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_张凤阳

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_张凤阳

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X

张凤阳

摘 要:面对强势的/民主0和/自由0,该怎样测量/共和0的思想温度,并把握其在现代

公共生活中的平衡功能呢?/公共性0是共和主义的基本价值关怀,古典共和对这个议题的索解导

出了两种交叠互补的治国路线。一是/德治0,即通过美德教育,引领公民对公共利益做出优先选

择;二是/法治0,即通过混合均衡,防范公共权力蜕变为操控在个别人或个别集团手中的私器。

可以说,正是这两个方案的互补性复合,构成了古典共和传统的完整的弹性框架。在近代政治大

变革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用公共意志支持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政制模式,但这种模式不能很好地

解决后革命时代的国家治理问题。相形之下,消极自由主义者力主实施一种分权制衡的宪政共和

方案,但消极自由的过度膨胀,又在当代社会衍生出了某种/公民唯私主义综合症0。因此,在新

的时代条件下重申并发扬共和传统,应该恰当把握温良中道的共和气质,/共和0的思想温度堪称

健康公共生活的显示器与调节器。

关键词:共和主义 激进民主 消极自由

作者张凤阳,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南京 210093)。

X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政治文化研究:基于共和主义的理论视角0(07BZZ007)的阶段研究成果。1 一般认为,汉斯#巴伦(Hans Bar on)1955年发表5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转折6一文,标志着公民

共和主义复兴的开始,而波考克(John Po cock)、斯金纳(Q uentin Skinner)、佩迪特(P hilip Pettit)、米歇尔曼(Fr ank M ichelman)、森斯坦(Cass Sunstein)等人,则被看作是推动公民共和主义复兴的重要角色。关于当代西方共和主义的复兴,国内学者刘训练博士做了系统的梳理(参见刘训练:5共和主义的复兴6,载于马德普主编:5中西政治文化论丛6第4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o 在当代中国学界,提出并探讨/共和0议题的早期代表性著作有施治生、郭方主编的5古代民主与共

和制度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等;代表性论文有5论共和国)))重申一个古老而伟大的传统6(载于王炎编:5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6,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等。这些成果对后来的相关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引 言

大略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一种复兴共和主义的思想努力在西方知识界悄然涌动,历经半个

世纪的发展,现已汇聚成一股蔚为大观的政治文化风潮。

1若干年前,/重申共和传统0的声音见诸中国知识界,嗣后,相关讨论渐趋升温,及至今天,也演化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

o但是,社会条件不同,价值偏好有别,理论关切的重心也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分殊。在今日世界,#79#

共和传统的复兴或重申大致有两条进路,而这两条进路,就其主导取向而言,似乎分别对应了西方和中国两种不同的情境。

在西方历史上,共和主义本是一个古老的政治传统。但是,随着自由主义获得现代政治话语的操控权,这个传统即使没有灭绝,至少也在相当程度上被屏蔽了。因为这个缘故,当晚近的某些西方思想家谈论并着力推动共和主义复兴的时候,自由主义就很自然地成了他们必须直面的主要对手。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自由主义的狂飙突进,使当代西方人患上了一种/公民

唯私主义综合症0。

1因此,如何塑造肩负责任的积极公民,以发展一种堪与自由主义抗衡或媲美的政治哲学,便成为当代西方共和主义复兴策略的要点。

o在这种策略的引领下,民主参与作为校正/消极自由0的良方,不仅为共和主义首肯,而且被安放在了一个显赫的位置。

?但是,这样的进路切合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情境吗?

自五四运动以来,对/德先生0的高扬成为中国进步政治文化的主旋律,而取代帝制的/共和0,除作为国号或政体种类还被人们提及外,其独特而丰富的价值蕴藏事实上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当代中国,作为制度安排和治理模式的/民主0,被附加了/社会主义0、/中国特色0等若干约束条件。这很重要。但即使如此,/民主0本身的正当性不仅被确认,而且还逐步演化成了借以合法表达各种价值理念及利益诉求的最具开放性的政治言路。所以,如果超越单纯的学术兴趣来讨论/共和0,那么,对当代中国知识界而言,更富现实针对性的本土关切,似乎不在追究/共和0与/自由0的紧张,倒是要辨析/共和0与/民主0的差异。直言之,开辟并拓展/共和0的话语空间,以缓解/民主0的压力、弥补/民主0的不足,应该成为我们的研究重心。

无论在逻辑意义上还是在历史意义上,/公共性0都是共和主义的价值中轴。围绕这一中轴,古典共和传统衍生出/德治0和/法治0两条交叠互补的治国路线。在近代政治大变革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将古典共和的美德诉求急剧升温,不仅以道德正义论证暴力施用的合法性,而且用公共意志支持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政制模式。但这种模式不能很好地解决后革命时代的国家治理问题。相形之下,消极自由主义者对以德治国不抱奢望。他们冷却浪漫的道德热忱,从人性恶的假设出发,力主实施一种分权制衡的宪政共和方案。因此,如果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也许可以说,激进民主主义的诉求过/热0,而消极自由主义的逻辑则太/冷0。本文将建立一个解释框架,着重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对共和传统的嬗变进行考察和描述。但作为学人,笔者亦打算就下述价值论问题作回应性思考:面对强势的/民主0和/自由0,该怎样测量/共和0的#

80#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1

o?哈贝马斯:5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6,童世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669)670页。大体而言,/对立0与/亲和0是公民共和主义的复兴者应对强势自由主义的两种典型姿态。前者如波

考克;后者如斯金纳和佩迪特。波考克强调公民美德,揭示了偏爱积极参与的共和主义理想同偏爱消极自由的自由主义立场之间的紧张关系(参见波考克:5德性、权利与风俗)))政治思想史家的一种模式6,载于应奇、刘训练编:5公民共和主义6,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斯金纳基于自由国家的优先地位,论证了/消极自由0与/积极自由0之间的某种兼容性(参见斯金纳:5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6,李宏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而佩迪特则超越/消极自由0与/消极自由0的二元划分,开辟出名为/免于支配或依附的自由0的第三条路线,尝试性地建构了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共和理论(参见佩迪特:5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6,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以上这些代表性人物的共和主义复兴策略虽有所分别,但他们却共同意识到,挡住他们去路的超级对手是自由主义而不是民主主义,这一点没什么疑问。参见哈贝马斯:5包容他者6,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1页。

思想温度,并把握其在现代公共生活中的平衡功能呢?

一、环绕/公共性0中轴的/德0与/法0

在法国大革命进程中,曾发生过一场如何处置路易十六的大辩论。雅各宾领袖罗伯斯庇尔

慷慨陈辞:/从前路易是国王,而现在已经建立了共和国0。

1他质问那些打算宽恕国王的国民公会代表,如果路易被判无罪,革命人民岂不成了诽谤者?因此,必须对路易实施/闪电一样0的打击,使之/化为乌有0。罗伯斯庇尔郑重提议,要在革命烈士为自由牺牲的地点,/让路易对世界作出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榜样,并为了纪念这一难忘的事件,建立一座纪念碑,来加强各

国人民对自己权利的认识和对暴君的憎恨,使暴君们的心里对人民的审判感到恐惧0。

o于是,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

在某种意义上,处决路易十六乃标识政治现代性的一个革命象征。它不仅高度凸显/共和0与/王政0的二元对立,而且将/推翻帝制走向共和0嵌入人们的现代意识,使之成了追求文明进步的一个必然选择。君主国是/私天下0,共和国是/公天下0,两者迥乎不类,高下立判。这是现代人的某种已成定势的惯性思维。缘此,一个无法抑制的联想便反复涌动)))君主腾出的地方究竟由谁来填补?施密特(Car l Schm itt)在论及政治现代性问题时指出,/王权时代已经

终结,因为已经不再有国王,而且除非借助人民的意志,没有任何人有勇气做国王0。

?明言之,/一切权力来自人民的信念0,就其政治正当性辩护功能来说,类似于传统时代/一切权威来自

上帝的信念0。

?此乃现代政治的一条自明公理。依据这条公理,/共和0与/民主0犹如孪生姐妹,其关系之亲密,足可用唇齿相依来形容。但是,/共和0的这种现代讲法可以不加修饰地推衍到古代吗?

在政治过程中,所谓/人民的统治0,通常要落实或转型为/多数规则0,这是/民主0治

理的最基本的/程序共识0。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人们最早就是按照人数标准来定义民主政体的。直到今天,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不仅依旧充当/公共性0的代言者,而且,它作为政治合法性理据的位阶事实上还被现代民主人士拔高了。古典共和主义者承认并强调,共和国既为/公天下0,那就理当把/公共性0奉为立国之本。这没有任何疑义。但是,统治者的人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构成施政取向的约束条件,却有待深入探究。古典共和主义者一再追问:君主当权、贵族当权可能会谋私,难道平民当权就不会谋私吗?如此看来,在政治实践中有没有确立并贯彻公益为本的治国宗旨,远比多少人分享执政者的名义来得重要。这是亚里士多德特别强

调的政体分类原则。

?在已经变成教科书版本的现代论述中,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学说往往被给出一种技术化理解,于是有/二分法0或/六分法0之类的简单解释。这种解释固然通俗,却也不免有些肤浅。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基于治国宗旨而将政体划分为/正宗0和/变态0两类,挑开了共和传统的一个首级议题。倘把这个议题解读为广义的/反腐败0,那么,古典共和主义就此所做的通盘考#81#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

1

o

?

?

?

?罗伯斯庇尔:5革命法制和审判6,赵涵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5页。罗伯斯庇尔:5革命法制和审判6,第114页。施密特:5政治的概念6,刘宗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5页。施密特:5政治的浪漫派6,冯克利、刘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3页。参见萨托利:5民主新论6,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95页。参见亚里士多德:5政治学6,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32)134页。

虑,便可归结成环绕/公共性0中轴的两个最基本的治国方案。一个方案的进路是:为确保/天下为公0,怎样通过教化和培养,引领公民对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做出优先选择?另一个方案的进路是:为免于/天下为私0,如何借助混合与均衡,防范公权蜕变成操控在个别人或个别集团手中的私器?前者为/德治0方案,崇尚/积极0的进取;后者乃/法治0方案,偏重/消极0的守卫。可以说,正是这两个方案的互补性复合,构成了古典共和传统完整的弹性框架。

在当代社会,为矫治/消极自由0的缺失,一些思想家顺着/积极0进路来发掘古典共和

遗产,颇为强烈地凸显了/公民参与0和/审议民主0在健康公共生活中的地位。

1按照阿伦特的说法,/公共性0意味着穿透/被遮盖的存在的阴影0,因此,/共和0所展示的政治舞台,本

质上是一个/任何东西都可为人所见所闻0的透明空间。

o这个透明空间一方面将公民聚合起来,使之在对话和商谈的互动情境中作出关乎公共事务的集体决策;另一方面又把公民区别开

来,使之在成就荣耀的不懈努力中展示自己服务公共事业的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

?这样,积极公民便成为共和主义的必然诉求。古代共和国的政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好0公民不仅享有参政权利,而且一定得采取参政行动。他要学修辞,掌握论辩技巧;还得劳筋骨,苦练杀敌本领。当然,最为根本的,是要养成大公无私的优良品格和赤诚无畏的爱国情怀。所以,霍诺汉

(Iseult H onohan)强调,应把/公民共和主义0视为共和传统的一个实质性部分。

?单从理想的角度作考量,公民美德仿佛是达成良政善治的可靠条件。因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不可能腐败,即使当权,也不至变成吃羊的牧羊狗。进一步说,普通公民若奉公守法,已能维系良好的公共秩序;而精英人才要是一心向公,则优善的国家治理就更有保障了。正因如此,培养好公民的/育人工程0便成了共和国常态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有落差。偏爱/哲学王0的柏拉图,晚年曾对混合均衡政制给予肯定;及至亚里士多德和

西塞罗,这样的制度安排不仅得到褒扬,而且被推举成了现实可行的最好政体。

?在共和主义的视域中,这是一条有别于/德治0的/法治0路线。其正面辩护逻辑是:共和国既为全体公民所/共有0,那么,公共权力就应为全体公民所/共享0,公共事务则当由全体公民来/共治0。但以制度设计理路论,/混和0与/均衡0的隐蔽旨趣,实际上不在/积极扩张0而在/消极防御0。它提示人们,/公共性0宗旨的有效守护,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应落脚于防范各种形式的公共权力/私有化0)))/僭主化0、/寡头化0以及/平民化0。

可以说,对各种形式的公权私有化都保持高度警惕,乃/共和0制度设计的精髓。由此入手,以佩迪特为代表的当代共和主义者特别申述了/共和0与/自由0的亲和关系。他们强调,假使公权私有化在某个维度上恶性膨胀,政治生活中便会出现不受约束的独霸势力,专制和奴

役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共和国只能被恰当地理解为/无支配0的自由国。

?用不着复杂的推论就能明白:既然保障公民自由的可靠办法是对政治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专断意志施以有效约束,#

82#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1

o

?

