,就要放开学生的作文思路。所出的作文题目要尽可能符合他们的表达意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写《假如我是》、《我学会了》……这样的半命题作文,由于命题灵活,不会牢牢束缚住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有话可说,也就乐意写。 在平时的训练中,对于作文的命题我极少搞“一刀切”。常常多出几个作文题目,或多提供些写作素材,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所喜欢的来写。如我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段写作材料:“一阵大风刮来了,把地上的小塑料袋刮起来了。小塑料袋飞呀,飞呀……”我引导学生拟定了以下几个题目:白色的污染你为什么还用我假如一次小队活动塑料袋的诉说我的家在哪儿……,此外他们还可以自己命题。由于可供选择的作文题目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也就宽了,个个写得眉飞色舞,特别有劲。

最新小学生作文练习题目集锦

扩写练习题 练习一 一天放学后,忽然大雨滂沱,小学作文练习题。我挤在车站候车棚的人群中。天暗了,雨更大了。可是,一辆辆公交车不是呼啸而过,就是停在马路中间,任人们淋着雨去挤车。又一辆车开过来了,它慢慢进站,轻悠悠靠近车棚,司机还探身嘱咐大家不要挤,小心滑倒------我被深深感动了。 提示:请以“雨中候车”或“等候”为题扩写下文。 练习二 在英语考试时,小明和小晴互相传条,结果我的成绩比他们俩都差了10多分。月考又开始了。考试时,我有几道题答不上来,很想找同学“问一问”。犹豫再三,我终于没有作弊。 提示:请以“作弊”或“我战胜了自我”为题扩写下文。 练习三 我写的字太丑,而且没有信心写好。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试着练起了字。几经周折,我的字已经大有长进了。经历过这件事后,我悟出了事在人为的道理。 提示:请以“事在人为”或“我也是完美的”为题扩写下文。 练习四 最近,我的数学成绩直线下滑。为此妈妈{爸爸}很着急、生气。我暗中努力,终于取得了好成绩。我准备把这个考试成绩作为礼物献给妈妈{爸爸},但先不说实情。我现在知道了什么东西才是送给妈妈{爸

爸}的最好礼物。 提示:请以“礼物”或“我误解了……”为题扩写下文。 练习五 课前10分钟,班主任告诉大家刘杉同学在市里举办的书法比赛中获了奖。听了这个消息后,我是既羡慕又嫉妒,往事一桩桩浮现在眼前。经过这件事,我最终战胜了嫉妒。 提示:请以“我战胜了嫉妒”或“当同学获奖之后”为题扩写下文。我战胜了 提示:[1]把题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写“困难”、“胆斜、“懒惰”、“依赖”等等。[2]重点写清楚你怎样战胜的过程。 ------------有趣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上“这堂课”、“这件事”、“这次活动”或某个人等;[2]重点要写出“趣”。 2.作文题目:------ 真好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爸爸”、“妈妈”、“奶奶”、“老师”、“邻居”等等;[2]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好在哪里。 我惹祸了 提示:写清你惹了什么祸,怎么会惹祸的,惹祸后的心情,受到什么教训? ---------真开心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得了一百分”、“得了一

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提到改作文就会觉得头疼,学生听到要写作文就害怕。学生害怕写作文无话可说,无物可写,不知从何下手,要么对作文没有兴趣,不想写。老师叫苦不迭是因为批改作文费时多、效率低,费力不讨好。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因,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克服他们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就是说话训练,请每个学生轮流作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年龄、家庭、爱好等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自己心中理想的语文老师的形象,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获取系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所以作文教学应当从教育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然而从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中挤出一点时间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也很难实现人人参与。因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抓住时机、创造机会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激发学生“说”的愿望。 1 、两分钟演讲 从每天的语文课中,或者早读、晨会的时间中挤出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个“两分钟演讲”的机会,每天安排2-3 人,要求中心明确、用词准确、表达完整、语句连贯。能力较差的同学允许先做一些笔头的准备。活动本身的趣味性自然会带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他们喜欢这种新颖、简短,没有多少压力的训练形式,他们期待演讲中教师欣赏的目光和同学们热情的掌声,随着活动的进行,他们想说、想写的自然就更多了,作文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2 、课外读书活动 我安排每周进行一次课外读书活动,活动中倾向一些语文知识薄弱的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如请他们说说自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不定期展示他们的读书笔记等,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正是通过这些努力使原本作文能力欠缺的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找回了作文的信心,提高作文的兴趣,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开始畅所欲言,不再将作文当作负担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愿意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获取写作素材 大多数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绞尽脑汁也无话可说,其原因就是缺乏写作素材。为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组织了多种活动,从学生“拔河比赛”“演讲比赛”“跳绳比赛”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今天我当家”等。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变得丰富了。 我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平时能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写作题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注重平时的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 1 、扩大阅读面 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推荐好书,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进行摘抄,组织读书汇报等。采用多种训练方法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2 、观察日记

