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变形观测任务书

变形观测任务书

变形观测任务书
变形观测任务书

明志楼沉降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项目负责人:***

报告编写人:***

审核人:***

目录

一、任务概况及目的 (2)

二、编制依据 (2)

三、沉降观测方案 (2)

(一)沉降观测的精度、时间、次数 (2)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 (2)

(三)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2)

(四)位的埋设和施测要点 (2)

(五)施测方法 (2)

四、沉降提交的资料 (2)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

4、明志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

三、沉降观测方案

(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

(1)、观测精度

本次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3.0±≤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0±≤mm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0.1±≤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1≤mm 。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 ;

前后视视距差:≤1.0m ;

视距累积差≤3.0m ;

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

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

观测周期每月一周,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4期观测。首次观测时间为年月日。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

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

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

(1)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

(2)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

(3)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工程的特点,明志楼共布设了32个沉降观测点(如下图)。另外,需在建筑物附近较隐蔽且土层较稳定的地方设置不少于3 个永久性的基准点(J1,J2,J3,J4),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基准点的稳定性,判断选择稳定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基准点的布设是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布设的,变形观测的基准点选在远离该建筑物50米外的坚固地方,本次采用独立高程系统。

观测顺序:

基准点联测:J1→J2→J3→J4→J1

建筑沉降观测:J1→1→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30→29→28→27→26→25→32→31→J1。

(三) 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1、观测仪器:DS05自动安平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或同等精度水准仪和设备。

2、首次观测时,应观测二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3、精密水准仪应符合相应技术参数,尤其是i角的检验,校正,i角不大于

4秒,在观测前要对仪器进行检定,保证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参数均能满足观测要求。

4、每次观测应尽量做到仪器、标尺、测站、线路、观测人员五固定。

5、为了提高观测精度,视线长度宜为20~30m,比一般精密水准测量所固定50m短,视线高度不宜地域0.3m。

6、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A.日出后与日落前30分钟内;

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1小时内;

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

D.气温突变时;

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7、测站要求

视线长度≤50米、前后视距差≤1.0米、前后视距累积差≤3.0米、视线高度(下丝读数)≥0.5米。

8、测站观测限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的差≤3.0毫米、基辅分划读数差≤0.4毫米、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差≤0.6毫米(说明:由于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严格,本次测量各项要求均按二等水准规范执行)。

当观测监测点时,必须是偶数站,往返测量的测站数均须为偶数站。

9、观测人员要了解工程现场既有建筑物和设施现状,了解观测对象的结构

特点,参与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埋设工作。这些有利于更好地确定观测顺序、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及异常情况的分析和处理。

10、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精度准确性,每次观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分析或核测,同时应及时向现场监理及业主代表汇报。

11、提供数据准确,分析合理的成果报告。

(四)位的埋设和施测要点

1、基准点应设在建筑物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作

为永久性基准点,并作醒目警示。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施工材料堆场、施工材料运输线路、水坑以及施工机械等,本次变形观测的基准点选在远离该建筑物50米外的坚固地方,经分析,该区域地基已属稳定。2、在每次观测前均应检核基准点的稳定性,发现高程变异超过允许精度立

即采取处理措施。如观测期间测区发生土体移动、地面或建筑物明显沉降等外界强烈因素时,亦应及时进行检验,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

3、按设计要求的沉降观测点位置,在建筑物底板及首层完成后进行埋设。

4、在观测期间对观测点要严加保护,发现变形、损坏或其它因素影响,要

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5、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震动影响的范

围内,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也不宜设站。

6、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建筑物变形、地面沉降及其它

有关异常情况。

7、施测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水准仪和标尺,发现异常应及时校正。

8、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五)施测方法

(1) 基准点联测:每次观测前均首先联测基准点,按照环形闭合网施测,计算闭合差,并按测站数计算各点改正数,以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2) 沉降观测:布设环形闭合网,尽量选用固定测站,逐点观测,计算环线闭合差并根据测站数进行平差,准确计算出各点的高程。同一观测点相邻两次观测间的高程差,即为该点本次观测的沉降量。

四、沉降观测应提交的资料

1、沉降观测(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2、沉降观测成果表;

3、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及基准点图;

4、沉降量(s)、地基荷载(p)、延续时间(t),即p-t-s三者的关系曲线图;

5、v-t-s(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6、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建筑变形测量及技术咨询合同

