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两次世界大战》 教案

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两次世界大战》 教案

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两次世界大战》 教案
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两次世界大战》 教案

基于时空观念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例

一、教学设计的思路

从“三维目标”的实施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变化。这一变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将有效地推动历史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变。在这一教改大背景下,《两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复习既立足课程标准,又面向核心素养。在精心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之后确立了适应中考要求的复习内容、重点难点,制定了显性的复习目标。本课的复习重点是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复习难点是深入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深刻反省战争带来的惨痛教训,感悟和平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本课选择以时空观念这一体现历史学科本质特征的核心素养作为突破口,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比较、联系,让学生养成从整体上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学习历史,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去抚今追昔、展望未来的思维。与此同时,借助文字、图片、年代尺、地图、图表等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进而学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方面有所发展。

“时间、空间与人的有机统一是历史认识论对历史学家提出的一种素质要求和职业标准。”作为历史教师既然认识到时空观念在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就要考虑怎样实施历史教学,才能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因此,从这一视角设计本课教学。这是一次探索,是我校课题《初中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研究》的课堂实践,希望从中寻找到一些有益的时空观念培养路径。

二、教学过程及分析

【导入】

100年前,为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后问题召开的巴黎和会不仅引发了中国五四爱国运动标志,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为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这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主题《两次世界大战》。

设计意图:时间热点是中考历史的命题热点,也是备考的重点。2019年恰逢五四运动发生100周年,二战全面爆发80周年,用这两个热点时间引出本课,意在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及对中国命运的改变。【第一板块:寻根问底析战因】

呈现上述图表,引导学生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展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学生了解一战前欧洲战争形势日趋紧张,位于欧亚非三大洲连接处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各种国际矛盾的交汇点,俨然成为“火药桶”,顺势理解了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一战相同,但二战的发生还有其他原因。呈现“二战前大事年表”,引导学生梳理纵向的因果关系和横向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归纳二战发生的其它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二战原因如下: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了战争隐患;直接原因,经济大危机的发生;主要原因,德、意、日法西斯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外部原因,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释绥靖政策,学生答到牺牲小国利益,步步退让。展现“一战后欧洲形势图”,让学生思考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地图上标注的路径图,豁然开朗,说出绥靖政策的目的是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遏制共产主义。

1870——1913 年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设计意图:“寻根问底析战因”这一板块意在引导学生从时空联系的角度理解一战、二战爆发的原因。恩格斯说过:“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一个历史事变的发生之所以有“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正是因为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学生只有理顺了这些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如何帮助学生理顺一战、二战爆发前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从而正确理解一战、二战爆发的原因呢?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呈现数据史料,引导学生观察时间变化下的数据变化,分析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继而展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让学生看到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空间上的冲突,使学生有种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下理解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笔者呈现了“二战前的大事年表”,意在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大事年表分析纵向上的因果关系和横向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归纳二战爆发的其它原因。又通过对绥靖政策的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形势图”的解读,使学生理解绥靖政策的含义和目的。引导学生反思,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因意识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仇恨和对立,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看完全国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联动关系,也无法跳出历史看清国际局势的走向,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爆发了。

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学生站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去理解历史,从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中分析出历史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另一方面也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战、二战是怎样的过程呢?从而进入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第二板块:穿越时空探过程】

学生结合地图说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中的意大利颜色,思考为什么意大利颜色与英、法、俄等国的颜色一致了呢?教师借势引导学生思考一战的性质,学生得出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

呈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何在1900——192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学生结合世界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得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当时的北洋政府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派遣华工参加一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4万华工走上一战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国际地位的提高了吗?学生答到没有。展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地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疆界的变化图”,让学生理解一战不仅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对于二战的过程,首先通过时间示意图展示,接下来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分战场展示。

展现“二战初期欧洲战场形势图”,学生生动形象地看到德军“闪电战”的威力和英国、苏联等国军民的坚决抵抗。

展现“二战中的亚太战场图”,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中国战场,学生说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生的两场大的战争,即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教师引导学生把目光转移到太平洋上,知道“珍珠港事件”爆发对二战的影响。

