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研究_以河南为例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研究_以河南为例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研究_以河南为例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研究_以河南为例

文章编号:1004-3918(2011)08-0981-06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研究

———以河南为例

马培衢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运用综列数据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并考察了农业基础设施投

入的供求契合度、投入规模、投入结构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产效应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产效应;投入规模;投入结构

中图分类号:F 303.1文献标识码:A

大量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粮食产区仍有45%以上的耕地属于“望天田”,受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常态

化影响,粮食生产风险越来越大,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1],

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增产基础依然非常薄弱.加大农业基础投入是否能带来农业增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增产的影响有多大、怎样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才能有效促进粮食发展,既有文献主要研究了加大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2-3]、财政支农投入的绩效[4-5]、农业投入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6-7].但是,政府、社会、农户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其在粮食主产区的实现条件又是什么等问题,现有文献研究中还没有很好回答.在目前政府和社会支农投入不断加大的时期,弄清上述问题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为客观解答上述问题,本文以正处于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河南为对象,开展研究.之所以选择河南

省为样本,一是因为其是中国第一粮食大省,粮食总产连续8年增产,

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不仅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而且近年来每年还调出粮食及粮食制成品1000多万t ,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二是因为河南粮食生产面临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与中国总体粮食生产环境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以河南为研究对象,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怎样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才能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增长.

本文希望通过对河南粮食生产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统计分析,实证考察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面临的问题,透视粮食增产投入政策设计的方向,提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对策建议,以促进粮食主产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的双赢发展.

1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描述

1.1分析方法与数据选取本文首先用最简洁的统计方法观察河南粮食总产、粮食单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数值变化,以及二者的动态关联度,直接观察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然后,再深入分解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是如何影响粮食生产的.

粮食产量数据来自历年河南统计年鉴;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用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替代.原因在于农业固定资产投入涉及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其中有多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数据无法获得;而从各地实际来看,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用于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电网设施、种植机械、防灾减灾工程等方面,因而选择的数据是较为合理的.由于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应数据只能查到2008年,为保证相关数据时间期间的一致性,本文就选取1990—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二者的关联分析.

收稿日期:2011-06-3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9BIL012);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1BJJ010);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B630033);

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8ZY033);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

项目(2009Y-045)资助.

作者简介:马培衢(1969-),男,河南睢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区域发展政策.

第29卷第8期

2011年8月

河南科学HENAN SCIENCE Vol.29No.8Aug.2011

第29卷第8期

河南科学1.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增产效应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0—2008年,河南农业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呈不断上升态势,而河南省粮食产量与单产除2003、2004两年外,均处于小幅提高状态;无论是河南省粮食产量,还是粮食单产与滞后1期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联性,但二者的关联度并不存在同步变动关系;特别是以1995年和2004年为标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提高,但并没有对农业投资和粮食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否表明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粮食生产不会产生较大的增产效应呢?

图1

河南农业农村投资与粮食产量变化关系Fig.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investment and food production in Henan countryside

作者认为,判断农业基础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并不能仅仅依据简单的统计比较结果就下定论.但是,这一结果至少提醒我们单纯注重农业农村基础资产投资总量而不深入考察具体投资领域和投资结构并不能很好地发现基础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

因为粮食生产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实际影响粮食增产的因素有气候、自然灾害、土壤、农田水利条件、机械化水平、农业用电量、劳动力投入、农业补贴政策等,这些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往往存在一定的交互性、非稳定性、滞后性和复合性.为此,要科学评价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的代理变量,同时细分农投入主体、农业投入领域,深入考察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与问题所在.

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产效应分解

2.1

方法与指标的设定2.1.1方法选择以往经验研究中使用的多元回归分析,要么使用纯粹的横截面数据,要么使用纯粹的时间序列数据.近年来,兼有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为解决某些具有固定影响但由于无法观测而造成变量遗漏的问题带来曙光.如果能够使用多时期横截面数据来分析问题对于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是有意义的.但是,鉴于河南统计年鉴中统计数据的间歇性(某一变量在时隔若干年后继续统计的特点),本文采用两时期综列数据分析方法.

2.1.2因变量选择既有研究往往使用粮食产量作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效果的表征变量.表面上,这样做自然合理,然而,良好的农业公共投入的服务目标不仅限于粮食产量的增加,还应促进土壤地力、劳动效率的提高.因此,本文选择旱涝保收系数(旱涝保收面积占当地耕地资源的比例)这一指标作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生产力效应.

2.1.3自变量选择作者希望通过计量模型分析河南省不同地市农户、非农户投资、不同农业资源条件下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为此,至少需要选择以下自变量:其一,农业产值占国内总产值比重.农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需要在自变量中加以控制的重要变量,因为有理由相信它们不仅影响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水平更会影响这种投资意愿.相比于当地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收入情况,农业产值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农业粮食生产基础和地位,因此本文选择该变量进入模型.其二,关联性农业基础设施状况.这是影响该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重要因素,本文纳入机收面积、农村用电水平等变量来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其三、各地区城市化水平也应该在自变量当中加以控制,即必须考虑到各地由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而带来的对耕地资源及农田水利设施的覆盖程度的影响.河南

982--

2011年8月马培衢: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研究———以河南为例各地区地形特征多有不同、耕作习惯存在差异,甚至对于从事农业的态度也会有变化,但是,这些因素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短期内它们均保持不变或者变化程度很小,使得本文可以通过使用两期综列数据分析方法把它们从模型中剔除,而不会导致估计量的偏差.

