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手足口病临床分期及对策

手足口病临床分期及对策

手足口病临床分期及对策
手足口病临床分期及对策

旦!虫垦缰堡』L塾盘查兰坚生曼旦蔓!鲞蔓璺塑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09.03.001手足口病临床分期及对策

-2们??专家对谈录?

朱启镕教授黄立民教授杨思达主任医师陆国平博士邓莉主任医师

朱启镕教授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邀请,作为“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期及对策”的对谈录主持人,深感荣幸。参加本次对谈的有台湾大学陕院黄立民教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I;,JL童医院杨思达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陆国平博士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邓莉主任医师。黄教授长期从事儿童传染病的研究,对手足口病有着很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杨思达主任医师是广州市手足口病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广东省和山东省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2008年,陆博士作为卫生部的儿科专家前往安徽省阜阳市参与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2009年,邓莉主任医师作为卫生部儿科传染病专家参与河南省民权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对手足口病的防治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黄立民教授感谢《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和朱教授的邀请,很高兴与大陆间仁讨论手足口病的诊治经验。1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期

朱启镕教授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先报道了手足口病,之后在全球各地均有疫情。

台湾手足口病在1998年3~10月最为严重,重症病例达405例。近些年,大陆手足口病每年都有发生,2008至2009年是发病相对较高的年份,重症的病例也较多,为此卫生部发布了《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指南》(2008年版),对大陆手足口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8年,台湾经历了手足口病的大规模流行后,制定了《肠病毒感染并发萤症的临床处理和注意事项》。1999年将手足u病分为4期,2002年又进行了修订,请黄教授介绍一下台湾手足口病2002年修订后的分期情况。

黄立民教授1998年,在台湾手足口病大规模流行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诊治经验并做了较系统的观察性研究,于1999年制定了手足口病的临床4分期法。2002年,对1999年的4分期法进行修订,将原3、4期修订为3A、3B期,4期为恢复期。

l期:发病期,发热,口腔溃疡,手、足和臀部有皮疹。

2期:脑脊髓炎,表现为急性肢体无力、无菌性脑膜炎,脑炎除有脑膜炎症状外,还表现为意识模糊、惊厥和抽搐。

3A期:自主神经失调,表现为出冷汗、四肢冰冷、高血压、高血糖、血WBC升高、呼吸急促和心率加快等症状,可出现肺水肿,以血压升高为开始(收缩压可超过严重高血压定义),持续数小时至1d。

3B期:心功能衰竭期,心搏逐渐增快提示心输出量可能下降,可发生肺f{{血。如未获及时有效治疗,收缩压会逐渐下降,低于同年龄正常值的下限。

4期:恢复期。

还有一个由台湾大学黄朝庆教授提出的侵犯神经系统的分期法,是通过头颅MR表现进行分期,分为神经系统症状期、无菌性脑膜炎期、脑干脑炎期和急性肢体麻痹期,其中脑千脑炎期又分为3级(1级:肌阵挛抽动;2级:肌阵挛抽动伴脑神经受累;3级:心和肺功能衰竭)。神经系统的分期对临床医生帮助有限,但影像学医生对此很感兴趣。

作者单位朱启镕复旦大学附s'iilJl.,科医院上海,281102;黄立民台湾大学医院;杨恩达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广州,510120;陆国平复且人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201102;邓莉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100020

通讯作者朱启镕,E.mail:qrzIlu@shmu.edu.cn

万方数据

大陆目前的手足口病临床分期情况如何?

邓莉主任医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指南》(2008年版)将其分为4个阶段:手足口病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心肺功能衰竭阶段和生命体征稳定期阶段。与台湾1999年制定的分期不同之处在于,心肺功能衰竭阶段包含了台湾的3期和4期的疾病表现,增加了生命体征稳定阶段。与台湾2002年修订后的分期相似,但心肺功能衰竭阶段并未再细化。

杨思达主任医师事实上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的病变可累及单个或多个系统,即脑于脑炎、脑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脑水肿,肺水肿、肺出血,休克、循环衰竭等,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叠加出现,而且各种状态出现时病情凶猛而迅速,均可致命。某些手足口病患儿可以从1期症状直接进展至3期,甚至就诊时已经呈现2期或3期症状,如果只拘泥于临床分期而忽略整体状态(如2、3期症状同时出现),可能会导致治疗上的延误及偏差。

2手足口病几个重要的临床现象

朱启铬教授手足口病早期,相当于台湾4分期法中的2期,临床上观察到部分患儿可出现肌阵挛抽动(myoclonicjerk),黄教授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黄立民教授据文献报道肌阵挛抽动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或神经根刺激的非中枢神经系统来源。目前,台湾专家有这样的共识,肌阵挛抽动提示脑干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多由EV71感染所致。头颅MRTl和12加权检查可见脑于轻微水肿或炎症,脑干多为局限性受累(图1),其中累及脑桥被盖(72%)、延髓(55%)、中脑(44%)和齿状核(22%)。

