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植物基因工程的新进展

植物基因工程的新进展

植物基因工程的新进展
植物基因工程的新进展

植物基因工程的新进展自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马铃薯以来,短短十余年间,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开发进展十分迅速。国际上获得转基因植株的植物已达100种以上,包括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棉花、大豆、油菜、亚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番茄、黄瓜、芥菜、甘蓝、花椰菜、胡萝卜、茄子、生菜、芹菜等蔬菜作物;苜蓿、白三叶草等牧草;苹果、核桃、李、木瓜、甜瓜、草莓等瓜果;矮牵牛、菊花、香石竹、伽蓝菜等花卉;以霸占杨树等造林树种。应该说转基因植物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突破性进展。但是,以往的工作重点多在容易做的模式植物上,从而使烟草、马铃薯、番茄、矮牵牛、拟南芥菜等植物的分子生物和转基因技术发展很快。近年内以实用为目标的研究数目大大增加,在国外,主要的种子公司和一些小公司竞相开发重组DNA技术,用于重要作物的商业应用,将研究机构和大首创的原和科技用于开发,导致植物基因工程向重要粮食和豆科作物遗传改良的实用化目标迈进。在1988年以前,重要谷类作物和豆科作物的转化十分困难,只是在一种生物技术的新工具——"基因枪"研制成功以后,才使得这些作物的转基因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常常可以做到不依赖于品种或基因型。基因枪是用火药爆炸、电容放电或高压气体作为加速的动力,发射直径仅1微米左右的金属颗粒。微粒表面用优选的基因包覆,高速射入植物细胞,并在细胞内表达产生有活性的基因产物,从而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最初大豆基因工程的重点放在原生质体和胚性悬浮细胞的再生上,但进展很慢,获得转基因大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基因枪的出现,使大豆转基因成为现实,实际上目前大豆已成为许多难转化作物的模式作物。在1988至1990年仅两年时,建立了可实用的大豆转化体系,这是目前唯一的不依赖于基因型的大豆转化方法。抗除草剂 Bastar和Roundup的基因也已转入大豆,并在过去三年中连续进行了田间试验,预期不久将可商业化,这将是豆科作物基因工程商业化应用的一个里程碑。大豆基因工程今后的目标可包括蛋白质和油脂成分的修饰、抗虫、抗病毒及其他病害抗性等。水稻为世界第二大谷类作物,但在我国则为最大的粮食作物,年产18992万吨(中国农业年鉴1993)。我国和印度的水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全球几乎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要热量的来源。水稻和爪洼稻、籼稻占栽培水稻的80%,供世界20多亿人食用。水稻得到转基因植始于1988年,最初均以原生质体为受体,采用DNA直接转移法,再生出了可的转基因植株。但是,原生质体再生体系的限制很大,粳稻上只有少数品种如台北309等,可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大多数优良的粳稻品种和绝大多数籼稻品种都难以由原生质体再生。可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籼稻品种迄今尚未获得转基因植株。由于水稻未成熟胚的盾片再生植株的能力很强,几乎所有水稻栽培品种均能由未成熟幼胚再生。因此,一些科家认为,原生质体转化在水稻上应用前景有限,最好是用基因枪转化水稻幼胚。最近水稻幼胚和盾片来源的愈伤组织,用根癌农杆菌转化都获得了转基因植株。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一些重要粮食作物的转基因效率还不高,而且只在少数品种上成功。转基因技术如何达到高效、快速、简便,适用性广,仍然是植物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