怎样训练小学生把作文写具体

怎样训练小学生把作文写具体 小学生作文“内容要具体”,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之一。怎样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具体呢?这是作文指导中的一大难题。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为此进行了大量探索,如:从指导观察入手,从学会模仿入手等。本人认为从思维、句子训练入手,指导学生把句子写具体,是把文章写具体的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一种结果。文章语言的好坏,直接受思维的制约。思维的有序,决定语言的条理。思维的深度、广度,决定语言的容量。总之,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训练学生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就必须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给学生以具体方法的指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具体” 教师无不要求学生“作文要具体”。其实,学生并不懂得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句子是“具体”,当然也就无从下手,不知向哪个方向努力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观察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比较这些句子的优劣,使学生从观察和比较中,先“悟”出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具体”的。 【例句1】年轻人把神鸟捉住了。 【例句2】年轻人像猴子一样,敏捷地爬上树,悄悄地靠近神鸟,趁神鸟正唱得高兴的时候,迅速地伸出手去,把神鸟捉住了。

相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例句1与例句2的内容完全一样,但给我们的感觉却不相同。例句1干干巴巴,例句2让人读过之后,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经过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确了具体句与非具体句的区别。什么叫具体句?能让读者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嗅得出来的句子,就叫具体句;反之,就叫不具体句。 二、通过比较和分类,使学生懂得把句子“写具体”要因描写对象而异 【例句1】:两个书包的图案一样。 【例句2】:陈小敏走进了教室。 在上面这两个句子中,第一个句子是事物句,因为它所表现的对象是事物,准确地说,它所表现的对象是“两个书包的图案”;而第二个句子是人物句,因为它所表现的对象是人物,是“陈小敏”这个人。从表现对象上说,句子可以分为事物句、人物句。 事物句可分为动物句、植物句、景物句等。下面列举几个句子: ⑴我国捕获过一头8万多斤重的鲸,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动物句) ⑵那密密实实、郁郁葱葱的叶子下,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挂满了架,有的紫红色,有的青绿色,像玛瑙,似翡翠。(植物句) ⑶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景物句) 人物句又可分为外貌句、神态句、语言句、心理句、动作句。下面有四个句子:

小学作文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作文训练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时往往出现无话可写,言之无物记流水账的毛病,很重要的一个根源在于他们的观察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应用,那么,怎样达到让学生创作作文言之有物,饱含真情实感呢?在作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日常观察能力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和我们对观察能力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小学生作文要求我们写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学生们正是由于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缺乏观察与积累,并且又很少参与实践活动,写起文章来无灵感可取,即使勉强成文内容往往也是空洞,没有创新的。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习作观察能力呢?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看法: 一、融入生活培养兴趣 1.观察就在身边。 引导学生观察他们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事物。 2.积累语言文字孕育写作兴趣 多读书,在书中善于发现名词佳句,摘抄与积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知识的“营养”为我所用,做到可举一仿三依葫芦画瓢,贴切的表达出内心的所感所想。为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语言积累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各项活动,持续巩固学生的兴趣,如课前

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并加以及时点评,指导应用长此积累,学生在习作时想引用某些好词好段,便得心应手了。 3.组织活动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段精彩的画面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处处留心皆文章”认真的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和景,就会有所发现,手头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如:新学期的第一天,同学们踏进校园,都会发现学校变了样,沿着校园墙角的花坛里也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尤其是花坛里开得正欢的朵朵花儿,芬芳艳丽,香气逼人,它们正昂着头在春风中翩翩起舞,迎接着我们的到来。更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面对此情此景,所有的人都感到为之清新。上课第一天我就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校园春景。观察后,再在课堂中让学生口头表达出来,篇幅不需要太长,但能深刻形象的表达出所看到的景物的特点及自己真情实感。有一个同学这样说:“我最欣赏的是旗杆两旁花坛里面一大片鲜艳的一串红,叶子并不十分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花。那鲜艳的小花,开得小巧别致,长在翠绿的茎上,就像一串串用绿线连起来的红铃铛。” 二、身临其境指导方法 1.观察有目标,观察有方法 观察的目标是否明确,会直接影响到观察效果。因此,在课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来宾市象州县石龙镇大蒙小学:余翠娟 上作文课时,许多老师都倍感烦恼。因为现在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提起作文就像是“老鼠见了猫”,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学生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这是许多老师所关注的。下面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因地制宜,提倡多形式的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是的,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记得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动物时,考虑到学生对一些奇异的动物知之较少,写出来的文章会较单调。我就在课堂上播放了《动物世界》的片子,此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最后他们写出了题材多样的习作。有一次,我让他们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植物,好几天他们都写不好。后来我带他们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并适机点拨指导,回来后他们一下子就完成了这次习作。教写读后感的作文时,我组织他们到图书室边看书边写,轻音乐把他们带进了书的世界,良好的读书氛围让他们受到了熏陶感染,迸发出写作的灵感。我还常运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指导他们练笔……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作文课有了兴趣,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丰富训练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剂“良药”。 二、注重个性差异,提倡多层次的要求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同,在指导写作时,我努力做好以下三点: 1、命题适度放开。