?

??

在这个问题上,/审议民主0、/协商民主0等等,不过是/弱0表达;还有一种/强0表达,就叫作/强势民主0(参见巴伯:5强势民主6,彭斌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5)165页)。参见阿伦特:5人的条件6,竺乾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8)39页。参见阿伦特:5人的条件6,第32页。See Iseult H onohan,Civ ic Rep ublicanism ,N ew Y or k:Ro utledg e Pr ess,2002,pp.4-5.参见柏拉图:5法律篇6,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1)94页;亚里士

多德:5政治学6,第132)134页;西塞罗:5论共和国 论法律6,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0页。

参见佩迪特:5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6,第40)41页。

而不论这个意志看起来多么神圣,那么,/德治0之于良好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就不能过分高估。唯依法治/政0、依法治/权0,才构成/共和0安邦方略的根本。这是宪政共和主义的基本论点。

历史地看,宪政共和的/分权制衡0源自古典共和的/混和均衡0。从亚里士多德、波利比乌斯到西塞罗,古典共和主义者特别忧心的一个问题,是政权在僭主、寡头和暴民之间的恶性

轮转。/混和均衡0就是作为防范此类政体衰变的制度化举措而提出的。

1实际上,这是一种基于联合政府平台的多元共治模式。一般说来,若少数权贵渐成嚣张气候,古典共和主义者便乐见多数平民的反向牵制作用。可是,如果一味强调/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0,o那就有些走过头了。依据古典共和主义的治国原则,/共和0所高扬的/公共性0,是同任何群体的一己之私相对的,不管这类群体是公民成员的少数还是多数。直言之,一旦背离公共目标,个别人的利益要求为/私0,少数人的利益要求为/私0,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归根到底也是/私0。亚里士多德告诫说,底层民众/贫无立锥0,/易趋极端0。假使他们大权在握,却仅以穷人的立场断是非,还恃强逞暴,岂不导致政体的败坏??考虑到/育人工程0在改变平民低俗习气方面还会遭遇天然屏障,亚里士多德干脆把/民主0打入了/变态0政体的另册。这一立场表明,尽管/民主)共和0的结盟在今天被视为天经地义,可在古典共和传统那里,/共和0与/民主0的关系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亲近。

另一方面,/王政)共和0的对分在今天虽成习惯用法,但对古典共和主义而言,/共和0与/王政0的关系却并非我们想象得那样紧张。佩迪特指出,将反君主制定义为共和传统的特征,多少有些夸大其词。准确的说法应该这样:/只有当共和主义者认为一个君主将不可避免地寻求绝对权力并侵犯他们所珍视的那种自由时,他们才是反君主制者。0?古典共和传统为贤明君主出具的德性条件)))主持公道,关爱国民,倾心维护和促进共同体根本利益等等,很有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化色彩,常常遭人诟病。现代共和主义者认识到,一个仁慈的主人在生活中不

对仆从颐指气使,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其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古典共和传统关于混合均衡的政制构想,仍旧为兼容君王因素保留了足够的弹性。在这里,君王因素虽受到其他因素,譬如贵族因素和平民因素的牵制,难以成为绝对的权力中心;可是,受到牵制的君王因素终究代表着混合政府系统中的一个强大/执政官0,其决策模式的相对单纯,以及建立在权威基础上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度,实为大国治理所必须。这是马基雅维里在发掘古典共和传统时反复申明的一个重要论点。

二、直面/邪恶0的知性真诚

在关于共和主义的当代论辩中,一个关键议题是如何勘定马基雅维里的思想方位。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根据5君主论6的主旨,把马基雅维里看作是一个/非道德主义者0。早在文艺#83#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

1

o

?

?

?

?参见西塞罗:5论共和国 论法律6,第59)60页。亚里士多德:5政治学6,第312页。参见亚里士多德:5政治学6,第205)207页。佩迪特:5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6,第25页。参见佩迪特:5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6,第28页。这个关键议题的象征性表达,借用波考克大作的书名,便是所谓/共和0历史上的/马基雅维里时

刻0。(See J.G. A.Pocock,T he M achiavellian M oment ,P rinceton:P rinceton U niver sity Press,1975,

pp.v i -i viii)

复兴时期,一些人文思想家就将马基雅维里斥为/厚黑学0的发明人,并予以嘲讽和怒骂;晚近的思想史家虽变得理智,但在撕掉道德温情面纱而裸露残酷政治本相的意义上把握马基雅维

里的理论贡献,依然是一种流行见解。

1但斯金纳提示说,马基雅维里不仅写过5君主论6,还是5李维史论6的作者。

o用/宣扬邪恶0来概括5君主论6的主旨已显庸俗;而将5李维史论6的/自由理想0撇开,就更加片面了。

?在斯金纳的笔下,马基雅维里展现的是一个钟爱自由、品格高拔的共和主义者形象。

这个形象的可信度如何?施特劳斯认为,关于马基雅维里传授邪恶的论点虽然老派,却并非危言耸听。只要读一读5君主论6中那些主张用狮子和狐狸的两面手法玩弄权术的文字,答

案就会很清楚。

?问题在于,马基雅维里既以5君主论6为王者出谋划策,又确曾借5李维史论6大肆宣扬共和精神。这使他呈现出似乎矛盾的两副面孔。按照施特劳斯的看法,要道破这两副面孔的秘密,一种可取的解经方式就是:在5李维史论6中,马基雅维里阐发了其政治学说的/整体0,而5君主论6则仅仅探讨了这个学说的/一部分0。因此,/5君主论6隶属于

5李维史论60。

?如此说来,辨识隐藏在5李维史论6之中的共和主义理路,就成了准确把握马基雅维里思想方位的关节点。擅长史料考据的斯金纳证明,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共和国通常被理解

为一种融君王因素、贵族因素、民主因素于一体的/综合统治形式0。

?事实上,马基雅维里本人也是这样界定共和政体的。

?但是,混和均衡政制骨子里是一个弹性框架,而这个框架究竟朝什么方向伸缩,全赖具体情境,并无不变之规。比较而言,斯金纳更加看重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在民选政府、公民参政等方面所留下的历史遗产,尽管他意识到将/共和0与/民主0等同起来的做法并不合适。他似乎觉得,/共和0既要追求免于支配的/自由0,则/僭主0和/寡头0就应被视作重点防范对象。所以,当读到马基雅维里关于平民参政可有效阻止少数权贵的傲慢

自大和胡作非为的论述时,他给予了特别积极的评价。

à不仅如此,斯金纳还沿着相仿的套路解读5君主论6,说这部遭人误会的奇书实际上也推崇/美德0,甚至像同时代的/君王宝鉴0派

作家一样,把/美德0当作/最光辉灿烂的事物0来称颂。

á这种论点很有些/道德洁癖0的意味。也许可以说,斯金纳精于细节考据而弱在大局观察。问题的要害是,作为近代早期共和制度样板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在国际政治的大竞赛中几乎全部失败了,而且,每到紧要关头,

它们都不得不将领导权交给那些霸气的好战领主。

l u 在诸侯林立的封建格局中,这些城市共和国实际上像各类小王国和小公国一样,不过是杂乱拼缝的政治坐褥上的一块块碎片,因此,其

/传统0浓妆远远盖过了/现代0成色。5李维史论6开篇就声称要探索一种/新秩序0。

l v 倘着#

84#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1

o

?

?

?

?

?

à

á

l

u l v 参见卡西尔:5国家的神话6,张国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5页。马基雅维里5李维史论6一书的全称是5论提图斯#李维3罗马史4的前十卷6,5李维史论6为简称,冯克利先生译作5论李维6。参见斯金纳:5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6上卷,奚瑞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17、246页。参见施特劳斯:5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6,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2页。施特劳斯:5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6,第11页。参见斯金纳:5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6上卷,第221页。参见马基雅维里:5论李维6,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52页。参见马基雅维里:5论李维6,第54)57页;斯金纳:5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6上卷,第280)281页。参见斯金纳:5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6上卷,第194页。参见熊彼特:5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6,绛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73页。马基雅维里:5论李维6,第43页。

眼于时代大背景,充分考虑早期现代化进程已然提出并愈显强烈的政治整合要求,似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基雅维里心目中的/新秩序0,实质性地呼应着统一民族国家的创建。这才是其政治学说所内隐的现代意识。因此,5李维史论6的理论旨趣,并非/城市共和0而乃/大国治理0。在这个意义上,施特劳斯关于/5君主论6隶属于5李维史论60的断言,便很值得咀嚼玩味了。

按照韦伯的形象说法,是否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独占权,乃评估现代国家之成熟水准的核

心指标。

1这是因为,若暴力的合法使用权过于分散,国家的法度就殊难统一;即使形式上统一,其效力也不可能真正具有普遍性。马基雅维里的从政经验告诉他,/新秩序0的奠基之路绝非坦途,所以,要成就伟业,必得有大智大勇,还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施特劳斯提请读者注意,在5君主论6的末尾,马基雅维里一反全书的冷静基调,使用了热力四射的煽动语

言。

o乍看起来,这种语言所流露的思想情绪,仿佛表明马基雅维里是在按照古典共和的/美德0路数,呼唤一种关切国家命运的积极公民。斯金纳即作如是观。但是,曼斯菲尔德(H arvey C.M ansfield)通过悉心的文本解读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古典共和传统的德目表,马基雅维里事实上是有所选择的。他不喜欢古希腊而偏爱古罗马;在古罗马精英中,他

首肯那些建功立业而品行不端的枭雄,却不把高风亮节的西塞罗放在眼里。

?这是为什么?西塞罗曾讲,/美德0如/技艺0,其价值全在于/运用0;而对/美德0的最好运用,根本

说来就是要/管理国家0。

?所以,共和国的公民应该热诚关心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我们知道,在古代共和国,广场热议及法庭论辩构成公民参政的常态,因此,问题就像斯金纳指出的那样,

/积极公民必须具备两种至关紧要的品质:发现真理的理性和使他的听众接受真理的口才0。

?但是,对统一民族国家的创建而言,论辩和说服之类的/技艺0到底能派上多大用场,是大可质疑的。按照马基雅维里的看法,西塞罗为修辞学张目,实属古希腊的柔弱遗风;而文艺复兴的弄潮儿们遵从西塞罗的教导,将修辞学确定为人文研究的重心,显然也没有号准时代脉搏。正是从这样的角度作观察,曼斯菲尔德强调,马基雅维里之所以在英雄谱中删除西塞罗的名字,乃是基于探索/新秩序0的使命感,力图通过抬升古罗马的/军事价值和军事荣耀0,而给文艺

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赋予一副/硬朗的面相0。

?在古典语境中,/德性0(virtue)的原本意涵是/优秀0和/卓越0。若取/行行出状元0的朴素理解,那么,/优秀0和/卓越0的具体表现便五花八门。但如上所说,修辞功夫和论辩技巧不入马基雅维里的法眼。这位/新秩序0的探索者更加偏爱勇武豪迈的英雄气质。曼斯菲尔德认为,马基雅维里就算勾画过一张德目表,也把传统的德目排序彻底打乱了。他贬/节制0

而扬/勇敢0,因此,最能彰显/优秀0和/卓越0的领域,不在/灵魂0而在/身体0。

?5李维史论6指出,民主政治练就了古希腊人的嘴皮功夫,却也抑制了其生命的狂野和壮美;而崇#85#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

1

o?????

参见韦伯:5经济与社会6下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30页。5君主论6以佩脱拉克的诗作结:/反暴虐的力量,将拿起枪,/战斗不会很长!/因为古人的勇气,/

在意大利人的心中至今没有消亡。0(马基雅维里:5君主论6,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第125页)

参见马基雅维里:5论李维6,/导论0(曼斯菲尔德撰),第3页。

西塞罗:5论共和国 论法律6,第12页。

斯金纳:5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6,王加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Har vey C.M ansfield,M achiavelli p s V ir tue ,Chicago :T he U niv er 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p.11.

