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

1、专业词汇:

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材料流Materials Flow

物质流Mass Flow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 目标与范围确定goal and scope definition 清单分析inventory analysis

影响评价impact assessment

结果解释life cycle interpretation

生态设计Eco-design/ED

清洁生产Zero Waste Processing

2、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定义:生态环境材料是一种具有与环境协调的特殊功能材料,是指在设计、制造、加工、使用以及再生过程中均考虑到资源、环境、生态等因素,具有最低环境负荷、最大使用功能、或者是能够改善环境的人类所需材料.既包括经改造后的现有传统材料也包括新开发的环境材料.

(2)特点:

?先进性:能为人类开拓更广阔的活动范围和环境,发挥其优异性能.在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体系时,既要考虑到技术环境负担的大小,材料本身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又要顾及材料使用时的传统性能(材料的先进性),在要求优异的使用性能这一点上,新材料与传统材料是相同的.

?环境协调性(优先争取的目标):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同外部环境协调,减轻地球环境的负担,使枯竭性资源完全循环利用.在材料的生产环节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少,工艺流程中采用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技术,废弃后易于再生循环.材料及技术本身要具备环境协调性,这是区别于传统材料观念而增加的概念.

?舒适性:使活动范围中的人类生活环境更加繁荣、舒适,人们很乐于接受和使用.

3、从手段、目标和要求角度阐述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

4、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评价系统层次阐述环境材料的具体研究内容

(1)基础研究:材料的开发、应用、再生过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的理论研究.

a. 人类的材料需求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及规律;

b. 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所需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的影响;

c. 与环境协调并适应环境发展的材料开发、应用和再生理论;

d. 低环境负担的合金理论,无机材料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理论;

e. 可循环性的材料自分解和分离理论;

f. 材料再生循环难易程度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2)应用研究:

a. 清洁的无污染的材料生产、加工和制造技术基础

b. 具有最低环境负担的材料工程新技术和新工艺

c. 可循环性的功能材料或结构材料的分解和分离技术基础

d. 废弃材料的综合再生技术基础

e. 现用材料中有害元素的替代技术

f. 自然资源中枯竭性金属元素的替代技术

(3)评价系统:包括使用性能和环境性能两方面的评价.

a. 生态环境与材料相互作用的度量标准和基准

b. 现用材料的合理性评价

c. 人类活动废弃的可再生资源的核算体系

d. 各种材料的环境负担的基础数据库

e. “绿色标志”材料的论述体系、方法及其标准

f. 自然资源的容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的评价

5、研究环境材料的意义.

第二章环境材料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定义及可持续发展理性设计的具体表现

(1)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两个概念:可持续性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是高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粮食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2、列举地球环境问题(具体内容不要求)

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形成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水资源的污染

热带雨林破坏

辐射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荒漠化 大气污染

3、 最新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材料流(materials flow)又称物质流(mass flow),也称材料链(substance chain),材料流也可以说是材料背负的生态负荷或生态包袱.材料流理论是指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所投入的原材料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大小的一种定量分析理论.材料流理论是一种方法学,主要用于研究、评价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原材料的资源效率,找出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因此,材料流理论是研究资源效率的一种有效工具.

(2)A 、四倍因子理论(factor 4)是德国von Weizsaecker 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来的.

按1995年的数据,占全世界总人口20%的富人,每年消耗全世界82.7%的能源和资源.而其他80%的人每年消耗的能源和资源仅占世界总消耗量的17.3%.为了既保持已有的高质量的生活,又努力消除贫富之间的差异.Weizsaecker 根据计算得出,若能采取技术措施,将现有的资源和能源效率提高四倍,就有可能达到上述的目标.这就是四倍因子理论提出的依据.因此,最初建立的四倍因子理论主要是针对消除社会的贫富悬殊,实现各国间健康、和平发展的一种技术目标.

经过努力和发展,Weizsaecker 将四倍因子理论科学化了.1995年,其专著《四倍因子:半份消耗,倍数产出》出版以后,使该理论有了明确的科学含义.其意思是指在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将能源消耗、资源消耗降低一半,同时将生产效率提高一倍.由此,在同样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的水平上,得到了四倍的产出.如式(2-1)所示

P 2R 4I 0.5=== (2-1)

式中:R 表示资源效率;P 表示产品产出量;I 表示原材料、能源投入量.

四倍因子理论的提出,得到了世界上许多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以及许多其他学者的赞同.四倍因子理论对有效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也为我国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子.即从资源效率角度减少原材料消耗、增加产品的有效产出;从环境保护角度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治标又治本.

B 、十倍因子理论(factor 10)是由德国Schmidt-Bleek 于1994年率先提出的.与四倍因子理论类似,十倍因子理论的核心是:必须继续减小全球的材料流量,在一代人之内将资源效率提高十倍,才能使发达国家保持现有的生活质量,逐步缩小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且可以让子孙后代能够在这个星球继续生存.他认为,通过采取技术措施,在二三十年内若能将现有的资源和能源效率提高十倍,达到上述目标是有可能的. 十倍因子的概念与环境保护是直接相关的.Schmidt-Bleek 教授用一个方程式将环境影响、人口和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关联起来,见式(2-2).他推测,到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将在现在的基数上增加1倍,即P 等于2;同时,世界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届时将增长3~6倍,取平均值为5,则二者之积为10.由此,对环境的影响将增加10倍.为了保持现有的生态环境水平,必须通过提高资源效率来平衡和补偿对环境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将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提高10倍,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GDP I I P P GDP =?? (2-2)

式中:I 表示环境影响;P 表示人口;GDP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章 资源的环境特征

1、名词解释:资源、可耗竭资源、可更新资源、能源、资源的直接消耗、资源的间接消耗 资源:指人类可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通常又称为

自然资源.

可耗竭资源: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

可更新资源: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例如太阳能、大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各种野生动植物等.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提供可用能量的资源,一类是比较集中且容易转化的含能物质,称含能体燃料(燃料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沼气、氢等;另一类是可以利用的能量过程(非燃料能源),如太阳辐射、风力,潮汐等.

资源的直接消耗:指将资源直接用于材料的生产和使用.

资源的间接消耗:指在材料的运输、储藏、包装、管理、流通、人工、环境迁移等环节造成的资源消耗.

2、分析自然资源的详细分类组成并举例说明

为研究自然资源对材料生产的影响,将自然资源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1)可耗竭资源

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

(a)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资源是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指金属等矿产资源,例如汽车报废后,汽车上的废铁可以回收利用.

(b)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使用过程不可逆,且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是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这类资源被使用后就被消耗掉了.例如煤,一旦燃烧变成了热能,热量便消散到大气中,变得不可恢复了.

(2)可更新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例如太阳能、大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各种野生动植物等.根据财产权是否明确,可更新资源可以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a)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商品性资源.例如,私人土地上的农作物、森林等.

(b)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有,但是却能为任何人所享用的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如公海鱼类资源、物种、空气等.

3、了解自然界中三个重要的物质循环并能详述碳元素和氮元素的循环过程.

