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西瓜枯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西瓜枯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西瓜枯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西瓜枯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蔬菜

V

e g e t a b l e s

《蔬菜》杂志——做足蔬菜经济文章

植物医院

栏目编辑:魏蕾E-mail:weil@https://www.sodocs.net/doc/0516849582.html,电话:010-********

种:一种是使用生物源农药,如1.8%阿维菌素;一种是使用线虫天敌(厚孢轮枝菌,如线虫必克。具体方法是:定植前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浇灌穴,每穴0.1~0.25g,然后定植覆土,防治效果可达85%~90%;在移栽时用4~6袋线虫必克与农家肥混施,使用线虫必克时,一定要注意,不可同时使用其他化学杀菌剂,以免影响药效。

5.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高温闷棚,时间选在6-8月份,要在定植前20~30d完成,气温

不能低于15℃。实用的有2个方法:一种是,栽种前20d,可将土壤起垄,标准

为:(20~30cm (高×(60~70cm (宽,起垄时将35%的线克水剂,按每

667m 2地块用药5~8kg 对水施入垄内,然后顺垄灌足水,最后还要仔细地铺上塑料膜,把边缘压实。两周后揭膜,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虫害。起垄的目的是便于灌水,增加土壤受热面积。揭膜后翻耕透气2~3d,就可以种植了。第二种方法是,栽种前20d,先将棚里的土深翻,翻完以后在土上撒杂碎的稻草,稻草厚3~5cm。把生石灰用水溶解后也是撒在稻草上,把整个地面撒匀,撒匀之后用翻耕机把它翻耕30cm左右。然后就地浇1次透水。浇透以后在地面上附上薄膜,然后把大棚的棚膜封严,这样密闭15d,如果这15 d 之内晴天比较少的话,就可以把时间拉长一点到20d。

这样石灰和稻草加水互相作用以后,地温就升高了,

升到55℃以上就可以杀死线虫。

6.化学防治

每667m 2用1.5~2kg的福气多(噻唑磷

,再加点生石灰,在撒药的时候,因为药量比较少,你必须拌沙子,每667m 2大约拌沙25cm,拌

匀后,均匀撒到地面上,然后把地翻耕20cm 深。药剂处理后到定植的时间要尽量短。

也可以使用石灰氮(氰胺化钙处理土壤,每667m 2用量为70kg,随耕作时撒施土表,

然后翻耕入土。氰胺化钙遇水分解成氰胺和氢氧化钙,前者作用是杀灭线虫和地下害虫,同时为作物提供氮肥;后者的作用是中和土壤中的酸,使土壤pH值西瓜枯萎病

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苗锋孙秀坤刘振敏张立树李志欣

西瓜枯萎病又称蔓割病、萎凋病、萎蔫病等,是一个世界性的毁灭性的土传真菌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枯萎病可造成西瓜产量下降30%,有些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由于近年来西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重茬西瓜面积增多,西瓜枯萎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和严重。因此,深入研究西瓜枯萎病的发生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及抗性育种等,已成为当前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西瓜枯萎病发生规律1.症状

西瓜枯萎病自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以坐瓜期和瓜膨大后期发病最重。

(1幼苗期症状

幼苗受害,出苗前可造成烂种;出土后发病,子叶、真叶呈失水状萎蔫,茎基部变褐收缩呈猝倒状,拔出苗子可见根部黄褐色腐烂。(2成株期症状

成株期受

害,初期病株下部叶片呈失水状萎蔫,似水烫状,茎蔓基部向上褪绿。最初萎蔫中午尤为明显,但早晚可恢复,3~6日后整株叶片枯萎

下垂,不能复原,后期病部呈棕褐色,发软,常纵裂,有松脂状胶状物溢出,俗称吐“红水”。在潮湿条件下病株基部布满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剖视茎基部

至根部,可见维管束变黄褐色。病根

根系变暗褐色腐烂,极易拔起。严重

时瓜秧枯死,但叶片不脱落。

2.发病条件

温度高、湿度大是发生病害的

原因之一。病菌在24~32℃和高湿条件下侵染力强,发病快;连阴2 d 以上,降雨量大及土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连作地块均有此病发生。肥料配比

苗锋,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061001孙秀坤,刘振敏,张立树,李志欣,通讯地址同第一作者

蔬菜V

e g e t a b l e s

《蔬菜》杂志——做足蔬菜经济文章

浸状软腐环带,使成株叶片萎蔫。任何生育阶段都可发生枯萎病,花期和结果期最明显。

二、防治研究进展1.农业防治(1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生

产上最简便、经济、有效的办法。与葱属植物轮作或混植,可以减少其后茬土壤中枯萎病菌的数量,减轻病害的发生。日本报道,瓜类与百合科的大葱、大蒜,十字花科的甘蓝等轮作或混植,对该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瓜类连年种植的情况下,枯萎病亦不发生。另外水旱轮作,土壤淹水能够大大降低病原菌数量。但由于枯萎病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加之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很难完全实行轮作倒茬。(2土壤处理

在日本利用蟹

壳堆肥、石灰等有机物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可减轻枯萎病的危害,在重病田效果尤佳。据报道,阳光暴晒可显著减少上层10cm 土壤病

菌含量,暴晒30~60d可延缓枯萎病发生;希腊报道,连续暴晒土壤14 d 结合覆膜高温处理,大大降低了土壤中病原菌数量。2000年,Loannou 等人报道铵肥熏蒸可提高阳光暴晒的效果,阳光暴晒配施硫酸铵或者磷酸二氢铵防治效果最佳,获得产量是单纯采用阳光暴晒的2倍。

土壤添加剂是一种有机、无机营养混合物,中国台湾中兴大学研制的S-H 混合物可抑制西瓜枯萎病菌厚垣孢子萌发,促进瓦解芽管,诱发土壤细菌分解菌丝。近年来日本在夏季高温利用太阳能进行土

壤消毒,并结合增施有机物的综合防治方法已很快推广。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少。

(3嫁接换根

嫁接技术是目

前西瓜种植中防治该病的主要方法。日本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西瓜嫁接防治枯萎病技术,50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利用。最初日本对各种瓜类与西瓜的嫁接亲和性进行研究,发现葫芦亲和性最好,冬瓜、瓠瓜、南瓜次之,其他瓜类则利用价值较低。后来日本针对葫芦嫁接后易发生急性凋萎症的问题,培育出了抗

病葫芦“协力”、“钝K”等品种,使嫁接技术在日本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在我国可利用的主要西瓜砧木良种是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超丰F1西瓜砧木新品种。超丰F1不仅对枯萎病有免疫性,对危害根部的根结线虫和黄守瓜幼虫也有较好的抗性。嫁接技术也要配合其他管理技术才能发挥很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一些地区栽培技术落后,大面积推广嫁接技术还比较困难。(4育苗移栽

在无病地或无

病土上育苗,种子用药剂处理(50%

多菌灵浸种1h。育苗最好采用营养钵法,待瓜苗长至4~5片真叶时实行大苗移栽。育苗移栽可减少病菌侵染机率,推迟和减轻病害发生。如移栽前苗床用药剂如多菌灵、托布津、农抗120等灌根带药移栽,防病

