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澳洲西田集团商业地产发展模式的借鉴

澳洲西田集团商业地产发展模式的借鉴

澳洲西田集团商业地产发展模式的借鉴
澳洲西田集团商业地产发展模式的借鉴

澳洲西田(Westfield)发展模式的借鉴

西田集团(Westfield Group)是一家购物中心开发、建造和运营高度垂直整合的国际商业地产集团。业务主要有地产开发、设计、施工、基金资产管理、物业管理、出租及市场营销等。

一、西田集团概述

当众多房地产公司正在考虑迈向全球时,西田集团已经实现了全球化而且成为当今最著名的专业全球商业地产零售公司。

2005年6月,西田市值超过230亿美元,经营和管理超过500亿澳元的资产,在2005年《商业周刊》上的排名从上一年的458位攀升到285位,企业扩张速度惊人。

目前,西田集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上市零售商业物业集团,总部位于悉尼,是澳洲证交所第八大上市公司,经过内部垂直整合的西田集团在全球拥有和运作129个地区性的购物中心,包括21200个零售店和1.11亿平方英尺(1032.3万平方米)的面积;全球拥有4000名员工,已经进入的国家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英国。

二、西田集团的运作模式的主要特点

西田取得巨大成就,其独特的商业运作模式是主要原因。

总体来说,西田模式就是运用其强有力的全球集资能力,在发达国家购买区位优势明显,盈利能力好但未被充分利用的购物中心,通过改造和调整,结合“西田”的品牌,赋予其新的生命,提升其物业价值与盈利能力,以获取租金与资本增值的长期回报。

西田集团在不断的扩张中,逐渐形成了几个核心区域,现在正在巩固其区域品牌地位,并不断放射状对外扩张。

西田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超的全球财务与运营能力

通过财务管理结构的数次调整,分拆与合并,西田集团实现了融资能力与核心业务的结合,从而保障了其商业地产持续的扩张能力。

西田的业务目前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虽然商业政策和财税政策各不相同,但通过集团化的整合与调整,西田还是达到了最有配置。这主要体现在:

?可以灵活地调动集团内资金用于有全球前景的项目;

?增加了财务灵活性,可以在不同市场获取成本最低的债务;

?由于收入来源分散于不同国家,降低了整体风险,使其获得了更高的债务评级,从而降低了将来发债的利率;

?还可以减少总体的支出,通过内部整合,可以节省大量的开支和税务支出。

2、高超的商业地产运作和经营管理能力

西田集团要实现盈利,就需要比购买来的商业具有更高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样才有能实现资产的增值。

西田正是运用其强大的纵深专业化运作能力和商业经营管理优势,首先确定一个商业中心的品牌知名度,进而利用积聚效应,在一个地区购买和经营多家购物中心,形成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再对外渗透,建立起区域性的品牌强势,最后实现全区域物业的高出租率。

西田的购物中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租出率在99.5%以上,在英国的租出率在99%以上,在美国的租出率也有95%。

西田以集聚方式进入市场,再赋予“西田 (Westfield)”品牌建立统一标识,使营销费用更有效,极大提高了西田的市场和管理效率,而集聚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穿透力。西田的集聚效应与品牌互补战略,建立了高度的客户忠诚度和强大的社区识别性,获取了品牌溢价,大大提升了西田的竞争优势。从1966年Westfield Burwood购物中心落成开始,西田的购物中心都采用西田(Westfield)来命名,并把这一品牌战略贯彻至今。

3、高度的专业化与再开发策略

西田集团同样经历了多元化与专业化的过程。

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田刚成立时,除了从事零售商业物业,还从事住宅和汽车旅馆业。随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西田逐渐认识到了多元化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比主业高的收益和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在80年代末,西田逐渐完成了辅业的剥离,回复到仅仅从事购物中心开发与经营中来,自此再没有偏离这个最擅长的行业。

西田商业地产再开发策略,是指仅购买现成的已经运营的购物中心进行改造与改良,而不是购买土地进行商业地产的开发。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项目选址的风险,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原先购物中心的客流,以及减少用于建设新商业地产需要的中间环节费用与时间。

西田选择购买的购物中心要求严格,一般是盈利水平较高的商业,其收益率都在8%左右。以美国为例,2005年以1.08亿美元在芝加哥购入的Chicago Ridge,其年收益率为8%;以0.69亿美元增持在洛杉矶的Westfield Valencia的权益,使持有权益达到50%,收益率为8.1%;以1.43亿美元购入纽约的Sunrise Mall,

收益率为7.9%。

西田商业地产的再开发,通过对该商业体的重新评价与定位,选择扩建和提高利用效率的区域进行改造,这就使得购物中心具有了新的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西田还有计划地对所有商业地产进行定期地扩建与翻新,不断提高其利用效率。

西田的财报显示,其现金收入增量来自于两方面,即旗下物业的租金增长和改建后新增面积的租金收入。而西田的资产增值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目前物业的租金收入、对已有物业的再开发、购入新物业和原有物业的重估升值,其中重估升值计入损益。西田最多不超过3年就会请独立第三方对物业进行价值重估,估值采取的是未来现金流折现法,因此再开发带来的长期收益可以体现在财务报表中。

4、持续创新和知识共享与转移能力

同其他行业一样,商业的发展也是需要不断创新的,而同业先进的经验可以被复制、分享,用于其他地区的商业运营。西田正是运用其这一能力,不断改变区域性购物中心的特性,使其更适应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进而不断巩固其商业地产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西田通过在一个购物中心内提供最广泛的产品与服务,率先采用新型的零售商组合,从而使该行业焕然一新。西田主要的创新有:

?将购物中心构筑成为人们文化交流和社会交际的中心;

?充分利用垂直商业空间,提高市中心商业空间利用效率;

?构建集传统零售和其它非百货商店元素为一体的中心;

?构建集高端零售品牌和经济性购物店于一体的混合营销方法;

?借鉴沃尔玛独特的设计,在购物中心采用最后统一结账的方式等。

西田的另一经验是通过知识共享达到业务增值。西田在全球运营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把某个细分市场上获取的信息和经验,供其它特定市场借鉴,从而加强整个公司的实力。如西田将其在澳大利亚信托复制到美国,将美国的理念、经验移植回澳大利亚,经改良后再转移至美、英、新西兰等。

