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长相思》评课稿

《长相思》评课稿

《长相思》评课稿
《长相思》评课稿

《长相思》评课稿

今天,我聆听了李老师的一课多上,受益匪浅。李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这堂的一些感受。

李老师执教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让学生走进词境。这节课紧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亮点之处在于: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避免了传统诗词教学逐字逐句翻译、解释的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感受词人所表达思想情感。如让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让学生带着“身在何处,心在何处”的问题,结合注视走入古词。

二、重视朗读,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古诗教学应注重读,注重意会,自己去体会,而非庖丁解牛般逐字逐句地翻译、解释。那样的话,古诗就会一塌糊涂,甚至丝毫美感都没有。淡化分析,用朗读表情达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师生合作读中启动情感。课堂上,没有字斟句酌的肢解剖析,有的是充满诗情的轻声叩问: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其中包括自由读、指名读、个人读、齐读、情景读等多种形式,反复的

朗读,,使这首词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已烂熟于耳,对于词人所表达的情思,也自然较轻松地悟出。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经典诵读不走过场,上课引入自然。课后诵读了李清照的《添字采桑子·芭蕉》与课文完美结合。

四、板书精当。

五、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讲解上阕时,简介纳兰性德出征的背景学生明白了将士们行军的艰难,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诗意。

总之,李老师引领孩子们读出了意,研出了情,悟出了境,品出了韵,让我们感受了纳兰性德的词之美。同时,也让我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新课标应努力的方向。

建议:

一、读出节奏,要交钥匙,可标停顿

二、有读错字的现象要反馈,留点时间背诵词。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长相思 |人教(部编版)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课前积累 一、复习导入 回顾第一课时学习的前两首古诗,指名,生背诵。 导入新课:在诗人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两岸的春风;而到了诗人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看看在作者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板书课题:长相思 二、师生探究学习 (一)检查预习 师指名读词,检查学生字音是否正确,尝试让学生读出词的节奏。生齐读。(二)精读词作,体会情感 1、回忆学习前两首古诗的方法:结合书下注解了解诗意;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结合课前制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小组伙伴们分享自己

的学习收获。 生自由读,小组讨论学习。 生汇报。师适时给学生方法的指导和评价。 学习词的上阕,理解词意,体会情感。 师: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走了一程又一程,那一座座山,是怎样的山啊?那一条条河又是怎样的河啊? 师:(补充资料)这一路真是充满险阻。是呀,康熙21年,纳兰性德一行人随皇上从北京出发,他们初春时节出发,如今已到隆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是翻过一座山,跨过一条河,这山一程,水一程是一条怎样的征途啊!(播放课件)你们从这山一程水一程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带着感受读一读透过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士兵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画面。 生补充(读一读) 师:不曾入眠的何止纳兰性德一人,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想家的时候......谁愿意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文。 师:“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的是多少颗思乡的心啊!同学们带着感受一起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到此处是词的上阕,短短的几个字,但意义深远,给我们带来想象的空间,古人的词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啊! 学习词的下阕。 生汇报,组内组间互相补充。 师:在这边塞苦寒之地,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此时的纳兰性德,身在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1 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

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王安石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它语言精炼,蕴含丰富的内容。题目有“思”,而整首诗中却没有一个“思”字,那这个“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三、在遗憾中憧憬未来 课后的集体评课中,许多老师也认同我这样处理所带来

《长相思》说课稿

《长相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

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读。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1:(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三

古诗三首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长相思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作意境。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4、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诗作主旨。【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参及其相关资料、课件制作、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解题。“暝”(ming)

“傍晚、夜色”的意思。“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板书:山水诗) 二、了解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 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

《长相思》评课稿

《长相思》评课稿 今天,我聆听了李老师的一课多上,受益匪浅。李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这堂的一些感受。 李老师执教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让学生走进词境。这节课紧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亮点之处在于: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避免了传统诗词教学逐字逐句翻译、解释的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感受词人所表达思想情感。如让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让学生带着“身在何处,心在何处”的问题,结合注视走入古词。 二、重视朗读,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古诗教学应注重读,注重意会,自己去体会,而非庖丁解牛般逐字逐句地翻译、解释。那样的话,古诗就会一塌糊涂,甚至丝毫美感都没有。淡化分析,用朗读表情达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师生合作读中启动情感。课堂上,没有字斟句酌的肢解剖析,有的是充满诗情的轻声叩问: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其中包括自由读、指名读、个人读、齐读、情景读等多种形式,反复的

