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创新 2007年

新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创新 2007年

新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创新  2007年
新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创新  2007年

新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创新2007年

王有年

(北京农学院,北京100206)

摘要:北京农业今后发展定位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分析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思路、总体布局和对策。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北京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为北京农业制定的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基本方向。对此,我们应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建设好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进一步开拓京郊农业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推进城乡互动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努力构建和谐京郊,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一、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 胩卣?

大城市郊区农业是历史形成的,有其自身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城郊经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化经济,北京郊区农业更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它随着北京整体发展而变化。北京农业在摆脱自给自足、商品率低、小而全、传统落后的“农区型”模式之后,还是不能停留在“城郊型”农业的水平上,即仅仅是一个为城市服务的、具有连结城市与广大农村的“城乡结合部”。从世界中心城市农业生产发展的共性来看,郊区农业应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都市型现代农业。其实质是指建立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基础上,融城市与郊区农村为一体,运用现代化生产手段,实行集约经营(或工厂化)的优化和美化的现代大农业生产与供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一体化

一方面城市、城镇的外延空间不断扩大,遍布于新城区四周和间隙的众多“插花状”农田,逐渐演变为满足居民体验农业文化、休闲度假、美化环境的“观光农园”、“家庭农园”或“农业公园”,形成了一个个“都市绿洲”;另一方面,处于纵横交错城市群落间的农村,无论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还是农业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都充分享受城市的辐射。这些地区由于城市与乡村的相互渗透、融合,从本质上讲已经很难称之为城市或农村。传统的城乡格局已被打破,产生了众多都市里的“村庄”。可以说,都市型现代农业将成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的总体发展布局决定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空间分布状态,同时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空间分布状态,也对城市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二)功能多元化

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农业形态,其功能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功能,主要是指为中心城市提供鲜活、安全、优质的蔬菜、禽蛋、水产品、果品等,达到增加城乡劳动力就业,提升城乡产业结构,保证农民增产又增收的功效。二是社会功能,主要是指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文明以及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场所和空间,在现代农业中更多地融入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三是生态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起到美化和改善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噪音、净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城市的过度扩张。四是示范、辐射和带动功能,强调在都市特殊区域内,通过发展“三高一新”(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机制创新)农业,展

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辐射周边农区农业,带动区域性农业发展。

(三)经营集约化

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运用到农业中,实现了农业生产操作过程自动化、农业动力电气化、农业生产条件控制化;而且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呈现高度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态势,将分散的、粗放型的传统农业改造为资本、科技、设施高度密集的现代产业。

(四)科技现代化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

(五)农民知识化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必须通过科技入户工程、农函大、农广校、绿色证书等各种形式,加强农民培训,培养大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白领农民”。

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适宜

北京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具有发达的现代化设施与发展环境,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显著,地貌类型多样,地域自然条件复杂,气候、植被、土壤呈有规律的垂直分布,农业产业形态多样,有适宜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北京山区是北京市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财富。北京山区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2%,山区特色已成为北京的品牌之一,为北京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科技与资金优势显著

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北京农业依托首都丰富的科技、教育、资金优势,在城市范围内形成农业科技与知识的密集区,有涉农研究机构29家;市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13家,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110家;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万多人,占农业总人口的0.55%,已形成一个包括中央、地方和民营企业三个层次,涉及农、林、牧、渔、水利和气象诸方面完备、农科教结合的研究推广体系。

北京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批优势领域。现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以及一大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在科技人才资源、科技资金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成果资源、农业仪器设备资源等方面均具有领先于全国的显著优势,已形成一批在全国领先的农业科研与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势领域。

(三)具有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北京郊区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按照“创造唯一性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要求,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加速培育区域经济优势主导产业。一是种植业产业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标准化、基地化、专业化、特色化全面起步,形成规模。例如:果品产业已规划出“八带、百群、千园”(优势树种八大产业带、百余个特色果品区域名特优品种群、1000个旅游观光果园)的生产布局。二是设施农业的面积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3万亩发展到目前的33万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0%以上,全面提升了郊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创新、推广、孵化和窗口示范功能,带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一批体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的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应运而生,扩大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三是观光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和市民休闲的重要手段与方式,为农业、农村和城市发展开拓

了广阔的空间。2006年北京郊区观光农业收入超过30亿元,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四)巨大的市场需求

北京是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北京市每年消费总额达2000多亿元,其中食品消费600多亿元,约占30%。北京还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结构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高、消费点多、消费多元化等特点。2006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0元,恩格尔系数降到30.8%,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消费需求逐年攀升。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郊区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五)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峁┝肆己没 ?

