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药的科学性的探讨

中医药的科学性的探讨

中医药的科学性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中医药科学性进行了探讨,在回顾中医药近的发展概况,指出了中医药是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防治疾病的医学科学,分析了中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医药;科学性;探讨

中医药学的科学性讨论一直是中医药行业内外争论的焦点,言辞之激烈、观点之分明、持续之久远,不仅困扰中医药从业人员,而且干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通过学习和思索,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

所谓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显示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在科学概念使用之前,汉语中有一个与其含义相近的词“格物致知”,简称“格致”。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与科学的内涵是一致的。科学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狭义的科学则是自然科学的简称。由于在大多数语境中,科学主要以狭义的概念出现,成为自然科学的代名词。而自然科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检验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

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医学本身是独立于科学、技术之外的,三者相提并论,互不隶属,因为医学既有基础理论,又有技术因素,还包括了很多临床经验。由于基础医学部分科学理论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人们将医学归于广义上的科学范畴。如果与严谨的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相比较,甚至任何医学包括现代医学都不是科学,因为现有的医学同时包含了严谨、理性的成分如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和目前尚不十分严谨、甚至部分非理性的成分如心理学、社会学知识。

针对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学者们从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等角度对中医药的学科特性、学术地位、科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马晓彤认为,科学即规律之学,任何探讨事物存在与发展规律的活动均属于科学,判定是否科学的标准在于活动本身的内容与性质,而与具体的探讨对象和方法无关,从这一角度出发,完全可以作出中医是科学的肯定回答。同时,中医作为东方科学和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董廷汉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但它必然符合未来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中医理论及其临床实践不能通过实验室和数字化处理,所以不能通过现代医学科学所接受,因而它不符合现代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概念。但是科学在发展,实验手段在进步,科学的概念也不断变化,只要不懈努力,多发现和创造两者之间的结合点,相互理解和沟通,它必然被未来医学科学所接受。

中医药具有科学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医药从人与自然和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出发,建立了一整套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观察思维方法,形成了系统的对人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原则、方法和经验技术,因而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并且,从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知识构成体系来看,中医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是,有着两千多年漫长历史的中医药与近儿

百年间发展起来的现代自然科学之间,有着相当的差别,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尽管中医药与现代医学都是以人体客观的生理、病理现象为研究对象,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为研究目的,但是中医药的理论和I临床研究历来都是以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的认识和思维方法为主,而不是采用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检验的方法,并且,中医药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很容易被其人文化的表现形式所掩盖,因此对中医药的科学性认识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甚至有人据此认为中医药是“技术”、“前科学”、“伪科学”,而不是科学。按照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观点,中医理论因不能被证伪而被认为不科学;按照库恩的观点,中医范式只是前科学范式或传统科学范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文化代表人物如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对中医持贬低和否定态度,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尤其是中医理论不科学,应当予以废除,至少应废医存药。中医界内部也有人持此观点。民国时期,受“全盘西化”的影响,曾两次试图取消中医。1914年,教育总长汪大燮提出:“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1929年,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余岩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被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在全国中医界人士和广大民众的激烈反对下,废除中医的图谋被挫败。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主张让中医学习西医。这些做法受到中央批评,两位副部长被撤职、批判,但他们的影响始终存在。近年来,何祚庥、张功耀、方舟子等重提“中医是伪科学"的偏激观念,导致对中医药科学性、中医药存废等问题的争论不绝于耳。

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与科学,共同构成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化与科学的殿堂,所以人类文化是多元的。正是因为各种文化相互的差异,才更具有共同存在的客观合理性。文化虽然多元,价值标准也各异,但应该“和而不同”。以西医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标准来评判中医之是非,不能说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医。在中医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中医药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其原因是,近百年来在西方科技文明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往往用西医的标准评判中医,用西药的标准衡量中药,用西医的价值观对待中医。这必然引发中医药科学性的争议。

中医不仅是科学,而且还是健康科学、是生态科学,是管理科学。百年来争论的“中医是不是科学”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科学”不能代表医学,医学不要拜倒在“科学”的脚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理论源于实践,又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人体检验,证明是有效的,毋庸置疑它是一门防治疾病的医学科学,而且是成熟的医学科学。

中医药与现代医药一样,都是从认识疾病人手,采取独具特色的药物和治疗手段防治疾病的。中医药与现代医药有共同的对象,那就是针对人体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都客观地从实际的背景条件对疾病形成的原因、病理过程进行客观认识,寻求可靠的方法和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这就是中医药与现代医药之间不能被否认的共同点。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对疾病认识的程度、方法和手段:中医药学靠体验观察,用推测和验证的方法来认识疾病,靠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靠尝百草来确定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这是认识疾病的必然过程。现代医学靠解剖观察机体组织的病理变化,靠生化检测和相关学科研究的支持,靠数理统计来进行分析、总结资料;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和疗效确实的药物治疗疾病,采用动物实验手段进行药物的药理研究,对疾病理化指标的化验及药物的分析有准确的量化指标。这是医学科学随着时代前进必然产生的进步。中医药和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都认为有外因和内因。现代普遍认为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决定因素,除外伤、职