效果会更好。

2.抗病育种

抗病育种是防治西瓜枯萎病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由于病原菌的变异,抗病育种工作难度较大。目前,我国西瓜种质资源中没有对枯萎病具有高抗的品种。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育成郑抗1号、郑抗2号、西农8号、

京抗2号、京抗3号、丰乐5号、抗病苏蜜、抗病苏红宝等一系列中抗或轻抗品种,但还未选育出具突破性的高抗品种用于大面积生产。因此,在传统的育种方法上,

植物医院

栏目编辑:魏蕾E-mail:weil@https://www.sodocs.net/doc/0516849582.html,电话:010-********

不合理是引起发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底肥不足,氮肥过量,磷、钾肥不足,使用未腐熟好的有机肥都可以导致西瓜枯萎病的发生,所以在施肥上一定要进行土壤化验,采取配方施肥有利于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减少病害发生,达到高产、稳产。西瓜枯萎病发病轻重与轮作年限直接相关,轮作年限越短,发病越重;轮作年限越长,发病越轻。连作重茬地死株率高,往往造成毁种。

3.病原及侵染途径

西瓜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西瓜专化型侵染引致的维管束系统病害。迄今为止,已发现西瓜枯萎病有3个生理小种,即生理小种0、生理小种1、生理小种2;与其他2个生理小种相比,生理小种2更具侵染性。生理小种1的抗性受单主效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而生理小种2的抗性是由隐性多基因控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感病对抗病表现为显性。我国大多数

学者认为中国以生理小种1占主导。西瓜枯萎病菌通过土壤、种子传播,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离开寄主的情况下也能存活5~6年。尖孢镰刀菌以菌丝、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和菌核在土壤或未腐熟的带菌肥料、病残株、种子和土壤中越冬,一般分布在0~25cm 土层内,是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该菌侵染寄主根系的温度为15~35℃,最适温度为23~28℃。病菌通过胚根侵染发芽的种子,通过植株根部自然伤口或从根毛顶端细胞间直接侵入,或通过线虫等侵染伤口及其他机械损伤侵入,最终进入维管束,引起萎蔫。也可以从病蔓经由果梗侵入果实而发病,或从果皮伤口处侵入,引起瓜腐烂。可使皮层腐烂,子叶和嫩叶褪绿,在胚轴上出现水

蔬菜

V

e g e t a b l e s

《蔬菜》杂志——做足蔬菜经济文章

寻找抗病资源就成为首要任务。目前野生西瓜是最具有潜力的抗枯萎病育种材料,已有利用野生西瓜作为父本,经过7年抗性培养筛选出具有良好抗性抗病材料的报道。在分子育种方法上,则采用抗性DNA 导入方法进行。其中瓠瓜对西瓜枯萎病有高抗甚至免疫的效果,因此导入瓠瓜抗病基因可以有效地获得高抗的西瓜新品种。湖南省园艺研究所率先采用分子育种技术,首次成功地将瓠瓜的DNA 导入西瓜并获得了性状变异,变异后代材料经多代抗性筛选,选育出了2份高抗枯萎病材料,并以这些抗性材料为亲本,选育出了商品性状优良的3个高抗2个中抗枯萎病的杂交组合新品系。同样,南瓜对西瓜枯萎病也有很高的抗病性,王浩波等通过向西瓜导入南瓜总DNA 的分子育种方法,经田间筛选和6代自交纯化己获得5份稳定西瓜新材料。许勇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以后抗西瓜枯萎病分子育种起到了辅助作用。

3.生物防治

目前对西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主要是采用拮抗微生物降低病原菌的密度,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其防治机制主要包括产生抗菌素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与病原菌之间的生态位点及营养的竞争、诱导寄主产生抗性等。浙江农业大学林福呈等人从西瓜根围中分离3株枯草芽孢杆菌,其中HQS-004菌株抑菌效果最好,2倍稀释液对西瓜枯萎病菌的大、小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89.1%和87.9%。河南农业大学于思勤、王守正等人用从西瓜维管囊中分离到的弱致病菌株F0-3和F5-1在幼苗期(2叶期注射西瓜茎部,对西瓜枯萎病有明显的交互保护作用,在F0-3接种后半月再接病

剂、68.4%托福美以及可杀得、抗枯灵等药剂对西瓜枯萎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剂防治西瓜枯萎病多以移栽后发病前灌根效果较好,一般应灌2~3次。

三、问题及展望

我国西瓜枯萎病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由于传统的农业防治,如轮作等简单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而使得该病危害严重,从而增加了其他防治方法的压力而且效果不是很好;化学农药防治仍是

目前防治枯萎病的主要措施,而且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仍屡见不鲜,严重危害着环境和人们的健康。育种方面,中国缺乏高抗枯萎病的西瓜种质资源,到目前还没有培育出具有高抗病性的西瓜品种,而利用其他物种的分子育种方法在生物安全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防治西瓜枯萎病采用单一的防治方法是难以达到很好的

防治效果的。只有通过各种防治措施才能对该病进行很好的防治。在抗病育种上,今后应考虑从西瓜栽培品种或生产品种中筛选出高抗品种;丰富抗病基因库,包括收集、创造、鉴定及利用各种抗源材料,研究对特定小种的抗性遗传规律;了解病原分离物的致病性强弱、分布范围及群体水平。从微生物中筛选、分解能抑制枯萎病的物种,然后通过品种杂交或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基因或抑菌基因转移到农艺性状良好的西瓜品种中得到新的抗病品种,

其次充分利用植物资源,从植物中筛选出对病原菌有强烈抑制或杀伤作用的物质。同时结合生物防治和新型生物型农药防治进行抗病品种选育。菌,或F5-1接种后5d再接病菌,相对防效分别达96.8%和98.1%。最近河南农业大学李洪连等人从大量镰刀菌中筛选出了T11和A2菌株,这两个菌株能在西瓜根部大量繁殖且无致病力,利用它们的固体培养物(麦粒砂按土重1%接种于西瓜育苗土壤中育苗移栽,田间防效均在70%以上。河南农科院张桂芬等人试验发现农抗120抗菌素对西瓜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以移栽前灌苗床+移栽时灌穴+团棵期灌根再结合叶面喷洒效果为佳,防效达90%以上,优于生产上的常规药剂,并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西瓜枯萎病生物防治因生防因子具有防治效果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抑菌范围窄等缺点,而尚未成功地应用于大田,然而就其防治潜力而言,仍不失为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有效途径。

4.化学防治

目前在防治西瓜枯萎病的手段上,主要还是化学防治,这是因为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的特点。各地对西瓜枯萎病的药剂防治工作都比较重视,筛选和研制出了一批有一定防效的药剂。山东马立新等试验发现,利用5%菌毒清100~200

mg/kg

药液在移栽后缓苗期灌根,防病效果达92.4%~100%;河南农业大学李洪连等也证实了菌毒清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效(70%左右。北京农业大学张元恩等筛选出了一种对西瓜枯萎病具有诱抗作用的KT 乳剂,诱抗效果达66%~76%。吉林农校李恩虎等发现利用高锰酸钾800~1000倍液在定植后1周灌根,7d用1次,连灌3次,对黄瓜枯萎病防效达100%,估计对西瓜枯萎病也会有较好的防效。此外,还有研究报告指出,75%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75%百菌清、50%双效灵、50%DT 杀菌

