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2011年版)

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2011年版)

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2011年版)
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2011年版)

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突发性耳聋(ICD-10:H91.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5年,济南)。

1.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 以上。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

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5年,济南)。

详细询问病史,积极寻找病因,尽早介入治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并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3.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

4.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凝药物。

5.神经营养类药物。

6.其他治疗,如混合氧、高压氧等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1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91.2突发性耳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纯音听阈测试。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清病毒学检测;

(2)声阻抗检查:包括鼓室压曲线和镫骨肌反射;

(3)耳蜗电图;

(4)听性脑干反应,40Hz相关电位(或多频稳态诱发电位);

(5)耳声发射检测(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或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6)前庭功能的相关测试;

(7)影像学检查(CT或MRI)。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纯音听阈受损程度、并发症的情况、全身状况采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

1.静脉或口服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注意观察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并对症处理;防治脏器功能损伤,包括抑酸、补钙等。

给药途径:口服强的松,首剂1mg/Kg体重(最大剂量60mg/天),5-7天后递减(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或鼓室内激素给药。

*可酌情静脉途径给药。

(2)改善血液循环类药物:根据患者纯音听阈严重程度及全身状况选择用药。

①降纤类: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在正常范围内,治疗过程中监控纤维蛋白原及肝功能。

②微小血管扩张剂。

(3)可选用神经营养药物作为辅助用药。

2.可选用高压氧治疗。

3.对症处理。

(八)出院标准。

1.主诉听力恢复病前水平且纯音听阈达到2005年济南会议制定的治愈标准。

2.或综合治疗满1疗程。

(九)变异原因及分析。

1.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须视具体情况调整用药。

2.伴有其他全身疾病的患者须监控相关疾病的发展,若有加重须联合相关科室进行诊治。

二、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突发性耳聋(ICD-10:H91.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5-17 天

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

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突发性耳聋(ICD-10:H91.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5年,济南)。 1.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 以上。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5年,济南)。 详细询问病史,积极寻找病因,尽早介入治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并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3.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 4.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凝药物。 5.神经营养类药物。

6.其他治疗,如混合氧、高压氧等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1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91.2突发性耳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纯音听阈测试。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清病毒学检测;

耳鼻喉科临床路径汇总情况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ICD-10:H66.1-H66.3/H71) 行手术治疗(ICD-9-CM-3:19.3-19.5/20.2/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 1.症状:有间断性或持续性耳溢脓病史;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2.体征:具备下列项目之一者:(1)鼓膜穿孔,鼓室可见有脓性分泌物,黏膜可见肿胀、增厚、肉芽形成;(2)鼓膜陷,伴中耳胆脂瘤。

3.听力检查: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 4.颞骨CT扫描:提示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 手术: 1.鼓室探查+鼓室成形术; 2.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伴/不伴耳甲腔成形术); 3.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 4.酌情行二期听骨链重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66.1-H66.3/H7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临床听力学检查(酌情行咽鼓管功能检查); (6)颞骨CT。 2.视情况而定:中耳脓液细菌培养+药敏,面神经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4天。

暴聋中医临床路径

暴聋(突发性聋)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突发性聋的患者。 一、暴聋(突发性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暴聋(TCD 编码:BRE070)。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突发性聋(ICD-10 编码:H91.201)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 、2005 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聋)临床常见证候: 风邪外犯证 肝火上炎证 痰火郁结证 血瘀耳窍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暴聋(突发性聋) 。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暴聋(TCD 编码:BRE070)和突发性聋(ICD-10 编码:H91.201) 。 2.病程4周以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压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 (6)专科常规检查 (7)纯音听阈测听检查 (8)声导抗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影像学检查(CT/M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邪外犯证:宣肺解表,散邪通窍。 (2)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3)痰火郁结证: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4)血瘀耳窍证:活血化瘀,通利耳窍。 (5)气血亏虚证: 健脾益气,养血通窍。 2.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4.按摩治疗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沐足等。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听力恢复或提高。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肋骨骨折的门诊患者。一、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ICD-10 编码:S22.3/S22.4 )。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 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 骨折分类 (1)少数(≤2)肋一处骨折 (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3)肋骨多处骨折 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肋骨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 案” 。肋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早期: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中期: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肋骨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肋骨骨折的患者。 2. 开放性肋骨骨折,肋骨多处、多段骨折,合并血、气胸,胸腔内脏器损伤等,不进入本路径。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苔、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胸部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CT、血气分析、血常规、凝血 功能、CO2CP、胸/腹部超声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复位或外固定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早期: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宽胸理气,逐瘀止痛。 (2)中期: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调和营卫,化瘀和伤。 (3)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补益气血,滋补肝肾。 3. 中药外治 4. 其他疗法 5. 并发症防治 6. 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 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 (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 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暗有瘀点,

