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化;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交流

当前,中医药行业已成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重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以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中医药信息化作为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研究和思考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与卫生信息化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对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我国中医药信息化现状

“十一五”以来,国家和各省市紧密围绕大力发展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不断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1.1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关于落实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实施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主要负责部门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发改高技〔2012〕1202号)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明确提出“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中西医协同的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中西医电子病历”等建设内容。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在“3521”卫生信息化工程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医药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情况信息统计和动态监测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基层中医药服务信息等主要任务,并在其实施方案中明确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为重点项目。2012年,中央转移支付专门拨付专款1.76亿元,加强592家基层中医医院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建设。

1.2电子政务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国家和各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中医药政务信息网络、数据库和信息交换系统,注重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改变传统办公方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强化便民措施和服务功能。北京、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14个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建设了独立的中医药门户网站,建立了政务公开、政策解读、中医药文化、医政管理、公众留言等便民服务窗口,设立群众互动栏目,扩大网上服务功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发并推广应用了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系统、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平台、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平台,基本实现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网上传输、交换和处理。吉林省开展中医药系统网站集群建设,建立全省70余家县及县以上中医医疗机构网站,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中医药信息服务平台。山东省青岛市建立起覆盖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管理及科普宣传的信息平台[1]。

1.3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网络不断建设和完善

在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跨区域、跨地区、跨医院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网络,积极开展电话和网络预约挂号、远程专家会诊和咨询等中医医疗服务,涌现出一批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引领、辐射和带动着区域内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据全国中医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915家中医医院中82.25%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94.98%建立药品管理系统、87.24%建立财务管理系统、76.38%建立护士工作站、64.70%建立病案统计系统、42.41%建立医生工作站[2]。部分中医医院建立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

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发动态结构化电子病历和数据挖掘系统进行名老中医经验和糖尿病等诊疗规律的知识发现等[3]。河南洛阳正骨医院研发和应用了骨伤科诊疗规范自动监控咨询系统。同时各中医医院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如广东省中医院已实现总院、4家分院、3间分门诊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交换[3],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已实现南海地区四通三化和集中式区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

1.4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标准研究得到长足发展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中医药数据库共享平台及中药关联统计分析数据库平台,组织构建由多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参与的全国中医药信息单位协作网,以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为依托,研发临床术语数据库、中医疾病诊疗数据库、中药基础信息数据库、民族医药数据库等一批中医药数据库,为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立了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提供中药文献数据库等15个专题数据库。其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泛应用于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对中医医院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依据全国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研究项目,积极主动加强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建立重点病种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与原卫生部联合制订《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及时修订《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研究编制了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表,开展《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功能技术规范》、《中医药信息数据元目录及值域代码》等标准的研制,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传统医学部分的编制工作,有效推进了中医药标准化进程。

1.5中医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强化

中医药信息化人才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和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中医药信息化认识的提高,中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得到相应重视,逐步形成院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2]。全国25所本科中医药院校以不同方式开设中医药信息学课程,培养中医药信息化专业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连续4年有计划、有针对性、分类别开展了6期中医医院信息化人员培训,近500家医院参加,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医药信息管理和技术人员知识缺乏、业务不熟等问题,积累了中医医院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经验,初步探索了中医医院信息化人才队伍构建。

2、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构想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如火如荼,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我们要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主动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中医药,用现代管理方式推进中医药,实现中医药核心业务管理信息化和综合决策科学化,不断提高中医药与卫生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

2.1适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新观念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在总结“十一五”以来信息化工作基础上,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转变和更新适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新观念、新思想。一是实现从局部独立建设向整体规划转变,必须更新局部建设的传统观念,强化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兼顾好中医药的核心业务,优化和再造业务流程,推进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融合,以业务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促进业务提升,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实现中医药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是实现从信息重复采集、资源分散使用向信息一源多用、资源有效共享转变,实行中医药信息化整体发展的战略,依托国家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构建覆盖国