植物医院

栏目编辑:魏蕾E-mail:weil@https://www.sodocs.net/doc/0516849582.html,电话:010-********

西瓜枯萎病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西瓜枯萎病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种西瓜的人最担心都就是西瓜种植了却没有收获,或者很多不好的因素严重影响了西瓜的收益。但是往往很多不能预期的外界因素导致了西瓜的减产甚至绝收,这让很多瓜农朋友懊恼,这些病害到底怎么发生的呢?自己在种植西瓜的时候想宝贝一样的呵护,怎么西瓜还是得病了呢?但是从现在开始瓜农朋友们再也不用担心了,西瓜病害防治技术让你摆脱西瓜病害的烦恼。今天为大家讲解一下西瓜枯萎病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西瓜枯萎病又叫蔓割病,萎蔫病,是西瓜种植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病害之一。往往会造成西瓜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是影响西瓜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西瓜枯萎病的主要症状枯萎病从苗期到成熟期都会发生,以伸蔓期到结果期发病最重。苗期发病叶子下垂,真叶褶皱,枯萎变黄。根部变成黄白色,须根少,瓜苗倒伏枯死。成株发病缓慢,茎根部开始变软,出现绿黄色水渍,后逐渐干枯,表皮粗糙,根茎初裂如刀割。发病初期植株白天枯萎早晚正常,病情加重后早晚也无法恢复,最后全部枯死。西瓜枯萎病病原菌与发病规律西瓜枯萎病是真菌引起的通过土壤传染的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残病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病原通过植株根部伤口或者根毛顶部细胞间隙侵入,在8--34摄氏度时都可以诱发西瓜枯萎病,24-28摄氏度为病害发生最佳温度。特别是在雨后晴天,久旱后下雨或者时雨时晴的天气易于发病,重插地发病最为普遍。西瓜枯萎病防治措施西瓜枯萎病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一般情况下很难治愈,只能减轻症状。1、合理轮作。轮作年限旱地为7-8年,水田为3-4年。苗床土消毒,育苗用土壤和肥料选用无菌土壤,一般土壤可用50%可湿性粉剂150的药土撒

疾病产生的根源

疾病产生的根源 现在人生活条件好了,可身心疾病却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平均每9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分钟有6个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约800人死于自杀。县级医院总是“加床太多,堵塞消防通道”,市级以上医院人山人海,每天都象春运。很多疾病现在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多种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世界第一而且遥遥领先,说明当今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东亚病夫! 不少人为治病花掉多年的积蓄,有的甚至花光积蓄,债台高筑。 疾病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外部环境污染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自作自受”——放纵自己的各种欲望,包括思想上的和行为上的放纵,不加克制。行为上的放纵有抽烟、吸毒、酗酒、暴食、熬夜上网或看电视剧、纵欲、赌博、邪淫等。思想指挥行为,关键还是思想上的放纵。思想的放纵还表现在对情绪的放纵方面。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十有八九与短期内情绪波动有关。不良情绪是健康的第一杀手。劳累一天,休息一夜即可恢复体力,而生气一次,身体产生的毒素,一个星期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缓解释放。现在现代科学研究表

明:人的精神心理和身体生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不良情绪,如愤怒、焦虑、忧愁、怨恨、恐惧、绝望等,容易诱发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临床统计数据显示,90%以上的疾病都与不良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有的人生活无忧,情绪很好,每天乐呵呵,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可为什么还会突然发病,饱受疾病困扰呢?有一个一般人不知道的秘密,那就是人的潜意识中的负面信息能够引发不良情绪,危害身体健康。有的人无故发火,有的人莫名地忧愁焦虑或郁闷或恐惧,不知担心什么,总是感到心里不安。这些都是潜意识中的负面消息作祟。负面信息来自哪里?一方面来自先天遗传因素,人的身高、相貌、性格来自遗传信息,事实上,还有更多的信息来自父辈,如遗传性疾病等负面信息。负面信息主要来自后天因素。人一出生,大脑就不断接受信息。后天的生活环境、学习内容、情绪波动、遭受的挫折等信息,无一遗漏地都会被人的潜意识记录下来,绝大多数信息内容显意识都会忘记,但潜意识一个也不会忘记。虽然已经过去二三十年,有的人仍然会在梦中重温当年参加考试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有的人会在梦中显现某人忘恩负义、虚伪奸诈的情景,一觉醒来气的难受。又如,

西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西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常见病害 1、西瓜枯萎病 又名萎蔫病、蔓割病。其典型症状是萎蔫,初在病株茎蔓基部的叶片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明显,早晚尚可恢复,病茎蔓基部呈黄褐色,基部缢缩,常有茶褐色胶质物溢出,病根变褐,高湿时病蔓上有粉红色霉层。西瓜枯萎病自幼苗至成熟期都可发生,以结果期发病最重。主要从根部开始发病,直至维管束组织,引起导管变褐,叶片萎蔫、发黄,根系变褐、腐烂,全株凋枯而死。常造成大面积整株死亡,西瓜严重减产。由于西瓜枯萎病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连作会加重病害的发生。西瓜枯萎病的发生与气候和土壤关系密切,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耕作粗放,整地不平,对西瓜根系发育不利,发病都会加重。土壤温度在24-30℃,多雨潮湿时病势发生较快;过分干旱也易发病。 2、西瓜蔓枯病 在西瓜整个生育期地上各部分均可发生,引起叶蔓等枯死,高湿多雨、连作,偏施氮肥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高温干旱时,病害发生渐趋缓和。蔓枯病主要发生在茎蔓上,也侵害叶片和果实。茎蔓上发病,节附近产生灰白色椭圆形至不规则病斑。病斑上密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环绕茎及分杈处。叶片染病,病斑圆

