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明确目标 精选内容 有效设问 精彩生成

明确目标 精选内容 有效设问 精彩生成

明确目标 精选内容 有效设问 精彩生成
明确目标 精选内容 有效设问 精彩生成

明确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精彩生成——听雨花台区“第六届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课堂展示”有感

10月14日上午雨花台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课堂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让我们感受到了具有语文魅力的课堂,这四位执教的老师都是我区的语文教师典范,有良好的教学素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四位教师的课各具特色。

石莉老师指教的《珍珠鸟》一课,清新典雅。教师通过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信赖的力量,让人和动物忘记了危险,信赖让一个动物把生命托付给一给人,这是爱的力量。亮点一:以学定教。石老师以感悟信赖是美好的境界为重点,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通过读文中的句子感悟,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亮点二:适度拓展。在学习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石老师让学生朗读后谈谈有什么想法?再谈谈作者怎样为珍珠鸟创造美好的境

界的?最后联系课堂上、生活中怎样建立美好的境界?亮点三:师生相融。如师: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作者不会伤害珍珠鸟?生:起先离“我”较远,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偏过脸来瞧“我”的反应,后来完全放心了,竟至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看出作者很亲切,不会伤害珍珠鸟的。师:那你看我亲近吗?生:亲切。师:那请你读好这句话。(教师面带笑容地看着孩子读完这句话)生:我觉得此时珍珠鸟已经把作者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师:我也把你当作了我的朋友……老师已不再凌驾于课堂之上,以一种居高临的下姿态去俯视学生,而是低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甚至和学生友好地、平

等地握手,和学生真诚地交朋友,试想,老师和孩子成为了朋友,不再有距离感,学生还会不敢开口说,不敢开口读吗?

黄春青老师执教的《钱学森》一课,大气洒脱。黄老师通过文本诠释了“爱国”的内涵。亮点一:课外知识的有效整合。教师一开始就是用人物的颁奖词来导入进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对钱学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进入新课的学习。再让学生理解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时,教师又引入关于钱学森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钱学森深深地爱国情,理解钱学森富贵不能淫的高尚品德。通过当时中国与美国图片的对比,一位美国将领的话语以及感动中国中送给钱学森的一段话等等让学生

更好地体会钱学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质。课外资料的引用与拓展更好地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亮点二:文本中心的有效把握。教师抓住了一个中心点——“爱国”,两个关键的句子——钱学森说得两句话,通过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感悟,课外资料的补充,钱学森与其他留学生的比较,创设情境配歌曲朗诵的渲染等方式,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之心,让学生走进钱学森的内心深处。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各种感想。亮点三:富有激情的语言表达。黄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语言充满了感情,与课文的内容丝丝入扣,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了好的铺垫。而且在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时,能用语言引申总结课文思想,每一次都上升一个高度让学生有目的去读。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学生很快就进入课文学习的感情氛围之中。亮点四:精彩简约的板书设计。黄老师的板书紧扣课文中

心,既总结课文中心思想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个升华,用“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三个简洁词语将钱学森的高尚品质概括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徐敏老师执教的《一路花香》一课,扎实有效。《一路花香》一文语句优美,富有韵味,令人百读不厌。亮点一:自然亲切。徐敏老师和孩子融在一起,投入在学习当中,体会其之味,之美,之趣.对孩子在美育上也进行了“灌溉”,引导学生对“缺陷”有了正确的认识。亮点二:切入合理。徐老师由“花”入题,由“灌”入文,作为第一课时抓住了字词句的学习,教学设计遵循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尤其是教学“罐”的时候通过偏旁的讲解,到换偏旁的练习训练到位。亮点三:重点突出。精读感悟时将着眼点放在了品悟好水灌与破水罐的心理上,并适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孙桂华老师执教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简约高效。亮点一:整合合理。长文短教,直奔重点,有效突破“生命开花结果”的含义。亮点二:语言凝练。教师的课堂组织语言精炼、准确、到位,评价语言贴切富有激励性,可见孙老师有着深厚的教学功底。亮点二:以情感人。孙老师把自己也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师生体会巴金“大爱”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孙老师对学生的“真爱”。亮点三:张弛有度。孙老师围绕“爱”这一主线,对与文本相关的信息适时穿插很好地补白使文本更充实,对巴金的那份“情”与“爱”体会得更深刻。