业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中毒等的外因是确定的以外,诸多疾病的外因和内因都是一个相对不确定的概念,可以找出不同理由来充实其内容,而各种不同的疾病到底从哪一具体环节切人仍然是模糊的。从病因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方面讲,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的水平是接近的;事实上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都并未对多数患者致病的具体原因去进行深入的追究,而是依据发现的临床病理表现,中医对“证”、西医对“病”进行治疗;对感染性疾病西医总认为是由细菌造成的,并不认为是由宿主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中医既然能治好病,而且能治西医治不了的病,那么,它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西医现在所不知道的道理,这就是中国自主创新有价值的方面。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往往创造不了经济效益,这种没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就应该是基础研究或社会公益研究支持的项目。但是选择项目主持人确实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课题的专家评审制不利于创新,因为专家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对他不懂的问题就不是专家。这种研究,应该让多学科的人坐在一起讨论,看看能不能想出一个什么办法,设计一个什么试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便这种研究失败了,但必须提倡自由探索。因为“共识是已有的知识,创新往往是非共识”。

中医科研的主要方向应着眼于临床疗效。中医药和其他自然科学不一样,不能只注重实验研究,应重视临床研究。如民间有许多治疗某些疾病有效的秘方,用实验的方法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这就是中医具有的特殊性。中医应该用自己的方法来推动理论的发展,而不是迎合西医、追求西医的认可。要发展中医基础理论,首先要为中医理论的发展解开束缚。

中医药国际化问题应该高度谨慎。如果在国内的需求还没有满足的情况下,采取大规模的国际化行动,可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中医不光为人类做贡献,还有一个国家利益问题,我们不能无条件地把自己的知识产权无偿地贡献出去。我们不要忘了宣纸、景泰蓝技术秘密泄漏的教训,更不要忘了西方国家过去一直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今天也不许我们的留学生学习其核心技术等等。首先应该用中医药解决中国人的健康问题,中国市场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以中医药本土化为基础,从中医药产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和临床实践出发,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自主创新和发展,大力推广和应用中医药简便廉验的技术和产品,建立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并为世界医疗创建示范模式。

中医药在过去的数千年时间里与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现代立场重新对其进行认识,让世界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是一条重要的思路,只有让人家懂得中医药认识和防治疾病的基本道理才有让其相信的理由。要让世界认识和相信中医药,就必须对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实质进行客观的分析论证,作出符合现代逻辑的判断,阐明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科学性和医学内涵,将抽象的中医药理论进行实质性定义,通过论证判断确定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原理,重新评价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价值和医学意义,发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潜力是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要发展中医药,必须阐明中医药理论的医学内涵来指导临床实践和科技创新当前,用现代医学相关理论认识和判断其医学实质并阐明其科学性,将中医药抽象的理论阐述从哲学的束缚中脱颖出来,形成能被世界认同的现代中医药理论,是一项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如果中医药基本学术观点的科学性被揭示,中医药现代研究将会取得飞跃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杜艳艳,贾谦. 中医药科学性问题值得关注.北京.中国科技论坛.2007.115-117

[2]. 高月求.中医药科学性及其发展思考.上海. 2009年循汪经学与中羞药临庆实线研讨会论文集

[3]. 张诚敬. 中医药科学性分析

[4]. 周志彬.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性和文化性.成都. 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谈谈中医的科学性

谈谈中医的科学性 [摘要]目的探讨有关中医科学性争议的实质。方法从中医的自身特点和科学的定义以及目前科学发展现状进行观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加以分析。结果中医科学性的争论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结论中医的科学性争论,是社会意识形态内的文化冲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发展的产物,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 中医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目前在社会上有一种中医否定论,认为中医不具备科学性,应该予以淘汰和废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百多年来,关于中医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早在清末就有人发表《废医论》来讨论中医存废的问题。自上个世纪初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西医学)引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有三次。第一次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第二次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了清除的对象。进入二十一世纪,2006年10月7日在全国各大媒体、网站上火爆传播的《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引发了本世纪新一波中医科学性的争论。 那么中医有没有科学性?对一门学科的科学性争议为什么会争议了上百年?下文将逐一论述这些问题。 1、中医的定义 中医完整的说,应该称为中医学,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1]。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对一门学科的科学性讨论,应该从他的理论基础开始探讨。中医学的理论特点有两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