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上生小黑点,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及全叶,叶片变黑枯死。瓜染病,开始产生水渍状病斑,后病斑中央变褐呈星状开裂,内部呈木栓状干腐,最后腐烂。 蔓枯病与枯萎病在大田表现极为相似,易相混。其主要区别是:蔓枯病根无异样,剖视内部维管束不变色,而枯萎病烂根,剖视内部维管束变褐色。 3、西瓜炭疽病 苗期子叶边缘成圆形或半圆形黑褐色病斑,外围有黄褐色晕圈,近地面茎基部变黑褐色,缢缩,猝倒。病部生黑色的小粒点,湿度大时,病斑上生粉红色粘质物,成株叶片上形成不规则形或圆形黑褐色水渍状长圆形黑褐色、凹陷病斑,若病斑绕茎一周时,引起叶片和植株枯死,幼瓜受害,初形成暗绿色稍隆起的泡状斑,后扩大呈水渍状凹陷圆形褐色病斑,病斑上生粉红色粘质物并呈轮纹状,严重时病斑连片、龟裂、腐烂,其上生许多小黑点。 西瓜炭疽病在西瓜各生长期都可发生,以生长中后期危害较重,叶片、瓜蔓受害重,生长后期受害造成烂果。该病在适温(24℃-26℃)、高湿时发病很快,日均温度大于32℃时病害可得到抑制,但运输和贮藏中的果实炭疽病仍可严重发生,引起感病品种果实大批腐烂。西瓜盛花期至长果期是炭疽病的发病高峰期。 4、西瓜疫病 西瓜疫病在西瓜整个生长期地上各部分均可发生,尤以蔓茎基部和嫩茎节部发病较多,多雨、高温、连作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苦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苦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摘要:苦瓜是江西省蔬菜产业的重要种类之一,但其产量和品质受到枯萎病的严重影响。该病害是由尖抱镰刀菌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维管束病害。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方法,但化学防治易产生环境污染、农药抗性及农药残留等问题。笔者综述了苦瓜枯萎病的发病规律、抗性鉴定、致病机制、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苦瓜枯萎病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苦瓜;枯萎病;致病机制;综合防治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属葫芦科,原产于南美亚马逊地区,喜温惧寒,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以及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深受人们喜爱。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降雨充沛,无霜期较长,十分适合苦瓜生长。2016年,江西省苦瓜总栽培面积逾12000hm2,总产量约为27万to苦瓜枯萎病是由尖抱镰刀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fom)[1]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发病时可引起苦瓜整株萎蔫死亡,并能在任何生育期进行侵染并造成毁灭性危害。近年来,由于种植苦瓜地块连作障碍严重,以及苦瓜栽培面积的盲目扩大,苦瓜枯萎病带来的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了苦瓜产业的发展[2]。 1 苦瓜枯萎病的发生及危害 1.1 病害症状 苦瓜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任何时期均可发病。苦瓜植株受到病原菌侵染后,叶缘卷曲,叶脉黄化,植株从下到上逐渐枯萎。苗期发病时,子叶萎蔫下垂,植株生长停滞,严重的会导致植株死亡。多数枯萎病在植株坐果期显症,初期植株下部叶片褪绿,出现黄色网纹状且

瓜类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论坛 与 综述 瓜类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金扬秀, 谢关林* (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杭州 310029) 摘要:瓜类枯萎病是国内外重要的土传病害,本文就抗病育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该病的防治研究进展。目前各种防治方法对该病均具局限性,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防治才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综合防治; 瓜类枯萎病 中图分类号: S436 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2)06-0043-03 瓜类枯萎病(Fusar um oxysporus Schl.f.sp. cucumer irum Ow en.)又称蔓割病、萎凋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主要危害西瓜、黄瓜和甜瓜,冬瓜、南瓜、瓠瓜、葫芦等其他葫芦科属植物也有发生。1894年Smith首次报道西瓜枯萎病。我国近几年由于瓜类栽培面积扩大,瓜类枯萎病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吉林、辽宁、山东、湖北、北京等18个省市许多地区发生严重[1,2]。瓜类枯萎病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10年以上,离开寄主的情况下也能存活5~8年。在长期种植感病植物的情况下病原菌大量累积;重病田连续种植非寄主作物辣椒、茄子、玉米、大豆等能使病原菌数量下降。病菌主要存在于瓜类作物根表及根围土壤中,从根尖或根部伤口处侵入植株,可与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发生复合侵染,加重病害的发生。由于瓜类枯萎病菌的上述特性,对该病的防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人们曾以多种方法控制枯萎病的发生,但仅为抗病育种、嫁接换根、轮作、土壤消毒等方法对枯萎病的防效较为显著,现分述如下。 1 瓜类枯萎菌专化型与抗病育种 利用抗病品种控制瓜类枯萎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理想途径。瓜类枯萎病菌在全世界分布广泛,目前报道的有8个专化型,即黄瓜专化型,西瓜专化型,甜瓜专化型,还有丝瓜、葫芦、苦瓜、冬瓜专化型[3]。各专化型的菌株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小种分化现象,目前西瓜共有3个生理小种[4],1963年Crall首次指出佛罗里达州存在2个生理小种[5];意大利的Cirulli把西瓜枯萎病菌划分为生理小种0和1;1973年在以色列报道有致病性更强的小种2[6]。我国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以生理小种1占主导。野生西瓜材料PI29634是国际上公认的唯一1份抗西瓜枯萎病3个生理小种的抗源[5];近年来利用生物技术将瓠瓜DNA导入西瓜选育出了抗枯萎病种质资源[6],通过进行抗性研究和利用培育抗西瓜枯萎病良种。高抗西瓜枯萎病的品种有美国Summit、Charleston Gray等品种和我国的西农8号、京抗1号等。1978年Armstrong等提出甜瓜专化型有8个生理小种[7];黄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至今已鉴定出4个,在美国、以色列和日本分别鉴定了生理小种1、2、3。我国翁祖信和罗希成命名了生理小种4[8]。近年来培育出的甜瓜抗枯萎病品种有美国U.CPmR4s和法国M17-18等[9];黄瓜抗枯萎病品种国内有长春密刺、津研6号、7号等[9]。这些抗瓜类枯萎病品种在生产上起到了一定的防病效果。但是抗病育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是种质资源比较缺乏,抗枯萎病品种资源更为稀少,收集和筛选困难,是育种工作的一大障碍;其次,一般抗病育种工作拟采用常规育种方法,新品种的培育需要较长时间,而瓜类枯萎病菌包括许多专化型和小种,而且不稳定,易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品种抗病性在短期内很快丧失;此外,瓜类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比较复杂,多由隐性多基因控制[4,9,10],抗性利用有一定难度,而且抗性水平易受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再是抗性鉴定方法多采用田间鉴定,工作量大,周期长。采用离体鉴定方法可以缩短育种周期,但只是在黄瓜上进行了研究[10]。因此单一利用抗病品种,在不少情况下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收稿日期: 2002-06-10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西瓜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西瓜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主要症状 枯萎病在西瓜苗期至结果期都能发生。但以结瓜初期发病为重。苗期发病,瓜苗顶端呈失水状,子叶和叶片萎垂,茎蔓基部萎缩变褐猝倒;成株发病,始病期一般在植株开花结瓜前后,由下部叶片开始萎蔫,逐渐向上发展,主蔓基部软化缢缩,初呈水渍状,后干枯纵裂病部常伴以树脂状胶汁溢出,干后呈红黑色,维管束呈褐色,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急性发病初期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数天后全株枯死。开花坐果前后最易发病。 二、发病特点 病原是半知菌,病菌主要在未腐熟有机肥物中或在15~30厘米深的土壤中越冬或是种子带菌越冬。在适宜的环境下,病菌可通过雨水、浇水、农具操作以及带菌的堆肥等传播为害。主要通过根部伤口或从根毛顶端细胞间侵入,因此,地下害虫多或者线虫发生多的瓜田,一般枯萎病发生也重,但发病主要条件决定于当年侵染的菌源量。一般头茬种植西瓜发病较轻,平均发病率为1.04%,重茬田西瓜发病重,平均发病率为29.4%,最高发病率可达52%。另外,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偏施氮肥,瓜类根系发育不良等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三、综合防治技术 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采取轮作换茬、合理施肥,嫁接防病,田间管理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 (一)农业防治 1、轮作换茬防病:提倡西瓜与其它作物(非瓜类)进行3至4年以上的轮作,恶化病菌生存环境,控制病菌基数。其中以水旱轮作对控制枯萎病菌更有效。 2、合理施肥: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禁施硫铵及氯化钾等含氯离子的肥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禁用病残体沤制韵未腐熟的肥料。 3、嫁接防病:用葫芦作砧木,进行嫁接,能有效减轻枯萎病的发生。据试验,嫁接可减少43.2%的发病率,控病效果可达90%以上。 4、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深沟高畦栽培,浇水在晴天上午进行,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西瓜缓苗及座瓜后及时追施促壮肥、膨果肥。另外,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置于田外处理。 (二)药剂防治 1、土壤消毒:在播种或栽植前,用80%多菌灵、绿亨一号、敌克松,按1∶100比例配置成药土,撤入苗床或定植穴中每穴2-3两。 2、大田防治:发病初期选用甲托、百克,农抗120和瓜枯宁对西瓜枯萎病防治效果均较好。方法1:首推选用用甲托1000倍液+主要成分为乙蒜素的“克菌”每只50斤水灌根(每穴1斤药液)和“恶。.甲”叶面喷雾同时进行,方法2:发病初期用喷淋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喷淋,,方法3:用40%瓜枯宁600倍液一次灌根(每穴1斤药液)。另外,根据以往经验,也可用绿亨一号2000倍进行灌根,还可用故克松或托布津原粉1份加面粉20份调成糊汰涂于基部。