自然界内处于千变万化中的物质欲维持质量——能量守恒,只有通过物质的循环来实现.自然界中三个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

(1)碳循环:

在自然环境内,碳的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的.由动物呼吸或矿物燃料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放出热量.在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循环(亦构成氧循环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光合反应中.

反应:6CO2+6H2O+2822J→C6H12O6+6O2

碳循环始于CO2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以各种碳化物的形式储存,经过营养级的传递、分解,有一部分经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动植物尸残体的分解转变为CO2,回归到大气中去,另一部分转入土壤或地下深层,经过漫长的演化转变成矿物.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CO2到大气中.

(2)氮循环:

在生物圈中氮的循环基本模式是植物吸收N2经生物固氮作用形成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而生成氨基酸,进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并和其他化合物进一步合成为植物有机体.除生物固氮以外,闪电和宇宙射线也能使氮被氧化成硝酸盐.食物链中成员的分解产物、排泄物在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氨,亚硝化细菌把氨转化为亚硝酸盐,硝化细菌又进一步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在循环的末端,反硝化细菌把硝酸

盐转变为分子态氮,又重新返回大气.

在自然界中,氮的化合物倾向于还原状态,常常存在于和氢化合的物质中,而较少存在于氧化状态.

4、掌握能源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

能源是指提供可用能量的资源,其种类繁多,一类是比较集中且容易转化的含能物质,称含能体燃料(燃料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沼气、氢等;另一类是可以利用的能量过程(非燃料能源),如太阳辐射、风力,潮汐等.

5、简述人类对能源利用认识的四个阶段

人类对能源利用的认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在较低水平上的可持续使用阶段.在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前,能源的消耗还比较少,尽管也存在局部的能源短缺和环境破坏,但总体上不存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能源,毫不节制的消耗阶段.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巨大的变化,原始森林的急剧减少、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炭以及低廉的石油有力地支持了二战之后一大批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复兴和一大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这一时期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说是掠夺性的,给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害.

(3)珍惜使用即将枯竭的能源资源阶段.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人类突然意识到矿物燃料总会有枯竭的那一天.西方国家开始节省能源、提高能效并积极寻求替代能源.

(4)即使能源资源不会枯竭,环境容量也要求人类对自己的能源消费行为加以限制阶段.人们对气候变化的不断关注,从而意识到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人类不对毫无节制的能源消费行为加以控制,环境容量将先于能源资源而枯竭.因此,对能源的利用应该首先限制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否则发展难以为继.

第四章材料的环境负荷

1、名词解释:环境负荷

所谓环境负荷是指某一具体材料在其生产、使用、消费或再生过程中耗用的自然资源数量和能源数量,以及其向环境体系排放的各种废弃物,例如气态、固态和液态废弃物之总量.

2、简述环境负荷的评价内容

任何材料在其生产中,例如采矿、冶炼、加工成型等均涉及能源的消耗.对于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也是如此.没有能耗就不可能制备材料.而材料产业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其能耗约占工业总能耗的30%~40%.

材料的生产过程涉及大量的资源消耗.这种资源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主原料,例如生产碳钢时的铁矿石.另一类是辅料,例如碳钢生产过程中的脱氧剂、脱硫剂、铁合金等.

材料的环境负荷的另一个因子是材料寿命周期中向环境的排放物.它包括污染物和废弃物两大部分.通常将排放物按其存在的物理特征分为大气物质、水体物质、固体物质及能量形式4种类型.

3、污染物主要包括哪三大类?(气体、水体、固体)列举每类污染物的组成及它们的来源和危害.

污染物主要包括气体、水体和固体污染物.

(1)气体污染物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所产生的不利于动植物及设施的状况称为大气污染,混入大气的各种有害成分称为大气污染物.

使空气受到污染的物质有两大类:一是气体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物、臭氧5种气体污染物;二是固体或液体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主要是粉尘、烟雾、烟、雾.

大气污染物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类.自然源主要有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土壤风化等,一般造成二氧也硫、一氧化碳及沙尘等污染.人工污染源主要是由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等几方面的活动造成的.

大气污染的危害主要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使植物变质并枯萎,以及引起工业和生活设施老化和腐蚀破坏,影响使用年限.

(2)水体污染物

水体污染物的组成:悬浮固体物质、无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耗氧有机物.

水体污染物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活废水,一般来自居民住宅、医院、学校、商业等生活活动;二是工业废水,主要是由工业生产中一些有害物如重金属有机物、酸碱盐、油、放射性废水等混入工业用水造成的.

水体受到污染,不仅妨碍了工农业生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还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体的健康.尤其是重金属元素以可溶离子状态溶解在水中,通过人体吸收,会造成严重的病变,如金属镉离子污染会引起人体的骨痛病;汞中毒可以使人中枢神经失灵,并造成永久性病变;铬、锑及其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 (3)固体污染物

固体污染物组成: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造成的变质现象的各种固态半固态和高浓度液态废弃物.

固体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工业、矿业、城市和放射性废弃物等.工业废弃物主要有冶金钢渣、煤灰、硫铁矿渣、碱渣、含油污泥、木屑以及各种机械加工产生的固体边角料等;矿业废弃物主要来自采、选矿过程中废弃的尾矿;城市固体废弃物主要有生活垃圾、城建渣土以及商业固态废弃物等;放射性废弃物主要有核电站运行排放的废弃核燃料及旧的核电设备等.

固体污染物的主要危害形式有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等.由固体废弃物造成的危害中,最为严重的是危险废物的污染.易燃、易爆、腐蚀性、剧毒性和放射性固体废弃物既易造成即时性危害,又易产生持续性危害.

第5章环境材料评价方法的研究

1、阐述LCA基本框架的组成及内容

LCA基本框架由研究目标及范围、编目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环境改善评估四部分组成.

研究目标及范围确定LCA的目的及边界条件; 编目分析确定寿命周期内各阶段资源、能源消耗数据及污染物排放数量;环境影响评估根据编目分析得到的数据对寿命周期的环境综合影响作出评估;环境改善

评估则根据寿命期各阶段环境负担确定可能的改善途径.

2、产品清单数据的组成,何为产品的社会数据?何为产品的企业数据?

清单分析是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列出其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各种废料排放的清单数据.产品的清单数据分为产品的社会数据和产品的企业数据两大类.

产品的社会数据是指来自于社会的原材料和商品能源所携带的清单数据,以及产品出厂后通过社会流通领域,进入消费、使用阶段直至废弃后处置这些阶段所包括的清单数据.产品的企业数据则是表征企业将购进的原材料加工制作成产品过程中涉及的消耗和排放状况.这两类数据的获取是和清单分析前一步的操作——目标界定相联系的.

第8章材料和物质的再生循环

1、名词解释:超级通用合金、简单合金

超级通用合金:超级通用合金即是合金种类最少,而且能满足多种用途要求的标准体系合金.

简单合金:使合金规格简单化,容易分选;原则上不添加现在尚不能精练脱除的元素.