Har vey C.M ansfield,M achiavelli p s V ir tue ,p.52.

尚谦卑和恭顺的基督教道德,则不仅把现世搞得/女人气十足0,还将天堂/解除了武装0。

1用这样的价值观教化民众,不使世界变得羸弱才怪。所以,5君主论6正告那些有雄心大志的王

者,除非做勇猛无畏的男子汉,没有驾驭命运的其他办法。

o按照马基雅维里的理论逻辑,/勇敢0是狮子般的/力量0;/智慧0乃狐狸式的/精明0;/节制0只能被理解为权衡利弊得失的/审慎0;至于历来受人尊崇的/公正0,也绝非目的论意义的/自然正当0,而不过是工具论意义的/行为

妥帖0。

?这样,在/德性0问题上,因长期浸润而形成的某种心理洁癖,便被彻底祛除了。施特劳斯认为,与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相比,马基雅维里的思想敏锐,在于深刻洞察并准确把握了这样一个重大区别:/一方面,是由一个中央政府治理的国家,国内的全部政治权力都来自这个中央政府;另一方面,是存在着各种地区势力或地方势力的国度,这些势力各自为政。0?从这个角度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国,远比一个公民参政的地方性城市共和国更能代表时代进步方向。施特劳斯指出,马基雅维里擅长总结历史经验。他体悟到,凡立国之

初,纯正的共和政制殊难型构,倒是霸气的君主堪当共和国的奠基重任。

?但问题是,如果接受施特劳斯的解读,以为在马基雅维里的总体理论谋划中有一种5君主论6对5李维史论6的隶属关系,那么,能不能进一步推论说:对马基雅维里而言,共和国在更高水平上构成了君主国的转型目标?

文本分析告诉我们,5李维史论6确曾思考过此类问题,而其结论,至少逻辑地暗含了/共和0之于/王政0的价值优先性。斯金纳力主从/选举0、/参与0、/自由0诸要素入手来阐发这种价值优先性,显得思路很顺畅。但施特劳斯强调,如果径直把文艺复兴时代的城市共和国说成是马基雅维里心目中的政制典范,那是不得要领的。关键在于,5李维史论6探索的是一种/新秩序0,而这种/秩序0之/新0,除非立于5君主论6所确认的基础平台,便无法得到准确

理解。

?现代意义的共和政制,也许会排除世袭君主,却离不开一个力量足够强大的执政官,即使这个执政官由民选产生。否则,环境变化的挑战便不好应对,高效的行政管理亦不可想象。曼斯菲尔德以其精到的研究证明,在马基雅维里那里,差不多所有现代执政官的要件都被超前

地把握并不无放大地描绘出来了。

?因此,说5君主论6隶属于5李维史论6,实际上也就意味着,现代共和政制不仅广泛吸纳民主因素,而且以扬弃的形式将君主因素包含在了自身之中。

在近代思想史上,大概没有谁比马基雅维里更加直白地道破了政治的残酷和人性的阴暗。君主弄权术、贵族玩阴谋、平民耍心眼,诸如此类的文字在5君主论6和5李维史论6中比比皆是。马基雅维里甚至用/忘恩负义0、/容易变心0、/逃避危难0、/追逐利益0、/冷酷无情0

等刻薄语词,描述了一般意义的人类本性。

à曼斯菲尔德不无戏谑地说,在马基雅维里笔下,/人类的形象来自动物,而不是诸神0。

á这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评价。据此,马基雅维里常常被人们斥为传授邪恶的导师。但施特劳斯认为,恰恰就是直面邪恶的知性真诚,使马基雅维里与#

86#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1

o

?

?

?

?

?

à

á参见马基雅维里:5论李维6,第214)215页。马基雅维里:5君主论6,第120页。参见马基雅维里:5君主论6,第74)85页。施特劳斯:5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6,第83页。参见施特劳斯:5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6,第426页。参见施特劳斯:5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6,第120页。参见曼斯菲尔德:5驯化君主6,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39)172页。参见马基雅维里:5君主论6,第80)81页。Har vey C.M ansfield,M achiavelli p s V ir tue ,p.38.

古典学说分道扬镳,而开了现代伦理的先河。

1辩证地看,因为揭穿人性的残酷本相,马基雅维里将古典共和传统的/德治0维度屏蔽起来,甚或暗示人们此路不通;但也出于同样的缘由,他在客观上又将古典共和传统的/法治0维度凸显出来,婉转地启发人们这是康庄大道。孟德斯鸠所谓/以权力制约权力0、麦迪逊所谓/用野心对抗野心0等等,就是沿着这条大道,基于对人性的深深忧患而提出的制度设计理念。此乃宪政共和主义的正果。只不过,这样的正果超出了马基雅维里本人的思想视界。在5李维史论6中,马基雅维里虽循着混合均衡的古典共和理路,充分肯定平民参政的积极作用,并作出/人民的声音好比上帝的声音0之类的惊世断语,o但是,5君主论6的立意和旨趣却告诉我们,这位在非常状态下关切国家统一大业的思想家,终究还是把/驯化君主0的问题撂到一边了。两个半世纪之后,雅各宾党人为革专制君主的命,在广场上架起了断头台。

三、革命语境下的政治正确

从某种意义来说,个人独立和国家主权乃政治现代性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取向。这两个取向皆导源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市场经济大潮一方面将个人从传统血缘和宗法脐带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使之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另一方面又在自由交易的过程中不断撞击着封建壁垒,并因此提出了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游戏规则的政治

整合要求。这就是为什么君主集权成为近代欧洲流行政治形式的根本原因。

?但是,一种能够为现代化提供积极支援的政治体系,不仅要稳定、有秩序,还应该开放、有活力。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拉升,后一方面的要求益发强烈,从而,君主政体的内在缺陷也就因为自由民主声浪的反衬而一步步裸露出来。由此,马基雅维里5君主论6所称的奠基工作便被超越,时代发展在更高水平提出了新问题:面对大权独揽且恣意妄为的专制君主,政治变革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行动,最终使/共和)王政)民主0在古典时代定型的三角关系,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逆转。

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共和0与/王政0的关系已呈逆向摩擦之势,而且,其间的矛盾紧张很有些水火不容的意味。保王派宣称/君权神授0天然正当,共和派则以/民权神授0反唇相讥。/你说所有的国王都源于上帝,因此人民连暴君也不应反抗。我告诉你,人民的集会、投票、决议、行动、法令也同样是源于上帝的,上帝在这桩事上亲自作了证,因此便有了上帝的权威作根据。0?这是弥尔顿的著名申辩。按照斯金纳的评论,共和主义者之所以指控/王政0,并不仅仅因为,君主在合法形式上占据了国家元首宝座,更重要的是,他以上帝的神圣旨意为借口,谋取无限制的绝对统治权,从而将公民权利及其法律屏障踩在了脚下。这便是/奴役0。在生活质态上,/奴役0意味着/自由0的沦丧,因此,追求一种免于专断意志支配的

/自由0,也就成了共和主义革命纲领的坚核。

?其实,/自由0不仅是17世纪英国共和主义者高举的一面旗帜,也是18世纪法国共和主义者在大革命进程中喊得震天动地的一个响亮口号。如果从良好国家治理的长远目标来认识/自#87#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

1

o

?

?

?参见施特劳斯:5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6,第406页。参见马基雅维里:5论李维6,第196页。参见亨廷顿:5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6,王冠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24页。弥尔顿:5为英国人民声辩6,何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75页。参见斯金纳:5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6,第13)17页。

由0,那么,/共和0将合乎逻辑地导向/宪政0。这是因为,只有将政府置于宪法和法律的控制之下,实行分权制衡,才能有效防范政治生活中涌现某种威胁/自由0的独霸性或支配性力量。

所以,共和国是/自由的王国0,也是/法律的王国0。

1可问题在于,一当进入群情激昂的革命场域,政治动员的行动逻辑就很容易造成/反专制君主0对/防绝对权力0的功能替代。就此而论,17世纪英国革命者用查理国王的人头为共和国作献祭,不过是小试牛刀;18世纪法国革命者旨在缔造共和国的弑君行动及其与保皇势力展开的毫不妥协的战斗,才叫轰轰烈烈。但耐人寻味的是,也正是在反君主专制的大革命中,/共和0向/民主0移交了现代政治话语的主导权,而且,除美国制宪论辩时的历史性辉煌外,似乎再也无力与/民主0争当革命魁首了。为什么会这样?

阿伦特认为,/革命是唯一让我们直接地、不可避免地面对开端问题的政治事件0。

o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开端0问题实乃现代性的自我确认。/现代不能或不愿再从其他时代样本那里借用其发展趋向的准则,而必须自力更生,自己替自己制定规范。0?考虑到马基雅维里式的/新秩序0依然包裹着君主制的外衣,因此,法国大革命所昭示的/开端0,形式上是政治现代性的二次确证,实质上是政治现代性的终极确证。换言之,随着传统神权政治和王权政治的终结,新型的革命政权再不能靠诉诸上帝为自己的正当性辩护,而只得不待外求地/自我奠基0。但这种/自我奠基0必须做到绝对的充实和完备)))/要寻找一种新的绝对性来取替神圣权力

的绝对性0。

?因此,/开端0问题的形象表达,或如阿伦特所说:在世俗王权被推翻之后,谁来占据原本至高无上的君主腾出的位子??或如施密特所说:在超验秩序被颠覆之后,谁来接替上帝担任最高的和最确定的实在??革命的政治动员表明,共和主义对这类问题的应付和处理,很有些捉襟见肘。

一般认为,贵族情结乃古典共和传统的一个思想标记。依西塞罗之见,国家的善治需要超凡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因此,在理想意义上,由少数/最优秀的人0出任共和国的/执政官0

与/裁判官0,要比平民当权来得更好。

?古典共和主义的一个重要预设是,经由美德教育,普通公民或许能做到奉公守法,但如果将美德的实质意涵理解为/优秀0和/卓越0,那么,其衡量标杆,就不能取自低俗的平民,而只能法乎睿智高雅的贵族风度。于是便有这样的平衡摆:一方面,出于公共责任的考虑,古典共和主义者主张对穷人的利益给予必要的关切,而讨厌寡头的为富不仁和飞扬跋扈;另一方面,因偏爱贵族伦理,他们又把穷人定性为道德上的/无产阶级0,不仅对其投以斜视的目光,还将防御暴民乱政看作混和均衡政制的一项基本功能。可是,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大动荡和大变革时代,贵族)精英真的具备为新秩序奠基的正当资格和主体能力吗?

一些古典共和主义者曾在/贵族0与/富豪0之间作界分,说/富豪0唯/金钱0是取,还骄奢淫逸,逞强放肆;而/贵族0的实质意涵,根本在于/才德0方面的出众、优异和高#

88#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1

o

?

?

?

?

?参见哈林顿:5大洋国6,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0页。阿伦特:5论革命6,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10页。哈贝马斯:5现代性的哲学话语6,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8页。阿伦特:5论革命6,第28页。阿伦特:5论革命6,第140页。施密特:5政治的概念6,第62页。参见西塞罗:5论共和国 论法律6,第47)48页。

拔。

1这种界分虽颇具眼光,但在现实的社会分层格局中,/贵族0和/富豪0终究是难以区隔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如此,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政治状况亦如此。按照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西耶斯的说法,与专制君主沆瀣一气的/贵族0,非但不神圣,反倒是革命的对象。他只用一个简单的三段式推论,就把深为古典共和传统偏爱的/差序政治结构0彻底翻转了。/1.第三等级是什么?是一切。2.迄今为止,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什么也不是。3.第三等级要求什么?要求取得某种地位。0o这个三段式推论清楚地表明,那个堪为/最高实在0的主权者,不能从上层而只能从底层来找寻。卢梭及雅各宾党人给出的终极答案是:只有诉诸/人民0,才能填补传统神权和王权体系崩塌后留下的价值空场,并一劳永逸地解决革命政权的

正当性来源问题。这便是施密特所谓/世俗化0意义的/政治神学0。

?在这种/政治神学0的势能作用下,/共和0也必须追随/民主0,坚定不移地将/人民的声音0尊为/上帝的声音0,要不然,就遑论政治正确。

如此,/民主0便为革命动员输入情感能量,从而急剧升高了政治诉求的热度。前文述及,为防范公权私有化,古典共和曾提出过一种兼容各社会阶层的多元共治模式。但是,多元共治的精髓在/平衡0,而以革命化标准来检测,/平衡0所散发的折衷调和气息,非但缺乏战斗力,更有立场不稳、敌友不辨之嫌。所以,/民主0就极力高扬/平等0。在/反特权0的意义上,/平等0表达了长期受压迫的底层民众的正义呼声,其情绪之激愤,实可归结为萨托利(G.