现代人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医治

现代人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医治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生产力提升了,人们温饱的问题解决了.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着思想,家庭,工作压力,特别是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却出现了各种疑难病,慢性病及各种疑难病症.现代医术之昌旺,不等于医药之齐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诊断水平越来越先进.精确.但治疗手段却跟不上.因此人们在不断的寻求一种既比西医治本.又比中医见效快,并且安全没有毒副作用的产品.那就是客登庸公司研发生产的食用菌系列产品.它是由中科院院士稽汝运,上海农科院博士生导师陈国良,上海大华医学原教授王佑民等三十多位食用菌领域的专家学者潜心研究三是多年,并经过学理,病理.药理等临床实验,并在社会上推广应用十多年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一,人类疾病的来源 十九世纪以前十八世纪中叶,这个时期社会不发达,人们的饮食结构比较差,营养不良,一般疾病都是由于一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十九世纪: 治疗方法: 1,饥饿营养不良1,中医中药(丸,散,膏,丹) 2,病毒感染2,偏方 3,外伤及外伤引起的病变3,巫医神汉 4,器官细胞老化4,西医西药十九世纪中期传教士把西医西药带进中国,西医西药局部控制能力强,立竿见影,治疗作用快.但是我们都知道西药副作用大,而且有依赖性,治标不治本.同时由于用药的不合理还会造成其他器官的损伤,也就是在医学上常说的ADR即药源性疾病.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形成病因亦有所不同,营养过盛形成了各种现代文明病: 1,精神压力 2,环境污染(衣食住行) 3,遗传基因 成人病低龄化,五岁小孩子得糖尿病,高血压.就高血压而言,如果父母双方都没有高血压,那么子女患高血压的机率仅占3.1%,如果双方都有高血压,那么子女患高血压的机率就达45.5%,形成高血压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在食物中摄取了过多的脂

甜瓜枯萎病发生与防治

甜瓜枯萎病发生与防治

甜瓜枯萎病又叫萎蔫病、死秧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属土传病害,病菌由根侵入阻塞水分输送造成地上植株供水不足。该病在甜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幼苗染病后,叶子发黄、僵化不长或萎蔫下垂、凋萎枯死。一般苗期发病轻,在瓜蔓生长盛期、开花结瓜初期和瓜膨大期发病较重,发病初期下部叶片首先表现出褪绿、发黄,黄叶渐渐向上发展,直到全株枯死;有些植株发病后叶片不变黄,而是表现为中午叶片萎蔫,早晚恢复,几天后随着病情的发展,植株早晚不能恢复,整株或部分侧枝开始枯死。发病株的茎基部有褐色长条形病斑,病斑上可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层,部分植株病部茎杆纵裂,并分泌红色胶状物,剥开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 连作、土壤干湿不均,氮肥过多,施用牲畜吃过病蔓或带病瓜皮后排出的粪便,或天气干旱后时雨时晴,都有利于枯萎病发生。因此防治甜瓜枯萎病的关键是要注重防病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化学药剂的早期防控。防治措施: 一是要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不能在前茬种过甜瓜或黄瓜的地块种植甜瓜; 二是选择健康植株留种; 三是采取起垄栽培的方法,特别是在地势较低容易产生积水的田块; 四是遇高温多雨的天气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治植株根部渍水引起病害流行; 五是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能力;

六是加强早期药剂防治。①浸种。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50—60℃的温水成1000倍液,按种子量10倍的药液用量加入种子中立即不停搅拌,等水温稳定在30℃左右时再静置浸种30-40分钟;②土壤处理。播种或定植前每亩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0.5-1公斤拌细土20—30公斤撒施在播种或定植穴内;③在瓜蔓生长盛期、开花结瓜初期和瓜膨大期分别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500—1000倍液或70%敌克松1000—1500倍液各灌根防病一次,注意交替用药;④进入瓜蔓生长盛期以后注意田间病害监测,发现病株及时灌根防止蔓延,甜瓜枯萎病发现的越早,防治的效果越好,中午到田间检查把基部叶片出现萎蔫的感病植株做个记号(因早晚叶又恢复不易发现),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及时用上述药剂对标记的感病植株进行灌根,每株灌稀释好的药液100-200毫升,7-10天后再灌一次,连续防治2-3次控制病害蔓延。

怎样防治西瓜枯萎病

怎样防治西瓜枯萎病 怎样防治西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是土传根病,感病时间长,从苗期到瓜膨大后期;植株染病部位多,从根部到种子均可系统侵害。因此,防治西瓜枯萎病要早治,多次消费品,从播种抗病品种开始,保护根部不轻罪或少受土中枯萎病菌侵染为主,采用系统配套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如京欣1号、丰收2号、丰收3号、85-26、齐源P2、郑抗2号等。(2)种了处理用5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侵种1小时,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3)苗床土及营养钵土处理苗床土每平方米用5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12克,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6克,加适量水(或细土)拌匀后,撒在土表,上下左右翻匀,床药土厚20厘注。若在连作或间隔1-2年的瓜地内育苗,用药量需加倍。营养纸钵育苗,每立方米土用5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150克,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75克,与土充分拌匀后制钵育苗。(4)移栽前喷药移栽前用5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灌苗子2-3次,培育壮苗,防治苗床期病害。(5)移栽前药剂处理瓜垄(畦)土壤根据不同地块每克土壤中含枯萎病菌孢子量度多少,分为轻(生地或间隔5年以上瓜地)和中、重(连作或间隔1-3年瓜地)两类病地,并采用相应防治对策。轻病地(每克土壤含孢子1-3x102个)可处植中抗品种,移栽期开始药剂灌根2-3次;中(每克土壤含孤儿院子5-6x102个)、重(每克土壤含孢子7-10x102个)病地,在必须种植高抗品种的基础上,移栽前3-7天用药剂处理田间土壤,栽前结合瓜畦(垄)施肥,每亩用5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1-2公斤,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0.5-1公斤,或40%拌种双