2.2数据与模型选择

2.2.1数据来源2006、2008年河南省各地市的旱涝保收面积和耕地面积数据来自于2007、200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各地市农户、非农户用于农业公共品的投资数据由于无法获得,这里采用的数据是2007、2009河南统计年鉴中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应数据替代.其他数据也均来自于2007年和2009年的河南统计年鉴以及河南统计网.

2.2.2模型设定本模型把影响因变量的观测不到的因素分为两类,即一类是恒常不变的,另一类则随时间而变.令i 表示横截面单元,t 表示时期,可将观测到的单一个解释变量的模型写成:

y it =β0+δ0d 2t +β1x it +αi +μit ,t =1,2.(1)

式中:i 表示城市,而t 表示时期.变量d 2t 是当t =1时等于零而当t =2时等于1的一个虚拟变量;它不随i 而变,这也说明它为什么没有下标i .因此,t =1时的截距是β0,而t =2时的截距是β0+δ0.变量αi 概括了影响着y it 的全部观测不到的、在时间上恒定的因素.通常把αi 称作非观测效应,αi 没有下标t 这一事实就表明它不随时间而变.误差μit 常被称作特异性误差或时变误差,因为它代表因时而变且影响着y it 的那些非观测因素.

对两时期综列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仅仅把两年的数据混合起来,然后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β1,会有两个缺点,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使混合的OLS (Ordinary Least Square ,即普通最小二乘法)产生β1的一个一致估计量,就必须假定非观测效应αi 与x it 无相关关系.为了说明这一点,令v it =αi +μit ,v it 被称作复合误差,此时方程变为:

y it =β0+δ0d 2t +β1x it +v it ,t =1,2.(2)

为了使OLS 一致性地估计β1

(以及其他参数),必须假定v it 与x it 不相关.如果αi 与x it 是相关的话,混合OLS 估计就是偏误且不一致的.由此造成的偏误称作差异性偏误,然而,它的确是由于遗漏了一个时间上恒常的变量而引起的.收集两时期综列数据的主要理由是为了考虑非观测效应与解释变量相关.事实上这是容易处理的:因为αi 在时间上是恒常的.可以取两个年份的数据差分,对横截面第i 个观测值,把两年的方程分别写为:

y i 2=(β0+δ0)+β1x i 2+αi +μi 2,t =2.

(3)y i 1=β0+β1x i 1+αi +μi 1,t =1.

(4)由式(3)—式(4)得到

(y i 2-y i 1)=δ0+β1(x i 2-x i 1

)+(μi 2-μi 1),或△y i =δ0+β1△x i +△μi .(5)式(5)中“△”表示从t =1到t =2的变化.非观测效应αi 不再出现于方程中,已经被差分掉了,而且新的截距δ0实际上是截距从t =1到t =2的变化.

上面的一阶差分方程是单一截面方程,仅仅每个变量取其时间上的差分而已,只要基本假定特别是△μi 与△x i 不相关得到满足,就可以进行估计了;当然,还要求△x i 必须因i 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解释变量对任何一次横截面观测来说都不随时间而变,或者在每一次观测中都出现等量的变化,也无法估计参数;只要所估计的方程方差满足同方差假定(即使不满足,是比较容易检验和处理的),就可以得到无偏估计量了.

基本模型:

HLBSMJBZH_CF=C (1)*NYGDPBZH08+C (2)*NMRJSR_CF+

C (3)*CHZHHUA_CF+C (4)*GDZZY_CF+C (5)*NCYDL_CF+

C (6)*JSMJ_CF+C (7)*FNHTZ_CF+C (8)*NHTZ_CF+C (9)

式中:因变量HLBSMJBZH_CF 代表各地市旱涝保收系数的差分;

自变量NYGDPBZH08代表2008年该地市农业产值的比重;自变量NMRJSR_CF 代表各地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分;自变量CHZHHUA_CF 代表各地市城镇化水平的差分;自变量GDZZY_CF 代表各地市耕地资源总量的差分;自变量NCYDL_CF 代表各地市农村用电量的差分;自变量JSMJ_CF 代表各地市机收面积的差分;自变量FNHTZ_CF 代表各地市非农户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差分;自变量NHTZ_CF 代表各地市农户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差分;983--

第29卷第8期

河南科学C (1)…C (9)是计量模型的系数.为了检验不同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增产效应,本文在基本模型基础上加入虚拟变量代表不同地区,并通过虚拟变量与不同变量的组合衍生出以下三个计量模型:

模型1:

HLBSMJBZH_CF=C (1)*NYGDPBZH08+C (2)*NMRJSR_CF+C (3)*CHZHHUA_CF+

C (4)*GDZZY_CF+C (5)*NCYDL_CF+C (6)*JSMJ_CF+C (7)*FNHTZ_CF+

C (8)*NHTZ_CF+C (9)+C (10)*qw1+C (11)*qw2+C (12)*qw3

模型2:

HLBSMJBZH_CF=C (1)*NYGDPBZH08+C (2)*NMRJSR_CF+C (3)*CHZHHUA_CF+

C (4)*GDZZY_CF+C (5)*NCYDL_CF+C (6)*JSMJ_CF+C (7)*FNHTZ_CF+C (8)*NHTZ_CF+

C (9)+C (10)*qw1*NHTZ_CF+C (11)*qw2*NHTZ_CF+C (12)*qw3*NHTZ_CF

模型3:

HLBSMJBZH_CF=C (1)*NYGDPBZH08+C (2)*NMRJSR_CF+C (3)*CHZHHUA_CF+

C (4)*GDZZY_CF+C (5)*NCYDL_CF+C (6)*JSMJ_CF+C (7)*FNHTZ_CF+C (8)*NHTZ_CF+

C (9)+C (10)*qw1*FNHTZ_CF+C (11)*qw2*FNHTZ_CF+C (12)*qw3*FNHTZ_CF

在上述3个方程中加入了3个虚拟变量qw1,qw2,qw3,因此也增加了C (10),C (11),C (12)3个系数.需要进一步作出说明的是,之所以加入3个虚拟变量,是因为本文将河南省各地市划分为了豫东、豫西、豫南和豫北地区,商丘、开封、郑州、许昌、漯河、周口六市归为豫东;洛阳、三门峡、焦作(含济源)和平顶山四市归为豫西;驻马店、信阳、南阳三市归为豫南;濮阳、新乡、鹤壁、安阳四市归为豫北.3个虚拟变量qw1,qw2,qw3分别在该地市属于豫西、豫南或豫北时取值为1,其余情况下取值为0.

2.3计量结果分析

使用2006年与2008年河南省两期综列数据分别对基本模型和模型1、模型2及模型3进行回归,计量模型的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时期综列数据模型分析结果Tab.1

The analysis result of two time series panel data model 从回归结果来看,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拟合程度都优于基本模型.模型的回归结果简要分析如下:

1)模型1(在基本模型基础上添加区位虚拟变量)结果表明,豫东地区旱涝保收系数提高了约4.6%;豫西地区旱涝保收系数提高了约2.7%;豫南地区旱涝保收系数提高了约0.3%;豫北地区旱涝保收面积比重提高了约2.9%;这意味着具有较好农业资源禀赋的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有利于提供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该地区粮食生产力可以获得较大的提升.自变量名称

基本模型模型1模型2NYGDPBZH08

-0.028676-0.102983-0.158840.1316560.0640260.091538NMRJSR_CF

-0.001799-0.001885-0.003290.0029690.0014340.001961CHZHHUA_CF

-0.106684-0.159792-0.470630.3259760.2051960.237532FNHTZ_CF

-0.0011890.034325-0.025840.0719580.0482080.063084qw1*FNHTZ_CF

qw2*FNHTZ_CF qw3*FNHTZ_CF

GDZZY_CF

0.0010980.3180220.7493910.871830.435120.739435JSMJ_CF

0.0089040.0405080.0498580.0116010.0092190.012668NCYDL_CF -0.002221

0.0389310.0400170.0796760.0500760.102656系数与标准差模型3-0.176890.075593-0.003350.001601-0.437450.1999480.0211280.053538-0.05480.025261-0.113250.022149-0.05710.0270920.7905030.5406440.0474530.0098750.010180.058077自变量名称系数与标准差基本模型模型1模型2模型3NHTZ_CF 0.051642-0.0954490.1164870.0336040.2018210.1347080.1784860.145698qw1*NHTZ_CF -0.129660.15294qw2*NHTZ_CF -0.339560.084764qw3*NHTZ_CF -0.209750.173946C 3.063649 4.6362987.7774967.8137616.503787 3.259876 4.363379 3.577614qw1-1.879590.711921qw2-4.317360.826925qw3-1.7321790.560115R-squared 0.4156780.9220010.8409980.891241Adjusted R-squared -0.1037190.7790030.5494960.691851

984--

2011年8月模型2(在基本模型基础上用区位虚拟变量与变量农户投资相复合)结果表明,豫东地区农户投资对于旱涝保收面积比重的影响为正值,其余三地区都为负值,排在第二位的是豫西地区,豫北地区排在第三位,而豫南地区仍然排在最后.

模型3(在基本模型基础上用区位虚拟变量与变量非农户投资相复合)结果表明,豫东地区非农户投资对于旱涝保收面积比重的影响为正值,其余三地区也都表现为负值,排在第二位的仍然是豫西地区,豫北地区排在第三位,而豫南地区还是排在最后.

2)机收面积、农村用电量作为当地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配套服务的指标,在模型1、2、3中,两个指标与旱涝保收系数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符合本文预期.这意味着农业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会提升当地粮食生产能力,即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的提高将会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3)模型1、2、3当中,农业产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对于不同地区旱涝保收系数的提高均表现为负面影响.出现这一结果,虽然可能有本文使用的数据时间差距较近的原因,但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地区经过前若干年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当前旱涝保收面积比重的提高幅度空间已经较小.3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产效应微弱的原因考察

基于以上实证结果,结合作者所带领的课题组对河南粮食主产县的田野调查,进一步从供求契合度、投入规模、投入结构方面考察问题的原因.

3.1供求契合度问题

近年来,虽然财政支农投入大幅增加,但用于农业生产者基础设施投资的激励机制和收益保障政策缺乏,即财政投资与农户的粮食生产需求的契合度低下,难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效应,也就很难产生较大的增产效应.据调查,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是能有效降低粮食种植和交易风险的农田抗旱水利、电力设施和生产全程机械化设施等恰恰是最少的.

图2(资料来自作者在商丘市

睢县胡堂乡、白庙乡、匡城乡和驻

马店市东和店乡的调查数据).在

利益驱动下农民更愿意将有限的

可支配收入用于收益率较高的非

农产业.因而,生产性设施供给与

农户粮食生产需求的契合度低下

弱化了投入的增产效应.