朗读,,使这首词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已烂熟于耳,对于词人所表达的情思,也自然较轻松地悟出。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经典诵读不走过场,上课引入自然。课后诵读了李清照的《添字采桑子·芭蕉》与课文完美结合。 四、板书精当。 五、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讲解上阕时,简介纳兰性德出征的背景学生明白了将士们行军的艰难,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诗意。 总之,李老师引领孩子们读出了意,研出了情,悟出了境,品出了韵,让我们感受了纳兰性德的词之美。同时,也让我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新课标应努力的方向。 建议: 一、读出节奏,要交钥匙,可标停顿 二、有读错字的现象要反馈,留点时间背诵词。

五年级语文《古诗:长相思》说课稿

(封面) 五年级语文《古诗:长相思》说课稿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长相思》一词。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逆雪之声的。 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学习古诗词上能够自主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课外资料书等方法学习课文。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综合归纳能力有所款的缺。在教学时要有导有放、放扶兼施。 三、说教学目标分析 这是一首词,全诗分上下两阕,36个字,为了让学生在学这首词时感到轻松自如。在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设定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书写“帐”“畔”两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借助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悟诗情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比了解这首词与前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在拓展想象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自主学习中通过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悟诗情等多种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怀家的思想感情,揣摸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说课前准备 在教学新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情景,布置学生用知诗人、晓诗题、学诗的方法预习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同时通过资料了解作者。学生的课前预习为教学做了铺垫。 六、说教法、学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古诗词犹如其中颗颗璀的明珠,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傲视群芳”。古诗词凝练隽永,其每一个字都是浓缩的精华,意境悠远,哲理深刻……但古诗词对学生而言枯燥乏味,孩子们对古诗词毫无兴趣。如何让今天的孩子去穿越时空,寻访古人,历其心志,激起他们学习古诗文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我推崇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所以,在教学时我改变过去的说教式,采用了激趣导入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有导有放、放扶兼施法、课件激趣法、榜样范读法、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古诗词浓缩的精华,意境悠远,哲理深刻,小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力浅,表象储备贫乏,很难理解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背景、人物思想、风土人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中注意培养

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评课稿 点评:课上到第二板块,学生已被这首词中的词意、词情感染感动得酣畅淋漓的了。教学可以见好就收,再往下教会有“蛇足”之嫌了。然而不!“互文印证,读透词心”,教学又一次提升到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教师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这一问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这时,教师拓展诵读内容,呈现了纳兰性德在征途上写的一首题为《菩萨蛮》中的两句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词人这一自问正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的。让人惊叹的是,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用理性思考替词人作出回答(这是通常的教法,诸如戍边是为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等),而是用一句“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再

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等,展开了一场教师参与其中的既饶有趣味又感情沉郁的情景对话。在情景对话中学生把“问君”改为“问夫”“问父”“问儿”而反复诵读,情真意切又忍俊不禁。然后再读《长相思》,在词中让作者自己作出回答。学生从人物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这是教学的又一高明之举。至此,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鲜活的心灵展示在面前了。这里,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语文呀,不是解释,不是说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 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缜密细腻而又大气开放,精致和谐而又恢弘奇崛。短短的两句词,竟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它又像一口井,开掘得那么深,清泉汩汩流淌着……而学生在洋溢着诗意的艺术氛围中学习着,享受着,如痴如醉。尽管崧舟老师在课堂胜似闲庭信步,浑厚而有磁

小学数学课标版四年级《确定位置》(一)评课

小学数学课标版四年级《确定位置》(一)评课会议内容:辽阳县小学教学成果展示会 会议时间:2009年11月19日(一整天) 会议地点:辽阳县首山乡兴隆台小学 会议过程: 一、课堂教学展示: 第一节:语文五年《长相思》小屯镇中心小学丁丽颖执教 第二节:数学四年《确定位置》柳壕镇中心小学金玲执教 第三节:科学五年《热的传递》兰家镇响山子小学喻绍峰执教 第四节:品德与生活二年《我要做文明人》首山乡兴隆台小学党玉岩执教 二、全体教师交流、点评。 三、教研员评课。 四、领导总结讲话。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来自沙岭镇中心小学。下面我来说说金玲老师的《确定位置》这节课的学习体会。金老师以学生的数学活动导入新课,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掌握用数对掌握位置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金老师在教学中,并未简单地照搬教材中的情境与问题,而是借用了这个思路,改为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引入,而把教材中的引入例题作为练习处理,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这样地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 接着金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引出“数对”这个数学知识,并用黄色粉笔板书,因比较醒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如用语言描述:胡霞同学的位置在(4,1)。我注意到金老师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说得又响亮又清楚”,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通过语言暗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在难能可贵。接着交流明确:数对表示方法一般习惯于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来确定某物体的位置。 在课堂练习的这个环节中,她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如:投影出示教材81页的图例,用数对来表示学校周围的景物,从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建立起空间观念。意在想象与推

