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景岳—古方八阵

景岳—古方八阵

景岳—古方八阵
景岳—古方八阵

景岳—古方八阵

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13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想。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悟尤多。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军功立世的激励,他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当时北京异族兴起,辽西局势已不可为。数年戎马生涯无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78岁。

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朱丹溪处于《局方》盛行的时代,医者每多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致伤阴劫液,故朱氏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明代医学界河间、丹溪的火热论相火论占统治地位,更有时医偏执一说,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华,反而滥用寒凉,多致滋腻伤脾苦寒败胃,成为医学界的时弊。景岳在多年丰富临床实践中,逐渐摈弃朱氏学说,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1486-1558),薛己身为明太医院使,主要为皇室王公等贵族诊病,病机多见虚损,故喜用补。景岳出身贵族,交游亦多豪门大贾,故法从薛氏,力主温补。特别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因其用药偏于温补,世称王道,其流弊使庸医借以藏拙,产生滥用温补的偏向。

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是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但《内经》"经文奥衍,研阅诚难",确有注释的必要。《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王氏未注《灵枢》,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素问》《灵枢》两卷经文互有阐发之处,为求其便,"不容不类"。故景岳"遍索两经","尽易旧制",从类分门,"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类经》分经文为十二类、若干节,根据相同的内容,拟定标题,题下分别纳入两经原文后详加注释,并指出王冰以来注释《内经》的各家不足之处,条理井然,便于查阅,其注颇多阐发。景岳思路开阔,对《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流览甚广。《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类经》一书中意义较深言不尽意之处,加图详解,再附翼说。《类经图翼》十一卷:对运气、阴阳五行、经络经穴、针灸操作等作图解说,讨论系统。《类经附翼》四卷,为探讨易理、古代音律与医理的关系,也有阐述其温补的学术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宝论》《附翼·真阴论》等重要论文,也有部分针灸歌赋。

张景岳晚年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辑成《景岳全书》64卷。成书于其卒年1640年。"《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全书·传忠禄》辑有景岳主要医学理论、医评、问诊和诊断、治疗原则等论文三十余篇,多有温补学说的论述。《全书·脉神章》录有历代脉学,其中诊脉之法和脉象主病多有结合临症经验的评论。次为《全书·伤寒典》,补充"《内经》伤寒诸义并诸治法之未备",论述伤寒病的证治。

《全书·杂证谟》列诸内科杂证的病因病机、治理方药和部分医评,并辅有部分医案,论述系统、精采。《全书·妇人规》:论述九类妇科疾患,并指出妇科证多有情志病因,尤要注重四诊合参。《全书·小儿则》:更述儿科诸病并治,在总论中提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生理特点,很有见地。《全书·痘疹铨》、《全书·外科钤》各有论病及证治。《全书·本草正》介绍药物二百九十二种,每味详解气味性用,很多为自己的临症用药体会,颇有价值。《全书·新方八阵》、《全书·古方八阵》,景岳善兵法,在此借用药如用兵之义,以方药列八阵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全书·新方八阵》中所列方颇具创新。《全书·古方八阵》辑方经典。共录新方186方,古方1533方,其后的妇人、小儿、痘疹、外科古方收妇科186方,儿科199方,痘疹173方,外科374方及砭法、灸法12种。

《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景岳才学博洽,文采好,善雄辨,文章气势宏阔,议论纵横,多方引证,演绎推理,逻辑性强,故《景岳全书》得以广为流传。后世叶桂亦多承张氏的理论。清道光八年(1828)章楠《医门棒喝》初集成,论《全书》云:"或曰:尝见诵景岳者,其门如市",则自顺治中叶至1828年的近200年间,几为医所必读,可见景岳的温补理论之影响深远,《全书》之流传广泛。

《质疑录》,共45论,为张氏晚年著作,内容系针对金元各家学说进行探讨,并对早期发表的论述有所修正和补充。

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擅长温补,并在其医学著述和医疗实践中充分反映。治疗虚损颇为独到。反对苦寒滋阴,很好地纠正了寒凉时弊。他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他的重要著作《类经》是学习《内经》的较好参考书,《景岳全书》各科齐全,叙述条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书。张景岳的学术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编号 1 (仲景大承气汤一)

方剂组成大黄, 四两. 厚朴, 半斤. 枳实, 五枚. 芒硝, 三合

主治功效治阳明太阴伤寒, 谵语, 五六日不大便, 腹满烦渴, 并少阴舌干口燥, 潮热脉实者. 刘河间加甘草, 名三一承气汤

作者见解右以水一斗, 先煮厚, 枳二物取五升, 去滓, 内大黄, 煮取二升, 去滓, 内芒硝, 更上微火一两沸. 分温再服, 得下, 余勿服

编号 2 (仲景小承气汤二)

方剂组成即前大承气汤减去芒硝

主治功效治病在太阴, 无表证, 汗后潮热狂言, 腹胀脉实, 六七日不大便, 喘满者

作者见解水煎服

编号 3 (仲景调胃承气汤三)

方剂组成大黄, 芒硝, 甘草, 各五钱

主治功效治太阳, 阳明不恶寒, 反恶热, 大便秘结, 日晡潮热者. 凡阳明病有一证在经者, 当解肌; 入腑者, 当攻下

作者见解此从近法. 每服三, 五钱, 水一大盏, 煎七分. 温服

编号 4 (仲景桃仁承气汤四)

方剂组成桃仁, 十二枚, 去皮尖. 官桂, 甘草, 各一钱. 芒硝, 三钱. 大黄, 半两或一两

主治功效治伤寒畜血, 小腹急, 大便黑而不通

作者见解此从近法. 右B3咀, 作一服或分二服. 水一大盏, 煎七分. 温服

编号 5 (<良方>桃仁承气汤五)

方剂组成桃仁, 半两, 去皮尖. 大黄炒, 一两. 甘草, 二钱. 肉桂, 一钱

主治功效治瘀血小腹作痛, 大便不利, 或谵语口软, 漱水不咽, 遍身黄色, 小便自利, 或血结胸中硬满, 心下手不可近, 或寒热昏迷, 其人如狂

作者见解右姜, 水煎, 发日五更服

编号 6 (当归承气汤六)

方剂组成当归, 大黄, 各四钱. 甘草, 芒硝, 各二钱

主治功效治燥热里热, 火郁为病, 或皮肤枯橾, 或咽干鼻干, 或便溺结閟, 通宜此方

作者见解右B3咀. 入姜煎服

编号7 (仲景大柴胡汤七)

方剂组成柴胡, 半斤. 半夏, 半升. 黄芩, 芍药, 各三两. 生姜, 五两, 切. 枳实, 四枚. 大黄,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主治功效表证未除, 里证又急, 汗下兼行用此

作者见解擘.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 日三服

编号8 (陶氏六一顺气汤八)