家、省级、区域(地市或县级)三级中医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全国中医药数据中心,构建中医药信息资源库,支撑中医药跨机构、跨区域的协作和数据共享,拓展中医药数据采集渠道,强化中医药数据质量,提高数据存储水平,增强数据处理能力,深化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中医药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有效整合、分步存储、互联互通的格局,实现中医药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2.2促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培养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领域多,作为中医药信息化工作者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协同互助、资源有效利用等能力的培养。一是强化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的能力,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准确掌握国家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战略部署,又要紧密结合当前医药卫生和中医药信息化实际,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局,理顺已建系统、在建系统和待建系统的关系,统一数据规范和接口标准。二是强化沟通协调的能力,中医药发展涉及发改、财政、科技、卫生、社保、农业、文化、工商、林业、药监等多个部门,必须加强与这些部门的紧密沟通联系,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整合相关资源,主动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各中医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组织协调好医院各业务部门的关系,密切合作,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建设机制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做好招投标、设备采购、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验收监督、绩效评估等工作。三是强化资源利用的能力,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工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深层次分析和反映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中医医院信息人员应注重信息意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善于应用各类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有效利用各种综合评价方法分析研究,积极配合临床科研工作者开展临床数据挖掘和分析利用,为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2.3完善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体系建设

全面发展中医药信息化,实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必须以中医药业务应用为导向,以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支撑,以信息标准和安全为保障,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信息系统。

第一,应完善中医药业务应用体系,将先进的信息系统与现代科学管理模式引入中医药行业,扩大成熟、领先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基于中医药综合管理三级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电子政务系统、中医药综合统计管理系统、中医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中医药预防保健信息系统等,形成一批覆盖中医药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整合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探索中医药与卫生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完善政务信息公开、中医师资格、中医医疗机构资质、广告监管、应急管理等中医药公共服务体系和基层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继续推进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构建名老中医经验整理数据挖掘平台,开展中医医院融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试点,争取树立一批国家级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典范。

第二,应完善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开展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设计和建立一套科学、实用和可操作且符合中医药特色与规律的中医药信息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表》,加强中医药数据元目录及值域代码、中医药基本数据集、中医药信息共享和交换标准、中医药行业电子认证服务技术标准等信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积极开展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等相关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制订,落实好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应用,研究中医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应用评价和测试,规范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建设。强化与国际有关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主动参与医学信息标准化活动,开展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国际学术交流。

第三,应完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支撑体系,以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为重点,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重实效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信息技术培养和应用推广工作,实施中医药信息化普及性教育,更新、补充和提高中医药信息化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信息化人才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作用,建立规范、可持续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平台,培养一批具备中医药学、信息学、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中医药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加大信息化知识普及和培训深度,强化领导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提高使用人员的信息素质和应用技能。创新中医药信息化人才管理、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创造重用、爱护、鼓励人才的氛围,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专长的环境,稳定专业人才队伍。

第四,应完善中医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要求,鼓励采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中医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监控和隐私保护措施,完成中医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设和完善中医药信息安全监控体系、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做好服务外包的安全监管,建设中医药数据同城灾备、异地灾备系统,提升中医药重要信息系统及其基础设施的抗毁灭及灾难恢复能力。各中医医疗机构不仅在技术上应加强措施,在管理层面上也必须做好职工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建立和完善维护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

3、小结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涉及管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等多领域,面临多层面、多维度、多经度的建设,我们必须紧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的良好机遇,认真思考和组织实施,全面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构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绍武,陈伟,肖勇.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2010,23(7):1-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R].2011:7.

[3]陈伟,沈绍武,肖勇.中医医院信息化特点、成效及发展[J].医学信息学,2010,23(7):5-8.