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长相思》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 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 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 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 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 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 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 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 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 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 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 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 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 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 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 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3篇

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3篇听、评课评语与建议1 1)能立足双基展开教学,知识点回顾较全面、详细,能利用练习加以温习巩固,从而夯实基础知识; 2)建议:①分析讲授题目时要注意思惟的分散,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加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要注意创设例情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听、评课评语2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由浅入深:谆谆引诱,创设情形:引发学生思惟,增进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例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体现新课程的“3 维目标”; 2)教学进程逻辑性较强,教学思路严谨,作为1名新教师来讲教学基本功较扎实; 3)建议:①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讨论,适当控制教学节奏;②创设的例可以增加1些难度,更好训练学生的思惟;③备课要斟酌多种因素,上课要灵活(遇到例,可让学生讨论)。 听、评课评语31)引课能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讨论,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能创设例情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增进师生互动,但应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训练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的思惟能力; 3)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能体现课程标准的“3维目标”; 4)这是1节整合课,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师生互动,

成果分享,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在这1点上老师还应加强;5)较成功的1节课, 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1. 授课老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公道效果良好。给我的感受是备课充分讲授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力的前途,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在课堂上除接受知识,还带着本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1并投入了课堂,他们是1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课堂上,他们除与教师交往之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因此,学生课堂学习远不只是学习知识,还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培养个性等。课堂活动展开的很有实际性,并且活动很有效果很成功,该老师先是让学生闭上眼然后老师来描写,然后学生再通过回想老师说的话来话两条直线,这样的教学很有创意,学生的思惟会很广,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但学的快乐同时也学到了知识。要是授课老师的表情更丰富1点就更完善了。 2. 教学进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掌控重点,突出难点。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视察操作比较料想推理交换等多种情势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构成进程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换等。体现培养学生学数学思惟方式,培养思惟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从学生实际动身,充分相信学生自己会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谐互动。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同等和谐,尊重学生,对学生有耐心。教师的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教学效果:到达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学生思惟活跃,信息交换畅通;学生会学,课堂气氛好。使学

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 《长相思》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选编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本词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塞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几缕怀乡的主题,意境深长。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5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今天我们将用三步读诗法业学习这首诗: a.知诗人,解诗题。 b.抓字眼,明诗意。 c.想意境,悟诗情。 二、学习这首词 1、.知诗人,解诗题。 a.简介词这种诗的别体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常见的词牌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鹧鸪天、临江仙、念奴娇、菩萨蛮、西江月、满江红、点绛唇、清平乐。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长相思》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看注释、查字典,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在紧贴诗句的想象中,走进诗词描写的意境。 3运用互动反馈技术,通过三个按点的选择,逐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4体会诗人通过写景叙事抒发思乡之情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作为单元起始课的《古诗词三首》由两首古诗、一首词《长相思》组成。三首古诗词都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其中《长相思》是写景叙事抒情,是三首诗词中学生理解难度最大的一首。 短短的36个字,描绘了白天身在征程、夜晚心在故园夜不能寐多个画面。包含了许多意象,山、水、风、雪、灯、故园,意象多又不集中,字字都饱含思乡之苦。词的上阕主要写了身在征程的画

面,出征路途遥远,路途艰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词的下阕写了雪夜宿营、心系故园的画面,在风雪交加的寒夜中宿营的将士们思念故园,既有“聒碎乡心梦不成”之苦,更有“故园无此声”的思乡之切。语言高度凝练,情意深远绵长,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只有充分的想象,才能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切。 五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古诗词的方法,能够通过看注释、查资料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知道诗词写了哪些景和事,知道表达思乡的情感。但是不能走进作者描绘的情境,见到景见到事,不能入景就不能入境,更不能入心,就不能真正感悟到思乡之情。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导他们边读边想象。 本班孩子思维活跃,除外出旅游没有过离开家乡的经历,更没有过思乡的体验,想象的过程中容易横生许多枝杈,容易简单理解成因为征途艰难而想家,容易偏离诗词的感情,需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贴合诗词感情的想象过程中,一步步走进诗词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揣摩体会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思乡情怀。 教师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词描写的画面,逐渐走进词的情境,词人的心境。运用互动反馈技术设计,梳理、归纳学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长相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以往学习的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学生畅所欲言。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会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介绍诗人背景。 二、学习词 1.教师介绍什么是词。 2.出示生字认读。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正读音) 指导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三、学习这首词 1、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同学们,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味道来。 (对学生朗读给出评价)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1.默读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长相思》上半阙,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诗人纳兰了吗?他在哪儿?他在