辩证看待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及思考中医的现代化

辩证看待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及思考中医的现代化 摘要:当下的中国社会普遍对中医药不重视,甚至出现了鄙视中医的迹象,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其实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中医从诞生到现在,它一直为我们中华名族的繁衍起着巨大的作用,一直都在不断地完善,它的理论都在不断地根据临床实践以及疾病的变化而得到丰富和充实。从辩证的角度看,中医药存在它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这为我们在21世纪更好的开展中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科学科学价值现代化 1 何为是中医、中药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中药:指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主要源于中国,除植物药以外,还有动物园,介壳类,矿物类还有少数源于外国的中药,如西洋参,犀角等。 2 什么事科学、科学的特点和科学价值 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科学的价值,即科学的物质价值或有形价值,科学的精神价值或无形价值。(2),科学与社会价值观的互动,即科学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规范,变革社会的价值观念,同时社会价值观念也作用于科学,促进或阻碍科学的进步。(3),科学中的价值,即指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不仅在科学活动中脱离不开价值判断,而且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也或多或少渗透在客观知识体系之中。 3 中医的特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存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始终担负着医疗保健的重要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而其进程,往往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步。如针灸用具的衍变,由最初的砭石,到后来的骨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一直到现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不锈钢合金针,无一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1] 4 辩证的看待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有它科学的一面,虽然有些内容我们目前还无法解释,但这并不代表它就不科学,至少现在看来,中医有很多地方时科学的,比如古代人痘的接种来预防天花,发现青蒿能治疗疟疾,黄连能治疗痢疾等。中医是一门来自临床实践的经验医学,但不完全是经验,也有它对疾病认识的以及治疗方法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又用与实践,并在几千年里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上不断的使用,不断的补充,修正,不断地完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

对中医科学性的全面认识

对中医科学性的全面认识 孙锡金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山东济南250014)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2)05-0059-02 对于“中医是科学的”这个命题,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人自然有其理由,这便是“中医治病有效”,而且这点也是中医得以存在并有所发展的重要理由,也是反对者不可否认的。但反对者也有其理由,这便是“中医的理论是不可检验的,它没有试验基础”(请注意,这里的试验是指隶属于中医体系的试验,而非现代研究中的那种验证性试验)。 以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当然也都有其片面性。 首先要搞清楚“科学的”一词的含义。人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作为定语或表语),其含义就是“符合客观真理的”。而科学则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符合客观真理的知识体系,它包括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经验知识就是涉及到现象之间规律的知识,更广义的讲是涉及到对经验事实的陈述;而理论则可以看作是对经验的解释,它是有解释构成的逻辑体系(当然不能否认理论自身的独立性),涉及到的是现象的本质。作为认识必然涉及到其真理性问题,作为一种体系又必然涉及到其结构性问题,这二者正对应于上文的两种观点。支持者在得到其结论的推理中暗含了这样一个前提“凡是有效的,就是科学的”,对于这个蕴含式前提可给出如下一个反例。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有一次去一个染料工厂参观,一个制料工人告诉他,如果原料在铁锅内搅拌时发出的声音越大,其质量就越好。李比希却认识到如果在原料中加入铁屑,那么就能极大地提高产品质量。制料工人的认识在实践中当然是有效的,但却不是科学的。这一个反例就推翻了这个蕴含式前提,从此得出的结论当然就不可靠。但我们显然没有因此而证明其结论的反面。 而反对者的推理也暗含了一个前提,即“如果一个知识体系不符合科学体系的特征,那么它就是非科学的”。这个前提等价于这样一个蕴含式“如果一个知识体系是科学的,那么它就符合科学体系的一般特征”,对于这个蕴含式前提同样可给出一个反例。在相对论刚诞生的几年里,它受到了众多物理学家的广泛反对,因为它没有一般科学体系所具有的那种经验基础,它是爱因斯坦依靠其天才的思辨构造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经典的物理学家而言简直就是伪科学,但是后来的实验已经肯定了其科学性。这一结论同样推翻了反对者的蕴含式前提,使结论变得不可靠,但我们同样没有因此而证明其结论的反面。 以上分析表明对科学的认识应该牢牢抓住其本质,不应用其有效性、结构特征等这些表面现象代替其本质的规定。当然我们只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但这里的现象只能是实践,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虽然否定了二者在推理中使用的前提,从而也否定了这种推理所得到的结论,但没有因此而最终否定其结论,要对“中医是科学的”这一命题作出真假性断言仍需更深入的分析。 当我们考察一个知识体系是否是科学时,首先涉及到的是经验知识。中医的经验知识更像人们的日常经验,具有极强的个体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勉强用语言表述出来也具有很强的模糊性。虽然这一点不同于现代科学体系的经验知识那样精确。但是二者并无本质区别。而且中医的经验知识同样可以在经验层次上得以检验。虽然中医经验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检验,但一个知识体系的科学性更重要地体现在其理论知识上,因为理论知识才涉及到事物的本质,它是对经验现象解释的逻辑构造。中医对经验的解释同样形成了中医的理论知识。但所依据的逻辑却不同于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形式逻辑,而是“经验逻辑”[1]。因此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也不同于现代科学中的理论体系。在概念层次上,中医理论中的概念主要是描述性的,没有量的规定,只是整体形象,因此有人把其称为“观念”[2]。但它决不是表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它是通过对事物活动的形象描述来实现的。理论体系中的命题与推理也都建立在形象联系的基础上,例如《内经》上“食气入胃,散精于肝”一段就通过形象的动态描述反映了水谷运化的生理规律。由于形象联系是多方面的,这样的推理就不具备单值的逻辑必然性,缺乏现代科学体系的那种可演绎性和无矛盾性,可是正如上文所述不应因表面现象否定其科学性,因为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但是由于实践的相对性,人们把可检验性作为科学的一个必要条件。所谓的可检验性就是指一个知识体系能够由内在原理经过对应规则获得检验蕴涵,即用先前已经检验了的理论或可检验的观察术语来表示的蕴涵式。这就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但有人却把可检验性等同于经验检验,并由此出发认为中医的理论术语是不可检验的,从而否认中医的科学性。这种认识有两点错误,其一,实践检验首先依靠的是逻辑推理,只是在某些环节上(例如已获得检验性蕴涵)才通过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而受到检验。在依靠逻辑获得检验性蕴涵时所依靠的是理论体系自身的逻辑。但是现代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形式逻辑,并认为它是科学的,于是便拿它来分析中医的理论体系,这必然是牛头不对马嘴。据此认为中医是非科学的也是不足为凭的!其二,实践具有相对性,他对理论的检验是不完善的,人们的经验未必是符合客观真理的,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上面的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现代科学体系中 ? 9 5 ? 医学与哲学2002年5月第23卷第5期总第252期