三、西田模式的可借鉴之处

对于西田集团的成功,我们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不少的情况还不适合在中国国内的发展形势,因此,需要做一些合理的取舍。

1、资本运作的能力

可以说,西田集团运作模式是西方式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和投资商是市场主导者,而开发、建筑、销售以及其他服务都是围绕资本在进行运作的。

而进入国内发展的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包括莱蒙集团,目前的运作方式基本为香港模式,其融资方式以银行借贷为主,辅以少量的信贷、定向融资、上市再融资等方式,相对融资渠道单一。另外,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建设不完善,房地产行业可供利用的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都很少,这也是限制集团融资与运作模式的选择。

另一方面,虽然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REIT的出现,但其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立法和相应的税收政策出台,这都限制了房地产信托的发展。另外,由于中国产业基金禁止上市,所以REIT目前也无法在股市上进行公募,只能以私募的方式进行,缩小了融资渠道,减少了流动性,这限制了REIT的收益。

对国内的投资者来说,REIT还算是一个新产品,没有被很好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房地产信托的认同度,还远达不到国外的水平。

因此,莱蒙集团未来运作如果仅依靠目前的融资渠道,将不能满足如西田集团的发展速度,而商业地产的扩张如果不能形成规模,其品牌树立与扩张,将会非常的缓慢,其盈利能力将大打折扣。

如果依靠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方式来运作,则需要建设自己的资金链条,稳定的投资者合作关系,以及符合中国国情的REITs商业模式。这可能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时期。

2、高超的商业地产运作和经营管理能力

商业的经营与掌控能力,这是任何经营商业地产的开发企业都必须具有的能力,因此,莱蒙集团需要大力的建设与培养,因为这关系到企业未来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商业地产主业的发展成败。

具体来说,集团需要建立自己的商业运营团队和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树立与巩固统一标识的集团商业品牌,在不断积累中选择适当时机对外拓展。

3、高度的专业化与再开发策略

专业化与多元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有成功也有失败,这需要结合集团自身资源整合能力和发展意愿来确定。

从目前阶段国内房地产业发展情况及未来中短期走势来看,国内地产开发企业还是以有限多元化的居多,即沿着房地产业链实现多元化拓展,主要涉及金融、建筑、物业管理、酒店、商业管理等行业,从对项目的选择,大多仍将以住宅为主,辅以写字楼和商业。

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逐渐完善,也有不少的企业开始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如万科地产只专注于住宅开发,荣超地产专注于写字楼等,但其要实现完全的专业化,还有待时日。

对莱蒙集团来说,如果要做到如西田一样的高度专业化纵深发展,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这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相信,随着集团在国内业务的逐渐展

开,主业的逐渐清晰与确定,人才、经验、能力积累到位,到时要实现高度地商业地产纵深专业化,也是可行的。

另一方面,国内购物中心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市场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积累。因此,现阶段采用西田模式进行收购兼并式发展,一方面可供选择的对象不多,另一方面,市场对大型商业的承受能力有限,同一区域也较难产生积聚效应。

从成本角度看,收购一家成熟而盈利能力较好的商业中心,可能需要较为大量的资金,但资金占用时间短;而选择土地进行开发,则大多需要经历拆迁、重建、招商、发展这几个阶段,资金占用的时间较长,产生效益较慢。

从风险角度看,收购的风险较低,而自主开发因为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建设到成长期,期间的政策、经济形势等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其风险相对较高,对市场的判断也需要更为准确和具有前瞻性。

与风险相对应的,就是两者管理上的难度了。收购方式发展,由于风险较小,商业成熟度高,管理就相对容易一些,其主要核心点是创造比原先商家更高的盈利能力;而对于自主开发而言,因为需要全程管理和监控,因此难度较高,其核心点是项目的市场定位以及招商,目的是营造商业氛围,让项目成功地产生效益。

4、持续创新和知识共享与转移能力

创新和知识的转化,都是企业发展长期的动力,这是任何行业、任何企业都必须坚持的,这对我们集团也是一样。

随着莱蒙集团业务的不断拓展,将来会涉及到国内诸多的地区、行业、企业和业务,这些行业、企业的成功之处都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创新,就能形成独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结】

西田集团经历了4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运作模式,使其成为了全球最为成功的零售商业地产商。

西田集团的经验有些可以借鉴,但其运作模式在短期内可能无法在国内进行复制。作为将来中国最大的专业商业地产开发商,西田集团的今天可能就是莱蒙的将来,因此,现阶段,我们需要学习的要点主要是其商业地产运作和对商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消化知识的能力,这对于集团打好基础,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房地产各阶段发展史(非常详细)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 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1年,在深圳、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试点,在此之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是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 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市场经济之后变化很大,其中房地产开发相当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于是他吹响了中国发地产开发号角,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是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形成了严重泡沫。于是下令停止银行贷款。政府开始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呆坏账。 1993年底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落实,经济过热势头放缓,处在通货紧缩通道中,亚洲金融(行情,资讯,评论)危机爆发,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8至2003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8 里程碑 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倡导贷款买房。 7月3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被确定为基本方向。

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及法律风险防范

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及法律风险防范

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及法律风险防范[摘要]商业地产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业地产宛若雨后春笋得到迅猛发展。近几年,受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对住宅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住宅开发商也纷纷转型进入商业地产领域,以期在商业地产市场分得一杯羹。本文首先从商业地产的概念入手,结合现实中的实际案例具体阐述商业地产运营的常用模式,并着重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商业地产运营中需要防范的法律风险以及相应措施。 [关键词]商业地产运营模式法律风险防范 一、商业地产之概念界定 对于商业地产的定义,鉴于商业联合会正在修订相关术语和标准外,业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权威的说法或定义。通常认为商业地产是以商业用途为目的的地产,具体包含商业和地产两个概念,其显著特征表现为同时具有开发权益、所有权益、经营权益、管