方剂组成大黄, 枳实, 黄芩, 厚朴, 柴胡, 甘草, 芍药, 芒硝

主治功效以代大小承气, 大柴胡, 大陷肫等汤之神药也. 此汤治伤寒热邪传里, 大便结实, 口燥咽干, 怕热谵语, 揭衣狂走, 斑黄阳厥, 潮热自汗, 胸胁满硬, 脐腹疼痛等证, 效不尽述作者见解水煎服. 欲峻者, 大黄后入. 凡伤寒过经, 及老弱或血气两虚之人, 或妇人产后, 有下证, 或有下后不解, 或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 不得不下者, 用此汤去芒硝下之则吉. 盖恐硝性峻急, 故有此戒. 经云: 转药孰紧? 有芒硝者紧也. 今之庸医, 不分当急下, 可少与, 宜微和胃气之论, 一概用大黄, 芒硝乱投汤剂下之, 因兹枉死者多矣. 仲景云: 荡涤伤寒热积皆用汤液, 切禁丸药, 不可不知也

编号9 (仲景大陷胸汤九)

方剂组成大黄, 四钱. 芒硝, 三钱. 甘遂末, 二分

主治功效治大结胸手不可按

作者见解此从近数. 用水一钟半, 先煎大黄至一钟, 内芒硝, 煎一二沸去柤, 内甘遂末和匀服, 得利则止. 此药极峻, 必不得已而用之. 原方用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末一钱, 水六升, 如前法煮二升, 分二服. 得快利, 止后服

编号10 (小陷胸汤十)

方剂组成方在寒阵十六

主治功效方在寒阵十六. 治小结胸,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

作者见解水煎服

编号11 (河间大黄汤十一)

方剂组成大黄, 一两

主治功效治泻痢湿热邪盛, 脓血稠黏, 里急后重, 日夜无度者

作者见解右细剉, 好酒二大盏浸半日. 煎至一盏半, 去大黄, 分二服, 顿服之. 痢止, 一服; 如未止, 再服, 以利为度, 服芍药汤以和之. 痢止, 再服黄芩汤和之, 以撤其毒

编号12 (<外科>大黄汤十二)

方剂组成方在外科一六七

主治功效治肠痈小腹坚肿

作者见解

编号13 (<金匮>大黄甘草汤十三)

方剂组成大黄, 四两. 甘草, 一两

主治功效治食已即吐. 按此汤必下焦胀实, 大便秘结不通, 而格拒吐食者方可用之. 若因胃虚而食已即吐者, 此则大非所宜, 用者不可误认

作者见解右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温再服

编号14 (<金匮>大黄硝石汤十四)

方剂组成大黄, 黄檗, 硝石, 各四两. 栀子, 十五枚

主治功效治黄疸腹满,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表和里实者宜用之

作者见解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内硝, 更煮取一升. 顿服

编号15 (<金匮>栀子大黄汤十五)

方剂组成栀子, 十四枚. 大黄, 一两. 枳实, 五枚. 豉, 一升

主治功效治酒疸心中懊EE, 或热痛

作者见解右用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温三服

编号16 (河间防风通圣散十六)

方剂组成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麻黄, 连翘, 薄荷叶, 大黄, 芒硝, 各五钱. 石啼, 黄芩, 桔梗, 各一两. 滑石, 三两. 甘草, 二两. 荆芥, 白朮, 栀子, 各二钱半

主治功效治诸风潮搐, 手足瘈瘲, 小儿急惊便结, 邪热暴甚, 肌肉蠕动, 一切风热疥痢等疾作者见解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大钟, 生姜三片, 煎六, 七分. 温服. <医统>方各五分, 用水二钟煎服. 痰嗽加半夏. 闭结加大黄二钱. 破伤风加羌活, 全蝎各五分. 此方有四: 贾同知方无芒硝; 崔宣武方无芒硝, 有缩砂; <疠疡机要>有白芷, 蒺藜, 鼠粘子, 甘草

编号17 (双解散十七)

方剂组成方在痘疹四二

主治功效治痘疹表里俱实

作者见解

编号18 (牛黄双解散十八)

方剂组成方在外科二百九

主治功效治便痈热毒, 大小便秘

作者见解

编号19 (<局方>凉膈散十九)

方剂组成大黄, 朴硝, 甘草, 各一钱. 连翘, 一钱半. 栀子, 黄芩, 薄荷, 各五分

主治功效泻三焦六经诸火

作者见解水一钟半, 加竹叶七片, 煎八分, 入蜜一匙, 和匀服

编号20 (东垣凉膈散二十)

方剂组成方在痘疹八三

主治功效解痘疹内热良方

作者见解

编号21 (陶氏黄龙汤二一)

方剂组成大黄, 芒硝老弱者去此, 厚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主治功效治热邪传里, 胃有燥粪结实, 心下硬痛而下利纯清水, 身热谵语发渴. 此非内寒而利, 乃因汤药而利也, 名曰积热利证, 宜急下之. 身有热者, 宜用此汤; 身无热者, 宜六一顺气汤. 医家有不识此证者, 便呼为漏底伤寒, 即用热药止之者, 是犹拘薪救火也, 误人多矣作者见解水一钟半, 生姜三片, 枣二枚, 煎服

编号22 (<良方>黄龙汤二二)

方剂组成方在妇人八五

主治功效治妊妇感冒风寒, 热入胞宫, 寒热如疟

作者见解

编号23 (钱氏黄龙汤二三)

方剂组成方在小儿二五

主治功效治小儿感冒发热, 或寒热往来

作者见解

编号24 (子和玉烛散二四)

方剂组成当归, 川芎, 芍药, 地黄, 大黄, 芒硝, 甘草, 各等分

主治功效治血虚有滞, 或妇人经候不通, 腹胀作痛. 此四物汤对调胃承气汤也

作者见解右B3咀. 水煎服. 甚者倍用大黄

编号25 (四顺清凉饮子二五)

方剂组成大黄, 当归, 芍药, 甘草, 各等分

主治功效治大人小儿血脉壅实, 脏腑生热, 面赤烦渴, 睡卧不宁, 大便秘结

作者见解右B3咀. 水煎服

编号26 (<元戎>四物汤二六)

方剂组成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大黄煅, 桃仁, 各等分

主治功效治脏结秘涩

作者见解右用水煎, 或丸服亦可

编号27 (仲景抵当汤二七)

方剂组成水蛭, 三十条, 熬. 虻虫, 三十个, 熬, 去翅尾. 桃仁, 二十个, 去皮尖. 大黄, 三两, 酒浸

主治功效治伤寒热在下焦, 少腹硬满, 其人发狂, 小便自利, 下血乃愈, 以太阳病瘀热在里也

作者见解右四味为末.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又, 抵当丸, 亦即此四味

编号28 (仲景十枣汤二八)

方剂组成芫花醋拌经宿炒微黑勿焦, 大戟长流水煮半时晒干, 甘遂面裹煨, 各等分

主治功效治悬饮内痛

作者见解右为细末. 先以水一钟半, 煮大枣十枚至八分, 去枣纳药末, 强人一钱, 弱人五分, 平旦服之, 不下更加五分, 快下, 徐以糜粥补之

编号29 (洁古三化汤二九)