干什么?(配乐范读上半阙)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2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这千里迢迢的旅程谁来读给我们听。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将士们白天舟车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评价:护卫皇帝,有使命感强。/思乡睡不着,) 5.词的下阕告诉了我们答案。同学们,自由朗读下阙,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近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6、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7、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8、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配音乐,教师范读)你们看到什么了? 大家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纳兰性德。这是在征途中的词作者,让我们把画面切回他的故园,想象一下在他魂牵梦绕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笔把这幅美景这下来。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一个大大的“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数学评课常用语优缺点及建议精选

数学评课常用语优缺点及建议精选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 21 古诗三首 说课稿

21 古诗三首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 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和主旨,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长相思》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 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板书课题 1.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板书:《长相思》(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3.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解题: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意。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榆、畔、帐”等 生字的字音。2.指名读,学生评价。 3.听音频朗读,画出节奏。 4.齐读,巩固词的节奏。 5.默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 在讲什么?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4)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6)指导朗读。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7)齐读。读出和纳兰性德一起行军的将士们的征途的艰难。

“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读《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 走进诗歌意境感受名师风采 ——读《古诗文课堂实录》心得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则《杰夫扬的鱼汤》,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杰米扬煮了鲜美的鱼汤款待客人福卡,他不断地夸赞自己的鱼汤,还一个劲儿催促福卡多喝点、再多喝点,“不让他休息,不让他喘气”,可是福卡“虽然喜欢喝汤,但这样喝却跟受罪一样。他马上站起身来,抓起帽子、腰带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从此再也不来杰米扬的家了”。这则寓言,实际上讲的是做事应把握“度”的问题,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加节制地强加于人,也会和杰米扬的鱼汤一样令人讨厌。而且,既可笑又可怕的是,杰米扬对这种脱离实际、违背规律、强加于人、一厢情愿的做法,到最后也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对。由此,我联想到在语文教学中,自己一定做过像杰米扬一样的事。如: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过多的使用了课件中的音乐、图片、资料;过分关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忽视了对领会表达的教学;过多使用了提问的教学基本方法,忽视了学生主动的质疑问难。我想,这些做法正演绎着杰米扬逼迫朋友喝鱼汤的故事。那么,语文教学亦如此,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度”的掌控,过度与失度,都将偏离语文学科的本质。 适逢教授教材中的几首古诗,拿捏不准应该如何设计教学,才不致于再现杰米扬的故事。学习古诗文需要理解,那么小学生学习古诗理解的方式或途径是怎样的?当前最常见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借助注

释、根据字义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等方法连句理解诗句,这种按部就班的做法给学生的印象是呆板的,不能完全把诗的意象呈现在学生的心中,更不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那份特有的情愫,特有的智慧,无法使他们领悟古诗中拥有的浓浓的诗意。能否找到一条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时效的途径呢?于是,我认真阅读了手边借来的一本书《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受益匪浅。 其中,王崧舟老师教学的《枫桥夜泊》与《长相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领悟到王老师之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游刃有余,在于两点:第一点他对古诗教学的独特理解,古诗教学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字的层面,就是字字落实,常态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古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但王老师认为诗不能这样解,应该单单抓住有可能被学生误读或者忽视的地方,引领学生把这些字词融入到整首诗的意境中去,去唤醒学生对这字词的重新领悟。如:“霜满天”一词,在王老师的点拨下,学生理解到由于诗人心中悲伤,所以冷满天,寒气满天,在诗人眼中化为“霜满天”;第二个层面是文学的层面,关键是要抓意象,抓住诗歌的意象,是诗中形象和情感的统一,把古诗中特有的形象放在整首诗中体会,领悟特有的韵味,明白这种形象寄托着诗人的一种情,一种特有的结合诗境的情绪;如:诗中的“渔火”,王老师让学生形容一下看到的渔火,让学生领悟到渔火是闪闪烁烁、隐隐约约,星星点点,正寄托着诗人张继淡淡的、绵长的愁绪。第三个层面是文化的层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情境中、课境中,感受到,理解到,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诗词文化。在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