建筑变形测量及技术咨询合同 要点 甲方(受托方)委托乙方(测试方)承担建筑物沉降观测工作。乙方按技术测量标准开展测量工作并提供技术咨询,在工程竣工前向甲方提交观测成果,甲方向乙方支付测试费用。 建筑变形测量及技术咨询合同 甲方(委托方): 法定代表人: 乙方(测试方): 法定代表人: 上述各方经平等自愿协商,签订本合同以共同遵守。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3?地基基础及结构形式: 4.结构层数及建筑面 积: 1.签订本合同时一次性支付; 2.乙方提交变形(沉降)观测成果用于工程主体竣工验收时支付全部测试费; 3.签订合同后甲方即向乙方支付人民币(大写) (Y 元),乙方提交竣工观测报告时,甲方向乙方支付余款人民币(大 写) (¥元)。 4.上述价款中已包含所有税费,本合同所有费用甲方将支付到双方在本合同中明确约定的 对公账户,若账户有变更需要履行变更手续并经甲方认可后开始生效,因变更账号引起的任何纠纷均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乙方要求支付上述费用时应当同时提供按照甲方要求开具的 合法正式的增值税普通发票,否则甲方有权延期或拒绝支付费用并不承担任何责任。若乙方提供了违法违规发票则视为乙方违约,应承担本协议约定的违约责任,给甲方造成的其他一 切损失均应由乙方负责另行赔偿。 5.上述费用支付的前提条件为乙方完成相关合同内容,并达到付款节点后由乙方完善相关 手续,提交相关文件资料由甲方审核无误后按程序予以支付,若因非甲方原因导致未能付款 或延迟付款的,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六、合同双方的一般权利和义务 1.委托方工作: (1 )提供本工程的相关技术资料; (2)开工前作好水准点的交验; (3 )责成相关单位保护好测量标志,对测量标志的毁损负责,由于测量标志的损坏导致测量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4 )责成相关单位按章操作,确保乙方现场测量人员及设备安全; (5)做好施工现场的协调工作。 2.测试方工作: (1 )按技术标准开展测量工作并提供技术咨询; (2)在施测前完成变形(沉降)观测技术设计即测试方案; (3 )按现行规范及规程要求,根据工程进度定期进行观测并作好记录; (4 )对观测期间发生的沉降(变形)异常及时加测并通知委托方; (5)及时提交变形(沉降)观测成果,观测成果应在该工程竣工验收前提交。 七、违约责任 本合同一经签订,任何一方不得违约。如发生单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则按相应损失进 行赔偿。 八、争议处理 因本合同引起的争议,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未果,申请人民法院仲裁。 二、测试内容 本合同约定的测试内容为:建筑物沉降观测。 三、测试依据及方法 按照的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包括编制测试方案,埋设基准点、工作基点(必 要时)及观测点,实施现场观测,观测数据内业资料整理,提交变形(沉降)观测成果即检测报告。 四、测试时间及观测周期 1. 预计开始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 2. 预计结束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工程施工进度发生变化,则按施工进度调整。 3. 观测时间及周期要求:施工期间沉降观测。 五、测试费用及支付方式 测试费用:按建筑面积收费,_________ 元/m* 1 2 3,完成本合同约定的测试内容其测试费总额为人民币(大写)(Y 元)。

(完整word版)变形监测资料要点

变形监测完整版资料 1、变形监测定义 是指对被监测的对象或物体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内部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2、变形监测的目的 1)分析和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 2)验证设计参数 3)反馈设计施工质量 4)研究正常的变形规律和预报变形的方法 3、变形监测的意义 对于机械技术设备,则保证设备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为改善产品质量和新产品的设计提供技术数据;对于滑坡,通过监测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进一步研究引起滑坡的成因,预报大的滑坡灾害;通过对矿山由于矿藏开挖所引起的实际变形观测,可以采用控制开挖量和加固等方法,避免危险性变形的发生,同时可以改变变形预报模型;在地壳构造运动监测方面,主要是大地测量学的任务,但对于近期地壳垂直和水平运动以及断裂带的应力积聚等地球动力学现象、大型特种精密工程以及铁路工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变形监测的特点 1)周期性重复观测 2)精度要求高 3)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应用