图1台湾手足口病患儿MR检查所见脑干局限性受累

注:EV71感染主要造成中脑病变,红色箭头示受累部位

堡垒!璺生曼!!璺曼璺苎!垡!!垒!墅!塑璺)[兰殳塑:!壁!璺!塑里墨堡

朱启镕教授导致手足口病的EV71常可引起迟缓性瘫痪,引起脊髓段的炎症,发病部位多局限于脊髓。在临床上观察到先是发热,之后出现瘫痪。说明病变并不在大脑,而在脊髓,炎症甚至局限在脊髓前根和后根等神经根。

黄立民教授EV71不仅可侵犯脑干,引起肌阵挛抽动,还可侵犯脊髓段,脊柱x线检查提示脊髓段局限性病变(图2)。

圈2手足口病患儿脊柱x线检查所见脊髓段局限性受累注:红色箭头示腰部脊髓受累

杨思达主任医师肌阵挛抽动考虑为脑干损伤,更可能是底部丘脑的损伤。我们的病例中有l例患儿脑干MR表现与黄教授所提供的MR检查所显示的脑干局限性病变几乎如出一辙,表现为下丘、桥脑和延髓受到破坏(图3)。

影像学检查应在起病初完成,对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但也要考虑到病变早期影像学还未必能显示异常信号,这在临床中多见。已处于意识明显下降、甚至惊厥,或者肢体

图3广州手足口病崽儿MR检查所见脑干局限性受累

注:红色箭头标示受累部位万方数据

壁:虫垦煎垂』L整垫查兰塑笙曼旦差!查蔓璺塑

瘫痪迅速累及呼吸系统的病例(2、3期)在临床上已经很难有机会行MR检查,对于此阶段的患儿我们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持续EEG(aEEG)和脑血流灌注的监测,可在床边进行,较影像学检查更有价值,而且更有指导意义。

我们对手足口病进入2期以后的住院危重患儿均进行BAEP监测以判断是否存在脑干损伤,BAEP如出现Ⅲ~V波的改变,则考虑有脑干损伤(图4)。

图4手足口病患儿BAEP双侧重度异常

注:双侧听神经通路Ⅲ~V波未见分化,提示桥脑以上(至中脑段)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破坏

陆国平博士临床上部分重症的手足口病(3期)患儿可发展为肺水肿和肺出血.治疗较为困难,一般预后不良。目前对引起肺水肿和肺出血的机制尚有争议,一般认为系神经源性肺水肿。肺水肿和肺出血是一种机制尚不明确的临床表现,在严重的脑干脑炎、出血和脑损伤(尤其脑干损伤)时伴发出现,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损伤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治疗包括积极正压通气,使用高呼气终末正压(PEEP),可按治疗ARDS的模式设置通气方式;同时积极降颅压,改善脑水肿,控制液体摄入等。

黄立民教授1998年,台湾发现许多手足口病的患儿出现肺水肿,当时考虑与输入较多的液体和心功能衰竭有关。之后研究发现,并发肺水肿患儿的心功能衰竭并不十分严重,肺水肿与心功能衰竭无明显关系。有报道,EV71感染引起的脑干损伤可降低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加炎症反应,局部和全身细胞因子(如IL-6、IL-IO、IL-13和IFNl)的升高也会增加交感神经活性,以及增加神经肽和神经激肽的分泌。因此认为,肺水肿可能是由脑千损伤导致的肺血管渗透性增加,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导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和交感神经紧张所致,而与心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无明显关系。

肺水肿是由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影响的结果。

EV71感染引起的脑干损伤,干扰了免疫和内分泌系统,从而引起肺水肿。

陆国平博士2008年,我受卫生部指派前往安徽省阜阳市抢救手足口病危重患儿,同时也关注了来自全国其他地区手足口病的相关数据。在阜阳市抢救手足口病危重(3期)患儿期问有一现象很值得重视,肺水肿均起始于右侧,以后进展至左侧;天津市、海南省、哈尔滨市和南京市的相关数据也显示,95%肺水肿起始于右侧,病情严重时左侧才出现肺水肿。

右侧的肺水肿,是否由于左右肺血管走向差异?抑或右肺交感神经支配或副交感神经支配与左侧不平衡?还是病毒直接损害所致?黄教授是否观察到这种现象。

黄立民教授台湾很少观察到单侧肺水肿。两肺均可见肺水肿,但两侧肺水肿程度可能不一致。

杨思达主任医师在肺水肿和肺出血起始阶段是局部出现,而不是双侧肺部大片出现。我们接诊的第1例手足口病患儿有左上肺渗出,而不是在右肺,后来双侧肺部均有渗出。对近200例住院手足口病患儿连续2—3d每天行胸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约10%患儿有单侧肺局部渗出,12例随后进展为双侧肺部渗出。需要强调的是,另有3例胸部x线未见异常而临床进展凶险,在建立人工气道时即有血性泡沫痰涌出。

