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校勘发展简史

校勘发展简史

校勘发展简史
校勘发展简史

校勘发展简史

摘要:校勘是我们在学习古典文献学必不可少会用到的一个科目,作为文献学最古老的科目之一,它究竟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关键词:校勘,校雠,发展

校勘,在《汉语大字典》中这样释义: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校勘,在发展之初叫做校雠,校,有查对、订正之意,雠,有两者相对之意。雠字,《说文》: "犹讐也。" ?玉篇?: "对也。"《正字通》:“言相贵在对也”。《韵会》:“雠,犹较也。谓两不相覆校,如雠仇也”。《尔雅》:"匹也。郭注:“雠犹俦等类也”。《方言》: "予赖雠也,秦、晋曰雠据上所引诸说看来,是雠字有角比检考之意,与校可以互训。有说“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校雠就是二人相对,各自手持定本或校本,找出二者互相不一致的地方。汉以后,一般是一个人根据不同的本子参照比较,不再采取一人读书、一人持本的做法。中国古籍的校勘,根据近代学者的研究,一般采取以下四种方式:①对校。用同一种书较早的本子与其他本子对读,遇有不同处,即注出来,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这是校勘的最初阶段,也是最基本的程序;②本校。以同一部书前后互证,指明其前后文字或记载的异同,并进一步判断其

章学诚《校雠通义》叙日:“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则又由校雕目录之学,进而为学术史底探讨了。章氏特著《宗刘》一篇于《校佛通义》中,于《刘略》、《班志》特致推崇;我们试就《汉志》加以检讨,看它们如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汉志》首列一段总叙,述秦代焚书,汉代求书校书底经过;次乃分述六略。此六略中,每一小类书目条列既定,总计家数篇数之后各有小序一段;每一略各小类完后,又总计此略之家数篇数,又有撮述此一略之序文;六略俱完,又总计种数(即小类数)部数及篇数。《汉志》组织,大致如此。章氏所谓辨学术,考源流者,即是指《汉志》中之序文而言。《六艺》、《诸子》二略尤足以见学术之渊源。今录《六艺略》各类小序,以见一斑。1

关于校勘的最早记载, 见于《国语·鲁语》。鲁国大夫闵马父说: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 以《那》为首。此事又见于《诗经·商颂·那》小序:《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 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 通“父”) 者, 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太师, 以《那》为首。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商颂谱疏》对此事有个解释:韦昭( 注《国语》者) 云:“名《颂》, 颂之美者。”然则言“校”者,宋之礼乐虽则亡散,犹有此诗之本。考父恐其舛谬,故就太师校之也。郑玄《诗谱·商颂谱》曾言:宋戴公时r一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归以祀其先王。宋为商王封兄微子启所封,故尚存有《商颂》。自启至戴公已七世,所存商颂十二篇已有错乱讹误,故以周太师所藏者校之,定其次序,以《那》‘篇为首。这已是校勘编次的工作了。3校雠目录学纂要蒋伯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史记·孔子世孔子的弟子卜商, 字子夏, 也留下了一则校勘事例。《吕氏春秋·慎行·察传》载:子夏之晋, 过卫。有读史记者, 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 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 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因“亥”与“豕”,“己”与“三”写法相近。)子夏指出卫国人读错两个字,其原因是字形近似。虽然这里未说明是卫国人读别字, 还是简帛所写的文字错误。但这事的性质可算属于校勘范围,也可

表明春秋战国时代学者重视文字错误现象。

总的看来,先秦学者已经重视文献典籍的文字语句的错误现象,并出现了校勘,注意错误的原因,采取谨慎的态度。这正表明校勘是随着文献典籍的传播需要而产生的。但这些记载是零散的,只可说明个别现象,未足以说明先秦学者校勘文献典籍的发展程度和特点。2校勘学大纲倪其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古典文献专业

古典文献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文学 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名称:古典文献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较系统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古文献整理和研究部门、考古部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也可在图书馆、博物馆和其他文化宣传部门从事文史方面的工作,也适宜从事各类企事业部门的文秘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国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教育、文化、出版部门从事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古典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文献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古籍整理和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古籍整理、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 ◆了解我国关于古籍整理及编辑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具有较强的古籍整理能力和古典文献修养,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 ◆掌握中文文献资料的查询手段。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科工具书使用、古代要籍解题、出土文献概论、古代文化概论、古文献学史、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等。 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6周左右。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 原专业名:古典文献、语言学。 就业数据