2、简述钢铁资源再生循环的综合性解决对策

在废铁的回收过程中分选、分离工程使十分重要的,其原因在于避免其它材料和杂质混入其中.这符合高质量的原料才能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原则.为了将废钢铁置于庞大的钢铁材料流向中予以妥善处理,必须采取如下综合性的解决对策:

(1)含有不能除去元素的废钢铁精炼制钢工艺开发;

(2)杂质无害化技术的开发;

(3)确立通过材料设计可以实现再生循环的材料体系.

3、简述塑料再生技术的分类及其基本思想

塑料再生技术,如果将分选技术、清洗方法等处理技术除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回收使用过的塑料再作为原材料应用;另一类是分解成塑料的初始原料即单体,重新合成新的塑料,即材料再生循环与化学再生循环.

基本思想:将石油等为原料所合成的塑料在其功能丧失之前,多次进行使用.

4、举例说明废铝再生的单项技术

①涡流分选装置

将物体放在变化磁场中,则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此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与外部磁场相互作用,又会在物体中产生电涡流,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物体沿前进方向弹射出去,其弹射的程度随物质的电导率而变化,从而可将金属分离开来.现在已实用化的此类装置主要用于铝和非金属的分离.

②回转熔化炉

将金属混合废料投入形状像回转窑那样的回转炉内,利用金属的熔点不同分离分选金属.其是通过外部间接加热的方式,严格控制炉温,使锌等低熔点的金属溶液从靠近窑罐处流出并回收,而铁等高熔点金属则从端部以固体形式排出,采用这种方法可将不同的金属分开.

③浮选法

即用密度的差异进行金属或非金属的分离,使硅铁粉末等悬浮于水溶液中制备悬浮液(密度2-3g/ml),将混合废料投入到该悬浮液中.这样一来,悬浮液中密度低的金属要浮至表面,而密度高的金属则会下沉.通过这种方法可进行金属的分离和分选.悬浮液的制作除了硅铁粉之外,还可采用氯化钙等盐的水溶液.

5、了解干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的方法分类

(1)湿法冶金处理:废干电池的湿法冶金回收基于Zn、MnO2等可溶于酸的原理,使锌—锰干电池中的Zn、MnO2与酸作用生成可溶性盐而进入溶液,溶液经净化后电解生产金属锌和电解二氧化锰,或生产化工产品(如立德粉、氧化锌)、化肥等.

分为:焙烧浸出法和直接浸出法

(2)火法冶金处理:即在高温下使废干电池中的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分解和挥发及冷凝的过

程.

分为:常压冶金法和真空冶金法

第九章环境材料与材料的长寿命化

1.名词解释:金属材料高温蠕变现象、省合金化

高温蠕变现象:蠕变是在高温条件下,材料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产生变形,直至最后发生断裂的一种现象.

省合金化:即只添加为了发挥基体蠕变强度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合金元素.

2、列举长寿命高温结构陶瓷材料机械性能影响因素(具体内容不要求)

(1)抗氧化性(2)晶界滑移和气孔(3)断裂韧性.

3.陶瓷涂层复合技术的优点及具体应用举例

陶瓷材料的复合技术(陶瓷涂层):耐热性能优异,如在燃煤锅炉和加压沸腾层锅炉的传热管陶瓷涂层以及喷气式发动机的隔热涂层.

第十章环境材料分类

1、木材结构组成与成分组成

从结构上看,木材主要由管状细胞结构和软组织构成;

从成分上看,木材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索组成.

2、木材典型环境特性列举(到时候按试卷选择答题)

木材的一些典型环境特性,如木材的再生性、固碳作用、调湿性,以及与人类有关的视觉特性和触觉特性等.

(1)再生性

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径.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相比,木材的可再生性是矿产资源不可比拟的,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世界上作为可利用的木材资源已发生重要变化,人工林资源正在替代天然林资源.从生物多样性和原材料资源的角度考虑,人工林木材作为环境友好型材料的优势更大.通过对人工林的品种、生长方式等定向培育,缩短木材的成熟期,易于工业化利用,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永久利用.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木材是一种最早的、最标准的环境材料.

(2) 固碳作用

木材中的C,H,O,N等元素的来源各不相同,以占其中50%的C元素而论,它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早期的树木研究就已表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植物有“施肥效应”,这非常有利于生物圈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通过光合作用,每生长1t木材可吸收1.47t二氧化碳,产生1.07t氧气,将碳元素固定在树木中形成纤维材料.这种固碳作用和造氧机能是其他材料所不能比拟的,对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木材的调湿性

材料的调湿特性是指靠材料自身的吸湿或解吸作用,直接缓和环境的湿度变化,使湿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调湿性是木材的独特性能之一,也是其广泛作为室内装饰材料和家具材料的优点所在,对人体健康和物品保存提供了一种环境调节作用.

(4) 木材的视觉特性

自古以来,木材就以它特有的质、纹、色、味等特性受到人们的珍爱,有木材存在的空间会使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感到舒适和温馨.从木材与人类和环境有关的主要环境学特性上,我们可以看到木材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材料,在居住条件以至生活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木材的视觉特性一般以木材的颜色、光泽、纹理、树节疤痕等来表示.

(5) 木材的触觉特性

当人体接触到某一物体时,这种物体的接触就会产生刺激值,使人在感觉上产生某种印象.而这种印象往往是以一个综合的指标反映在人的大脑中,一般常以冷暖感、软硬感、促滑感这三种感觉特性综合评定.与金属、玻璃、混凝土和石膏等材料相比,木材的冷暖感、软硬感、促滑感等触觉特性远远优于这些材料.

3、何谓仿生物材料?举例分析其分类组成

人工制造的具有生物功能、生物活性,或与生物体相容的材料称为仿生物材料.

目前的仿生物材料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天然生物材料,即通过由天然生物过程形成的材料,如结构蛋白、生物软组织、生物复合纤维及生物矿物等;另一类是指人造的生物医用材料,包括一些人造器官、人体植入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等.

4、作出仿生物材料的环境性能示意图并简述其环境性能的体现

仿生物材料的环境性能示意图

如图所示,仿生物材料的环境性能主要体现在生物相容性及环境协调性等两个方面.仿生物材料的环境协调性主要体现在材料的成分设计及制备工艺等方面.首先,在成分设计上要使得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满足生物兼容性的要求,故考虑材料成分时,至少在与生物体接触的材料表面成分的设计中要让生物体对材料有一种可接受性,从而使仿生物材料的表面与环境有一种相容性.考虑到仿生物材料的用途,在制备工艺方面,一般多采用与环境、生物友好的方式.如某些人造器官、人工合成基因蛋白、生物陶瓷复合材料等材料及产品的制备大都是模拟天然合成过程,自动体现了仿生物材料的环境协调性.

5、名词:生物陶瓷材料、仿生智能材料、生态建材、环境修复

生物陶瓷材料:生物陶瓷材料指在成分上与生物体具有相容性的一类仿生物无机陶瓷材料

仿生智能材料:仿生智能材料一般指能模仿生命系统,同时具有感知和驱动双重功能的材料.