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一)基因工程的定义、诞生及重大发现 基因工程是利用人工的方法将DNA在体外进行切割,再和一定的载体拼接重组,获得重组的DNA分子,然后导入宿主细胞或者个体,使受体生物的遗传特性得到修饰或改变的过程。 基因工程的正式诞生是以斯坦福大学的Cohen等人于1973年建立的基因工程的基本模式为标志。Cohen的实验向人们证实,基因工程很容易打破不同的物种之间的界限,可以依据人们的目的和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甚至创造新的生命类型,因此把这一年定为基因工程诞生元年。基因工程得以诞生完全依赖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概括起来,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理论上的三大发现和技术上的三大发现对基因工程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基因工程理论上的三大发现: (1)1928年,英国医生格里菲斯发现了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2)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明确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的机制 (3)1961年,以莱文伯格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1966年全部破译了64个密码,编排了一本遗传密码字典。 基因工程技术上的三大发现: (1)DNA分子的体外切割和连接。 (2)利用载体携带DNA片段 (3)大肠埃希菌转化体系的建立 (二)园艺基因工程的介绍 园艺基因工程具有的特点:1、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园艺植物遗传资源丰富3、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4、染色体基因组庞大而且往往是多倍体。 园艺基因工程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的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细胞培养及蜘蛛再生、转化植株的筛选与鉴定等。 园艺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发展的领域:1、花卉基因工程2、果树基因工程3、蔬菜基因工程4、药用植物基因工程 -----------------------文献 (三)基因工程在农业中应用实例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世界上不少地方视频的供给都成了大问题。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可培育出具备抗寒、抗旱、抗盐碱、抗病等特性的品种,使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范围大大增加。 (1)提高植物固氮能力和光合效率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合成脯氨酸有关的基因,将其转入固氮菌后,后者获得了即固氮又抗盐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其产量的多少,英国剑桥的植物育种所研究了如何转移叶绿体基因,将其中的高光效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品种中去,以增强其光和效率,从而能产生更多的粮食。根瘤菌可帮助豆科植物固定、吸收和利用空气中游离的氮,科学家们曾把肺炎克氏杆菌的孤单基因转入大肠杆菌,是大肠杆菌也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日本已成功将固氮基因转入到水稻根系微生物中,这种微生物可向水稻提供1/5的需氮量,因而可减少氮肥的使用量。 (2)提高粮食蛋白质含量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使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从菜豆中提取了储藏蛋白质基因,并将其转移到向日葵中后,表达了该基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把玉米醇溶蛋白基因转移到了向日葵根部的细胞中。这些实验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编者: 赵 燕
主审: 张学文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7 年 4 月



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也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 要手段. 掌握基因工程技术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及其它生物学相关专业 学生都很重要. 基因工程本身是由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组成的系统性技 术体系,本实验指导侧重于 DNA 重组操作,将基因工程操作的常用 和核心技术组织起来, 以为我校生物技术本科生及有关专业研究生基 因工程实验提供简单而明确的指导. 为适应基因工程的飞速发展,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匠心独运,开发 出专门的试剂盒,使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简单化了.这对于实验者来 说自然是好事,但也使实验者动手胜于用脑.对于实验人员来说,一 定应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才会在实验中运用自己的知识予以创新性 的发展.期望本实验指导不成为实验中的教条.


2007 年 4 月
1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实验十 附录:

大肠杆菌的对照培养,单菌落的分离及菌种保存 ...............3 强碱法小量制备质粒 DNA.....................................................5 琼脂糖凝胶电泳......................................................................7 植物总 DNA 的提取,纯化和检测 ........................................9 DNA 的 PCR 扩增................................................................. 11 植物总 RNA 的分离 .............................................................15 RT-PCR..................................................................................17 体外重组分子的构建,筛选及检测.....................................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筛选及检测.....................................22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 ................................................................23 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与器皿 .....................................................24
2

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

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 正文: 作为21世纪科技的重要发展项目,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方面应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超远缘育种,克服不亲和障碍 我们知道,在作物育种中最早应用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种技术已在花卉、药材、森林和农作物育苗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已在甘蔗、人参和马铃薯等方面收到显著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从培养细胞或再生植株选择所需要的突变体。如Shepard(1983)从马铃薯培养物中选出一种能抗腹疫病(Phytophthorainfectans)的抗性植株以及利用培养细胞生产诸如喜树碱等化合物。但以上方法只是同类植株的基因改变。此外人们还对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了研究。但是植物细胞融合后性状的表达,取决于它在以后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是否发生交换或丢失情况。[1]但到目前为止,由融合的细胞而能培养成植株者容寥寥无几,这可以说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的最早例子。如果说细胞融合可以克服种属之间不亲和性,而基因重组则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了。动物基因如萤火虫的发光蛋白基因,寒带鱼的抗冻蛋白基因,蛇、蝎的毒液基因等也已转移给作物,分别获得能发光的转基因烟草,抗寒的转基因甜菜、转基因番茄和抗虫的转基因棉花等。[2]由此可见,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引发的改变是巨大的。 2.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强作物改良力度,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作物改良基本有两方面,其中提高作物品种的光合与养分效率、病害与虫害抗性正在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重点,促使作物品种适应低温、干旱、雨涝、土壤瘠薄和盐碱以及温室效应等新旧灾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也已成为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内容。 农业生产中,增加粮食产量无非依靠两种途径:一是提高作物品种的生产能力;二是减轻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虫害、病害、草害以及寒冷、干旱、盐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损失令人惊叹:全球每年因虫害与病害所造成的作物减产达30%以上,因杂草所损失的粮食至少在10%以上,再加上低温、干旱和盐碱等各种因素,全世界每年至少要损失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3~5] 同时,为了防治病虫害及杂草等,还要施用大量的化学农药,这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更严重的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破坏。为了摆脱上述困境,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研究和利用转基因抗性植物来预防病虫害和杂草等,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作物育种技术相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遗传育种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它可以将特定的抗性基因定向转移,因而成功率较高,可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育种工作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其基因来源打破了种属的界限,除了植物基因以外,动物和微生物的抗性基因都可以作为外源基因转人植物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6] 3.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拓宽应用研究,扩大生产领域 随着转基因植物技术日益成熟,利用植物的生物反应器作用,进行贵重药品、人畜疫苗和精细化工等的生产,因具有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吸引力,正在成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新兴热门领域。现已成功地将干扰素、胰岛素、多肽抗体、人血清白蛋白等基因转给植物进行这些药物的生产。美国现已得到多肽抗体转基因烟草,美国还在通过转基因植物研制麻疹、乙肝、艾滋病等疫苗,甚至成功地获得了口服植物疫苗。现国际上正在出现研制营养药物的新思路。此外,现还大量进行用于塑料、染料、涂料、洗涤、香料、润滑剂等的转基因植物研究。据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实验指导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低温离心机、恒温振荡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仪器的使用。 2 学习真核生物的转基因技术及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原理;掌握农杆菌介导转化植物的实验方法,了解转基因技术的操作流程。 二、实验原理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 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实验一培养基配制 一、仪器和试剂 1、仪器: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 2、药品: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 5g/L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 1g/L ,Peptone (蛋白胨) 5g/L ,Sucrose (蔗糖) 5g/L ,MgSO4.7H2O 0.4g/100ml ,Agar (琼脂)1.5g/100ml,MS粉,有机溶液,肌醇,Fe盐,NAA(萘乙酸),6-BA (6-苄氨基腺嘌呤),卡那霉素(kan),利福平(rif ),链霉素(str )。 二、实验方法 第一组配制YEB固体培养基 1、配制250mlYEB固体培养基:先称取1.25g 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 1.25g Peptone (蛋白胨);0.25g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1.25g Sucrose

