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法

摘要:由于受农村中学教学设备、教学水平、自身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明显。分层教学是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理论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新兴学科,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分层教学是从学生差异考虑,真正实施了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一、提出分层教学的背景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有一个鲜明的不同点在于其实践性强。由于受家庭环境、生理素质、兴趣爱好、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下,有时未能真正做到以每个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一入学的新生,部分学生可以熟练的进行文档处理,或者上网等,而有的学生连如何开关机都不清楚,更不要说其他稍微复杂点的操作了。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会造成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消化不了有的学生还在挨饿,以致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分层教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 发表时间:2018-07-18T17:06:09.79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8月15期作者:蒋经书 [导读]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生活水平、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效果存在着差异,如何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是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 蒋经书(龙山县第一小学湖南龙山 416800) 摘要: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生活水平、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效果存在着差异,如何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是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的背景、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意义等方面谈谈分层次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36(2018)08-0199-01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概述 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异,需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主要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兴趣等因素进行划分,促使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符合学生现状发展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学习的环境,对其进行指导和鼓励,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将学生按照计算机掌握水平,实行层次划分。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水平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实际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而且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避免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程,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综合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兴趣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体会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据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事都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个性、能力、兴趣、学习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概而论,在对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活动,保证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都能掌握良好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2.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学习计划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与之相符合的学习计划,可以使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准确、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加深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完成计划内的学习任务以后,能够积极地探究更高层次的知识,培养自己更高的能力,实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流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分层教学应用具备实践性意义,可保障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对其应用流程进行以下分析: 1.分层教学中的层次划分 教师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由高到低划分为A、B、C 三类,在正式接触信息技术之前,基本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由此教师首先进行最先阶段的层次划分,对三类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备课,暂时按照A、B、C三类进有针对性教学,例如,A类学生可学习基本电脑操作,熟悉简单软件的使用;B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识别与简单操作;C类学生先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指法练习。教师可以月为单位,适当调整A、B、C三类学生的构成,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及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实行层次调整,实现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2.实行层次性任务布置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布置任务,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围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课程组合的任务下达,以贺卡制作、WORD操作为例,实行任务的层次性布置。例如,C类学生需掌握贺卡制作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步骤,大致掌握每个图标对应的功能,同时对PPT软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可完成简单图案的插入和操作;B类学生以C类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基础,根据个人兴趣,制作完整的贺卡图片,掌握各类静态图平的使用,同时将祝福语在WORD中编排,插入到PPT贺卡中;A类学生不仅要具备B、C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必须掌握动态贺卡制作技术、PPT与WORD相互转换技术,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须进行贺卡的发送,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教师邮箱。最终教师根据A、B、C类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特殊任务的安排,即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便于分层学生的调动。 3.实现多层次的任务管理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必须充分做好任务跟踪管理的工作,时刻注意分层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鼓励。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下一个任务的布置,而且必须做好学生调动的工作,不仅要保障分层学生的到位指导,而且要保障调动学生可较好的适应新环境,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每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课堂汇总,避免班级内出现不透明教学。教师通过对分层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层次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又可保障学生在兴趣中学会更多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术。 四、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对分层教学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可促使学生在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提升。因此,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具备较高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顾虑,促使其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课堂,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总体授课目标下,兼顾个体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有梯度、有层次的因材实施教,使每个学习都能在自己“就近的区域内”有所提高,能力得到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相应条件。这既符合新课改的基本思想,又是实现人文教育的常用手段。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存在问题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存在问题的思考 如今,在多媒体与网络为主导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类已迈入了信息社会的新纪元,而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教师,更是踏上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只要学生下一节是电脑课,还没到上课时间他们就会飞快地从教室飞奔到机房,赶紧把电脑打开,哪怕是多玩一分钟游戏。等我走进教室去上课的时候,就会有学生问我:“老师,这节课我们干嘛,就让我们玩游戏吧!”“老师,网线插上了吗?上会儿网吧?”……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基本上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类似这样的想法。面对这一现象,我从最初的无奈到现在的思索—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一困窘的局面,使自己在工作中能有所得?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正视这一问题,只有对它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把它解决好。经过不断分析思考及与实际相结合,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应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去检讨,教师自古以来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说明我们教师没有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