3.2投入规模偏低

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具有系统有效性的特点和要求,缺乏系统配套设施支撑的局部、小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导致农业基础设施难以支撑有效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形成.在农业生产灾害多发频发和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毁损的当前更是如此.从图1可以看出,2002年到2008年河南省农村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翻了两

翻,第一产业投资额增幅较小,占总投资比重更是逐年减少,

2008年该比重仅为2.45%,结果是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偏低不足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制约了其增产效应,粮食单产增幅很小.

3.3投入联动性低

表2显示,河南近3年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3个渠道的农村固定资产投入中,非农户投入与粮食产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但国家资金投入对粮食产量影响呈负的

相关性,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国家资金投入力度不够,2007年的

投入水平比2005年减少将近一半;二是

国家资金投入直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

较少.在调查中发现,直接作用于田间的

水渠道路建设较少,系统性差,不能有效马培衢: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研究———以河南为例表2不同类型资本投入与粮食生产的皮尔森相关系数Tab.2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capital investment and grain production 年份国家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粮食单产200717.26029.990 1.580129.9305540200611.36015.170 6.550959.0605407200533.410 6.450 1.410780.5505006与粮食单产相关度-0.8760.9090.3060.903注:资料来源:2006—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

.

985--

第29卷第8期河南科学利用.这说明那些与农户利益存在较大关联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确实有助于粮食增产.

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生产效应与其与农户投入的利益密切度存在正向关联,这意味着非农户支农投入与农户投入的关系结构,即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制约着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外来投资只有与农户投资有机联动时,才能有效促进农业公共品的供给,进而产生粮食增产效应.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调查与实证分析,主要发现两个问题,得出两个结论.

两个问题:一是农业基础建设投资总量不足,尚未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系统的规模效应;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中外来投资与农户投资未能有机联动,制约了其粮食增收效应.两个结论:一是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的提高将会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及其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产效应大小不仅依赖于投资规模与结构,更受制于投资与需求的契合度,即通过外来投资与农户投资的有机整合,提高投资与需求契合度,能够提升其投资增产能力.

综上所述认为,河南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时期,粮食生产成本显著增加,种粮比较效益不断下降,经过近年的投资建设,河南各方面的农业基础设施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功能互补性和整体配套性很不够.因此建议:①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政府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实行分类投资管理的前提下,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整合投资渠道,奖励农民自主投资,引导涉农企业参与投资,形成政府社会协同建设的合力,尽快建立起“服务效率高、使用成本低”的系统有效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支

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②建立需求方主导的供给机制,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在加大村庄基础设施“一事一议”财政补贴力度的同时,改变“自上而下”决策机制,应尽快建立由需求方主导的基础设施生产、提供和运营管理机制,加强外来投资与农户投资的有机整合,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系统配套性和功能完整性,提升其服务高效性和及时保障性.③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增加国家资金规模和农业生产信贷投

入,加大对农户、

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者融资贷款支持.以产业、项目为抓手,通过公私合作(PPP )、建设-经营-转让(BOT )等方式,引导工商资本、外资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水利工程、田间道路、电力设施、仓储物流设施等,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经营者提供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促进粮食主产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粮食安全双赢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危朝安.我国粮食生产仍然面临问题[EB/OL ].(2011-01-05)[2011-06-12]http ://www.jgny.net /news /201101/98753.htm.[2]

梁子谦,李小军.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6(11):19-23.[3]

尹世久,吴林海.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10):28-34.[4]

侯石安.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效果及政策优化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5]

杨晓达.支持粮食主产区的财税政策研究[J ].税务研究,2004(9):11-16.[6]

张宪法,高旺盛.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探析与政策思考[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140-143.[7]高帆.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增长趋势[J ].经济学家,2009(5):57-68.

The Contribution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o

Grain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Ma Peiqu

(School of Economics ,Hen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Henan 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conducte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on grain production in Henan p rovince ,used two panel data analysis method.A nd proved the impact factor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on g rain p roduction ,such as the fit level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scale ,investment and structure.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 d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a 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 n vestment ;c ontribution on grain production ;i nvestment scale ;i nvestment structure 986--

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章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河南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河南农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河南的农业的现状来看,依然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关键词:河南农业发展不足 20世纪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省的农业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自然灾害较重、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工作。农民收入继续实现恢复性增长,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我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当前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现状一:目前,河南大多数地区仍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底效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价格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而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它的农业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它更具有价格优势,使得省内的农产品受到外围市场的严重冲击 现状二:目前,河南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由于农民种粮成本投入大,而且直接受天气的影响,风险特别高,所以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直不高,虽然政府实施了许多惠农政策,但也阻碍不了人口流动的大潮,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山区,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只有及少部分人在家看守着一亩三分地,就算在家种着几分地,但很多人还是把种粮作为副业,能自给就行了,大量耕地从此荒废。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日益明显,道路水泥化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同时,我省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由于农区广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沟渠设施老化已经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生物性状退化,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在这些耕地中污染土壤占了将近20%,近年来高化肥、农药用量的蔬菜、花卉、水果作物播种面积的高速增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在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环境污染,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 现状三:目前,河南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科技投入也很有限,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既承担价格风险,同时还承担着自然的风险,也就是说经营者是靠天吃饭的,农产品的产量直接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在风调雨顺的好年份中,经营者都获丰收,产品价格自然也上不去,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产量上不来,收益与就上不来,甚至会出现倒挂的可能。 现状四: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并且产品单一,也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因而不能时刻把握市场信息,适当地调整营销策略;特色农产品基地逐渐壮大,但基地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来,我省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尽管基地面积上看数量较大,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板块。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部分板块基地建设起点低,