(蔗糖);1g MgS04.7H2O琼脂粉3.75g ;将上述药品置于250ml三角瓶中,用量筒称取 200ml蒸馏水将其溶解混匀,然后再定容至250ml,用NaOH调pH=7.4。 2、灭菌:将盛有250ml 培养基的三角瓶封口,在三角瓶表面写清培养基名称,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 3、抗生素的加入:高压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到50-60 C时(手可触摸)加入已经过滤好的抗生素(100用/ml kan+50⑷/ml Str+ 50旧/ml rif ),以免温度过高导致抗生素失效。 4 、倒板:将抗生素与培养基混匀,每个平皿倒15ml 培养基,可以倒16个平皿,倒完后打开平皿盖,在紫外灯下照10min,等待培养基凝固,盖上平皿盖,封口备用。 第二组配制YEB液体培养基 1、配制500mlYEB液体培养基:先称取2.5g 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2.5g Peptone (蛋白胨); 0.5g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 2.5g Sucrose (蔗糖); 2g MgSO4.7H2O将上述药品置于500ml三角瓶中,用量筒称取450ml蒸馏水将其溶解混匀,然后再定容至500ml,用NaOH调pH=7.4。 2、灭菌:将盛有500ml 培养基的三角瓶封口,在三角瓶表面写清培养基名称,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 3、抗生素的加入:高压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到50-60 C时(手可触摸)加入已经过滤好的抗生素(100用/ml kan+50⑷/ml Str+ 50旧/ml rif ),以免温度过高导致抗生素失效。 4 、分装:将培养基分别分装到试管和三角瓶中,每个试管中分装5ml,分 装12个试管。每个三角瓶中倒入35ml,共12个三角瓶。 5、分装好后,封口备用。 第三组配制MS液体培养基 1、配制500mlMS液体培养基:先在500ml三角瓶中加入400ml蒸馏水,称取2.15gMS 粉置于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再向其中加入5ml 100倍Fe盐浓缩液;5ml100倍肌醇浓缩液;5ml有机溶液的混合液,然后混匀定容至500ml,用NaOH 调pH=5.8。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探析(一)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探析(一) 摘要从叶绿体的概念、转化优点、转化主要过程及方法等方面概述了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应用,包括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合成有机物质、生产疫苗、增强植物抗性及在系统发育学中的应用等,并提出叶绿体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应用;存在问题;展望叶绿体作为植物中与光合作用直接相连的重要细胞器,其基因组的功能也因此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882年Straburger观察到藻类叶绿体能分裂并进入子代细胞;1909年Baur和Correns通过在3种枝条颜色不同的紫茉莉间杂交得出,质体是母本遗传的。人们便开始对叶绿体遗传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1988年Boynton等首次用野生型叶绿体DNA转化了单细胞生物衣藻突变体(atPB基因突变体),使其完全恢复光合作用能力,标志着叶绿体基因工程的诞生2]。叶绿体基因工程作为一种很具有发展前景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在植物新陈代谢、抗虫性、抗病性、抗旱性、遗传育种等方面都将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叶绿体基因工程概述 1.1叶绿体简介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是一种半自主型的细胞器,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含有双链环状DNA。叶绿体DNA分子一般长120~160kb。叶绿体DNA有IRA和IRB2个反向重复序列(分别位于A链和B链),两者基因大小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它们之间有1个大的单拷贝区(大小约80kb)和1个小的单拷贝区(大小约20kb)。 1.2叶绿体基因组转化优点 叶绿体基因具有分子量小、结构简单、便于遗传的特点,故相对于传统的细胞核遗传更能高效表达目的基因,这是因为叶绿体基因本身拥有巨大的拷贝数3]。叶绿体基因可实现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避免位置效应和基因沉默;遗传表达具有原核性;安全性好,叶绿体属于母系遗传,后代材料稳定;目的基因产物对植物的影响小。利用叶绿体基因转化的这些优点,可以加快育种速度和效率,节约育种时间。 1.3叶绿体转化的主要过程 叶绿体转化过程通常分4步:一是转化载体携带外源目的基因通过基因枪法或其他转化体系导入叶绿体;二是将外源表达框架整合到叶绿体的基因组里;三是筛选具有转化的叶绿体细胞;四是继代繁殖得到稳定的叶绿体转化植物4]。 1.4叶绿体转化的主要方法 依据叶绿体转化的主要过程,生物学家相应地研究若干种叶绿体基因转化的方法,其中常用的叶绿体转化方法:一是微弹轰击法。将钨粉包裹构建完整的质粒载体,用基因枪轰击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然后对重组叶绿体进行连续筛选,不断提高同质化水平,最后获得所需的转基因植株5]。二是农杆菌T-DNA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外源目的基因、选择标记基因等构建到农杆菌的Ti质粒上,然后通过与植物组织或器官共培养,最后把所需外源基因转化到叶绿体并获得表达。三是PEG处理法。只需将构建好的质粒(含外源基因、标记基因、同源片断、启动子、终止子等)在一定的PEG浓度下与植物原生质体共培养。 2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应用 2.1提高植物光合效率 植物的光合效率非常有限,太阳能的很小一部分可以转化为植物所需要的能量,从而转变为人类需要的产品。植物光合效率取决于Rubisco酶的丰富度。Rubisco酶一方面可以制造可溶性蛋白,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CO2合成。人们可以通过2种直接的方法提高光合速率:一是加速酶催化的循环过程;二是提高酶的特性,减少光呼吸浪费的能量6]。很多科学家正试图通过提高Rubisco酶来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而其中拟南芥和水稻的定点整合试验取得了重大突