板块推进的策略

——基于“目标引领,板块推进”的课堂教学模式思考“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板块研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自主地对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研究式的阅读,即个人自学整理,小组切磋研究,全班交流评议。教师则相机诱导点拨,落实训练。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目标引领,板块推进”是我们小学部语文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在具体操作中,如果说“目标制定,寻找支点”是解决确定一节课的方向性的问题,那么“板块推进”解决的则是课堂操作性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一、要选择好切入主题

1、从质疑切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明和创新的奠基石,学生在初读课文后,鼓励他们对课文进行质疑,教师要善于从中抓出“切入点”。本学期的校本作业设计,我们每一篇设计都能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并在课堂上表现为将学生的质疑进行整合,提炼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的作业设计,从学生质疑的反馈情况看,有以下问题:谁的衣袋里装满昆虫?为什么装满昆虫?为什么写法布尔的家乡?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等等问题,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筛选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这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正是能够统领课文内容或帮助研究人物品质的问题。经过筛选,选择了如下问题进行研究: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2、从题眼切入

题目中能警策全题的一个关键字(词),一般称为“题眼”。“题眼”不仅提示全题,而且往往能通过提示题目而揭示课文要义,成为统领全文的契机。因此,抓住“题眼”这个切入口不失为上策。

3、从中心词切入

课文中有的关键词可以点明中心,起警策全文的作用,教学时如抓住这个中心词为切口,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艾滋病小斗士

4、从听写切入

听写往往是教师对初读课文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查,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找准切口,能起到“水到渠成”效果。

二、要提炼讨论主题

1、从过渡提炼

有些课文过渡小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样的小节,可以“中间开花”,勾连全文,从而提炼出主线。

2、从习题提炼

课后习题集中体现了课文的基点、重点、难点、特点,往往能给我们以提炼主线的启示。如

3、从“比较”提炼

对一些采用对比、类比的手法写成的课文,抓住其比较的内核,也有助于提炼出主线。如课

4、从“线索”提炼

课文的情节发展总是有线索可循的,线索在串连内容方面有重要作用。有些课文的线索能把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这对于提炼主线是很有帮助的。

5、从插图提炼

课本中的插图往往落在课文重点处,是编者为了帮助师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可事实上往往被教师忽略,没有发挥其作用。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形成教学主线,显得新颖别致,给教学增色了不少。

三、组织好版块行进

1、自学自研

即根据板块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分析,边读、边画、边注。这是合作交流探讨,深入探究的基础,就一般情况而言,没有独立思考探索作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将受到影响,不同层次学生资源的发挥可能受到阻碍,导致小组合作时优秀生“包打天下”,中、下生成了无从插手、插口的陪客。学生个体通过阅读、分析、探究,知道哪里不太明白,哪里是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探究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生民主和明智的选择,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加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更是板块推进的重要环节

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认识:“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有力。”课堂上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能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欲望,会将学生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所以当学生自悟自研之后,让他们四个小组或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进行合作研究、互相交流,不仅提高了他们阅读兴趣,而且在互相合作中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了人际关系。

3、全班交流

这是板块推进的核心环节。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后,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交流,其他组员可以及时补充。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每位同学的不同看法,呵护他们独特见解,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要相机诱导,合理渗透,进行言语训练。学生在探究、体验的过程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四、板块推进的注意点

1、由于板块的出现,教师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老师教学设计的水平。不仅如此,由于板块的切分,课堂上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占有时间、充分进行活动的板块,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变化手法,真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活动的主体。

2、板块式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严密有序地安排到各个教学板块,从而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的水平。