4)监测网着重于研究电位的变化 5、为了最大限度地测量出建筑物的变形特征数据,减少测量仪器、外界条件等引起的系统性误差影响,每次观测时,测量的人员、仪器、作业条件等都应相对固定。例如,在进行沉降观测时,要求在规定的日期,按照设计线路和精度进行观测,水准网形原则上不准改变,测量仪器一般也不准更改,对于某些测量要求较高的情况,测站的位置也应基本固定。 6、建筑物变形的一般分类 在通常情况下,变形可分为静态变形和动态变形两大类。静态变形主要指变形体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形,这种变形一般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发觉。动态变形主要指变形体在外界荷载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这种变形的大小和速度与荷载密切相关,在通常情况下,荷载的作用将使变形即刻发生。 7、按变形特征分类 变形可分为变形体自身的形变和变形体的刚体位移。 1)自身变形,伸缩,错动,弯曲扭转。 2)钢体的位移,整体平移,转动,升降,倾斜。 8、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现场巡视;位移监测;渗流监测;应力监测等。 9、周边监测包括:滑坡监测、高边坡监测、渗流监测等。 10、变形监测的精度和周期如何确定,有何依据。 精度:1917年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第十三届会议上工程测量组提出: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数值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观测的

测绘报告

编号:GTCL170810 电力工程测绘报告 北蔚线线路工程25#杆塔沉降治理工程 (线路路径选址、测量)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一七年八月十日 地址: 编号: GTCL170810 电力工程测绘报告 北蔚线线路工程25#杆塔沉降治理工程 (线路路径选址、测量) 审核: 校核: 编写: 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一七年八月十日 地址: 电话: 目录

附图表: 1、测绘路径图------------------------------------------------------------ 2、坐标数据统计表-------------------------------------------------------- ●发送电子文件 《坐标数据》、《CAD路径及数据》、《谷歌地图数据》及《原始草图》(.jpg)

一、项目概况 为满足xxx工程项目设计用图需要,受甲方委托,我公司完成北蔚线线路工程25#杆塔沉降治理工程线路选址总长1.3km、电压等级为110kV的电力线路测绘工作。为统一技术要求,以保证成果质量,特编写本技术报告。 1、测区概况: 拟建xxxxx工程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境内。地形属中低山与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内有树林、田地等。场地地形总体起伏较大,交通不便。交叉跨越较多、跨道路较多,测量期间气温28℃。 2、水文气象: 蔚县地处恒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汇之处,属冀西北山间盆地,恒山余脉由晋入蔚,分南北两支环峙四周,壶流河横贯西东,形成了明显的南部深山、中部河川、北部丘陵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 蔚县属冀西北山间盆地。恒山余脉由晋入蔚,分南北两支环峙四周,壶流河横贯西东,县境内形成了明显的南部深山、中部河川、北部丘陵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境内小五台山北峰为河北第一峰。蔚县气候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旱区,年平均气温6.56℃,年平均降水量425mm,年均无霜期90~137天,年均日照2800~2950小时。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降雨量少,昼夜温差大。

高层建筑垂直度、标高测量规范

【引用】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全高测量记录 1.相关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2.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测量工作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各个阶段的基础性技术工作。施工测量工作的内容及其完成情况的准确程度,对工程能否顺利施工及其质量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国家颁布了系统的工程测量和施工验收规范、规程,以指导和规范工程测量技术工作。应高度的重视施工测量技术、测量管理。 3.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 (1)工程场地施工控制测量,主要包括建立建筑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2)建筑主轴线测量及定位放线。 (3)主体施工测量,包括轴线投测及高程传递。高层(超高层)建筑物主体施工测量中的主要问题是控制垂直度,即是须将基准轴线准确地向高层引测,要求各层相应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因此,控制轴线投测的竖向偏差,并使其偏差值不超过规范、规程允许的限值,是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中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4)建筑变形测量。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建筑物实体的沉降观测、倾斜观测、位移观测及裂缝观测等。 (5)施工偏差检测。各种结构构件及建筑设备,其就位、垂

直度、标高等状态,难免会因施工及环境等原因出现偏差。因此,施工规范、规程及质量验评标准都规定了要对结构施工偏差情况进行检查,并规定了允许偏差值。 4.关于高层建筑施工竖向(垂直度)控制的规定要求。从以上对建筑施工测量有关内容分类可看出,对于建筑物施工过程,其施工过程的竖向(垂直度)控制,也即轴线投测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轴线投测的准确度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对于超高层建筑物来讲尤其重要。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对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测量放线作业及其允许误差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第7.2.3条,规定了测量竖向垂直度时,必须根据建筑平面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若干竖向控制轴线,并应由初始控制线向上投测。对于轴线投测的误差,规定了层间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建筑全高垂直度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H/10000(H为建筑总高度),且对应于不同高度范围的建筑物,其总高轴线投测偏差有不同的规定。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按这些规定的要求对轴线投测误差进行控制,并详细记录。另外,对于特别重要的超高层建筑来说,为避免由于测量仪器、手段、人为原因或环境原因出现总高度轴线投测误差过大,除了在首层±0.00处测定建筑物基准轴线外,有必要视情况采用专业的、精确的仪器及手段将建筑物总高分为若干轴线投测控制段,分段投测、分段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