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信息化发展的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20世纪90年代,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1997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五”期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发展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16.6%。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30%。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部分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化;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交流 当前,中医药行业已成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重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以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中医药信息化作为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研究和思考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与卫生信息化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对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我国中医药信息化现状 “十一五”以来,国家和各省市紧密围绕大力发展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不断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1.1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关于落实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实施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主要负责部门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发改高技〔2012〕1202号)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明确提出“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中西医协同的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中西医电子病历”等建设内容。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在“3521”卫生信息化工程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医药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情况信息统计和动态监测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基层中医药服务信息等主要任务,并在其实施方案中明确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为重点项目。2012年,中央转移支付专门拨付专款1.76亿元,加强592家基层中医医院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建设。 1.2电子政务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国家和各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中医药政务信息网络、数据库和信息交换系统,注重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改变传统办公方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强化便民措施和服务功能。北京、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14个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建设了独立的中医药门户网站,建立了政务公开、政策解读、中医药文化、医政管理、公众留言等便民服务窗口,设立群众互动栏目,扩大网上服务功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发并推广应用了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系统、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平台、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平台,基本实现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网上传输、交换和处理。吉林省开展中医药系统网站集群建设,建立全省70余家县及县以上中医医疗机构网站,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中医药信息服务平台。山东省青岛市建立起覆盖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管理及科普宣传的信息平台[1]。 1.3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网络不断建设和完善 在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跨区域、跨地区、跨医院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网络,积极开展电话和网络预约挂号、远程专家会诊和咨询等中医医疗服务,涌现出一批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引领、辐射和带动着区域内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据全国中医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915家中医医院中82.25%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94.98%建立药品管理系统、87.24%建立财务管理系统、76.38%建立护士工作站、64.70%建立病案统计系统、42.41%建立医生工作站[2]。部分中医医院建立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

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近日,陕西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意见》指明了该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集中力量加快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中医院特色建设、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三名”战略、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繁荣中医药文化等措施,努力形成以省级临床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和中西医结合基地为龙头,标准化市、县级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基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功能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中医药强省战略目标。 为确保如期完成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该省制定了六大方面措施:一是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提升预防保健能力。加快国家及省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强化中西医结合工作。大力推进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实施“三名”战略,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服务管理水平和效益。三是加快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四是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五是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大力发展院校教育,强化继续教育,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步伐,加强中医药人员管理。六是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建成一批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为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意见》还提出了五项保障措施:一是要加强领导。充分利用省中医药联席会议作用,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扶持中医药发展。二是要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设立中医药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发展,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三是鼓励发挥中医药特色。研究制定有利于公立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区推行中医特色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对县中医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四是要加强行业管理。健全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按照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中医药。完善中医药各行业规范标准。五是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关于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关于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中医药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全县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医药基础条件差、特色优势淡化、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人才梯队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匮乏和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发展中医药事业刻不容缓。在此,对于政府扶持中医药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一、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预防保健能力 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村卫生室要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够运用中西医两法开展诊疗服务的乡村医生。深入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鼓励和支持公立医疗机构的中医执业医师通过增加执业注册地点的方式,到城市社区、农村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医疗服务。以保障民众健康为基础,宣扬中医药文化为目的。另外可在我县范围内建设名中医工作室,邀请本县名中医,甚至省市名中医定期坐诊,以打造中医药论治为主、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服务机构,为全县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优质中医服务。 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逐步完善城乡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合理制定中医“治未病”相关诊疗项目收费标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纳入职工体检,再逐步纳入干部保健、职工医保等报销范围。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新增中医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中医诊所。扶持基层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师带徒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实行中医