技术的学习方向,这可能和教师的自身能力以及教学方法有关。还有一点我需要指出的是,在我的亲身经历以及和同行的交流中发现,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进行学校电脑的维护,传达各种通知,分发邮件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干的是一个打杂的活,工作的琐碎及繁重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 其次,我们要从受教育者,也就是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分析。我所教的是初中的学生,相对来说科目比小学要多,因此当他们进入中学后疲于应付各门主课时,哪还有精力放到仅仅有五分的考核科目上?所以学生从内心就不再重视这门课了,每当上信息技术课时大家都显得比较轻松,认为这是一门可以放松娱乐的课程。 最后,应该从学校、家长和社会进行分析。学校一般都对信息技术课不怎么重视,因为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信息技术课这五分,占整个升学分数比例太小太小,只有狠抓主课学校才能出成绩,学校也可以说是很无奈。在我上课的时候,有的同学被班主任留到班级干其他的,或是惩罚学生不让上信息课,感觉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的!再加上家长和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的淡漠和不了解,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就显得更加尴尬,常被误解为网吧类型。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该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为了改变种种不正常和不健康的课堂

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

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目前信息技术课大多以实践操作为主,而教师也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接收能力、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学习兴趣、动机、情绪、态度等)和家庭条件这些差异因素综合起来使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都形成了差异。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后,一些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收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的学生可能只用五分钟就完成了,而另一些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对电脑并没有什么兴趣,接收能力也相当差的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还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无疑又给教师课堂任务的设计及课堂纪律控制方面增加了难度。必然造成了“好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的问题,长期如此,好生、差生都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造成了恶性循环。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

个别差异性的矛盾。但在具体教学中又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呢?这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要分层,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分层教学首先应考虑学生层次的划分,以学生的学来定教师的教。我认为可以按学生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接收能力及发展空间进行分层。所分的层次不宜太多,否则将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很难设计出一个兼顾太多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经过对学生家庭情况和计算机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收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b层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学生双基情况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收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再根据“水平相近,一定差距”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水平相近的学生(ab、bc组合)分在同桌,水平有点差距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一组有四桌,两桌基础较好的,两桌基础较差的,半学期调整一次),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在分层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能给部分学生造成“分层是分快慢班”、“我是差生,我要转差”的心理暗示,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各显神通,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目标要分层,把握全体,发挥特长 分层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普及、提高、拔尖三层次教学的优化整合过程,是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开展的最佳切入口。作为教师,我们需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研究 摘要:从目前来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以“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为主,这样的教学实效不高,也兼顾不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拟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例,分析分层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55-02 分层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有其必然性,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总是以“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那么会造成部分学生因学习跟不上而丧失学习信心。为此,为了促进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一、教学目标分层,指明学生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好的教学目标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导航”,也能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目标分层,让不同层级的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促进自我提高。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物联网就在身边――初识物联网》这一课时,

教师将教学目标分层,引导学生对应不同层次的目标,展开自学活动。目标包括以下几类。 (1)通过自学,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联网的概念以及它的三大特征。 (2)通过自学,学生能够明确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了解物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通过自学,学生能够举出生活实例说明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目标1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水平较弱的学生,只需要他们了解物联网概念及其特征;目标2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 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该层级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物联网的概念和特征,还需要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目标3是针对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学生能够举出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任务分层,兼顾学生发展 分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目标分层,还要将任务分层。在小学阶段,学生很容易因任务过难而遇挫,因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为了重塑学习信心,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分层,引导不同层级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兼顾不同层级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分层任务,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学习的主要目

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程度显著,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好学生 ‘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等实质性问题,本人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根据学生的差异成因,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来改进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从而有力地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 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要本着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的思想,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 一、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特质,设置多元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

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Flash 动画制作初步”单元教学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能够利用Flash制作出一个简单的动画”的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制作出图文并茂、具有交互功能的小影片”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区分为达标、中级、高级等不同发展水平层次的目标维度,同时针对不同认知智能领域也适当提出一些发展要求。例如作品创作中不同学生在艺术表现、技术应用、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体现了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的可选择性。在确保每位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课堂上的分层导学应当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发展自己。 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因材施教分层导学 分层不光是学生分层学习,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都得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分层。如在教学PowerPoint即幻灯片制作时,我所教的几个班中有两个衔接班,这两个班的学生都是从小学直接升上来的,经过了解发