2. 监测点地布设 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地,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地,应沿围护墙地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监测点地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地中心处及代表性地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地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地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 锚(杆)索地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地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地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地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地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地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内力 支护桩桩身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地部位,监测点

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内力 支撑内力监测点地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地杆件上; 2.每道支撑地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地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3.钢支撑地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地1/3部位或支撑地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地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地1/3部位; 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地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2.0.8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地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地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 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地中部; 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地迎土面一侧. 2.0.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地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地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地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立柱竖向位移 立柱地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复杂处地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地10%,逆作法施工地基坑不宜少于20%,且不应少于5根.

土木工程专业施工实习任务书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高起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毕业实践任务书 一、毕业实践的目的 毕业实践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完成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毕业实践的目的是: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如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施工、工程预算等,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专业知识领域;了解建筑业企业的组织机构及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生产技能和优秀品质,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 二、组织形式 学生自行联系毕业实践单位,按照毕业实践任务书和指导教师要求完成毕业实践任务。 三、时间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毕业实践时间为四周。在毕业实践期间,学生应按照实践计划的内容进行实践,以工程师和项目经理助手的身份,在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加主要工种班组的作业实习和主要分部工程内、外业现场的施工管理实习。 四、实践内容 1. 熟悉拟建工程的建筑、结构施工图纸,真正领会设计意图。了解工程性质、规模、建筑结构特点和施工条件,了解不同工种的操作规范和规程。 2. 参与并了解工程开工前和施工中的各项准备工作,参与进场的原材料等的见证取样、二次复试等工作。 3. 参加主要工种班组作业,参与工程关键部位的技术复核工作。 4. 参与有关施工组织、生产技术、图纸会审等会议,并做好会议记录。了解现场技术交底和交工内业资料整理的主要要求。搜集有关技术资料,写好施工实习日记。 5. 学习现场施工方案的编制方法,并了解如何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 6. 学习现场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与控制。 7. 学习现场施工平面图的设计。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

变形监测方案

绿园污水处理厂 顶管施工基坑监测方案 编制: 审核: 审定: 二0一五年七月

目录 1.项目概述 (2) 1.1概况 (2) 1.2监测项目 (2) 2.第三方监测原则及技术规程 (2) 2.1监测原则及目的 (2) 2.2技术规程 (2) 3.监测实施程序 (3) 4.监测实施 (3) 4.1基坑围护结构顶部沉降监测 (3) 4.1.1水准控制网的设置 (3) 4.1.2监测点的埋设原则 (5) 4.1.3监测点的安设方法 (5) 4.1.4监测方法及精度控制 (6) 4.1.5沉降观测数据分析及成果表述 (7) 4.2基坑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7) 4.2.1水位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形式 (7) 4.2.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布设原则 (8) 4.2.3水平位移测点布置原则 (8) 4.2.4水平位移测点的埋设技术要求 (8) 4.2.5观测技术方法及精度控制 (9) 4.2.6观测数据分析及成果概述 (12) 4.3基坑自身监测频率 (13) 5报警的处理方法 (14) 5.1报警值的设定 (15) 5.2报警的处理办法 (15) 6实施组织计划 (14) 7本工程拟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表 (15) 8人员组织实施 (16)

.项目概述 1.1概况 受0000000厂委托,00000000承担绿园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基坑沉降变形观测工程,管道位于:东湖大街、滏阳路、朝阳大街、长安路、和平路、等路段,管线总长度约12263米,共计92个深基坑,我公司在基坑开挖至回填土完成期间,对基坑坡顶进行水平位移和沉降变形监测。 1.2监测项目 本方案监测项目有:基坑围护结构顶部沉降、水平位移监测。 2.第三方监测原则及技术规程 2.1监测原则及目的 在施工方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前提下,我方监测在对施工方监测进行校核的基础上,独立地进行监测。 我方遵照委托方提出的要求,在基坑施工期间对基坑支护进行高精度监测,并从岩土工程专业的角度对监测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向业主提供监测变形的情况,对异常情况及时提供建议,为施工安全和施工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2技术规程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20021-2001,2009版)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道路工程测量》任务书