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外治法 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施烙后扁桃体表面形成一片烙痂,3天后烙痂脱落可行第二次治疗,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烙治过程应注意烙铁须在压舌板的上面进出口腔,以免烧伤其他部位。一旦发生口腔黏膜烫伤,局部可以喷喉风散。 2.啄治法:适用于各种证型。用镰状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动作,每刀深度约2~4毫米,每侧扁桃体3~5下,啄治后扁桃体表面会少量出血,每次治疗以吐2~3口血为适度。每周1~2次,5次为1疗程。啄治过程应注意进刀不要太深,避免损伤扁桃体血管。一旦出血较多应及时进行局部止血。 3.含漱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可选用滋阴清热利咽等中药煎水含漱。 4.吹药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可选用滋阴清热利咽的中药粉剂吹入患处。 5.含服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可用滋阴清热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含服。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推荐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芍药、贝母、桔梗、甘草等。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推荐方药: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玄参、陈皮、半夏、茯苓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突发性耳聋

【概述】 突发性耳聋(以下简称突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又称暴聋。De Klevn(1944年)首先描述此病,发病率逐年有所增加,1万人中约有10.7人发病,占耳鼻喉科初诊病例的2%。两耳发病占4%,其中一半两耳同时发病,也有报告高达17%者。性别、左右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亦增加,患病时年龄在40或40岁以上者占3/4。其发病急,进展快,治疗效果直接与就诊时间有关,应视为耳科急诊,就诊时间以一周内为宜,十日后就诊效果不佳。 【病因病理病机】 突聋病因不明,文献记载引起本病的原因共100多种,其中许多是罕见的。据Mattox(1977年)的意见,本病的原因顺序为病毒感染、血管疾病、内淋巴水肿、迷路膜破裂及上述诸因素的联合。 (一)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的最常见的原因。病毒感染循下述主要途径。 1.血行感染病毒颗粒由血循环直接进入内耳血循环内,引起耳蜗循环障碍或内淋巴迷路炎。 2.经脑膜途径病毒由蛛网膜下腔经内听道底的筛板或经蜗小管侵入外淋巴间隙引起外淋巴迷路炎,故耳蜗症状出现于脑膜炎之后。带状疱疹病毒是引起外淋巴迷路炎的主要病原。 3.经圆窗途径病毒引起的非化脓性中耳炎,感染可经圆窗侵入内耳。 (二)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在突聋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Wilson指出由于部分或全部耳蜗血管堵塞引起的突聋的发病率还不清楚,但少于病毒性迷路炎。也有人认为血管病变在突聋致病原因中占3/4。由于血管痉挛、栓塞、血栓形成、血管受压、血管内狭窄、出血、血液凝固性增高、动脉血压波动以及其他血管障碍,因缺氧而使螺旋器感觉结构发生变性。其中除血管痉挛者外,其他预后均差,常致永久性聋。耳蜗耐氧力很弱,缺氧60s后耳蜗微音电位和神经动作电位就消失,如血流被阻30min,虽血流恢复,但耳蜗电位却不能恢复。大崎胜一郎借助放大55倍的皮肤粘膜显微镜观察到突聋病例中存在血管内“淤塞”现象,认为这种现象可能造成内耳微循环障碍而导致突聋。其病理生理机制是病理性血管内红细胞凝聚→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速度下降→缺氧→渗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血液浓缩、小血栓形成→组织损伤。 (三)迷路膜破裂 迷路膜破裂系指内耳的圆窗或卵圆窗膜破裂合并蜗管膜破裂。由于膜破裂,引起突发性感觉神经性耳聋、眩晕和耳鸣等症状。因突然用力活动或经历气压剧变引起中耳气压骤变及颅压骤变。此压力的改变引起迷路膜破裂的机制可从两方面理解。 1.外爆途径

