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3 工业联系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3 工业联系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3 工业联系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3 工业联系

工业联系

(答题时间:30分钟)

瓦轴集团(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轴承工业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轴承工业的故乡和摇篮。瓦房店市除拥有各类规模不等的轴承生产、加工企业200余家外,还包括市区内轴承包装、销售、维修企业100多家。读图,回答1~3题。

1. 图中反映了瓦房店轴承集团及相关企业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

A. 产业集群

B. 产业扩散

C. 产业郊区化

D. 产业集约化

2. 图中显示该市轴承企业向郊区扩散、布局,影响因素不是()

A. 地价

B. 交通

C. 环境

D. 能源

3. 该市向郊区扩散的轴承企业(部门),主要是()

A. 生产企业

B. 销售企业

C. 研发中心

D. 信息中心

读产业集聚模式图,回答4~5题。

*4. 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上,图中甲环节要做的工作是()

A. 新建相关生产工厂

B. 开拓市场

C. 建成基础设施

D. 运输原料和燃料

*5. 若该工业区以汽车工业为主,可布局的工厂有()

A. 钢铁厂

B. 化纤厂

C. 电视机厂

D. 酿造厂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6~7题。

*6. 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 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 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 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 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7. 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 研发中心

B. 一般零部件厂

C. 核心零部件厂

D. 整车厂

下图示意工业集聚中的扩散,读图回答第8题。

**8. 若图中细箭头表示的是鲁尔区内部的空间扩散,则其主要原因有可能是()

A. 政府的行政规划

B. 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C. 集聚核心区的饱和导致企业压力增大、成本增加

D. 集聚区外围和周边地区比集聚核心区更具有吸引力

9.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汽配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分布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日本三大汽车集团分别落户黄埔、番禺、花都,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珠江三角洲地区汽配产业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的好处是什么?

(3)分析该地区私人汽车的迅猛增长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4)针对该地区私人汽车迅猛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影响程度?

10.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3个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昔日的荒滩如今已初步建成了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新区。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七大主导产业。建立起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落户新区,一栋栋的高楼和工厂不断建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正在迅速完善,一个现代化海滨城市的面貌正在展现。

(1)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________,区内企业主要是由于共同利用________而集聚在一起。

(2)滨海新区七大主导产业中的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共同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京津唐地区的一些工业纷纷向滨海新区集聚,试分析其原因。

(4)简析天津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1. A

2. D

3. A 解析:瓦房店轴承集团及相关企业数量众多,都集中于瓦房店市附近,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产业集群。该市轴承企业向郊区扩散、布局且沿交通线分布,原因是郊区地价便宜,还可以减少对市区的污染。向郊区扩散的主要是有污染的生产企业部门,而销售、研发及信息中心还是分布在人才众多、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区。

4. C 解析:图示信息显示的是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如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是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5. A 解析:考查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汽车厂有紧密生产联系的是钢铁厂。

6. B 解析:中国是汽车消费的大市场,为了占有这一市场,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同时,为降低成本,又在中国建设了众多相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厂。因此,该汽车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其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也不是为本土整车厂服务,更不是为了给全球其他地区的整车生产厂提供配件,而主要是为中国整车生产厂配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7. 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这些工厂中,一般零部件厂和整车生产厂的停产不会影响到在中国的整车生产,B、D项错误;研发中心只会影响到新产品的生产,不会对已经成型的汽车生产造成影响,A项错误;作为日本的汽车公司,其必然掌握着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因此本土核心零部件生产厂的停产,必然影响到在中国的汽车整车生产厂的生产。

8. C 解析:在核心区,工业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时,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企业压力增大、成本增加。因此,一些工业开始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区位条件,使得工业从集聚走向分散。

9.(1)①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②土地租金低;③劳动力廉价;④制造业基础好。

(2)集中分布于三大汽车整车厂周边城市。便于整车厂与汽配厂的联系与协作,降低运输成本。

(3)增加城市交通压力;加剧大气污染程度;产生噪声污染。

(4)大力提倡乘坐公共汽车;改进燃油技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使用清洁燃料。

解析:日本在我国投资设厂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量,获取最大的利润,因此总是向有优势资源、劳动力、市场和政策的地方转移。汽车工业是产业链复杂、需要多个工厂紧密协作的重工业,集聚可以获得规模效益。私人汽车的增加将加大能源的消耗,加剧城市本已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10.(1)东南部基础设施