Sartor i)所称的/抗议性理想0。

?托克维尔还告诉我们,备受/共和0垂青的/免于支配0的/自由0,经过/民主0的革命锻造,也从宪政)法治的制度框架中分离出来,转换成了一种/翻身解放0的政治承诺。这一承诺的社会心理效应表现在:/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

恨主子0。

?不但这样,按照阿伦特的看法,刻写在大革命旗帜上的/博爱0,亦被怨恨动员所型构了。罗伯斯庇尔时常慨叹人民的/不幸0和/悲苦0,在他眼里,/博爱0就是对劳苦大众的

/同情0,而革命,则要将/走向弱者的强烈冲动0升华为/最高政治美德的意志0。

?但是,说/人民0在/民主0视域中仅只呈现为一个苦难者形象,并不确切。卢梭通过对/自然状态0的浪漫勾画而诗意地宣告,/怜悯0乃最仁厚、最善良的道德情感。它根植于人类

性灵深处,不待外求,浑然天成,所以,理当在价值谱系中占据一个至高的本源性位阶。

?按照这样的标准,傲岸自负的贵族风尚和矫揉造作的绅士派头,哪有底层民众的草根味道来的质朴、纯真和圣洁!因此,所谓/人类不平等的起源0,不仅是财富分配意义的两极分化,而且是道德评价意义的是非颠倒。就问题的后一方面论,革命之为划时代变革,无非要匡正被旧道德所歪曲的价值排序,还/卑贱者0和/高贵者0以本来面目。据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卢梭对政治现代性的思想奠基:/人民0的/卑贱0身份源于一项/伪契约0,事实上,唯/人民0才配享/道德人格0的/高贵0荣誉,从而,也只有/人民0,才能作为/公共意志0的外显,以舍

我其谁的恢宏气度担当神圣而庄严的/主权者0。

à#89#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

1

o

?

?

?

?

?

à参见亚里士多德:5政治学6,第205、235页。西耶斯:5论特权 第三等级是什么?6,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9页。施密特:5政治的概念6,第31页。萨托利:5民主新论6,第339页。托克维尔:5旧制度与大革命6,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02页。参见阿伦特:5论革命6,第62)63页。参见卢梭:5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6,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00)103页。参见卢梭:5社会契约论6,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9)41页。

这样一来,革命话语的主导权就牢牢控制在了/民主0手中。按照古典共和的政制构想,/天下为公0对应于各种形式的/天下为私0。但是,一当考虑非常状态下的政治决断,/混合0与/均衡0之类的说法,似显左右摇摆。革命动员需要确认一个敌对的/他者0。这个/他者0不仅要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找寻,还要通过理论建构,入木三分地揭露其丑恶嘴脸。于是,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就沿着卢梭指示的方向,不断加大对/王政0的指控力度,并依据/民主0的逻辑,重塑了/共和0的现代革命风貌。潘恩质问说,国家主权本来属于人民,但/王政0却声称主权在君,还借助世袭制代代相传,岂不荒唐?1这样,经由革命话语的操演,古典共和关于/天下为公0与/天下为私0的相对松弛的对立,就不断收缩,最终变成了/人民民主0与/君主专制0之间的高度紧张。阿伦特指出,罗伯斯庇尔坚持法律应/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0而

不是/以法兰西共和国的名义0来颁布,充分说明了/民主0之于/共和0的革命统帅地位。

o一经接受/民主0的制导,/共和0在革命年代会推出什么公民教育方案?是对话、沟通和

协商能力的养成吗?卢梭认定,/理性使人敛翼自保0。

?一个工于心计、凡事明哲保身的人,不可能具备高尚的公共情怀。因此,倘把/德行0视为/灵魂的力量0,那么,/善良的人0就不

是什么擅长逻辑推理的/哲学家0,而是一个/喜欢赤身裸体上阵的运动员0。

?只要对卢梭的这一论点稍加揣度,我们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讨厌修辞和论辩技巧的马基雅维里。安塞尔-皮尔逊(Keith Ansel-l Pearson)指出,像马基雅维里一样,卢梭也赞赏/宏伟、身体的活力以及所有使

人勇敢无畏的东西0。

?这是因为,对新秩序的奠基来说,英雄气质堪称最紧要的公民品格。但是,马基雅维里不为良心拖累,仅只在成就霸业的实用意义上谈论勇毅和刚健,从而把暴力施用的正当性问题简单地打发了。比较起来,卢梭之被雅各宾党人奉为精神领袖,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即在于,他不仅追随古典传统,极力凸显/德行0的价值向度,而且以/公共意志0的名义,在现代水平上对暴力手段的革命化行使出具了一种正当性辩护。罗伯斯庇尔将这种辩护解读为/美德0与/恐怖0的结合:没有/美德0,/恐怖0就会有害;没有/恐怖0,/美德0则

显软弱。因此,/革命政体就是自由对暴政的专制0,/恐怖是迅速的、严厉的、坚决的正义0。

?在血雨腥风的大革命岁月,诉诸/公意0乃行使司法审判的最终依据,其正当性和神圣性是不容置疑的。据此,激进的雅各宾党人不仅处决了作为旧制度象征的国王,而且对一切敌视革命、阻碍革命的反动分子毫不留情地进行了镇压。一些狂热的革命分子宣称,社会这个躯体,越流汗就越健康。但是,用完美的道德理想标准来衡量,社会躯体的健康程度永远都不可能充分。所以就要不断革命。既革反动分子的命,也革落后分子的命。托克维尔评论说,雅各宾专政似乎使人类精神失去了常态,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可以攀附,不晓得有什么地方可以栖息。/革命家仿佛属于陌生的人种,他们的勇敢简直发展到了疯狂。0?当这种疯狂延伸至心理层面,竟以灵魂净化名义,演变成/无休止地搜查伪君子的斗争0的时候,阿伦特不无悲恸地指出,法

国大革命离开宪政)法治,以及宪政)法治所保障的公民自由,似乎越来越远了。

à#

90#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1

o

?

?

?

?

?

à参见潘恩:5潘恩选集6,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37页。参见阿伦特:5论革命6,第63页。参见卢梭:5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6,第102页。卢梭:5论科学与艺术6,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9页。安塞尔-皮尔逊:5尼采反卢梭6,宗成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47页。罗伯斯庇尔:5革命法制和审判6,第176页。托克维尔:5旧制度与大革命6,第191页。参见阿伦特:5论革命6,第83页。

四、/防御型0制度设计

在论及共和传统之现代转向的时候,波考克提出了一个/时刻0的隐喻,以说明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他让马基雅维里和卢梭分享了这份殊荣。/卢梭是18世纪的马基雅维里0。

1能否以及如何将卢梭界定为一个共和主义者,也许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但把卢梭视为现代共和成长史上的一个关键角色,大概没有异议。在此需要讨论的是:卢梭所表达的/民主0诉求,在什么意义上构成了/共和0的一个现代性支点?仅仅凭借这个支点,/共和0能不能妥善应对后革命时代的国家治理问题?

从逻辑上讲,任何政治体系都必须就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给出确定的回答。这是所谓主权的价值优先性。若取一个通俗的类比,似可把主权看作终极意义的/国家所有权0。说这项权力/对内最高0,实际上也就等于排除了地位并列或权力共享的他者。因此,主权是完整的和不可分割的。在/君权神授0的传统证明格式中,完整的主权显示为一个完整的肉身,国家主权的不可分割意味着君主身体的不可侵犯;而一个单一性的生命所以能承受如此沉重的主权负载,

根本说来,则是因为帝王的身份在/合乎福音0的意义上被神圣化了。

o现代文明的成长,逐步消解超验秩序,最终导致了政治合法性基础的世俗位移。这一点,近代契约论者大多有清醒的

认识。

?但是,在主权问题上,仅仅诉诸/理性协议0,充其量只能提供一个补充性的次级方案,因为,国家权力的最终归属,是不好经常拿出来讨价还价的。按照施密特的说法,主权的特征

在于/决断非常状态0,容不得半点犹豫和彷徨。

?这意味着,主权者不仅要来自世间)))否则就不具有现代意味;而且必须表现得天然正当)))否则就不能终止价值纷争而证成其神圣和绝对。此即卢梭对主权问题的答辩理路。

在5社会契约论6中,这种理路表现为/公意)主权)人民0的一体化建构。据此,主权一方面被解读为/公意0的外显,以昭示国家归属的公共性质;同时,主权者又被释义为/集

体的生命0,以申明主权的完整和不可分割。

?卢梭强调,连传统时代被神圣化的帝王都不能担当主权重任,在现代条件下,世俗化的个体公民岂能将国家攫为己有?所以,/公意0绝不等于/个人意志0。但/公意0是否可以被理解成/众人意志0?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众人意志0的程序化体现,是经过商议而达成的理性共识。可是,卢梭质疑说,这样的共识实乃多数人的偏好,而且,它只重眼前,不顾长远,还随情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改,怎堪担当固国之本的主权者角色?按照卢梭的逻辑,要完成对/主权在君0的终极置换,负载主权的/公意0必须/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0,具有正义、善良、仁爱等价值禀赋,并以/大我0的形式呈现为统一的

而不是分裂的/道德人格0。

?这就是经典民主话语中的/人民0概念。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并非申述人民主权说的第一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是经过卢梭的价值本体论证明,人民主权说才彻底击败其他竞争对手,而成了现代政治的一条不言而喻#91#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

1

o

?

?

?

?J.G. A.Po cock,T he M achiav ell ian M oment ,p.504.参见卡西尔:5国家的神话6,第115页。哈贝马斯评论说,既然超验的终极根据不再成立,从世俗的眼光来看,/理性协议本身的程序和假设前提就变成了原则。0(哈贝马斯:5交往与社会进化6,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90页)参见施密特:5政治的概念6,第6)7页。参见卢梭:5社会契约论6,第35页。参见卢梭:5社会契约论6,第39)41页。

的公理。从此,/一切权力属于人民0,不仅成为回答/国家所有权0问题的唯一正确选项,而且在道义和法理两方面给现代水平的良政善治悬设了一个永恒的支援性背景。它庄严宣告,政府不是自足的权力主体,而是受委托的权力代理者。/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只有表达人民意志的权力,只有以某种得以表达的基本共识为基础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01可以说,也正是依据人民主权原则,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方以不容置疑的合法形式,成了现代共和政制所必须满足的基本约束条件。于是,麦迪逊就将共和政体的特征描述为: 1.政府的所有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派生于人民; 2.那些自愿接受民众委托的政府官员,仅只在忠实履行职责的情

况下对公共事务进行期限有限的行政管理。

o按照习惯说法,共和政体的选举制和限任制同君主政体的世袭制和终身制形成鲜明比照。这自然是成立的。在美国制宪大论辩中,拥戴国王的动议被否决,加封贵族的做法被拒斥,从

正面印证了这一点。

?不过,仅仅依据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任职期限来指认君主政体与共和政体的差别,容易落入形式化的窠臼。严格说来,选举和限任之于共和政体,不但有形式的而且有实质的意义。因为,若没有这两项制度约束,国家将变相地丧失/公天下0的属性,而蜕变为垄断在个别人或个别集团手中的/私有物0。果然如此,也就再不配/共和0之名了。所以,辩证地看,/民主0对/共和0的强势制导,既可能像经过革命洗礼的美法那样,表现为君主和贵族在政府系统中的剪除;亦可能像经过革命再造的英国那样,表现为君主和贵族在政府系统中的虚置。要么无君主、无贵族,要么虚君主、虚贵族,这就是/民主0为/共和0规设的制度选择路径。但纵然如此,也仍有必要追问:/共和0可以为/民主0完全替代吗?