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3、在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进行教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对“教学板块”的设计与安排不要老是千“课”一面,不要显得呆板和机械。

明确目标精选内容有效对话

——构建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之谋略

南京晓庄学院附小金立义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三是教学的方法、策略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语文课要动大手术,要减肥,要瘦身。力求做到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语言简洁,教学手段简单,构建省时高效的语文课堂。

每个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要想清楚三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把这三个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应该做到“明确目标、精选内容、有效对话。”明确目标——为什么而教;精选内容——教什么;有效对话——怎么教。

一、明确目标——简约有效课堂的导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做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出正确地评价和调整。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教学评价的实施,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体现课标对年段的要求,又要彰显文本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1.心中有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①培养朗读和默读能力;②品味词句的能力;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④领悟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情感的能力;⑤学习不同文体的能力;⑥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⑦开展课外阅读,并要达到一定的量。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心系课标,明确要求,定位准确,避免深一脚,浅一脚。

2.心中有本。

一篇课文如同一个人,特点是鲜明的,富有个性的。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印记。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白教材的重难点、语言的增值点、编者的意图,这样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才能突显文本的特点。

3.心中有人。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服务的对象,制定教学目标更要关注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兴趣点、盲点、起始点,寻找他们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能有好几个,在教学中处理不当往往会顾此失彼,造成教学目标不明。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力求做到少而精,小而实。学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目标,把众多的教学目标整合成一两个核心目标。

比如在执教《第八次》一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为:读好课文,包括两个方面: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读懂课文,做到有理解、有感情,能分析布鲁斯取得第八次战斗成功的原因。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这样教师和学生都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引方向,教与学才会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目标也在前行中得以实现。

二、精选内容——简约有效课堂的灵魂。

一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课文信息又是丰富的,要想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教学内容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精选。

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之所以低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内容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再精致,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是有限的。”

王教授的话告诉我们:精选内容是构建简约有效语文课堂的灵魂。精选内容就是要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取舍、补充和重组。精选的内容应包括言语的内容和形式,追求言语兼得。

1.精选内容,要依据目标。

精选内容的重要依据就是教学目标。要精选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悟、积累、运用,并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苏教版第11册第7课《爱之链》教学目标是:品读课文中两个爱的故事,明白爱之链的含义,懂得奉献爱才能得到爱的道理。

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按以下一条线索精选教学内容:

乔依:需要钱——不要钱——得到钱

│││

(需要爱)(奉献爱)(得到爱)

自读课文第一节,抓“凄凉”体会乔依需要钱,需要爱;研读课文4、6、7节理解乔依为什么不要钱,体会乔依奉献爱的品质;品读课文第10节,知晓乔依为什么最后得到钱,得到爱的原因,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奉献爱,就能得到爱,享受爱。

本人在执教《第八次》时,精选课文的第2、4小节进行教学,扣“唉声叹气”和“感动”两个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想布鲁斯王子此时心里会想什么,让学生走进布鲁斯王子的内心世界,为他而忧,为他而喜,产生情感共振,读好课文,达成目标。

2.精选内容,要言意兼顾。

著名语文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读一篇文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

根据张志公先生所说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思想内容与文本表达形式两方面,既要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么写的,做到言意兼顾。

比如《爱之链》课文的开头很有特点,通过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乔依孤独、凄凉的心境。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可以安排一个读写结合的小练笔:第二天早晨乔依醒来,女店主把老妇人悄悄留下钱的事情告诉了他,此时乔依又是一种什么心情呢?(温暖的、欣慰的)请你通过一段景物的描写,来表现此时乔依的心情。这个小练笔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了用景物来反映人物心境的写法,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文本,给课文加了一个结尾,和开头遥相呼应。

3.精选内容,要重组教材。

精选内容意味着对教材要重组,即对课文内容作选取、舍弃与补充。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点余地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他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

精选内容必须要有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这条思路决定着教材如何重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内容重组堪称经典:全课围绕一个“让”字重组教材,精选内容。在教学时于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描写林冲言行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理解,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林冲的“礼让、忍让、谦让、宽让”的人格魅力。

