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说课稿】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说课稿】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说课稿】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说课稿】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今天我授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总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并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而言:一、知识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的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二、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使学生逐渐形成事物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二、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先让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进行总结。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

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

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同学回忆之前的内容,渐渐进入学习状态。

2、引入:在引入上,让同学们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已动脑思考问题,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授课:法则的得出重在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通过同学的观察

和思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适用。并准备一些相应的例题,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边做边总结。

4、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最后的说明和归纳。

5、随堂练习:在习题的配备上,我特别注意针对性,所以习题的配备虽简却精。主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本堂课的内容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6、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旨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主要起到延续课堂的作用,让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复习》说课稿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复习》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单元复习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以及基本的简便计算方法(连减、连除)基础上进行的整理复习课。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复习、梳理,学生能熟练掌握加法、乘法等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能灵活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熟练掌握运算定律,正确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灵活计算。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1、谈话:我们的学习,每天都在与计算,特别是简便计算打交道。请你说一说:对于计算,你有什么经验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2、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对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进行一番复习吧! 二、整理、复习

1、先来考考大家的口算: 25?4= 176--76= 125?8= 38+64= 25?8= ( )?( )=48 2、接着来考考大家的眼力:判断。 A?B=B?A.......() 325?( 15+85) =325?15+85 ( ) 136÷4÷17=136÷(4?17) 32?(20+4) =32?20+4...... ( ) 125?32?25=125?8+4?25( ) 看来,我们需要对这些所学对这些所学的运算定律或性质进行一下整理,才能更好地掌握他们。 (设计意图:为了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后面表格的整理做铺垫,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考考大家的眼力,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合作提示: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这些运算定律或性质: A、举一些例子说明 B、用语言来表达 B、用字母或符号表示 (2)遇到不太理解的内容,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相互补充,还可以相互提问。 A、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B、运算定律或性质 4、学生整理,反馈: (1)教师将学生表格投影出示。 (2)出示教师的表格: 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他们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3)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呢?有没有相同或不同之处? 三、练习提升: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闭上眼,让我们有序地把这些运算定律默记在脑海中。是啊,这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在我们的计算中,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的简便。接下来,就请大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下面这些问题吧! 1、基本练习 125?13?8 12?(97+3) 273-63-37 (4+8)?25 3200-4?25 48?25

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加法说课稿 北师大版

黑龙江省肇州县兴城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法说课稿北师大版 尊敬的各位老师,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第一节。 我们知道有理数是整个代数的基础,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又是初中数学的基本运算,因此可以说有理数这一章,是整个初等数学的奠基石,它所隐含的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中学阶段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下面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法指导;四、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谈一下几点: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初中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掌握了算术运算,而前边的学习又初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立在小学运算的基础之上的,又与小学加法运算有很大的区别,如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不但要计算绝对值的大小而且还要确定结果的符号,由算术到代数式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新的转折点。而有理数的加法又是有理数运算的主要内容是初等数学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数学及其他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及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共分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归纳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区别有理数的和与小学运算的和的不同,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倡导有理数的加法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全过程。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培养能力为宗旨。从教材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学思维为出发点。我设计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能力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数轴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绝对值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体现化归的思想,以及适度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按照启发式教学原则用发现法和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究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五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五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 (1)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2)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采 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 参与的学习。 2、学法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观察发现,总结规律;运 用规律,尝试练习;扩展延伸;全课小结”共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节课是规律的学习,就资料本身而言枯燥,单调,学生很难感兴趣,所以我从 男女生的比赛开始,一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经过比赛的形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到用相同的数,相同的运算符号,组成的结果也相同的算式,由于运算顺序不一样,使计算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引导学生找这些式子的 相同点和不一样点时,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初步感知 了乘法分配律,为接下来归纳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二)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经过例题的教学,学生会在观察、比较后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肯定为这一发现 感到欣喜不已并有表达的欲望,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就让学生先交流, 但受学生的抽象概括本事的制约,表达的肯定不是很清楚,这时教师立刻让学生 练习课前练习题来比较、观察,一来让学生明白用语言表达困难时能够借助式子 用行为表达,二来也是以此来验证规律是否成立。接下来让学生把众多的的案例 概括起来——即用符号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除了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 质资料。学生在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也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最终教师把文 字规律呈现出来,一是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二是进一步巩固规律。 (三)练习的设计 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我让学生经过“课堂活动”第1题的练习,再次体验乘法分 配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之后设计了一组紧扣规律的简单填空练习,让学 生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中“分配”的意义。紧之后经过一组确定题 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最终的拓展延伸练习,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体会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这样的类 型题也能够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使学有余力学生的本事进一步得到提高。乘法分配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项式乘法》说课稿