方剂组成厚朴姜制, 大黄, 枳实, 羌活, 各等分

主治功效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 先以续命汤主之; 内有便溺之阻格, 此方主之

作者见解右B3咀. 每服一两, 水煎服. 微利则止

编号30 (<选要>透膈汤三十)

方剂组成木香, 白豆蔻, 砂仁, 槟榔, 枳壳麸炒, 厚朴姜汁炒, 半夏制, 青皮, 橘红, 甘草, 大黄, 朴硝, 各一钱

主治功效治脾胃不和, 中脘气滞, 胸膈满闷, 噎塞不通, 胁肋胀痛, 痰涎呕逆, 饮食不下

作者见解水一钟半, 姜三片, 红枣一枚, 煎八分. 食远服

(推荐)中医体质调理——湿热体质

中医体质调理——湿热体质 一、什么是湿热体质? 湿热质的问题是肝胆脾胃功能相对失调,尤其是肝胆的疏泄功能不好,通常表现为皮肤不干净,不清爽,黏糊糊,爱长痘,脾气急。 二、湿热体质很有可能存在这些亚健康表现 1.脸部比较难清洁干净,发黄、发暗,有油腻感。 2.身体出汗后自觉粘腻,体热不容易发散出去。 3.口干、口苦、口臭,汗味大、体味重。 4.容易生痤疮,红肿疼痛较明显。 5.牙齿比较黄,牙龈比较红,口唇也比较红。 6.刷牙容易磨伤牙龈出血。 7.大便燥结或者粘滞不爽。小便深黄色,有灼热感。 8.容易紧张、压抑、焦虑、发怒。 三、湿热体质可能导致的疾病 1.皮肤问题:脂溢性皮炎、酒糟鼻、痤疮等。或者下半身皮肤真菌感染,如脚 癣等。 2.筋骨肌肉疲劳 3.肠胃疾病: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4.肝胆系统疾病:携带肝炎病毒、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 5.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 四、现代人的湿热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1.抽烟、喝酒、熬夜则伤肝,进而伤脾胃,从而易促生湿热体质。 2.长期的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宵夜等会导致肝胆脾胃功能的紊乱。易促生湿热体质。 3.长期的情绪压抑也会伤肝胆,导致体内湿热无法疏泄,如果再借酒消愁,易生湿热体质。 4.滋补过度,或本来就已经有内热的倾向,又再进补,易生湿热体质;湿热的人不要大补。 5.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中的人,比其它的人更容易促生湿热体质。 五、知味体质养生 知味养生有针对湿热体质的养生方,可以通过日常的饮食,方便、安全、长效地调理湿热体质,从体质根本上“纠偏”,预防疾病发生。 知味养生的马齿苋荷叶清化粉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专家配方,全部采用“药食同源”的食材为原料,以现代工艺加工成方便食用的产品,专为湿热体质人群度身定制。可以清热利湿、解毒化浊,只要坚持食用,效果非常显著,很受消费者喜欢。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发——马齿苋荷叶配方粉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化浊 【配方】:马齿苋,荷叶,赤小豆,茯苓,薏苡仁,荞麦,白扁豆 【配方出处】: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研发

景岳—古方八阵

景岳—古方八阵 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13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想。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悟尤多。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军功立世的激励,他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当时北京异族兴起,辽西局势已不可为。数年戎马生涯无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78岁。 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朱丹溪处于《局方》盛行的时代,医者每多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致伤阴劫液,故朱氏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明代医学界河间、丹溪的火热论相火论占统治地位,更有时医偏执一说,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华,反而滥用寒凉,多致滋腻伤脾苦寒败胃,成为医学界的时弊。景岳在多年丰富临床实践中,逐渐摈弃朱氏学说,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1486-1558),薛己身为明太医院使,主要为皇室王公等贵族诊病,病机多见虚损,故喜用补。景岳出身贵族,交游亦多豪门大贾,故法从薛氏,力主温补。特别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因其用药偏于温补,世称王道,其流弊使庸医借以藏拙,产生滥用温补的偏向。 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是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但《内经》"经文奥衍,研阅诚难",确有注释的必要。《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王氏未注《灵枢》,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素问》《灵枢》两卷经文互有阐发之处,为求其便,"不容不类"。故景岳"遍索两经","尽易旧制",从类分门,"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类经》分经文为十二类、若干节,根据相同的内容,拟定标题,题下分别纳入两经原文后详加注释,并指出王冰以来注释《内经》的各家不足之处,条理井然,便于查阅,其注颇多阐发。景岳思路开阔,对《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流览甚广。《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类经》一书中意义较深言不尽意之处,加图详解,再附翼说。《类经图翼》十一卷:对运气、阴阳五行、经络经穴、针灸操作等作图解说,讨论系统。《类经附翼》四卷,为探讨易理、古代音律与医理的关系,也有阐述其温补的学术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宝论》《附翼·真阴论》等重要论文,也有部分针灸歌赋。 张景岳晚年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辑成《景岳全书》64卷。成书于其卒年1640年。"《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全书·传忠禄》辑有景岳主要医学理论、医评、问诊和诊断、治疗原则等论文三十余篇,多有温补学说的论述。《全书·脉神章》录有历代脉学,其中诊脉之法和脉象主病多有结合临症经验的评论。次为《全书·伤寒典》,补充"《内经》伤寒诸义并诸治法之未备",论述伤寒病的证治。

湿热体质的饮食调理方法

湿热体质的饮食调理方法 生活当中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所以它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上下9个体质,每种体质带来的症状都是不同的,有的体质是虚弱型体质,有的体质属于阳虚型体质,还有的体质属于湿热和痰湿体质,其实生活当中这两种体质的症状有点相似所带来的明显,而且症状都差不多的,对于湿热体质的饮食调理又该如何进行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湿热体质的调养与饮食 体质概述 湿热体质与痰湿体质有些相似,都是体内水液代谢出现障碍,造成水湿内停。不同的是,湿热体质的人由于各种原因,体内产生过多的热量而成为火邪。 调养法则 清化湿热,分消走泄。

体内产生过多的热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这种热量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反而煎熬着体内的水液,使之变得更加黏稠,滞留在身体各部,阻塞气血的循环,妨碍脏腑的工作。 所谓“清化”就是指把多余的、不和谐的热量去除,靠脾把体内留滞的湿分成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别处置。由此可见,脾的功能还是不能忽视,调养仍需以健脾为基础。 精神调养 湿热体质者均是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常心烦易怒。这都是体内内热作怪。热邪伤阴,会进一步加剧过多火邪的产生,成为恶性循环。 五志过极,皆可化火,情绪过激耗血伤阴,或助火生热,从而会加重湿热体质中热邪的偏颇,故应注意心理的自我调适。 中国自古重视修身养性,道家和儒家的一些文化典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当注意汲取,以培养自身的文化底蕴。出现不良情绪时,根据情况分别采用节制、疏泄、转移等不同的方法,使不良情绪得到化解或释放,达到心理平衡、提升心理素质。