(2)原料和市场

(3)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和城市交通与环境的压力;便于原料和燃料的输入与产品的输出,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4)位置优势、交通优势、土地优势、资源(石油、海盐等)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体制创新优势(政策优势)等。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以下几点:

(1)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建立在共用基础设施基础上的。

(2)天津有丰富的石油、海盐等资源,且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3)京津唐地区的产业向滨海新区迁移可以调整产业结构,缓解城市压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天津滨海新区的优势可从工业投入因素上分析。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地理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08工业区位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地理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08工业区位 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1.(20xx·全国丙卷·T1~3)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 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 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 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 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 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 国建纺纱厂。20xx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 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1)~(3)题。 (1)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 A.离原料产地较近B.离消费市场较近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2)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 要因素可能是( ) A.原料价格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D.市场需求 (3)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 了( ) A.原料使用量B.劳动力使用量 C.运输量D.设备费用 【答案】(1)D (2)C (3)B

比国际市场高1/3”,只要是在国外,原料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因此没有必要考虑原料价格,A错误;美国劳动力价格高于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因此B错误;美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发达的经济体,是世界 上最具竞争力、创新力和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投资环境优越,C正确;产品运至杭州,说明不是利用美国市场,D错误。第(3)题,纺纱业属 于劳动密集型工业,而且美国劳动力价格较高,纺纱业要想获取利润,必须减少劳动力数量,因此B正确;作为纺纱厂原料的棉花,在加工 过程中基本没有废弃物,即使工业技术水平再提高,原料使用量也很 难降低,A错误;运输量的多少取决于纺纱厂产量的多少,与工业技术水平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工业技术水平提高,设备费用降低,不只局限于美国,且设备费用不是纺纱厂的主导区位因素,D错误。 2.(20xx·全国卷Ⅱ·T7)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xx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 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 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 成下题。 2.如考虑运输成本,在下列国家中,M国中资企业的产品首先应销往( ) A.美国B.日本

高中地理(新教材)《工业区位因素》导学案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结合实例,说明 工业的区位因 素。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指出 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水平2:根据地理资料,说明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水平3:结合地理资料,分析 影响区域工业的主要区位因 素。 水平4:结合区域地理资料,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 区域工业发展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工业区位因 素,合理布局工业,减轻工业 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综合思维: 结合资料,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及其变化。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分析工 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 响。 地理实践力:调查学校所在地 主要工厂的布局特点及其主要 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工业及其发展变化 1.工业的概念 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采集和对□01原材料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2.工业发展阶段 经历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02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 1.判断正误。 (1)工业发展经过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新兴工业三个阶段。(×) (2)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

二、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发展的早期□01原材料和□02市场需求是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原材料和产品到市场的□03运输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 (2)随着工业的发展,劳动力□04素质和□05成本也成为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3)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后,□06环境因素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区位因素。2.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3)罐头厂、啤酒厂等食品加工类工厂应布局在市场地。(×) (4)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5)随着城市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所有工厂都应迁出城区。(×) 2.影响啤酒厂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原料B.技术 C.市场D.交通运输 答案 C 解析啤酒运输成本较高,布局时应靠近市场。 3.目前,我国部分服装厂由沿海向内地转移,主要目的是() A.接近原料产地,降低生产成本 B.接近消费市场,降低交易费用 C.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方,降低生产成本 D.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获得技术支持 答案 C 解析服装厂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地经济落后地区转移,主要是为了利用内地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从而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4.家用电器装配厂进行布局时,应首先考虑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提示廉价劳动力是否充足。 5.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等省利于吸引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建厂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等省是著名的侨乡,又邻近港澳台,区位条件优越,故有利于吸引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建厂。 02、任务探究区 思维探究实践运用 任务探究工业区位因素 长兴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其南岸的水深12~16米,水情稳定。隶属于中国船舶工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中国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地域联系方式: ①生产协作:生产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零部件工厂之间的联系;配套服务的联系 ②商贸联系: 产生条件:专业化生产——剩余产品多 分类: 国际贸易——受关税、货币汇率、制度的影响 区际贸易——更密切。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劳动力流动明显现代物流业: 原料——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客户 物流业的作用: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 ③科技与信息联系 科技创新与信息交流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重要砝码 产业集群: 是指大量专业化企业及其相关支持机构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并结合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根植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种经济发展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聚为产业集群提供基础,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可能和理想的发展前景。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市场开拓优势、扩张优势。佛山市是广东形成产业集群最早、产业集群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产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工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密; 地理环境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 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消费人群条件关系不大,这些产业活动区位的主要指向区际贸易。 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工业地域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在具体的区域往往是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存,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必须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 中国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 中国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