互联网+中医药行业报告

互联网+中医药行业报告 2016年2月26日,作为指导未来15年中医药发展方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纲要》明确指出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在科技方面强调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2015年9月19日,张亭栋荣膺“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奖励其在使用中药砒霜治疗白血病上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中医药不断取得创新成果不但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关注,也向广大中医患者、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再度证明它的价值。 在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近年来国家也连续出台政策保护中医中药,中医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2016年11月23日,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平行论坛上,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 “《中医药法》即将出台”。《中医药法》也将成为我国起草的第一部关于中医药的国家法律。中医药产业在过去的20年中已有相当的发展,而相比过去,2016年政策和法规层面的引导,将使中医药发展再提速。 不过目前中医药产业依然处于行业边缘化,话语权较弱的现状中。近两年,互联网医疗发展势头十分火爆,资本寒冬来临,资本市场依旧舍得烧钱,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几乎已经遍布整个医疗服务链条的各个环节,甚至几乎覆盖了各个学科。与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相比,中医药在互联网医疗早期的发展表现显得相对迟缓。 其实中医与互联网有诸多相识之处。中医创业以服务为主,不依靠大型设备进行诊疗,生存模式更轻。另外一点,中医和互联网根本都是以人为核心,而真正推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正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体贴关照。两种同中有异的行业结合碰撞到一起,又会有哪些神奇的化学反应? 在过去2016年,互联网+中医药领域呈现出爆发增长的趋势,致力与中医创业公司增多,中医类医疗项目不断得到融资,医疗行业巨头纷纷布局。动脉网对国内52家互联网+中医药创业公司按照名称、地理位置、成立时间、融资情况等进行了盘点,数据截止到2016年11月。

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与框架 企业集团是通过资本为联结纽带,联结多个法人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体。在组织结构上,往往具有多级法人,多层组织结构,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在业务经营上,往往跨多个行业,实现业务多元化;在管理上,强调资本运作、战略管理、风险控制和集团资源的整合。 企业集团的这些特点,增加了企业管理和运营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因此,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实现企业未来战略目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企业间或产业链上相关业务有机整合,进行快速有效沟通,为集团高层领导决策提供必要依据。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许多集团企业发现下属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一个比一个先进,有的甚至还获得技术创新、软件设计大奖等,而作为数据集中的集团却不尽如意。往往是基层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越多,“信息孤岛”现象就越严重。由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相对独立,造成企业间数据沟通、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数据沟通、企业与客户、上下游物流供应链的数据沟通只能靠网上简单的提交表单和EDI的电子报文实现。常常是领导需要数据作为决策依据时,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无法保证,数据通过电子、传真等各种方式上报后,再经过手工汇总、分析填报,整个过程至少要花上1到2周。另外就是数据不一致现象严重,经常是各部门的报表出来后,相同指标不同部门数值却不相同,使得经营分析者无所适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单纯的以“实用快上”、以“需求满足”指导应用,缺乏对信息的总体规划。因此,我们说合理、科学的信息规划是集团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前提。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信息化的核心是通过网络与信息技术,改善现有业务流程,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1.有效的领导是信息化实施的保障 经验告诉我们,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一把手原则”。信息化的实现过程根本上是组织重组、流程再造的管理过程,如果没有一把手的坚定信心和强有力的执行决策,是难以有实质性推动的。 2.合理、科学规划是信息化成功的前提 企业集团的信息规划在遵循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更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制定应对方案以满足信息化需求。确定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战略部署,信息规划还应包括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3.需求驱动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满足需求为目标是信息化的价值所在。深入地对企业需求进行挖掘,以业务需求为根本,以规划为指导,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以管理中的瓶颈为突破,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并且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终极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4.注重效益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以效益为核心,而有效益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才能得到领导的长期重视和支持,信息专业人员队伍也才有生存的可能