起居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以体内蕴热,容易上火为特征,起居上应注意养阴除湿,通泻蕴热之气。长期熬夜或着疲劳紧张伤阴最甚,容易加重湿热状态,进而向阴虚火旺的状态发展。因此,湿热体质应当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早晚睡前静心调神,居住室内清爽通风,勤换衣被、勤洗澡。 以上的文章当中不了解到了湿热体质的饮食调理,首先在这要提醒各位朋友们,对于这个体质的患者,首先我可以通过个人的身体调理,来达到最主要这里的目的,湿热体质的患者多数跟身体当中湿气太重,加上虚火太旺盛有着极大的关系,保持好,好的休息规律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中医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中医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大补元煎景岳方,淮山杜仲熟地黄,人参当归枸杞子,枣仁甘草共煎尝。 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小茴香,延胡没药归芎姜,肉桂蒲黄灵脂芍,治疗经行腹痛强。 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 艾附暖宫四物配,吴萸续断芪肉桂,温经养血暖子宫,止带调经腹痛退。 圣愈汤《兰室秘藏》益气补血圣愈汤,参芪芎归芍地黄,体倦神衰经量多,胎产崩漏气血伤。。 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两地汤中地骨皮,生地玄麦阿胶齐,再加白芍滋阴液,虚热内扰服之宜。寿胎丸《医学衷中 参西录》 寿胎丸中用菟丝, 寄生续断阿胶施, 妊娠中期小腹痛, 固肾安胎此方咨。 完带汤《傅青主女 科》 完带汤中二术陈, 车前甘草和人参, 柴芍淮山黑芥穗, 化湿止带此方金。 固冲汤《医学衷中 参西录》 固冲汤中用术芪, 龙牡芍药茜草施, 倍子海蛸棕榈炭, 崩中漏下总能医。 固阴煎《景岳全书》 固阴煎是景岳方, 山药山萸参草商, 菟丝熟地远志味, 补肾益气服后康。 固本止崩汤《傅青 主女科》 固本止崩熟地黄, 参芪归术炮姜匡, 益气固本并养血, 脾虚崩漏服此方。 固经丸《医学入门》 固经丸用椿根皮, 芩柏龟芍香附依, 滋阴清热起沉疴, 崩中漏下此方宜。 易黄汤《傅青主女 科》 易黄汤中芡白果, 山药车前黄柏合, 带下黄白兼腥臭, 清热燥湿脾胃妥。 定经汤《傅青主女 科》 傅氏女科定经汤, 淮山地芍当归放, 柴苓荆芥菟丝子, 调补肝肾效力彰。 保阴煎《景岳全书》 保阴煎中两地芩, 柏草山药续断行, 经来量多并烦渴, 清热凉血功效灵。 胎元饮《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胎元饮, 八珍去芎与茯苓, 加入陈皮杜仲炭, 补血益气安胎灵。 举元煎《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举元煎, 参芪炙草升术添, 升阳举陷摄气血, 血崩血脱服之敛。 养精种玉汤《傅青 主女科》 养精种玉女科方, 归萸芍药熟地黄, 血虚不孕经不调, 滋肾养血冲任康。 桂枝茯苓丸《金匮 要略》 桂枝茯苓金匮方, 桃芍丹皮五药藏, 研粉蜜丸可常服, 瘀去癥消体安康。 胶艾汤《金匮要略》 金匮胶艾四物先, 归芍地芎炙草煎, 冲任虚损生崩漏, 调经止血病可痊。 调肝汤《傅青主女 科》 调肝汤中山药草, 芍萸戟归阿胶找, 冲任虚损经量少, 补益肝肾功效好。 清经散《傅青主女 科》 傅氏女科清经散, 芍药丹皮茯苓掺, 蒿地黄柏地骨皮, 血热经多功效赞。 清肝止淋汤《傅青 主女科》 清肝止淋用芍归, 地丹黄柏阿胶随, 牛膝黑豆香附枣, 养血清肝此方最。 温经汤《金匮要略》 温经汤用桂萸芎, 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阿胶调气血, 暖宫祛瘀在温通。 温经汤《校注妇人 大全良方》 妇人良方温经汤, 川芎牛膝人参当, 桂芍莪术丹皮草, 温经行带效力彰。 膈下逐瘀汤《医林 改错》 膈下逐瘀赤芍丹, 桃仁归芎灵脂甘, 乌药延胡香附壳, 瘀去癥消身康安。

湿热体质、虚火

阴虚包括肾阴虚,阴虚有好多种,肾阴虚只是阴虚的一个方面,还可以有肺阴虚,肝阴虚,肝肾阴虚等,虽然阴虚的种类很多,但是阴虚症状有相同点的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1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2 补阴虚药膳食疗方举例:银耳红枣羹(或百合莲子羹):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适量共煮羹当点心服食,可补阴虚。甲鱼二子汤:甲鱼1只与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食甲鱼饮汤,连食数剂,可补阴虚和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遗精、头晕、目花等症。石斛河鱼;石斛6g,河鱼1条共蒸食,可滋阴。虫草老雄鸭:虫草9g与三年老雄鸭1只共煮,吃鸭肉喝汤,可补阴虚。

阴虚在一定程度后可以出现虚火旺盛的,可以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舌燥,便结,等等当然仍然有肾阴虚的症状的.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症状表现了.在治疗上,如果即使有虚热表现但不重的话仍可就只以补阴即可,待阴分足,则虚热自然消失.所以二者又是联系密切的. 现在仍然口干可能还是与阴虚有关,建议可继续服用六味地黄丸.其实任何一种病状,不一定就只有一种证型,你现在口中干,我认为还可配合吃几天小柴胡看看. 问题分析:有可能是的,肾阴虚导致性欲较强,建议服用滋阴降火的中成药调理,如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治疗看看。平时饮食要清淡不油腻,忌食辛辣。 意见建议:肾阴虚可以吃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等进行食补,补肾药物则有阿胶黄精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景岳全书1

景岳全书1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卷之二入集·传忠录(中) 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卷之九从集·杂证谟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非风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风痹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 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 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 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 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 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 卷之二十八必集·杂证谟 卷之二十九必集·杂证谟 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 卷之三十二贯集·杂证谟 卷之三十三贯集·杂证谟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 卷之三十七天集·杂证谟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 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卷之四十九大集·本草正(下) 卷之五十德集·新方八阵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阵 卷之五十二图集·古方八阵 卷之五十三图集·古方八阵补阵 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和阵 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攻阵 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阵散阵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阵寒阵 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热阵 卷之五十九宙集·古方八阵固阵 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 卷之六十一长集·妇人规古方 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 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 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