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北京农业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北京农业是城市的生态依托和生态底线,城市总体规划的确定,为北京农业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良好机遇。因此,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北京郊区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目标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以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总体目标,搭建两个平台,构筑一个体系,实现四个转变。

首先,搭建平台。运用政策手段搭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平台,完善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和投入机制。

其次,构筑体系。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北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构建起资源节约、技术密集、功能多样、品质安全、效益显著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之成为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产业支撑。

再次,功能转变。实现郊区农业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由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转变,使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应当是将功能与布局纳入整个城市发展计划,是与城市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的农业。

(一)发展方向

围绕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要求,充分发挥知识经济的重要作用,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提高效益和农民增收为宗旨,发挥城市在经济、科技、信息、人才、人文、历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拓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功能,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生产型向生态型、产品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二)功能定位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推进首都城乡一体化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建立与发展,从城市发展看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其主要功能定位:一是为城市人口提供优质、鲜活、安全的农产品;二是利用郊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型农业,保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城市人口对农业的多元需求。

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根据北京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不同地域的资源状况和功能特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发展布局可以概括为五个发展圈,着力打造十大业态、突出四种农业。

首先,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四个城区和部分城近郊区,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楼宇居室美化以及农产品展示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景

观农业和会展农业。其次,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六环路以内的城近郊区,具有离城市近的区位优势,以直接为城市消费服务为目标,重点发展园区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即高科技示范园区、旅游休闲观光园区、精品农业园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等产业形式,为市民提供调节城市生活节奏的休闲生活空间。第三,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是远郊平原及浅山区,重点发展以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为目标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第四,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是郊区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要积极挖掘山区独有的资源潜力,发展以特色唯一性农产品培育、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第五,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依托北京的市场优势,本着优势互补和区域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外埠发展区域合作农业。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十种业态是会展农业、绿化农业、加工农业、休闲农业、精品农业、籽种农业、生态农业、保障农业、合作农业、流通农业。其中,尤其要注重充分发挥首都农业生产功能,大力发展籽种农业;充分发挥首都农业生态功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发挥首都农业生活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充分发挥首都农业示范功能,大力发展科技农业。

六、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调整优化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

2006年北京GDP总量为7720.3亿,人均GDP为621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资源和水资源的制约。应在充分发挥最佳资源条件、区域比较优势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科学性原则,与“221行动计划”相结合,摸清资源底牌,优化区域布局、产业布局和产品布局,以产业优化布局促进农民增收。近郊区要依托农业资源,发展具有现代气息的园艺型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场所。依托科技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远郊平原地区和浅山区要加强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农副产品加工业。山区农业要结合生态涵养,培育农业特色,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使其成为首都的生态屏障和城乡居民休闲度假的场所。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鼓励种草、植树、哺育幼林和封山育林。

(二)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结合本地资源和功能定位,大力开发郊区农业的生活服务功能。近郊区要凭借贴近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和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集景观、科技和休闲为主的园区农业。远郊区(县)要积极鼓励发展融教育、体验、观光和生产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要充分利用山区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优势,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

(三)突出发展唯一性特色优质农产品

依据资源和市场情况,结合区域功能定位,适应首都消费市场大、消费层次多、消费水平高的特点,瞄准中高端消费群体,进一步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升郊区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建设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带,着力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唯一性特色农产品,满足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四)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减灾、防灾能力。二是要加快设施农业建设,继续鼓励发展日光温室、联栋温室、大棚、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突出抓好重点农时、重点作物和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以及先进实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四是面向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实施引进来和走出

去战略,积极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加快北京农业国际化步伐。

(五)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

加强以质量为核心的安全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尽快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

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区(县)两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加强ISO9000、ISO14000、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产品的认定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

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全面加强动物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对养殖、屠宰、运输、市场各环节的监管。通过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强化对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到2010年,建成特色突出、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000个。到2010年,全市郊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