二十余天后,以苏、美、英、中为首的26国齐聚美国华盛顿,召开了26国华盛顿会议。学生阅读课本说出这次会议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影响,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及二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1943——1945年的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展现“1943——1945年的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形势图”,让学生在地图上填写这一阶段的重大事件。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重大事件的地位及作用。

欧洲战事结束后不久,亚太战场进入反攻阶段。展现“二战中的亚太战场图”,学生说出美国、苏联、中国对日军的行动及二战结束的时间。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居于什么地位呢?呈现1931——1945年中国抗战的统计数据,学生得出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学生据此总结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

B A c

在这一板块的最后,设置了一个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将适合的历史事件标在年代尺的对应位置并确立合适的主题。

191419161918193919411942194319441945设计意图:“穿越时空探过程”这一板块是在探寻战争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回顾一战和二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或者各文明历史的堆积,而是其自身有规律地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在不断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中越来越大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一战、二战作为世界级的大战,我们已经从纵向和横向的发展中探寻了原因,将继续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中回顾一战、二战的过程,从全球视角理解特定时空下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这一板块呈现了大量的地图、图片、史料,意在使学生看到不同阶段、不同地点的战争场景,并突出一战、二战与中国的关系。

一战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中意大利颜色的变化,以意大利颜色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一战的性质,即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分散的,历史课堂应训练学生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思考特定时空下国与国、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战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变化、中国五四运动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事件均能看到一战在特定时空下对中国的影响,这样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珍珠港事件”发生二十余天后,26国华盛顿会议召开。之所以强调“二十余天后”,意在使学生从时间上理解“珍珠港事件”发生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起到了加速作用,从空间上理解太平洋上发生的“珍珠港事件”促成了各大洲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上,引导学生总结理解二战性质及胜利的主要原因。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种思考既对上一板块国与国之间对立关系形成反思,也为下一板块深层的反思、感悟埋下伏笔。

通过对雅尔塔会议的学习,意在使学生理解这场会议从空间上协调了同盟国对德日的作战问题,加速了二战胜利的到来,从时间上对二战后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在“二战中的亚太战场图”中聚焦中国战场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中国在时间上是最早抗击法西斯的国家,也是坚持到最后的国家,在空间上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无论从时间上来看,还是从空间上来看,中国确为二战的胜利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让学生将适合的历史事件标在年代尺的对应位置并确立合适的主题,一方面对一战、二战中的重大事件做一个梳理,提高学生的时间排序能力,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对时间的解释能力,从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素养。

【第三板块:抚今追昔悟反思】

学生识别上述图片,揭露德、意、日法西斯在特定时间,不同空间下犯下的累累罪行。通过30万和600万这两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呈现两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从时间上的旷日持久,空间上的重大损失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的特点。滚动播放战争图片,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让学生从大历史观角度思考科技之于人类的关系,引发对战争的思考。

展示《蜡烛》和《辛德勒的名单》两幅图片,讲述特定时空下不同角色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对比法西斯泯灭的人性,让学生感受在冰冷的战场中依然有伟大的人性在闪光。

通过战后德国和日本一“跪”一“站”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叩问人性、反思战争、尊重历史,激发起学生爱国爱家,渴望和平的意识。

用“昨天……今天……明天”式语言做小结,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心愿和追求,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友好相处,和平交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设计意图:

“抚今追昔悟反思”的板块设计关注了战争给人类带了的灾难和伤疤。罗志田先

生说过:“‘史学本是一门理解人的学问’,但不幸的是这一点在历史教学中常被遗忘。至于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历史家要讲事情,另一方面是历史家要讲结构、讲规律,(乃至历史论中)讲通则、讲公例等等,总之就是没有强调要讲个体的人。”前两个板块在探原因、忆过程,自然也是找规律、讲事情,但战争史的复习更该关注人的命运,应将人置于历史解释的中心,关注历史人物当时生活的状况,注意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分析各方面的联系与意义,构建立体交织、宏阔细微的历史图景,让不同类型的人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现场,生成强烈感受。李泽厚认为“作为时间现象的历史,只有在情感体验中才成为主体……人物在这里找到‘真实’,找到自由,找到永恒,找到家园,这即是人性本体所在。”