疾病发生的原因

所谓病因(又称致病因素)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或特异性)的因素。病因种类很多,一般分成以下几大类: 1.生物性因素生物性因素是指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以及寄生虫(原虫、蠕虫等)而言。这类病原的致病作用主要靠侵袭力(invasiveness)和毒力。前者指其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后者代表它们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这一类致病原因有如下特点:①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寄生或繁殖部位。如伤寒杆菌经口侵入消化道并首先在小肠淋巴组织内大量繁殖。②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③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又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往往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一些致病微生物也可以发生变异(如产生抗药性)而改变其遗传性。 2.理化因素此类病因包括机械力、温度(如高温引起的烧伤、低温引起的冻伤)、气压(高气压与低气压)、噪声、电离辐射、强酸、强碱、化学毒物或动植物毒性物质等。理化因素致病常发生在一些突然事故、特殊环境中。 3.营养性因素此类病因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物质(如氧、水等),各种营养素(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某些微量元素(如氟、硒、锌、碘等)以及维生素等,其缺乏或过剩,均可引起疾病,但多见于营养缺乏疾病。 4.遗传性因素①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genemutation)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aberration)。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如血友病,染色体畸变引起染色体病,目前已达到数百种,如性染色体畸变导致的两性畸形等。②遗传易感性遗传易感性(geneticpredisposition)是指易感某种疾病的素质而言,如某些家庭成员易感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等,这些人具有遗传素质。 5.先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不是指遗传物质的改变,而是指那些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某些化学物质、药物、病毒等可作用于胎儿而引起某种缺陷或畸形。胎儿在子宫内发育障碍的原因还可能是外伤、胎位不正,特别是母亲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等。 6.免疫因素在某些机体中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剌激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障碍。这些异常的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如某些药物(青霉素等)在某些个体中引起过敏性休克等;有的个体能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常见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外,还有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引起的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 7.精神、心理、社会因素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应激性疾病、变态人格、身心疾病等逐渐增多,且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编辑版word

瓜类枯萎病

图15-2 瓜类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 1.大型分生孢子; 2.小型分生孢子; 3.厚垣孢子 瓜类枯萎病 Cucurbits Fusarium Wilt 瓜类枯萎病又称蔓割病、萎蔫病,是瓜类作物上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黄瓜、西瓜、冬瓜发病最重,甜瓜次之,南瓜很少发病。黄瓜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80%~90%,对生产造成的损失据病情轻重和发病期早晚不同而异。 症状 幼苗发病,子叶变黄萎蔫,重病株枯萎,茎基部变褐缢缩,多呈猝倒状。成株期发病一般在开花结果后表现症状,初期病株叶片从下向上逐渐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更为明显,早晚尚能恢复,经数日后整株叶片枯萎下垂,不再恢复常态。茎蔓基部稍缢缩,常纵裂,溢出琥珀色胶体物。在潮湿环境下,茎基部表面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将病茎纵切剖视,维管束呈褐色。 病原 瓜类枯萎病是由半知菌镰刀菌属真菌侵染所致。经鉴定我国有两个种: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我国大部地区的瓜类枯萎病由此种引起。主要特征:气生菌丝白色,绒毛状,在PDA 培养基上底部呈淡黄或淡紫色;小型分生孢子无色,产生快,量大,长椭圆形,单胞,偶而有双细胞,大小为5.0~12.5μm×2.5~4.0μm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产生慢,量少,纺锤形或镰刀形, 1~5个隔膜(多为3个隔膜),顶端细胞较长,渐尖,足胞有或无,大小为15.0~47.3μm×3.5~4.0μm ;厚垣孢子产生慢,量少,顶生或间生,淡黄色,圆形,直径5~13μm 。根据对不同瓜类的侵染力差异分为4个专化型:①黄瓜专化型: F . oxysporium f.sp. cucumarinum Owen. 主要为害黄瓜,人工接种对甜瓜有较强的致病力,能轻度感染西瓜、冬瓜。②西瓜专化型: F . oxysporium f.sp. niveum (E.) Syn.et Hens. 主要侵染西瓜,也可侵染甜 瓜,很少侵染黄瓜。③甜瓜专化型: F . oxysporium f.sp. melonis (Leach) Syn. 侵染甜瓜,也侵染黄瓜。④丝瓜专化型: F . oxysporium f.sp. luffae 主要侵染丝瓜。

西瓜常见病害

西瓜常见病害 (一)西瓜枯萎病又叫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我省各地均有发生,因造成死秧失收,是西瓜的毁灭性病害。病株生长缓慢,根和茎维管束变成褐色。初发病株白天萎蔫夜间恢复,5-6天后全株枯死。根部腐朽成麻丝状。在开花到初瓜期发生最重。 该病由尖镰刀菌侵染致病,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病残体及未经腐熟的有机肥中越冬,并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多的达10年以上。种子上附着的分生孢子也可越冬,可进行远距离传播。地下害虫、农具、人为操作和灌溉水,也可以传病。天气高温、多雨、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施用带菌有机肥、连作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与旱田作物实行7-8年轮作。 2.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选种高产抗病优良品种. 3.种子消毒: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消毒60分钟。 4.播种或移栽时施用药土:用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药:土(肥)比为1:10制成药土(药肥),播种或移栽时,每穴撒施药土(药肥)10克左右,预防土壤中病菌的侵染。 5.灌根防治:对田间发现的病株,抓住发病初期用30%甲霜·噁霉灵(瑞苗清)水剂300 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药液0. 25升左右。一次灌根未治愈的,隔几天再灌1次。 6.拔除病株,集中烧毁,消灭菌源:对田间发现的死亡瓜秧,及时拔除,集中烧毁,不能随处乱扔。对病株拔除后的病穴,要撒石灰或施入灌根药液消毒。 7.田间卫生:西瓜收获后,将瓜秧集中烧毁,消灭菌源。 (二)西瓜疫病 西瓜疫病俗称“死秧”,我省各地均有发生。成株期发病,在茎节部出现暗绿色纺锤形水渍状斑点,病部明显缢缩,并逐渐变褐腐烂,造成茎蔓及叶片萎垂死亡。果实受害皱缩软腐,表面长出白霉。

(完整版)甜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甜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1、青枯病:茎蔓染病:病部变细呈水渍状,植株顶端蔓中午萎蔫,早晚恢复,病情扩展很快,仅3~4天全株叶片即萎蔫,叶片干枯植株死亡,剖视茎蔓用手挤压时,从维管束断面溢出乳白色黏液,即病原菌菌脓。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78%波·锰锌(科博)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47% 春·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68%或72%农用链霉素,每667m2用有效量15000万单位的原粉10g,对水50kg,稀释成200mg/L,喷2~3次有效。 2、果腐病:发病初期出现褐色至深褐色水浸状病斑,病斑直径1.5-3厘米,深约1.5厘米。病情扩展后内部开始腐烂,病组织白色或玫瑰色,湿度大或贮运中,病部长出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发病后喷药,常用药剂有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60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 500倍液,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颗粒剂8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3、病毒病:常见有花叶型和坏死型2种。花叶型表现为系统花叶,上部叶片先发病,呈深绿色和浅绿色相间的斑驳花叶,叶小稍卷曲,茎扭曲萎缩,病株矮小,结瓜少且小,上生深浅不均的绿色斑驳。坏死型有2种,叶片上出现圆形坏死斑点,或滞长矮缩,或产生锈褐色