结合奥运食品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把2008年奥运会作为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服务奥运、提高水平为目标,重点遴选一批奥运食品基地。

(六)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

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出一批生产规模大、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加工产品精、辐射区域广的龙头加工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健全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经营机制。促进产业融合,生产、加工、流通紧密结合,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多渠道、多形式、多成分地兴办和发展多种类型的龙头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提升郊区农业的生产手段和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由生产领域向加工、销售领域扩展的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以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科技服务为主的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看,农民进入市场需要组织;农民实现利益需要合作;农民增收需要服务,农民合作组织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要通过整合市场、科技、信息、资金四大要素,深入探索合作组织的有效模式。

到2010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数的60%以上。

(七)建立和健全农业现代流通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结合首都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完善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各类专营店和超市柜台为基础,以现代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多种营销方式为手段的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

(八)积极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高度重视郊区农业在自然生态中的基础功能和作用,加快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系统。

一是大力开展绿化美化,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对郊区农田逐步实行园艺化管理,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绿化农业,减少裸露农田和扬尘。进一步加强城郊园林和绿地建设,要将郊区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荒滩、荒地纳入绿化美化用地规划。二是减少农业生产排污,进一步加快规模畜禽场粪污治理,减少畜禽养殖对周边大气环境和地下水源造成的污染,加快发展种养连动的生态型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积极鼓励加工生产和科学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培肥地力,降低污染;加强生物天敌保护,鼓励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四是要重点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山区自然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五是要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灌溉方式,有效节约水资源。大力开发和广泛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

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农业。

(九)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要创新机制,本着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公益性服务职能。其次,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科研推广机构以及经营性服务机构开展有偿社会化服务。第三,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行业内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逐步建立健全高效和富有活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

一是大力开展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开展带有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的动植物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节水节能农业、改土培肥、健康养殖配套技术和水土保持、植被绿化覆盖等涉及农业增产增效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科技攻关,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强大技术支持。二是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深入推广和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大力推进科技应用,要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三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要采取多部门、多途径、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工作,提高郊区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四是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电视、电话和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并重点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延伸服务网络,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十一)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定位于占领中高端市场,要有一批以品质为基础,受消费者青睐、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因此,要以积极抓好都市农业品牌培育和建设为切入点推进都市农业。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R].2005-11-03.

[2]王有年.实施科教文主导战略,服务北京新农村建设[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1).

[3]何忠伟.适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等农业教育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6,(4).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2007年重点教改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北京都市农业学科群(XK100190553)建设项目和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的资助。

作者简介:王有年(1951—),男,北京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都市农业、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9期)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sodocs.net/doc/0516852751.html,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大委发 [2010] 2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战略 根据我市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夯实转型升级的创新基础、培育持续竞争的综合实力、构建融入世界的对接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战略选择 1.城乡一体融合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农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2.人才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农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涉农科教机构、企业研发总部和高

端人才,创建区域性涉农人才科技高地,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3.标准品牌提升 持续支持设施农业和种苗农业,集成创新装备和技术标准;重点强化精品农业和外向农业,提升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环境标准;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完善服务标准。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链和科技链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4.旅游休闲驱动 充分发挥我市青山碧海、田园沟域、岛屿岸线融合一体的生态景观优势,紧密链接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加速由产品市场决定的供应农业向产品、服务和消费市场共同决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农业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中心,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领域。 5.生态循环提质 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陆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性开发,有效应对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立足大连、引领东北、影响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产业功能体系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标准品牌集成创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世界上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达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继续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含义,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运用和发展它。 一、现代农业的内容 现代农业是指以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中低产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总数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仅相当于国内第三产业的1/4。中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需要满足不断增加的工业原料的需求。据统计部门估算,中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40亿-50亿千克,而土地资源的约束必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中国农业还承担着实现农民增收、确保食品安全、维护生态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