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专业:中医妇科 学生姓名:刘欢 学号:20132159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严格来说,中医是在现代科技文明出现以前产生和发展的。然而,随着现代社会西医体制发展的日趋完善人们开始质疑中医的科学性,甚至出现过四次大规模“废除中医”或者“费医存药”的讨论。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并非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中国先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的指引下创立的中医是科学的吗?对中医的科学抑或是伪科学的判断,意义重大,这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可以说,中医科学性的判断将影响科学的发展进程。 1.中医不是伪科学。 对任何事物做出判断总要有个标准,不能主观臆断,想当然。人们为什么觉得中医不科学?我想很大的原因是人们用西医的标准去衡量中医。人们普遍觉得西医的理论体系和医学原理是科学的,西医在西方的“还原论”式的研究方法下把人体分解成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对于人体的疾病也是从发病的病因、机理、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支持下,明确诊断,对于普遍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们当然很能接受西医。相比之下,中医是我国固有的医术,中华医学,或中华民族传

统医学。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和古代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发展而来的,所以带有较强的哲学性,加上中医是从整体研究复杂的人,对疾病的诊断也是“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辨病论治”截然不同。 2.中医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 《辞海》里解释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大体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正确的知识或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二是方法,指获得真理的正确方法。近代西方科学哲学非常强调后一种含义,他们为知识的获取途径制定了一套规则,即逻辑证明和实验证明,认为如果一个陈述不能被逻辑或实验所证明就是伪科学。然而这是很不完备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否则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也被排除于科学之外,因为在逻辑上很难将它们归化为经验陈述。所以科学只能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和工具,凡是在应付环境中有用的就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中医理论哲学基础的科学性 中医理论哲学基础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辩证