《单项式乘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是在前面学习了幂的运算性质的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学习单项式的乘法并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是以后学习多项式乘法的关键,单项式的乘法综合用到了有理数的乘法、幂的运算性质,而后续的多项式乘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法,因此单项式的乘法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式乘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单项式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 2、通过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探索发现数学法则,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的第一条的确定是考虑到学生对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乘法,幂的运算都较为熟练的基础再导出单项式乘法学生能达到理解的要求,同时由于单项式乘法的所有内容都包含在这一节课中,学生能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据此确定了教学目标的第一条,而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过程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据此确定了教学目标的第二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设计教学目标的第三条。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乘法法则(要熟练的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就要掌握和深刻理解单项式乘法的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做得越好) 难点: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 (这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的区别各种运算及辨别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错误。) 四、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发现法,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用已有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既掌握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引导发现法的使用对实现教学目标的第二条、第三条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采用了讲练结合法。对例题的学习,围绕问题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较正,改正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至于影响后面的解题,为后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通过例题的学习我给出了解题规范,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在归纳小结这个阶段师生共同总结,旨在训练学习方法的归纳,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出现错误。 4、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训练量大,利用投影仪,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其内容包括:完成第28页的例1以及下面的“做一做”,第29页例2。 (二)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从教材的纵向联系来看,在三年半前学生已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时的教学,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后面学习加法的简便方法打好基础。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意义。 (五)教学难点: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故事导入——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应用。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一)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小组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以四组加法算式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实践活动,从这四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练习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法同时也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我组织学生采用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通过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 数师111 张超一 说课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1.3.1《有理数的加法》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有理数加法》的第一课时,《在黑板上写§1.3.1有理数的加法》我们知道,有理数是运算的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而本节课是有理数运算的起始课,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重要前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向大家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我从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教学大纲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二)课程目标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课程标准中规定,在有理数加法的第一课时,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是⑴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⑵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3)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是(1)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 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同号异号、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尤其是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在黑板上写复习》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和我一起参加探索发现加法的法则。在法则的得出过程直接地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并通过一些变式练习以及书本习题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老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下学习。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引入、探索、归纳、巩固、总结、作业七个部分。 1、复习:本节课是在之前学习了有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牢固的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绝对值,所以我没有把太多的时间放在复习旧知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说课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二、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课件“学校购买课桌椅情景”引入:一张课桌65元,一把椅子每把35元。 问题:买35套这样的课桌椅,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 X35+35 X35=3500 (元)。 (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即:65 X5+35 X5= (65+35 ) X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的解决,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X2+3 X和(7+3 )X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X2+3 X2= (7+3 )X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 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a+b)Xc=a Xc+b X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 32+25) X4= ( )X4+ ( )X4

有理数的乘法——乘法运算律说课稿.2doc

《有理数的乘法——乘法运算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容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七节(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教材第53至54页。 2.教材的思想容、结构和特点: 思想容:合理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及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构特点:教材结构特点以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主线贯穿本节课。 3.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2)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的方法,并会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乘法运算律。 (3)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验证乘法运算律,使学生感受新成果的甘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对探索新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2)重点和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 二、说学生

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四则运算的五条运算律,并初步体验到了运算律可以简化运算,具备了对非负有理数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技能。在本章的第四节的第二课时又熟悉了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的结合律,并经历了它们的探索活动过程,具有了探索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基本技能基础,尤其是上节课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更是重要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探究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活动过程中,已经有了切身的体验,积累了经验,丰富了阅历,并体会到了运算律对有理数加法的简化作用,这不仅在探索方法上提供了经验基础,而且从情趣意识、求知欲望上也为本节可增添了兴趣基础。另外上节课学生在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训练过程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和解决修正的过程,也是本节课学习的有用经验。 三、说教法 (一)、教学策略 对于认知的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法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开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第二环节:符号表达,知识升华;第三环节:整体感知,双边互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知识归纳;第五环节: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练习五的第1~4题。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准备:主题图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1 人教版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1.教学目标 1.1地位、作用 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 有理数的运算是初等数学的基本运算,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重要前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1.2学情分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在认知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兴趣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因此,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其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围绕这一点,在教学中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教师为导、学生为主,充分认识初一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好奇心强;好胜心强;抽象思维能力弱,过分依赖直观;意志薄弱,缺乏毅力. 另一方面,课本知识的传授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在前期段,学生已经储藏了两个正数的加法,较大数减较小数的减法,引入了负数,有必要再学习有理数的加法,然后过渡到有理数的其它运算,再到式的运算、方程、函数的运算;同时,负数、数轴、绝对值的学习又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 1.3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通过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有理数加法的全过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正确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及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 1.4教材处理