一、北方、南方地区 二、西北、青藏地区 三、北京 1、地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 2、地理位置: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 类 活 动 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 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异 工 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 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 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 水平等差异 交 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

传统工业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并了解相关的区位条件。 2.对比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发展等有何异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对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都知道德国在二战初期战无不胜,除了德国将领先进的闪电战的战术,还有一个条件,使德国横扫欧洲战场,那就是德国的工业,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素有“德国工业的心脏”之称的鲁尔区,并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工业地域,是新产生的?还是历史比较悠久了。(播放视频,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

的蜕变节选)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P65页课文第一段,结合视频,回答什么是传统工业区?传统工业区有什么特征呢?一、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的概念是什么?请同学们在书本上划出来(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 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从它的概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1、传统工业区的概念 2、特征:区位因素:一般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业部门:以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工为主生产规模:大型化 工业分布:高度集中以降低运费和能耗 3、课件展示“世界工业分布图”,找出传统工业的代表性地区。(德国的 鲁尔工业区和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二、德国鲁尔工业区 刚才分析的概念是传统工业区的一般特征。现在我们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了解一下传统工业区的个别特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案例三的第一段,找出 鲁尔工业区的位置和地位。同学们看图4.9的右边这幅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德 国的位置在哪里?德国的邻国众多,而且在西欧的中部,加上丰富的水路运输条件,使得它四通八达。因此德国也被称为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 【投影图片】阅读案例3“德国鲁尔工业区”,了解并思考:请结合工业 的区位因素和传统工业区的工业部门,想一想,主要从那些方面分析传统工业区 的区位优势?鲁尔区具备哪些区位优势? 从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思考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投影图片】教师讲解,并依次展示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的幻灯片。 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鲁尔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1、区位优 势(板书) (1)煤炭资源丰富(板书):我们看图4.9,鲁尔区的主要矿产是什么? (煤矿)。数量呢?(丰富)。这就是鲁尔区的第一个区位优势,煤炭资源丰富。 鲁尔区煤炭占全国总储量的3/4,经济可开采量占全国的90% 。同学们看图4.10,鲁尔煤田的煤层分布有什么特点?(煤层埋藏浅,鲁尔河流域是露天煤田)。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 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 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高考试卷申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

高考地理-工业区位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有答案

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 4.(2016全国甲卷T3~5)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 (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5.(2016全国乙卷T36(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 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案)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课型:新授课主编:谭晨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述区位的定义,帮助学生理解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说明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及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 3、学生能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影响产业活动的因素。 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事例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2、了解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认真求学的热情。 3、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主要方式。 教学难点: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教学方法】 新课改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6、合作探究2。出表述中存在 的问题。 师生共议 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小组质疑、纠错, 教师补充、评价。 【学生板书1】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现代产业活动种类主要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 融业、信息业等。 2、产业部门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特点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请判断出下列产业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 (1)农业:自然环境(2)煤矿开采:资源(3)造鞋厂:劳动力 (4)饮料厂:市场(5)冶炼厂:能源(6)电子产业:技术 【教师点评】 问:农业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主要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农业生产? 提示:气候因素(降水、热量),土壤因素,地形因素。如平原地区适 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等。 问:为什么饮料厂要接近市场? 提示:产品重量较大,且包装较为脆弱,不易长距离运输。 【学生板书2】 练习:完成P52活动。 【教师点评】 问:“橡胶种植”和“甜菜制糖”属于哪个产业类型?它们的区位条件 为何不同? 提示:橡胶种植属于农业,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没有适宜的水热条 件就无法生产;甜菜制糖属于工业,由于原料运输不便,且原料加工后体 积和质量大大减小,因此适宜靠近原料地。 问:为什么面包制作要接近市场? 提示:产品容易变质,不易运输。 【过渡】 由于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在寻求最优区 位的同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深。主要体现在生产、贸易、信息交 突破重点难点: 先让学生 了解主要的产 业活动类型,然 后通过举例常 见的产业活动 类型,鼓励学生 结合生活实际 思考、分析产业 活动区位因素。 简单区分讲解 农业区位因素 和工业区位因 素,为后续两节 内容做铺垫。 突破重点: 通过实例 分析判断,熟悉 和掌握常见产 业类型的主导 区位因素。 设计问题, 加深对不同产 业活动区位的 理解。