对中医科学性的理解

对中医科学性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医,华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绽放出独属于它的光芒。与此同时,有关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也不曾停止过。热爱中医的相信它、使用它;不相信中医的鄙夷它、不屑它。那中医,究竟是否科学呢? 答案是肯定的,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而中医,既然存在了上千年而不曾被历史湮灭,必有其科学性,那为何,现代人无法承认中医的科学性呢?我想,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偏差负有很大责。任何谓科学?是精确到分子、原子,还是细致到细胞病毒,抑或只有能用等式计算证明的才是科学?大部分人或许会这样认为吧,可是那只是“科学”的表层含义。“科学”这个词还可以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孜孜不倦的求真知的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的那种严格的、一丝不苟的、不计个人得失、不畏任何禁区或权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迷信、不固执成见的求知态度,叫做科学精神。作为求真知的活动,科学是无止境的。由此可以看出,“科学”不是任何人可以规定的,不只是现在所谓的科学所表现的那样。所以没有验证是无法断定中医的科学与否。 再谈谈中西医的差异,两者的差异也是造成不少人不相信中医的原因之一。西医用解剖的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中医用观察的方法,研究人体的广泛联系。西医有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等等,而中医有其独特的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论等等,两者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之上。就好像建两座房子,西医用着钢筋混凝土,中医用着竹木土石,你能说竹木土石堆砌的就不是房子,或者这种房子是不科学的吗?自然不可以。现代人相信西医却否定中医科学性只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恰好与西医挂钩,物理生物化学的发展,让人们误以为只有微观的、精确的才是科学的,而中医这种于他们而言好像玄之又玄的学科,就变成迷信封建不科学的,这显然是不对的。试想,假如现代人受过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教育,熟读经典,看到中医的理论,想必不会嗤之以鼻,而是为之倾倒,为古人的智慧而骄傲。总之,中医与西医是在不同的哲学理论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妄想用西医的方法去理解和学习中医,那是完全行不通的。所谓中医的不科学,也只是在西方科学模式下判定的错误结论。 说说中医的特点吧,中医将人体内的脏器统称为五脏六腑(只是在论述经络时,才称六脏六腑),认为支撑人体生命和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是“经络”(也称经脉)。并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所有器官的生理、病理内容,全都包容在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学说之中。脏腑经络的数目不与解剖出来的实物相吻合,却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对应。中医研究人与天地自然的联系,研究人的脏腑与天的五气四时的关系,研究人的五脏与地的五味的关系,研究人体的七情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人体疾病与针灸按摩的关系,研究人体疾病与天然药物的关系,研究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生理机能、生命物质的适中、和谐、通畅的重要性,研究四诊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具有复杂化学成分的药物如何配伍、如何减毒增效,研究如何通过辨别证候进行立法处方选药,如何调整药物等等,这些都不是西医学的内容。中医治疗的是“病的人”,而西医,治疗的是“人的病”,这从本质上区别了中医与西医。而中医以此形成完整的可用的理论,直接证明了中医是有其基础的、有理可依的,尽管这理不为许多人理解。 最后再说一点,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作为为人类生命健康谋福利的医学,衡量其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就是效果。没有效果,再怎么说科学也只是无聊的空话,而有了效果,任你百般诋毁,也改变不了铁一般的事实。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是否有效,答案显而易见。所以,不要再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中医博大精深,我们只能认为现在我们还没有能理解或现代科学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的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出来的一门经验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几位丰富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段学习,我的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因异制宜等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静态。故西医学强调概念,注重逻辑与分析,分门别类、穷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质、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疾病分类、辨病论治遂是西医学优势。 中医学的预防观—治未病 中国文化主张适应、顺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及“虚邪贼风,

论中医的科学性

论中医的科学性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科学已经取代儒学而成为了最高的价值准则,中医也已淹没在科学主义的潮水之中。中医以自己的特色应用现代科学、科学哲学原理阐释和发展着传统中医体系。一些学者开始质疑中医的科学性,用近代科学的严格定义来界定中医是不是科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发展着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它的判断仅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中医的源头是哲学,由其哲学思想引导,再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形成,它的研究与发展处处引经论典。有些医术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其实真正对临床有明确指导意义的不会超过几千个字,这明显与现代科学相去甚远,直接导致其科学性遭到了质疑。 本文从中医的理论基础、起源发展、哲学性,以及中西医对比等几个方面来说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关键词:中医;哲学;科学 1.中医的起源、发展 中医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经验,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民族长期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医逐渐总结经验并升华成理论知识,通过长期的实践验证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然而,自从现代西方医学伴随着现代科学和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1。因此,说明中医的科学性就成了中医存废之争的重中之重。 中医理论主要是以古代自然哲学为基础,吸收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通过哲学辩证法的思想,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角度,从整体上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形成了一种研究人体复杂体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2。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学说在生命观念中的演绎;整体恒动论是在天人合一论前提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再认识,其特征是整体性及运动的系统辩证方法;而体质相异论也着眼于不同的人之间的体质差异性,从形态类型到心理、生理因素,个体的差异性是决定治法、用药的重要依据3。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4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

浅谈中医科学性 自然辩证法大论文

摘要 作为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留下的瑰宝,中医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议也从未间断过。结合中医和科学的基本定义,中医在实践过程和研究的结论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符合科学的。而科学定义不清、民族自卑感的影响以及中医被歪曲利用等因素,成为中医科学性问题争论存在的原因。中医应该看清现实,不必在科学性问题上做过多的纠缠,如何继承、如何大力发展真正的中医才是当前要注重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医;科学性;争议 中医是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留下的瑰宝,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带有浓厚的古代哲学色彩,所以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议从未间断过。自上个世纪初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有三次。第一次是20世纪初由北洋政府主导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第二次是1929年从行政上的“废止中医案”;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为了清除对象。进入二十一世纪,2006年张功耀等人发起的《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在全国各大媒体和网上火爆传播,引发了本世纪新一波中医科学性的争论。到现在,中医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依旧站定自己的观点,随时都有可能再爆发新一轮决定中医走向的争论。 每当提到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必然不能避免地涉及到中医和科学的定义。完整的说,中医应该称为中医学,它是产生在中国并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是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中医拥有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是在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及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医学理论体系。 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的定义都是人们从某一个侧面对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做出的论证和描述,其概念非常难以界定。由于科学本身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给科学下一个永久不变的定义几乎是做不到的,关于科学的定义也众说纷纭[1]。1888年,达尔文曾提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这句话指出了科学事实与规律的内涵,即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2]。《辞海》1999年版写到:“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而法国《百科全书》上则定义:“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明白中医研究的结论和结果在实践检验过程中也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从检验结果这一点来说,中医是具有科学的特质的,即来源于实践,符合科学的基本条件之一;从中医理论体系来说,中医学说包括藏象学说、体质学说和经络学说等学说在内,以其独特视觉反映了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另外,中医