参考文献的重要意义

一、正确使用参考文献地重要意义 (一)体现作者严谨、求实地科学态度.科学研究具有传承性,任何一项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在他人已有地成果之上经过不断提高获得地,而参考文献地标注正是起到联接新、旧科研成果地桥梁、纽带作用.准确规范地使用参考文献能够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地治学态度.(二)有益于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作者及他人著作权.正确使用参考文献使作者成为维护著作权地第一人,在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时,既能防止侵权行为地无意识发生,同时又维护了他人地著作权,体现了对他人劳动成果地尊重.(三)有利于审稿人评定稿件质量.审稿人作为相应学科地优秀科研代表,对该领域地进展情况有大量地资料储备,在审阅稿件时,通过标注地参考文献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他人已公开发表成果地基础上做了哪些实质性研究,同时,又可通过参考文献地数量、类型、与作者研究内容地相关程度,包括综述性论文中引用外文资料地比例等衡量作者研究地广度和深度,为审稿人评定稿件质量提供一定参考.(四)可提高编辑工作者地工作效率.由于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更多是从自身研究需要出发,对参考文献地重要作用认识不深,使得参考文献地使用不规范.因此,对于每一篇拟发表地论文,都需经编者之手加工处理,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核对参考文献引用地位置、正文中出现地顺序及著录项目是否准确、无遗漏.作者完整、正确地引用文献可极大提高编辑工作者工作效率,将更多精力用于编辑加工文章内容.(五)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参考文献作为论文不可或缺地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作者借鉴,读者往往在阅读后,有时也会对其中所引用地文献资料进行更详细地查阅.因此,准确无误地引用参考文献详细信息,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作者、编辑工作者在参考文献使用上存在地问题 (一)作者方面.部分作者不清楚参考文献地作用,导致其只是为了拼凑篇幅,简单将其罗列在文后,或有地作者将“参考文献”与“引用文献”弄混,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抄袭他人成果,对于自己论文中参阅、引用地文献“只引不注” 另有部分作者不了解参考文献地具体规范要求,如标注位置、著录文献地取舍、各类参考文献地著录格式等.(二)编辑工作者方面.大多数编辑对参考文献地正确使用有一定程度上地认识,在编辑加工时,能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核对.存在地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受出刊时间限制,不能仔细核对每篇参考文献地出处;另一方面是受版面限制,未从论文本身需要看问题.在文献取舍上,编辑只与作者稍做沟通,就将文献直接作删除处理.当参考文献作为作者所论述观点地重要依据时,此时将其删除,会使论证失去根基,严重影响论文地可信性,从而影响论文地学术质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如何正确使用参考文献地主要原则 (一)取舍原则、只引用最新、最全、最有价值地文献科学研究地传承性要求对所引参考文献地出版时间给予限制,越是最新地成果越能涵盖以前发表地科研成果,能够反映前沿水平.同时,所引文献中关于教科书、普通常识性知识不必引用,只著录与作者研究内容紧密相关、专业领域地文献,可以是相同意见,也可是不同看法,只要对文章论述有重要帮助就需采用.文献尽量搜集全面,包括各种类型、不同语言地出版物.建议研究类论文参考文献数量在篇以内,综述类文章则应控制在篇左右.、只引用公开发表地一次文献公开发表地文献在相关学术领域已通过专家地审阅,因此,能够保证其权威性及正确性,更具说服力.同时,引用公开发表地文献,有利于编辑核对及读者查阅使用,提高信息使用率.一次文献是指作者亲自阅读过地原始文献,它与转引文献有根本区别,后者是直接引用他人文章中摘引地文献.为了维护参考文献地真实性、准确性,除非作者亲自阅读过,一般不引用转引文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著录方式参考文献常用地标注方式有两种: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第一种方式在我国普遍采用,因此,这里重点介绍.顺序编码制即按正文中引用文献出现地先后顺序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古典文献汇编】《中华成语千句文》(完整收藏版)