中医药信息化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11级研究生针灸系 苏莲 201130130623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摘要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概念是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人先提出来的,之后被翻译成英文传到西方,70年代后期得到普遍使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信息化问题,1986年12月召开了“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随着国家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及行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列入了中医药现代化站略发展的进程中,相继制定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及《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其宗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医药信息质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科学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中医事业加数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化;现状;发展 1.信息技术助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1.1医疗信息化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专家就开始研究计算机在中医临床诊断系统、专家诊疗系统中的应用。近年来,中医诊断疗系统正朝着智能化、标准化及规范化方向发展。 2005年初北京联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多位知名临床专家,综合运用模糊数学、系统工程、管理科学、思维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遵循中医传统理念,历时8年研制成功“联世智能化中医诊疗系统”,该系统已在国内外300多家卫生机构使用临床取的较好效果。 2007年11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开展的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通过了专家验收。该系统利用信息、数据仓库及商业智能、数理统计与数据等技术,建成了中医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北京市和广东省的6家三甲医院应用,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中医临床数据。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代化中医运营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此与技支撑环境。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中医药质源共享与远程医疗服务,促进管理现代化,提高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全国重点“示范中医医院”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从1997年开始建设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近几年,该院信息化建设为方面一直走在中医医疗行业的前列,被许年媒体誉为“数字化示范医院”。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业务系统主要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为主,从以财务为中心的经济核算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涉及到医院管理、临床、护理、医技、科研、财务等各个环节,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覆盖全院的所有部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已在病房、门诊全部建立并启用了医生、护士工作站,全医院的日常诊疗工作的全部流程都实现了信息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丘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在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上具代表性,该院医生工作站的用药错误提醒功能,能对中药方剂配伍禁忌发出即时警示,从而避免由于医生疏忽导致

集团信息化战略规划建议书

重庆XXXX集团公司 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建议书 连明源 编制日期:2014年12 月25 日

目录 5.22015年XXXX信息化实施计划 (45) 六、需决策的问题 (45) 重庆XXXX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建议书 前言: 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对于XXXX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我们得出结论不容乐观。简而言之,相对于鑫源工业集团的经营发展目标,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行业后进状态,无法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为此,有必要通过加强经营发展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企业关键业务的能力提升目标,持续推进相应的业务架构分析和优化改进活动,着力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重庆鑫源工业集团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更为重要的是,集团所属各子公司应根据规划内容,确保年度预算的落实,分步实施相应的系统建设项目,以达到逐步提升XXXX集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管理改进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本规划建议书是在针对控股公司集团所属各企业以及集团公司主要管理部门进行初步调研后完成的,由于XXXX公司下属各子公司具有各自不同的经营方向,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照例应该分别提出各自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书。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各子公司虽有差别,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多共同的阶段性特点。故本规划建议书采用针对共通的部分统一表述、有明显差别的地方分别加以说明的方法,由此形成XXXX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议书。由于本文是以建议书的方式提出的,并不宜作为XXXX公司正式的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为此,建议各子公司和集团运营管理部门根据本文的建议内容,通过组织严谨的研讨活动,以形成各自具有约束作用的正式文件。 一、XXXX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XXXX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虽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和行业领先企业相比,整体上还处于认识淡漠、基础薄弱的初级发展阶段。这是因为,鑫源公司和其他很多民营企业一样,绝大部分关键业务,还处于传统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阶段,虽然已开始推动精益管理活动,但企业内部通过搭建企业级的协同流程,以提升关键业务整体效率的意识和推动能力还相对薄弱。也就是说,企业推动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条件并不理想。因此,为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首先应对现有信息化建设的环境现状作出全面分析,以达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效果。 1.1XXXX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基础分析 众所周知,现代大型制造企业为了实现管理转型,必须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但推动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导,需要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以及能确保变革方案顺利落地的管理机制。甚至可以说,一个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水平,代表着这个企业的创新管理水平。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解读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解读 《战略纲要》给纺织信息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在“着力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部分明确提出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融合创新,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要“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完善产业链,打造新型制造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下一阶段包括纺织工业在内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重点是智能制造和深化互联网应用。 201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简称《战略纲要》),立足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和新形势,明确了新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重大任务,成为规范和指导未来十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里主要结合纺织行业的实际情况,就《战略纲要》对于新形势下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做一个初步解读。 一、坚持对信息化的一贯阐述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大大影响和改变了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信息化就是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上个世纪末,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发展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大政方针;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简称《发展战略》),要求到20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国家层面第一个关于发展信息化的纲领性文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提出“两化融合”的概念,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尤其对工业各个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信息化的大环境。互联网空前普及,社会化的应用水平显著提高;电子商务的迅速开展使我国成为电子商务规模最大、市场最活跃的国家;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去年起,智能制造、“互联网+”更是异军突起,成为产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点,一系列新概念、新提法成为热议话题。由此有人认为信息化的提法已经过时,两化融合有很大局限性。也出现了一些观点,将行业信息化建设割裂开来,否认两化融合的一系列成果是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的坚实基础…… 《战略纲要》坚持了对信息化的一贯提法和阐述,强调了“需要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信息化仍然是新时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新常态下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新技术的发展,新应用的普及,必将带给信息化新的内涵,新的活力,形成了一些信息化新的领域,使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是必然的趋势。