第七章植物基因工程1-4

第八章植物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在基因的水平上改造生物的技术体系,是指在体外对生物DNA进行剪切、加工,把不同亲本的DNA分子重新组合,并把它引入细胞中表达出具有新的遗传特性的生物这一过程。 植物基因工程:又称植物遗传转化/转基因,是将外源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内,并稳定地整合、表达与遗传的技术。目的是改变植物性状,培育高产、优质high yield、抗逆新品种/系;或者利用转基因植物/细胞来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 植物转基因研究的用途: 1)理论研究:如基因功能分析; 2)实践应用:如作物遗传改良。 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 1)目的基因的分离; 2)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 3)重组分子转入寄主细胞并繁殖; 4)阳性克隆的筛选; 5)从阳性克隆中提取已扩增的目的基因; 6)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导入寄主细胞并表达。 植物基因工程的一般流程 目的基因的分离→表达载体的构建→植物遗传转化→转化体的筛选、鉴定与植株再生→转基因植物的分子检测→转基因植物的表型鉴定→转基因植物的遗传分析、田间试验 经遗传改良的生物, 统称: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 Genetically engineered organism (GEO)。 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s), 又称: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 (GMP);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 (GMC)。 第一节目的基因的分离 目的基因:已经或准备要分离、改造、扩增或表达的特定基因或DNA 片段,称为~。 可能是: 1)全长基因:外显子+内含子+转录启动区+终止区; 2)全长cDNA:UTR区+编码区(ORF); 3)开放读框/编码区(ORF,CDS);信使核糖核酸(mRNA)分子中能翻译成多肽的那部分序列。来自DNA分子中的外显子。 4)一个完整的操纵子或基因簇; 5)只含启动子或终止子等元件的DNA 片段。 1. 分离目的基因的策略/方法: 1) 基于已知/同源序列--分子杂交/筛库与PCR; 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 (1)构建基因组文库或cDNA文库; 基因组文库:将生物基因组DNA切割成一定大小的片段,与合适的载体连接并导入宿主细

植物基因工程操作论文.