依据以上认识,本环节先从历史图片中感知灾难,从数据中强化体验,又用图片反思科技之于人类的关系,再借助学生已有阅读体验,用战争中的平民和纳粹党人的不同表现拷问人性。然后跳出历史,根据德、日两国对历史罪行的不同认知,在一“跪”一“站”的强烈对比中再次拷问人性、反思战争。在师生共同朗读《雷棣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中,在学生不断地呼喊“要和平,不要战争”中寄托手枪打结、铸剑为犁、和平发展的美好心愿。

小结部分意在将学生带入时间长河中,从大历史观角度抚今追昔、展望未来,表达美好心愿和追求。人类应勇敢地超越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等对立和隔阂,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遗憾和思考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课也不例外。在课堂里,或限于时间,或囿于个人能力,致使有些精彩的内容不能呈现在课堂里,不免有遗憾之感。

(一)本课缺少一战、二战的相关视频,在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入胜方面有所欠缺,致使学生虽然探究了一战、二战原因,了解了一战、二战过程,却始终没有真正融入一战、二战的历史现场。

(二)历史充满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在研究历史、评判历史的过程中,应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下开展,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又要重视偶然因素的作用。如本课在分析一战原因时,就没有探讨必然事件与突发事件之间的关系。我们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既然看到了必然事件在影响历史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应看到必然事件中的偶然事件所起的作用。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引发激烈的军事冲突、巴尔干半岛俨然成为“火药桶”等必然因素一定会引发大的战争吗?不一定。若是没有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各种国际冲突或许不会点燃,或者战争推迟发生。教师如此做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真相,求真求实的精神。

(三)“抚今追昔悟反思”这一板块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出发去反思战争,拷问人性,激发起学生对友好交流、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学生情感的生发与升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借助于图片、文字、数据等史料,借助于教师的语言、情感渲染等手段,借助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平台。若在这一板块加入“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的探讨,在学生激烈地讨论中,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为学生情感的生发和升华营造合适的情境,更有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四)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能力亟待加强。课堂中新的生成是一节课的最大亮点,若教师引导有力,处理有方,将成为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如“抚今追昔悟反思”这一板块,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战后德国和日本对待历史罪行的态度后,问了学生如下问题:“作为有良知的人类,你最想让日本做什么?”一位女生鉴于所感大声说到:“跪下”。此时,全堂哄笑。我本应及时抓住这一新的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思考“如何才能让日本心服口服‘跪下’?”不能在一笑之中匆匆结束。这一思考过程有助于学生把自身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爱国意识,为祖国真正地‘站立’起来积极行动。

初中的历史教学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节点上,历史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员,责任和使命重大。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登高望远的前瞻意识,应具备敏锐的变革意识,应具备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意识,完成从“三维目标”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进课堂,创新课堂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素养,让初中历史课堂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基础教育阵地。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1.背景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1)19 世纪中期 ,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第 1 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政治压迫。 1.时间 :19 世纪初(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背景 2.时间 : 1857 年 (1)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 3.组成 : 治之下。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王公。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4.杰出代表 :章西女王 3.目的 :反抗殖民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 5.过程 :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 4.地区 :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英军虽然武器先进 ,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5.领导人 6.结果 :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1)北部地区 :玻利瓦尔 ;7.意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 (2)南部地区 :圣马丁。民族意识的觉醒。 (3)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这次起义也是 19 世纪中期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 6.结果成部分。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成立了“大第 2 课俄国的改革 哥伦比亚共和国” ,当选总统。一、彼得一世改革 (2)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1、背景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 ,俄国盛行农奴制 ,封闭落后。 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 ,协同作战 ,南北夹击 ,为民族独立英(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 ,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勇斗争。2、时间 : 18 世纪初 ②有统一的指挥。3、领导 :彼得一世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4、目的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 ,实现富国强兵。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5、内容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改组行政机构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达标测试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达标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19世纪早期、领导革命武装打败西班牙殖民军,获得“拉丁美洲解放者”称号的是 A.玻利瓦尔 B.伏尔泰 C.尼赫鲁 D.菲德尔·卡斯特罗 2. 林肯总统说:“我们不是敌人,我们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也许会因情激动绷紧,但绝不可能割断,”美国人“友情的纽带”被割断最终引发了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南北战争 C.克里米亚战争 D.朝鲜战争 3.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顺应时代潮流,世界上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进行了改革或革命。某班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并得出结论,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 选项史实结论 A 俄国废除农奴制彻底消除了封建残余 B 中国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D 美国南北战争实现了美国的独立 A.A B.B C.C D.D