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城乡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高,特别是在防治非典的战役中,中医药的作用得到社会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药学术得到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一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献得到挖掘和整理,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和民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得到继承,一批学术特点突出、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中医药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形成了全社会、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的格局,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药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队伍建设步伐加快,人员素质有所提高。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院校教育规模不断拓展,建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扩大了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率,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中医药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中医药立法列入日程,24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层次进一步提升。“十五”期间,政府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与16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专门的传统医药双边合作协议;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政府卫生部门与我国签订了包括传统医药内容的合作协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 中医药事业发展状况简表

中医的信息化与发展

中医药的信息化与医疗信息化的结合应用 作者:王晓银指导老师:王世伟教授 背景:认真听了王世伟教授上课所讲的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信息化的重要 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之后,我深受启发:我不能只懂西医,对中 医一窍不通,如果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中、西医相结合,必能是我的事业更 上一层楼!又考虑到现在中医在中国越来越不被重视的状态和其零散的状 态,我觉得中医的信息化发展迫在眉睫!因此,我又认真翻阅了课本,通 过上网、去图书馆等多种途径研究了中医信息化的特点及其发展的可行性 措施以及它与医院信息化的结合应用。 摘要: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文化精髓历史渊源,但现在却有一些人开始质疑它的正确性,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抛弃这种文化。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古代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医药的信息化发展迫在眉睫。因此,这篇综述主要介绍了中医信息化的特点及其必要性,以及与医院信息化的结合应用措施。 关键字:计算机技术中医药信息化医疗信息化 正文: 一、计算机技术与中医药的结合 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给现代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中医药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从全局上思考问题,中医的这种整体观念实际上就是模糊的整体思维。中医是一门古老医学,信息量浩瀚如海,要想从如海的信息中快速获得预想的知识,发现隐含的关系及规律都不能在用传统的还原论。信息科学是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有力手段,是中医理论进行现代化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因此,可以将计算机技术与中医学相结合,以促进中医学的信息化。 二、中医药信息化所涉及的内容 中医药信息化就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药学领域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平台对中医药的相关信息、中医药资源信息和中医药科学信息等加以表达和管理; 2.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药经典文献进行二次信息整理,对中药不同水平的化学及物理鉴定信息进行多元校正和多元分辨解析,并建立起相应的智能化数据库系统; 3.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平台对各类中医药信息进行收集、传播,使其具有更快、更远和更广的共享性; 4.用数理中医学的研究成果,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药理论进行模拟,建立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数理模型。 三、中医信息化的具体应用 1、科研环境虚拟化 “中医药信息数字化虚拟研究院”(一下简称“中医药虚拟研究院”)是以项目为依托,紧密联合多所大学、研究院编制的实体研究机构或科研小组,构建跨地域的“虚拟”研究院(所)的结构框架,促进多学科协同研究。目前,中医药虚拟研究院已凝聚了全国35家中医药院校和研究院所的数百位中医药专业人员利用共享平台进行大型数据库的整合与建设。 2、教育网络化 要实现中医的信息化,就要推动中医药网络教育健康发展,需加强标准、规范的高水平中医药网络教育课件的开发,加强中医药网络教育运作模式,建立中医药网络教育质量保障