瓜叶菊Mlo基因片段的克隆 摘要 瓜叶菊(Pericallis hybrida B. Nord.)是菊科(Compositea)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元旦、春节重要的观赏盆栽早春花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白粉病(Powdery Mildew)逐渐成为制约瓜叶菊商品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病害之一。瓜叶菊白粉病的传统生物防治方法不仅使病原产生抗药性,还会造成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具有广谱抗白粉病的瓜叶菊种质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Mlo基因是一种新型的抗病基因,可能参与瓜叶菊白粉病的调控过程。它与显性R基因控制的抗病基因不同,它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抗病基因,具有非小种专化的持久抗性,其功能类似于G蛋白偶联受体。Mlo基因可能对细胞坏死具有负调控作用,即抑制细胞坏死,类似于其它突变体基因以寄主死亡来抵抗病原菌的入侵,Mlo基因突变为mlo基因后,对细胞死亡的负调控作用被解除,被侵染细胞可能更易死亡,由此引发广谱的抗病性。任何感病的野生型都可以通过对Mlo基因进行诱变而获得抗性。这种抗性,即便是在粗放的栽培管理条件下,也可以在田间得到持久保存,即便没有病原菌的侵染,突变的mlo植物也表现出自身细胞壁加固(cell wall appositions,CW As)和叶细胞的自发死亡现象。因此,对该基因的克隆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瓜叶菊的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以瓜叶菊(Pericallis hybrida B. Nord.)为试材,通过PCR方法克隆了Mlo基因片段的cDNA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预测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瓜叶菊Mlo 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瓜叶菊;Mlo基因片段;PCR扩增;

国内外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基因工程的发展 现状及展望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国内外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学号:姓名:王雪班级:生物工程1003班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本文主要介绍了现阶段国内外基因工程的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基因工程国内外发展展望 一.基因工程的成果 1.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强植物对细菌和真菌病的抗性方面,也已取得很大进展。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家关心的问题。由于植物生理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协同作战,耐涝、耐盐碱、耐旱和耐冷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系)也已获得成功。植物的抗寒性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科学家发现极地的鱼体内有一些特殊蛋白可以抑制冰晶的增长,从而免受低温的冻害并正常地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中。将这种抗冻蛋白基因从鱼基因组中分离出来,导入植物体可获得转基因植物,目前这种基因已被转入番茄和黄瓜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口味、口感、营养成分、欣赏价值等品质性状。实践证明,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的品质,而且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植物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领域,近几年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大豆中获取蛋白质合成基因,成功地导入到马铃薯中,培育出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大大提高了营养价值,得到了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论文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前景;现状 一、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 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

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目前,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90年代后期问世的DNA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 四、前景展望 由于基因工程运用DNA分子重组技术,能够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创造出许多新的遗传结合体,具有新奇遗传性状的新型产物,增强了人们改造动植物的主观能动性、预见性。而且在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人口素质、环境保护等作出具大贡献。所以,各国政府及一些大公司都十分重视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

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杂粮作物2010 . 30(3):186~189RainFedCrops''…… 文章编号:1003—4803(2010)03—0186—04 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汪由,吴禹,王岩,李兆渡,王光霞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创新中心,辽宁沈阳110161;2.沈阳市东陵区白塔街道办事处,辽宁沈阳110167) 摘要:从原理,基本步骤和优缺点等几个方面对农杆茵介导法,基因枪法,超声波介导法,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 通道法等5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超声波介导法;子房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原理;基本步骤;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336文献标识码:B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 方法将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的目的基因整合到植 物基因组中,使之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并且赋予受体植物 预期性状的一种生物技术方法.1983年,首例抗病毒转 基因烟草的成功培育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利用转基因技 术改良农作物.目前,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在作物改良和育 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一些来自 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有益基因如抗病/虫基因,抗非生 物胁迫性状基因及特殊蛋白基因已被转化到农作物中以 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和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以DNA重组 技术为基础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基因信息的 来源,打破了远缘物种间自身保持遗传稳定性的屏障.植