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既要教教材,更要用教材。要选择地用,智慧地教,努力追求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三、有效对话——简约有效课堂的桥梁。

阅读的本质是对话。只有有效对话,学生才能理解文本;只有有效对话,师生才能碰撞,提高认识,共同发展。因此有效对话是构建简约有效语文课堂的桥梁。

1.促使生本“恋爱”,提升能力。

薛法根老师认为要让学生和文本学会“恋爱”。说得既形象,又意味深长。只有学生和文本建立了关系,深入了解了,方能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人。

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开展对话教学,出示一段或几段文字,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或批注感悟,结果学生把本来一段完整的文字解读得支离破碎。师生对话并没有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对话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其实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能力离不开教师的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学会“恋爱”,提升对话的能力。

①练就慧眼,捕捉切入点。

窦桂梅老师说:“教师要有慧眼,能够正确把握作品真正动人、具有感染力、值得让学生反复品味的地方。”

其实教师自己不仅要有一双慧眼,更要训练学生拥有一双慧眼。让他们能敏锐地捕捉到对话的切入点,迅速地展开对话,提高阅读的效率。

课文中关键词句、疑问点、空白点、矛盾点、情感焦点、写作特点等都是极好的对话切入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持不懈地训练,培养学生快捷捕获对话切入点的能力。

比如课文《半截蜡烛》写道: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句话中的“娇声”很有嚼头,杰奎琳为什么要娇声地对德国少校说话呢?这样的词语学生自己是否能快速捕捉到呢?

②留足时间,耐心等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触摸文本,让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含咀英华,在读中感悟、品味、理解、欣赏语言文字。悟遣词造句之妙,悟布局谋篇之美,悟情感思想之真,实现生本深层次的信息交流。

教师的急切只能换来学生的只言片语,师生对话最终演变成繁琐、肤浅的一问一答。只有耐心地等待,才能换来深度的对话,精彩的对话。

2.师生对话,共享共进。

师生对话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要体现风度、温度和高度,起到激励、引导和提升的作用。

①保持聆听,显现风度。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只有用心去听,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开展对话。可以说聆听是师生开展对话的基础。

著名作家刘墉说:“说话是一种能力,倾听是一种道德。”倾听学生的发言,是教师应该达到的境界,是教师要显现的一种风度。

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聆听了,才能及时捕捉,做出有效判断,发出有利于对话开展的教学指令。

②及时回应,释放温度。

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真爱才能换取真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亲切的,犹如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着学生的脸庞,好似点点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晏子使楚》时,支老师请一个学生上来板书课题,该生把“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一,台下的学生哄堂大笑,板书的学生面红耳赤,低头不语。支老师平静地说:“你们先别笑,他这样写也许有他的考虑。我来问问他”。于是支老师转身问该生:“晏子是课文的主人翁,你把‘晏子’写得很大,为什么呢?”学生说:“晏子虽然矮小,但是我觉得他很伟大!”支老师又问:“读了课文,老师猜想你是不是很讨厌楚王?”学生说:“是的。”支老师装着恍然大悟道:“难怪你把‘楚’字写得这么小了。”

本来很是尴尬的一幕,却让支老师化解得这么完美。这源于支老师高超的教学机智,更重要的还是支老师对学生的那颗爱心。有了对学生的爱,才会有教学机智的迸发,光彩四射的师生对话。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评价,即时回应,释放温度,维护学生的尊严,鼓励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成为学生步步向上的阶梯。

③因势利导,攀登高度。

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不能散失自己的首席地位。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既要分享,还要对学生思维阻滞的原因作出分析,及时给予点拨、引导、提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有一个学生在朗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非常响亮,于老师笑着说:“看来你的抗药性很强,也有可能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点。”说完

于老师朝那个学生做了喷农药的动作,该同学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把这句话又读了一遍,这次感情处理得很恰当。