《方剂学》方剂

、单选 1.组成方剂的依据是()A.药物B.证候C.治法D.病位E.病因 2.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的医家是()A.张仲景B.汪昂C.程钟龄D.吴鞠通E.张景岳 3.清法用于治疗()A. 里热证B. 里寒证C. 里实证D. 瘀血E. 表寒证 4.以病证分类的方剂首推() A.《黄帝内经》 B. 《五十二病方》 C. 《伤寒杂病论》 D. 《祖剂》 E. 《医方集解》 5.确切以组成分类的方剂当首推() A.《祖剂》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五十二病方》 E.《医方集解》 6.明确提出“七方”的医书是() A.《伤寒论》 B.《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C.《药对》 D.《五十二病方》 E.《祖剂》 7.“十剂”概念首见于() A.《本草纲目》 B.《药对》 C.《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D.《五十二病方》 E.《医方集解》 8.《方剂学》规划教材的方剂分类法最接近下列哪一方书的分类法() A. 《黄帝内经》 B. 《景岳全书》 C. 《时方歌括》 D. 《五十二病方》 E. 《医方集解》 9.组方原则最早见于()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医学启源》D?《脾胃论》E.《成方切用》 10.在一个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A.君药B.臣药C.佐药D.使药E.引经药 11.有关君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药力居方中之首 B.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大 C.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 D.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 E.君药在方中是首要的 1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为() 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 D.反佐药 E.使药 13.下列哪项不属于佐药的作用() A.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B.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 C.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D.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E.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14.汤剂的特点是()散剂的特点是() A.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 B.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 C.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 D.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 E.易于发散,助长药效 15.下列药物一般要求先煎的是() A.介壳、矿物类药物 B.气味芳香的药物 C.贵重药物 D.胶质粘性大的药物 E.易于粘锅的药物 16.煎煮中忌用的工具为()A.瓦罐B.砂锅C.搪瓷器具D.铝制品E.铜、铁器皿 17.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一般服药时间是()A.食后B.食前C.空腹D.临卧E.不拘时 18.解表剂适用于除()以外的各种病证。 A.外感风寒 B.疮疡初起 C.麻疹已透 D.水肿有表证者 E.风温初起 19.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的方剂是() A.桂枝汤 B.九味羌活汤 C.麻黄汤D .大青龙汤E.三拗汤 20.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当首选( ) A.小青龙汤 B.麻黄汤 C.桂枝汤 D.九味羌活汤 E.麻黄加术汤 21.麻黄汤主治证的病机是()

湿热体质的表现

湿热体质的表现 1、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2、型体特征:形体偏胖或消瘦。 3、面部,发黄发暗,面部油腻。 4、唇红齿黄、牙齿黄、牙龈红、口唇红。 5、皮肤易生痤疮,发红、脓疱。 6、口干、口臭、口苦、汗味大、体味大。 7、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异味特别大,臭秽难闻。小便黄赤、颜色很深。 8、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白带多,色黄,外阴经常瘙痒。 9、舌像:舌红苔黄。舌质红,舌苔黄厚。 10、心理特征:性情急燥、容易发怒。 11、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石淋、热淋等病。 12、适应能力:不能耐受湿热环境;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13、湿热体质容易生病。脂溢性脱发、痤疮、体味、淋证;泌尿道感染,带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皮肤特别容易生脓肿疮疡、容易得癣症:皮癣、脚癣、体癣、黄疸。还有对肝胆的感染性疾患。这种体质的人特别容易出现筋骨肌肉的疲劳,易腰酸背痛、浑身疼的难受。 湿热体质形成的原因: 1、长期情绪压抑,借酒浇愁。 2、滋补不当:如吃很多银耳燕窝冬虫夏草。乌鸡白凤丸等,这样的滋补不当,滋补过度会促生或者加重这种体质。 3、肝炎病毒携带:肝胆是薄弱环节,肝胆疏泄不好,很多发现肝经胆腑等的症状。 4、先天禀赋。 5、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下,比如广东、海南。亚健康状态特别多见于湿热体质。 6、嗜烟酒的,经常熬夜的,这种人外形不好看:牙齿黑,舌苔黄腻,满嘴口气,身上味道也大。长期带下色黄,下体异味很大,白带多黄。如果你抽烟喝酒又熬夜,那你注定是个湿热体质。注定你的外形不好看:烟熏火燎的面容,说话像唐老鸭一样,口唇乌,一开口,牙齿是黑的,舌苔黄腻;满嘴的口气,甚至身上的味道也很大。 湿热体质的人如何养生? 长期居住潮湿的地方,或者温度高湿度又高的气候里,都容易变成湿热体质。而喜欢吃甜食和肥腻,或长期饮酒的人也多数都是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调养原则为燥湿清热,饮食清淡。在饮食上尽量做到不嗜烟酒,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尽量少吃一些大热大补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温热食物也要少吃。宜食用清利化湿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而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能有助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湿热郁积。 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要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要熬夜或过于劳累,必须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运动上,适合做高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最好选择凉爽时锻炼。自行按摩合谷、风池、中脘、阴陵泉、大椎。 截断滋生湿热的源头,不要再生湿热了,清热利湿,就是保证二便畅通,大便不要不利,不要粘滞,小便颜色淡一些,不要老是那么黄黄的,一看到小便黄就要喝水。

《景岳全书》杂证谟 痰饮讲解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痰饮]】述古论(共八条) 仲景《金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在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夫心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气短。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陈无择曰∶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眼皮及眼下如灰烟黑者,痰也。《活人书》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满,有类伤寒者,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原病式》曰∶积饮留饮,积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则消散,得湿则不消,以为积饮,土湿主病故也。大略要分湿热、寒湿之因。张子和

曰∶凡人病痰证有五∶一曰风痰,二曰热痰,三曰湿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如新暴风痰者,形寒饮冷;热痰者,火盛制金;湿痰者,停饮不散;酒痰、食痰者,饮食过度也。王节斋曰∶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浊,则凝聚而为痰。痰乃津液之变,如天之露也。故云痰遍身上下,无处不到。盖即津液之在周身者。津液生于脾胃,水谷所成,浊则为痰,故痰生于脾土也。薛立斋曰∶凡痰火证,有因脾气不足者,有因脾气郁滞者,有因脾肺之气亏损者,有因肾阴虚不能摄水。泛而为痰者。有因脾气虚不能摄涎,上溢而似痰者,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酒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有胸中痰郁而似鬼附者。各审其源而治之。徐东皋曰∶脾胃为仓廪,所以纳谷,因脾弱不能营运,致血气失于滋养,故不周流,气道壅滞,中焦不能腐谷,遂停滞而为痰为饮。其变为寒为热,为喘为咳,为呕吐,为反胃,为肿满,为眩运,为风痫,为嗳气,为吞酸嘈杂,为噎嗝,为怔忡,为疼痛之类,不可尽状,是皆痰之变病,而其源则出脾湿不流,水谷津液停滞之所致也。