任务书 一、项目题目 湖南城市学院南门公路勘测与施工放样 二、目的要求 团队成员在所给定的区域内独立地完成一条公路的外业勘测工作。 三、项目俯视图

四、主要工作内容 1、高程控制测量(2周) 2、平面控制测量(2周) 3、区域地形图测绘(3周) 4、公路中线详细测设(中平测设、公路横断面测设) (3周) 五、主要步骤和方法 (一)高程控制测量 1、沿线布置水准点; 2、按照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3、撰写高程控制测量报告。 (二)平面控制测量 1、沿线布置到导线点(可以与水准点重合); 2、完成图根导线测量。 3、撰写导线控制测量报告 (三)区域地形图测绘 1、测绘区域地形图。 (四)公路选线与定线 1、认真阅读地形图,查清路线带的地形、地物特征,并找出起点、终点以及中间控制点。 2、根据路线起点、终点以及中间控制点,在地形图上进行选线,通过比选,最终确定公路中线的位置。 3、在选定的公路上,测量交点坐标,交点间距、计算出偏角。 (五)公路中线测设 1、根据地形、地物和相关规范的要求确定平面线半径、计算出平曲线要素、公路里程等。 2、按照20米的间距在实地上或地形图上定出各个中桩的位置。 (六)公路中基平测设 1、测量各个中桩的地面高程,依此点绘纵断面地面线; 2、纵断面图设计。(比例:里程1:2000,高程1:200)。

(七)公路横断面测设 1、测量各个中桩的横断面; 2、绘制横断面地面线。 六、完成项目要求 1、要求综合系统自学基础课、专业课相关知识,依照部颁的有关设计规范,独立完成本项目的具体任务。 2、掌握公路的外业勘测内容及方法,掌握勘测过程中原始资料采集的内容和方法,基本掌握公路勘测的程序与方法。 3、要求能独立、认真地完成项目的内容。 4、所有提交的资料(包括文件和图表)要求按《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用电脑打印,必须是A3图幅,最后全部装订成一册。 5、项目文件必须做好封面(也要求用电脑打印),封面上有项目名称、姓名、专业、指导老师等内容。 七、主要参考资料 1.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10.交通运输部部颁其他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 注:要求以上的规范和标准为最新版本。

建筑物垂直度的规定及要求

建筑物垂直度的规定 1.相关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工程测量规范》。 2.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测量工作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各个阶段的基础性技术工作。施工测量工作的内容及其完成情况的准确程度,对工程能否顺利施工及其质量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国家颁布了系统的工程测量和施工验收规范、规程,以指导和规范工程测量技术工作。应高度的重视施工测量技术、测量管理。 3.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 (1)工程场地施工控制测量,主要包括建立建筑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2)建筑主轴线测量及定位放线。 (3)主体施工测量,包括轴线投测及高程传递。高层(超高层)建筑物主体施工测量中的主要问题是控制垂直度,即是须将基准轴线准确地向高层引测,要求各层相应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因此,控制轴线投测的竖向偏差,并使其偏差值不超过规范、规程允许的限值,是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中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4)建筑变形测量。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建筑物实体的沉降观测、倾斜观测、位移观测及裂缝观测等。 (5)施工偏差检测。各种结构构件及建筑设备,其就位、垂直度、标高等状态,难免会因施工及环境等原因出现偏差。因此,施工规范、规程及质量验评标准都规定了要对结构施工偏差情况进行检查,并规定了允许偏差值。 4.关于高层建筑施工竖向(垂直度)控制的规定要求。从以上对建筑施工测量有关内容分类可看出,对于建筑物施工过程,其施工过程的竖向(垂直度)控制,也即轴线投测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轴线投测的准确度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对于超高层建筑物来讲尤其重要。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对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测量放线作业及其允许误差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第7.2.3条,规定了测量竖向垂直度时,必须根据建筑平面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若干竖向控制轴线,并应由初始控制线向上投测。对于轴线投测的误差,规定了层间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建筑全高垂直度测