苏教版四年级运算律说课稿

《运算律》说课稿 1、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6-57页。 在此之前,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通过运算律的学习,使学生在实际计算的时候能够应用一些巧方法,使计算变得简单而且快。 2、教育教学目标: 我将本节课教学部分分为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初步感知交换律的价值,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4、首先我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1)结合情境引出课题 (2)研究加法交换律 (3)研究加法结合律

(4)实践运用。 下面我将详细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1)结合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例题,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出了什么,然后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的问题: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数学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课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研究加法交换律 首先研究第一个问题,根据题目“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先让学生列式,这里会出现28+17和17+28两种情况,从而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并汇报)学生一般会回答: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但结果是相等的。或者28和17交换位置,但结果不变。然后提问:比较他们两的结论,你有什么要说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太草率了,不妨把这个结论当做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引导学生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通过计算发现结果相同。

有理数加法说课稿

《有理数加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加法》,源于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第4节第1课时。 我们知道,有理数是表示运算的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本节课的内容是有理数运算的起始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课题和具体位置 我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加法》,源于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第4节第1课时。具体位置在教材52页至55页。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的起始部分,也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但是学生已经知道数已经扩大到有理数,,出现了负数,并且学习了数轴和绝对值,这些基础是学习新课的必备条件。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反馈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2)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数形思想。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教师,当学校有说课的活动时应该予以积极参加。对于从事才一年的新老师来说,可能会不知道说课时什么意思,而且它和讲课是否一样呢?答案当然是不一样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吧?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一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购买球衣、球裤等应用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归纳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归纳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乘法分配律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因为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对一些小朋友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

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结合。我主要采用发现教学法和发现学习法,引领学生自己动手,在探索交流中去发现一般规律、去思考问题本质、敢于质疑。 四、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环节。 第一环节:以两道应用题作为复习,分别包含了乘法交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说课稿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 律》说课稿 2.6 简便计算(二) 说课设计:《运算律》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的内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在学生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类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泼,接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观察、操作、归纳等方式自主建构新知识。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4)重点、难点 重点: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认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5)教法、学法 教法: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 学法:本节课我采用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6)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总复习说课稿

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总复习说课稿 复习内容:教材第109页1题及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第6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运算的顺序, 巩固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复习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会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简算。 3、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运算定律和运 算性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 乘法分配律、减法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会运用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 75-55= 25×8= 200÷25= 0÷50= 100×0= 师:你能说出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根据这一组算式中的减法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减法,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根据乘法的意义,说一说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什么叫做除法,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从上面的题中可以看出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四则运算中,你知道哪些与0有关的运算知识?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与0有关的运算知识) 2、复习括号。 你能把分步算式整理成综合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①20×5=100 ② 70-30=40 ③477-27=450 150-100=50 15×40=600 450÷9=50 50+25=75 27+600=627 4500÷50=90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谁能说说含有中括号和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本节课我所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中的第三节第二课《有理数的减法》的第一课时. 一、说课标: 数与代数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数的估计;字母表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而数的运算伴随着数的形成与发展不断丰富,从最基本的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扩展到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等。新课标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新课标是在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之一的“数学思考”中提出运算能力的思维和抽象思维。”这说明运算能力是数学 思考的重要内涵。不仅如此,运算能力对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整体实现,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的减法是小学减法的延续,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 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它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说学情: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了局限性的减法运算,并

进行了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比,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 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和引导,并且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体验数学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 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意义,会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难点确定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 五、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一探索验证一总结归纳一反馈运用,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

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精编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运算定律”。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6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大量反映乘法运算定律的例子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所以这为新知学习提供了知识生长的固着点。通过对今天的学习,为学生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对学生提高运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和内容分析,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是:会用字母或其它方式表示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和引导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既给了学生能充分思考问题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质疑精神;在学法的选择上,通过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本节课引导学生采取动手实践以及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熟练运用。 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下四个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先,我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在什么时候吗?”学生回答是3月12日后,我出示课件展示植树节的情境图,让学生自主观察并在图中找到数学信息,并作汇报。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这样2个问题:①负责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和②一共要浇多少水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节2、交流合作,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我设置了2个步骤。 我先引导学生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情境图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经过反馈,学生有这两种结果: ①25×4=100 ②4×25=100 25×4=4×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