张景岳在方剂中联用熟地黄、当归的经验 中医见解 张景岳 提出的重阳气之理论根据

张景岳在方剂中联用熟地黄、当归的经验+中医见解+张景 岳提出的重阳气之理论根据 张景岳在方剂中联用熟地黄、当归的经验+中医见解+张景岳提出的重阳气之理论根据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以下引文出处同此者均省略)中共汇集新方180余首,其中熟地黄、当归联用的方剂30首。此类方剂分布在补阵、和阵、散阵、热阵和因阵中,广泛地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熟地黄、当归联用在不同的方剂中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兹归纳如次。1 补血当归、熟地黄联用在方中用于补血者如五福饮(熟地黄、当归、人参、白术、甘草)。对于此方的适应证,张景岳说:“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有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此方主治五脏气血亏损,故以当归、熟地黄补血,人参、白术、甘草补气。临床用于内科杂病,如虚损、非风、不寐、眩晕等(《景岳全书·杂证谟》),亦用于妇科疾病如血虚经乱、崩淋经漏不止、胎漏等(《景岳全书·妇人规》),以及小儿科疾病如慢惊风、五脏气血俱虚的假热证等(《景岳全书·小儿则》)。当归、熟地黄联用以补血的方剂尚有其它作用,如补血以抗邪,其代表方剂如五柴胡饮(熟地黄、当归、柴胡、白术、白芍药、炙甘草、陈皮);补血以调经,其代表方剂如决津煎(熟地黄、

当归、泽泻、牛膝、肉桂、乌药);补血以助产,其代表方剂如滑胎煎(熟地黄、当归、川芎、杜仲、枳壳、山药);补血以种子,其代表方剂如毓麟珠(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菟丝子、杜仲、川椒、鹿角霜)等等。2 滋补阴精当归、熟地黄联用以滋补阴精的代表方剂如当归地黄饮(熟地黄、当归、山药、杜仲、牛膝、炙甘草、山茱萸)。此方“治肾虚腰膝疼痛等证”。肾虚腰膝疼痛为肾中阴精不足所致,故以当归、熟地黄滋补阴精,当归虽为补血药,但精血可互生,血可转化为阴精,其它药品亦皆为补肾药。再如六味回阳饮(熟地黄、当归身、人参、制附子、炮干姜、炙甘草),“治阴阳将脱等证”。此方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当归、熟地黄。当归、熟地黄补阴精,四逆加人参汤以壮元阳,故适于阴阳将脱证。临床用于虚损伤寒、气厥等内科杂病(《景岳全书·杂证谟》),亦用于小儿慢惊风、盗汗等儿科疾病(《景岳全书·小儿则》),以及痘疹属虚寒者(《景岳全书·痘疹诠》)。此外,尚有用当归、熟地黄补阴精以抗御外邪的方剂,如补阴益气煎(熟地黄、当归、人参、山药、陈皮、炙甘草、升麻、柴胡)。张景岳说:“此补中益气汤之变方也。治劳倦伤阴,精不化气,或阴虚内乏,以致外邪不解,寒热疒亥疟,阴虚便结不通 等证。凡属阴虚不足而虚邪外侵者,用此升散,无不神效。”此方以当归、熟地黄补阴精,精足便可化气,况有人参、甘草、山药益气,佐以升麻、柴胡升陷且散邪。临床用于劳倦内伤、

什么是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怎么办

湿热证 生活中发现自己口苦口干口臭、小便赤短,大便粘滞,肝胆疾病,青春痘……这些可都与湿热有关系! 湿热证是指湿与热合.熏蒸内外,阻遏气机而表现的证候。症状:口苦咽痛,口干不欲饮,身痛胸闷,小便短赤或不畅,午后身热。舌红苔黄腻,脉滑实。 (1)湿热蕴蒸证 症状:寒战身热、骨节烦疼、面目萎黄、汗多白利、胸腹白疹、舌色灰滞,脉濡缓或滑数等。辨证要点:以身热不扬,汗出热不退,肢体酸困为辨证要点。所感湿热较重,其邪内郁于脏腑,外郁于肌表经络。证见身热、汗多热不退、身痛、自利、小便短赤等症状。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中成药:甘露消毒丹。 (2)脾胃湿热证 症状:脘腹痞胀隐痛,或按之作痛,纳呆,恶心甚则呕吐,吐出食物味酸苦,黄疽,便溏不爽,或大便干结,其味臭秽,小便短赤,口苦口腻,口渴不欲饮,或饮下不适,欲进清凉食物,舌红,苔腻或黄腻,脉濡细或弦滑。辨证要点:湿邪阻滞,胃气不降可见恶心、呕吐,如兼热邪,热性炎上,恶心呕吐更为明显,并且吐出物味酸苦,湿热阻滞气机则见便溏不爽,热邪较重时可见大便干结,其味臭秽;湿与热均可导致尿少,小便色赤多属于热,湿热郁结,郁而发黄疸,口苦属热,口腻属湿,二者往往同时出现,提示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方药:牛黄清胃丸。 (3)肝胆湿热证 症状:胁肋满闷,或见痞块,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搔痒等。辨证要点:本证以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湿热蕴结肝胆,肝气失于疏泄,气滞血瘀,故胁肋痛。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纳少,呕恶,腹胀。胆气上溢,可见口苦,湿热蕴内,湿重于热则大便偏溏,热重于湿则大便不爽。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赤。邪居少阴,枢机不利,则寒热往来。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则身目发黄。肝脉绕阴器,湿热随经下注,则见阴部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在妇女则见带浊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内蕴肝胆之证。治法:利湿清热,清肝利胆。方药:龙胆泻肝丸、茵栀黄注射液。 (4)大肠湿热证 症状: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辨证要点:以大便干燥难于排出为辨证要点。大肠液亏,肠道失其濡润而传导不利,故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甚或数日一行。阴伤于内,口咽失润,故口干咽燥。大便日久不解,浊气不得下泄而上逆,致口臭头晕。阴伤则阳亢,故舌红少津。津亏脉道失充,故脉来细涩。治法:清热燥湿,解毒行气。中成药:香连丸、黄连素。 (5)膀胱湿热证症状:尿频、尿急、尿短赤,涩痛、淋漓不畅,或兼有发热、腰痛,或尿血如注,或尿有砂石,或尿浊如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要点: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湿热蕴蒸,故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少腹急满;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治法:清热利水通淋。方药:分清止淋丸。

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篇的体会

正本清源提纲挈领――读《景岳全书.杂证谟.咳 嗽》篇的体会 2010年01月24日星期日18:18 正本清源提纲挈领 ――读《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篇的体会 李安民 摘要以《景岳全书》中的理论为依据,从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治分内外,理究八纲;时有四季,药有动静;辩古正误,述古博考;创制新方,嘉惠后学等方面,系统讨论了各种咳嗽的辨证治疗,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咳嗽景岳全书辨证论治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是人体受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肺脏所致。历代医家立论繁复,博而寡要,使后学有无所适从之感。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篇,以咳证无非肺病,咳嗽需分外感、内伤立论,能正本清源,提纲挈领,为咳嗽的治疗,创立规矩,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今围绕《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篇(以下简称《咳嗽》篇)谈谈学习的体会。 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咳嗽》篇,见于《景岳全书》第十九卷《杂