4. 下表反映了1880﹣192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的变化。对这一变化的出现产生 A.蒸汽机的改良 B.火车的诞生 C.内燃机的应用 D.电灯的发明 5.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1839年开始拟草稿,三年后写成了35页的提纲,五年后写成230页的论文,二十年后发表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他这几十年的努力主要是为了阐述() A.微积分B.进化论 C.量子论D.相对论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7. 法国官员称:当时西方列强屈从与日本的压力,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是不公平的,损害了中国的权益。这是法国官方第一次对外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公正对待了中国。造成这一“不公正”的国际会议是A.慕尼黑会议B.巴黎和会C.华盛顿会议D.雅尔塔会议 8. 1920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时间:19世纪初 2.背景 (1)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 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目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4.地区: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 5.领导人 (1)北部地区:玻利瓦尔; (2)南部地区:圣马丁。 (3)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6.结果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 (2)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为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②有统一的指挥。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 (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 政治压迫。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时间: 1857年 3.组成: 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王公。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 5.过程: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6.结果: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7.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 18世纪初 3、领导:彼得一世 4、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1

部编历史九年级上下册综合试题 带答案

初三历史上下册综合试题201901 考生注意: 1.本科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60分钟 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00分 3. 一、 慧眼识真(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2分,共50分) 1.被认为是“尼罗河赠礼”的古文明是 A.古埃及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两河流域文明 D.古希腊文明 2.下列哪一宗教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3.“中世纪中期的宗教文化……处处崩裂有声,一些裂缝日益扩大,关于人的新鲜思想的涓涓细流从中流出。”“新鲜思想”的流出是指 A.基督教产生 B.文艺复兴的发生 C.启蒙运动兴起 D.新航路开辟 4.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世界上最早率船队通过这座“桥梁”到达美洲的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5.“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下列对这一“变化”产生关键影响的法律文献是 A.《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生涯故事。八年军旅,置生死于度外;八年美国总统,值国家最艰难之时。他的名字已作为一个响亮的精神名词。那提议用他的名字为首都命名的人真是太智慧了。他是指 A.拿破仑 B.林肯 C.玻利瓦尔 D.华盛顿 7.“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英国从奴隶贸易中所得到的资金甚至超过了国内的积累。英国重要的商业和船运业中心利物浦,本是一个荒僻的小村落,在奴隶贸易中发展成英国的第二大港口。”从这段史料中得出的结论是 A.奴隶贸易促进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B.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大量黑人劳动力 C.奴隶贸易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 D.奴隶贸易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唯一途径 8.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文件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

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4、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年9月) 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5、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6、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

最新 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 下册 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 2.背景: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概况: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 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 了印度人的反抗。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4.意义:①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②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彼得一世。 3.时间:18世纪初。 4.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 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 报纸; 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 程。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3.时间:1861年。 4.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5.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 钱赎买。 6.意义: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 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总统。

最新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单元材料题

最新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单元材料题 一、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辨析论述题 1.战争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 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如果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国崛起》(1)材料中的“战争”是指哪一重大事件? (2)小历同学认为,材料所指的这场战争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一障碍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小历同学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 (2)不正确。理由:美国独立战争要求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美国南北战争扫除的又一障碍是黑人奴隶制。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战争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如果美国在19 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可知,这反映的是美国南北战争,通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 (2)小历同学的看法是错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独立后,北方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南方实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黑人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过南北战争,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解放了大量的黑人劳动力,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并为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2.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日本一批有能力的领导人,构想并落实了最有政治风范的成功改革。他们心中的目标是使日本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强国,他们用政府经费投资建造了他们认为国家需要的产量,但明治政治家们不是打破传统者,因而没有抨击者摧毁封建阶级,他们意图在现代社会中保留遵循“各就其住”的优势,并且维护等制习惯.日本人不敢要求过那种心理压力较轻的生活,结果则被军国主义者引上一条牺牲累累、漫无止境的道路。 ——摘编自本尼迦克特《菊与刀》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成功改革”的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名称:明治维新。 (2)[答案示例]