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我县围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路,大力改善中医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认真做好中医药基础性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强了中医药工作,提高了中医药的普及性。现将我县中医药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全县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3个,乡镇卫生院15个(其中中心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588个,个体医疗机构52家,其中中医医疗机构13家,占总数的25%。在全县村卫生室中,有乡村医生资格504人,执业助理以上资格155人,开展有中医服务和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占乡村医生总人数的40%以上。我县中医院是全县中医药人员的集中点,共有中医人员52名,中药人员6名,占全院卫生医技人员总数的55%。其中高级职称中医师5名,中级职称19名。 近年来,我县着力推进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能够开展针灸、火罐、推拿、熏洗药浴、中医康复、中医药预防等多种特色服务项目;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诊断和中医方剂治疗疾病的基本中医药服务,初步形成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二、中医药政策落实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一)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扶持 对开办中医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

中医药信息化课程教学.doc

中医药信息化课程教学 中医药信息化;中医教育;数据挖掘 2001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中医文献专业方向调整为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方向,为此,课程设置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中医药信息化方面的内容。笔者承担了《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和《医药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中部分内容的教材编写和讲授任务,在此谈一下本人的教学体会。 1因势利导 中医文献与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此之前主要接触的是中医方面的课程,理化知识较为匮乏,思想往往还是停留在中医的传统学习经验之中,对计算机一些常用的思维训练不习惯。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同时信息化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延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对中医药信息化的认识及利用计算机解决中医药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只能因势利导。即在教授过程中对于信息领域专业化过强的内容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法进行

描述,尽管这样做不够严谨,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也更加有兴趣,进而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说,函数依赖是数据库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函数依赖的形式化定义是:设有关系模式R(U),X和Y是U的子集,r是R的任一具体关系,如果对r 的任意两个元组t1和t2,由t1[X]=t2[X]可以推导出t1[Y]=t2[Y],则称X函数决定Y,或Y函数依赖于X,记为X Y。对于上述定义,如果要求学生象对待方剂组成或者中药功效一样去记忆无疑是不现实的。为了方便和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给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方剂名称函数依赖于方剂组成吗?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在大多数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中,方剂名称和方剂组成是一一对应的,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对函数依赖的理解还是正确的,但考虑到中医的特殊情况,这样的答案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在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中就存在方名不同而组成相同的现象。如《伤寒论湿病脉证并治》篇中记载: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记载: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我们可以比较得知,桂枝加桂汤与桂枝汤相比中药构成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别就是桂枝剂量的差异和桂枝是否去皮。因此,中药构成相同并不意味着方剂名称的唯一确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药剂量以及中药炮制的重要性,也间接提醒了学生不仅要记住方剂的组成,也要注意方剂组成中中药剂量的变化以及每味药物具体的炮制方法。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 规划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县人民政府 *政文【】16号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市政府各部门, 市直各单位: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 中医发展规划通知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1月25日印发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推动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2号) 、《河南省发展中医条例》、《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并结合我县实际, 特制定本规划。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 坚持中西医结合, 突出中医特色, 加强标准化建设充, 分发挥我县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医工作整体水平, 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参合农民对中医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求, 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 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发展目标 建立起与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地方特色, 能基本满足全县人民群众需要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育、科研体系, 确保中医工作上质量、上水平, 使我县农村中医工作跨进全国先进行列, 主要任务指标 一、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 一) 县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 1.床位数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要求。 2.一级临床科室达到10个以上(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皮肤科等)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 (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中医管理 【发文字号】国中医药发[2003]53号 【失效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的通知 【发布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日期】2003.11.07 【实施日期】2003.11.07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 (国中医药发[2003]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各有关单位: 为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工作,在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基础上,我局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现印发试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注重与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规范》的衔接,注重体现中医医院的实际,是一部指导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性文件,也是指导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标准。 二、信息化是中医医院现代化的基础与前提,各级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扶持,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进程,以医院信息化促进医院的现代化。 三、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根据各级、各类中医医院的具体情况,做好调查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实施,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人财物浪费。 四、重视和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的贯彻落实工作。因其涉及较多业务和专业性知识,可委托相关专业机构组织开展培训、检查、督促落实等工作。试行期间,请各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报送我局。 附件: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 二00三年十一月七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00三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硬件设施 第三章软件系统 第四章运行与维护 第五章系统安全 第六章培训与岗位要求 第七章检查与评估 第八章附则