生态建材:所谓生态建材,一般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住质量,性能优异,多功能的建筑材料,是一类对人体、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是相对于传统建材而言的一类新型建筑材料,是环境材料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延伸.

环境修复:环境修复指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生态化治理,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6、常见的环境修复材料举例

防止土壤沙漠化的固沙植被材料、二氧化碳固化材料,以及臭氧层修复材料等.

7、生态建材的基本特点

生态建材有如下基本特点:

(1) 具有优异的使用性能.

(2) 生产时少用或不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在资源与能源使用方面,有效利用天然资源,尽量减少能耗,尽量使用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或能源.

(3) 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保持清洁的原料、清洁的工艺和清洁的产品.尽量减少废气、废渣、废水的排放量,或使之经有效的净化处理.

(4) 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及环境有益无害,并且功能复合化,如杀菌、防霉、除臭、调温、调湿、调光、隔热、阻燃、消声、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与环境相和谐.

(5) 废弃后使之作为再生资源或能源加以利用,或能作净化处理.

环境材料学课后思考题教程文件

环境材料学课后思考 题

1 用自己的理解给出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 答: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可接受的经济性能,并在其制备、使 用及废弃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且再生利用率较高的一类材料。 1 你认为那些材料属于生态环境材料?举例说明。(举例之后还要简要说明一下) 答:比如:生态水泥、环保建材、降解树脂、环境工程材料 天然资源环境材料、电磁波防护类材料、电子功能材料领域的毒害元素替代材料 2 试用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的理论来说明材料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答:众所周知,材料的生产往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当生产效率一定时,除有效产品外,大量的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去,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因此对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而言,资源消耗是源头,环境污染是末尾。也就是说,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与资源和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 图2-1是一个典型的开环工业生产链,从环保的角度看,若能实现闭环的工业生产链,可明显减少废弃物排放。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产品设计一个闭环生产流程。 资能源资能源资能源

铁矿铁水钢胚成品(热轧钢板等)使用废弃污染物污染物污染物 4 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材料产品或过程,用物质流方法进行资源效率分析,并就如何提高资源效率提出具体的技术措施。 答:钢铁的资源效率高达10.4%,就是生产1t纯金属材料所消耗的原材料将近12t。具体技术措施:1)由外界向高炉-转炉流程内某中间工序输入废钢,可提高流程铁资源效率;2)由外界向高炉-转炉流程内某中间工序输入铁矿石等自然铁资源,可提高该流程铁资源效率。3)通过提高电炉钢比,提高铁资源效率。 5 根据你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考虑如何实现(1)金属材料,(2)高分子材料,(3)无机非金属材料(选一种)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几项可具体实施的技术措施。 金属材料:利用微生物冶金;代替含稀缺合金元素的新型合金材料和不含毒害元素的材料,以及废弃物无害资源化转化技术;少合金化与通用合金,形成绿色/生态材料体系,有利于材料的回收与再生利用。高分子材料:1)建立必要的法规,加强全民的环保意识;2)回收塑料,变废为宝:燃烧废旧塑料利用热能,热分解提取化工原料和改进操作技术、设备3)发展环境友好高分子:可降解塑料的开发和合成,采用生物发酵的方法合成的生物高分子。

诊断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诊断学基础 科室: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发热: 2.主诉: 3.黄疸: 4.脑膜刺激征: 5.心脏杂音: 二填空:(每空0.5分) 1、生命体征包括、、、。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恶性肿瘤。 3、触觉语颤增强主要见于肺实变、肺压迫性不张。 4、正常胸部叩诊音有清、鼓、浊、实四种。 5、法洛四联症的四种畸形包括、、、。 6、意识障碍可出现、、、等表现。 7、引起血尿的主要原因有、、、、出血性疾病。 8、胸骨右缘第2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提示,胸骨左缘第2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提 示,胸骨左缘第2肋间及其附近触及连续性震颤提示动脉导管未 闭,胸骨左缘第3、4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提示室间隔缺损,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提示二尖瓣狭窄。 9、输尿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区:、、。 10、胸腔穿刺术的常用穿刺点有肩胛线或腋后线 78肋、腋中线 67肋或腋前线 第5肋间。 11、24小时咯血量在以内为小量咯血,为中等量,为大咯血。 12、腹膜刺激症是指腹部、、。 13、、不同部位的腹痛代表相应部位的病变,如肝胆疾病位于右上腹、胃部疾病位于 上腹、小肠疾病位于脐部、阑尾病变位于右下腹。 14、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有端坐、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 吸困难、。 15、患者呕吐大量宿食且常晨起发作提示幽门梗阻、,呕吐物有粪臭味提示肠梗 阻,伴有头痛、喷射性呕吐见于颅高压。 16、根据水肿产生原因,全身性水肿分为心、肾、肝、营养不良性。 17、匙状指又称反甲,多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

18、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电图改变分为病理性Q波缺血、损伤、坏 死。 19、浅反射包括角膜、腹壁、提睾、足趾。 20、贫血诊断三部曲:确定有无贫血、确定贫血程度、明 确贫血类型和原因。 21、病理性血糖增高见于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应激性高血糖、 药物影响。 22、当腹水量超过 3000-4000 时即可检查到液波震颤,超过 1000 时即可检查到 移动性浊音。 三单选:(每题1分) 1.以下哪三对颅神经支配眼球运动 A 动眼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 B 三叉神经、面神经、动眼神经 C 外展神经、滑车神经、视神经 D 滑车神经、外展神经、视神经 E 视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 2.以下哪种为复合感觉 A 位置觉 B 痛觉 C 温度觉 D 实体觉 E 触觉 3. 门脉高压时,腹壁浅静脉的血流方向为 A:脐以上血流方向由下至上,脐以下血流 由上至下 B:脐以上血流方向由上至下,脐以下血流 由下至上 C: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 D:脐以上血流方向由上至下,脐以下血流 由上至下 E:脐以上血流方向由下至上,脐以下血流 由下至上 4. 上腹部出现明显胃蠕动波,常见于下列 哪种疾病 A:急性胃炎 B:胃黏膜脱垂 C:胃癌 D:胃溃疡 E:幽门梗阻 5. 腹部柔韧感最常见于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内科学试题库及答案(一)

内科学试题库及答案(一) 1.垂体危象时,下列何种情况最为多见 A.低钾性麻痹 B.低血糖性昏迷 C.谵妄 D.脑梗死 E.高钠高渗性昏迷 正确答案:B 2.结核性腹膜炎治疗中最重要的是 A.穿刺抽腹水 B.加强营养支持疗法 C.手术治疗肠梗阻、肠穿孔 D.加用糖皮质激素 E.联合足量全程的抗结核治疗 正确答案:E 3.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最先受累的关节组织是 A.骨组织 B.软骨组织 C.滑膜组织 D.韧带 E.关节囊 正确答案:C