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总结(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了,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初三的学生就要参加中考了,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考试.这学期,学校安排我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这学期的历史教学仍然是十分的繁重,因为历史是一门在中考中所占分数相对低的科目,所以学生们不是很重视学习历史,但是我会认真钻研历史课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谦虚谨慎、努力工作,为了把本学期毕业班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形成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应对中考为主。包括世界近代史部分的第四、第六、第七、第八单元,世界现代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七、第八单元。使用的是《世界历史》(人教版),以英、法、美、德、俄、日等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为线索。教材最显着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三、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采取方法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从上学期的学生学习状况来看,二班的学生,优生多,中等少、差生多,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解决不了。一班的学生,优生、中等生、差生比例差不多。综合来看,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就是个别学生手懒,不愿写,针对上面情况,本学期采取提优补差措施,提高优秀率是当前最主要的,使学生的成 绩快速提高。 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中考的任务,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首先是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范围: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在拉丁美洲殖民的国家主要有:葡萄牙和西班牙 3.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范围:巴西 4.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范围:除巴西外基本上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5.影响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事件有: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6.被誉为“南美解放者”的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印度民族女英雄:章西女王 事迹:领导起义军打击英国侵略者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 2.9世纪晚期,俄罗斯人建立的国家是基辅罗斯 3.13世纪上半叶,征服基辅罗斯的是蒙古人 4、15世纪晚期统一俄国的是莫斯科公国 5.15世纪晚期,自称“沙皇”的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 6、彼得一世改革 ⑴时间:18世纪初 ⑵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⑶学习对象:西方 ⑷内容: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③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⑤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⑥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⑸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俄国1861改革 1、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2、根本目的:巩固沙皇统治,避免革命发生或挽救统治危机。 3、时间:1861年(19世纪中期) 4、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6、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7、方式或形式:自上而下 8、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②农奴获得“解 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9、积极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 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0、消极意义或局限性:但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1、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条件有:市场、劳动力和资金。 10、改革的最大作用或意义: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1、亚历山大二世最大的贡献:废除了农奴制 12、改革后俄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统治依然存在。 13、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农奴制 14、19世纪中期俄国的对外政策:对外扩张或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事例:侵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15、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条件是自由劳动力和资金 16、美国内战和1861年改革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 17、使农民背上沉重负担的内容: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 钱赎买份地。 18、说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依据是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或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不同,矛盾不可调和。 2、直接原因或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南北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4、起止时间:1861—1865 5、扭转战局的措施: ⑴颁布两个法令《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⑵时间:1862年9月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三九年级历史下册12课试题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附参考答案 1.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的成果是() A.击退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D.平定了国内反革命叛乱 2.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同时并存的两个政权是() ①沙皇政府②临时政府③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④人民委员会⑤苏联A.①②B.③④C.①⑤D.②③ 3.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A.1917年10月B.1917年11月C.1918年10月D.1918年11月 4.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是()A.中国革命B.巴黎公社C.俄国十月革命D.二月革命 5.彼得格勒起义的总指挥部设在()A.克里姆林宫B.冬宫C.斯莫尔尼宫D.“阿芙乐尔”号舰 6.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是通过() A.《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B.《土地法令》C.《土地法大纲》D.《宅地法》7.苏维埃政权最终得到巩固是在()A.1920年B.1922年C.1919年D.1918年8.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的首都迁到了()A.彼得格勒B.莫斯科C.彼得堡D.柏林 9.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布尔什维克党在斗争中起了领导作用B.目的在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C.工人阶级领导建立了全国性苏维埃政权D.经历了和平到暴力的斗争过程 10.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观原因是() A.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B.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西欧C.国内各种矛盾尖锐D.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11.十月革命就其斗争形式而言,其基本特征是() A.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B.暴力夺权C.从农村到城市夺取政权D.和平夺权12.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1919年的苏俄的是()①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②农民到集市上卖余粮③周末上班工资翻倍④在前线继续和德军作战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一次社会革命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D.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4.年11月,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当选为主席。 15.俄国十月革命,在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同、议和,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6.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国家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武装干涉,俄国的地主、、沙皇的掀起了叛乱,到1920年底,苏俄人民取得了反对外国和国内的胜利。 17.读右图,请回答: (1)右图中的人物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你知道他是谁吗? 列宁 (2)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他领导下建立了什么政权?颁布了什么法令? 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颁布了《土地法令》; (3)他领导的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珍上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知识梳理】 知识点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地理位置:拉丁美洲指今天________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 (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殖民统治之下。 (2)受到美国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影响。 3.主力构成: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两人被誉为南美的“____________”。 5.玻利瓦尔的主要事迹: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打败__________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6.圣马丁的主要事迹:在南美洲南部地区,领导了阿根廷、智利、________的独立运动。 知识点2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 (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________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_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开始时间:1857年。 3.主力构成:________(首先起来反抗)、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 4.杰出女英雄——____________,她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最后壮烈牺牲。 5.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________殖民者,反映了印度____________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________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达标练习】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不包括()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18世纪初,彼得一世。 4.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5.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 ,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6.意义: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8.比较两次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是代表地主阶级的改革,强化农奴制;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总统。 3.领导人:林肯。 4.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南北方矛盾: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 南方反对提高关税、支持扩张奴隶制;北方相反。 5.转折点:1862年9月,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作用: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6.结果: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7.影响:①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重视科教,制定政策要结合国情;要勇于创新,敢于改革。 1.原因: ①幕府统治危机: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 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忧) ②民族危机: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日本国门,强行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港口。(外患) 1868年,倒幕派“王政复古” 政变,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3.主要内容: 政治上: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提倡 “文明开化” ,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影响:①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②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局限性)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一、开始: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3. 二、成就: 1.电力成为新能源: 前提: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成就: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 、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其他发明:发电机、发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 时代特征: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三、影响: 四、补充 三次革命的代表发明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成长。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2.大众教育:19 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二、城市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P25图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根本原因: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两大军事集团: 1882年组成的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20世纪初建立的三国协约(英、法、俄)。 三、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一战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四、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后来加入协约国集团) 五、进程: ①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 ②欧洲战场分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 ③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④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屠场”之称; ⑤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 八、影响:①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 ②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③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④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九、重要插图:P44一战前后的欧洲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依然很落后。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要求,反而要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背景:①前线俄军遭遇惨败②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③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④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2018年下学期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最新教材|2019春季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清完整版电子课本,速速收藏预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

