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做时代的好教师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62年前的那个夏天,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6000多人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乘专列从上海迁往西安。至第二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交通大学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也在党和国家的精心安排下,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

从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到黄土地上的寂寥古城,从东南自古繁华、已经扎根半个多世纪的上海,举校迁往三千里之外、之前没有任何姻缘的西安,这期间,在物质上和心理上要经历多大程度的落差,也许只有亲历者才能知道。但是只要党和国家一声令下,许多老教师义无反顾地卖掉了上海的房产,携妻负子来到西安,有的老教师身患糖尿病,一边打着胰岛素一边身先士卒搞实验。教授带头西迁,学子踊跃随行,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这种无私的大局观,前所未有,后亦罕见。“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是祖国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先大家后小家,把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责任,当成年轻人的责任,当成知识青年的责任,交大师生的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在任何时代都足以光芒四射,令人热血沸腾。也正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交大人塑造出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几乎以一己之力,撬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又在后续的岁月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

发展。

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西部能不能兴旺繁荣,决定了中国梦实现的速度和高度。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西安交大、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与责任。而西迁精神,必将鼓舞更多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国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创足以慰藉家与国的伟大事业和幸福生活。

学习西迁精神,领会其实质内涵,作为新时期的一线教师,在新课改倡导创新的形势下,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国家强大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创新型教师。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老师呢?

首先,要有理想信念。

习近平: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

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在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基,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古人讲:“贤希圣,士希贤。”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我们的教育才会灿烂,我们的学生才有希望。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在中国教育史上,被人们所称道、为历史所铭记的好老师,无一例外都是把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果一位教师自觉选择了为他人、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并以此为人生大乐,那么他的人生就有了永恒价值,他所从事的这一职业就获得了伟大意义。今天,在亿万人民向着民族复兴梦想迈进的征程中,教师既是筑梦人,也是追梦人、圆梦人,广大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传播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从事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的教师,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教师

应该有文化自觉,了解、欣赏乃至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去中国化”保持高度警觉。教师亦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造就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培养对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有归属感乃至有信仰的年轻一代。

二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习近平认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

习近平: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如果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

人格素质要放在首位,它是教师素质的起码保证。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影响力是强大而深远的,从人格方面尤其如此。好的教师可以使学生感到人性的美好,不称职的教师却能使学生过早的看到和领悟到人性丑恶的一面,甚至会由此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

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

第三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所以,习近平衡量好老师的第三条标准,就是要有扎实学识。

习近平: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1、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2、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的实施

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第四对学生要倾注全心的爱。

习近平说,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1、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孔子之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关键在于他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博爱之心。他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他对学生不分智愚,不分长幼,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一概热心教诲和鼓励。

2、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

3、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无数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是一种很伟大的教育力量。曾经有个学生因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顶撞了老师。而这位教师

没有作任何解释,只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良久,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缺点。

4、教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学生的责任感上。有一位老师在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某个问题时,没有讲清楚,他马上就在一个孩子的目光中看到了迷惘,他觉得辜负了孩子的信任,自责自己备课的疏忽。多年来,在他的面前一直浮现着这双迷惘的眼睛,这使他深深地愧疚,暗下决心绝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第一,重新反思课堂教学的本质。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不少教师把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惟一目标,至于学生是否乐意学,会不会学,善不善学,教师很少考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时时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乐意学,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第二,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主战场,但它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惟一途径。教育教学应当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渗透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之中。

第三,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会探索未

知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比学会一门技能更为重要。因为今天的学生将要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挑战。

2、在反思中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也就是说,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如教材里出现的东西是否都要教?是否可以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再者,书本上、教参上说的是否都是“真理”?例如不少教参把《凡卡》、《卖火柴小女孩》的中心思想确定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事实上文章里所反映的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客观存在着。我认为像这一类文章,有超越社会制度的价值,如对弱者、贫穷、不幸的关心,对幸福的期望和追求。

3、讲究一个“思”字

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某跨国公司在辞退一位员工时,老总和员工有这样的精彩对话:“我有30年的经验——”“不,你只有一年的经验,只是将它重复了30次!”读来令人深思,我由此联想到有些教师为什么教了几十年书,教学方法总是老一套,缺乏新意,教育教学实绩平平,恐怕与他对自己现有教学方法不能经常反思有关。

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弘扬西迁精神,艰苦奋斗不断创新,争做时代的好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