于老师用委婉、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学生展开对话,极富启发性,疏通了学生思维的通道,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效果明显。

再如本人在执教《爱之链》时,初读课文后,我问学生乔依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学生答道: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听了学生的回答,我当时很是惊讶,这个答案显然不在我的预设之中,但是很有价值。于是急忙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说?能从课文中找出理由吗?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找出了几点理由:①乔依失业了,心里凄凉,那是因为他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家,对家庭有一份责任感;②看见素不相识的老妇人陷入绝望中,乔依无偿帮助她修车,他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③在帮老妇人修车的过程中乔依尽心尽力,吃尽苦头,但是无怨无悔,不计报酬。他认为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要对老妇人负责。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及时总结:一个人对家庭负责是应该的,一个人对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负责,他就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样的人是崇高的,是伟大的,乔依就是这样的人。

迅速捕捉信息,展开对话,因势利导,攀登高度,师生共同提升了对乔依的认识。

明确目标,精选内容,有效对话,是构建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之谋略,如果做到了,我们就渐渐地逼近了理想的语文课堂。

参加市“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教研活动有感今天有幸又一次参加了在阳江中心小学开展的南京市“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系列教研活动(三),聆听了5位市学科带头人精彩的课堂,一堂接一堂,带给我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越来越多的收获……

◎向执教者致敬!向乐语老师致敬!

今天为我们献课的5位市学科带头人应该说他们个个是身经百战的“大将”,好课比比皆是。但他们并没有带给我们“精雕细琢”的示范课,而是一堂堂家常式的研究课,而且课后还要接受听课老师的质疑,有的甚至是“无理”的提问。套用上次在天妃宫小学活动时宋非老师的话来说这就是“颠覆”,颠覆了大家常规的教学方式,或许也将颠覆大家对他们课堂中那美好的形象……或许没有带给我们“完美的课堂”,但却呈现出了最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呈现出了最真实的课堂。他们的勇气可嘉!他们是“冲锋陷阵”的改革先锋!他们是真正的有思想的研究者!向他们致敬!向为我们辛勤付出的领路人乐语老师致敬!

◎对“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思考和再认识。

从上学年的“培养预习习惯、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主题研训到本学期的“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看得出乐语老师为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向纵深推进所做的不懈努力。我想:课堂高效,应是评价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之一。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特别是“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首先在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语文课堂总是承载很多,我们希望面面俱到,但结果往往是面面不到。因此我们走进课堂前必须有清晰的目标,才谈得上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纵观今天的课堂:金立义老师执教的《第八次》教学核心目标定位在“读好课文”——读通、读懂;陈林静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教学核心目标是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体会文本情感——依依惜别;黄云龙老师执教的《天火这谜》教学核心目标是指导复述课文;刘冰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教学核心目标定位在文本赏析。课堂上教者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主导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能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有序、有效地掌握教学目标,并能触类旁通地解决其他学习问题。我想这就是教会了学生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真正的“高效”的教学。关于“精选内容”,我认为就是在清晰目标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真正做到“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课堂上不教,学生通过教学还是不会的课堂上不教”,正视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教学更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节省的下来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该读的要读,该背的要背,该记的要记,该写的要写。应该从讲读为中心转向言语实践为中心,让学生进入探讨的更深层次,更充分地经历探索的过程,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一篇课文学会阅读这一类课文,解决这一类问题。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和优化课程资源,要把课上得不拘一格,多姿多彩,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的目标更为集中,去讨论课堂中来自教材,更多来自学生的学习实际真正的问题。他们的课就是在践行着这样的理念——舍的目的是更好地得,只有舍,才会有更大的得到。所以我们惊惑于金老师执教的《第八次》只上了3 0分钟左右,只解决了一个问题:读好课文;惊惑于黄老师执教《天火这谜》课堂上仅围绕指导复述课文;惊惑于陈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

◎当然,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很少看到教者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时的精彩对话,这一点分量似乎少了些。