陆国平博士手足口病患儿就诊时常表现为心率>200?win~,血压很高,外周循环不良,表现为四肢厥冷和口唇发绀,有研究认为是交感神经功能亢奋所致。动物实验发现,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但南京市的数据显示,大部分患儿并不存在血肾上腺素水平的升高。由于感染损伤部位不是交感神经,而主要是副交感神经,那么如何解释临床上某些心血管异常表现?

杨思达主任医师出现超快心率及高血压,我的理解是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被破坏了,且是中枢性的,定位于皮质和(或)下丘脑。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干、脊髓损伤,可有明确证据支持。皮质损伤及严重脑水肿,可致颅内高压,机体出现Cushing’s反应(血压增高或急剧增高),出现颅内高压危象时,血压增高更明显,此时心率则变慢,临床上尚有其他伴随症状,需要认真鉴别。脑干和下丘等部位损伤,可造成交感.副交感张力失衡从而出现这些现象,究竟是交感张力过高而“过度兴奋”,还是副交感抑制系统被破坏而“丧失抑制”造成“过度兴奋”的假象,不能妄自定论。当然,感染本身导致的休克因素也应考虑在内。

黄立民教授我也认为兴奋和抑制的失衡有很多因素参与,肯定的是有心脏和脑干参与,也可能是副交感及交感神经的损伤所致,明确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

杨思达主任医师了解手足口病进入2期或以上的重万方数据

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掌握病情、及时治疗和改善预后非常有帮助,黄教授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

黄立民教授台湾的《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的l临床处理和注意事项》中明确描述了重症的危险因素。重症病例的前驱症状为四肢肌阵挛抽动、呕吐和嗜睡等。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危险因素(2期):①年龄<3岁;

②体温>39。C;③发热持续3d以上;④神经系统表现为嗜睡、抽搐、呕吐和头痛等;⑤血糖>8.3mmol?L~;⑥血常规WBC>17.5×109?L~。如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应即时人院治疗。

肺水肿的危险因素(3A期):①年龄<3岁;②血糖>8.3mmol?L~;③肢体无力;④血常规WBC>17.5×109?L~。

杨思达主任医师为了让一线医生更好地判断手足口病患儿综合的临床状态,我们医院结合广东省和广州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及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指南》(2008年版)中的危险因素进行了一些调整,形成了“基本危险因素”和“危重症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防治体系(图5)。

圈5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手足口病的防治体系

基本危险因素:①年龄<5岁;②发热>3d或持续高热;③精神差、呕吐、易惊及肢体无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④血常规WBC增高或明显减低;⑤血糖轻度升高;⑥肢体循环不良。符合2条以上者考虑为重症病例,建议进入第二防御。

危重症危险因素:主要指标:①出现明显情绪、性格改变、呕吐、精神差、反应低下、不安、易惊、极度烦躁、惊恐或躁狂、肢体震颤、抖动或无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严重或快速加重;尤其出现脑干症状;②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节律不规则;③末梢循环不良,严重者(CRT显著延长)预后差并有肺出血可能;④心率明显增快、高血压或低血压;⑤x线胸片提出肺部渗出性改变。次要指标:①持续高热;②常无皮疹或皮疹不典型;③血常规WBC计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或WBC明显减低;④血糖明显升高;⑤年龄<5岁。符合主要指标1项或以上和次要

堡垒!璺生呈!!璺曼璺璺鲤!型!堂!坚璺篁兰壁塑!!垒!!!塑!璺鬯

指标1项或以上者考虑为危重症病例,建议进入“第三防御”,入住手足口病ICU。

邓莉主任医师在基层医院,对于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尤为重要,因为基层医院不具备抢救的条件,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时转诊至定点医院,为抢救争取时间。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指南》(2008年版)规定,具有以下临床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儿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差、呕吐和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和抽搐;③呼吸和心率增快;④出冷汗和末梢循环不良;⑤高血压或低血压;⑥外周血WBC明显增高;⑦高血糖。但这个危重病例识别并未给出明确的早期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其中出现②一⑤任何一项或多项表现,已符合重症病例的诊断,即庇转诊或进行相应治疗。而持续高热不退,外周血WBC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可作为入院或转入有收治能力医院按其相关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监测进行抢救治疗的标准。

杨思达主任医师第一防御为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教育,设置专门诊断治疗手足口病的专科门诊,对于流行爆发疫区尤为强调普及“基本危险因素”和“危重症危险因素”的教育,蕈症病例的甄别。