农业科技园区指南

农业科技园区指南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的总体部署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具体要求,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一、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强科技引导与示范。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 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了一批农业示范园(区)。但是,这些农业示范园(区)存在着一些较普遍的问题,如重复建设,缺乏宏观指导;盲目引进,经济效益不高;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完善,发展缺乏活力等。因此,农业科技园区也是正确引导和规范现有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农业科技园区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农业科技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推动作用。 农业科技园区把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政府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行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并对园区内企业进行监督,保障农民利益;企业作为园区建设主体,接受政府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和进行产业化经营;中介组织开展咨询、评估与培训,并提供各类中介和科技服务;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入股或通过与企业签订产品购销合同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接受技术指导与培训。 (一)指导思想

2012世界粮食日主题宣传活动策划案(完成稿)

2012世界粮食日 中国?河南分会场主题宣传活动 策 划 案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2012年9月20日

/ 2012年世界粮食日主题 -办好农业合作社,粮食安全添保障- 主办:河南省粮食局河南工业大学 承办: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协办: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社团联合会 合作单位:国家粮食局发展交流中心、郑州市粮食局、郑州市科技馆、郑州市绿城广场、郑州高新区管委会、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牧专、郑州航空航天工业管理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等 媒体支持: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河南日报、郑州日报、大河报、青年导报、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中原网、大河网、大豫网、中国青年网、大学社区等 活动赞助商:

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确定,1981年10月16日是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 农业合作社在现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普及农业合作社知识,关注农业合作社建设,对粮食安全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办好农业合作社,粮食安全添保障”是2012年主题的正式措辞。这一选择是为了强调合作社在改善粮食安全和促进消除饥饿方面的作用。联合国大会指定2012年为“国际合作社年”的决议同样体现了人们对合作社和农村组织的关注。 二、活动意义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扎实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和市民对粮食安全的意识,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和市民团结起来、关注粮食安全、合理消费,促进节约型社会、校园建设,同时繁荣校园文化,对学校进行正面宣传,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三、活动主题 办好农业合作社,粮食安全添保障

河南省农作物耕地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资料

河南省农作物耕种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 赵佩佩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粮食,立国之本;本,根之所在也.有本才有根,有了根才能茁壮成长。固然,只有保证有充足的粮食,国家向前发展的脚步才能更加稳健。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本文主要通过2001-2013年河南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种类及各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作比较并结合当前情况分析河南省农作物播种及生产所面临的形势,最后结合实际给出相应的对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常用耕地面积2000-2005年后有所增加这是由于新开荒地面积的增加,2005年后趋于平缓,这是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农作物播种2010年后趋于平缓,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务农人员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平缓。但是播种种类有所变化,棉花的播种量明显在减少,由2006年的748.20千公顷减到2012年的256.67千公顷,减少了0.65倍。蔬菜,油料,粮食作物浮动范围不是很大。从单产量来看,粮食、瓜果、蔬菜产量占很大的优势。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研究播种面积的变化。最后得出我们全省应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的产量,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粮食的竞争力。 关键词: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种类 1 前言 2010年10月18日我国颁布了“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简称[1]。规划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有中国自己独特的特色,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改革现代已有的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发展高产量作物、优质农作物、保证高效的生产率、生产时的生态化以及从事农业生产过程的安全保障,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2]。“十二五”规划的颁布为农业产业化指出了前进的方向,确定了发展目标。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发展农村经济,没有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村,是缺少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农村经济发展所不可回避的责任的。发展农业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粮食危机慢慢向人们走来。一个月间,国际市场稻米价格上涨率就超过了50%,商品交易所的小麦价格年涨幅曾高达140%以上,飙升的粮价在许多国家引发抗议和骚乱。印度经济学家派?潘南第卡说,“我们过去一直对6000万吨的粮食储备感到沾沾自喜,但现在储备粮仓就快空了[3]。”面对这一些危机,中国的老百姓丝毫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国内粮食的自给率高达95%。在这场被称为“一场飓风”的危机中,河南的中原沃土成为粮食安全的国家之锚。截至到2007年,河南粮食产量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是中国粮食发展史上第一个实现千亿斤的省,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中国大陆人吃的每10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河南[4]。” 作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粮仓,河南再次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中原熟而天下足”[5]。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农业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对我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河南省作为全国第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1条根据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纲要》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建设发展实际,省科技厅拟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列入“十二五”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抓实、抓好这项工作,促进我省园区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使园区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切实发挥园区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2条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时期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小康的战略举措,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建设好、发展好我省农业科技园区,还是发挥科技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和“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的重要抓手。 第3条通过加强园区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引导、示范与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集聚区,力争把园区建设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孵化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试验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

二、园区基本要求 第4条农业科技园区是技术、资金相对密集的经济实体,立项应具备以下条件: 1、园区主体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并运行二年以上(含二年);有一定的规模和明确的地理界线,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功能分区,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链明晰,综合效益显著; 2、园区的发展定位应该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先行区和示范区,要有明显的产业示范带动作用,能够通过“核心区一示范区-辐射区”的技术传播和产业辐射模式,引导和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 3、园区要有较强的科技开发和转化能力,有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单位,有省级以上(含省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撑;要有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体系; 4、园区要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要有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要建设成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和服务基地,要在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5、园区经济效益指标要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土地生产率高于所在县(区)20%以上,人均产值、人均利税高于所在县(区)平均水平; 6、园区生态效益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生产环境(水、气、土壤)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废弃物(废物、废水、废气)的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土地和水资源实现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7、园区经营必须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