理权益。与传统的住宅地产不同,商业地产又具有商业经营性特点,主要用于办公、住宿、餐饮、休闲、健身、娱乐、批发、零售等商业用途的房地产,表现形式多主要包括购物中心、超市、大卖场、商业街、主题商场、专业市场、工厂直销店、酒店旅馆(旅游地产)、娱乐类商业地产(如电影院〉、写字楼和住宅的底层商铺等。 二、商业地产的主要经营模式 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就是商业地产项目在建造之初或建造之后,拥有商业地产所有权者采取的出租或出售商业地产项目的模式,结合国内相关研究,可将商业地产的主要经营模式分为纯出售模式、只租不售模式、租售结合模式、不售不租模式。①1.纯出售模式 该模式下,地产开发商出售商业地产产权开发商只销售、出让产权,销售完成之后开发商不再对商业地产项目进行干预。纯出售模式是以前及现在商业地产运营普遍釆用的模式。典型代表是SOHO中国早期采取的“开发-销售”的散售模式。其通过先开发商业物业,然后再散售给中小投资者和经营者,通过销售获取快速的资金回笼和开发价值。 但因最后的业绩不佳,2013年,潘石屹宣布SOHO中国转型:不再做散售改为出租,SOHO中国计划从“开发-销售”的商业模式转型为“开发-自持”的商业模式。② 2.只租不售模式 这种模式指地产开发商不出售商业地产中的商铺产权,而是将商业地产项目出租给经营者经营。只租不售模式又可以分为整体出租、零散出租或是分层分片出租等的形式。 3.租售结合模式 此种模式下,地产开发商将商业地产项目一部分用于出租,一部分用于出售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下,开发商一般是将物业的大部分出租给主力店,然后再销售剩余零散的 ①董金社:《商业地产:策划与投资运营》,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7页。 ②谈琴:《我国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

商业地产管理运营模式

商业地产管理运营模式 一、商业地产成功的因素及要求 1、功能:最一般的功能是作为商品流通的基础设施,承担商品的流通展示功能,对人而言就是满足人们的购物需求。同时商业地产还可以承载餐饮功能、娱乐功能、休闲功能、商务功能等其他功能; 2、地段:商业地产对地段的要求更高。 3、客户:商业地产的客户包括经营商户、商铺投资者和目标消费者三类人群。商业地产的客户群复杂性要远甚于住宅的。 4、资金要求:大型商业地产项目需要一次性投资建成才能形成浓厚的商业气氛,沉淀资金较多,并且大多采用只租不售模式,持有商业物业经营必须有长线的充足的资金支持。 5、物业要求:商业地产而言,对物业的层高、柱距、荷载、电梯等都有很细致的要求,任何一点的差池都有可能影响商业地产项目的生存。 6、销售模式:商业地产的客户则包项目多以投资回报率、回报周期为营销重点,商业的销售则形式多样,一般而言分为四种模式,直接销售模式、带租约模式、返租式销售、整体销售模式。而且每种销售模式还可以继续细分,复杂程度更高。 7、专业性:商业地产除了要遵循住宅地产所遵循的建筑规范和消防规范外,还要遵循第三种规范即商业规范;商业专业性的要求极高;商业地产的销售只是经营的开始,还需要招商、开业和经营管理。 8、投资回报形式:销售只能获取短期的资金回笼或者解决开发商后续开发的资金问题,而经营收益和物业升值才是商业地产投资回报的最主要形式。 二、商业地产的价值链

现阶段国内商业地产开发运作的主流模式:开发商就是投资者甚至商业运营方,一个主体双重甚至三重角色,且物业大多是分割产权销售(全部或局部),在此模式下,开发商也是投资商,排在运营链的最前面,而小业主也是投资者,排在开发商之后。但未来商业地产开发运作更多会依托基金的进入或实现证券化,有独立的投资主体。 三、租售模式 模式一:只售不租 特点描述:只售不租的模式即是开发商只销售、出让产权,销售完成之后基本上就不再进行干预,仅由物业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的统一维护管理,这是旧有商业地产开发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 优势分析:开发商可以快速回收投资,进而实现短期套现,减轻资金压力,并且无需承担后期经营的压力和风险,同时投资者也具备完全的经营自主权。 劣势分析:由于产权被分割出售后,经营权迅速分散,经营权迅速分散,开发商无法进行统一的招商和统一的经营管理,导致业种业态组合混乱,呈现一种无序状态,导致最终经营不善等后果,商铺的价值也大大缩水。因此,该模式下客户对未来的商业的价值预期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不利于销售的顺利进展,最终可能导致整体商业地产开发的失败。 匹配项目:只售不租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一般局限于商业的大宗销售或少量的社区街铺,对于大卖场散铺销售和大型商业街销售,采取只售不租往往引起经营管理失控。 模式二:只租不售 特点描述:这种模式由开发商自己进行市场培育,营造商业氛围,并承担经营风险,通过持续有效的经营管理提升商业价值。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租赁模式又可分为整体出租、分层或分片出租、零散出租等形式。优势分析:如果经营得好的话,有利于打造项目的品牌价值,提升项目的竞争力,使整个物业能长期稳定地成为一个品牌,开发商由此享受物业升值所带来的持续稳定租金收益。 劣势分析:只租不售的开发模式对于发展商的资金实力要求非常高,资金压力较大,同时面临经营风险;缺乏商业经营能力的发展商采取只租不售模式,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境况:如果将物业大宗租赁给大商家,虽然经营收益稳定,经营风险降低,但是随着商战的升级,大商家所支付的租金回报较低;如果采取散租模式,虽然能提高预期的租金收益,但由于自身经营能力弱,往往导致商场经营失败。 匹配项目:目前的商业地产只租不售的模式更多地体现在购物中心的开发上,在购物中心遭遇“一卖就