中医临床路径耳鼻喉科鼻衄暴聋慢喉痹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 暴聋(突发性聋)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突发性聋的患者。 一、暴聋(突发性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暴聋(TCD编码:BRE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突发性聋(ICD-10编码:H91.2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200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暴聋(突发性聋)临床常见证候: 风邪外犯证 肝火上炎证 痰火郁结证 血瘀耳窍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暴聋(突发性聋)。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暴聋(TCD编码:BRE070)和突发性聋(ICD-10编码:H91.201)。2.病程4周以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压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 (6)专科常规检查 (7)纯音听阈测听检查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临床路径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突发性聋的患者。 一、暴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暴聋(ICD10:BRE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突发性耳聋(SD)(ICD10:H91.201) (二)诊断依据(参照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暴聋诊疗方案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根据西医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 HL以上。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 2.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暴聋(突发性聋)临床常见证候: (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检查:耳膜多无明显变化,或有轻度潮红,听力检查呈单侧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肝火上扰证:多由情绪刺激诱发,突发耳聋,耳鸣如闻风雷声,头痛眩晕,夜寐不宁,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烦躁郁怒,胸胁胀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3)痰火郁结证:突发耳聋,耳鸣耳闷,头重目眩,胸闷失眠,咳嗽痰涎,口淡无味,二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耳窍证:突发耳聋,耳鸣嘈杂,或伴眩晕,可有外伤、爆震史,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细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暴聋(突发性聋)。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期:≤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按标准确诊为突发性耳聋,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18~75岁,病程4周以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

突发性耳聋临床表现

突发性耳聋临床表现 突发性耳聋(以下简称突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又称暴聋。De Klevn(1944年)首先描述此病,发病率逐年有所增加,1万人中约有10.7人发病,占耳鼻喉科初诊病例的2%。两耳发病占4%,其中一半两耳同时发病,也有报告高达17%者。性别、左右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亦增加,患病时年龄在40或40岁以上者占3/4。其发病急,进展快,治疗效果直接与就诊时间有关,应视为耳科急诊,就诊时间以一周内为宜,十日后就诊效果不佳。 病因 耳朵内部构造 突聋病因不明,文献记载引起本病的原因共100多种,其中许多是罕见的。据Mattox(1977年)的意见,本病的原因顺序为病毒感染、血管疾病、内淋巴水肿、迷路膜破裂及上述诸因素的联合。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的最常见的原因。病毒感染循下述主要途径。 1.血行感染病毒颗粒由血循环直接进入内耳血循环内,引起耳蜗循环障碍或内淋巴迷路炎。 2.经脑膜途径病毒由蛛网膜下腔经内听道底的筛板或经蜗小管侵入外淋巴间隙引起外淋巴迷路炎,故耳蜗症状出现于脑膜炎之后。带状疱疹病毒是引起外淋巴迷路炎的主要病原。 3.经圆窗途径病毒引起的非化脓性中耳炎,感染可经圆窗侵入内耳。 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在突聋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W ilson指出由于部分或全部耳蜗血管堵塞引起的突聋的发病率还不清楚,但少于病毒性迷路炎。也有人认为血管病变在突聋致病原因中占3/4。由于血管痉挛、栓塞、血栓形成、血管受压、血管内狭窄、出血、血液凝固性增高、动脉血压波动以及其他血管障碍,因缺氧而使螺旋器感觉结构发生变性。其中除血管痉挛者外,其他预后均差,常致永久性聋。耳蜗耐氧力很弱,缺氧60s后耳蜗微音电位和神经动作电位就消失,如血流被阻30min,虽血流恢复,但耳蜗电位却不能恢复。大崎胜一郎借助放大55倍的皮肤粘膜显微镜观察到突聋病例中存在血管内“淤塞”现象,认为这种现象可能造成内耳微循环障碍而导致突聋。其病理生理机制是病理性血管内红细胞凝聚→