城厢镇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区委、区政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世界现代田园示范线建设总体要求,我镇按照集成打造高端现代农业产业和产业高端指导方针,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的目标,整体推进世界现代田园示范镇建设,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情况和做法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厢镇位于成都市东北,青白江区域东部,镇域面积46.91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辖11个农业行政村,4个农村社区,2个城镇社区,农业总人口4.2万人。镇内有润辰食品有限公司、红旗油脂、迪澳植化、宜家食品、西南科联种业、玉虹罐头厂、天天绿、康祖食品、荣泰清真、成都二牛等10家龙头企业;有食用菌协会、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万柳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园山珍菌业专业合作社等12家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有十五里、十八湾、兴禾、桂龙、玉虹桥等5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四川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新兴菌种站、食用菌孵化园区等科研机构3所;有恒邦食用菌博览园、绣水稻香、红玫瑰休闲园、芮家风味馆、金河山庄、东方欲晓等一三产互动休闲农家乐20余家;有玉虹桥蔬菜基地、十五里休闲观光园区、今日田园、特色食用菌园区、科联玉米制种基地、贵和高科农业生态园、食用菌博览园、经作所科技实验基地、永乐春大学生蔬菜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示范园区。 二、具体做法 (一)重规划,以“五区一带”的园区划分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思路,以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为目标,从全局上规划全镇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要求,结合我镇地理和区位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五区一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邀请电子科技大学于2010年在全区率先编制完成了城厢镇现代农业总体规划,为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二)抓典型,以贵和高科等一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为示范 坚持走高现代农业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之路,我镇近年来陆续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其中以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的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坚持以有机标准做农业,采用高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战略,探索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规模设施农业基地,引种高科技新品种,配套发展休闲观光产业,该农业园区已经被列为成都市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项目,该公司的多次受到了市、区领导的肯定,现已成为我镇的一张高科技农业宣传名片。 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是一家省级示范合作社,主要种植大棚蔬菜,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社成员由创建初的10余户发展到现在108家,合作社以有机为立足根本,现有西湖瓜、番茄等四项有机认证和玉虹桥蔬菜品牌,带领周边农户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我镇大学生创业基地,主要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其特点就是在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采取农

最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策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近一个时期以来,各地区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工作,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各地发展现代农业出现以下特点: 认识有了新高度。新农村建设工作很多,工作从何抓起,力量往哪里使,工作的突破口在哪里?现在地方党委、政府绝大多数都认识到,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增收缓慢,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思想认识的统一,使发展现代农业有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发展有了新思路。绝大多数省市区,特别是农业大省,开始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湖南省提出从六个层次发展现代农业,即发展设施农业、效益农业、安全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循环农业。沈阳市沈北新区以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工作有了新力度。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多数地方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都普遍加大。沈阳市沈北新区在运作建设资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建立了三大体系:一是放开要素市场,建立民营资本投入体系。将供电、供水、供热等可经营类项目全部市场化,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二

是集中使用财政资金,建立“支农、惠民”公共财政体系,集中财力办大事,使财政资金重点向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倾斜。三是拓展融资渠道,组建国资公司、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建设开发公司三大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吸纳银团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但在看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成绩的同时,更要分析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大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农业比较效益低,难以吸引资金投向农业;社会上的资金多数投入二、三产业,这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发展现代农业与确保粮食安全的矛盾。有的地方往往是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发展现代农业,显然这与确保粮食安全是相矛盾的。 发展现代农业与分散小农经济的矛盾。我国农户土地规模小,农民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面对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与地方财政紧张的矛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是我国农业地区的基本特点。农业县区既要保人员工资,又要解决一些必需的社会发展问题,无力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花费时间长,效果不明显,由此而导致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内在的积极性。 发展现代农业与目前农民素质较低的矛盾。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 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 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 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 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 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 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 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由此不难看出, 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 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 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 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农业的社会价值通 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 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在拍卖 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 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 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二,科技资源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

浅谈新型农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516852751.html, 浅谈新型农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性 作者:翁国仕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1期 摘要:農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产业,在新型农业发展创新这一问题上,党和国家指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给农业科技工作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新型农业,发展创新,经营主体。 我国正处在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新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大背景下,要想促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创新农业发展经营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科学的经营方式重要性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势在必行 把握好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内涵,立足农村,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等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由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品牌农业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抓手。品牌农业是一种先进的理念,是现代工业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提高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产业层次,对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性 科技是突破农业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重要途径,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加快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把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作为重点。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注重研发和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首先要强化科技培训要以促进农民持久增收和充分就业为目的,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展开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等活动。其次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培育科技示范大户、科技示范大村为重点,立足资源优势,紧紧围绕马铃薯、胡萝卜、金莲花、苍术等现有主导产业及蔬菜、中药材等后续产业,集中人力、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的意见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大委发[2010]2号 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2010年2月2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全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全域城市化步伐,深度开发农业新功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努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现就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依托城市并服务城市发展起来的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和人文多功能特征,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高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拓展和延伸。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实施了以“多予不取放活”为核心的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为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市正在深入贯彻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全域城市化,要求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城市的功能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相联