房地产区域开发与运营的三种模式

房地产区域开发与运营的三种模式 前言: 大多数人理解的“就地产看地产”,实际上地产行业最缺乏对产业的理解。产业是一门学科,房地产从属于产业之一。实际上,人们看待一个区域时,是在地产这个产业范围内进行思考,地产范畴内有交易和买卖两种形式。以土地为例,当要解决2平方公里的土地问题时,单靠交易的方式就容易出现“鬼城”、“空城”等现象。 这类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其本身规模靠单一的房地产买卖的简单模式已经无法驱动。由此延伸了一种概念,如果要对2平方公里以上规模尺度的土地进行区域开发,就需要伴随对其他产业的思考与探索。产业、人、建筑三位一体,息息相关。人凭借产业,与他人及建筑发生联系。不同的人对尺度的把握不同,对于规划需要设立一个尺度,对于区域开发应该界定一个尺度,不至于因为人的关系影响了规划及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一种整体开发,正如埃及人造船问题中小船和大船的关系,把一个大型的项目切成小项目,把这些大问题以大化小,把它简单化。比如,开始就解决30平方公里的问题很无序,那就将30平方公里化为6个5平方公里来思考,其间只需把握6个5平方公里之间的关系,理顺之后再考虑30平方公里的问题,会简单很多。 此外,我们所谓的“创新”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我们只存在重组原来的结构,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到解构主义,强调对于传统的颠覆,并在这种基础上进行创造和整合,而当下IPHONE便是一款具有浓郁的充满解构主义色彩的技术革新之作。它的出现为“创新”做了新的阐释。 我们对于区域运营的模式其实一直在进行思考和整合,这些整合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于地产区域运营模式的一种解构,一种深入浅出的探讨。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主要三种区域运营的模式。 一、“用卖房子的方法卖地”的区域运营模式 新江湾模式,尺度在2到5平方公里,对产业依托性较弱,如果土地靠近城市的距离近,城市化波及到土地时,其对产业的依托性更弱。针对这种模式不应将其复杂化,可以采取用卖房子的方法来卖地,就能简便很多。这是一种简单的原理,新江湾模式需要样板统计,从而需要配套销售,立即辅助配套产品,从而发掘其未来发展趋势,将土地未来的规划展现给开发商。此种模式适合于未来城市化可以波及到的,对产业依托性比较弱的土地,这种模式的衍生形式之一就是一二级联动。 当一家企业去做一个区域开发,这个区域如果在其看来短期内无法实现城市化,那么单枪匹马是很有挑战性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该企业寻求合作伙伴,项目整体就能做起来了。当然,一级开发,整体开发,区域开发,带来的收益颇微,风险也较高,技术环节存在各种问题,毕竟土地方面的收入是一个盲点。通过合作为一个区域造势来做二级开发,即用卖房子的方法卖地,便能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当一个企业用卖房子的方法卖地,吸引一些地产商来购买土地,同时自行开发,这时候地厂商就是整个地产开发环节中的一个入口,可以做到自行开发、自行销售,也就是用卖房子的方法卖地的成功之处。目前的房地产,包括土地开发区域,其开发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即笔者一直提到的“用卖房子的方法卖地”这种方式仅适用于短期内,比如三到五年内城市化可以波及到的土地,特点在于其投入是可控并循序渐进的,通过众人来加速整个区域的开发速度。

(整理)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发布时间:2009-01-08 文章来源:投稿文章作者:Ranbo 一、中国地产发展30年回顾 从1978年的土地相关法规的调整算起,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风雨历程,但是,即便如此,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仍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以政策为主导的政府市场。 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逐渐处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之中,中央与各地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以及各级市场在不断博弈中发展和成熟。 1、房地产发展的四个阶段 1978~1991年的理论突破与起步阶段 土地法、规划法的制定与实施,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深圳(罗湖区)房地产开发经验的示范作用,开始逐渐向全国推广。 1991~1995年非理性炒作与调整阶段 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中国南方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的高潮,其中炒作最为严重的包括海南、大亚湾、北海等地,而随后急速的“硬着陆”,使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随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迷期。 1995~2003年相对稳定的协调发展阶段 整体说来,这一阶段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得最好得一个时期,整体表现稳健,市场价格与销售量平稳增长,各地市场全面稳步地成长,中国得房地产业进入一个稳步上升的通道。 1995年,在经历了之前的炒作与调控之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处在一个萎缩的状态。随着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需要全面启动商品房市场以完成分房制度的转化。处在改革前沿的深圳市,随即推出一系列的措施,以刺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蓝印户口制度,之后这一政策在上海、大连等地得到推广。 2000年初,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终止,货币化分房方案全面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并稳步发展,这同时也直接刺激了商品房市场的发展。 2003~2007年,调控、反调控与总体反思阶段 2003年中后期,国内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过热的现象,政府为了稳定市场发展,开始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而2005~2006年则是政策出台最为密集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政府先后出台了10多项政策措施,从土地、信贷、经济适用房、房价、产品结构,以及外资管理等多方面,来全面反思国内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因此,当诸多的政策落到实处之后,常常不是被夸大,就是被缩小。 2006~2007年,热钱、炒作、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房价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政府随即开始不断紧缩信贷,以期为“高热”的楼市降温。 2007年~2010年,房地产行业全面调整的阶段 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信贷紧缩政策的影响逐渐显露,不断升温的房价开始快速回落,伴随这一回落的还有商品房的成交量。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的全面衰退迹象逐渐明显,国内经济也受到较大的影响,在持续紧缩的信贷政策下,房地产行业发展减速明显,行业内调整的深度与广度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强,整个行业伴随经济调整进入新一轮的全面调整期。

商业地产运营的几种模式

商业地产运营的几种模式 1.运营参与者 商业地产资产运营以开发商和资产所有者为龙头,主要参与方有物业管理者和资产运营者。前者为商业环境营造提供基础性工作,后者负责招引商家、出租和销售房屋。两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商业地产资产运营应该从项目立项时开始,贯穿房屋的整个生命周期,根据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物业制定合适的方式。 2.运营模式 (1)订单是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意思事先确定商业物业的使用者(租赁经营者),一般是商业集团公司或者连锁经营企业,由后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规划设计要求,开发商则优先满足,然后开发商建设推广,除租赁给商业主力店的部分外,其余物业对外销售,销售收入用于补充开发建设资金。 (2)资产改良与重定位模式 某些物业因周边环境变化导致外观形象和内在环境不协调。例如,由于道路拓宽、周边房屋拆迁和环境质量改善,物业所在区域变成中心区,建筑成了城市形象标志。若物业外观仍保持原貌,不但政府要干预,而且物业价值也被严重低估。最佳解决措施是对物业进行重定位和改造。例如,物业原是普通办公楼,应提高定位档次,向中高端客户靠拢,据此重新设计、改造,全面改善物业质量,提高租金。这类物业被有些资产运营商称为价值被低估的物业,只要增少许投资,价值就能得到极大提升。 (3)资产功能重定位模式 功能重新定位是一新的功能用途替代原来的功能。新功能把物业潜在的价值发掘出来,原来的丑小鸭摇身一变成为白天鹅,价值倍增。 功能重新定位的主要原因是商业物业寿命周期长,在其生命周期内,因环境变化、消费时尚变迁、物业相邻关系变化等原因,物业的原始功能也要随之变化才能符合价值变化规律,不应从一而终。例如,沿街商铺最初功能是卖杂货和日用品,当马路拓宽,对面建起高楼大厦,商铺功能可能变成高级时装店或者快餐店。因为这种改变能够提高房屋的租金。目前,资产重新定位模式比较成功的例子有: (1)上海新天地模式:把处在旧城中心的石窟门建筑(居住功能)改造成商业街(商业功能),物业价值得到极大提升。实践中,住宅功能转变为商业或者办公用途都能是价值提升。