◎语文教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前行的过程中有迷茫、有黑暗,有阵痛……

谈“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因为10月14号这一天的到来而一扫几日不断的绵绵细雨带来的阴霾心情,在南京市教研室芮琼老师,高淳县教研室张雾东老师的主持下,市级语文教学“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研讨活动(三)在我校二楼多功能教室举行,各校骨干教师在此欢聚一堂。五位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给我们呈现了精彩的不同风格的课,的确,执教教师清晰的目标,有效的设问使课堂变得扎扎实实,没了花哨的装饰,更有一种朴实的美,展示了学科带头人的课堂教学艺术,而这种课堂正是我们一线老师最渴望看到的课堂——实用!

1、金立义老师执教《第八次》。教学核心目标定位就是读好课文。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布鲁斯王子的角度,去猜想他的心理会怎么想,看到蜘蛛织网收到启发后又有什么心理变化,在学生把自己当成布鲁斯后再读课文,怎么还可能读不好呢?怎么不能与布鲁斯产生共鸣呢?

2、陈林静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指导学生用团队合作方式完成任务,在一组交流后,其他组补充完成文本赏析。这种学习方式无疑是高效的,各组的交流、补充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立刻丰满起来,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方法的指导。如果推行得好的话,还怕考试考不出好成绩吗?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长期坚持下去必将繁花似锦!

3、倪鸣老师执教的《石榴》,不愧是参加全国赛课的课,很精致,看得出,每个环节都浸透了老师的深思熟虑,学生学得很轻松、很有趣,老师语言很有亲切感。

4、黄云龙老师执教《天火之谜》,目标定位在复述课文。从课开始,就是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表格的运用,降低了复述的难度。

5、刘冰老师执教《安塞腰鼓》。教学核心目标定位在文本赏析。而由于学生的不适应,教师临时更改预设的方案,更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当然,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课,也存在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我觉得又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上得无可挑剔,那么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来说,好不容易挤出时间来参加教研活动连说说自己看法想法的机会都没了。像小组合作交流,是否教师略显急躁,在学生还没来得及反应之前就以教师匆匆代讲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农村孩子来讲刚开始是不适应的,但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是否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一节课的任务完不成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课中有一个小插曲,李白为什么那么尊敬孟浩然?教师引出了一首小诗,而诗意却让学生课后去上网查,为什么教师不能花一分钟的时间解释一下,殊不知,农村孩子家有几家会买电脑?而最后一节课,刘老师说与他的预期大相径庭,学生冷场,课后我了解了一下学生,学生说那么多老师害怕,特别是当一位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获得那么多老师的掌声后,他们胆怯了,生怕没那位学生读得好,六年级的孩子有思想了,他们怕丢面子,就是以这种情绪一直到下课,那么此时,教师该怎么引导?也就是说,教师在备一节课的时候,是否更应该好好地备学生。

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下午,唐文国老师与我们进行了精彩的讲解。那么如何用好教材,精选出该教的内容,目标设定是关键,有效设问是实现目标的渠道,只有做到

目标清晰,内容精选,设问有效,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而不只是“教教材”。

找准语文课堂的支点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统领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我校课改已经进入纵深推进阶段,更多的老师投入到课改的行列中。一轮又一轮的达标课,一节又一节的汇报课、示范课、家常课。老师们在课改路上越走越顺畅,课改之路也越来越宽广。但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很清楚地看到,一个多好的生成性资源啊,怎么教者就毫无觉察呢?真可惜!在我们回顾自己教学过程时,也会发现我们有时错过了绝好的生成性资源,自己怎么会这么笨呢?真懊悔!事实是,缺乏目标、漫无边际的生成往往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形散而且神散,那种所谓“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时候,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局面,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警觉。

课堂教学目标,其实就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教学目标定位,就是确定课堂训练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也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无所作为,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设计教学方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等,而很少先去琢磨并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对课堂教学目标是“写在教案前头、置于课堂后面”。把“对话”变成了“问答”;把“自主”变成了“自由”;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根源是在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只是贴标签式的存在。