高中地理——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4.3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概念,主要特点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2. 了解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及综合整治措施。 3.了解新工业区的概念及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发展模式。 4.了解高技产业的主要特点及刺激美国“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 【重点难点】 1.鲁尔区的形成,衰落及综合整治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特点与美国“硅谷”崛起的主要因素 【学法指导】 案例学习法 【知识链接】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区:德国____________、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________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工业基础:丰富的_______资源。 3.主要工业部门:______、______、机械、化工、纺织工业等传统工业。 4.特征:以______工业企业为核心。 5.问题:原料和能源_______、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1)概况: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位于德国______,地处欧洲十字路口。 (2)区位优势:矿产丰富(______煤田,靠近法国洛林铁矿)、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3)衰落原因 ①生产局限于_________部门。 ②_____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下降。 ③_____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其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 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________、交通拥挤等。 (4)整治措施:调整工业__________、发展_____产业、优化_____等。 二、新工业区 1.兴起时间:20世纪_______之后。 2.特征:________企业为主。 3.分布地区:意大利____________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_______等。 4.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教学提纲

模块三区域地理 专题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我国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不足。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 活动 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旱地 主要粮食 作物 主要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 甜菜等作物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其他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工业 我国重要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 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②重工 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 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 工业,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口, 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结论: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4、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①为保证建筑物有较好的日照条件,街道宜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与子午线成300-600夹角;②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墙体严实厚重(防寒),屋顶坡度小(少雨),楼间距大(正午太阳高度小,楼影长);③南方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屋檐宽(遮阳挡雨),房屋进深高度大(防热),楼间距小(正午太阳高度大,楼影短)。 5、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为保证运行安全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①公路、铁路设计,需考虑沿线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等;②港口需建在水深、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2020高中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知识点梳理与练习 (附答案解析) 知识点梳理 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 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 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 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 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 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 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 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 地) 区位分析: (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 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 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 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 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4、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 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2)自然因素: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 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2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讲义)

1. 理解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 2. 了解商贸联系的含义及主要环节; 3. 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 4. 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难点: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一、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产生原因 由于产业活动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所以不同区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多种地域联系。 二、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 生产协作 (1)生产协作的背景:随着产品和生产工序的复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不可能再由一家工业企业独立完成,并且生产配置和效益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生产部门间的协作渐渐出现。 (2)生产协作的类型 ①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模式。 一道工序生产的产品是另一道工序生产所需的原料,生产过程是连续的,如下图所示:如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中,铁矿、烧结厂、炼铁厂、炼钢厂之间就属于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 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较长,工艺复杂,加上与之相关的运输业、产品深加工和科技开发部门,再加上服务业,往往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如四川的攀枝花、安徽马鞍山等。 ②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模式。 由多家零部件生产单位提供不同的零部件给同一家产品生产单位,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没有直接联系。如下图所示: 思考:为什么飞机零部件生产要分散到世界各地? 提示:为了减少市场上交易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或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零部件的最优生产区位,根据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不同,使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区位最优化,以达到最大的利润。 2. 商贸联系 商贸活动使商品由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再进入消费领域,一方面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发生商品的空间位置转移,实现了地域联系。随着产业活动地域分工的加深,工业企业之间的商贸联系日益频繁;商贸联系的形成、分类和作用如图所示: 3. 科技与信息联系 企业为保持竞争的优势地位,需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所以企业之间更需要加强经济协作,扩大技术交流。(如用互联网,使企业联系网络化、经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区位因素。 科技与信息联系与企业产业活动之间联系密切,如图: 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导致产业的空间集聚,进而促进产业地域的形成。产业活动的地域

高考地理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专题1

高考地理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专题1 2020.03 1,读图回答 1.图中②城市西部的广阔海域为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冷海水上泛所致 B.位于密度流海区 C.沿岸大量河水注入 D.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2.图中的四个城市,其气候特点与图相符的是() A.①城市 B.②城市 C.③城市D.④城市2,下列各组大洲中大陆均为北回归线穿过的是() A.亚洲、欧洲、南美洲 B.亚洲、欧洲、北美洲 C.非洲、亚洲、北美洲 D.非洲、大洋洲、北美洲3,下表表示中国、英国、印度、俄罗斯四个国家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回答