4.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可以引起恶性贫血 B.有时症状酷似消化性溃疡 C.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增高 D.胃酸偏低 E.易出现嗳气、反酸、腹胀等症状 正确答案:A 5.肾盂肾炎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 A.多饮水或输液 B.卧床休息 C.应用糖皮质激素 D.应用抗生素 E.解痉止痛 正确答案:D 6. Budd-Chiari综合征时肝肿大是由于 A.肝淤血 B.代谢异常 C.肿瘤 D.血液病 E.中毒 正确答案:A 7. 哪种情况可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 A.急性咽炎 B.慢性鼻炎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链霉素过敏 E.足癣合并感染 正确答案:D 8. 皮下出血面积的直径多大称为紫癜 A.<2mm B.2~3mm C.3~5mm D.>5mm E.以上均可 正确答案:C 9. 引起出血性疾病较常见的因素是 A.血管外因素 B.凝血因子缺乏 C.肝素或香豆类药物 D.抗凝血物质活性增加 E.血小板因素 正确答案:E 10. 轻度肿大的脾脏在仰卧位时触不到,医生可用双手触诊,病人应取哪种体位 A.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 B.右侧卧位,右下肢屈曲,左下肢伸直

(完整word版)环境材料学课后习题第1-5章

第一章 1-1 用自己的理解给出环境材料的定义 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可接受的经济性能,并在其制备、使用及废弃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环境影响小且再生利用率高的一类材料。 1-2 从人类的历史进程分析一下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找出材料与环境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时代都是以材料的发展来命名的,如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现代的高分子时代,都是由于材料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同时就材料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发展来看,也是随着历史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如20世纪60年代的半导体材料、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材料、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材料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环境材料,他们都是应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3 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属于环境材料?试从你身边找出一些环境材料的例子。 冰箱内的全无氟制冷剂、可降解塑料、可食用包装袋、无溶剂涂料、生态水泥、环保建材、降解树脂、环境工程材料、天然资源环境材料、电磁波防护类材料、电子功能材料领域的毒害元素替代材料 1-4 用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应该包括哪几部分。 包括材料的环境影响评价、生态设计及清洁生产、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环境材料关键技术、环境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环境工程材料。 1-5 结合自己的体会,分析一下环境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材料的环境性能将成为21世纪新材料的一个基本性能,各种环境材料及绿色产品的开发将成为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主导方向。 2. 环境治理材料仍然是环境工程材料的主要研究内容,更高的性能、更长的寿命以及更低的成本成为新型环境治理材料必须具备的性质,环境修复替代材料和废弃物的自资源化研究也将成为环境工程产业的另一大热门。 3. 大力推广环境友好型的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新材料及绿色材料制品。 4. 功能化、智能化的环境功能材料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下正渐渐走下“高端”的神坛,更好的耐久性能和经济性能将成为环境功能材料研究的主攻方向。 1-6 环境材料是材料和环境两大学科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考虑如何从交叉学科这个角度去发展环境材料。 环境材料作为跨材料和环境两大领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保持资源平衡。能量平衡和环境平衡,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将环境性能融入21世纪所有的新材料开发,完善材料环境负担性评价的理论体系,开发各种环境相容性新材料及绿色产品,研究降低材料环境负担性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也将成为21世纪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一个主导方向。

诊断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诊断学试题 单选(每题1分) 1.关于问诊内容不确切的是 A.首先从一般项目问起 B.主诉是描述主要症状、体征加时间 C.现病史不是描述病情演变全过程 D.既往史是指过去所患疾病 E.诊治经过可以忽略 2.稽留热是指 A.体温在39-40℃,持续3天 B.体温在39-40℃,24h波动不超1℃ C.体温高达39℃,每日波动2℃以上 D.体温高达39-41℃,持续2天 E.体温高达39℃,持续1周 3.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皮肤黏膜出血,因为它能导致 A.血管壁异常 B.血小板功能异常 C.血小板数量异常 D.凝血功能障碍 E.以上都不是 4.下列不符合肾源性水肿特点的是 A.可见于各型肾炎及肾病 B.从眼睑及面部开始 C.发展迅速 D.比较坚实,移动度较小 E.可伴有高血压 5.金属音调咳嗽多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支气管肺癌 B.声带炎 C.喉结核 D.百日咳 E.喉癌 6.国人最常见咯血原因为 A.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B.肺脓肿 C.肺结核 D.肺栓塞 E.慢性肺心病 7.带状疱疹的特点不包括 A.水泡状 B.沿神经分布 C.可超过体表中线 D.伴有疼痛 E.成簇存在 8.当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超过多少可出现发绀 A.10g/L B.15g/L C.20g/L D.30g/L E.50g/L 9.下列哪项不是左心衰引起呼吸困难特点 A.活动时加重 B.仰卧位时加重 C.多伴有肝淤血 D.患者常采取端坐呼吸体位 E.可出现心源性哮喘 10.心悸伴有消瘦、出汗多见于哪种情况 A.高血压 B.胃溃疡 C.心绞痛 D.甲亢 E.贫血 11.幽门梗阻导致呕吐的典型特点为 A.伴有腹痛 B.餐后较久或数餐后呕吐 C.含有胆汁 D.呕吐量小 E.呕吐物内含有血液 12.临床上最常见呕血原因为 A.急性胃粘膜病变 B.胃癌 C.消化性溃疡 D.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E.胆道出血 13.隐血便时提示出血量在多少以上 A.3ml B.5ml C.10ml D.30ml E.50ml 14.空腔脏器痉挛引起的腹痛性质为 A.闷痛 B.胀痛 C.绞痛 D.钝痛 E.烧灼痛 15.下列哪种腹泻最易导致重度脱水 A.高渗性腹泻 B.分泌性腹泻 C.渗出性腹泻 D.动力性腹泻 E.吸收不良性腹泻 16.急性便秘多见于 A.结肠肿瘤 B.痔 C.肠梗阻 D.肠易激综合征 E.溃疡性结肠炎 17.全身黄疸,粪便白陶土色常见哪种疾病 A.急性肝炎 B.肝硬化 C.溶血性贫血 D.胆囊炎 E.胰头癌 18.下列哪种关节痛不属于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导致的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增生性关节炎 C.干燥综合征 D.过敏性紫癜 E.系统性红斑狼疮 19.无痛性血尿多见于 A.前列腺增生 B.膀胱癌 C.膀胱结核 D.前列腺炎 E.膀胱结石 20.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尿量正常的是 A.膀胱炎 B.子宫肌瘤 C.糖尿病 D.膀胱肿瘤 E.神经源性膀胱 21.以下可导致肾前性少尿的是 A.消化道大出血 B.急性肾炎 C.急性间质性肾炎 D.输尿管结石 E.前列腺肥大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内科学期末模拟试题及标准答案