要知道,“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将不会规范的去设计学习程序、不会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如果没有知识与技能作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体验性目标就不会提升体验的层次水平,其促进优化作用也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呢?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找准研究对象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高度,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志。在教学起始阶段提出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这是避免学生盲目被牵的关键所在。”

1.教学目标要落实“三维度”

“知识与技能”合二为一,强调了双基教学血肉相关的密切关系,继承了我国重视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过程与方法”旨在落实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性;“情感、态度、价值观”赋予了情感以实在的社会内涵,突出了情感教学的时效性。教学中要按照三维目标安排教学,并逐一实践。不要盲目地追求创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只知道教学方式的翻新,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文本的对话。如《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通过对最后姿势的诵读与理解,感悟谭千秋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引导学生读懂最后的姿势,读明白环境描写的价值,读清楚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评价,进而提升了对人物品质的理解。这种人物形象的呈现,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扎扎实实的诵读与理解得到的,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的是具体的、丰富的谭千秋老师的形象,而非虚拟的、转瞬即逝的。这就是“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教材内容虽然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可是,教材是一个无限大的窗口和平台。透过这个窗口拓展视野,借助这个平台,收获更多。使用教材,首先,要先弄清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然后结合知识内容的特点认真分析,本

节课应如何展开知识的形成过程,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然后再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确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全面而又恰当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千万不能就教材讲教材,更不能游离教材之外。领悟课文本真意图。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深钻教材,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了。

【课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片段

师:谁愿意把我们带进高尔基赏花的情景之中,边听边展开想象,看看在你的眼前会出现些什么画面?

(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百花盛开的画面,很美,五颜六色的;很香,散发着阵阵芳香。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高尔基坐在花丛中赏花的画面,就是书中的彩图。

生:我的眼前还出现了蜜蜂采蜜、晚霞染红天空的画面。

师:这些画面多美呀!来,让我们先走进春天花儿盛开的画面中,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此时想说些什么? 生:我看到了高尔基的儿子在小岛上所种的花儿,在春风中全都盛开了,有红的、紫的、黄的、白的……五彩斑斓。

生:我也看到了百花盛开的情景,有粉红的玫瑰花、有紫色的蔷薇花、金色的郁金香……这里成了花的世界。

生:我看到了花丛中飞舞着一只只可爱的小蜜蜂,它们在忙着采花粉;小蝴蝶也赶来了,它们扇动着漂亮的翅膀,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生:我看到了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在春风中轻轻地摇晃着小脑袋,它们都想把自已最美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生:我已经闻到了阵阵芳香,花香之中还带着甜味儿,吸引来了小蜜蜂。生:读到这里,我想说:“这里真是一个花的世界!太美了!

生:我想说:“请让我在这姹紫嫣红的花儿中,在这阵阵芳香中,再多呆一会儿吧!”

生:我想对高尔基的儿子说:“你种的花全开了,感谢你给小岛留下了这么美丽的鲜花!”

师:是呀!咱们赏花可别忘了栽花人呀!谁来为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赏花到位了,写信教子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3、教学目标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

课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适当时还应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许多老师没有把握好这一点,教学时往往把学生的认知起点视为零,对学生已经熟悉或经过独立思考即能获得的知识注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重复教学,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了许多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严重地滞碍了学生应有的发展。甚至有的老师,为应付听课,上重课,把已学过的内容当做新学内容重学一遍。这种事倍功半的错误做法是与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极其相悖的,应该及时予以摈弃。

(二)应确立在教学环节的细微处,要抓准语文课堂语言训练目标的主线避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品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得以统一。在课堂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应该体现这一目标。从而避免语文课成了思品课、常识课等。比如,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妨多从知识点的落实和如何落实这一知识点上下点功夫。

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教者设计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的良好习惯。

【课例】《装满昆虫的衣袋》片段

师:听了父母的责骂,法布尔有什么表现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