我国房地产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我国居民的住房一直是按福利分房的政策来解决。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按照分配住房的时间、数量和地点考虑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 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设想,指出改革的方向是住房商品化。首先改革围绕“三三”制补给出售新建住房政策进行试点。按照这个政策,个人购买住房的房价款,由个人、单位和政府各承担1/3,即个人只需支付房价款的1/3,就可以买到住房,其余房价款由单位和政府补贴。1987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随后,福州、厦门、广州、上海等城市也开始试行。1988年4月,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从而使房地产市场有了法律上的保障。1989年,由于政治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91年5月,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上浦东开发的带动作用,199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趋势。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从1992年兴起的。1992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而此前的“房改”、“地改”始终步履维艰。房地产业在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兴起,交易活跃。其重要标志是1992年前几个月社会各界普遍公认的一个社会新热点----“房地产热”的出现:全国前四个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8.3%,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6%,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 14.6%,而商品房完成投资却增长78%,商品房销额增长63.3%.1992年下半年:膨胀.1992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比1991年底增长175%,新开工面积增长78.1%,利用外资增长228%,全年商品房销售额比1991年增长80%,房地产公司增加2倍. 1993年上半年达到顶峰.这期间,全国商品房完成开发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43.5%新开工面积增长136%;新增开发公司6000余家,至此,全国房地产开发公司已达19000多家. 1993年下半年----1994年3月:受挫折相持.1993年7月起,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相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心态上看,很多人认为宏观调控是暂时 的,“年底将出现新一轮高潮”;二是从实际价格上看,很多大城市基本不见降价,“有价无市”的局面非常明显;三是完成的投资增速比上半年有所下降,但仍比1992年高.这种局面大致持续到1993年3月. 1994年3月至1995年:房地产进入理性回落、平稳发展阶段。1994年3月“两会”之后,房地产市场开始理性回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9%的经济增长速度和1300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计划,逐渐平静了社会上期望房地产市场出现新一轮高潮的心态。1995年是国家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的一年,在房地产领域,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市场步入平稳发展阶段。住宅、办公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等商品房的投资比重更趋于市场需求结构;地区差异有所缩小;用于炒作的资金和投机性的投资明显减少;中介咨询、物业管理也获相应的重视和发展。

商业公司管理系统运营模式解析汇报

商业公司运营模式报告 目前,称得上“模式”的商业地产路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不断缩短产业半径做减法,一种则是不断加长半径做加法。美国排名前几名的商业地产公司均是专业化运营的减法模式,如西蒙地产,波士顿地产等公司。在公司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放缓扩张脚步将经营的重点转移到品牌的维护。但国内的商业地产环境并不成熟,产业链条关键环节缺失,在开发过程完成后,既没有成熟的专业投资者进入,也很难找到专业的商业管理公司接管,这就导致大多数的商业地产企业都承担着“开发商+运营商”的双重角色。面对现实状况,我们公司也只能选择延长产业半径的加法模式。目前万达的集团策略也是不断加长产业半径做加法,延伸发展商业地产产业链,其核心就在于提高现有商业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同时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2年开始后的中国房地产领域,商业地产可持续发展和增值的优势逐渐凸显,商业地产投资价值日益显现,众多的开发商因势纷纷转向,加快在商业地产上的发展,商业地产开发量、投资、租金、售价已经开始全面提升,加上商业地产投资回报率高及回笼资金流较为稳定,商业地产已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馍馍”,市场各路资金纷纷涌入,发展商业地产,进军商业地产开发已成狂澜之势。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消费品销售额的高速增长,促使商业地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近10年,商业地产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根据中国投资咨询网的结论:2012年以来,商

业地产的发展整体依然完好,市场逐步步入理性化阶段。中国商业地产表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商业地产投资开发需求旺盛,销售价格与租赁价格持续上涨、大型购物中心已经迅速成为不少城市商业零售市场的主力军,传统下的商业物业已经很难满足新型商业对硬件和软件的需求,这意味着房地产给出了巨大的新业态市场空白,商业地产将朝着融合传统流通业与地产业特征的模式发展,也会让更多的地产企业根据这个趋势调整开发模式。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势必影响商业地产的潜在需求,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巨大潜力,都预示着商业地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这样的发展前景下,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商业地产公司都是通过成立自己商业管理公司来进行商业地产的专业运营。如:万达商业管理公司、红星美凯龙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市海伦堡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昆明市场上俊发地产成立的云南华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等。通过商业公司的专业运作,有助于商业物业价值的提升,有助于商业项目的成功复制,有助于降低地产开发商的运营风险,平衡产业结构。在此前提下,商业管理公司的成立成为**建设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商业公司的运营模式值得我们深究。下面我们就商业公司的运营模式做如下解析: 一、运营的本质: 1、用不动产运营城市:作为云南省省属投资控股公司,目前为止未有不动产运营的先例。结合实际情况,**中心在市场销售部

万科商业运营模式及借鉴.介绍

万科商业运营模式及借鉴 2013年11月27日,万科首个购物中心——位于北京昌平区的金隅万科广场正式对外试营业。这是万科组建商用地产管理部后的第一个项目。万科进军商业地产的消息有两点启示,一是最大的住宅房产企业决定拓展新业务,说明持续的住宅调控使得住宅房产市场前景不再明朗;二是万科虽然初次尝试商业地产,但其资本雄厚、品牌有优势,将进一步整合商业地产市场。对市投资中心来说,一个住宅房产巨头如何运营商业地产,是值得持续跟进和学习的。 万科商业模式总结及借鉴: 一、万科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1.万科商业的成立 从2009年开始立项研究到今年1月成立商用地产管理部,再到首个购物中心试营业,万科筹备了4年之久,可谓做足了准备。万科在商业地产上并不着急,只做对的、好的、需要的,万科副总裁毛大庆形容为“开着车换轮子”,在不放弃现有销售额、销售规模的前提下,同时开展新的业务。万科计划在北京以每年一个的频率推出商业地产项目,深圳、上海、苏州和沈阳等地也会陆续推出。 2.万科商业的定位 万科商业为找准切入点,走细分化市场,避开了竞争激烈和投资较大的城市综合体,而是专注于与社区