物转基因技术已应用到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和棉花等许多农作物.同时,该技术也正在被尝试用于茄子和草莓等其它的作物中"J.目前,根据转基因植物的受体类型, 植物转基因方法可以分为3大类: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超声波介导法;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聚乙二醇法,电击法, 脂质体法及磷酸钙?DNA共沉淀法;以种质系统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j.由于以 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有原生质体培养难度大, 培养过程繁杂,培养工作量大且培养技术不易掌握;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差,再生频率低并且再生周期长;相关的转化方法的转化率低,效果不理想等缺点,所以该类基因转化方法未被作为植物转基因的常规方法广泛使用.本文将对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超声波介导 法,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的原理,基本步骤和优缺点作以简要介绍. 1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 1.1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法是最早应用,最实用有效并且具有最多 成功实例的一种植物转基因方法J.农杆菌是一类普遍 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目前,用于植物转基 因介导的农杆菌是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某些根癌 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分别含有大小为200—800bp的结构和功能相似的质粒和Ri质粒J.Ti质粒和Ri质粒含 有3个功能区:参与农杆菌侵染植物过程的vir区,参与农杆菌基因整合到宿主植物基因组过程的T-DNA区,在农杆菌中启动质粒复制的orj区.在vir区上的vir操纵子群作用下,rrj质粒和Ri质粒能将自身的T-DNA转入宿主植物细胞内,而后将T—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J.T-

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将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的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使之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并且赋予受体植物预期性状的一种生物技术方法。1983年,首例抗病毒转基因烟草的成功培育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目前,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在作物改良和育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一些来自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有益基因如抗病/虫基因、抗非生物胁迫性状基因及特殊蛋白基因已被转化到农作物中以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和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以DNA重组技术为基础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基因信息的来源,打破了远缘物种间自身保持遗传稳定性的屏障。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应用到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和棉花等许多农作物。同时,该技术也正在被尝试用于茄子和草莓等其它的作物中‘1’纠。目前,根据转基因植物的受体类型,植物转基因方法可以分为3大类: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超声波介导法;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聚乙二醇法、电击法、脂质体法及磷酸钙-DNA共沉淀法;以种质系统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由于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有原生质体培养难度大,培养过程繁杂,培养工作量大且培养技术不易掌握;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差、再生频率低并且再生周期长;相关的转化方法的转化率低、效果不理想等缺点,所以该类基因转化方法未被作为植物转基因的常规方法广泛使用。本文将对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超声波介导法、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的原理、基本步骤和优缺点作以简要介绍。 1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 1.1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法是最早应用、最实用有效并且具有最多成功实例的一种植物转基因方法。农杆菌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目前,用于植物转基因介导的农杆菌是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某些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分别含有大小为200 -800bp的结构和功能相似的Ti质粒和Ri质粒。Ti质粒和Ri质粒含有3个功能区:参与农杆菌侵染植物过程的vir区、参与农杆菌基因整合到宿主植物基因组过程的T-DNA区、在农杆菌中启动质粒复制的ori区。在vir区上的vir操纵子群作用下,Ti 质粒和Ri质粒能将自身的T-DNA转入宿主植物细胞内,而后将T-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T— DNA 是质粒上一段10—30kb的序列,它的两端各有一段高度保守的25bp的同向重叠序列。由于T-DNA 转化无序列特异性,因此可用任何基因片段代替原来的T-DNA基因片段进行。 农杆菌介导法的原理是:在农杆菌基因ehvA,chvB, pscA,and att家族所编码的蛋白和植物伤口产生的酚类物质和糖类物质的共同作用下,农杆菌识别并附着在宿主细胞壁上。virD4和virB基因编码蛋白组成的type IV分泌系统将单链VirD2-T-DNA复合体运送到宿主细胞内。此外,VirE3、VirE2和VirF蛋白也通过该系统进入宿主细胞质中。在宿主细胞质中,VirE2蛋白与VirD2-T-DNA复合体结合。在VirD2核定位信号、某些农杆菌蛋白和宿主细胞蛋白的共同作用下,VirD2-T-DNA复合体进入细胞核。在VirD2、VirE2、某些宿主细胞核蛋白如AtKu80和DNA连接酶的作用下,T-DNA被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但具体过程不详。 农杆菌介导法的基本步骤是:(1)诱导目标植物外植体;(2)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3)质粒导人合适的农杆菌菌株中及该菌株的活化过程;(4)植物愈伤组织的微伤口处理及农杆菌侵染;(5)共培养及脱菌处理;(6)愈伤组织筛选、分化与植株再生;(7)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的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分子检测;(7)转基因T1代的目标性状鉴定。 农杆菌介导法具有操作简单、转化效率较高、重复性好、单拷贝整合、基因沉默现象少、转育周期

植物基因工程真题资料

植物基因工程真题(2011-2013) 一、名词解释 1. Southern blotting:是指通过吸附或电泳方法将经凝胶电泳分离的大分子物质从胶上转移到固相载体上,再与特定的探针反应从而达到检测或鉴定这些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2. cis-acting elemen t顺式作用元件,存在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等。它们的作用是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本身不编码任何蛋白质,仅仅提供一个作用位点,要与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而起作用。 3. subcloing: 4. Gene libray 5. Yeast Two-Hybrid Assays: 6. qRT-PCR 7. Shuttle plasmid vector 8. insert in activati on 9. cDNA library 10. RNAi 11. Gene kn ockout 12. Tran sducti on and tran sfect ion 13. DNA probe 14. En zyme-li nked immuno sorbe nt assay 15. Tran spositi onal recomb in ati on 16. EST