骨伤科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局部肿痛,咳嗽、深呼吸及活动时疼痛加剧,受伤部位压痛明显,或触及骨擦感,胸廓挤压征阳性。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及了解是否合并气、血胸。 2.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可有外伤史。 (2)临床表现: ①主诉:胸痛、气促、咳嗽、呼吸困难; ②体征: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低或消失,局部触痛和胸廓挤压征(+),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骨擦音和骨擦感。多发性肋骨骨折有时可有反常呼吸。 (3)X线胸片检查或CT可观察骨折情况并了解胸内脏器有无损伤或其他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骨折分类 1.少数(≤2)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少数肋骨。局部肿痛,压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少见并发气、血胸者。 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肋骨。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常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 3.肋骨多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多处肋骨。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表现为反常呼吸、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常可出现连枷胸。 (三)骨折分期和证候分型 1.早期:伤后2~3周内 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损伤早期,胸胁部肿、痛并见,气促,呼吸困难。或胸胁满闷、胀痛,痛处不定;或胸胁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拒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2.中期:伤后4~8周 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损伤中期,胸胁瘀血未尽,筋骨未坚,胸胁刺痛,夜间隐痛、胀痛,夜寐不安。舌暗红,苔薄,脉弦而涩。 3.后期:伤后8周以上 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胸胁部隐隐作痛。或伴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呼吸气短,舌淡,苔白,脉虚细;或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淡红,苔少,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肋骨一处骨折,无明显移位,一般不需整复;多数肋骨折,成角、移位较多者选择进行复位。肋骨骨折患者往往疼痛剧烈,病人呼吸困难,影响咳嗽排痰,易并发血气胸、肺部感染等。因此,肋骨骨折治疗重点在于固定制动、消肿止痛,预防血气胸并发症的发生。 (一)外固定 1.胶布固定法(见附图1) 适用于少数肋骨一处骨折,皮肤过敏者禁用,此法不能敷贴伤药治疗。 常用半环式胶布固定术,患者正坐,两臂外展或上举,用宽约6~7厘米胶布数条,在呼气末即胸廓最小时,由后至前紧贴于骨折侧的胸壁上,胶布两端均超过中线约10厘米,第一条胶布贴在骨折下2肋,然后向上作叠瓦状式固定,互相重叠约1/2,一直至跨越骨折部上、下各两肋骨为止,固定时间3~4周。 2.绷带纸板固定法(见附图2) 适用于肋骨一处骨折或多处骨折但无连枷胸者,皮肤过敏患者可用。 据肋骨骨折区域,准备长方形纸板,软硬度适中,高度超过骨折区上下2肋,宽度超过胸部前后中线5cm,修剪四角整齐并塑形,边缘粘贴胶布以保护皮肤,患者坐位,于骨折处敷贴伤药,棉垫保护,再将纸板贴紧骨折区,用宽绷带环胸包扎固定,时间3~4周。 3.肋骨固定带、胸部支具固定法(见附图3) 适用于肋骨一处骨折或多处骨折但无连枷胸者,包括普通多头带、弹力固定带、弹力钢片固定带等,具有操作简便、舒适有效和不易松动的特点。 患者坐位,于骨折处敷贴伤药,棉垫保护,以骨折区为中心,多头带环胸包绕,各接头分别打结包扎固定。目前多选择成品肋骨固定带,一般为搭扣式弹力固定带,对于多根肋骨骨折、损伤严重者,可选用带钢片支撑的弹力固定带,固定时间3~4周。 4.胸壁牵引固定法(见附图4) 适用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引起浮动胸壁,连枷胸患者。

突发性耳聋指南(2015)

突发性耳聋诊断治疗指南(2015) 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也称突发性聋或特发性突聋,为了规范名称,避免混淆,本指南统一命名为突发性聋(简称突聋)。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制定了《突发性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 员会修订并刊出了《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既往国内虽然有很多突发性聋临床研究,但多为回顾性分析,指南的制订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数据支持。2007年启动的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了大量随机、对照的研究数据,我们在此基础上参考德国和美国新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及最新研究进展,对我国2006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进行了再次修订。 注:目前约90%的突发性聋病因不明,因此治疗上缺乏针对性。由于缺少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文献报告的各种突聋治疗方法及疗效常有很大争议。截至2014年,国际上只有16项设有未治疗或安慰剂治疗组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较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研究只有30余项,其中部分为双盲对照研究,采用单一或联合治疗方案进行对照;还有3项前瞻性对照研究,但未采用随机方案;而其他研究,包括自愈率研究都未设立对照组或仅为回顾性分析,属于低质量证据。即使是上述少数几个前瞻性对照研究也未得出统一结论。基于上述原因,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