模拟试题六 一、A型题(1~50题,每题1分,共40分) 1.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是: A.低热、盗汗、咳嗽 B.血沉增快 C.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D.痰中找到结核菌 E.体重减轻 2.对于急性肾盂肾炎选择抗菌药物最有指导意义的是: A.尿路刺激征的轻重 B.热度的高低 C.尿中白细胞的多少 D.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程度E.尿沉渣涂片细菌革兰染色 3.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慢性胃炎B.胃癌C.消化性溃疡 D.肝硬化门脉高压E.胃血管瘤 4.尿毒症患者出现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寿命缩短B.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C.毒素抑制骨髓造血 D.肠道溃疡出血使血液丢失 E.营养不足,缺铁、低蛋白 5.关于慢性肾炎,不正确的是选项: A.仅少数由急性肾炎直接迁延而来 B.部分发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C.并发感染可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且剂量要足 D.低蛋白血症时如无氮质血症可不限制蛋白摄人量 E.凡有1年以上蛋白尿、浮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者应考虑本病 6.肾病综合征使用糖皮质激素疗效最佳的是: A.微小病变型肾病B.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C.膜性肾病 D.膜增生性肾炎E.急性肾炎 7. 男,58岁。反复咳嗽、咯白粘痰、喘息6年,冬季加重,1周前上述症状再发,经治疗无效住院。检查:胸廓对称, 两肺可闻及干、湿罗音。X线示:两肺纹理增粗。其可能的诊断为: A.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B.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迁延期 C.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D.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迁延期 E.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缓解期 8. 下列哪一项不是流脑的诊断条件: A.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B.脑膜刺激征阳性C.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D.细菌学或免疫学检查阳性E.脑脊液检查糖及氯化物显著增高 9. 肺结核化学药物治疗中,判断疗效最主要的指标是: A.病灶吸收好转B.痰结核菌持续三个月转阴C.血沉恢复正常 D.空洞闭合E.体温恢复正常、体重增加 10.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 A.平喘B.祛痰C.控制感染D.镇咳E.免疫治疗 11. 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用尿激酶治疗的目的在于: A.调节离子代谢B.营养心肌C.溶解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 D.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E.改善心肌微循环 12.男,26岁。间断右上腹部疼痛半年。半年来反复右上腹疼痛,饭前明显,进食可减轻,有夜间痛,并有反酸、嗳气。 体检:腹部软,右上腹轻度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诊断为: A.慢性胃炎B.慢性胆囊炎C.胃溃疡D.慢性胰腺炎E.十二指肠溃疡 13.以下哪项是消化性溃疡合并穿孔的肯定性诊断依据: A.腹部疼痛突然加重B.发热C.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板状腹 D.肝浊音界缩小E.X线透视见右膈下新月状游离气体 14. 根除Hp的标准治疗方案是: A.氢氧化铝+甲硝唑+四环素B.胶体次枸橼酸铋+阿莫西林+四环素 C.法莫替丁+甲硝唑+四环素D.硫糖铝+ 甲硝挫+克拉霉素 E.奥美拉唑+替硝唑+克拉霉素 15. 确诊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 A.肥达反应阳性B.血白细胞减少C.血培养阳性 D.高热、中毒症状E.肝脾肿大、肠出血 16. 男,15岁。消瘦,HbA1c l2.8%,C肽释放呈低平曲线,GAD—Ab阳性。治疗除饮食控制外首选的是: A.继续观察B.格列本脲C.二甲双胍D瑞格列奈E.胰岛素 17. 女,3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空腹血糖6.8mmol/L。为确诊糖尿病,最有意义的检查是: A.重复测空腹血糖B.测餐后2小时血糖C.多次测任意血糖 D.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E.糖化血红蛋白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儿内科试题及答案

2016年北京市医师定期考核业务水平测评 (儿内科专业试卷)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 共100分,60分合格。 一.单选题(80分, 每题1分) 1.小儿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是() A.新生儿期和婴儿期 B.婴儿期和幼儿期 C.婴儿期和学龄前期 D.学龄前期和青春期 E.婴儿期和青春期 2.正常2岁~青春期前小儿体重(kg)应按以下哪项公式计算?() A.体重=出生体重+年龄(岁)×2 B.体重=出生体重+年龄(岁)×7 C.体重=年龄(岁)×2+8 D.体重=年龄(岁)×3+7 E.体重=年龄(岁)×3+8 3.正常2岁~青春期前小儿身高(cm)应按以下哪项公式计算?()

A.身高=年龄(岁)×7+65 B.身高=年龄(岁)×7+75 C.身高=年龄(岁)×2+80 D.身高=年龄(岁)×7+85 E.身高=年龄(岁)×7+95 4.一般正常小儿头围的数值正确的是() A.出生时36cm 个月时40cm 岁时46cm 岁52cm 岁54cm 5.一般正常小儿前囱的闭合时间为() 个月个月个月-30个月-36个月 6.关于小儿的生长发育,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岁时身体中点位于脐部岁时身体中点位于耻骨联合 岁上臂围大于表示营养良好岁时腕骨骨化中心的数目为7个 7.为预防佝偻病,新生婴儿应在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D ,每天补充的剂量应为() 8.以下哪项不符合水痘() A.潜伏期8~21日 B.皮疹首先在发迹、颈侧部和耳后出现 C.皮疹最后达手掌和足底 D.皮疹一般在3~5日内分别出齐 E.疹退后不会遗留色素沉着 9.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睾丸炎或卵巢炎 B.胰腺炎 C.耳聋 D.脑膜脑炎 E.心肌炎

(完整word版)环境材料学第11-15章

11章 11-1.用LCA方法分析木材的环境性能。结合考虑全球温室效应影响,讨论种树和种草对减少CO2的效果。 书上:P209的(1)再生性,P210的(2)固碳作用 木材属于环境材料。环境材料就是一种与环境之间具有友好性或协调性的材料。它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低的环境负荷值。 木材来源于树木。树木是自然界光合作用的产物。即在太阳能作用下,6CO2+6H2O →C6H12O6+6O2。这一过程中环境的友好性表现在: (1)就物质而言,生产1t树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等)吸收了大气中1.16t CO2,同时向大气中放出1.12tCO2。因此生产树木或木材,一方面可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CO2的含量,减缓温室效应的强度;另一方面为人类以及其它动物提供了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大量氧气。这是最基本的环境性能。其实,木材生长过程中具有的环境性能准确地说就是森林所具有的多种生态效益,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等。所以说木材原材料的生产过程完全是一个净化自然、改良环境的过程。 (2)就能源而言,由上面的等式可见,木材生长所需的能源来源于太阳提供的辐射能。木材生长就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的光能不断转换为自身的有机分子的化学能的过程。太阳辐射能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一种可再生能源,与钢铁、水泥等材料加工中所用的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相比,不仅数量上无穷无尽,而且对环境无污染。这正是我们人类一直想大力利用太阳能的原因所在。木材生长恰恰是利用了太阳能这一非常清洁、取之不尽的能源,并且在能量获得、转换过程中,是完全直接、自主的,无需任何人工手段。因此,木材生长在能源利用方面采用了最佳的方式。 11-2.如何利用木材的环境特性来减少材料加工和使用过程的环境负担性? 书上:P210的(3)木材的调湿性(4)木材的视觉特性(5)木材的触觉特性可以作为使用过程的参考。 加工过程: 总之,木材的生产加工比较容易,不象金属材料要经过冶炼和煅烧、塑料要经过许多化学反应等这样一些能耗高、三废多的过程。木材一般经过锯、铣、刨、钻等工序就可制成各种元件,通过榫槽、简单的金属构件或胶粘剂可方便地将它们组装成制品。可见木材的加工与木制品的生产主要是通过机械加工手段,改变木材的大小与形状制得元件,然后组配成制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相变和化学反应,因此能量消耗和废水、废气的排放均很小,虽有一些刨花、锯末等废弃物,但至少也可将它们燃烧用于提供能源。 使用过程:(对书上的三个方面的补充) 木材是一种多孔轻质材料,导热系数较小,为热的不良导体。木材或木质人造板作为墙体或装饰材料,对居室的温度具有调节作用。 木材具有吸湿与解吸作用,调湿性是木材的独特性能之一。用木质材料作为墙体或装饰材料,能直接缓和室内空间的湿度变化。这样可减轻壁体结露、物体腐朽以及细菌大量繁殖等不利现象的发生,并为人类生活提供舒适的湿度环境。另有研究表明,经木材装修的住宅与未装修的住宅相比,其室内温湿度条件明显更适宜于人类生活。

