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质量

分析

https://www.sodocs.net/doc/04555563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07-08学年下学期市直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08-07-10 09:45:10| 分类:教坛杂俎|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依从“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回归语文教材”的命题思路,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和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紧扣《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且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紧密结合,在总体方向上与发展趋势保持平衡,而在坚持与去年题型基本相似的基础上,既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继续又并有创新和发展。“稳中有变,稳中求新”,有着自身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关于试题的评价

(一)试题结构与赋分

(二)试卷特点

1.关注课改。试题的模块设计与课改对应,试卷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写作三大块,突出了模块教学特点,突显了新课程的要求。

2.注重积累。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卷首先突出对语文的积累的要求。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中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开阔视野,增强文化意识,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激活能力。试题注重将课内知识积累和课外能力的迁移结合起来。检测范围为高中语文第1、2 册,考题基本兼顾了两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同时注意对能力方面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体现了认真读书与认真听课的意义,对转变语文学习的不良习惯有较大作用。如默写8分、基础知识15分等均考查文本内容。文言文阅读、翻译体现了考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而且通过“一句话概括”的题型来检测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诗歌鉴赏题是考查两首唐朝绝句对比阅读,选材范围扩大了。尤其是其第(2)小题,简要分析两首诗歌在“虚”“实”手法运用的特色。思辨色彩浓郁,且设题巧妙。答案开放度大,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考生对诗歌的分析评价有更大的空间。

4. 回归语文本位,倡导关注生活试卷注重回归教材。试题几乎都可以用教材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试题恰当地选用了课本中的语料。字音字形辨析题、词语熟语选用题所选字词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字词,切合《考纲》“常见、常用”的要求。课文默写、文言文阅读等考点的试题,大都能凭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熟练掌握而准确解答出来。另外,现代文大阅读的多项选择题也延续往年与教材课文内容结合考查的做法,今年的选文为小说《香雪》。

除了与课本的联系更加紧密之外,试卷更有意识导向关注生活。试卷在选材方面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生物、文化、体育、环保、教育、家庭等多个知识领域,信息含量大,对于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具有积极作用。

如三篇阅读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诗歌鉴赏由往年的一首变为两首诗歌的阅读。第21题汶川地震,作文“用观察的眼光,发现你我身边的文明细节……”这些都在引导语

文教学关注生活、开阔视野,积极开发语文资源,使语文立足课堂而走出课堂,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总之,这种回归教材、导向关注生活的试题,做到了融文学性与现实性、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既有助于进一步感悟语文学科教与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有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检测功能,有益于学生考出好成绩,有利于鼓舞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还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是一份受到普遍肯定的试题。

二、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试卷分析在市直属中学的赣一中、赣三中,赣四中和师院附中里头随机抽取了6个考场共239名考生的试卷进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如下:

1.成绩分析

表一:总体得分情况

表二:各分数段人数情况

表三:各小题得分情况

表四:各大题得分情况

2.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从选择题阅卷看,做得好的是文言文整体阅读,满分的学生有但不多,30分以上的学生有不少。答题较差的是基础题,第5小题(辨析病句)大部分学生丢分;社科文阅读没有注意从文中寻找对应的句子,所以无法找出正确答案,特别是第8题错得较多;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辨析,大多数学生不解“引”的意义,可能复习时未细读课文注释,平时基础不扎实,能力不足所致;整体阅读第12题丢分多。选择题得分低的仅为3-6分,甚至有部分学生得零分,估计是时间不够,复习也不全面、透彻,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文言翻译的得分也不够理想,学生字字落实的翻译习惯尚未形成。

诗歌鉴赏题考察学生对诗歌得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分值为6分。题目难易度适中,绝大部分考试能找出王诗中最能体现离愁得字,并做简要分析,也能阐述两诗在虚实结合中得各自特点。但考试在答题时也存在以下不足:答题技巧欠缺,阐述不够充实,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例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很有特色”生搬硬套术语,以读后感代替鉴赏分析,混淆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答非所问,今后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加强指导。

背诵未能与默写结合起来,名句默写《阿房宫赋》两句、俄国作家契诃夫,教师、学生重视不够,因此失分严重,错别字也较多,只有第(5)小题做得较好。

对文学作品阅读题的16题,部分考生能分点答题,能套用题中概念;基本能理解题意;基本能联系全文答题。部分考生答题思维敏捷,能另辟思路答题。但大多考生答题过泛,过于笼统。机械第套用题中概念,比如承上启下,总领全文,过渡,前后照应等。在分点答题时,有的答题要点重复,错别字太多,如“铺垫”写成“铺店”或“铺毡”,“承上启下”

写成“层上起下”。17题能结合原文分条分点答,条理清晰。由于题目难度不高,所以学生能从文中或多或少得选取一些信息,并通过摘录原文语句来归纳概述。但针对一个问题,多数人只能找出一点,或只队这一个方面进行探索,无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学生无法把握关键词语的重要性,因而在答题时,只能看到一些表面上的信息,无法深入到文中的语句里去找到信息点。未能把握关键词的重要性,因而不能全面的思考问题。做18题时能够从原文中分析出要点,普遍概括的比较全面。没有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对主题理解不清,不能从正面肯定。但也有不少人审题不清,没有充分理解题意。19题的正确答案为AD,选A的多,答得很好,说明,学生对“借助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境” 这种手法理解到位。部分错选CE,说明他们对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还掌握不够,对比拟手法和主题理解不够。出现这些差错的原因是学生未能细读文本,冷静作题,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还不到位,艺术手法的分析不够准确,这与不能静心阅读文本有很大关系。