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4、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年9月) 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4、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年9月) 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5、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6、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原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主要史实: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基本事实。了解主要历史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教材有关插图和历史材料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和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民族独立的合理性;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及其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难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和影响。 一、新课导入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 黄金和白银热/刻在剑柄上的十字/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像饿狼般贪婪黄金/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骑士和马的分工/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洒下鲜血和热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

民统治之下。有句名言告诉我们:“有压迫就有反抗。”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殖民地人民展开了怎样的反抗斗争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原因: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活动的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300年间,拉丁美洲殖民地形成了一个按血统划分阶层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印第安人和黑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殖民者役使的主要对象。 2.思考:殖民者到拉丁美洲后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什么?(生:掠夺财富并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 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学生阅读第3页的“人物扫描”,了解玻利瓦尔。结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教师讲授南美独立战争的概况,引导学生分析南美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美国家联合作战等)。指导学生概括玻利瓦尔在南美独立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4.师简单介绍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分析,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①赶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③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目标导学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和知识拓展部分,了解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殖民据点。要求学生读资料要迅速,并善于归纳,读图要注意从细节中捕获有效信息。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如下: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印度进行了更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奴役,加紧了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印度人民和英国的民族矛盾尖锐,这是印度民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2019年下学期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2019年下学期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

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4、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年9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