浅谈小学作文训练中观察能力的培养doc资料

浅谈小学作文训练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作文训练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怕写。“作文难”几乎是小学生的普遍感受。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有素材可写,有感想可发,切实提高作文观察能力呢?我从意义、兴趣、方法、等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高兴趣、能力培养、积累素材、观察、方法、特点、想象。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作文时,却往往出现无话可写,言之无物记流水账的毛病,很重要的一个根源在于他们的观察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应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饱含真情实感呢?在作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对这一个问题的回答和我们对观察能力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显然,小学生作文就是要求写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学生们正是由于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缺乏观察与积累,而又极少的参与实践活动,写起文章来无素材可用、无灵感可取,即使勉强成文也往往是内容空洞,题材陈旧贫乏,毫无创新可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叶老的话精辟的道出了作文与留心观察和生活感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做为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细致观察、静心感悟、激发灵感,做生活的有

心人,并注意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贴切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在写作时才会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出口成章,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习作观察能力呢?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的意义 古语常说“事事留心皆学问”其实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感悟并加以思考,就能发现别人所不曾发现的东西,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于平凡处见惊奇。认识事物,离不开观察。鲁迅生前就重视观察,他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可见,观察、试验、亲身实践。这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取得作文材料的根本途径、因此,作文之前,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十分重要。法国作家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由此可见,观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努力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并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感悟能够正确分辨出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这样就会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写出具体、生动又有较深思想内涵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不就是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吗?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入手,正是达到作文教学目的的好方法。 二、在作文中培养观察的兴趣

浅谈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痛”,冥思苦想仍写不出什么,或感到“没有内容可写”,“作文难”成了学生的口头禅。这主要是我们平时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阅读、练笔、批改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培养观察能力 我们知道,文章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来源于生活实践。南宋著名大诗人陆游曾对他的儿子说:“汝颇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只要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观察,仔细留心周围的事物,这样到了写作文就不会成为“无米之炊”。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要抓住重点,仔细观察。对那些最能突出事物特点的地方要多观察几遍。如指导学生写《美丽的校园》一文,我让学生利用下课的时间在校园里实地观察,看看哪个地方最美丽?哪些景物最能突出校园的特点?许多学生想到了教学楼,因为教学楼是他们学习的地方,在那里有老师对同学的关爱,有早晨琅琅的书声,有成绩栏上同学们取得的一朵朵小红花……校园的美正是由勤教的老师和勤学的同学们组成的,这样经过仔细观察写起来的作文就能突出中心。 二、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获得课外知识、积累写作材料的主要渠道。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许多大作家都是在少年时代

就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的,鲁迅、巴金、冰心少年时就能背好几部书。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斯泰说:“身边随时带着纸和笔,在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要让学生养成勤阅读的习惯,可以让他们每人准备一个本子,在阅读过程中把文章中优美的词句、文段摘录下来,这样年长日久,就能积累到丰富的写作知识,写起作文就会感到胸有成竹,信手拈来而不费功夫。 三、培养练笔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勤练笔、勤写的习惯。写好作文除了要多观察、多阅读外,还要多练笔。众所周知,马克思在编写《资本论》时,每天都要写几百、几千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资本论》一书。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写日记就是把自己每天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记下来。我要求每个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厚厚的日记本,坚持天天写,然后定期交上来检查,对写得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奖励。我还在班中成立了写作兴趣小组,由爱好文学的同学组成。他们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希望文学社,由社长、编辑、小作家、小记者等人员组成,还定期出版文学刊物——《春绿》,每期作品都是由同学们自己写稿,自己采访,自己编辑,然后择优发表出来的。这样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兴趣,锻炼了同学们的写作实践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只有平时多写多练,写作文时才会得心应手。 四、培养批改能力 作文写完之后,要让学生养成自己动手批改作文的习惯。许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