中医理论科学性-科学是否等同于真理

中医理论科学性-科学是否等同于真理? 现在咱们就开始,今天我先要给你讲的就是科学是否等同于真理?因为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总是把科学和真理等同起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就是把科学盲目的和真理对等起来,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经常有人批评中医不科学,其实科学和真理是两个概念,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它们相关。自从五四运动以来,科学才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造成一个很大的影响,也正是五四运动以来,才不断有人扮演真理的卫道士,认为自己是真理的捍卫者,因为在他的脑子里面,把真理和科学是等同起来的,所以他们经常挥舞着科学的大棒,横扫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包括了各民族的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中医学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以至于不断的有人出来说要取消中医,甚至系统的学习过西方科技文化知识的人,对中医的科学性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这个我们还要专门再讲,中医到底科学不科学。 我们就先看一看科学的定义,在1999年出版的《辞海》里,对科学有这么一个定义,说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来反应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这是对科学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就表明了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的本质是知识。它的内容是什么?科学的内容是关于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也就是科学是关于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现象、这些事物之间它们的联系是怎样的?关于这个的都统统称之为科学。 那么真理是什么?真理实际上就是真实的道理,就是本质和规律,所以在哲学上讲,真理就是指的本质和规律,真理的表达形式是什么呢?真理的表达形式是范畴、定理和定律,这是真理的三种表达形式。所以说科学就是一个什么呢?科学就是关于真理的知识体系,我们简化一下刚才的定义就知道了,科学是关于真理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符合真理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这些所有的科学知识共同构成了科学的知识体系。但是科学和真理毕竟不能划等号,而是科学在描述真理,真理是被科学来描述的。 真理到底具有哪些特征?这个我觉得要知道,要不然怎么来认定它是不是真理?真理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真理只能够被我们人类发现,不能够被人类所创造,也就是真理是独立于我们的主观世界之外存在的,不是我们创造的,从唯心主义角度来讲可能是我们心灵变现的,但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讲,真理只能够被我们发现,不能够被我们创造。不会因为我们认同了,它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我们反对它,不赞同它,它就不存在,所以说这是真理的一个特征。 第二,不会因为它被发现的时代久远就会错误,也不会因为它被最新发现就更加正确。例如我们不能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是一个真理性的结论,但是我们因为它被发现的晚,离现在比较近,它就能够推翻牛顿定律,这是不可以的。就是说不能够按时代的久远,发现的早晚,理论的新旧,来判断它是不是真理,这是真理的第二个特征。

中医的科学性讨论

中医的科学性讨论 中医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经历来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但就中国的传统而言既没有“中医”这法,也没有“科学”这一说法,因而在中医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来就在中医是“科学”还是“非科学”的议论。①然而,自从现代西方医学伴随着现学和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的优劣、存废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医理论与建立在近现代数理统计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之上的西医,引起了人们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中医的科学性”,到中医的生死命运和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 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近现代科技裹挟着现代医学与西方文化一起传入中国,以之为参照对中医的诘难从此开始。关于中医废存之争是近现代科学与古老中华文明相遇引发的巨大思想激荡的一部分。”② 1中医的概念 中医是我国固有的医术,以治疗疾病的医疗办法。称为中华医学,或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医的中,不能只是表面地理解为中国这个国别概念。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以平为期,以和为重。可以说,中医学就是“和谐学”,强调阴阳平衡和谐、五行生克平衡和谐,人与自然、社会平衡和谐,人的心态平衡和谐等。中医就是要通过施养施治将不平衡调整为平衡,从而重新达到和谐、健康。《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和《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奠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奠定了中药的基本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论》),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总结和概括,主要包括阴阳五行、精气神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以及诊断、治则治法、预防等内容。 2科学的界定 要讨论中医的科学性,不仅要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特征,还要弄清楚科学性的判据。在西方,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效应迅猛发展,“科学”的地位日益升高,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也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西方科学的思想与各种西方学术思潮一同传入中国,对中医学界照成了不小的冲击。中疑论者根据逻辑实证主义学派、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等学者的科学与非科界标准,多否认中医的“科学性”。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科学”几乎成为了“可“有效”、“正确”、“有价值”,甚至是“真理”等象征各种美好词汇的同义语,学科或者事物如果能划归到“科学”范畴,则身价倍增,得到社会认同和国家,否则黯然失色,甚至有沦为“伪科学”而被取消的危险。③定义科学或者说科学,有两个基本条件是不可缺少的。一是科学必须是关于世界的系统化的知识;二是这些知识必须是能够得到检验的。 ⑤系统性和可检验性是科学最根本的特性,是科学作为一种认识系统的基本内核,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最主要的标准。系统性要求科学体系内部具有逻辑一致性,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使科学区别于零散的常识,区别于经验事实的堆积;可检验性要求科学体系与外部事实发生某种对应关系,具有稳固的经验基础,具有较强的经验预见性。系统性和可检验性作为科学最根本的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不易发生实质性的改变。⑥ 3 中医的科学性 3.1中医的科学性讨论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确立了系统性和可检验性作为评价中医科学性的两个基本特征。概括起来可以说,凡是满足系统性条件的知识可谓广义的科学,在此基础上还满足可检验性