17. Fluoresce nee in situ hybridizati on 18. q-per 19. SNP 1. Per 反应原理和步骤;基本反应过程有哪些;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简要介绍 温度和时间设臵间的关系? PCR 反应原理:DNA 的半保留复制是生物进化和传代的重要途径。双链 DNA 在多种 酶的作用下可以变性解旋成单链,在 DNA 聚合酶的参与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成 同样的两分子挎贝。在实验中发现, DNA 在高温时也可以发生变性解链,当温度降低后又 可以复性成为双链。因此,通过温度变化控制 DNA 的变性和复性,加入设计引物, DNA 聚合酶、dNTP 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体外复制。 步骤: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①模板DNA 的变性:模板DNA 经 加热至(90-96C )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 双链或经PCR 扩增形成的双链 DNA 解离, 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 与引物的退火(复性): 模板DNA 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 25-65C )左右,引物与模板 DNA 单链的互补 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 模板--引物结合物在(70-75C )、DNA 聚合酶(如Taq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以 dNTP 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 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 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 可获得更多的 ?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 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标准的反应体系: 10 X 扩增缓冲液 4种dNTP 混合物 引物 模板DNA Taq DNA 聚合酶 Mg2+ 加双或三烝水至 5ul 各 200mol/L 各 10?100pmol 0.1 ?2 ig 1?2 U 1.5?2.0mmol/L 50 il 反应条件:为温度、 时间和循环次数。 温度和时间设臵间的关系: 基于PCR 原理三步骤而设臵变性-退火-延伸三个温度点。 在 标准反应中采用三温度点法,双链 DNA 在90?95 C 变性,再迅速冷却至 40?60 C,引物 退火并结合到靶序列上,然后快速升温至 70?75 C,在Taq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使引物 链沿模板延伸。对于较短靶基因(长度为100?300bp 时)可采用二温度点法, 除变性温度外、 退火与延伸温度可合二为一, 一般采用94 C 变性,65 C 左右退火与延伸(此温度Taq DNA 酶 仍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① 变性温度与时间:变性温度低,解链不完全是导致 PCR 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情 况下,93 C ?94 C lmi 足以使模板DNA 变性,若低于93 C 则需延长时间,但温度不能过高, 因为高温环境对酶的活性有影响。此步若不能使靶基因模板或 致PCR 失败。 ② 退火(复性)温度与时间:退火温度是影响PCR 特异性的较重要因素。 变性后温度快速 简单题 PCR 产物完全变性,就会导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

水寨中学生物自主探究学案 内容: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课时:2课时年级:高二编号6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基因工程原理及基本操作程序。 2.能力目标: 尝试设计某一转基因生物的研制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基因工程的发展。 (2)认同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四个步骤。 2、教学难点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1、什么是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有哪些?运载体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以上问题可以不展示 (二)讲授新课 1、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包括那四步? 2、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为什么要有目的基因的获取这一步骤? (2)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哪些? (3)为什么要建立基因文库?怎么建立的?

(4)如何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5)为什么要建立cDNA文库?如何获取cDNA? (5)PCR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什么? (6)如何获取引物? (7)请你用文字和箭头描述PCR技术扩增的过程? 3、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 (1)在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为什么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单独的DNA片段能不能稳定遗传? (2)参考课本P11页图1—10基因表达载体模式图,在学案上绘出基因表达载体的模式图,并标出其组成部分。并了解什么是启动子、终止子?他们位于哪里?有什么作用?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什么?

思考:1、作为基因工程的表达载体,只需含有目的基因就可以完成任务吗?为什么 2、完成教材P11页的“寻根问底” 第二课时 4、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为什么要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而不是在外界培养让其维持稳定和表达?(2)什么是转化? (3)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哪些?最常用的方法是哪种?(结合示意图,了解农杆菌转化法的基本过程) (4)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怎样的?要用到什么技术? (5)早期的基因工程为什么选择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大肠杆菌细胞最常用的转化方法是?