波堆水电站外部变形监测

波堆水电站外部变形监测 发表时间:2018-12-28T14:03:34.907Z 来源:《河南电力》2018年14期作者:刘和平王辉 [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对西藏波堆水电站大坝、坝左右岸及原DJ开挖料场水平位移变形、垂直位移沉降观测方案的确定及数据采集。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大坝水平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左右岸及原开挖料场变形、沉降监测。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225)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对西藏波堆水电站大坝、坝左右岸及原DJ开挖料场水平位移变形、垂直位移沉降观测方案的确定及数据采集。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大坝水平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左右岸及原开挖料场变形、沉降监测。 关键词:水平位移变形监测;垂直沉降监测;二等水准;交汇法;变形分析 1工程概况 波堆水电站属波得藏布流域规划四级梯级水电站中的第三级水电站,主要开发任务是发电。工程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倾多镇境内,波得藏布中下游河段(通多村附近),距离倾多镇12km,波密县43km。 波堆水电站为波得藏布四级梯级水电站开发中的第三级,为坝后引水式水电站。波堆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2453km2,年平均流量为132m3/s。水库正常蓄水位2788m,死水位2784m,水库总库容1087.52万m3,电站装机3台,单机容量3200kW,总装机容量为 9.6MW。工程由首部取水枢纽工程(包括沥青混凝土心墙土石坝、左岸洞式溢洪道和泄洪洞等主要建筑物)、引水发电隧洞和厂区枢纽工程(包括地面厂房、升压站和尾水等主要建筑物)组成。 工程总体布置是采用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碎石土坝挡水、左岸洞式溢洪道+泄洪洞(兼导流隧洞)、左岸发电引水洞引水和地面厂房。 大坝位于东经95°32′10″,北纬30°05′40″,为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土石坝,坝顶长147.7m,坝顶宽7.00m,最大坝高44.65m。 2外部变形监测布置及要求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一般规模大、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单纯依靠内观监测仪器监测建筑物的性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能正确、全面地了解、掌握工程的工作性态,分析和预测预报岩体及相邻建筑物的变化趋势,使用测量仪器与专用仪器对枢纽建筑物表面变形现象进行监测,通过监测确定在各种负载和外力作用下,水工建筑物的形状、大小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了解大坝及其附属建筑物的表面变化规律、为评定大坝运行安全提供基本的信息资料。 大坝外部变形监测是监测组成的主要内容,建立牢固、稳定、可靠的基准点是外部变形监测的首要任务。波堆水电站的基准网主要分为水平位移监测基准控制网、垂直位移监测基准控制网,主要任务是监测大坝、左右岸坡、下游厂房及DJ1原料场的位移和沉降。根据《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16的要求,对坝区网点的选择、监测精度和稳定性都做了勘察和研究。根据地形、地质和波堆水电站建筑物的特点,对网点的体系的构建、基准网点数量、位置通视、覆盖率等做了深入思考。 2.1布置 波堆水电站地处高原地区,坝址区域处于峡谷带,河床狭窄,右岸山体垂直高耸,两岸基本成V型的河谷。电站每年4-10月份雨量充沛,很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大坝属于沥青混凝土芯墙土石坝,蓄水后坝体变形、沉降的监测也尤为关键。波堆水电站的平面控制网基准点由业主提供的设计GPS基点引测,设计GPS点由三个水准高程点和两个平面坐标点组成。 波堆水电站平面控制网由四个网点构成,沿大坝左右两岸分布。平面监测网基准点选择通视良好、地基稳定且能长期保存的地方,测线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观测墩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可靠,不易变形,底部开挖至新鲜或微风化基岩上,并与基岩紧密结合,保证观测墩的稳固。观测墩顶部设置强制对中盘,强制对中盘调整水平,不平度小于4′。具体埋设和技术要求完全按照《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16的要求执行。布置网如下图1所示 图1 水平布置基准网图 沉降位移监测网的基准点设在了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打孔安装埋设了双金属标。打孔深度35m,孔底深度完全位于完整基岩面上,孔径不小于ф325 mm,确保双金属标的273фmm外保护管安装;孔斜不大于0.5°。标心铝管为铝锰合金管。使用橡胶环来固定标心管,标心管丝扣要防水,安装后钢标比铝标高出35~45mm。安装完成后在保护管与孔壁之间填入细砂,保证密实。孔口1m管外孔隙用水泥砂浆填注。 平面位移监测点全部设在了大坝坝顶下游,分别为点号005、006、007、008,坝体在填筑完成后,在回填料层深挖1.5m,浇筑基座,采用钢筋混凝土标墩是观测稳固连接。,具体埋设和观测技术要求按照设计图纸和《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的要求执行。 垂直位移变形网的测点共12个,分别安装埋设于浇筑的混凝土观测墩上,安装了测点保护罩进行了保护。测点主要沿左岸上坝路和下游道路布设,用来监测大坝、尾水厂房、升压站及周边附属建筑物的垂直位移沉降。