第二防御应组建重症手足口病专治小组并予强化培训,所有进入第二防御的病例需即刻进行快速生理状态分级及给予相应处理,建立有效静脉双通路,及时纠正不稳定因素,包括改善呼吸功能,必要的液体复苏,维持内环境稳定等。积极纠正休克与呼吸衰竭(包括可能的呼吸衰竭指标的识别)。进入第二防御后应严密监测牛命体征,专治小组成员强化培训以完整掌握危重症危险因素。重点病例采取专人看护,缩短对重症病例的巡视间隔时间,甚至每15min巡视1次,发现危重症病例是减少死亡的最有效措施。

第三防御为手足口病危重症病例的高级生命支持。重症病例救治要点是每次治疗干预后即刻对患儿的生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随时根据病情修正治疗方案,强调治疗方案的个体化。

朱启铬教授手足口病的流行,各地区医院在重症病例的抢救中均各自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指导当地基层医生对手足口病的早诊断、早发现和早治疗,阻止向重症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台湾多年来重症手足口病的经验总结和4分期法的临床判断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4手足口病各期的治疗要点

朱启镕教授台湾目前手足口病的病死率已经控制在5%以下,与较成熟的临床分期法和与之对应的治疗措施有直接的关系。

黄立民教授1期以症状治疗为主,如退热、止痛、预

防和治疗脱水,同时嘱家长密切观察重症患儿的前驱症状,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壁虫垦缰垂』L型垫麦呈塑笙曼旦蔓璺鲞蔓兰塑

的争议,黄教授有何看法。

黄立民教授对于降低颅内压。台湾主要靠呼吸机给予过度通气并控制液体输入。临床上我们观察到的脑水肿患儿较少,所以很少监测颅内压。神经系统受累通常局限在脑干,对大脑的影响较小,因此发生脑水肿的町能性较小。如临床上考虑颅内压增高时,可进行头颅MR检查。

杨思达主任医师我们观察的重症患儿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意识障碍、昏迷和惊厥,大脑功能障碍和脑水肿是存在的,而并不是单纯地侵犯脑干。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动力学的检查显示出特征性的颅内高压危象波形,如频谱出现“钉子波”(图6A)或“震荡波”(图68)或“全血流信号消失”时提示预后不良。

圈6手足口病患儿脑水肿颅内高压危象时TCD监测频谱注:A:TCD监测下频谱出现“钉子波”,提示颅内高压情况下,颅内动脉血流在心脏收缩期血液仅极少量灌注;B:TCD监测下频谱出现“震荡波”,提示颅内高压情况下,颅内动脉血流在心脏收缩期血液极少鼙灌注。由于颅内压力大于动脉舒张压,故在心脏舒张期血液返回颅外

一般在TCD出现血流加快或不对称时,可按神经系统危重症的处理方法降颅压,而不是出现特征性颅内血流灌注衰竭时才进行降颅压处理。存在颅内高压的病例由于机体生理反应可出现Cushing’S反应。治疗主要采用有效渗透浓度,即及时纠正血清低渗状态(渗透浓度。<280mmd?L。),使渗透浓度维持在轻微的高渗状态(300—315mmol-L一)。典型的脑疝病例在应用甘露醇及3%NaCl治疗时,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见血压回落,脑血流灌注改善。在应用高渗液体时将出现尿量增加,电解质大量丢失,必须有效及时地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总之,神经系统监测较影像学检查更易实施操作,也能有效地指导治疗。

黄立民教授我的看法是,如曾出现过缺氧就可能发生脑水肿,因为手足口病的病理机制是局限性脑炎,本身很少产生较大范围的颅内压增高,但伴有缺氧时情况就有所不同,因为缺氧会导致休克。如出现颅内高压危象,可能会伴有肺水肿、肺出血和脑缺氧的情况,此时需降颅压,这也预示预后不良。

朱启锫教授控制颅内压,限制液体输入量及给予适量脱水剂是很必要的,通常用甘露醇每次0.5—1.0g?kg~,20~30min,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节给药间隔时间和剂量。

SARS和禽流感时均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手足口病治疗中应用糖皮质激素,台湾有什么经验?