诊断学基础试题及答案(4)

诊断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1.鼻粘膜萎缩,鼻腔分泌物减少,鼻甲缩小,鼻腔宽大,嗅觉减退或丧失,见于 A. 急性鼻炎 B. 慢性鼻炎 C. 慢性萎缩性鼻炎 D. 过敏性鼻炎 E. 鼻腔化脓性炎症先兆 22.口腔粘膜出现蓝黑色色素沉着斑片,指缝、乳晕等处也有色素沉着,多见于 A.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B. 克汀病 C. 粘液性水肿 D. 肢端肥大症 E. Cushing病 23.下列哪种咽部病变应考虑为咽白喉 A. 咽部粘膜充血、红肿 B. 咽部粘膜充血、表面粗糙,咽后壁见淋巴滤泡增生 C. 咽及口腔见大片白色物附着 D. 扁桃体红肿,表面有白色脓性分泌物,易去除 E. 扁桃体红肿,表面的白色假膜不易剥离,若强行剥离易引起出血 24.关于头颅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头围测量的方法:以软尺自前额中点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粗隆,测其周径 B. 头用的发育与年龄有关 C. 矢状缝和其他颅缝大多在生后6个月内骨化 D. 颅缝骨化过早会影响脑的发育 E. 头颅的检查应注意大小、外形变化和运动时的异常 25.关于巩膜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巩膜不透明,又因血管极少,故呈瓷白色 B. 在结膜发生黄染时,巩膜部最为明显 C. 中年后在内毗部可出现黄色斑块,为脂肪沉着所致 D. 巩膜内眦部脂肪沉着的斑块分布不均匀,应与黄疸鉴别 E. 血液中其他黄色色素成分增多时(如胡萝卜素等),一般巩膜黄染出现在远离角膜处 26.关于口唇的病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口唇苍白可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 口唇发绀可见于呼吸衰竭 C. 口唇干燥并有皲裂见于营养不良 D. 口唇疱疹可见于感冒 E. 口唇深红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 27. 关于鼻咽的特点及病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鼻咽位于软腭平面之上、鼻腔的后方 B. 儿童时期,鼻咽部淋巴结组织丰富,称为腺状体或增殖体

环境材料学复习重点

环境材料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6个) 1、环境材料:是指在加工、制造、使用和再生过程中具有最低环境负荷、最大使用功能的 人类所需材料。 2、材料环境负荷值:指对某一具体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耗用的资源和能源的多少,以及其 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气态、固态和液态之和)多少的综合值。 3、材料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原料采集和处理、材料制造、产品制造、运输、销售、使用、 再循环、直至最终处理和废弃等环节组成的生命链。 4、生命周期评价(LCA):是对材料和产品进行环境表现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具体是通 过确定和量化与评估对象相关的能源消耗、物质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来评估某一产品、过程或事件的环境负荷。 5、酸雨: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 硫酸和硝酸,使得雨雪pH下降,一般将pH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 6、再生资源: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以各种形式储 存,但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途径而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物料的总称。 7、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 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8、腐植酸:是动、植物遗骸,主要是植物遗骸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以及地球化学的 一系列过程形成和积累起来的一类有机物质,广泛存在于风化煤、泥炭和褐煤中。 9、避害技术:将有害物留在生产过程内部处理,将有害物在进入环境之前转化为无害物, 在排放到环境以前进行消化,避免污染环境生态加工技术。 10、材料生产的资源效率:某一生产过程中所产出的所有产品占所投入原料总量的百分比。 11、固体废弃物: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中提取目的组分之后而 被丢弃的固体泥浆状的物质。 12、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材料经特殊加工而制成的材料。 13、吸附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的材料,常见有活性炭,活性炭纤维,沸石 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等。 14、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二、填空题(4个) 1、全球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有毒物质污染、酸雨、生态环境 破坏。 2、可降解塑料的三种类型:光降解型、生物降解型、光生物降解型。 3、环境材料的生态设计目标考虑的要素包括:先进性、协调性、舒适性。 4、我国“十二五”提出的环保四项约束性减排指标分别是:SO2、NOx、COD、NH4-N。 5、生态加工技术包括:再循环利用技术、避害技术、控制技术、补救修复技术。 6、材料资源的系统物质流包括:自然物质流、经济物质流、废弃物质流。 7、清洁生产的内容:1)能源2)生产过程3)产品。 8、膜材料按照孔径大小分为三种:微滤、超滤、纳滤。 三、简答题(3个) 1、简述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及其区别。 答:能源是指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它可以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电能、热能、机械能、光能、声能等。能源按照形成条件以二类:一类是在自然界现存在,可以用一定技术开发取得,

诊断学基础_选择题

诊断学练习题库 第一篇常见症状 一. 选择题 A型选择题 1.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E.不规则热指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3. 咳嗽与咳痰疾病中,下列哪些疾病最常见 A.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B. 呼吸道疾病; C. 胸膜疾病 D. 心血管疾病 E. 消化系统疾病 4. 咳嗽与咳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B. 咳嗽亦属一种病理现象 C. 咳嗽控制中枢在延髓 D. 咳痰是一种病态现象 E. 胸膜疾病或心血管疾病不会出现咳嗽。 5. 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最多见的是 A. 呼吸系统疾病 B. 心血管疾病 C. 中毒 D. 血液病 E. 神经精神因素 6.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突发呼吸困难(吸气或呼气)或和哮鸣音,下列哪种情况最多见 A. 隔肌运动受限 B. 神经肌肉疾病 C. 胸廓疾病 D. 肺疾病 E. 气道阻塞 7. 对发绀的描述你认为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重度贫血,有时难发现发绀 B.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绝对含量增多所致 C.发绀是由于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D.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可引起发绀 E.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时可引起发绀,经氧疗青紫可改善 8. 下列哪项是引起胸痛的胸壁疾病 A. 肺癌 B. 肋间神经炎 C. 自发性气胸 D. 胸膜肿瘤 E. 胸膜炎 9. 下列哪项不属于疼痛的性质 A. 刺痛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西医内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