联系更紧密的生活广场系列与邻里家系列。万科将现有商业项目分为三条产品线:万科广场系列、生活中心系列和邻里家系列。万科广场系列定位为区域型购物中心,生活中心系列主要针对集中型社区商业,而邻里家则是对社区商业街的归纳。 因而,万科商业的选址思路是新城区、卫星城、大型社区聚集处,而非城市核心区。以万科第一个商业项目为例,金隅万科广场位于北京昌平城区,总体量为14万平方米。RET睿意德相关负责人预测,试营业当天开业率将达到80%,年底正式营业时将达到90%以上。 3.万科商业运营团队 万科从成立商用地产管理部至今,地产团队已经超过一百人,万科未来几年在北京会以每年一个的频率推出商业地产项目,主要定位于新城区,包括昌平、房山、大兴、延庆等郊区县,此外,深圳、上海、苏州和沈阳等地也会陆续推出万科商业地产项目。 4.万科商业投资及运作方式 万科选择的是总部模式加一线公司孵化模式,例如金隅万科广场就是金隅公司作为一线公司与万科进行合作开发运营。金隅万科广场由万科自持出租经营,项目目前已投资9亿元,万科副总裁毛大庆预计7年收回成本,这在商业地产领域属于中上水平。按照万科此前的内部测算,该项目持有周期8年,按地区保守租金测算,可以实现净资产收益率12%,经营性杠杆下内部收益率(IRR)为15%,项目总投资回报率达到111%。 未来,万科的投资主要方向为“城市配套供应商”,包括医院、学校、博物馆、公园、商场、公屋等。2013年9月4日,万科以53.99亿元拿下深圳留仙洞地块,同时首次公开涉足产业地产的缘由;10月31日,万科召开BOT项目前海企业公馆推介会,该项目预计2014年6月竣工;此外,位于深圳宝安区的万科儿童医院也计划在2014年春节前后动工。目前北京万科至少拥有四个商业地产项目,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近两年万科还将进入城市综合体的运营行列。位于大兴CBD核心区的一个项目包含酒店、商城、写字楼等多种业态。此外,万科还准备做一些社区金融,例如POS机、多功能服务机等,2013年万科入股微商银行,成为最大股东。 二、对市投资中心发展商业的建议 1.挖掘自身优势,专注社区商业 社区商业是国内商业发展的蓝海和热点方向,万科亦选择从社区商业服务入手商业地产。市投资中心商业项目的优势是依托既有的公租房人群,有一定的消费人群支撑。既有项目如东郊农场、门头沟铅丝厂、高米店等,周边只有一些小摊贩,未形成完整的社区商业配套业态,这对市投资中心来说是机遇。通过引进标准化、品牌化的优质商家,完善社区配套商业服务,繁荣公租房社区商业,提升市投资中心商业价值。 2.积极探索合作开发模式,积累经验 合作开发,共担风险,这是金隅万科广场的开发策略。整体租赁的模式,风险虽然都转嫁到商业管理公司,但收益也有所降低,且都项目的掌控能力有所下降。未来,市投资中心随着商业运营中心的成立,人员结构区域完善,可以探索与其他公司共同开发的模式,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浅析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模式

浅析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模式 目录 一、商业地产的定义 二、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前景 三、商业地产的发展模式 四、当下商业地产运营的现状,及中商的全程运营模式 一、什么是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既是用于商业用途的房地产,是指商业地产开发商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参与的、为生产和消费提供交易平台而进行商业活动的载体。 商业地产包括批发零售市场、娱乐休闲消费市场、社区服务市场等相关的商业运作,并为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商带来的未来不确定收益。 广义商业地产,是指除居住地产以外的功能建筑集合,比如百货、厂房、写字楼、公寓酒店等具有盈利性质的商业建筑;而狭义上的商业地产,指以零售业为中心表现的各种商业形态,如商业街、便利店、百货、连锁店、shopping mall等。

由此可见,商业地产项目的真正价值就是为开发商、投资商、运营管理带来利润,比如:长期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其价值构成,包括两部分:第一、房产有形的建筑价值;第二、通过商业经营产生的无形价值,这才是商业地产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商业地产的发展前景 目前就国内来看,在过去一直灿烂发展的住宅地产身边,商业地产依然是小角色,2007年才开始全国性活跃。据统计,从2003年到2009年的7年中,全国购物中心商业建筑面积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占比已从最早的0.3%上升到超过1%,增幅超过了3倍,显现了出商业地产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的巨大拉动作用。因此商业地产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从2015年结束不久的第二季度,中国商业地产指数(CCI):141.2比第一季度137.6增加了3.6点,环比上涨2.6%,同比上涨8.6%,整体保持稳定上升态势。如下图所示: 从《经济观察报》刊登的数据分析,我国的房地产投资收益率高达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以下,美国是7%,日本是4%。商业地产的发展形式和阶段也体现了整体社会市场活跃性,对社会的进步、财富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宏观发展,城镇化的进程,给商业地产行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沣东招商】501米“西北第一高”中国国际丝路中心项目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破土开建

【沣东招商】501米“西北第一高”中国国际丝路中心项目在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破土开建 7月6日上午,备受瞩目的501米“西北第一高”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正式破土开建。这是绿地集团与陕西省政府签订千亿级战略合作协议后落地的首个重 大项目。中国国际丝路中心位于大西安新轴线之上,总投资超400亿元,总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地标性建筑。 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胡和平,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上官吉庆, 西安市政协主席、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岳华峰,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沣东新城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康军等领导出席活动。 西安市政协主席、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岳华峰致辞:岳华峰表示,西咸新区作为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大西安的关键所在,承载着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的重大使命。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西咸新区全面托管辖区内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并由西安市代管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体制机制调整,使西咸新区激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驶入了发展快车道,新区已经站在了大西安建设的中心舞台和开发前沿。从2月底省政府与绿地集团签署战