测量任务书

渠道工程测量任务书 测量任务包括渠道纵横断面测量、涵闸测量、道路带状地形图测量、大沟纵横断面测量以及桥梁、渡槽所在处沟渠横断面测量等。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 (一)渠道纵横断面测量 1、渠道纵断面测量 干支渠)沿渠底中心线方向进行纵断面测量,里程桩间距50m。 加桩位置:中心线上地形有显著起伏的地点;转弯圆曲线的起点、终点和必要的曲线桩;拟建或已建建筑物的位置;与其它河道、沟渠、闸、坝、桥、涵的交点;穿过铁路、公路、和乡村干道的交点;设计断面变化的过渡段两端。 纵断面图上应标注:(1)标尺、桩号、渠顶高程、渠底高程、地面高程;(2)渠首交上级渠道的桩号、渠底高程;(3)已建节制闸、分水闸应测出闸底、闸顶、闸前闸后水位高程,闸孔径(高×宽)和孔数;(4)已建桥(或渡槽)应测出桥顶、桥底高程;桥面(路面)宽度和其跨度;渡槽槽身尺寸(高×宽)和跨度;(5)已建涵洞或倒虹吸应测出其跨度、洞口尺寸(高×宽)和顶、底高程;(6)渠道拐角、拐点及其配套建筑物的中点坐标和桩号;(7)与河沟、排渠、道路和上下级渠道的交角;(8)穿过公路时应测出路面高程;同时应测出道路宽度;(9)渠道末端坐标,及其所灌溉的农田地面控制高程。 2、渠道横断面测量 干支渠进行横断面测量,测量间距50m,横断面测量宽度为渠道两侧不小于25m(渠、路、沟应全部包括在内)。在拟建或已建桥梁或渡槽处加测横断面。 (二)灌溉站地形图测量 每座泵站的1:500地形图:以老站址为基准,以站进水出方向为轴线,轴线方向测量范围:以站址对岸大沟沟口为起点,向站址一侧测量长度不少于200m;站轴线两侧测量宽度均不少于100m。以上测量范围要覆盖站址处的老站站房、出水池、沟、渠、渠首分水闸等构筑物。测量图中应反映测量范围内的原有地形地貌和所有构筑物,并注明地面高程和构筑物的范围、尺寸及顶、底高程等。 1、纵断面图:竖向比例1:100,横向比例1:5000。 2、横断面图:竖向比例1:100,横向比例1:500。每隔50m测一横断面,遇有建筑

变形监测总结(20200528080747)

第一章 变形的概念:指变形体(根据变形监测区域大小,可将变形监测对象分为三大类: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工程与局部性的,本文统称其为变形体)在各种致变因素 的作用下,其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中的变化。 变形观测的概念:指为了解变形量大小,通过定期测量观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变 化量,从历次观测结果比较了解变形随时间与空间的发展情况。这个过程即是变形观测。 产生变形原因:1.自然原因:地震、板块运动、日照、风震 2.人为的原因:(1)地下水的过量抽采(2)地下矿物的开采(3)建筑物的荷载(4)其它因素 变形的危害与控制:变形的危害:1)地面建(构)筑物裂缝、倒塌;2)交通、通讯设施损害管线损害;3)港口设施失效4)桥墩下沉,净空减小,水上交通 受阻5)滨海城市海水侵蚀 6)诱发地震 控制:(1)控制地下水开采;(2)进行地下水回灌,保持地下水位;(3)加固建筑物进行等。 变形观测的目的:确保工程安全运营进行变形分析,建立预报变形的理论和方法 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裂缝观测、倾斜观测、挠度监 测、滑坡监测等 变形观测的意义:实用上:检查各种工程建筑物及其基础的稳定性,及时掌握变形情况,为安全性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科研上:更好地理解变形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和地 壳运动假说,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变形观测的主要技术方法: 1.常规测量方法 2.GPS的应用3.摄影测量方法 4.特殊测量手段法 5.综合各种技术方法。 变形观测的特点:1.精度要求高 2.重复观测3.数据处理要求高 4.多学科的配合5.责任重大 变形的分类:一般情况,变形可分为静态变形和动态变形两大类。 静态变形主要指变形体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形,这种变形一般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发觉。 动态变形主要指变形体在外界荷载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这种变形的大小和速度与荷载密切相关,在通常情况下,荷载的作用将使变形即刻发生。 根据变形体的变形特征,变形可分为变形体自身的形变和变形体的刚体位移。 变形体自身形变包括:伸缩、错动、弯曲和扭转四种变形; 刚体位移包含整体平移、整体转动、整体升降和整体倾斜四种变形。 变形观测的精度与观测周期:制定变形监测精度取决于监测目的、允许变形的大小、仪器和方法所能达到的精度。 一般而言,实用目的观测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科研目的观测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20~1/100 变形观测的周期:观测周期的概念:相邻两次变形观测的间隔时间 观测周期的确定 基本原则:根据建(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 及施工过程等因素综合考虑。 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建筑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