初探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初探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教师手中拿同一本教材要给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授课,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指导课改,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有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学生,“不同的发展”应是学校管理与教学要创造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或“毗邻发展带”,让所有的学生在大多数领域得到大小不同的发展。教师还应承认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要本着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的思想,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下面来看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感慨:有些上课内容,对接受能力强或接触电脑相对频繁、基础好的同学来说,显得浅显,布置的课堂练习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而对一部分可能日常生活中接触电脑的机会不多相对实践机会少些的同学来说,操作技能就显得滞后些。而另有部分同学可能对电脑处于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状态,老是停留于喜欢看同组的同学操作,自己不愿动手,即使有问题也化气息浓不主动问的阶段。这就使我们看似现代厚的课堂隐藏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当要求完成同一教学任务时,就会产生这样的局面:一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和拓展内容,而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正在进行时,更有甚者尚还处于懵懵懂懂中。而教师则在循环往返地指导、复述。而到了下一堂课又有了新的教学内容,状态又是前一堂课的复制,这样周而复始,问题越积越多。从表面上看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了,同学们各个兴致勃勃,一切OK,可实际上却掩盖不了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一部分同学学得不尽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久而久之对课堂失去了新鲜感,还有一部分同学则学得吃力,教师教得也累,课堂也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对于这样的课堂,我们不免就会思考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定位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这种情况下,分层次教学就显的十分有必要。下面就笔者的经验,初探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办法。 调查摸底,动态分层

新课标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究

新课标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究 摘要】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生活水平、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 生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效果存在着差异,如何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 充分发展,是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分层次教学”符合因 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普 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的背景、具体 的教学实施过程、意义等方面谈谈分层次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007-01 前言 教师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同时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与此相应 的课程改革也在进行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个体差异,其相互之间存在 的素质教育也出现了巨大差异,这不得不要求学校应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次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一种在班级授课条件下根据各层次学生 的实际水平施教的策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较大提高。 一、合理分配学生座位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一般都在专用的计算机教室,为了便于管理,座位都是固 定的。针对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时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动脑筋了。初次分配: 教师在初次分配座位时应考虑学生的初始能力(包括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安 排座位本着“一帮一”的原则,让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有最近的学习帮 带者,让每一列(组)都有几个分散的“小老师”[1],自制力和注意力不佳的学生 不宜安排在远离教师的座位。适度调配: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学习风格做适度调配。奥苏贝尔指出,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两种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前者习惯通过教师讲授来实现新知识的学习,后者则是依靠学生自主实践和 发现来学习。根据知识类型差异,教学采取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教师演示和学生 自主学习穿插渗透,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相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不宜集中在一 个区域内,这时教师及时调配座位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相互学习。 二、合理设置学习任务 开展分层教学时,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要做好教学任务设计工作,按照不 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流程,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提高他们 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布置任务时,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结合他们的实际学习水平来合理分配学习任务,使其既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 习需求,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然后教师再做好学习任务的分层, 对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他们的原有能力上进行拔高训练;对 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激发学生参与学 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学习word文档操作时[2],就对教学任务进行 了分层,并让学生按照不同任务的要求开展信息技术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操作 能力,熟悉操作步骤,参与到文档编辑学习之中,满足他们今后信息技术的学习 需求。对于比较熟悉word软件的学生,教师就为他们布置了比较系统的文档编 辑任务,如设置字体、字号、首行缩进字符、行距、页面边距、插入图片等。在 系统任务的指导下,这些学生可以将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对信息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一、课题的界定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学生报名及平时的考查产生“层次”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深刻的了解情况下,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并产生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兴趣小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问题的背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①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②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③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④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我们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平等对待学生,实则由于“一刀切”,势必造成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这恰恰是机会的不均等。现代教育学认为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照顾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适应他们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实施的过程施以相应的心理教育,能将分组教学给各类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如学业优秀学生的易产生优异感以致骄傲自满﹑学业落后学生的易有失落感以致自暴自弃等负面影响降至最低。2、我校的情况 作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我校学生们肩负着考大学的重任。虽然学校按课程设置每周都有安排信息课,但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它,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校的学生们来自我县的各个乡镇,信息能力起点也不一样,对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针对于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三、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教会全体学生,这体现了课改“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的新理念。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英国现代教育学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一些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尽可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这为我们实施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前,许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首先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其次,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