黄立民教授台湾的观点是病毒感染尚未控制的情况下,不使用糖皮质激素。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影响抑制病毒的能力,缺乏理论支持。一般应用IVIG进行免疫调节。

朱启镕教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指南》(2008年版)中,应用甲泼尼龙1~2nag?ks~?d~,氢化可的松3—5mg?kg~?d一,地塞米松0.2一O.5mg?ks~?d~。

陆国平博士关于手足口病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在大陆也存在争议:①手足口病进展快,很快进展为肺水肿,应该用冲击疗法。尤其在急性期;②在尸检中发现广泛脑水肿,部分是局限性脑水肿尤其是脑干,对重症脑干脑炎的处理,往往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以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和水肿;③病毒感染,不应该使用糖皮质激素。

我们的体会是,2期患儿四肢抖动,存在明显呕吐,出现嗜睡状态,认为是上行激动系统结构受到损伤,可给予泼尼松1~2mg?ks~?d~,用3d,不超过7d。但部分2期患儿,虽尚未出现3期的表现,但心率增快,血糖明显升高,外周血WBC>16×109?L~,出现脑脊液指标改变,其他的相关指标异常(肢体变冷、CRT延长),可给予甲泼尼龙5~10mg?ks~?d~,用3d。进入3A期,予甲泼尼龙冲击剂量15—30mg?I【g~?d~,用3d。

杨思达主任医师普通病例不用糖皮质激素。重症病例赞同陆博士的意见。

邓莉主任医师糖皮质激素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在减轻脑细胞水肿、降低体温和改善症状方面有较明显的效果。地寒米松抗炎、减轻脑水肿作用强,可用于普通脑炎和脑膜炎,疗程3—5d。甲泼尼龙起效快,但半衰期短,一般用于重症病例的短期大剂量冲击治疗,10—20mg?ks~?d~,分1~2次静脉滴注。而在肺水肿期,早期、大剂量和短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提高细胞缺氧的耐受力,降低肺泡膜的通透性,有助于水肿液的吸收和消退,以阻止体循环血容量再分布至肺循环。应用后应评价冲击效果,效果不佳可重复给药。体循环改善后,就停止冲击治疗。

陆国平博士目前,糖皮质激素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大陆尚缺乏统一标准,手足口病引起的损伤是炎症性抑或是免疫性,尚无定论。

黄立民教授台湾的治疗原则是病毒感染急性期不使用糖皮质激素。进入免疫期后,如心肌炎,病理学检查显示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有效的。

关于糖皮质激素使用的确切结论需要前瞻性RCT研

究予以明确。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材料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 材料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小41988) 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 (主要由柯萨奇A组16型(COXAl6)、肠道病毒71型(EV71 ))引起的 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007年至2010年,手足口病在中国大陆大范围流行。除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报告,多个地区有大规模流行暴发,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不断有死亡病例出现。全国发病人数:07年为85844例;08年为 488955例;09年为1155525例,2010年为09年的2倍以上。 病原学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包括数十种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COX) , A2、 A4> A5> A7、A9、A10、A16型等,以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COXAI6、EV71最常见。但近年来报告由EV71引起的症状较重,还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瘫痪。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一般为1 — 2周至3-5周之间,有 时更长,病毒可经粪便排出,也可经疱疹破溃时的液体流出。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粪口传播,密切接触,另有报导公共游 泳池、医院门诊口腔检诊器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本病,其次接触传播, 飞沬也可传播。 人群易感性婴幼儿对手足口病的各型病毒普遍易感,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发病后的免疫力不我巩固,可再次感染。病毒之间无明显交叉免疫。隐性感染病例较多,1983年天津发生本病的流行,总发病率为 2.O2%o,幼托机构发病率2 3. O3%0o

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特点及诊治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40例临床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为主要症状发于夏季,多为小于6岁 的小儿,一般预后良好。结论:对手足口病及时发现病情和隔离患者是控制本病 的主要措施,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重症及病死率 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124-02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肠道病毒引 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 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1]。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 和护理为主。对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40例临 床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个月~10岁,平均22±7.5个月。主要集中在6个月~5岁之间。病程5~20天,平均 10.5±5.5gd 。 1.2 临床表现 40例患儿均有发热表现,其中低于38.5℃20例,38~39℃10例,高于 39℃10例。发热持续时间1~9天,平均 3.5±1.5天。40例均有皮疹及口腔黏膜 疱疹表现,皮疹分布在手、足、口出现斑丘疹、水疱疹,臀部、膝部、腹部、肘 部等多部位。皮疹均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疹、斑丘疹或疱疹,数目步等。出诊时 间1~15天,平均7.0±2.5天。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患儿白细胞总数正常8例(21%),白细胞总数升高31例 (77.5%),白细胞总数下降1例(1.5%);血压升高9例(22.5%),血糖升高11例(27.5%),心肌酶谱异30例(75%),肝功能异常3例(7.5%),红细胞 沉降率升高2例(5%),胸部X线片异常21例(52.5%)。 1.4 治疗 患儿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饮食清淡;口服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注 意患儿的全身情况,警惕并发症(心肌炎、脑膜炎)的出现。利巴韦林10mg/(kg·d),炎琥宁4~6mg/(kg·d)抗感染。局部用药主要是防止继发感染。保持口腔 清洁,可用淡盐水或0.1%氯已定漱口液含嗽;口腔溃疡可用各种糊剂和含片, 如含珍珠粉和利多卡因的溃疡糊剂、西瓜霜或华素片等;皮肤疱疹破裂者,局部 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2.结果 所有手足口患儿经积极治疗后,5天内痊愈出院29例,6~15天内痊愈11例,无死亡病例,无后遗症病例。退热时间1~4天,平均退热时间2天。疱疹消退 时间4~7天,平均消退5天,预后疱疹不留痕迹,无脱屑;住院时间3~10天,平均5.5天。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 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