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组织了全国突发性聋多中心前瞻 性随机临床研究,共收集病例1024例,根据不同的听力曲线进行分型,并比较了不同分型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获得了大量有意义的数据和结果。尽管美国和德国的突发性聋诊疗指南都很强调循证医学证据,但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其中主要原因与各国不同的医疗模式、保险机制以及临床经验等有关。我们应从中借鉴好的经验,但不盲从,根据我国多中心研究结果,结合实际国情,重新修订2006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规范国内突聋的诊治。 定义 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 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分型 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建议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 1. 低频下降型:1000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Hz 处听力损失≥20dBHL。 2. 高频下降型:2000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000、80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 3. 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2 000、3000、4000、8000Hz)平均听阈≤80dBHL。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外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复位后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稳定性差,复位后桡骨长度、生理角度等仍有持续丢失者,需行手术治疗,退出本路径。 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住院期间病情加重而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5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突发性耳聋的住院患者。 一、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暴聋 (TCD编码:BRE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突发性耳聋(ICD-10编码:H91.2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307-321-2012)。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 201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暴聋(突发性耳聋)临床常见证候: 风邪外犯证 肝火上炎证 痰火郁结证 血瘀耳窍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暴聋(突发性耳聋)。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暴聋(突发性耳聋)的患者。 2.病程4周以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纯音听阈测听检查、声导抗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压、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影像学检查(CT/M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邪外犯证:宣肺解表,散邪通窍。 (2)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3)痰火郁结证: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4)血瘀耳窍证:活血化瘀,通利耳窍。 (5)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通利耳窍。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治疗 (2)耳压治疗(耳穴埋籽) (3)按摩治疗 (4)中药泡洗技术 4.饮食疗法 5.西医治疗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听力恢复或提高。 2.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该路径。

耳鼻咽喉15种临床路径(整理完整版)

耳鼻咽喉15种临床路径 目录 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 (1) 二》声带息肉临床路径(2009年版) (3) 三》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 (5) 四》喉癌临床路径(2009年版) (7) 五》鼻出血临床路径(2011年版) (9) 六》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2011年版) (11) 七》鼻中隔偏曲临床路径(2011年版) (13) 八》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2011年版) (15) 九》甲状腺肿瘤临床路径(2011年版) (16) 十》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2011年版) (19) 十一》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临床路径(2011年版) (21) 十二》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2011年版) (23) 十三》下咽癌临床路径(2011年版) (26) 十四》腺样体肥大临床路径(2011年版) (28) 十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临床路径(2011年版) (30)

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ICD-10:H66.1-H66.3/H71)行手术治疗(ICD-9-CM-3:19.3-19.5/20.2/20.4) (二)诊断依据: 1.症状:有间断性或持续性耳溢脓病史;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2.体征:具备下列项目之一者:(1)鼓膜穿孔,鼓室内可见有脓性分泌黏膜可见肿胀、增厚、肉芽形成;(2)鼓膜内陷,伴中耳胆脂瘤。 3.听力检查: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 4.颞骨CT扫描:提示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手术:1.鼓室探查+鼓室成形术; 2.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伴/不伴耳甲腔成形术); 3.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 4.酌情行二期听骨链重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66.1-H66.3/H7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临床听力学检查(酌情行咽鼓管功能检查); (6)颞骨CT。 2.视情况而定:中耳脓液细菌培养+药敏,面神经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肋骨骨折中西医诊疗规范标准