在5社会契约论6中,卢梭曾提出这样的政制构想:/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像以往一样地自由。0?按照如此完美的理想标准,要一揽子解决所有的制度设计难题,除非诉诸公意的/道成肉身0,别无其他良方。这是卢梭的理论逻辑,也是雅各宾党人的行动逻辑。但不无吊诡的是,伴随大革命进程而展开的法国

制宪史,读来却是一份糟糕的记录。

?宪法一部接一部地出台,是不是在现实政治场域中不断谋求人民意志之革命化现身的必然结果?阿伦特认为,鉴于宪法的频繁更迭必定伤及优善的国家治理,因此,要将共和国建成/法律的王国0而不是/人的王国0,就应通过一种/逆革命0的

反向运动,来阻止民粹情绪加诸制宪的革命化进程。

?此即美国的宪政经验。如果模拟一场思想对话,其中一方是被法国雅各宾党人奉为导师的卢梭,另一方是作为美国联邦党人代表的麦迪逊,那么,在制度设计理路上,激进民主与宪政共和的分野,便可以透过下述设问来体会:

1.大众参与是否需要过滤和节制

从古希腊开始,公民在政治舞台现身,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议决,就被视作民主政治的典#

92#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1

o

?

?

??萨托利:5民主新论6,第38页。参见汉密尔顿等:5联邦党人文集6,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93页。参见法伦德:5美国宪法的制订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5)106页。卢梭:5社会契约论6,第23页。从1789年大革命开始到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短短25年间,法国竟陆续出台了5部宪法。嗣后,制

宪的困境长期折磨着法国人。在那片土地上接二连三地生长出1814年路易十八宪章、1830年路易#菲利普宪章、1848年第二共和国宪法、1852年拿破仑三世宪法、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1946年第四共和国宪法以及1958年第五共和国宪法等等。参见阿伦特:5论革命6,第168页。

型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尤为卢梭所喜爱。卢梭强调,真正意义的民主,理应像雅典城邦那样,呈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身份的重合,即,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不经中介性的/代表0而亲自决定和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相比之下,代议制悬挂了人民的主人地位,使人民当家作主的神圣意志不再展现为直接议决公共事务的高亢的广场论辩,而仅仅降调成了选择代理人的/同意0之声。殊不知,人民在选择/代表0的时候仿佛是/自由0的,但/代表0一上任,他们

就立刻沦为/奴隶0了。

1在美国制宪论辩中,卢梭对代议制的指控亦曾产生颇为强烈的回响。

o但麦迪逊指出,直接民主所需要的支持条件)))微型政治规模、群体利益的高度耦合以及公民德性的敦厚质朴等等,在现代社会大有疑问,即若不是完全不成立的话。考虑到广土众民和利益分化的客观现实,麦迪逊认为,任由大众涌入政治竞技场,不假过滤地径直行使政治决

策权,那就很可能刺激派别争斗,甚或酿成严重的政治动荡。

?在这个意义上,大国善治的更可取的选择,毋宁是用中介性的代议机构取代公民大会之类的/广场政治0,以舒缓公民利益表达可能产生的偏执情绪,进而搭建起某种平衡并整合多样化偏好的公共政策平台。这就是宪政共

和之所以推崇/代议制0的基本缘由。

?2.主权和治权的关系应该怎样把握

在形而上的价值层面,作为主权者的/人民0,确如卢梭指出的那样,只能是匀质性的和整体性的,不然的话,就会逻辑地导出国家属于某群人或某些人的结论。但在形而下的操作层面,以整体名义/拥有0国家的/人民0,却无法以不可分割的方式去/治理0国家。当卢梭背负/化圆为方0的雄心,试图设计一种完美的政治结合形式的时候,/主权0和/治权0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被他简单地一锅煮了。可要命的是,一旦/治权0披上/公共意志0的道德外衣,

并以/主权者0的口气声称不可分割和不受约束,便极有可能演化为自命不凡的现代/僭政0。

?雅各宾专政说明了这一点。比较起来,麦迪逊对完美的理想国不抱奢望。

?他坚持人民主权原则,但只把这个原则理解成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合法性理据。

?也就是说,一个组织良好的政府必须符合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此乃永远正当的价值诉求;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个诉求在多大程度上为既定的政府所兑现,却只能用怀疑的目光来打量。就此而言,宪政共和的制度设计内隐着一种忧患意识和防范心理。它一方面强调,归人民所有的/主权0是自身完备的本源性权力,容不得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又强调,由政府行使的/治权0是受/主权0之托的派生性权力,不仅要讨价还价,还必须予以分割和限制。共和传统历来主张,/天下为公0对应着各种形式的/天下为私0。引申开去,国家权力/属于人民0,在落实为具体的制度规划的时候,应重点防范国家权力/归于私人0。这是/共和0的制度设计要诀。

3.制度安排考虑单一价值还是多元目标

卢梭辩称,一切自由的行为都来自两种原因的结合。/一种是精神的原因,亦即决定这种行#93#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

1

o

?

?

?

?

?参见卢梭:5社会契约论6,第125页。参见斯托林:5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宪法反对者的政治思想6,汪庆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41页。参见汉密尔顿等:5联邦党人文集6,第48)49页。参见汉密尔顿等:5联邦党人文集6,第66页。参见贡斯当:5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6,阎克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10)313页。参见法伦德:5美国宪法的制订6,董成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5)106页。参见汉密尔顿等:5联邦党人文集6,第257)258页。

动的意志;另一种是物理的原因,亦即执行这种行动的力量。01前者为立法权,后者为行政权。据此推论,即便接受/主人0与/主事0不得不分离的政治现实,则/纯正0民主逻辑所诉求的/理想0的代议制,也应该将表达人民意志的立法权置于优先地位,而让行政和司法部门按照这一意志统一行动。换句话说,立法权直接派生于人民主权,是从最高权力引申出来的/次

一等的权力0。

o这样,人民的至高无上,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便最切近地体现为议会的至高无上。但是,追求单一价值的最大化能够设计出良好的制度吗?麦迪逊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议会的组织与运作所体现的/民主0原则固然重要,可除此之外,大国善治还需要/效率0和/公正0。将行政机构贬为立法机构的/听差0,就无法想象拥有自由裁量权并能针对环境变化及时做出回应性决策的强有力的/执行官0;把司法机构贬为立法机构的/仆从0,便无法想象站在超党派立场上独立断案的客观公正的/裁判官0。在这个意义上,制度安排必须考虑/多项设计

标准0。这些标准既不是完全/兼容0的,也不是完全/矛盾0的。

?此乃共和传统一再强调的混合均衡原理。

4.用人民控制政府抑或用野心对抗野心

坚持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是民主政治纲领的/硬核0。因此,在程序运作方面,民主治理

必然要求所有的政府部门都由民众选举产生,并接受民众的质询和监督。

?这已成为现代政治的一条通则。问题只是,民主选举的益处意味着它的充分可靠吗?按照麦迪逊的说法,/依靠人民是对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经验告诉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0?这种预防措施就是用

/野心0对抗/野心0。麦迪逊一再告诫,/一个选举的专制政体并不是我们争取的政府0。

?因此,在宪政规划中,/人民是他们自身的最佳卫士0这一乐观期望,似应转换成/人民是他们自

己的最坏敌人0这一悲观假设。

à佩迪特认为,宪政共和主义者之所以采取如此消极的防御姿态,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政府的施政措施既应服务于公共目的,那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避免它们被专断地和假公济私地使用。/没有哪个个人或群体可以任意决定如何使用这些措施。没有人能够将它们置于自己的股掌之中,哪怕是极为仁慈的、充满公益心的人也不行,更不用说那些处于自己的私利而干涉其公民伙伴之生活的人了。0á麦迪逊关于/人不是天使0的至理名言更发出了这样的警示:现实生活中的/人民0,不论直接呈现为/大众0,还是间接呈现为/代表0,一旦大权独揽,不受限制,也是会/野心0发作的。就此而论,分权制衡的法治方案比公民教育的德治方案,能够更有效地防范滥用权力的政治腐败,至少在操作意义上是如此。这是联邦党人依照宪政)法治精神对共和传统所做的一个现代性再造。

余 论

评说共和传统,古今思想家都会提及/天下为公0的价值信条。事实上,这也是/共和0#

94#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1

o

?

?

?

?

?

à

á参见卢梭:5社会契约论6,第75页。参见维尔:5宪政与分权6,苏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35页。参见汉密尔顿等:5联邦党人文集6,第179)181页。奥斯特罗姆:5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6,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69页。参见维尔:5宪政与分权6,第154)155页。汉密尔顿等:5联邦党人文集6,第264页。汉密尔顿等:5联邦党人文集6,第254页。参见维尔:5宪政与分权6,第158页。佩迪特:5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6,第226页。

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

(republic)一词的本义。透过当下的若干流行术语,如/公共利益0、/公共事业0、/公共权力0、/公共秩序0、/公共责任0等等,我们自不难揣度,/共和0究竟给人类政治文明打上了多深的烙印。可以说,一部共和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良政善治的探索史,尽管这部历史充满了曲折。

倘把共和国理解为一项/公共事业0,则公共权力为全体公民所/共享0,公共事务由全体公民来/共治0,也就合乎必然。因此,/共和0兼容/民主0。问题只是,公共性的达成仰赖多数公民的积极政治参与,但多数公民的积极政治参与并不一定就能确保公共性。这意味着,/民主0仅仅是/善治0的必要条件,而非/善治0的充分条件。如果过高估计/民主0的能量,并用/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0一类的逻辑为这种能量的释放作合法辩护,那就很可能刺激狂热的民粹情绪,致使国家治理发生结构性失衡。

辩证地看,唯因共和国是/公天下0,所以就必须防范/公共权力0落到个别人或个别集团手中,以免他们不受约束,肆无忌惮地干假公济私和以权谋私的/腐败0勾当。进而言之,如果透过/共和0的法治方案而嗅出一种浓浓的/自由0味道,那也不是什么错觉,因为,防范公共生活中出现独霸性的支配力量,实际上也就等于防范公共生活中出现强迫性的专制力量。所以,/共和0兼容/自由0。但是,倘无条件地坚持个人本位,崇尚价值多元,把国家仅只看作保障个人权利的工具,将公共领域片面理解为集团利益的博弈场所,则会滋生或助长公民唯私综合症和政治参与冷漠症。

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共和0一直与/民主0、/自由0缠绕在一起,如今,则差不多为/民主0、/自由0完全遮掩,仿佛到了难觅踪迹的地步。考虑到这种情况,为申述/共和0的特殊价值,进而在公共生活的版图里给它划出一块正当的活动空间,似有必要对/共和0的/理想类型0作逻辑的抽象和归纳。略述如次:

(1)对共和传统来说,/公共性0乃本源性的一阶价值,就像入世而又超验的信仰,构成了评判所有制度安排和政治行为的终极合法性理据。因此,(2)就价值诉求而言,共和国的政权必须运行于/公共0的轨道,追求/公共0的幸福,达成/公共0的善业。这俨如来自神圣之域的绝对律令,天然正当且永远有效。但是,(3)在形而下的操作层面,若监察既定的政府组织或政策实践,看其有没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公共性0要求,则只能投以挑剔和苛刻的目光,并始终保持怀疑。这等于说,现实的国家治理模式不可能完美,总有这样那样的瑕疵或弊端。所以,(4)要不断趋近/公共性0,必须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围绕公共精神和参政素质两大方面努力培养公民之/好0。但要清楚,公民素养应该且能够逐步提升,却永远达不到尽头。这意味着,(5)并非/神祇0的公民,一旦大权在握,不受约束,便存在误用或滥用公权的可能。因此,为不致背离/公共性0,必须健全权力制衡机制,为护卫良好的公共秩序树立一道坚实的法律屏障。根本说来,(6)无论培养优秀公民的/德治0还是防范公权私有化的/法治0,都派生于/公共性0的价值本源,并服务于/公共性0的价值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不管彰显/积极0取向的/民主0,抑或透着/消极0味道的/自由0,只是/共和0治国纲领的局部性论点。

也许可以说,激进民主的诉求过/热0,而消极自由的逻辑则过/冷0。相形之下,共和精神,若采纳亚里士多德的价值定位,讲究的是勿过勿不及的/中庸0,推崇的是对/中间0的恰到好处的/命中0。共和传统历来强调,国家的治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因此,应秉持公共性宗旨,设法在诸多原则之间达成精妙的平衡,而不好任由某一原则在公共生活中越界扩张。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0。/共和0深谙此道,谓之智慧。个体生命的体温不能过热或过冷,公共生活亦然。在这个意义上,温良中道的/共和0,堪称健康公共生活的显示器和调节器。

1责任编辑:孙麾2

#

#

95

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no 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it deser ves.The core feature of this theo ry is the law o f saving labor tim e,w hich inv estig ates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lays emphasis on changes in the specific efficiency o f the pr oductive fo rces and their im 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socio-econom ic forms.T he spontaneo us full play of this law in capitalist society w ith its highly developed co mmo dity economy finds its ex pr ession in the contrast betw een the m acro-and m icro-economy over the issue of sav ing,and provides material co nditions for the tr ansition to the future comm unist society.T o deepen the study of M arx p s theory of saving has pr actical sig nificance for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econom ic theo ry o f the co nstr uction o f socialist moder nization and promo tes the building of a resour ce-sav 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 ciety.