【古典文献汇编】《中华成语千句文》(完整收藏版).txt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古典文献汇编】《中华成语千句文》(完整收藏版) 1 民族神话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 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2 人猿揖别 浩瀚宇宙,银河苍茫。地球生命,雨露阳光。 斗转星移,天行有常。大陆漂移,七洲四洋。 四时更替,寒来暑往。云行雨施,万物生长。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自然造化,大块文章。 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电闪雷鸣,狂涛巨浪。 云合雾集,千态万状。长林丰草,傲雪凌霜。 飞禽走兽,虎视鹰扬。适者生存,不主故常。 人猿揖别,竖起脊梁。劳动造人,历尽沧桑。 幕天席地,饮露餐霜。穴居野处,出没无常。 茹毛饮血,食果为粮。栉风沐雨,袭叶为裳。 钻木取火,文明之光。物竞天择,万物灵长。 3 人文初祖 赤县神州,地老天荒。文明古国,源远流长。 物华天宝,灿烂辉煌。人杰地灵,万世其昌。 三皇五帝,视民如伤。经始大业,万古流芳。 神农教耕,沐雨经霜。遍尝百草,救死扶伤。 轩辕黄帝,始垂衣裳。成命百物,律吕调阳。 结绳记事,难得其详。仓颉造字,天雨粟粮。 刀耕火种,驯牛牧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日出而作,植谷采桑。日落而息,处顺安常。 尧天舜日,鼓腹击壤。天下为公,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深孚众望。过门不入,千古传唱。 4 文武之道 夏启建制,废公立私。天下为家,王位世袭。 商王成汤,求贤用士。革命反正,拨乱兴治。 纣王无道,多行不义。酒池肉林,骄奢淫逸。 怙恶不悛,声名狼藉。恶贯满盈,众叛亲离。 文王兴周,鸣琴而治。政简刑清,有凤来仪。 拘而演易,太极两仪。变化无穷,天人合一。 吉凶祸福,昼乾夕惕。天行其健,自强不息。 太公钓鱼,相机待时。老而弥坚,择主而事。 飞熊入梦,左辅右弼。明君贤相,匡国济时。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哈佛参考文献注释体系与学术规范

哈佛参考文献注释体系与学术规范 ――-Harvard System简介 Harvard System and Academic Disciplin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Harvard System 孙亚玲傅淳 Abstract:Academic discipline is a serious issue. It covers a broad category. This paper, however, focuses mainly on introduction of Harvard System. And to do this, the authors intend to set forth the importance of referencing objectively, precisely, formally, and faithfully when doing academic research. Additionally, because we are now doing more and more academic exchanges with the out world, especially, we need to publish our research papers in foreign academic periodical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know some foreign disciplines. Otherwise, our papers will be devaluated and refused because of not correspond to their academic discipline. 摘要:学术规范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学术规范的领域非常广泛,本文仅以介绍哈佛参考文献注释体系为开端阐述学术研究中客观、准确、规范、如实地呈现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另外,由于我们和外界越来越多地学术交流,特别是要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外,在国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国外的一些规范,否则,就可能会因为不合他们的规范而使我们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被拒之门外。 关键词:参考文献哈佛注释体系学术规范 Keyword: reference Harvard System Academic discipline 一、为什么要有参考文献? 在撰写学术研究的成果时,我们在文中都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这一过程叫做参考或引用。对于一篇学术论文来说,无疑论文的内容是最主要的,但从科研的规律来看,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术论文引用、参考、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都是很正常的,而且是必需的。它表明作者对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程度,从中能够发现该课题目前的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没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急需要解决的?哪些问题虽然重要但目前仍解决不了的?可能的前景是什么?等等。它也能说明作者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以什么为起点进行研究的。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不能反映作者对本领域的研究动态的把握。因而,如实地呈现参考文献不仅表明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与承认、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展示作者的阅读量的大小。如果论文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材料、结论等,而作者又没能如实地交待出处,则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甚至会因此而被指控为“剽窃罪”。在国外,许多大学和学术团体,无论是学生提交的作业还是研究人员提交的研究报告、论文或专著对此都有明确的要求,否则将不予通过,甚至做严肃处理。[1] 因此,参考文献要求正确、准确地使用,不能把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更不能随意更改。对于引用的文章内容,要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不能前后矛盾、牵强附会;无论引用的是原文或者只是阐述了别人的观点,也无论所引用的材料是否已经公开出版,都要明白无误地表明出处。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 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 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 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 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五、简述题(每题10分,计20分) 1,试简述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试举例说明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关系。 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知识_____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知识_______和_信息__________的一切载体”。 2,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焚书____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郑玄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 2.《玉海》 3.《十三经注疏》 4.《艺文类聚》 5.十通 6.监本 7.简牍 8.包背装 9.类书 10.辑佚 11.经厂本 12.蜀本 13.《通志》 14.别集 15.《古今图书集成》 二、问答题: 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 2.如何进行古书辨伪? 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 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 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 7.版本有何作用? 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世以来,自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新疆塔里木河附近出土晋代木简以后,到1949年50年间,发现竹木简并见于报导的共有7次,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建国后,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格式--国标

《中国文字学报》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 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d.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e.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f. 文献起止页码。 g.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二、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M C N J D R S P 2、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对于数据库(database) 、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 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DB CP EB 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要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三、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 (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 690及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 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 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 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 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 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 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 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

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 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21.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 22.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25.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 26.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 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 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 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 :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 答:是《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 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幵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