内科学专业考核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 一、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本大题满分40分,每小题1分) 1. 下列疾病中,除哪一种外均常导致症状性高血压:( ) A. 急性肾盂肾炎 B. 急性肾炎 C. 主动脉狭窄 D. 肾动脉狭窄 E. 嗜铬细胞瘤 2. 急性心肌梗死时,下列哪支动脉阻塞最易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 ) A. 右冠状动脉 B. 以上均不是 C.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D. 左冠状动脉主干 E.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3. 甲亢是最有诊断意义的体征:( ) A.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血管杂音 B. 突眼 C. 脉压增大 D. 心脏增大 E. 心率加快,第一心音亢进 4. 金葡菌肺炎最具特征的X线表现是:( ) A. 肺实变伴多发性蜂窝样改变 B. 肺段实变伴液气胸 C. 肺段实变伴脓肿形成 D. 浸润阴影易变伴气囊腔形成 E. 多发性肺浸润 5. 心源性哮喘与哮喘难于鉴别时,治疗有选用:( )

A. 吗啡 B. 氨茶碱 C. 硝普钠 D. 洋地黄 E. 利尿剂 6. 我国高血压病引起的死亡原因最常见的是:( ) A. 脑血管意外 B. 尿毒症 C. 伴发冠心病 D. 高血压危象 E. 心力衰竭 7. 结核结节的病理改变与结核杆菌哪种成分有关:( ) A. 矿物质 B. 类脂质 C. 糖 D. 糖蛋白 E. 蛋白质 8. 肝硬化脾肿大的主要原因:( ) A. 肝动脉压力增高 B. 毒物刺激 C. 门静脉高压 D. 腹水压迫使脾血回流受阻 E. 肝静脉压力增高 9.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应首:( ) A. 普萘洛尔 B. 胺碘酮 C. 利多卡因 D. 普鲁卡因胺 E. 给拉帕米 10. 对消化性溃疡诊断最有意义的是:( ) A. 胃液分析为高胃酸 B. 上腹部压痛 C. 周期性的上腹痛 D. 负餐透视局部有压痛,激惹,变形 E. 钡餐可见到龛影 11. 继发性高血压不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 A. 嗜铬细胞瘤 B. 慢性肾盂肾炎 C.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D.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E. 先天性肾畸形

诊断学基础试题及答案24827

十五、诊断学基础 1.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的参考值是 A.<200 U B.<400 U C.<500 U D.<600 U E.<800 U 答案:C 2.下列对急性肝炎的早期诊断有意义 A.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B.血清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 C.血清清蛋白 D.血清球蛋白 E.血清A/G比值 答案:A 3.无Q型急性心肌梗死,以下有诊断意义的是 A.血沉率 B.白细胞 C.胸片 D.心功能 E.血清心肌酶学 答案:E

4.肝硬化病人,下列对判断肝功能最有意义的是 A.血清转氨酶 B.碱性磷酸酶 C.单胺氧化酶 D.血清A/G比值 E.血清总胆红素 答案:D 5.下列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特异性高的是 A.血沉率增快 B.血清AFP持续明显增高 C.血清GGT明显增高 D.B超示肝占位病变 E.CT示肝占位病变 答案:B 6.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最好的指标是 A.血清尿素氮测定 B.血清肌酐测定 C.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D.酚红排泄率测定 E.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答案:C 7.左心房肥大的心电图改变为

A.P波电压≥0.25 mV B.P波时间>0.11秒,双峰切迹≥0.04秒 C.P波电压<0.25mv< p=""> D.P波低平 E.Ⅱ、Ⅲ导联P波倒置 答案:B 8.弓背向上的ST段抬高多见于 A.急性心肌梗死 B.旧性心肌梗死 C.急性心包炎 D.慢性心包炎 E.左室肥大 答案:A 9.U波高大多见于 A.高血压 B.高血钙 C.低血糖 D.低血钾 E.冠心病 答案:D 10.诊断下壁心肌梗死的导联为 A.V↓1、V↓2、V↓3

B.V↓4、V↓5、V↓6 C.V↓7、V↓8、V↓9 D.aVL、Ⅰ、V↓6 E.Ⅱ、Ⅲ、aVb 答案:E 11.食管异物的X线检查方法是,应选择 A.硫酸钡造影法 B.钡棉造影法 C.胸部断层相 D.胸部正侧位平片 E.右前斜位平片 答案:B 12.回肠部病变造影检查首先选择 A.钡灌肠 B.小肠灌肠法 C.全胃肠造影 D.上胃肠造影 E.腹平片 答案:C 13.胃肠穿孔应采取的检查是 A.卧位腹平片 B.立位腹透或立位腹平片

最全版内科学题库+答案

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肺炎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 A.肺炎是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炎症。 B.大叶性肺炎亦称肺泡性肺炎。 C.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主要决定于宿主和病原体的因素。 D.肺炎在X线胸部检查时有明显的肺实质炎性浸润。 E.HAP常发生于高龄,有心肺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2.经口腔痰定量培养分离的细菌在下列那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是肺部感染的致病菌:A.细菌浓度>104cfu/ml B.连续两次以上分离到相同细菌,浓度≥104cfu/ml C.细菌浓度<104cfu/ml D.细菌浓度≥107cfu/ml E.细菌浓度105cfu/ml~106cfu/ml 3.感染性肺炎在胸部X片上出现空洞改变,可能性最小的诊断是 A.金葡菌肺炎 B.真菌性肺炎 C.肺炎链球菌肺炎 D.G—杆菌肺炎 E.厌氧菌性肺炎

4.18岁男性患者,既往健康,受凉后突然发热,寒战,胸痛,体检:T 39.5℃,P110次/分,R28次/分,右上肺有管样呼吸音。X片示:右上肺大片密变阴影。WBC 26.0×109/L,N90%,最恰当的诊断为: A.右上肺干酪性肺炎 B.病毒性肺炎 C.支原体肺炎 D.肺炎链球菌肺炎 E.急性肺栓塞 5.肺炎链球菌肺炎经青霉素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其预后最可能是: A.完全吸收,不留痕迹 B.肺部空洞形成 C.肺部留下瘢痕条索影 D.支气管扩张 E.脓胸 6.男性患者,45岁,因高热,咯大量臭脓痰伴咯血住院。X线胸片诊断:右肺下叶背段肺脓肿,先后应用青霉素、甲硝唑等多种抗生素治疗七个月仍有反复咯痰,咯血,咯血量最大可达500ml,下一步最佳的治疗方案是: A.痰及体位引流 B.痰培养+药敏,选用敏感抗生素 C.抗感染同时加强止血剂应用 D.外科手术治疗 E.气管内滴入药物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