浅谈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比较Word版

浅谈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比较 通过这六次课对《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学习,在人文、科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对了大致的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到自己受益匪浅。 我觉得作为一名医学生,这样的一门课程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众所周知,西方的医学是发达的,它给我们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给全世界带来的影响更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而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中国国粹---中医的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下面我来简单的谈一谈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一些相同点与区别,希望以后从事医生这个行业之后也能够对中西方医学方面的观点有自己的见解! 医学的起源来源于哲学,哲学方法从诞生起就分为西方哲学方法和东方哲学方法。在两种不同的哲学方法指导下,产生了西医和中医两种医学体系,其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人类健康。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现代科学来判断中医的科学性,中西医的存在都有着自己的精华。 一、起源相同 医学伴随着人类的生存而起源,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1、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2、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并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3、医、巫的

合与分

,医巫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同经历过的一段历史,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医疗知识才有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进而医巫斗争,逐渐打破束缚,确立医的独立地位,并走上继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或许这个理论在当今不是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给后人留下了如此多的思考与研究;4、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巅峰之作“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雅斯贝尔斯说)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堪为中医奠基之作。在西方,《希波克拉底全集》“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他的确解决了在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比较《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辨、临床实践。《内经》强调天人合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还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西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也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对中医中药科学性的思考

对中医中药科学性的思考 王 涛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关键词:中医;中药;科学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028(2007)05-0013-02 2006年4月,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张功耀教授发表了《告别中医中药》一文。提出“以文化进步的名义、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1]。10月6日,张功耀教授再次发出倡议,要求支持告别中医中药的人士进行签名,让中医药退出国家医疗体系,使其真正回归民间。一时间,在医学界甚至是全社会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10月10日,卫生部发言人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中药的言论和做法,至此,这场争论才暂时画上了句号。 纵观中医中药的近现代史,我们发现,类似的争论从未停歇过。并且,关于中医中药的争论往往围绕着同一个问题进行,那就是“科学”。中医中药究竟科学吗?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话题,却也是我们讨论中医药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对中医中药持有偏见的人普遍持有的一个观点是“中医学缺乏科学性,应该将其废除。”正如张功耀教授所倡导:“以科学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 其实,张教授并不是第一个对中医中药科学性置疑的学者。许多人,比如余岩、严复、鲁迅等都对中医的科学性提出过质疑。香港肾科专家陈文岩在2001年3月3日的《信报》上更有以下论述:“病不因人分黑白,岂能脏腑有西中”[2],进而断言“世界上没有两种医学”,言下之意就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种同时符合科学却又相互矛盾的医学,既然西医是科学的,那么中医必然是不科学的”。 1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坚持的一个原则 首先,在我看来,中医是否科学似乎并不是其发挥临床疗效的必要条件。在现代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保障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重任就是完全由中医来承担的,因此,中医的有效性是勿庸置疑的,完全没有必要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来验证其“科学性”。 环顾四周可以发现,在西方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是极少数仍然被广泛认可的传统科学之一,在传统医学领 收稿日期:2006-11-23 作者简介:王涛(1979-),男,河南安阳人,硕士学位,助教。域更是一支独秀。这是为什么呢?临床疗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命题。中医学的价值决不在于她是否能用现代科学解释,而在于它的治疗价值。“有为才能有位”,我们现在对中医进行研究也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它的临床疗效上,而不是对西方科学的刻意迎合。 2 什么是科学 当然,如果非要推敲中医是否科学的话,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回答下面的问题:什么是科学?世界上是否只有一种科学(世界上是否只有一种医学)?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科学。 “科学”这个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问”、“知识”。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但由于科学本身受到哲学、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影响,因此,至今还没有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给科学下定义是无益的,也是不可能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科学不是一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通过更深入的思考可以发现,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体系具有其局限性,它的发展离不开在一定宇宙观指导下形成的哲学方法(除了宇宙观以外,哲学方法的形成还要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哲学方法一旦形成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指导人类实践,哲学方法这种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易经》中有非常恰当的表述,“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说,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几乎所有知识的获得,都受到特定宇宙观支配下的哲学方法的影响,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当然也不例外。 总的来说,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宇宙观不外乎两种,古希腊“天人对立”的宇宙观和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他民族的宇宙观都是介于两者之间,要不从属于古希腊,要不从属于中国,不能自成体系。在古希腊“天人对立”宇宙观的指导下最终形成了现代西方哲学,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对抗性的文化特征,例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 · 13 ·