(4)Unbalanced Development,Public Services and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An Analysis Based

on Government Preference and Government Efficiency L Wei and Wang Weitong#52#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s a pro minent issue in the pr esent oper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in China.It is g enerally believed that a shortag e of public services is directly respo nsible fo r this problem and that the cr ux of the issue is the absence o f g overnment responsibility.If o ne distinguishes betw een tw o types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the÷dev elo pm ent stage"ty pe and the÷gov ernment responsibility"type,it becom es clear that facto rs related to bo th the supply of and demand fo r public ser vices have together produced the present eruption of un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com bination of the tw o ty pes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our present unbalanced development.Our economic transition period sy stem has co nstrained gov ernment efficiency and misdirected g overnment behav io r,so it is the fundam ental crux o f the current pro blem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To solv e this problem,it w ill be necessary no t only to require that the g overnment assume m ore r espo nsibility for public services,but also,more impo rtantly,to carry out a speedy refor m o f the system ic factor s that gave r ise to this deviation in gov ernment behavior ag ainst the backgr ound of China p s institutional transfor matio n.

(5)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 C hina:1978-2005

Chen Shiy i and Zhang J un#65#

This paper uses the nonparametr ic DEA technique and the censo red T obit m odel to assess the relative ex penditure efficiency o f provincial gov ernments since th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refor m in China.It w as found that most did not hav e very efficient financial expenditure; com paratively speaking,how ever,governments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had m ore efficient financial ex penditure and had sim ilar levels o f financial efficiency,w hile efficiency in the w est w as far low er.Specifically,in the fiscal devo lution of the1980s,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saw a fall in expenditure efficiency,but ther e w as little change in the w est.Since the tax distribution refor m o f1994,how ever,the expenditure efficiency o f pro vincial go vernm ents as a w ho le has risen markedly.T his is primarily attributable to im pro vement in the eastern and w ester n reg ions of China;the central area has show n virtually no im pr ovement on its previous performance.

(6)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Republican Tradition Zhang F engy ang#79#

When÷democracy"and÷freedom"hav e the upper hand,how sho uld w e m easure the temperature of÷republican"thought,and understand its balancing function in mo dern public life? The÷publicness"is the basic value concern of republicanism.Classical r epublicanism p s ex ploratio n o f this theme has led to tw o overlapping and complementary appro aches to g overning. One is the÷rule of v ir tue;"that is to say,citizens are g uided by education in v ir tue to make the public interest their pr io rity.T he other is the÷rule o f law,"applying mix ed equilibrium to prevent public pow er fro m degenerating into a private w eapon in the hands o f particular indiv iduals o r g roups.It can be said that it is precisely the complem entary compounding of the tw o approaches that constitutes the integral and flexible framew o rk of the classical republican tr adition.During the period of moder n political tr ansform ation,radical dem ocr ats framed a hig hly centralized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nam e of the public w ill,but this unfortunately failed to handle issues of natio nal go ver nance w ell in the post-rev olutio nary era.By contrast,neg ative liberals advo cate a co nstitutio nal r epublic character ized by balance of pow er.Nev ertheless,the over-expansio n of negative liberty has gener ated a kind of÷citizens p eg oism syndr ome"in present-day society.T her efore,w e need to have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 oderate republican temperament in order to revive and po pularize the republican traditio n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

206

#

ABST RA CT S new era.Temperate r epublican thought can be view ed as the indicator and r eg ulator of a healthy public life.

(7)Social Engineering:A Basic W ay for Modern Society to Grasp the W orld

T ian Pengy ing#96#

The risks and contradictions faced by m odern civilizatio n have presented human reason w ith challeng es of an unprecedented scale and unpar alleled urgency.÷Social eng ineer ing"as a w ay of thinking has becom e a basic mo de fo r m odern so ciety to deal w ith co ntradictio ns and risks and thus grasp the w or ld.T he transfo rmatio n from reg ional histor y to w orld history,the ev olution fro m national states to a g lobal so ciety,the mo 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 ical revo lution and moder n informationization have respectively pr ovided the w or ld histor ical foundation,subject capability,and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 logical means fo r us to g rasp the w or ld using the social eng ineering appro ach.So cial engineering has created a new scientific methodolog y by integrating different w ays of handling the risks and challenges of mo dern society.

(8)Economic Principles in the Adjudication of Doubtful Cases Sang Benqian#108#

The various judicial str ategies for dealing w ith do ubtful cases in ancient and m odern times generally co mply w ith the same economic logic.At the technical lev el,adjudicatio n o f disputed cases should aim to minimize the sum of the co st of pr oof and the co st of erroneo us judgm ent;by assessing the probability o f error,the actual and anticipated losses due to erro r and the cost of pro of,the autho r has proposed a r elatively complete set of econo mic principles r eg ar ding the adjudicatio n of doubtful cases.At the institutio nal level,judges adjudicating doubtful cases should try to co nform to prevalent social co ncepts and apply pre-existing rules and principles w herever possible in order to m ake the parties concerned accept the judg ment.

(9)C riteria for Deciding Unlawfulness and the Behavior-Based Approach

Zhou Guangquan#123#

The concept of unlaw fulness(Rechtsw idr igkeit)is a touchstone of crim inal law theory.T he study of cr iteria for deciding unlaw fulness is of g reat significance in debates betw een different scho ols of thought and in the al-l around development o f the discipline of crim inal law in China. The concept of unlaw fulness based on consequences(Erf olgsunw ert)and that based on behavior (H and lungsunw ert)appr oach the issue o f unlaw fulness in different w ays,leading to differences in establishing the scope and determ ining the cour se of a criminal act,th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crime and punishment,and the co nnections betw een crim inal law and so ciety.The(dualistic) determ ination of unlawfulness on the basis of behavior takes into full consideratio n the social reality and expected norm s of a specific per io d 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criminal law p s function in guiding behavior;it is ther efore a reasonable theo ry.A ccording to this co ncept,behavior is the cor e issue determ ining unlaw fulness,and v iolation o f rights is no mo re than a factor determ ining the÷nature of the behav io r."Criminal law does not ex ist only to make restitution for injury,but also aims to cultivate citizens p aw areness of norm s to pr event possible future injury. Co ntemporary crim inal law in China should b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 f the(dualistic) behav ior-based concept of unlaw fulness in o 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o f society and promo te no rmativ e co mmitment on the part o f the g eneral public.

(10)A Psychology of Transformation:The Membership Approach Fang Wen#137#

The social transform ation o f China since refo rm and opening up has provided a unique social labor ator y for Chinese researchers of so cial psycholo gy.In order to describe,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psycholog ical and behav io ral log ic of the Chinese people,it is im perativ e to develop social psycho logy research w ith social transfo rmatio n as its object,that is,the psycholo gy of tr ansform ation,and thereby transcend the cultural particular ity approach and the static society approach.M ultiple g roup member ship is the potential co re co ncept of such a psycholo gy.

(11)Categorization or Guanxilization:The Social Psychology Mechanism of the Chinese Concept of

÷Us"Yang Yiy in#148#

Faced w ith rapid social transfo rmation,the discipline of social psycho logy in China needs to

#

207

#

工作案例(教育叙事故事)

工作案例 我们的故事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头痛的是转化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老师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我班有个学生叫任子俊。高一上学期前段时间,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按时交送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是班级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期中测试各科竟然不及格。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此时,我觉得逃避不了,必须正视现实!我内心一横:我不改变你,誓不罢休!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去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再找对策。接待我的是其奶奶,通过其奶奶的介绍,我才了解到:原来他的父母两年前离婚,父亲为维持生计去外地打工,不理家事。只有七十多岁的奶奶看着他。原先,这个孩子可听话了,只是最近两年才难管的。他奶奶由于年龄大,也管不住他。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

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乒乓球。到了课外活动时间,我约他打乒乓球,给他讲打乒乓球的技巧,谈论目前我国乒乓球在国际上的地位,谈论“世界杯,乒超联赛”等,谈论王浩,马龙等乒乓球健将。并提示他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纪律等并无多大改进。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打乒乓球一边与他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不动声色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生病时我就给他买药、找热水........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能达到及格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老师都觉得他懂事了由于纪律表现不断好起来,学习成绩也不断好起来了。趁着良好势头我不断加强巩固,我安排班长和学习委员与他交流讨论学习生活。通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几个月的共同激励、启发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奇迹出现了:午休、晚休及自习课,他不仅自己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于是,我试着让他当值日生。果然,在他值日那天全班纪律特别好。在良好的纪律保证之下,他的学习成绩得到迅速的提高。看着他上课如此聚精会神的神态,看着他课外活动时间仍然与学习委员一起钻研难题的影子,看着他准确工整的作业,看着班上手抄报里有他的笔墨,看着他劳动课大汗淋漓的样

教育叙事故事征文5篇

教育叙事故事征文5篇 教育叙事故事征文5篇 范文(一): 爱在心中——呵护梦想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叶的事业执着地追求和向往,十年前,我无怨无悔地选取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但是我始终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当作我从教的最高准则,为了他们我甘愿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 记得刚站在三尺讲台上时,应对无数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兴奋。望着比我还高的孩子们,还有些许的担心和忐忑,我最后实现儿时梦想了,但是我能胜任吗 在我教书生涯的最初一段时间,发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没完成作业这些都会引起我的发怒。我会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威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其他的那些满怀期盼等老师讲授新资料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我虽然能控制住课堂上的纪律,可总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感受着每个学生看我时畏缩的目光,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开始思索。虽然我是80后,可我们的老师大多是严肃的,让人敬畏。用心回味

过去的求学生涯,最让我难忘的老师是我初中的女老师。她温文尔雅,不爱发怒,爱学生因此我很喜欢她。曾几何时,我是那样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人潸然泪下。她不就是我奋斗的目标吗为何我此刻要背道而驰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务必要有爱心和耐心。有了爱心,就有了耐心,尽管工作繁忙,累得无暇休息,无暇娱乐,甚至逛街购物都挤不出时间;尽管教育孩子十分操心,而且操碎了心,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让你气得发疯,但你务必忍耐、忍耐、再忍耐。静下心来,想一想,他们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不必大动肝火,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一天,我在学习新课标时,感悟到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才明白是我严厉的目光切断了学生的思维,是我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如何激活我的课堂,让学生们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呢我陷入了沉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总结:“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已和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完美的世界。”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们更喜欢上课,期盼上课,于是我总是精心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使同学们在无意中喜欢上我。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从不吝啬对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复习资料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复习资料 一、选择 1、、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个别教师不允许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C )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7、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D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

用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我看拿破仑》一课的教学叙事 评价内容: 我上了一节《我看拿破仑》,尝试了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方式。 这节课属于初三历史《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一课中第五子目的内容。 评价目标: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写是一节主题活动,特点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一次辩论会,既能让学生了解1799 — 1815 年的法国历史,尤其是这次席卷欧洲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革命,又能使学生对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客观的认识。 评价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法的教学方式。拿破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又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部分学生对拿破仑比较感兴趣,爱好军事的学生兴趣更浓。因此,我想,对这个历史人物,学生提出问题的愿望应该比较强烈,通过评价培养客观地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用书面语言、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的表达能力,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能力 第一部分问卷调查 问卷:关于拿破仑,你都知道哪些?你还想了解什么? 建议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也可以上网查找拿破仑的相关资料,了解拿破仑的基本情况后,再完成调查问卷,建议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探讨的价值。在引导下,同学开始翻书阅读有关内容, 填写调查问卷情况评价表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 关于拿破仑,你都知道哪些?1.列举有关拿破仑的一件事。() 2. 看有关拿破仑的影视资料。() 3. 读有关拿破仑的书籍。() 4. 浏览专门介绍拿破仑的网站。() 5. 知道拿破仑说过的一句名言。()