斑,四周具褪绿晕环,病斑与微细叶脉相连变成锈色网状,逐渐坏死,严重的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0.5%抗毒丰(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防治1次,共防治2-3次。发现蚜虫及时喷洒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50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 4、角斑病:子叶发病初期呈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病部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有白痕。病斑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卷须等发病时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可见菌脓,严重时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果实发病时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受害的果实常伴有软腐病原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及蔓延开始期喷洒氧氯化钢可湿性粉剂、甲霜铜可湿性粉剂、可杀得可湿性粉剂。此外还可选用硫酸链毒素、农用链霉素,以及1:2:200倍式波尔多液等进行防治。 5、甜瓜霜霉病:从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仅为害叶片。初在中下部叶背面形成水渍状斑点,逐渐发展,叶正面褪绿坏死,最后变褐,形成不规则形的坏死大斑,潮湿条件下叶背产生紫灰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叶背病斑周围常形成水渍状深绿色不规则环纹。病叶由下向上发展,特别严重时可造成整株枯死。

1疾病概论(70题)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A1/A2型题 (C )1、关于疾病的概念下列哪项叙述较为正确 A.在病因作用下,机体处在不良状态 B.在病因作用下,细胞出现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 E.在病因作用下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 (E )2、关于病因的概念,下列哪项叙述较为正确? A.能引起疾病发生的因素B.能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C.能导致病情恶化的因素D.能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能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D )3、脑死亡是指 A.心跳停止B.呼吸停止C.各种反射消失 D.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C )4、疾病发展的方向取决于 A.机体的抵抗力B.病因的数量C.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 D.病因的毒力E.存在的诱因 (B )5、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征的因素是 A.疾病的外因B.疾病的原因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条件E.疾病的内因 (C )6、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外因B.疾病的原因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危险因素E.疾病的内因 (A )7、下列致病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生物性因素 B.免疫性因素 C.物理性因素 D.化学性因素 E.营养性因素 (E )8、病因学研究的内容是 A.因果转化规律 B.疾病时自稳调节紊乱的规律 C.疾病的转归 D.疾病时局部与整体的规律 E.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E )9、健康是指 A.没有疾病 B.体格健全 C.精神状态良好 D.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E.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且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全良好的状态(D )10、下述哪项不符合完全康复的标准 A.病因已经消除或不起作用 B.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C.自稳调节与功能代谢恢复正常 D.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下后遗症 E.有时机体可获得终身免疫 (B )11、患者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可认为已经死亡,继续治疗已无意义 A.心跳呼吸停止 B.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 C.血压、脉搏测不到 D.脑电波消失 E.四肢冰冷、神志不清 (E )12、发病学主要研究 A.疾病发生的原因 B.疾病时自稳调节紊乱的规律 C.疾病的转归 D.疾病发生的条件 E.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C)13、死亡的概念是指 A、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全部坏死 B、心跳、呼吸停止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D、细胞、组织代谢全部停止 E、生命活动的停止 (D)14、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 A、疾病的原因 B、疾病的条件 C、疾病的诱因

甜瓜枯萎病发生与防治技术-最新文档资料

甜瓜枯萎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 Bligh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iseases melon ,spread wide ,local area severe disease ,especially the crop planting plots widespread disease. General incidence is 3% ?5%, serious plot strain can reach more than 10%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melon yield and quality. 1 发病症状 该病于苗期、伸蔓期至结瓜期都可发生,以果实膨大期为发病高峰,果实开始成熟,病害又趋于稳定,其典型症状是萎蔫。幼苗发病,病苗叶色变浅,逐步萎蔫,最后枯死,剖茎可见维管束变色;成株期发病,植株叶片由下向上萎蔫下垂,部分叶片叶缘变褐或产生褐色坏逝世斑,最后全株枯死。有时病茎上还呈现凹陷坏逝世条斑,空气湿润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层,最后病茎基部腐烂纵裂,维管束变褐。该病发病时子叶萎蔫或全株萎蔫,呈猝倒状。发病初期病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更为明显,早晚尚能恢复,数日后整株叶片严重萎焉下垂,不能再恢复正常,全株死亡。病株根部褐色腐烂,稍溢缩,茎基部纵裂,裂口处有时溢出琥珀色胶状物,如将病茎纵割,可见维管束呈黄褐色。 2 病原 枯萎病属半知菌镰孢霉真菌侵染所致。

3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或粪肥均可带菌,条件适宜时,病菌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尖分生细胞间侵入,形成初侵染。浇水、昆虫都能传播。温度在4C?38C内都可发病,而以20C?28C为适宜,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24C?27C 时发病重。酸性土壤发病重,碱性土壤发病轻。当田间浇水次数多、水量大,造成土壤和空气高湿,或雨后暴晴、连阴天等均有利于发病,重茬地发生严重。 4 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与非葫芦科作物实行5 年以上的轮作,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适时早播,严禁大水漫灌、串灌,田间积水及时排除,追施肥料切忌伤根,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肥,合理整枝打杈。 4.2 化学防治 4.2.1种子处理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30min,或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仆?2h,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待播,或者用种子重量0.3%的敌克松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有一定防效。 4.2.2 土壤处理重茬地采取移沟法对阴阳土进行交换,有枯萎病史的田块,播前用多菌灵、敌克松等杀菌剂喷洒于瓜沟或将药土施入