八年级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教案

八年级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教案 我的好朋友 授课时间: 1 课时 授课周次:第 2 周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掌握单元格与区域的选择; 2. 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数据的录入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各种类型数据的录入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在工作表中录入分数、班级等类型的数据。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与实践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场所:在计算机房中完成教学。 教材分析及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各种各样的表格,你们常见的有哪些表格我们可以用哪些软件完成表格的基本操作对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做哪些操作那同学们想一想哪个软件处理数据更方便快捷、直观 新课: 一、Excel的启动与退出(看书上第2页) 1. “开始”菜单→“程序” →“Microsoft Excel”; 2. 点击“关闭”按钮,“文件”菜单→“退出”。 二、Excel的编辑窗口(看书上第3页,工作簿的组成) 三、单元格与区域的选择

1.选定一个单元格 ⑴用鼠标选定:将鼠标指针指向待激活的单元格,单击左键,被激活的单元格方框将以粗黑线方框显示; ⑵用键盘选定: 补充材料 (或教后感) 1.让学生明白,很多软件可以做同一件事情,但是,要找出最合适、效率最好的。就跟学习一样,学习方法很多,但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过程直接按住键盘上的方向键将粗黑框移到指定的单元格。 ⑶单元格的命名:列坐标+行坐标。例如:A1单元格等。 2. 选定一个区域 ⑴选定一个连续区域将鼠标指针指向待选定区域的第一格,按住左键不放,连续向左或向右对角线方向拖动,被选定的区域将高亮显示。 ⑵选定一个不连续区域选定第一个单元格或区域后,按住“Ctrl”键不放再激活第二、第三等单元格或区域。 ⑶选定一行或一列直接用鼠标单击相应的行坐标或列坐标名称。 ⑷选定整个工作表单击行列坐标交叉处的“全选”按钮。 四、录入表格数据录入数据时,首先应分析一下表格中各栏数据的类型特征,因为不同类型的数据其录入方法有所不同。 分析题目:考号栏和成绩栏均为数值型数据,姓名栏、班级栏均为字符型数据。

微课在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知识交流

微课在分层教学中的 应用

微课在分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结合微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内容,在中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运用微课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木义笔者结合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分析,提出了一此建议。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微”字71=头的内容逐渐形成。微信、微博、微电影等71=始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教学中,“微课”形式应运而生,它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71=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知识较抽象的学科,结合微课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一、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意义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微课有助于学生充分地理解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演练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二,微课有助于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卜,教师的教学仅仅能够保证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运用微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个性化的引导,并且能保证全体学生在课程的引 导之卜都有泉著的收获。第三,微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课模式的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有了微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有效避免了优秀生的时间被浪费的情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运用 (一)备课阶段分层,分层制定学生学习目标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会直接影响教学层次的划分。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划定一个底线,有针对性地设计一此高层次的教学内容。在使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了解基础知识之后能深入地分析学习内容,保证学习好的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后能够有机会获取更多的知识,保证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能够有效吸收课堂教学内容。 (二)结合微课对教学课堂进行延伸 由于微课是教学不断发展的产物,其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教学的基木内容,促进教学71=展的有效性。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微课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延伸,让学生能够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课外。 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资源库,每节课结束之后,将相关的教学资料放到资源库中,为学生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女I I在学习将义木框插入到WPS 义字当中后,老师可以将义字插入、义木框插入、义木框修饰等内容和课后练习都放到微课资源库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能够在课外时间及时地复习、巩固知识点,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充分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三)教学中结合微课进行分层次的引导 由于中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因而他们的学习基础各不相同。这给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基木情况,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将微课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与分层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与分层教学 摘要:当今世界人类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信息的日新月异,时代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具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必将成为人们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品质。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成为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何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迫切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析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 一、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趣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学生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方法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

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的变革 当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新的变革。立部长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不仅能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解决传统教学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还能更好地为新的英语课程实施提供支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英语已不再仅仅依靠教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取更丰富的信息量,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作为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整理,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应尽快赶上时代的步伐。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而且我发现,这样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与英语教学整合,既能更好地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愉快地参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整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