你还想了解什么?6. 至少提出一个有关拿破仑的问题。() 7. 所提的问题表述清楚,没有错别字。() 8. 所提的问题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 9. 提出的问题能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深入思考。() 备注:根据情况在相应的括号内打√。本评价表中共有9 项评价内容,每 项1 分,共计9 分。评价结果:8-9 分为优秀,6-7 分为良好,4-5 分为合格。 我拿着新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发给学生,让学生修改自己所提问题。问卷发下去后,发现学生对新增加的评价量规很关注,每个人都在逐字逐句地阅读,有的学生很兴奋,一边读着评价量规,一边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他所知道的,有的说自己知道滑铁卢战役,有的说看过电影《奥斯特里茨战役》,有的说自己知道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 从学生调查问卷看,评价表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大增强,而且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一番思考的,比较有深度。 把问卷进行了整理归类,并按提问人次统计问题所占的比例。从分析结果看,学生对拿破仑的了解主要来自教科书,14% 的学生课前读过拿破仑的相关资料,92% 的学生对拿破仑的了解较支离破碎,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关于拿破仑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主要涉及六个方面:一是拿破仑上台的背景( 2.6% );二是拿破仑政权(23.7%) ;三是拿破仑战争(38.2%) ;四是拿破仑的轶闻趣事(18.4%) ;五是拿破仑的历史作用 (14.5% );六是其它( 2.6% )。学生们所提问题主要集中在拿破仑战争和拿破仑政权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这和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客观认识拿破仑的历史作用,只要课堂教学达到了这个目标,也就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学生的问题。 围绕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我开始上这节课了。课前,我让历史课代表把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印发给每个学生,以便让同学们既了解自己提出的问题,也了解全班提出的问题。上课一开始,课代表概述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我提供的丰富的资料,主动探究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客观认识拿破仑的历史作用,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的思维一直非常活跃,出现了兴趣盎然的学习探究氛围。 从学生填写的学习活动过程记录卡看,87% 的学生能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并对他的历史作用形成了较为客观的认识;80% 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还有20% 的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我及时向他们提供了相关网站和书籍,鼓励学生课下自主探究。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如释重负。 第二部分一些思考 1 、评价是指挥棒,是学生努力的方向。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一)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叫赵忠义特别地好动,一次能够坚持坐一分钟就很不错了,不仅他自己没学什么东西还影响了别人,有时候真让人头痛。有一次我进教室上课,刚巧碰到音乐老师也在,她有些生气地说:“赵忠义,你真的是经不起表扬!”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多问就开始上课了。上课没多久,赵忠义“老毛病”又犯了,我也气愤地说:“赵忠义,难怪刚才音乐老师也说你经不起表扬!”谁知,他却大声地说:“你又没有表扬我!”我一震,这一句突如其来的无忌童言让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课后,赵忠义的话一直在我耳边萦绕。想起来,平时我总觉得他调皮,的确很少表扬他。从今天这件小事看来他还是挺在乎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的。是啊,调皮的学生也是学生,和大家一样都希望得到赏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他比其他小朋友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吧――因为调皮,平时挨的批评肯定不少。我以前忽视了这一点,于是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调整方式。 从那以后,在课堂上,只要看到他认真听讲或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就马上进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但毕竟小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要想在很短时间内把坏习惯全部改掉是不现实的。所以遇到他上课又很不认真,小动作不断,对要掌握的知识模模糊糊的情况,我并不灰心,因为我知道这种学生是需要时间磨的,也需要很大的耐心。我坚信,只要坚持把赏识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一定能取得成功。哲人曾经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训斥只会压抑心灵,只有欣赏,激励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希望通过我的不断努力,以及与家长,其他老师的配合,来慢慢地改造这个孩子,让他得到很好的发展。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会坚持。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二) 从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后,我就发现我们班有几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还真有些无可厚非,又非常无奈。怎么说呢?我发现这几个孩子平时还是很认真,上课不太会说小话开小差的,而且甚至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但他们在抄写生字词、听写生字词时却一定会在6—8个生字里面错2—5个;写练习册等作业时,他们有可能已经把学过的生字忘得差不多,即必须打开书来抄写,通过多次订正达到把作业完成。他们关键是很难把字写对,记住。 一年级期中考试是孩子们第一次正规考试,可这几个孩子的成绩的确让我们在家长会上很难面对、让家长难以面对。为此我想来想去,于是在家长会上我专门拿出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和家长一起分析了解孩子做题时的情况,知道自己的孩子的不足之处,从而知道孩子今后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趁机也便分析了这几个孩子的试卷,其中一个叫薛万鹏的孩子思维能力不错,上课也能举手发言,且能答对。他有些文字答题写不出来,他全部用图画来答题,而且图画表达得全正确,可我们这毕竟是语文,那是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扣分,却也能证明他就是要加强语言文字的学习,加强字词的积累……这位家长听完我的分析后如释重负,让家长看到孩子还是有希望的…… 另有一个孩子也是字词写不出来,他叫黄泽东,他也是字词记不住,半学期来,简单的字和拼音都较难识别,可他上课还是很安静的,会举手,可就是站起来说不上话。面对这个孩子,我们老师也为他着急,他需要多读多记多认,先要想办法让他自己学会记住一些东西,他需要大人把他引进门……他想学,要学,这是很可贵的,我们老师和家长要鼓励他、帮助他、理解他、宽容他,我们要相信他说不定哪一天他会开窍的,家

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作文【初中初三700字】_1

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他们两人的手又紧紧地握在一起,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躲在旁边的我也笑了,轻轻地退了出去…… 几个星期前,我坐在摇椅上苦思冥想,如何在爸爸过生日那天让父母和好。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令爸爸养成了发号施令的习惯。并把这坏习惯带回了家里,说起话来总是一付“得理不让人”的蛮横劲,这不,连我那温顺的好妈妈也忍受不了啦,前不久和爸爸吵了一架,一直没和好。 其实,我对爸的言行举止也很反感,可是他们毕竟是我父母,我总得想个法子让他们和好,于是,我继续绞尽脑汁地想法子…… 爸生日那天,我拉着妈去逛花店,一眼就相中了放在角落里的几株乳白色的郁金香,缠着妈买下了。 一路上闻着郁金香散发出来的清幽香气,我的心快陶醉了,正打算按计划实施,妈妈却冷不丁地开口了:“傻孩子,你不就是想让我给你爸献花吗?”

我笑了,“妈,看在今天是爸生日的份上,你就原谅他一回?” 回到家里,不出我所料,爸爸正在摇椅里看报纸,我赶快使个眼色,妈妈捧着花走过去,我则冲到厨房里去搬蛋糕。 我听见妈开口了:“那,这是女儿为你挑的,生日快乐!” 那边沉默了,我正觉得奇怪,爸爸的声音又响起了:“花了不少钱吧!” 天啊!太不着调了,蛋糕顾不上拿,我冲回厅里见爸和妈在对峙着,妈妈一把把花扔到地上,向爸喊道:“你也太没情调了吧!”打开门走了。 剩下我们俩,屋里的气氛好像快凝固了,过了一会儿,爸爸出乎我意料地弯腰拾起花瓣已经摔坏的郁金香,轻叹了一下,说:“这花真好看,你瞧我,又说错话了不是。” 爸爸花了很长时间,将郁金香精心地插到两个花瓶中,等妈回来。 晚上,我妈回来后的第一眼就落在了那郁金香上,瞬间眼神里充满了惊喜,接着,爸爸从屋里跑来出来,连声道歉,就出现了开头的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教育叙事故事征文5篇】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教育叙事故事征文5篇】教育叙事故事案 例 教育叙事故事征文5篇范文(一): 爱在心中——呵护梦想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叶的事业执着地追求和向往,十年前,我无怨无悔地选取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但是我始终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当作我从教的最高准则,为了他们我甘愿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 记得刚站在三尺讲台上时,应对无数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兴奋。望着比我还高的孩子们,还有些许的担心和忐忑,我最后实现儿时梦想了,但是我能胜任吗在我教书生涯的最初一段时间,发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没完成作业这些都会引起我的发怒。我会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威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其他的那些满怀期盼等老师讲授新资料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我虽然能控制住课堂上的纪律,可总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感受着每个学生看我时畏缩的目光,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开始思索。虽然我是80后,可我们的

老师大多是严肃的,让人敬畏。用心回味过去的求学生涯,最让我难忘的老师是我初中的女老师。她温文尔雅,不爱发怒,爱学生因此我很喜欢她。曾几何时,我是那样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人潸然泪下。她不就是我奋斗的目标吗为何我此刻要背道而驰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务必要有爱心和耐心。有了爱心,就有了耐心,尽管工作繁忙,累得无暇休息,无暇娱乐,甚至逛街购物都挤不出时间;尽管教育孩子十分操心,而且操碎了心,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让你气得发疯,但你务必忍耐、忍耐、再忍耐。静下心来,想一想,他们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不必大动肝火,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一天,我在学习新课标时,感悟到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才明白是我严厉的目光切断了学生的思维,是我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如何激活我的课堂,让学生们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呢我陷入了沉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总结:“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已和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完美的世界。”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们更喜欢上课,期盼上课,于是我总是精心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使同学们在无意中喜欢上我。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从不吝啬

高中中学学习生活叙事精选作文800字

高中中学学习生活叙事精选作文800字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时代的开展,中国传承下来的文明便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闻名世界,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中国的教育,以及随着产生的校园学习生活,鲍勃,请听我娓娓道来。 纵观历史,孔子的儒学教育教会了我们要重视教育,因材施教以及有教无类。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场面,创始了平民也能上学的场面,让更多的人有时机接触到学习生活,学会了懂事,明礼仪。 随着时代的开展,来到了唐朝。唐朝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转折点——科举管理办法的建立,让更多的学子有了当官的时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就”即是真实的写照。 放眼现在,随着教育的开展,国家重视科教人才,高中中学生的压力无可为不大!在爱国主义的熏陶下,我们每个星期一都会升国旗,唱国歌,牢记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在中国的学校里,每一间教室都会有一面鲜红如血的国旗,就是让我们牢记,假如没有先辈们打下的江山,那么也不会有如今的太平盛世! 当然,除了升国旗之外,我们还学习中国的古文,必不可少的即是文言文,这是中国历史传承的见证,它们从古代走到现代,自有它迷人的魅力所在!学习文言文,我们学到了《伤仲永》这个名篇,知道了先天的学习天赋在后天没有加强学习,便会“泯然众人矣”。所

以不要仗着自己天赋好,便懒怠于学习,须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不要在该学习的年龄,无所事事。我们学习是为了成才,为了成为有用的人才,而不是浪费时间,须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说到学习,不得不说高考。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十多年的学习生活,就是为了高考这个转折点,这不就是“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就”的真实写照吗? 放眼将来,中国会一直把这些优秀的传统继续坚持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教育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教育才会如此源远流长。 所以,升国旗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先辈们的汗马功绩,文言文是为了让我们学习传承下来的优秀的古文化,高考是我们检验学习的结果。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我们仍然能在夏日午后,一人,一书,一茶,一树,一世界,即是校园生活宁静的体现,鲍勃,你愿意来加入我们吗?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高中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我从事教育事业已经十四年了。在十四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十四年我无怨无悔。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从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了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十四年的日日夜夜,我心中装的是学生。为了教好每一个学生,我十四年如一日认真备课,每学期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写出了详细的教案;认真上课,充分发挥课堂四十分钟的作用,注重课堂教学,做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批改作业,从不放弃对每一处错误的更正,也不忘记对每一位学生微小进步的鼓励;认真辅导学生,通过补缺补差,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尽量做到不让一位学生掉队。 回顾昨天,我们由衷地高兴,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骄傲莫过于受到社会的尊重,而我们回报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出色,因此,我们要善于总结,让自己自豪地融入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在与学生和家长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有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与学生和谐相处,真正得到做老师的乐趣。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我觉得要做一个好班主任很难。在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做到了两个字:“爱”和“严”。 1、有一颗爱心,细心、耐心、诚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一年,班上有两个单亲学生,都比较自卑,脾气特殊,容易犯错误。我从不在教室批评,总是把他们请到办公室去开导。毕业时,他们都变得自信了,自强了。 2、严格要求,措施得力,这是做好工作的保证。 “严是爱、松是害”,在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同时,也不忘对他们严格要求。做班任时我制定严格的班级文明公约,在班宣读、张贴后,师生一起严格遵守。特别是许多家长比较惯孩子,还得经常做家长的工作。没有家长配合工作会事倍功半。 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教育活动有客观规律,学习新课标,正确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这个规律的核心便是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靠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才能得到。身为班主任的我,在班级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理解学生,按自由选择活动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积极的发展。如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表现主题,能画的画,能讲的讲,能唱的唱,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在恬静而紧张,宽松而热烈的气氛中认真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 我用新课改的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以构建和谐而生长,民主而平等,灵活而互动的课堂为目标。在课堂上和学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互动,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的气氛,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努力调控自己的情绪,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从而使课堂有序地“活起来”。自觉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掌握的具体学习方法,从而把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我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努力学会倾听、学会对话,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通过我的努力,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经常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我将时刻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来宣传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让更多的人参与农村基础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教会学生怎么做人。今天的社会处于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巅峰时期,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要跟得上社会前进的步伐。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没必要也不能让学生完全接受我们的观念,把学生改造成我们心目中的乖娃娃,那样的话,他们除了被动地接受知识,恐怕哪方面也得不到最好的发展。所以,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如何去引导我们的学生,而不是去改变他们。我们不但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更主要的是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懂得感