2020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培养计划人选评审结果

附件 2020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培养计划人选评审结果 序号姓名学校项目名称 1刘腊梅郑州大学基于三维质量结构理论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2师恭曜郑州大学病毒载体投送CRISPR/Cas9介导的棉花基因编辑 3朱俊涛郑州大学高强不锈钢绞线网增强ECC与混凝土界面粘结疲劳性能研究 4邓元兵郑州大学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的河南区域形象研究 5王慧亮郑州大学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洪涝承灾体经济损失网格化评估方法研究 6于坤杰郑州大学进化优化与机器学习共融的乙烯装置裂解炉群动态约束优化调度 7刘晓靖郑州大学中国传统廉洁思想研究 8马珊珊郑州大学SDF.1/Col/SA/hUC.MSCs神经支架移植对脑损伤的修复作用 9张鹏郑州大学基于双金属协同增强一维复合半导体光催化产氢的研究 10李翔郑州大学激酶PAK4磷酸化LASP1稳定Snail的表达促进食管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2—

序号姓名学校项目名称 11冯斐斐郑州大学焦亡标志物GSDMD.miR.22.NLRP3轴在B(a)p诱导肺泡上皮细胞炎性损伤中的作用12杨瑞仙郑州大学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机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13李松杰郑州大学海水环境高强系泊链钢的延迟断裂行为研究 14薛均晓郑州大学3D模型检索中的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15刘艳萍郑州大学生物可降解合金的微观结构及性能调控的工程实现 16魏东辉郑州大学氮杂环卡宾催化反应机制研究 17王恩郑州大学基于BESIII实验研究轻标量介子性质 18王琼郑州大学抑郁倾向个体早期经历和认知灵活性的关系:表观遗传学机制及干预研究 19侯琳郑州大学“同药异靶”纳米免疫化疗系统的研究 20申惠文郑州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法政治学的实践样态与理论构建研究 21江求川郑州大学教育机会不平等测度、形成机制与对策研究 22张莉郑州大学全球视野下早期国家形成的中国模式 23魏华莹郑州大学文学地理学视阈下当代河南小说研究 —3—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 况研究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论文题目: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摘要 河南农村经济目前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着增加。但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临新的发展,必须在宏观经济指导下,对农业结构继续加以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使全省绝大多数农民稳步进入小康,以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局面。 关键词:河南;农业;农村经济;城乡协调;发展 Abstract: Nowadays,thereismuchimprovementintheagriculturalbasicfacilitiesandt hecomprehensiveproductioncapacity.Buttheper- capitalincomeoftheformer’sfamilyremainslowerthanthenationalaverageleve l.Guidedbythemacroeconomics,itisnecessarytooptimizethestructureofagricu lture,tointensifytheconstructureoffoundmentalinstallationandtoinvestsci enceandtechnology.ThenmostofformersinHenanprovincewillleadarelativelyco mfortablelife.Anewstageofdevelopmentineconomycoordinationwillprevailint ownsandcities.Atpresent,China'sagriculturalandruraleconomicdevelopment, oneofthebestperiodinhistory.Newruralreform,developmentlongwaytogo,wemus tuphold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asguidance,dosolidwork,innovati on,andconstantlyopenupagriculturalandruraleconomicdevelopmentsituation. Keywords:countrysideofHenan;countrysideeconomy;harmoniousdevelopment 目录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解读

□文/ 陈阜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既是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推广的重要基地,也是新型产业培育和农村科技服务的主要平台。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总体部署,由科技部牵头,联合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中科院、中国农业银行等5个部门,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原则,分两批在全国批准建设了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在各有关部门大力协作、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国家农 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和样板作用得到体现,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村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并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推 广、培训的重要基地,园区市场化运作水平及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稳步提高,并通过积极探索机制和体制创新途径,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典型模式。 在工作层面上探索出了园区管理的有效模式,形成了良性的运行机制和完备的规章制度。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工作原则;并建立了部门联合推动、地方为主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了规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科技部会同农业部等六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的补充通知》、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专家大院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文件,建章立制,健全和规范了各类规章制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行动态 管理模式,园区试点建设几年后,将按照有关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进行评价、验收和考核。验收合格的试点园区将正式挂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牌;不合格的试点园区将撤销其试点园区资格。 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平台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使大批农业新技术得到示范应用和辐射推广。 科技园区 园区在充分发挥“窗口”展示功能基础上,注重农业技术孵化和开发能力建设;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通过园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技术传播和扩散,增强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能力;通过不同形式

河南省气候与农业概况

河南气候与农业概述 赵方聪222011326032005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一班 摘要: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凭借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农业大省和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高频率,范围广,危害重的气候灾害气象也对农业经济带来了直接而又严重的影响,分析研究农业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对气候灾害的不利影响的治理措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参考了相关气候资源的研究,从河南地区的光照,太阳辐射,降雨量,蒸发量,湿润程度方面介绍河南气候特征并分析与气候形成有关的因素,描述了河南在此气候特征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状况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 关键词:气候特征农业特征灾害防治 The summary 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agriculture in Henan Zhao Fang cong 222011326032005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bstract: Adequate light, heat, water and fertile l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enan. Henan become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mai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with the climatic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However, high frequency, wide range and heavy damag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bring about a direct 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as well as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thesis referring to the study of climate resources not only introduce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Henan in the respect of solar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and moisture level but also analyses factors related to formation of the climate. Additionally, it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clim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features disaster prevention 1.河南省地理位置 河南,简称"豫",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4%)。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北、西、南三面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跨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山水相连。 2.河南气候特征