浅谈信息技术课中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浅谈信息技术课中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接受、使用、加工、处理等方式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基础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通过我在一线的教学实践,逐步摸索提出了分层教学模式。其具体分层方式为: 1、将学生分层。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因而对不同的学生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上,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我将学生分为学习困难学生、普通学生、优秀学生三个层次:学习困难学生,在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能按照要求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树立信心。普通学生,重点要求掌握教学内容基础上,信息素养得到较大提高。优秀学生,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发展自己,发挥他们的潜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2、将任务分层。教师是学习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不得底于20%,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讲授知识的精华部分.而学生则根据教师设置的任务自主实践,探究性的学习.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实施措施之一.根据学生技能水平的不同,常采用两种分组方式: 一种为强弱联合式小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共同组合在一起,形成强弱联合式小组;例如;在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到同一组中,布置共同的任务:制作一个以圣诞节为题材的贺卡,要求各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自行分配任务,共同完成创作。这样同学们自动发挥各自的优点,文字输入快的录入文字,网络知识熟悉的同学寻找下载美丽的图片来装饰,排版能力的同学完成排版任务,这样,小组内团结协作,各抒己见,发挥各个学生的聪明才能,使同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共同完成一幅幅图文并茂的优美贺卡。另一种为水平相近式小组:即水平接近或相当的学生组成小组,形成水平相近式小组。 3、将评价分层。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肯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时甚至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真诚、适时、适当评价,不但起到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的作用。在分层次评价中我常用以下几种方式: 3.1与学生原有水平比较。每个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浅谈信息技术课中的分层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课中的分层教学 发表时间:2011-04-19T09:40:07.783Z 来源:《教育大视野》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段丽娟[导读] 本文通过对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阐明了分层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段丽娟(济源市第五中学河南济源 454650)【摘要】本文通过对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阐明了分层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克服学生掌握知 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材也相应的调整,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从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到近几年来的“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整合”和“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目前,我认为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中值得提倡。因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同一个班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下面我从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体会: 1.学生层次的分层 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首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各不相同,有一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非常顺利的;相反的,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少,对电脑并没有兴趣,接受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其次,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 从上面两个特点,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三层次,高层: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中层: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低层:学生双基情况比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 以前面的三层标准,每个学期前,我有意地将各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置,对学生说明这主要目的是针对各个同学情况和老师教学设计而安排位置的,不过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教师的辅导。在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各层的学生学习, 2.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学生吸收知识。对高层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不应该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停止,应巧妙设计,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中层学生,给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还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低层学生,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例如在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中第8课设计封面,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了解封面的基本组成和布局,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对中级的学生而言,可掌握初级目标以外,熟练掌握图片插入,更改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并鼓励学生达到精益求精。高级:在初级中级目标都达到的情况下,我要求学生修改色彩搭配、位置协调等,同时还要掌握好“叠放次序”调整。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整堂课下来,各层次的学生掌握的都相当不错,整个课堂效果很好。 3.教学效果的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实施课堂教学分层的基本要求是: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得。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分层教学的目标,准备难易程度的练习。对高等水平学生进行适当扩展和补充,让学生自己摸索探究,并进行谈论;对低等学生在练习时进行个别辅导,还要手把手指导。特别是对中等学生来说,更应注意他们的学习动机,落实好大纲。 4.作业评价的分层 信息技术课的作业一般是学习了每一模块或某几个模块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的综合性练习或作品的制作。作业要求可分三个层次,一种就只布置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给另一种学生布置稍微有点难度的作业,可以让有余力的同学多进行思考;还有一种,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学完word后,我布置了如下三种类型的作业:①提供一个图文混排的样张中所需的素材,让学生模仿着做出样张的内容。②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在提供几个样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材,参考教师提供的样张,完成自己的作品。③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任务,如出一份班级学习园地的彩报,并提出格式上的技术要求,如:分栏、插图、艺术字等等,并让学生任务独立收集素材,编辑出一份精美的杂志。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学习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优越自我。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施教实质上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保护较后进者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在现有基础上尽快地弥补知识结构或学习习惯上的缺陷迎头赶上;使有潜力的学生不停滞不前,使其追求更高的目标,锦上添花,最终使全体学生都达到大纲要求。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2] 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报,2002.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