植物转基因原理与技术

植物转基因原理与技术 植物转基因原理与技术 转基因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的过程。微生物和动物细胞转基因开展较早,技术也比较成熟,相对动物和微生物转基因来说,植物转基因开展较晚。自1984年获得第一株转基因烟草以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在数百种植物中获得成功。下面就植物转基因的原理和常见技术做一简单介绍。 原理 根据植物细胞能再生成植株的全能性,利用生物媒介或其他物理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基因组中,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完整植株。在培养过程中为了筛选阳性转基因植物往往采用植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筛选,最后经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理方面的检测来鉴定抗性生根的植株是否是真正的转基因植物。以技术为媒介,一个植物转基因系统必然涉及到外源基因和受体细胞。外源基因可以是克隆到质粒等载体中的或是未经克隆的裸露基因。受体细胞根据转基因技术和植物的类型的不同,可以选择外植体,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等。一个好的转基因受体细胞应该是具有高效稳定的再生能力,并且能接受外源基因的整合,并对选择抗生素敏感的无性繁殖系。植物转基因流程图如下所示。 外植体) 愈伤组织瞬时表达 外源基因植物受体细胞 原生质体 生殖细胞稳定表达 获得抗性生根转基因苗转基因植物的检测和鉴定(PCR, Southern blot ,Northern blot,生理指标鉴定等) 技术 就植物转基因技术而言可以根据转化系统的原理分为三大系统:载体转化技术,直接转化技术和种质转化技术。下面分别叙述。 一载体转化技术 载体转化技术是指通过农杆菌的Ti 或Ri质粒,植物病毒的DNA或RNA等生物载体介导基因进入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的方法。其中土壤农杆菌转化系统是目前研究最为清楚而且转化最成功的方法。病毒载体转化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成就。 土壤农杆菌是一类浸染受伤植物并且形成冠瘿瘤的革兰氏阴性菌。它的致瘤能力来源于存在于细胞内的Ti(tumour-induced)质粒。它利用Ti质粒控制植物细胞来生产自己独特的“食品”- 冠瘿碱,从而将植物细胞转变成特定营养的安全避难所和工厂。Ti质粒长200-250kb,上面分布着四个区:T-DNA(transferred DNA) ,Vir(virulence gene) ,控制结合转移的区域和与冠瘿碱利用有关的基因区。毒力基因即Vir基因控制着转移DNA 即T-DNA向植物细胞转移,T-DNA是唯一整合进植物基因组的区域,它编码植物激素和冠瘿碱合成酶。T-DNA转化植物的过程如下:植物受伤后释放酚类化合物信号分子被位于细胞膜的VirA蛋白感受,VirA蛋白是受配基刺激自身磷酸化的受体,并将磷酸基团转移给Vir区基因调控蛋白因子VirG。VirG 调控着下游基因的表达来完成T-DNA的切割,包装和转移。 天然的Ti质粒因为太大,酶切位点多又诱导产生肿瘤,所以不适合作为载体。经过改造后可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主要是通过破坏或缺失癌基因成为安全载体,太大不适合操作可以通过同源重互换或功能互补来解决。T-DNA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与其边界序列相关,而与内部序列无关,因此可以将内部控制植物激

植物基因工程

一从现代农业到基因工程 (一)粮食安全现状 1、食物总量供给已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 从2000年开始,全球出现了当年粮食生产量比消费量低的情况,2003年全世界粮食的消费量超过生产量0.93亿吨,世界粮食储备也降低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 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减产。1999-200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800亿公斤左右。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年消费需求大致在4.8-4.9亿吨之间,产需缺口约400亿公斤。 (二)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多样化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需要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而目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70-80%有很大的差距。 一个农业劳动力养活的人口数: 美国:70人; 日本:约25人; 中国:4-5人。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现代农业,而其核心支撑条件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 (三)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引自卢良恕院士)。 (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根本任务 国家级农业科研工作应具有较强的关键性、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特点,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省级有关农业的科研机构应逐步实行联合,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可根据需要适当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为发展生产服务(引自卢良恕院士)。 到2030年,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将要达到高峰期,预计达到16亿人口,解决这个庞大人口的口粮是一个新的挑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粮食作为饲料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标准应有所提高。 2、食品安全性也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 农业综合措施、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老百姓对当前食品尤其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十分关心。 (五)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核心内容:良种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良种+良法。良种对增产的作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良种是一个先进技术的集合体。 良种创新:植物良种创新、动物良种创新。植物食品占总食品的93%,动物食品占7%,但也间接来自植物食品,所以良种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植物良种创新。 (六)传统育种面临的挑战 以杂交育种为核心的传统育种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仍然是主要作物的主要育种手段。目前传统育种技术在改良作物性状方面遇到了一些挑战,如缺乏特别性状的种质资源,育种周期长,难以克服不良性状的连锁或负相关,易受杂交不亲和及杂种不育的限制,远缘物种间不能进行遗物物质交流和性状转移。 (七)基因工程带来的机遇与竞争 20世纪50年代以来,DNA双螺旋模型和基因操纵子学说的提出,以及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导致了DNA体外重组技术?a?a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本身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和生命科学已经出现划时代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