骨折病(肋骨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医概念:骨折病 西医概念:肋骨骨折临床多见,好发于成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则少见。 分类及定义:肋骨呈扁平,为两层薄弱的密质骨中包裹一层松质骨,因此,肋骨较为脆弱,易于骨折。一肋一处骨折多见,多肋多处骨折少见,一旦发生则可并发脏损伤,严重者危及生命。因肋骨与肋骨之间均有肋间肌,即由肋间肌和肋间外肌交叉固定,将肋骨连成一体,故肋骨骨折一般移位较少发生。 中医临床表现:骨折处压痛,咳嗽、打喷嚏、深呼吸或躯干转动时疼痛则加重,胸廓挤压征阳性。 西医临床表现及并发症:1、病史:大部分有明显的外伤史,凡是有胸部外伤病人,疑有骨折,必须拍片排排除。 2、症状和体征: ①叩击痛:骨折处压痛,咳嗽、打喷嚏、深呼吸或躯干转动时疼痛则加重,胸廓挤压征阳性。 ②畸形:多根双处骨折时,吸气时骨折处胸壁可出现塌陷畸形。③肿胀:伤后局部肿胀,可有血肿和瘀斑。 ④功能障碍:骨折后呼吸运动略减弱,深吸气运动受限尤为明⑤骨擦音和骨擦感:体检时可检查到,但不能故意去检查他

3、辅助检查:X线检查:最终要X线片检查确诊,X线片检查作为骨折分类和治疗参考也不可缺少。线状不全骨折,无移位完全骨折,X线片可能不能立即显示骨折线,待2-3周后因骨折部骨折吸收,骨折线才会显示明晰,因此临床上怀疑肋骨骨折的X线片虽未显示,也应按肋骨骨折处理,2-3周后再拍片复查中医诊断: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 中期:伤后3~4周左右,疼痛减轻,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 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 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肋骨骨折的鉴别诊断主要应判断是否合并有血气胸。合并闭合性气胸者,可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检查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及语颤减低或消失。合并开放性气胸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血压下降,脉细数,伤侧呼吸音低微和消失,同时可听到空气经胸壁伤口进出的声音,叩诊为鼓音。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整复手法 单纯肋骨骨折,因有肋间、外肌的保护和其余肋骨的支持,所以无明显移位,且稳定,一般无需手法整复。移位明显的骨折尽量争取复位。

中医耳鼻喉科总结版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噙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内经》关于耳鼻咽喉口齿方面的论述相当丰富,它首次提出:五官是五脏的外候,五脏通过经络联系将五官与全身连为一个整体,脏腑的病理变化,可循经反应与五官,因此五官的功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内经》中所记载的耳鼻咽喉口齿之病证有多种,并总结了一系列治疗原则与方法,还记载了不少针刺治疗耳鼻咽喉口齿疾病的方法。《内经》中的脏腑与官窍相关学说及有关耳鼻咽喉口齿生理病理的论述为后世耳鼻咽喉口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旋耳疮是指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主要特征。其病因病机为:①风热湿邪上犯:因脓耳之脓液或邻近部位黄水疮蔓延至耳部,或因接触某些刺激物而诱发,以致湿热毒邪聚集耳窍,引动肝经之火,循经上犯,风热湿邪蒸灼耳部肌肤而为病。②血虚生风化燥:患病日久,阴血耗伤,耳窍失养,加之血虚生风化燥,以致耳部瘙痒,缠绵难愈。耳异物症状:根据异物形态异物、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小而无刺激性异物,可留存日久而不引起任何症状。异物较大阻塞耳窍,可致听力下降、耳鸣、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可压迫外耳道,致使外耳道肌肤红肿、糜烂、疼痛。昆虫类异物进入耳道后,在耳道内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引起难以忍受之痛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鸣响,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出血。若异物嵌顿外耳道峡部,则耳疼痛较甚。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诊断要点:病史:多有挖耳史。临床症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严重者牵引同侧头痛,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等症。检查: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红肿、隆起,肿甚者可堵塞外耳道。脓肿溃破后外耳道可见脓血。 ·症型:1.风热邪毒外侵: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2.肝胆湿热上蒸:清泻肝胆,利湿消肿。龙胆泻肝汤。脓已成者加皂角刺、穿山甲,或用仙方活命耳胀: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诊断要点:病史:耳胀者,多有感冒史。临床症状: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病变有久新不同,耳胀者,患耳胀闷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聋。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耳胀的辩证类型及方药: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风寒偏重者,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生姜川芎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风热外袭者,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金芥穗牛蒡子桔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