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提要 背景意义 农业进入新阶段以后,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促进农业由以资源为依托的数量型农业向以技术为依托的效益型农业转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其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的科技进步,其有效途径是政策引导和建园设区进行示范。年以来,某进行了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成功探索,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了种、养、加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加工、储运等整个技术体系的水平,并且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园区运行机制和科技推广机制。 某的农业类型和基础条件,都在河南及黄淮海地区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年月,温家宝副总理指示在某建立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因此,建立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于引导与其农业特点和类型相似地区农业的发展,促进河南乃至黄淮海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体目标 采取综合规划、统一指导、区域布局、分步实施的方式,到年示范园完成预期建设目标,年示范区初见成效,到年基本建成符合世纪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科技园区。具体指标为每亩土地产值元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元人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以上。 布局与重点 园区总体规划设计为“一园九区”:花卉产业化示范园(核心区,万亩)、花卉产业化示范区(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万亩)、中药材生产示范区(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区(万亩)、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区(万亩)、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示范区(万亩)、畜牧业生产示范区(养殖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为重点)、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个重点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农村城镇化科技示范区(个)。“一园”是某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和建设重点,通过“一园”的建设,为其他个示范区提供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等规章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示范,从而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 投资概算 园区概算总投资万元。其中示范园投资万元,示范区投资万元。拟申请国家投资万元,地方财政配套万元,自筹万元。 效益情况 示范园项目完成后,将达到年产万株(穗)名优花木接穗、万株优质花木种苗、万盆盆景花卉、万只鲜切花、万盆蜡梅造型盆景、万株优质花卉种苗等产品的生产能力。项目年新增总产值万元,新增利税万元,其中新增税收万元/年。项目区农民年新增人均纯收入元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示范区项目完成后,测算年增效益万元。 二、园区概况 地理位置 某市位于中原腹地,地理座标为东经°'-°'、北纬°'°'之间,辖一区二市三县,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境内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国道及省道纵横交错,市区距郑州国际机场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自然条件 某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之间,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千卡,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以上的农耕期天左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的持续日数为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之间,无霜期为天。

【免费下载】论 河 南 农 业 的 现 状 与 发 展 趋 势

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章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河南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河南农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河南的农业的现状来看,依然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关键词:河南农业发展不足 20世纪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 业生产力,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省的农业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自然灾害较重、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工作。农民收入继续实现恢复性增长,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我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当前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现状一:目前,河南大多数地区仍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底效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价格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而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它的农业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它更具有价格优势,使得省内的农产品受到外围市场的严重冲击

河南省特聘教授(近年)

附件 200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人选 评审结果 序号学校岗位姓名 1 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王升启 2 河南师范大学基础数学郭宗明 3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余明高 4 郑州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苗连营 5 河南农业大学果树学吴国良 6 郑州大学有机化学朱志兀 7 河南师范大学理论物理曹俊杰 8 郑州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张国硕 9 河南工业大学应用化学胡文浩 10 河南师范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景辉 11 郑州大学肿瘤学资晓林 12 河南财经学院伦理学高国希 200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人选 评审结果 序号学校岗位姓名 1 郑州大学凝聚态物理贾瑜 2 郑州大学水工结构工程王复明

3 郑州大学细胞生物学张毅 4 郑州大学内科学(消化专业)崔广林 5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王伟 6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汤继华 7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李潮海 8 河南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宋晓宇 9 新乡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朱进霞 10 河南科技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李秀菊 2010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人选 评审结果 序号学校岗位姓名 1 郑州大学眼科学彭广华 2 郑州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曹务春 3 郑州大学化学工艺刘金盾 4 郑州大学经济法学吕明瑜 5 郑州大学刑法学刘德法 6 郑州大学新闻学汪振军 7 河南大学光学刘波

8 河南大学凝聚态物理张伟风 9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易小明 10 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王振华 11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张猛 12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尹清强 13 河南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杨国庆 14 河南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魏建平 15 河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范六民 16 河南师范大学动物学王文晟 17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学任凤章 18 河南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顾建军 19 河南中医学院药物化学郑晓珂 20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陈家旭 21 新乡医学院神经病学江涛 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人选 评审结果 一、特聘教授(13人)