如何看待中医科学性的争论

如何看待中医科学性的争论 中医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医学手段,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在中国的医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然而,其理论基础与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差别,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论一直没能平息。 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争论,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说一下自己的一些见解。 1、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主要有以下标准:形式逻辑主义划界标准(即科学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和证伪主义划界标准(即科学不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中医的理论和成果是古代中国人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和提炼出来的。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积累,中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强大的理论体系。而与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实验的基础上不同,中医的学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血气经络的基础上的。所谓的“阴阳五行”,是中医对事物按照其性质进行划分、归类后,在哲学意义上的一个描述,并不能在实际中找到的特定的事物与其概念相对应;至于“气”和“经络”,在解剖学中并不能找到真实的对应,而是古人根据人体实际情况,假定其存在,并在之后的过程中对应其存在进行治疗,得到了好的疗效而定义的。 所以,经过上面的论述,人们并不能利用实际方法证明中医理论基础的真实存在性,所以按照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划界标准,中医都不能划为科学范畴。 现代科学的建立依赖于生物学,生物学依赖于化学,化学又依赖于物理学……而与此不同的是,中医的理论自成一系,不能与其他的科学体系形成紧密的联系,从此方面上讲,中医也不能划为科学范畴。 然而,关于中医是非科学,但能否被冠以一个“伪”字,我觉得还不能够准确的做出定论。 “非科学”与“伪科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关于伪科学如何定义,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一说法是:凡是把非科学说成科学,这便是伪科学,如此说来,中医便被纳入了伪科学的范围。但是,另一种说法是:凡是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把非科学说成是科学,即时伪科学。我比较偏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伪科学”一词带有很强的贬义成分,说到伪科学,更多的是在道德的范畴,而非科学的范畴了,社会上有的人图谋不轨,想利用假的科学谋取私利,或是谋求虚名,其所利用的才是被广泛认同的“伪科学”。显然,中医显然不同于上述情况,因为中医的存在显然不是出于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因此,我觉得中医也不是伪科学。 伪科学还有个概念,就是明知已经被证伪的科学理论,出于个人利益,利用非科学手段(行政力量、话语权)来维护这一科学理论,打击与此理论相左的科学理论。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也不是伪科学。 因此,我认为,中医既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而是非科学。 2、对中医的划界问题重要吗 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论一直沸沸扬扬,各方人士互不相让。 我认为,大家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中医的治疗理念治疗方法和现代医学截然不同,俗话说,“西医治已病,中

中医科学性论证

中医科学性的论证 中医学作为五千年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民众的疾苦,其治病救人、医治疑难杂症的案例也是不胜枚举,而且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中医学发展的每一步无不浸透了时代的印记,深深扎根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现代微观科学的发展,很多人却开始怀疑中医的科学性,包括一些西医甚至中医工作者,而且由于中医学界良莠不齐的医务人员、道德观念的沦丧,中医正在走下坡路。中医人才后继无人,庸医泛滥;中药种植,开采,炮制的不规范,直接导致中医治疗效果下降,加重了社会对中医的不信任,而且,一切向钱看,笑贫不笑娼的世风,以及社会监管不力也使得一些失去良心的人打着中医的牌子招摇撞骗,极大的败坏了中医的声誉。这一切的一切都导致了社会上开始对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争论不休。 在此,我有必要从科学与非科学标准的角度来论证中医的科学性。要论证中医是否是科学,首先得回答中医是什么,科学又是怎么定义的,具有哪些特征,然后再验证前者是否符合后者的标准。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还有它合乎科学的指导思想。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至于“科学”,科学界和哲学界目前对此词并无严格统一的定义,这里我们可以借用科学的几大特性来表述:客观性,即一切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可验证性,即科学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必须是可验证的;存在一个适用范围:也就是说可以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普遍必然性: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它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 第一是客观性,中医一般是通过“望闻问切”、“司外揣内”等方法进行观察病情,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认识疾病,依靠“尝百草”确定药物的性质和

浅谈真实世界研究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8, 8(8), 679-682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044378494.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044378494.html,/10.12677/acm.2018.88114 Real World Stud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uxian Qi1, Hong Zhang1, Xiaochun Liu2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Yueyang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Acupuncture and Massage Department, Jin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Sep. 14th, 2018; accepted: Oct. 10th, 2018; published: Oct. 17th, 2018 Abstract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an be said to be a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research.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by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ave a high reliability, which is also a great advantage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which i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em-pirical research. In particula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large multicenter samples have been favored by many medical researchers for a long tim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s also widely used as a guide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has been de-veloped gradually, but because of its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ts advantages have not been brought into full play in clinical practice. Some high-grade clinical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lacks practical clinical value.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have turned their attention to real-world research (RWS, Real World Study). Now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real-world research methods. Keywords Real World Researc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Review 浅谈真实世界研究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漆舒娴1,张宏1,刘晓春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上海 2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针灸推拿科,上海 收稿日期:2018年9月14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10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7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