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 出冷汗;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 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 病原学检查。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病性并发症。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触被病毒传染的水源,也可经口传播,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点做好预防: 一、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教室与休息室要每天开窗通风。 二、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污染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三、要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治疾病蔓延扩散。 四、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送正规医院隔离治疗。为避免交叉感染应在家休养一周以上再入园学习。 五、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和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六、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在治疗期间,本病如无合并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痊愈。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可服用维生素B、C及清热解毒中萆药或抗病毒药物,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蛋白。 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_,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 因手足口病易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弛缓性麻痹等,故患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复查。

手足口病宣传标语

手足口病宣传标语 1、预防手足口病,人人有责。 2、手足口病的预防,关键在于春季。 3、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4、多打肥皂勤洗手,吃手习惯不要有。 5、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6、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7、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但成人也有发病。 8、管好垃圾和粪便,消毒杀虫是关键。 9、爱卫生,重预防,爱婴儿。 10、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11、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12、养成良好的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13、防控结合,群防群控。 14、成年人也会感染并传播手足口病病毒。 15、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16、注意家庭室内外的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 17、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

18、手足口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19、强化医疗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20、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食用。 21、做好消毒杀虫工作,切断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2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23、加强手足口病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控意识。 24、正确认知手足口病,不要听传言、盲目恐慌。 25、勤洗手、勤通风、晒晒被褥讲卫生。 26、讲究卫生,减少疾病。 27、手足口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28、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29、手足口病可防、可治、可控、不可怕。 30、养成“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良好习惯。 31、搞好个人卫生,预防手足口病。 32、手足口病由有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33、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 34、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35、搞好卫生综合整治,建设文明和谐家园。 36、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37、动员一切力量做好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案例