郸城农业科技园区报道

由原来的企业主导投资发展,转变为现在的政府注重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河南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变轨力求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取得平衡,不过,“行政之手”的边界仍然需要厘清 郸城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郸城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去年河南省评出的4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以红薯育种种植以及深加工为主题。”5月4日,河南天豫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豫薯业)副总经理谢迪告诉记者。 不过,郸城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并非由天豫薯业承建,而是由郸城县人民政府与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建设。 “5月1日,县政府带领相关局委及乡镇负责人到江苏去考察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那里政府主导的建设模式非常值得借鉴。”谢迪介绍。 事实上,郸城县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了。据介绍,由天豫薯业承建的1.5万亩园区核心区已经建成,不过后来的规模是这一数字的两倍。 来自天豫薯业的信息显示,公司是一家红薯深加工企业,20余年来,一直坚守红薯种植与深加工,其纯红薯粉条出口20多个国家与地区,成为国内最大的纯红薯粉条深加工企业,有国内“纯红薯粉条大王”称号。在天豫薯业的带动下,种植红薯已成为当地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 “在县政府的规划中,在园区核心区建设的外围,为15万亩的红薯示范区,示范区之外,还有30万亩的辐射区。现在,政府已组织相关乡镇进行前期规划。” 省科技厅人士介绍,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原则是,综合规划,统一指导,区域布局与分步实施,并通过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的技术传播与产业辐射模式,示范、引导并带动周边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 据介绍,在郸城县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中,要建设三个中心,包括红薯新品种培育中心、红薯深加工推广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四个基地,包括绿色红薯种植基地、高新技术培训基地、新型农民创业基地与产业化龙头培育基地,以及五个示范区,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红薯套种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现代鲜薯窖藏保鲜示范区、农产品现代化综合利用示范区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 以点带面农业科技示范新平台 事实上,郸城县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同样在商丘睢阳区、郑州新郑市、安阳汤阴县同步实施。“2013年,在20多个县市区的农业科技园区申报评选中,只有这4家入选,他们的产业基础好,主导产业明确,产业链明晰,综合效益明显。”上述河南省科技厅人士介绍。 商丘睢阳区科技局人士介绍,睢阳区以大粮食加工产业集群、畜牧养殖和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及食用菌、果蔬产品加工集群建设为主导产业,形成了龙头公司加专业合作社以及广大农户为产业结构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雏形。“获得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命名,睢阳区正按照园区规划要求,加大规范性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园区,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早在2001年,国家就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10余年来,已形成了特色鲜明、模式典型以及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格局,并形成了以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为结构层级的园区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依照国家的发展模式规划地方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也是正常的发展方式,河南也不会例外。”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认为,“关键要切中地方的产业特色。”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全国示范发展10年之后的2011年,河南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记者在《管理办法》中看到,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科技部门…十二五?重点工作之一”。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而其模式正借鉴了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只有发挥先行区与示范区的作用,走以点带面的路子,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冯德显分析。 记者在《管理办法》中看到,对农业科技园区的价值认定及期望不可谓不高,要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孵化基地、体制与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试验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

浅析河南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

浅析河南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 摘要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通过实现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能够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更还的解决三农问题。当前虽然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着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农民素质不高、农户与企业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等问题,为了促进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企业与农民之间要建立起真正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人才队伍;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本文根据河南农业的实际情况,探讨河南农业发展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同时展望河南农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措施前景 发展现代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途径。河南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认清农业发展的现状,科学界定现代农业的功能,合理规划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站到了粮食‘十连丰’、农民收入‘十连增’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日益增多。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好,发展好我省农业,促进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改善,为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必须对农业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一、我省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其明显的特征是:农业资源相对不足,人多地少,耕

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经济2007.专刊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张广智王军茂魏国强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对河南省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及现状的分析,讨论了河南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制约因素,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科技注入、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河南省 现代农业 基础设施 政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农业人口大省,其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一、河南省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及现状 1.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对30座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开工建设了盘石头、燕山等大中型水库,对19个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平原地区实施了平原井灌项目。2006年,全省机电井数达到12 2.52万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72.43万亩,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5862.87万亩,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9%、4%和5.8%;全省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4 3.7%、50.1%和28.5%。 2.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98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400亿公斤之后,连续多年稳定在这一水平之上(2003年除外),2004~2006年连续3年实现丰产丰收,2005年、2006年分别登上450亿公斤和500亿公斤两个台阶。2006年总产量达到505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1%。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19.5亿公斤,连续第二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全省粮食再次夺取大丰收,不仅解决了全省近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也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3.水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50.8万亩,比2006年增加5.4万亩;生产鱼苗46.1亿尾,增加5.4亿尾;培育鱼种26.1亿尾,增加3.7亿尾;投放鱼种23.9亿尾,增加1.1亿尾;新建鱼池3万亩,改造鱼池19万亩;培训人员3.9万人次。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8.5万吨,实现水产行业总产值95亿元,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 4.特色、绿色农产品初具规模。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其基地建设都已初具规模。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油料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蔬菜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总产量居全 - 69 -

河南农业概况

河南省农业概况 一、地理状况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中国中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处东径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古有“中州”、“中原”之称。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这块古老的土地,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璀璨文化的摇篮。全省地势西高东低,北有太行山,西有伏牛山,南有桐柏山和大别山,中东部是广阔的黄淮冲积平原。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74%,其中山地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占26.6%,丘陵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17.7%,平原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占55.7%。南北长530公里,东西长580公里,周边与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六省接壤。 二、行政区划 河南省现辖18个市、地,158个县、市、区,2131个乡镇,4万多个行政村。2004年底,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列全国第1位),其中农业人口6908万人,占总人口的71%。 三、自然资源 河南省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首先,有充足的光热资源。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兼有南北之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全省年降水量600—1400毫米,自南向北递减。无霜期为190—230天,日照时数1740—2310小时,光照温热条件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繁殖。其次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为792.6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无论是一望无际的黄淮海平原,还是高低不平的丘陵山区,绝大多数土地上都有深厚的土层和营养元素含量丰富的土壤。其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黄河、淮河、汉水、海河四大水系,大小河流1500多条。全省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0多条,其中一千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0多条,超过五千平方公里的有16条。大中小型水库2394座,水库容量267亿立方米,加上地下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年平均达430亿立方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