1.表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分别是() A.中国、印度、英国、俄罗斯B.俄罗斯、英国、中国、印度C.英国、俄罗斯、印度、中国D.印度、中国、俄罗斯、英国2.表中甲国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A.传统的精耕细作稻米产区B.乳肉畜牧业 C.种植园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3.丁国耕地比重远低于丙国的主要原因是() ①国土面积小于丙国②山区面积广大③干旱半干旱面积广大④人口密度大于丙国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 4,全球陆地分为七个大洲,其中() A.跨纬度最广的是大洋洲B.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 C.跨南、北半球的是北美洲 D.跨东、西半球的是南美洲5,下图为某平原地区一城市的工、农业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

1.图中①~④产业布局合理的是 A.①-纺织工业 B.②-蔬菜花卉种植业 C.③-乳畜业D.④-食品工业 2.图中甲、乙、丙、丁均是有大气污染的工厂,且布局合理,则该平原可能位于 A.25oN~35oN的大陆东岸 B.30oS~40oS的大陆西岸 C.40oN~60oN的大陆西岸 D.10oN~25oN的印度半岛 6,读下面中亚图与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地时间2008年4月1日下午1点13分,北京奥运圣火包机“奥运圣火号”抵达下图中的A城国际机场。北京奥运会圣火从那里开始“和谐之旅”境外传递的首航。A城面积约为190平方公里,以盛产苹果著称。其历史悠久,在汉朝时期被为七河邑,是“丝绸之路”古道走出中国的第一站。城市始建于1854年,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成为该国首都;1997年12月10日,A城由昔日的首都变成一个直辖市。近年来,中国与A城所在国家睦邻关系日益深厚,两国的双边贸易也越来越红火,两国间的共同边界已形成一条友好、合作的纽带。 (1)A城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 (2)中亚地区深居亚洲内陆,属______________气候;植被以__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 (3)中亚是世界上仅次于__________(国家)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_________(国)因盛产棉花而被称为“白金之国”。 (4)我国新疆境内的铁路,在阿拉山口与_______________(国)的铁路接轨。从_________洋沿岸经中亚与_________洋之间架起一座由铁路构成的“陆桥”,它东起我国的_____________,西至荷兰的

高中地理工业区位专题

主要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等. 选址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工业导向类型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经济技术因素:由于交通和科技的发展,原料、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力减弱,市场、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2.环境因素: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3.社会因素: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等成为重要工业区位因素之一. 现代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及其原因 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钢铁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主要原因. 钢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反映出:原料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力在减弱,而市场、交通、科技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工业区位评价就是对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行评价,以分析某工业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区位因素的评价性语言表解如下: 区位分析的基本要求 (1)全面分析: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2)对比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3)主导因素分析:全面分析比较,找出决定性因素,从有利因素中找出主导因素,从不利因素中找出限制性因素. 易混易错的工业导向型判断 (1)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劳动力导向型,而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级时装则属技术导向型. (2)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原料导向型,但是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广东发展石化工业除接近市场外,还利用其海运优势运输原料和产品. (3)铜矿石品位低,运输量最大,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精解铜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需要靠近火电或水电基地,而铜制品厂则要接近市场. (4)瓶装饮料厂一般要接近消费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5)普通家具厂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但在林区建立的家具厂则属于原料导向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设立高档家具厂则是为了利用廉价土地、劳动力,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6)乳品生产基地属原料导向型,而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的落成则是为了接近市场. (7)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上海地区的棉纺织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地理Ⅱ湘教版)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二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教学设计 眉县城关中学魏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 【知识理念分析】 教材在本节主要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介绍了各产业活动的特点,阐述了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通过生产协作、商贸联系和科技与信息联系来完成,是整个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的概述和基础知识。 【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地球上的区域有大有小,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产业活动。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如今,人类建设区域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昔日广阔的草原和茂密的丛林,已经变成一望无际的良田;过去落后的手工作坊,陆续被现代化工业所取代;旧时荆棘密布、满目荒凉的原野,如今楼厦林立的,大道纵横…区域建设的成就和教训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严肃的话题:今后如何走人地协调的发展道路? 所以,本章的第一节就重点从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上让学生来学习和分析,了解区域上的各种产业活动,如农业、工业等,影响它们的发展及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什么?对区域的发展又有何关系?等相关内容,为本章节的核心“人类如何走可持续道路”打下基础,同时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 【学情分析】 本章的内容涉及经济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的相关内容,学生首次接触这些知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理性认识不是很强。所以教学应该结合身边生

活的案例,让学首先有兴趣学习本章内容和知识点。然后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去合作讨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让教学活动变得有序、有效、有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区位”的概念,加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产业活动的基础认识和了解,而且,近乎一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也已经初具雏形。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 2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 二、遥感(RS)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