略合作协议到如今项目开工,仅用时4个月,这体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体现了绿地集团共建大西安新中心的战略眼光和工作效率。西咸新区将把中国国际丝路中心项目作为新区重点工程,提供一站式、五星级的便捷服务,与绿地集团精诚合作,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靓丽明珠和现代化大西安的城市象征,助力我省“一带一路”建设和追赶超越发展。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致辞:张玉良表示,绿地集团作为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显著的品牌优势和资源吸引力,项目建成后将聚集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服务式公寓、高端国际百货、商业街、中高端住宅等多种业态,发挥城市综合体的龙头带动作用,引领高端要素聚集。未来在陕西省、西安市和西咸新区的大力支持下,绿地集团将会把更多的项目陆续布局陕西,为“振兴大西安”、为陕西追赶超越、为建设丝路经济带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沣东新城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康军致辞:康军表示,大项目始终是落实“五新”战略、加快现代化大西安建设的第一抓手。沣东新城作为西咸新区的核心组团,承担着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的重要使命。总投资400亿元、从签约到开工仅4个月时间的绿地丝路国际中心项目作为开局破题之作,对我们打造新地标、展示新形象、建设新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沣东新城党委、管委会决心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西咸新区党工委的部署要求,

深圳商业地产的发展历程(全稿)

深圳商业地产的发展历程 从简单销售到探索经营管理,深圳商业地产开发渐趋成熟 世方商业地产 深圳房地产市场一直以来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开发、策划代理、广告宣传推广等各个链条,无不走在国内其它城市的前列,商业地产亦不例外。目前,国内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无不借鉴深圳的经验,如法炮制深圳的操作模式。可以说,深圳是国内商业地产的一块试验田。而深圳商业地产在自身的探索过程中,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深圳商业地产真正的发展是在2001年左右,到今天大概走了6个年头。从罗湖、到福田、南山,再到关外的宝安、龙岗,深圳商业地产的开发,从早期简单的销售时代到后来的“伪经营时代”,再到今天的销售与自营并举的局面。同时,开始重视、探索商业地产经营管理,商业地产在深圳的发展正逐渐走向成熟。深圳商业地产的发展,其产业链虽然不如住宅那样成熟,但已经开始进入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探索运作中。 2001-2004年,商业地产开发以销售为主导 2001-2004年是深圳商业地产的起步阶段。商业地产在“首期几千元买铺”的强烈诱惑之下,迅速形成“全民买铺”的热潮,如在龙岗、南山等区域的商业地产呈现出井喷式的开发,不断上演抢铺风潮,商铺销售异常火爆。这一阶段的商业地产以销售为主,不注重定位、招商、经营等环节,能卖掉就万事大吉。这一阶段主导营销的是强势的广告宣传,其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只售不租,二是包租十年销售。 在深圳商业地产营销初期,引进主力店包租十年销售虚拟产权式商铺的模式较多,然而,这种长期包租的虚拟产权式商铺,投资风险极大,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收益。长期包租销售,且不说包租期内开发商有无能力持续返租、大商家能否持续经营等问题不说,返租期后业主找不到自己的铺位、接受不了大商家的低租金,长期包租这颗“定时炸弹”将会引爆。实际上,深圳龙岗、南山不少采用包租销售的项目,早期埋下的“定时炸弹”己经爆炸,主力商家撤场,商场关闭空置。 从长期包租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是只售不租,开发商只销售产权,销售完后基本上不再管,仅由物业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的统一维护管理。然而,只售不租的模式,仅限于商业的大宗销售或少量的社区街铺,对于大卖场散铺销售和大型商业街销售,采取只售不租导致产权分离,招商经营不统一,业态业种组合混乱,引起后期经营管理失控。事实证明,深圳有多个只管

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完整版

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 1.产权持有(适用于开发商以商业地产为长期经营的资产,资金实力雄厚;拥有优秀经营管理人才) 这种模式对于开发商的招商及商业运营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区域略显劣势的项目,则更需要在业态定位与规划布局上下足工夫。这种方式可以分为两元和三元两种格局。产权持有的二元格局,以开发商为“产权人+出租人+管理者”,经营者为“承租人”形成。而产权持有的三元格局,以开发商为“产权人+出租人”,专业商业运营公司为“管理者”,经营者为“承租人” 形成。由于商业运营往往不是开发商的强项所在,因此采用三元格局的居多。(其实在市场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项目出现了以下的恶性循环,经营不善、商家退铺、租赁困难、物业经营收益受损、物业自身价值下降。因此,只有资金实力雄厚,拥有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或投资企业才会采用此种模式。) 2.租售并举:(适用于盈利周期短;资金实力雄厚) 这种模式在开发之前,先确定主力目标商家,并以其为龙头,吸引中小商家的进驻,集群效应因此形成。由于通常会选择行业大型品牌为主力目标商家,因此这种方式对于商业地产日后的长期稳定的运营有着很强的保障意义和升值保证。该种方式目前方兴未艾,有着一定的市场前景。(这种模式能够迅速地确立商业地产项目的市场地位,提高人气。通过开发商与品牌商家的订单开发方式,双方的优势得以充分互动,物业升值的速率将是非常快的。) 3.产权出售:(适用于短期内要求回报,资金实力不够,人才缺乏) 实际情况中,包括整体销售和小单元出售两种形式。由于这种模式对于开发商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快速回笼资金,取得现金流,进行滚动开发。但同时开发商也丧失了获取长期回报的机会。在此种方式中具体体现为四元格局,即开发商为“出售人”、小业主为“买受人”、商业管理公司为“管理人”、租赁户为“经营者/承租人”。但在小单元出售方式中,有时会省略商业管理公司的角色。这样的缺省,往往使得该商业地产缺乏统一经营管理,商业品质由此降低,经营者风险而随之增大。 三、三种模式对比 优势: 产权持有:1、便于统一经营定位和管理,较好地控制商业业态和档次,降低经营风险; 2、物业租金逐年递增,利润源泉稳定; 3、可将物业抵押融资,等待增值。 租售并举:1、业态可控,大租户、小业主的结构使项目能维持较高的经常性收益; 2、出售部分物业使回报期缩短。 3、主力店使物业增值快。 产权出售:1、短期可有回报。 2、整体出售销售周期较长,客户少; 劣势: 产权持有:1、专业商业运营公司谈判实力强,有时开发商租金回报不及运营商经营回报; 2、回报期长; 3、初期投入资金压力大。 租售并举:1、对主力店招商能力要求极高; 2、回报期长; 3、初期投入资金压力大。 产权出售:1、后期可能缺乏统一管理、规划,小业主经营风险高; 2、不享有地产增值的效益。 商场促销活动形式:

国内外商业地产发展历程53页

国内外商业地产发展历程53页 国际零售业的发展分析 ...................... 3 一、国际零售业的发展理论阐述 (3) (一)国际零售业态发展理论及启示 (3) (二)国际零售业的发展特点 (6) 二、国际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12) (一)购物中心成为发展的主流 (12) (二)购物中心发展的原因分析 (14) (三)购物中心的作用 (16) 三、国际主要购物中心模式及特征分析 (18) (一)美国的购物中心 (18) (二)英国的购物中心 (23) (三)日本的购物中心 (30) (四)新加坡购物中心 (35) (五)东南亚购物中心 ........................................... 38 第二节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分析 .................. 39 一、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 (40) (一)中国零售业的现状特征 (40) (二)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42) 二、中国购物中心的演变规律分析 (44) (一)、购物中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44) (二)、中国购物中心发展的趋势和背景 (47) (三)、购物中心在中国发展的市场基础 (50)

国际零售业的发展分析 重要提示—— 购物中心作为零售业发展的最高市场体现,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肯定并不断发展。 一、国际零售业的发展理论阐述 (一)国际零售业态发展理论及启示 目前在国际上有许多有关零售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可解释零售业态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尽管没有一个单独的理论能够解释零售业态发展的所有规律,但至少揭示了零售业态发展的某一方面的规律。我们试图对西方零售业发展的循环理论和进化理论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作一个比较系统的阐述。 从整体上可以将西方的零售业态发展理论分为两种: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理论和进化理论。 1、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论 循环论的支持者认为,零售业态以循环的形式向前发展。循环论又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1)、车轮理论 零售业态发展的车轮理论认为:创新型零售商在开始进入市场时总是以低价格、低毛利和低定位为特点和优势,从而在与业内原有零售商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随着这一业态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会不断购进新的昂贵设备,不断增加新的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其经营成本,逐步转化为高成本、高价格和高毛利的传统零售商,并最终 发展为衰退型的零售商,同时又为新的零售业态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新的业态也以同样的模式发展。 对于这一模式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百货业的发展。百货公司刚出现时,由于它的低价格和高度便利性而倍受消费者欢迎,从而在与小型零售商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西咸新区最新规划

1、西咸新区简介 2014年2月19日,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 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西咸新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

2、西咸新区规划 1、建设背景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复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咸新区建设。 2011年5月31日,陕西省政府设立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2011年6月13日,省政府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西咸新区总体规划》。 2012年2月21日,国务院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西咸新区列入全国五个西部地区重点城市新区,明确提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和现代田园城市。

(西咸新区建设背景图) 2、区位范围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总面积882平方公里。新区行政区划涉及西安、咸阳两市的7个县(区),23个乡镇(街办),现有人口近90万,城镇化水平23%。 3、规划理念 核心理念—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以大遗址保护带、河流生态廊道及都市农业生态田园形成开敞疏朗的“大开”格局及城市绿色基底;在“大开”的绿色格局中,构建核心板块、田园城区、优美小镇的市镇体系,形成“紧凑的城镇,开敞的田园”,实现人口增长与土地集约的“合二为一”。规划理念— 理念1: 核心板块支撑

万达商业地产发展历程解读

万达商业地产发展历程解读 因工作原因需要研究商业地产,昨天碰到这篇关于万达商业地产发展历程的文章,有一些阅读心得,以点评方式记下,权当对当今中国商业地产王牌之万达的商业地产发展历程的第一次解读。 万达商业地产发展历程(点评版) (2009-11-6 10:24:18) 分类:地产新闻标签:商业地产顾问商业地产策划 这是中国商业地产史上的最早的探索,这里有十几亿的学费,有几百起官司,有跟世界500强的恩怨情仇。【是新中国大型商业地产起步较早、目前最大、最成功的专业性探索,很有研究价值。】 “2006年,我好像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商业地产。”王健林说。【呵呵。“好像”、“终于”,妙不可言。】 “这是万达很重要的一个部门。”王健林指了指万达广场B座23层的一个办公区。那里的5个位子常年空着,因为人都被王健林派出国去了,他们的工作要求很简单:“不计时间和经济成本”,给王健林描绘出万达第四代商业项目的特点。【不愧是“商业地产教父”。知道这种投资价值的人不多,知道这种投资价值能实际投资的就更少了。】 从2001年底进入商业地产行业,王健林和他带领的万达在产品模式上不断试错,已经历经了三代产品:“商业地产”、“订单地产”、“城市综合体”。现在,城市综合体(同时拥

有酒店、写字楼、商场、商业街和高级公寓的建筑群)这种万达第三代产品模型日臻成熟,王健林开始担心万达招式用老。 万达商业地产研究部王鹏在万达内部刊物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里提出:“我们已开业的购物中心规模全国称雄,却很难说哪几个行业领先或全国瞩目。尽管从土地储备、扩张速度、商业规模等方面,商业订单地产模式能吸引资本眼球,但从租金回报率、股东价值最大化等角度看,尚存在着不少缺憾。” “比如说,万达的第四代产品会不会是专营店?”王健林低声道。大概自己也觉得这个想法现在看起来还很不靠谱,所以他紧接着就跟了一句:“我就是随便说说。”【如果万达商业地产还有第四代产品,估计多半不会是单独的专营店。专营店只是订单地产和商业街、商城的组成部分。但不排除专营店的比例以后会多一些的可能性。因为市场竞争下的品牌效应,使很多高档商品逐渐走上专营店之路。但专营店过多,也可能使万达城市综合体中的商铺变成专营店的滥斛,使各地万达城成为专营店的同质化。】 产品试错 2001年底,万达开始在长春试水它的第一个商业地产项目。 万达从顺风顺水大发其财的住宅地产进入陌生的商业地产,基本是王健林一力主导。王健林在万达成立13年的时候,要进入商业地产,想到的不过是“商业地产不像住宅卖了就啥都没有了”。【这就是战略远见,或者说忧患意识。】 不难想见王健林当时听到了多少反对的声音。万达已经开始了全国化扩张,所有的住宅项目都是在图纸阶段就一售而空,赚得盆满钵满。为什么现在要进入投资巨大、完全陌生的商业地产项目呢?“做住宅只能不停地生产;做商业做到一定规模,持有收租金也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