瓜类枯萎病

瓜类枯萎病是瓜类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它主要发生在黄瓜、西瓜上,常年损失以死株率计算,在10-30%左右。枯萎菌的生理分化现象明显,中国、日本、美国等都已鉴别出数个生理小种。我国已经从黄瓜上鉴别出与原有小种不同的新的小种。鉴于黄瓜是枯萎菌的主要受害者,而且大部是受一个强致病力的生理小种制约,因此,本节的重点就放在黄瓜上。(一)病原反侵染 黄瓜枯萎病是受尖孢镰刀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上属于半知菌亚门尖镰孢属,它以产生的大量絮状菌丝为害寄主,成熟后产出大量镰刀状孢子为主的镰刀状分生孢子和蝗卵状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侵染。在病原菌的一生中,可经过菌丝、厚垣孢子、菌核、分生孢子等几个存在形态,周而复始的进行越冬、侵染、为害、传播。寄主不存在的,它以茵丝、厚垣孢子或菌核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和粪肥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来临,温度回升,寄主的种子和幼苗出现在土壤中,这些越冬病菌就成为田间寄主的初侵染来源。它通过根部的伤口或从根毛顶端的微孔中侵入寄主组织,在根部细胞内外经过一定繁殖活动,随着根部液态养分的体内输送,而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继续繁殖、发育,而导致维管束的阻塞。同时,分泌一些酶来消解细胞、破坏和堵塞寄主的辅导组织,造成寄主秧蔓的萎蔫和死亡。黄瓜枯萎菌是很顽固的一种菌,在遇不到寄生活体时,可以在土壤中离体存活5-6年,其厚垣孢子或菌核,即使通过了牲畜的消化道,还可以继续保持侵染活性。土壤中存活的菌原是使黄瓜受害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上也带有菌原,但带菌率较小,仅有0.5-3%的机率。 由于侵染途径不同,从侵染到发病的时间相差很大。据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试验,用同等浓度的孢子悬浮液进行不同方式的人工接种,其潜育期很不一致。用胚根法浸种接种的幼苗7-10天即可发病,用菌液膜入根周土壤接种的,则要16-25天才见发病,用菌土播种接种的,达一月以上。将种子插入菌土的试验方法,更有实践意义,其抗病品种发病株率为10-20%、感病品种为20-30%。另据试验,离体保存的病菌孢子悬浮液,在16个月之内,其侵染率可达90%以上。 病菌侵染寄主受一些条件的制约,主要的环境条件有:(l)温度。病菌的发育和侵染适温为24-28℃,高于30℃,或低于18℃明显受影响。(2)酸碱度。PH值4.5-5.8最适合病菌发育。也就是说,枯萎菌适合在酸性土壤环境中,而不适合在碱性土壤环境中生长、发育、侵染。(3)土壤通气性。土壤松散、通气性好,发病轻;土壤粘重、通气性差,发病重。此外,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的死株率可相差一倍以上,同一品种种性的强弱对发病程度有明显形响,据我们试验,选用8个不同来源的"长春密刺"品种,进行接种试验,其死株率可相差一倍以上。(二)微公害、无公害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传统性的地方品种,如长春密刺、北京小刺、叶儿三等,近期选育成功的抗病性超过长春密刺的有山东的87-l、87一2、黑龙江的龙杂黄3号、北京的中农5号、广东的夏青4号等。 2.注意轮作最好与非瓜类作物间隔5-6年轮作。至少也要间隔3年。在有条件种植水稻的地区,与水稻间隔一年轮作,有明显的效果。 3.改变土壤酸碱度在重茬栽培黄瓜的地区或重发病地块,结合播前整地,每亩施入热石灰粉80-100公斤,改变土壤PH值。 4.椎广嫁接防病措施黄瓜属浅根作物,抗病性差,可采用南瓜作砧木的方法,在苗前进行嫁接,成活后定植,病情可明显降低,用瓠瓜作砧木也有良好的效果。大棚栽培者尤宜。 5.药剂防治重病地块,可在定植前按药、土比例1: 100,选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农药配成均匀药土撒入定植沟内,按每亩药土100公斤施用。另据甘肃省植保总站1988年试验,用48%瑞枯霉水剂800倍液防治,最终防效为81.49%。河北容城植保公司用2000倍液进行西瓜浸种6-8小时。水洗后播种平均防效达88.4%。

西瓜病害大全资料

西瓜蔓枯病

简介 英文名Watermelongummystemblight 异名西瓜黑腐病;俗称流黄水病。。 病原瓜类球腔菌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ChiuetWalke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西瓜壳二孢AscochytacitrullinaSmith,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多种葫芦科植物。

危害主要病害。发病率25%~40%,重发田块病株率高达60%,严重威胁着西瓜的高产、稳产。 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西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引起叶片、蔓枯死和果实腐烂。 (1)子叶:初呈水渍状小点,渐扩大为黄褐色或青灰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不久扩展至整个子叶,引起子叶枯死。 (2)幼苗茎部:初现水渍状小斑,后迅速向上、下扩展,并可环绕幼茎,引起幼苗枯萎死亡。 (3)茎蔓基部分支处:病斑初为水渍状,表皮淡黄色,后变灰色到深灰色,其上密生小黑粒点,随病势发展病部渐溢出琥珀色胶状物,干后为赤褐色小硬块,表皮纵裂脱落。潮湿时表皮腐烂,露出维管束,呈麻丝状;茎节部也易受害,产生黄白色病斑,潮湿时软化、变黑,后密生小黑粒点,流出胶状物质。 (4)叶柄:发病产生褐色不规则病斑,表面粗糙,有小黑粒点,下雨后病部腐烂,易折断。 (5)叶片:发病多从叶缘开始,产生“V”字形或半圆形黄褐色到深褐色大病斑,多具或明或隐的轮纹,后期产生小黑粒点,病斑易干枯破碎。 (6)果实:初呈油渍状小斑点,后变暗褐色圆形大凹陷斑,表面干裂,内部木栓化,常呈星裂状,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粒点。卷须受害后迅速失水变褐枯死。此病不为害根部和维管束,病斑上产生大量小黑粒点及分泌琥珀色胶质物为特征,可与炭疽病、枯萎病、疫病相区分。 病原物 分生孢子器聚生,球形,直径68.25~156微米,淡褐色;器孢子圆柱形,无色,正直,初为单胞,后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和健康的概念,掌握死亡、分子病的概念。 2.熟悉疾病的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3.能熟练运用疾病中的损伤抗损伤、因果转化和局部与整体的辩证规律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特点。 4.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5.了解疾病的转归与经过 二、教学手段 黑板结合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分配 总共2学时 1.疾病与健康的概念10分钟 2.疾病的病因学25分钟 3.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35分钟 4.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10分钟 5.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5分钟 6. 课堂小结5分钟 四、重点难点 疾病与健康、死亡的概念为本章的重点. 在学生还没学到具体的病理生理内容时能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几个规律是本章的难点。 五、板书的设计 1.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2.疾病的病因学 3.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4.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5.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健康(health):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身体和精神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出现机体自 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第二节病因学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1.原因: 1)概念 任何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并赋予该疾病特征的因素。因此也可以说原 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发生的某种特定的因素。如:肺炎双球菌是大 叶性肺炎的原因,痢疾杆菌是引起痢疾的原因。 2) 特征 (1)是疾病发生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这个因素,相应的疾病就不能发生。 (2)决定疾病的特异性:如肺炎双球菌引起的是肺炎而不是痢疾。 二、疾病的条件 条件: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外因素。本身不能引起疾病。 条件在疾病的发生中起着促成或阻止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多为客观环境和机体的状态。 意义:控制条件,以阻碍疾病的发生、发展。 三、原因和条件的关系: 1、大部分疾病单有原因不一定发病,还需要疾病发生的条件。 如:一次流感,有的人患了流感,而有的人没有。 2、只有原因就可发病高温→烧伤,反之不能 3、原因和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如:营养不良——结核病(条件) ——营养不良症(原因) 四、病因分类:七大类(不具体讲解,自学为主)。 1、生物性因素:常作原因 2、理化性因素:作原因、条件 3、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作原因、条件 4、遗传性因素:作原因、条件 5、先天性因素: 6、免疫性因素: 7、精神、心理、社会性因素: 需要提的是 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遗传性因素———基因改变。遗传易感性:某些家族成员具有易患 某种疾病的倾向。 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有的先天性疾病可以 遗传,如先天愚型,但有的并不遗传,如先天性心 脏病。 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