语言运用与表达部分的20小题,大多数都审题清楚,表述简明,准确,也有些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答非所问,抓不住主要信息,或忽略了字数要求;大部分同学答21题时能按要求答题,但错别字比较多,修辞格的运用不明晰。也有的字数过多,还写了一大段,不符合标语的简洁写作要求。

考生写作文时能结合时事热点,符合文章合为事而作的写作要求,体现了中学生关心天下事的高素质。生活细节能融入文中,使文章亲切自然,感染力强。部分学生文笔不错,语言优美,采用层进式或并列式的结构,材料新颖,能与观点联系紧密。关注社会热点,巧为观点服务。以小见大,针砭时弊。主题鲜明,思想健康,能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并以之入文,抨击不讲文明之风,褒扬文明风尚,对文明的思想认识深入人心。基本能达到规定的文章字数,立意深远,风格“大器”,有理有据,说服力强,条分缕析,逐层深入,挖掘深意,基本不会离题,最高分判得56分,文思活跃,独辟蹊径,结构严谨自然。低分作文较少,但是中庸作文较多。有话可说,字数充足。

不足之处是取材基本相似,文题开阔却视野狭窄。涉及文明只有“公车让座”、“不乱扔果皮”等简易、俗滥题材。立意的深度不够,文章只能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没有思想性。文章空话、套话、大话连篇,文章犹如政治家发言稿,毫无文学性可言,无法忍受。还有部分学生文章措辞不文雅。卷面不够整洁,内容之间毫无关联。材料陈旧,且不会改

用。套作现象频出。言之无物,泛泛而论,东拉西扯,胡编滥造。运用材料生拉硬套,不注意选材角度,立意肤浅,缺乏深度和新意,千人一面。无论叙事,还是议论还有相当一批学生停留在小学水平,思路含混不清,文章毫无构思可言,下笔随意而行没有很好审题,出现了不少逆命题的文章,如《文明的堕落》文章泛泛而谈,多观点,欠具体。如《文明是天,文明是地》《文明是云朵》《文明你我》《文明是人类》……言之无物,内容贫乏,立意不高远,泛泛而谈,甚至东拉西扯。立意不高,行文平淡,事例缺乏,单一化严重拟题宽泛,行文空洞,缺少具体感受。议论题材与记叙、小散文文体混淆严重。答了出现牵强联系抗震救灾时间的文章。不能化用课本的材料,活学活用。设题的形式较好,但内容太老套。平时学生阅读不够,体验不深。亮点作文太少。不爱思考、缺读少练是作文低分的死敌。不能学以致用,视野狭窄。读书读报关注社会少。对社会现象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没有独立思考。大众话题写出俗烂文章,是近年来考生难以克服的问题。说理泛泛而谈,多观点,说理的方法要求不明确。不摆“事实”,未阐发道理

三、关于今后的应对策略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加强教学研究。

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切实领会其精神实质,正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研读《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深入钻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模块教学的意义、目标、性质、特点、地位及作用,从宏观上把握各模块之间的联系和教学要求,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提高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彻底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1.要从三维目标出发,做好整体教学设计。在整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三维目标以及各个专题提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有效地实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要以主题为依据,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是对模块内容的进一步划分。是模块大主题下的小主题。因此,单元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本单元主题而展开,解决好单元主题的教学问题,同时也通过解决每个单元问题,达到有利于整体上解决模块的问题。

3.要以问题(专题)为抓手,做好板块教学设计。也就是从专题出发提出(切分)的一个个问题。以问题为抓手,设计好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好具有丰富内涵的情景,提出具有深厚底蕴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思想情感认识方法等方面的冲突,形成解决问题的冲动和驱动力。

4.要围绕目标,做好课时教学设计。尽管三维目标模块教学主要是在主题、单元(专题)、板块(问题)的层面上展开教学设计的,但最终还是要通过课时来完成,只有课时教学才是实施和完成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主渠道。因此,我们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地做好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要帮助、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较好地到达知识、技能目标。

(二)研究课标和新大纲,明确高考改革的方向。

备受关注的《2007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已经出台了,要切实领会其精神实质,强化新大纲的解读,正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难度。不断提升驾驭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三)注重课本,夯实教学基础。

基础知识是考试的载体,必须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为不少题目是“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尤其是文言文阅读。再如默写题,阅读与语言应用的解答也需要整合语言基础知识。所以一定要重视课本,回归课本,认真研究课本内容,仔细分析、筛选课本中涉及的知识点、常考点、能力点、应用点、链接点,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勤动脑筋、学以致用,适应考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的情况。积累好基础知识,如成语。加强修改语病的教学,加强古诗文的阅读与鉴赏,特别是翻译和鉴赏(包括古文和古诗),明确课前预习要求,加强课后复习的要求和检查的力度。。

(四)加强作文的规范化训练。

1.审题的训练:一道作文试题常常可以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或“要求”)三个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哪一项审读漏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符合文体要求

高考写作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用体裁的文章。但“自选文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具有选择文体的自由;二是学生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遵照这种文体的“体式”去写作,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文体的意义打过一个浅显的比方,他说,对于写作者来说,文体是很重要的,如同木匠一样,桌子就是桌子,椅子就是椅子,你不能把桌子做成了椅子。

(五)加强文学名著的教学和文化经典著作的教学。

1.文学名著的教学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这是大纲规定的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名著导读”是人教版的重要栏目,与“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明确指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在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

2.文化经典著作的教学

因为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化成果的标志,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在青少年阶段读这样的书,可以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是人生终生受益。

(六)加强积累梳理,注重探究发现。

根据课标的精神,新教材设计了15个梳理探究的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树立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有的侧重探究文学和文化现象。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提高对语文的整合、鉴赏、领悟、创新能力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