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案例 发表时间:2013-05-10T16:04:55.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程志杰[导读] 我院通过应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及支持疗法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抗病毒药物。 程志杰 (阿荣旗人民医院儿科 162750) 【中图分类号】R5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188-01 手足口病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以婴幼儿多见,累及皮肤粘膜,多数病例从手足、口腔、臀部、肛周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传染性强,传染途径为飞沫及粪口传播。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二十多种,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型)为主[1]。传染性强,严重者常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应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及支持疗法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发热、手足及皮肤疱疹散在性分布,小水泡呈圆形或半圆形,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症状③,少数患儿合并支气管炎及肺炎。其中男30例(54.29%),女22例(45.71%),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9岁,所有患儿都有发热,手足、口部均有疱疹,部分患儿臀部有疱疹,按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非重症手足口病,都无并发症。采用随机设计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喜炎平(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0.3ml/(kg.d)静滴,利巴韦林10mg/(kg.d)静滴,维生素B、维生素C、小儿氨基酸支持治疗,连用7天。对照组给予喜炎平(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0.3ml/(kg.d)静滴,利巴韦林10mg/(kg.d)静滴。两组根据病情给予退热药,开喉剑喷雾剂,合并细菌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分析 采用u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判定治疗72小时后判定疗效。1)显效:治疗72小时内体温正常,疱疹结痂,无新鲜皮疹出现;2)有效:治疗72小时体温基本稳定,疱疹结痂,但仍有散在皮疹出现;3)无效:治疗72小仍有发热,皮疹为结痂加重或出现并发症。 2.2 两组疗效比较(例,%) 分组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显效率总有效率 观察组 26 16 8 2 66.6% 92.3% 对照组 26 10 10 6 50.0% 76.9% 注:两组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病毒性传染病性传染病,患儿和健康病毒携带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被病毒传染的手、毛巾、玩具、奶瓶等物品引起感染,也可通过空气(飞沫)近距离接触患儿被感染。本病以婴幼儿多见,夏秋未好发季节。临床特点是从发热起病,一般37.5-38.0℃,发热1-2天后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水泡,或出现口腔溃疡粘膜疱疹,部分患儿同时伴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表现或疱疹性咽峡炎,口腔溃疡疼痛、流涎、食欲减退。少数患儿可持续高热,出现并发症,表现为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爆发性心肌炎、循环衰竭等严重临床征象,可危及生命。本病应与水痘、脓疱疹、湿疹等疾病相鉴别。 由于本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尚无特异高效治疗方法,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抗病毒,预防细菌感染,加强对症支持疗法。我院通过应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及支持疗法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抗病毒药物。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能够加快合成人体免疫球蛋白,从根本上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产生防御功能。维生素B2能够促进细胞的发育和再生,加快口腔内、唇、舌的炎症消退。维生素C有利于组织创伤伤口的更快愈合,促进氨基酸的代谢,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所以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更应该使用支持疗法,加快机体恢复,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治指南(2008年版).2008-04-30.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3-10-24T13:01:54.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王桂芬 [导读]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王桂芬(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 1180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清开灵口服液,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口服液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能明显缩短病程,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254-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秋夏季为多发季节,该病的主要表现特征为发热,手、足、口腔及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重者可并发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弛缓性麻痹等[1],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为了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现将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2008年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患儿临床表现为:前期出现发热、咳嗽、头痛、流涕等,发热1-2d后手足、口腔、臀部等出现皮疹。同时排除重症患儿。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2-6岁,随机将78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3±0.36)岁;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2.4±0.29)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一般治疗,对于发热患儿,体温<38.5℃者给予物理降温,>38.5℃者给予适量退烧药;不能进食或食欲差者给予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及适当补液;手、足、臀部皮疹者外用炉甘石洗剂;口腔疱疹给予冰硼散外敷。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5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口服清开灵口服液。 1.3疗效观察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退热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时间进行观察,并根据以上观察指标对疗效进行评判,显效即治疗2d内体温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明显好转;有效即治疗2-3d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有所好转;无效即治疗3d以上体湿仍未恢复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无好转。将显效和有效视为临床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科多发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此病发病快,传染性强,如不及时接受治疗,可引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临床主要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但中医理论认为[2],手足口病因内有脾胃蕴热所致,脾开窍于口及四肢肌肉,故热毒上攻以口为口疮,流散以四肢为疱疹。近年来国内针对手足口病大多采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治疗,其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的作用,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小儿染病机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参考文献 [1]崔彦勇.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10,17(29):51. [2]吕继忠,张婵.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10,17(23):55-56.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测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40分) 1、手足口病是由引起的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2、能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关键是、、、。 3、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和最常见。 4、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和。 5、潜伏期一般是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6、手足口病的皮疹具有四不特征,是指、、、。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下面哪种病毒不能引起手足口病?() A、小RNA病毒科 B、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 D、痢疾杆菌 2、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于几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3、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下面哪项不是?() A、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健康携带者 D、牲畜 4、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出现的肺水肿属于() A. 心源性肺水肿 B. 肾源性肺水肿 C. 神经源性肺水肿 D. 高原性肺水肿 5、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哪类传染病?() A、不属于法定传染病 B、甲类 C、乙类 D、丙类 6、关于手足口病的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常伴口痛 B.可伴发热 C.皮疹表现斑丘疹或疱疹 D.皮疹呈向心性分布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2分) 1、手足口病是由EV71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 2、手足口病是以冬季发病较为多见。() 3、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 4、手足口病病程不长,一般为2-5天。() 5、手足口病潜伏期为7-10天,伴有38度左右的发热。() 6、手足口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等四个部位。() 7、手足口病并发无菌性脑膜脑炎时,中枢神经系统不存在广泛的血管周围和实质细胞炎症。() 8、严重手足口病伴脑炎患儿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含量下降。() 9、严重手足口病中晚期胸片可出现双肺大片浸润影及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进一步发展为双侧对称性非心源性肺水肿。() 四、简答题(共28分) 1、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什么?(9分) 2、手足口病主要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9分) 3 、为预防手足口病应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10分)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 “手足口病的预防,关键在于春秋季。”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并不可怕,家长不必惊慌。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一、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知识问答 1、什么是手足口病?这是一种发生在年龄较小的托班、小班(4岁以内)幼儿多见的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一般传染病,年长儿及成人也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在托幼机构内容易发生流行。 此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及位于手足的皮疹,手足口病的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及低热(38度),亦可不发热。口腔内可见散发性小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粘膜及硬腭处。四肢,尤以手足部可见斑丘疹或疱疹,数量多少不定。病程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皮疹发展很快,痊愈后不留疤,不痒不痛,不流脓,成簇状出现个别患者可引起肺炎、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2、手足口病通过哪些途径传播?可通过鼻涕、唾液、粪便、共用玩具等传染。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既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无症状带菌者的鼻和咽喉分泌物及粪便而感染,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3、手足口病的潜伏期是多少?一般为3~6天,平均4天。 4、手足口病患儿多久可以返回幼儿园?病程通常一周左右,愈后良好,到幼儿的疱疹全部干燥结痂可返回幼儿园。 5、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的幼儿要医学观察多久?7天(5~10天)。 6、发生手足口病如何护理?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对症治疗有