新华书店集团的信息化规划方案

新华书店集团的信息化规划案例 企业信息化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结合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趋势以及行业信息化的最佳实践,提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企业未来信息化蓝图以及实施保障计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依据。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关键成果是企业的信息化蓝图,信息化蓝图规定了企业未来(3-5年)将要建设的信息系统,以及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关系。在内容上,信息化规划围绕蓝图展开,即以蓝图为核心,阐明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即为什么要建设蓝图确定的信息系统,蓝图确定的各个信息系统内容是什么,蓝图确定的信息系统如何建设。 下面结合S新华书店集团的信息化规划介绍如何制定企业的IT 规划,以及IT规划对企业的价值所在。 S集团新华书店集团介绍 S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具有4大业务板块:出版发行业务板块、旅游板块、文化产业板块以及包含其他业务的综合板块。目前集团确定了建立大型强势的文化产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力争在3-5

年内使集团的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经营收入做到全国前三名。 集团是出版行业较早应用信息化的单位之一,信息化应用为推动集团出版发行业务以及其他各项业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培养了一大批信息化人才。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出版行业对外开放、集团改制进行以及市场竞争加剧,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不适应集团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塑造集团的核心竞争优势。 S新华书店集团信息化规划的具有以下难点:1、集团的管理架构处在变化之中,未来可能根据业务板块成立事业部、异地分公司是否独立核算等诸多不定因素;2、主营业务板块具有多种业务形式,不同的业务模式之间具有关联关系;3、集团目前信息化部门的职能以及IT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需要重新配置集团的IT人力资源,并明确集团以及分子公司信息部门的信息化职能。 信息化规划的起点:集团战略目标、集团管理以及业务分析 信息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服务。集团发展战略是对未来业务发展和管理变革做出的总的规划,因此IT规划必须以集团的总体战略为依据,并作为集团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2019年电力信息化企业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2019年电力信息化企业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2019年11月

目录 一、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3) 二、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 (3) 三、实现发展规划拟采取的措施 (4) 1、坚持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为宗旨的业务方针 (4) 2、持续推进人力资源建设以及完善激励机制 (4) 3、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增加研发投入 (5) 四、拟定计划的基本假设条件 (5) 五、实施计划可能面临的主要困难 (5) 1、资金不足 (5) 2、人力资源不足 (6)

一、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公司将继续专注于信息化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成熟的行业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在电力行业内,公司将持续扩大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巩固公司在电力行业生产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将积极拓展铁路、石化、工业制造等行业的信息化服务,力争成为多行业并举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将积极拥抱技术发展新趋势,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坚持技术立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致力于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客户的市场竞争力,助力中国企业的发展。 二、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 在电力行业内,积极拓宽业务领域。在保持电力生产业务领域领先优势基础上,向未来加大投资的细分领域拓展信息化服务,如配电网、新能源、电动汽车等。同时,在南方电网公司充分利用先发优势,继续扩大业务范围,争取尽快实现业务面的全覆盖;在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将充分发挥在国家电网公司积累的技术优势,加大新产品的推广,积极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继续积极实施横向拓展战略(“COPY TO N”),将在电力行业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向铁路、石化、工业制造等行业拓展。在铁路行业,力争三年内达到业务全覆盖,成长为铁路行业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在石化行业,积极开拓安全、健康、环境以外的业务领域,如勘探、销售等;在工业制造领域,借助于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积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