系,走都市型现代农业道路,这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需要。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升核心地位,发挥龙头作用,农业是重要基础,农村是重要区域,农民是重要力量,“三农”工作仍然是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推进全域城市化的需要。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市城乡统筹进入全新阶段,必将促进工业与农业互补、农村与城市互动、农业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规划协调,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农业自我提升的需要。我市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提供名优特新精细美高端农副产品上下功夫,在开发生态环保、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文化创意功能上见成效,在提高外向度中创品牌、赢市场。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城市功能和资源要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运行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达到惠及民生的目的,将有力地推进我市的新农村建设。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巩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

阳台搭建菜园 农业走进城市——北京市朝阳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通过分析北京市朝阳区城乡一体化迅速推进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论述在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发挥自身科技职能,拓展科技服务领域,以阳台菜园为载体,启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六进”工程,推进农业走进城市,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扮靓居民家居,增加城市中的农业元素,促进朝阳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关键词:阳台菜园; 农业进城; 生态建设; 有机蔬菜 北京市朝阳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经过20 a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业园区逐步壮大,加工配送、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三品认证覆盖率高,已实现规模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工配送企业为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和蔬菜应急保障作出了贡献,休闲农业通过加强景观建设、规划设计、艺术创意,使景观提升、环境美化,丰富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为市民下乡旅游休闲提供了好去处,开发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然而,随着朝阳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进一步扩大,农业的生产性空间逐步收缩,在朝阳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工作职能,找准农业功能定位,促进农业转型和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是现今面临的重要课题,朝阳区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中心围绕朝阳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本着“服务街乡,开发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功能,发挥农业生态服务价值,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原则,以“促进农业走进城市,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田园城市,靓丽居民家庭”为目标,开展了都市型阳台菜园有机栽培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推广工作,并以此项技术为核心,启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六进工程”,即“进街乡、进机关、进公园、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推进北京市朝阳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城市拓展。 1 北京市朝阳区发展阳台菜园的背景及必要性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由此可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未来和百姓幸福的大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美化城市、靓丽家居的功能,为城市乃至每个家庭传递美,同时能修身养性、培养气质,丰富家庭生活。 1.1 城市建设和百姓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朝阳区城市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土地腾退,拆迁上楼,新建了很多居民小区,城市的热岛效益显现,因此城市发展需要加强生态建设以提升环境质量,而阳台种植蔬菜可以为城市增加“绿肺”,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人均绿地面积和改善环境,为城市加强生态建设搭建平台。同时,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对生态和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人们向往绿色生活,渴望有一份耕耘的田地和安全的农产品,甚至在有些社区出现了居民占用绿地种植蔬菜的不和谐现象,因此发展阳台菜园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1.2 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农业的发展经验发达国家城市农业十分发达,农业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做为一种产业已发展了几十年,在楼宇的楼顶、露台、居民家阳台种植蔬菜,形成绿色景观,收获多样化、精致的农产品,不但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达国家城市农业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1.3 发展阳台菜园符合区域农业定位要求朝阳区是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与城市的结合更加紧密,是市民下乡的出行首选和最佳下乡半径。营造环境友好的和谐区域,全面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区”是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一要发展休闲农业,营造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提供好去处,吸引市民下乡,二是要推进农业进城,发展城市农业,实现