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采用通史体裁编写

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采用通史体裁编写,每一历史阶段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叙述,这些内容构成了教材的专题内容。专题内容不同,讲授方法也应有别。 一、历史人物的讲授方法 1、讲授历史人物的方法 讲授历史人物一般都用讲述法,讲述历史人物的生活年代、身份地位、主要事迹,简要评价等。讲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人传事和以事带人两种。 以人传事,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讲述其一生的主要事迹和与他有关的历史史实。 以事带人,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历史人物置于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去讲述。 在运用上述方法讲述历史人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与描述像结合。 (2)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材料,如:历史人物画像、历史情景图象等。 (3)适当引用历史人物的原话、史料原文,增强感染力。 2、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两种:点评和专评。 点评又分为穿插点评和述后点评。穿插点评是指在讲述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就历史人物的某一行为或语言加以评价。述后点评是指在讲述完历史人物的事迹后,加以点评。

专评是指在讲述完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活动后,把其事迹、活动归纳起来,加以全面评价。 二、经济史内容的讲述方法 它包括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演变,以及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各个部门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其内容概念较多,宜用讲解法来揭示经济发展的线索和规律。讲解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因果相联 (1)讲授经济史内容,要揭示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因果联系。如:井田制的瓦解: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出现→初税亩的实行→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的瓦解。 (2)要揭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因果联系。 (3)要揭示阶级斗争与统治阶级实行的经济措施的因果联系,即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2、点面结合 将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面)与其中主要部门、主要方面、主要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述。其具体要求是: 第一、在讲授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时,要突出其中一两主要部门。 第二、在讲述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时,要突出其中一两个主要地区。

我的教学叙事故事(历史)

我的教学叙事故事(历史) 我的教学叙事故事(历史) 我的教学叙事林丽(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校)市里要举行重点高中课堂教学大赛,课题是《戊戌变法》,共有8所高中参与。学校特别看重比赛成绩。在学校领导、同组教师的帮助下,我积极地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尤其担心学生的表现,这些远在大安的且是一所普通高中的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异乡的孩子们,他们的双基把握情况如何?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何?我非常忐忑。我认真多次地研读教材,人教版教材这一课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内容比较零散又枯燥,如果按教材逐一讲解,课堂必定枯燥无味,于是,我重整教材知识结构,设计成环环相扣的三部曲:探究历史、感受历史、反思历史。纠结的问题依然是学生的历史素养是否能支撑起这样的设计。上课铃响了。我一走进教室,台下的学生就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是异口同声的"老师好",看着他们稚嫩热情的脸蛋,对于马上就要到来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我竟然充满了期待,所有的紧张、不安竟一下子不见了踪影。一堂课,普通高中的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导入环节,是在老师的描述中,要求学生猜出描述的是哪位历史名人?尽管有不同的声音,但大

多数都能一语中的——康有为。开篇顺利,好的开头是否意味着一切顺利呢?学习维新思想的发展历程,我要求学生读课文段落,竟然有好几名学生一起站了起来要求完成朗诵,提炼知识点时也能抓住关键,如他们就能找到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发展,公车上书,传播,两派论战,高潮。归纳维新变法的背景时,我点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经济基础,这帮学生便一一说出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政治基础。课堂尾声,历史启示录环节,他们更是有自己的想法呢:有的说改革就要大刀阔斧,不能有所畏惧;有的说要搞调研,发动群众;有的说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尽管没认识到要富强必须先独立,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可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事实。我为他们而兴奋。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人各有所长,这次教学经历,使我更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不管是重点高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普高的学生,都要相信他们,给他们展示自己的平台,每个学生都是最棒的。而今天,当我写下上面的文字时,大安二中 20xx届7班的学生们,早已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了,通榆一中我记着你们的笑脸,遥祝你们一切顺利。

教育叙事案例

教育叙事案例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图书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面对当今中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中学生早恋问题,很多同行们采取的是“暴光法”、“对立法”,说实在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也曾处理不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后来我想:作为一个正常人,有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处理这样的事情,焦点不在性质对不对,而应在于让学生明白为时尚早,现在应将这份不成熟的“感情”埋在心里。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会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的内涵,要实现这一目的,首要的就是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成为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历史教学作为再现历史事物发生过程的一门特定的学科,其每章每节相对来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历史故事。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历史知识通过趣味性、通俗化的故事形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学习历史,这会比单纯化的讲述和阅读,效果要好的多。基于此,教学中,我在尊重教材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把教材内容加以适当的艺术润泽,使之形成许多有情趣、生动、感人的历史小故事,由教师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把它讲述出来,使学生在听、想、记等方面形成较强的自我接受力和感悟性,充分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实践说明,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接受记忆的知识会更牢固。 讲述历史故事时,可以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有意识的巧设一些疑问,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在故事中寻求答案。例如: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我把本节的知识点汇聚成了“一个北京古人的一生”这样一个故事,以北京地区原始生态为背景,把北京猿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状况融入其中,向学生娓娓道出了一个北京猿人短暂40年的人生历程。配合

这个故事,设计了五个问题:①北京人会不会使用工具?使用怎样的工具?②北京人获取食物的途径有哪些?想一想还有其它的吗?③北京人能否使用火?他们怎样取火?有什么影响?④你认为北京人的生活快乐吗?说说你的理由。⑤你认为北京人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些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激发起了他们积极参和探讨的兴趣,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对于教材中学生已了解的知识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表述,其中的问题也可以以学生为主进行提问,教师进行配合和引导。例:《三国鼎立》一课中,以学生熟知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个故事情节为主线,让学生根据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来讲述,穿插着对其中人物的分析等,来完成“三国鼎立”知识板块的学习。 课堂中,以故事形式进行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融入到情节起伏中,不由自主的会想起相关的时间、人物、事件及结果等历史知识,学生以这种方式记忆的知识点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印象要深的多。同时,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课堂上为把自己“最闪亮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自觉的去获取知识,并通过演讲和解答不断提高自己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把“苦学”变成“乐学”,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堂学习方式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教师要精心的设计和调控好这个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找好每个“故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防止由于“故事”过多的文学色彩和其本身的娱乐性而忽视了历史课

初中教育叙事故事篇一

初中教育叙事故事 初中教育叙事故事(一) 用真诚去感化,用爱心去引导 从事农村教育十余年,从**年开始担任班主任,期间有乐也有苦,有喜也有忧,有得也有失,可不是吗?现在农村的孩子有四大特点:一是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娇气、金贵。二是在农村家长双双外出打工,孩子寄托给他人,家庭教育跟不上。三是新闻媒体连篇报道学生因教师管理不当出现的案例,使班主任心有余悸。四是班主任管理方法、措施稍有不当,虽有良好愿望,甚费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显得无奈、无助,感觉心苦、心累。班主任累!这话一点不假:每天7点半到校,早自修、晨会、午会、午间管理、课间巡视、读书时间,还有学校的各项常规检查、比赛,加上自己的任课和学生的各种偶发事件处理,一天差不多九个小时,战战兢兢,不敢出一点差错。暮色降临,关好门窗,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常常是一进门就倒在沙发上,连话也不想说。班主任是幸福的!这话也是真的!每天早上站在教室门口,看到学生欢快地进校门,微笑着对我说:“老师早!”,心里总有莫名的感动。 一、真诚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领头雁,在学生

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而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工作,在工作中,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不断总结过去工作的得失,探研新的工作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素质是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做好学生灵魂的引路人、手术师、护花使者。班级管理“柔”和“刚”都必不可少,该“刚”则“刚”,因为我们必须维护校纪班规的尊严。该“柔”则“柔”,因为教育需要我们去感化心灵,触动灵魂,以境育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记得2008年9月,我接手七年级班主任不到一个星期,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王磊与班里另外一个男生闹矛盾,却把怨恨强加在与他闹矛盾的男生的好朋友素芹身上,他与几个要好的朋友晚上下自习后对素芹施加威吓行为。据了解,王磊是个聪明、能干的学生,自从学会了上网,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有时甚至一个星期不归家??当时我第一反应是“请家长”,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提高嗓子说:“说你家长的号??”等了半天没有反应,我抬头看他,他由刚才傲气的面孔变为了仇视的面孔,攥紧着拳头,我震撼了:一个不满12周岁的孩子竟然有这样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我知道他唯一怕的是爸爸给的皮肉之苦。沉默了几分钟,我开口了:“王磊,老师知道你现在知错了,也知道你很聪明,你曾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那时老师夸奖你,同学们好羡慕你呀!自从你六年级迷上网吧后不能自控,发展成这个样子。现在新的学年开始了,你长大一岁了,老师知道你会痛改前非,努力学习,重造自我,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听了我的话,他满脸泪水,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让奉献与快乐相伴 --我的教育故事 时光飞逝,我的从教生涯已有十几个年头。在这十几年里,学生带给我无限的欢乐,我热爱他们,感激他们,是他们让我体验到了我的职业的魅力!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十几年来,我始终对叶的事业执着地追求和向往,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我凭着自己的热情,凭着党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教育园地上挥洒汗水,勤奋耕耘,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彰显着党员甘于奉献、积极进取的精神。 岁月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多年来在讲坛上不断地上演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许多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可也有一些却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里。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仍历历在目。还记得在我儿子出生刚刚满月时,学校工作安排遇到了困难,就急急的把我召回到学校,充当了一个班级后妈的角色,这个班级在一个多月没有班主任,也没有代理班主任的管理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非常差,作业常常不能完成,学习状况一团糟,许多同学还常在班级里招惹事非,打架、早恋等现象屡禁不止。在接手后的月考中,语、数、外三科成绩均为学年倒第一,特别是数学成绩,全班26人中, 35-7分的人数有17人,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这样差的学生怎么教啊更大的问题是学生对我的排斥,学生公开对我说,老师我们希望我们原来的班主任回来。回到家里,学生的话,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成绩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的头

脑中浮现,望着襁褓中的儿子,内心有些酸楚和纠结。我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在内心里不断地告诉自己,明天一定找领导谈谈,趁早放弃这个烂摊子。就在正在这时,电视里传出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西天取经不容易,容易干不成大业绩……”听到这句歌词,我的内心为之一振,是啊,如果事情容易,学校还需要我干什么我必须坚持干下去!相信一切都会改变的! 从此,我每天起早贪黑和学生泡在一起,把全部精力用在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教学上。周末和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过,义务补课和四处家访。一个学期下来,所有的学生家里都跑遍了。班上有四名双差生号称“四大天王”,他们精力旺盛,从早到晚不是一起去打别的同学就是相互斗殴。“四大天王”之首陈志鹏在读小学一年级时父亲蹲监狱,母亲改嫁。孩子从此沾染上打架、偷盗、逃学、不做作业等很多恶习。为了挽救他,我几乎每天都要找他谈心,有了点进步就在班上公开表扬。但他常常是头天受表扬,第二天又犯事,但我并不放弃,仍坚持耐心细致的做他的思想工作。这样的“反复抓、抓反复”一直持续。最后孩子能够完成作业了,各方面都有了惊人的表现。班级里的刘海龙,父亲典型的家暴症,他有一次为保护母亲用啤酒瓶子将自己的父亲打的头破血流,还告诉父亲下次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畸形的家庭造就啦一个可怜的孩子,他养成啦沉迷网吧,逃学,甚至夜不归宿的坏习惯,闹得家里人都恨他。一天,凌晨一点多钟,孩子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已经两天没有回家啦,于是我和家长找遍了大大小小十几家网吧,终于把他带回了家。第二天,又语重心长的从正反两方面开导他,谈话持续了两个小时最后他含着泪说:“老师,你放心,我以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