证谟》。编写体例,与《杂证谟》全书一样,先列“经义”,用《内经》有关内容来说明咳嗽一证要义;次“论证”,论述本证治疗大法;次“外感嗽证治”、“内伤咳证治”,分外感、内伤咳嗽的具体治法;次“辨古”,辨古人治疗本证的不足;次“述古”,引述古人对本证的治法,为他山之助;最后则列“灸法”与“咳嗽论列方”。 《内经》以五脏六腑分论咳证,历代医家踵事增华,名目更多。如巢氏《诸病源候论》有十咳(即五脏咳及胆咳、厥阴咳、风咳、寒咳、支咳),陈无择有三因之咳(外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咳;内因即五脏六腑之咳;不内外因者如房劳伤肾、饥饱伤脾、疲极伤肝、叫呼伤肺、劳神伤心之咳证)等等,虽各有阐发,而多歧亡羊,使后人无所适从。张景岳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总之,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此二者而已。”

最新 妇科-景岳新方八阵浅解与应用

崩淋经漏不止 《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若阴虚血热妄行者, 宜保阴煎(生地、熟地、芍药(各二钱)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各一钱半)生甘草(一钱)) 加减一阴煎(生地、芍药、麦冬(各二钱)熟地(三、五钱)炙甘草(五、七分)知母、地骨皮(各一钱)); 若火盛迫血妄行而无虚证者,宜徙薪饮,黄芩散加续断、丹参; 若血有滞,逆而妄行者,四物汤、丹参散; 若肝经怒火动血者,加味四物汤(四物汤加山栀、柴胡、丹皮); 若肝经怒火动血,逆气未散者,保阴煎或化肝煎(青皮、陈皮(各二钱)芍药(二钱)丹皮、栀子(炒)、泽泻(各钱半,如血见下部者,以甘草代之)土贝母(二、三钱))加减主之; 若营气不足,血不能调而妄行者,五福饮(当归(二、三钱,肝)人参(随宜,心)炙甘草(一钱,脾)白术(炒,一钱半,肺)熟地(随宜,肾))、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择宜用之; 若脾肾阴气不固者, 固阴煎(人参、炙甘草、熟地、山药、五味、山茱萸、远志、菟丝子) 五阴煎(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熟地、山药、五味、扁豆、芍药) 秘元煎(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远志、山药、五味、枣仁、芡实、金樱子); 若脾肾虚寒,兼呕兼溏泄而畏寒者,理阴煎(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炙甘草(一、二钱)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或加肉桂(一、二钱))、五君子煎(四君加干姜)、理中汤。 若肝胆气虚,不能藏血者,必多惊恐畏怯,宜五福饮、七福饮、八珍汤;兼阳虚者,仍加姜、桂; 若脾气虚陷,不能收摄而脱血者,寿脾煎(枣仁、远志、当归、白术、人参、山药、炙甘草、干姜、莲肉)、归脾汤、四君子加芎、归,再甚者,举元煎(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 若阳气大虚脱陷者,四维散(人参(一两)制附子(二钱)干姜(炒黄,二钱)炙甘草(一、二钱)乌梅肉(五分或一钱,随宜或不用此,即四味回阳饮也))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如何调理,受到许多医生与患者的密切关注。湿热现象在中医辨证中十分常见,也是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之一。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湿热,湿热体质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请“清适敏”的医学专家给我们讲述一下: “清适敏”的文医生指出,“湿与热”是中医的述语,通常是指身体内部的湿与热。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体质在现代医学解释为“代谢功能紊乱或脂代谢紊乱”,近年来又有新的理论认识,比如“排毒、抗氧化和自由基”理论。 随着对“湿热体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清适敏”的医学专家通过“健脾化湿、分水渗湿”的方法排除“湿热体质”,改善过敏症状。“清适敏”的专家还将营养强化的理念应用于其中,将一些天然的抗氧化剂、抗衰老因子应用在疾病康复中,将“疾病治疗与营养强化”相结合的有机统一,突破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 另外,对于过敏性疾病的调理,还需注意“调肝温肾”。“肝”主渲泻,“肝气郁结”则面色晦暗、斑毒于形、疮痍滋生。“肾”主水,肾司水液代谢,肾水失调则皮肤粗糙暗沉。 湿热体质的人特别容易发生湿热、泡疹、皮炎等过敏现象,我们建议患者日常可以多吃一些消热利湿、健脾理气的食物,如山药、山楂、苦瓜等。但对于长期有过敏现象的患者,宜采用中药调理。 湿热体质的人的饮食调养: 一所能吃的水果: 多吃蔬菜水果,如冬瓜,苦瓜,丝瓜,芦笋,水芹,黑木耳,藕,萝卜,西红柿,西瓜,梨,香蕉等,这些都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 二食品调料: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如动物脂肪,海鲜鱼类,生葱,生蒜,辣椒,韭菜,海虾,牛羊狗肉等. 三多饮水,以温开水为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内热的排出,但不要用饮料代替,尤其是橙汁,因为橙汁多喝可生热生痰,加重内热。

各个医家及其著作总结(考研版)

1、中医理论基本确立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问世 2、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 3、《黄帝内经》现存最早医学典籍,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中药归经学说先导,提出君臣佐使 4、《52病方》现存最古老方书,载药242种 5、诗经——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6、《难经》秦越人(扁鹊)——提出独取寸口诊脉法 7、《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张机)——辨证论治第一部专书,确立六经辨证纲领,被推崇为“方书之祖”,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8、《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提出七情 9、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首创诸病通用药 10、雷敩,《炮制论》中药炮制专著 11、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记载穴位349,《针灸大成》359,《针灸逢源》361) 12、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为现代青蒿素研制提供经验。简、便、廉、效是其显著特点 13、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分24脉象 14、南齐,龚庆宣整理而成《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方书

1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16、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17、唐,《新修本草》(《唐本草》)——最早药典,采用图文对照 18、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十类”(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提出“十剂”) 19、宋。陈无择《三因极—病症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20、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而成的药典 21、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 22、元《饮膳正要》首次记载蒸馏法工艺治酒 23、《本草衍义》按照年龄、体质、疾病等决定药量 24、南宋,催紫虚《崔氏脉诀》分类论述24脉 25、南宋,施发《察病指南》诊法专著,绘脉图33种 26、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出处)——存最早儿科专著 27、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开方论之先河,以君臣佐使来辨析药方;明确提出七方(始于《黄帝内经》) 28、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 29、元,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第一部专著 30、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十怪脉”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从单味药物治病,逐渐发展到方剂治病,这一过程是初级向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方剂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是循序渐进的,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完善起来的。从《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开始,经过汉朝《伤寒杂病论》,唐朝《千金要方》,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到明清时期的《普济方》、《医方集解》等方剂代表著作的出现,方剂学已经发展成熟。尤其是方剂的数量急剧增加,当时《普济方》中已记载了61739首方剂。面对浩如烟海的方剂,如果不能科学地分类,不能举一反三,我们将无法记忆、无法掌握。特别是给后来人学习方剂带来了困难。因此,方剂必须分类。 在方剂的分类方法上,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众多的方剂进行归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方剂分类法。其中主要有“七方”说、按病证(脏腑、病因)分类、按主方(祖方)分类、按治法(功效)分类、综合分类等。 一、“七方”之说 “七方”之说,源于《黄帝内经》。其记载“七方”虽早,但并无具体的分类内容,至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提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这时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的“重方”改为“复方”,后世又引申其义,将“七方”称为方剂的分类法之一。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药味少而用量大,以治疗病邪较盛之证或下焦疾患的方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药味多而用量小,以治疗病邪较轻之证或上焦疾患的方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气味较薄,用于一般慢性虚弱病证,需长期服用治疗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猛峻,气味较厚,用于病势危急,须迅速治疗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则是两方或数方合用而治疗较为复杂病证的方剂。由此可见,“七方”应当是古代的一种组方理论。虽然迄今尚未见到按“七方”分类的方书,但“七方”这种以病邪轻重,病位高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以及病体强弱作为方剂分类的方法,对后世的方剂分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病证分类法