(2020年)(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近些年来,北京加大了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初具风貌,为更好推动和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使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本意见。 壹、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壹)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郊区“十壹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深入实施“221”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在坚持和确保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集成政策,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发展保障服务支撑体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和项目,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加强特色、优化结构、拓展空间、增强能力、提升效益。提升农业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绿色附加值,使郊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指导原则 市场引导,主体积极的原则。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确定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靠市场调动运营者的积极性。调动和整合社会、企业及个人资金,共同推进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政策措施要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高效的特点,提升农业的科技、绿色、文化、加工等附加值,按照层次推进、重点推进、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创新机制,集成推进的原则。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集成政策优势,整合公共资金,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予以扶持,力争实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育亮点的目标。 优化结构,扶大成强的原则。结合“221”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优势资源,优项增量,培育特色的产业,促进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把各种资源优势变成发展的强势,集优成势,把产业扶大做强。 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贯彻落实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搭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平台,完善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投入机制。经过“十壹五”期间的努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北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郊区农业由单壹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使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二、政策扶持重点和条件 针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意见重点围绕构建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要使我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让传统农业的发展乘上现代科技的东风,通过统筹利用现代前沿科技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以及妥善处理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负面问题。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央指导精神现代化农业的创新互联网+农业 农业创新是一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概念,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应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和支持,亦即,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统筹利用其他领域的现代科技,以更科学的方式改造农业,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反过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点。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的几个阶段及其内涵 我国在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这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农业的发展是和国家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的,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的,而科学技术又是强国的根本。所以科学技术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上两个发展阶段中传统农业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模式,即农作物的种子给人吃,作物的根茎叶等喂养牲畜,人畜的粪便还田有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传统农业就是在这种重复循环中缓慢发展。而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之上整合利用工业发展的成果,打破原有的循环模式。从石油中提炼的化肥,现代化学工业研制出的农药、除草剂,工业文明的发展带动大机械的产生代替人力畜力都促使农业产量大增,效益大增。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必将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不断扩大农业的科学范畴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人与资源的矛盾突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我国农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很少,随着各地的工业开发区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和私人违章建设,非农用土地不断增加,大量耕地被征用占用,使人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尽管土地效益比较低,但对于多数农民来讲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最后保障,即便出外务工也不会轻易放弃土地。这种状况使土地资源很难向优势农户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同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使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从而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含量不够高,机械化水平较低 有的地方生产的农产品,优良品种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科技含量高、劳动投入少、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仍然不多,低值的“大路货”产品所占的比例仍然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 武汉市农业局种植业(蔬菜处)处长王火明 一、概述 建设现代农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理清和挖掘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明晰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亟需思考的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当前,学术界关于现代农业的定义较多,有些从阶段论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农业,认为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也另有观点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包含现代科技、管理等在内产业体系。笔者认为,阶段论和产业体系论分别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现代农业进行解释的。 现代农业解释之一: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 现代农业解释之二:卢良恕(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我国现代农业一般可定义为,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三: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高效益科技创新产业。它既包涵有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标准化等特征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四: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现代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从2004-2012年中共中央连续发了9个“一号文件”.这9个“一号文件”都有着自己的主题。 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 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6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根本性任务; 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这

有关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文本附件】 关于加快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文件级 市级 不】 【时效性】有效 【公布单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位】 【文号】京政农发[2005]66 【颁布日2005-11-03

期】 【来源】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的全面升级,大幅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适应城乡互动进展,构建和谐社会,依照首都功能定位,结合本市经济社会进展实际,现提出加快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指导意见。 一、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必定性和必要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在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化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 我市农业进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进展现时期的客观要求。北京农业正处在特不重要的历史性转型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十分必要,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首都农业进展方向的必定选择。 从外部环境看,北京作为全国最大、最密集的消费市场之一,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

高等特点,要求农业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随着都市化进程加快和二、三产业迅速进展,科学高效利用各种资源是首都农业的巨大优势。北京集聚了大量的科技、金融和人才等各种社会资源,成为巨大的能量集合体,对郊区经济社会进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首都生态建设和环境爱护工作差不多成为都市可持续进展的重要任务,农业的环境贡献功能需要进一步彰显。北京山区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的62%,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需要我们开发利用,放眼以后,丰富的山区资源将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进展提供较大的进展空间。 从农民增收的实际要求看,由于受生产资源的制约,农业进展差不多不能单纯通过数量规模的扩张满足农民增收的愿望,要充分发挥农业对郊区农民增收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进展,就必须进一步依照首都经济社会进展变化,拓展农业进展空间,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快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当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社会已逐步形成城乡统筹进展的合力,同时北京的经济进展具备了都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部分区县已围绕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了积极探究和有益实践,因此,北京农业适时转型,借势推动都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