建筑物变形测量规范

建筑物变形测量规范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 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2

2、监测点的布设 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 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力

支护桩桩身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力 支撑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每道支撑的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 4、每个监测点截面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2.0.8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 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 2.0.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立柱竖向位移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

测量任务书

***工程测量任务书 一、工程名称: 二、工程位置: 三、承担单位: 四、测量任务书 1、作业依据 (1)《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197-97); (2)《测绘技术设计规定》(ZBA75001-89);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4)《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GB17942-2000); (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DJ9-85); (6)《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ZBA76002-87); (7)《测绘新产品质量评定标准》(ZBAA75003-89); (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9)《全球定位系统(GBS)测量规范》(CH2001-92); (10)《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1001-91)。 2、要求、任务及工作量 (1)任务:桥址附近地形图、桥址处横断面测量图。 (2)平面控制:坐标采用北京五四坐标系。 (3)高程控制:采用四等水准作为测区的高程控制,为保证成果的准确性,水准线路应从国家三等或三等以上的水准点接测。布网方式应采取附合线路,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具体测量要求: ①地形测量:地形图测量应准确测出河段堤防堤脚线、堤顶道路;河道边线两侧各300m范围内现有路、沟、河、塘等地形;桥址上下游150m内,各种建筑物杆线及其它地面附属物的具体位置及数量。测图比例尺为1:2000。 ②横断面测量:沿桥梁中心线进行测量,遇特殊断面加测。河道横断面测量范围为河道中心线两侧各350m。横断面图的比例为:纵1:100;横1:1000。遇有桥梁、河道转弯处、共界断面及较狭窄等较特殊地形,断面适当加密,并测出水面高程及淤泥深度。 五、要求完成日期:测量成果于***年***月***日提供,提供书面勘测报告和电子文件。 六、附件和附图: 图-1 1:2000地形图、 图-2桥址处河道横断面图、 七、备注:1)。 2) 八、审核意见: 审核:日期: 编制:日期:

最新变形监测复习资料

变形监测复习资料

变形监测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 1.变形监测的意义、内容与目的 基本概念: 变形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它是指变形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其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空域中的变化 变形监测就是利用测量与专用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监视观测的工作 变形体的范畴:全球性变形研究(空间大地测量)、区域性变形研究(GPS)、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研究(地面常规测量技术、地面摄影测量技术、特殊和专用的测量手段、以及以GPS为主的空间定位技术) 外部变形观测:对于混凝土坝,以混凝土重力坝为例,由于水压力、外界温度变化、坝体自重等因素的作用,其主要观测项目主要为垂直位移、水平位移以及伸缩缝的观测,这些内容通常称为外部变形观测。 内部观测:为了了解混凝土坝结构内部的情况,还应对混凝土应力、钢筋应力、温度等进行观测,这些内容通常称为内部观测。 水平位移观测:主要包括在同一高程面上不同点位在垂直于建筑物轴线方向的水平位移,在同一铅垂线上的不同高程面上的水平位移,及任意点在任意方向上水平位移。 1)变形监测的内容 变形监测的内容

1)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主要包括基础的沉陷观测与建筑物本身的变形观测 2)水工建筑物:对于土坝,其观测项目主要为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透以及裂缝观测。 3)地面沉降:对于建立在江河下游冲积层上的城市,由于工业用水需要大量地吸取地下水,而影响地下土层的结构,将使地面发生沉降现象。对于地下采矿地区,由于在地下大量的采掘,也会使地表发生沉降现象 2)变形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变形监测的目的和意义:具有实用上的意义,主要是掌握各种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为安全性诊断提供必要信息,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措施;具有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更好地理解变形的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和地壳运动的假说,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2.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1)变形信息获取方法的选择决定因素 变形体的特征、变形监测的目的、变形大小和变形速度等因素。 2)地表变形监测方法 常规地面测量方法(测量机器人)、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光机电的组合(光纤传感器测量系统),GNSS 3)Gps周期性变形监测和连续性变形监测GPS用于变形监测的作业方式可划分为周期性和连续性两种模式 周期性变形监测与传统的变形监测网没多大区别,以静态相对定位为主,一般采用事后处理模式 连续性变形监测指的是采用固定监测仪器进行长时间的数据采集,获得变形数据序列。可采用静态相对定位和动态相对定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