湿热体质注意

【湿热质的人要学会制怒】 湿热质的人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常心烦易怒,应节制安神定志,以舒缓情志。做到喜与忧、苦与乐、顺与逆的正确对待,保持稳定的心态。 【湿热质的人要多吃米仁、绿豆】 湿热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宜食用清利化湿的食品,如米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体质内热较盛者,禁忌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对于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温热食品和饮品,宜少食和少饮。【湿热质的人必须力戒烟酒】 湿热质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不要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要保持两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烟草为辛热秽浊之物,易于生热助湿,出现呕恶、咳嗽、吐痰等。酒性热而质湿,《本草衍义补遗》说它“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堪称湿热之最。所以饮酒无度,必助阳热、生痰湿,酿成湿热。嗜烟好酒,可以积热生湿,是导致湿热质的重要成因,必须力戒烟酒。 【湿热质的人运动强度要大一点】 湿热质是以湿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可以将健身力量练习和中长跑结合进行锻炼,健身力量练习采用杠铃阻力负荷方法在健身房有教练指导下进行锻炼。湿热质的人在运动时应当避开暑热环境,秋高气爽,登高而呼,有助于调理脾胃,清热化湿。 1、薏仁杏仁粥:早餐,每次20克左右熟薏仁粉,5克左右杏仁粉。用温开水冲服。饭后服用。能润泽肌肤,美白补湿,行气活血,调经止痛。如果加点糖或蜂蜜口味就更好了,很香的,又好吃又美容又减肥! 2、解暑茶:将熟薏仁粉5克泡500毫升温开水,做茶水饮料饮用,能降署解渴,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具有营养头发,防止脱发,并使头发光滑柔软。

浅议张景岳_景岳全书_妇人规_的调经特色

浅议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的调经特色 李 勤 祁 冰 郝松莉 侯丽辉* 吴效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哈尔滨市动力区和平路26号,150040)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7BA I20B015) *通讯作者:ho ulihui2007@sina.co m [摘 要] 《景岳全书?妇人规》在调经方面独具特色。张景岳首倡八纲辨证,将气血辨证也渗透其中,指出月经病微甚本末亦当详辨之,指出“及其甚者,必归脾肾”;治疗上重视五脏以脾肾为要;重视温补,不废寒凉,创制新方;考虑到妇人为病“以七情之伤为最甚”,提出重视七情,提倡未病防治。 [关键词] 景岳全书;妇人规;调经 张介宾,号景岳,字会卿,浙江山阴人,明代著名医家,《景岳全书?妇人规》为其妇科学术思想的代表作,共二卷,分经脉、胎孕、产育、带浊、乳病等9部分,其中经脉篇论述的即为月经病,包括经脉之本、经不调、血热经早、血虚经乱、经期腹痛、崩淋经漏不止、血枯经闭等。本文就其调经特色作一简要分析。1 重视辨证 首倡八纲辨证:在四诊合参、重视脉证的基础上,对于月经病的辨证,首倡八纲,提出“若欲调其既病,则惟虚实阴阳为要”[1]32。认为调经之法,须辨寒热、虚实、阴阳。张景岳的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因此,特别重视阴阳学说,这个思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篇体现的较为突出,认为月经乍多乍少,断绝不行,崩漏不止,皆由阴阳盛衰所致,指出阴阳盛衰是导致月经不调的主要原因。 脏腑气血辨证:关于脏腑气血辨证,张景岳虽未明确提出,但在强调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将脏腑气血辨证也渗透其中。经血属于阴血范畴,妇人以血为主,血之生、化、统、藏与五脏均有密切联系,五脏发生病变,月经就会随之不调。张景岳认为,月经妄行过多,若是火热迫血妄行时,多是因为心火和肝、肾之火炽盛所致;若是气虚下陷不能摄血归经时,则认为是由脾肾之虚所致。此外,张景岳详细阐述了五脏在月经生成和排泄方面的功能,指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则会导致经迟、经行疼痛等一系列经不调;肾为后天之本,肾精不足,可致经乱、崩淋不止等等;肝主疏泄,肝气郁滞会导致气道逆而月经不行,或经期腹痛;肺脏主通调水道,可将脾经所散之水谷精微输布全身,若肺气不足,血行无力,留滞胞宫,可致经行疼痛等一系列经不调,故五脏、气血失调俱可导致月经病,临床上亦当详而辨之。 微甚本末,亦当辨之:月经病有轻有重,有本有末,此亦当详辨之,张景岳云:“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1]22,这主要是因为男女性情有异,妇人为病,七情之伤最甚,劳倦次之,外淫六邪再次之,盖其病之肇端,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张景岳认为,病之初,多伤于心、肺、肝、脾四脏,若能辨别清楚,祛除病因即可痊愈;病久者,则可由一脏而及于他脏,患者长期食欲不振,则脾胃的功能就会日益减弱,气血生化不足,久则可以伤及先天之本肾脏,因为它有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滋养,故张景岳认为,“及其甚者,必归脾肾”,治疗上则应该专顾其本,可免误治。 2 重视五脏,以脾肾为要 治疗上张景岳重视五脏,其中以脾肾为最要。提出:“凡治疗之法,宜审脏气,宜察阴阳”[1]88。月经病的生理病理和五脏的关系均很密切,妇女的经、孕、胎、产、乳等生理特点,都离不开阴血,血海充盈,由满而溢,则月经来潮。男精女血,合而成形,才能成孕。妊娠之后,血聚以养胎。分娩时需耗血动血。分娩之后,则血下为恶露,哺乳期,赖血上化为乳汁。故张景岳认为,妇人以血为本,妇科疾病,当着重调经。月经的正常与否,可反映全身的情况和气血的盛衰。同样,五脏的功能正常与否亦可影响到月经。血的生、化、统、藏,与心、肝、脾、肺、肾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治疗月经病时,提出要辨清病在何脏。例如,治疗月经先期而至:脾经血燥者,加味逍遥散;脾经瘀滞者,归脾汤;肝经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汤;过期而至:脾经血虚者,人参养荣汤;肝经血少者,六味地黄丸;肝脾血燥,四物汤为主;肝脾血弱,补中益气汤为主;肝脾郁结,归脾汤主之;肝经怒火,加味逍遥散为主等等,均体现出重视五脏的思想。 但是五脏之中,又以脾肾为最要。提出“调经之 ? 729 ? 中医杂志2011年5月第52卷第9期 Journal of T radi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2011,V ol.52,N o.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