发烧进行退热,服用板兰根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桂林西瓜霜口腔治疗溃疡。幼儿穿宽松透气的鞋袜,多洗手保持清洁,饮食上可以吃些绿豆薏苡仁粥,或是山药米仁赤豆粥,起到清热利湿健脾利湿的作用。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有那些? 1、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可以减少感染机会。尤其是小孩子,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舔手、咬指甲。从公共场所回家后要洗手、洗脸、换衣服。饭前便后肥皂流动水洗手。 2、在疾病流行时,请大家尽量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感染机会 3、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彻底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不要挑食偏食,多吃蔬菜水果。勤洗手,多运动多户外活动晒太阳。 4、幼儿园内加强晨间检查及早发现手足口病做好早隔离早报告早预防。 5、对家长早做健康教育。 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了抵抗力。 太华八一幼儿园

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 一、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 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 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 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 肿等。 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 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 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 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 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三、留院或住院指征

(一)留院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留观。乡镇卫生院如发现符合留观指征患者,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1.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 内; 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3.发热、精神差。 (二)住院指征。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住院,应立即将其转至指定医疗机 构。 1.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2.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 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4.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四、小儿危重患者的早期发现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

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何时何地发生? 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如何治疗手足口病?它能预防吗? 对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

手足口病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 概念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特别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是高峰期,家长需要注意。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但极少有后遗症。 疾病传播 人群密切接触 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分泌物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饮食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例因神经系统受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及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考试试卷答案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考试试卷 科(所)姓名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罕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2、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3、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4、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的报道。() 5、手足口病是人畜共患病,患者和病畜为本病的传染源。() 6、少年儿童和**感染后多不发病,亦不会够传播病毒。() 7、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8、同一间病房内可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 9、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仍应考虑为重症病例。() 10、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哪种病毒不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源体()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肠道病毒71型 D.腺病毒 2、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不包括() A.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B.急性弛缓性麻痹 C.尿毒症 D.呼吸道感染 3、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的国家为() A.新西兰 B.美国 C.中国 D.保加利亚 4、手足口病发病多长时间内传染性最强()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5、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为() A.粪-口传播 B.呼吸道飞沫传播 C.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D.以上均是 6、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A.≤1岁 B.≤2岁 C.≤3岁 D.≤4岁 7、手足口病一般病例表现哪项不正确()

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小结

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主题活 动小结(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 多发生于 5 岁以下的婴幼儿,托幼机构是人群聚集的场所,一旦发病很容易引起聚集,所以此病是幼儿园重点防治的传染病。目前尽管有疫苗,但主要还是针对重症EV71感染的疫苗,同时也没有什么针对性的特效药物,4-9月手足口病处于多发阶段,是流行的高峰期。所以我园开展了以“加强手足口病,提高防控意识”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除了让孩子们养成正确洗手的好习惯,更让家长也共同参与其中,一起培养孩子良好地洗手卫生习惯,使孩子们能健康地成长。 活动具体内容 一、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培养幼儿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 1、开展正确洗手健康教育活动。为增强幼儿的健康卫生意识,让幼儿了解正确洗手的健康知识,由各班老师组织幼儿通过图片讲解,演示正确洗手的步骤,并让幼儿一起跟着老师做做洗手操,通过动动玩玩的实践,从而使孩子们更加直观地学习掌握应该怎样正确洗手方法,并通过有趣生动地讲解,使孩子们明白正确洗手的重要性。 2、我们两位保健员分别对小班的幼儿进行了洗手教育,通过讲故事和观看视频,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洗手,以及该在什么时候,如何进行正确的六步骤洗手。通过生动的讲课让孩子在一日生活中增强卫生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改正经常将手放入口中等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习惯。 3、结合每月星宝宝活动,在各班中开展“最干净小手”评选活动,对评班级中选出的“最干净的小手”幼儿给予鼓励和奖励。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孩子中形成了讲卫生意识。 二、多途径增长家长科普知识,增强防控意识 在幼儿园保健栏张贴宣传板报;并进行手足口病预防资料发放;通过老师对家长群进行微信推送;六步洗手图互动版,兴起防病热潮,增强家长防控意识,丰富家长防病知识。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 (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二、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EV71感染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甄别确认第2期、第3期。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一)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二)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2015 年幼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答: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 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二、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答: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三、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流行的? 答: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 (2)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沫)传播;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造成传播; (4)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传播。 四、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答: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

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愈后良好。部分病例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三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 5 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五,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答: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一)普通病例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 1. 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2. 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3. 恢复期治疗。 六、哪些手足口病病人可能发晨成为重症病例? 答:具有以下特征,尤其 3 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防可治。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该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 -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 2、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3、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组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EV71)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4、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5、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