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_2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_2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_2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_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纲课标解读】大众传媒的变迁。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考点概括梳理】一、报刊

业 1. 表现19世纪中期前后

。19世纪70年代初

世纪、八前期。20

。改

革开放后

2.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影视业1.表现: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视

。 2. 影响

三、互联网 1. 表现

2. 特点

3. 影响

【重点难点突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

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

“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 字改为“民”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三“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 一一《申报》1912年9月9日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

材料四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1905年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多载专

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1909年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1918年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1919年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1924年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1928 年《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1932年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1937年《申报》正式改为

股份有限公司。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1938年《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一一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946年《申报》

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全。1949年《申报》终刊。中共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一一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

【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在下列文献中,反映

20世纪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A.《强学报》B.《新

青年》c .《天朝田亩制度》D.《民报》2.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A.报纸B.电影c .组织工人运动D.发动民众起义3?《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

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4. 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流大嚼

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B.上海是东西

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 .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

扩大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5.电影《秋

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嬴了官司。秋菊打官司能够成行和能够打嬴官司,说明该故事反应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农业合

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初期D.改革开放时期6 .科技创新与

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蒸汽机车、蒸汽

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B.电冰箱、

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c .南

优二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圭寸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7.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

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XX年报纸总印数

246.8211.3263.3318.4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28079964776223321642931682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3805691572383513526483585007 互联网用户

21330145189021717对以上表格反映的情况分析正确的

是A.报纸业发展缓慢,呈现被其他大众传媒取代的趋势 B.广播业发展最快,广受观众欢迎c.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

及的一个重要原因D.互联网集前三者的优势于一身,但费用昂贵,因此发展受到制约8.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

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有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

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已经成

为清政府的喉舌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9.民国初年,

生活在上海的某君能够享受到①打电话与女友约会②坐小汽车逛街③穿着中山装看电影④喝着咖啡读《新华日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10. 1909年初,

《大公报》上的一篇称“是看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

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

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 使人们“开眼界” 的是A.电视B.电影c .报纸D.广播11. “它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它”是指A.报纸B.广播c .电视D.因特网二、非选择试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

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二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次办报高潮。——方晓红《中国新闻史》材料三请回答: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咼考真题再现】1 .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

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

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答案】B。【解析】从报纸中使用

简体字可知B项正确。

参考答案【重点难点突破】答案: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用意是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国家积贫积弱。因此,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和国力增强在当时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社会依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但没有建立

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民生发展步履维艰;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但未能实现民族独立。领域之一:近代政治。《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领域之二;近代新闻业。《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拓展的历史。领域之三:近代报业。《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等方面的历史。领域之四:近代教育。《申报》的

《教育新闻》栏目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解析:回答第问时注意关键词“华兴会匪” “中华民民万岁”。回答第问时注意材料出处“ 1912年9月9日”,此时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第问涉及《申报》在政治、经济、新闻业、

教育方面贡献。【考点强化训练】参考答案:1: D。解析:

注意关键词“ 20世纪个十年”。A、c项出现在20世纪前,

《民报》创刊于1905年,《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2:A o 解析:注意关键词“维新派” 。3: B o解析:注意关键词“20 世纪初”“文明婚礼”。④项所述结束于1952年底。4:c o 解析:抓住关键词“必须要踏到上海”。没有涉及其他地区,所以c项分析错误。5:D。解析:注意关键词“乡里”“集市”“县市”“村长” “官司”。6:D。解析:互联网的出

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7: c。解析:A项继续繁荣

发展,B项不是发展最快的媒体,D项错在“集前三者的优

势”。8 D。解析:注意关键词“是非曲直” “振聋发聩” 9:D。解

析:④项《新华日报》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政论性报刊,排除。10:B。解析:注意关键词“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c、D项不具备上述特点,电视晚于电影诞生。11 : D。解析:抓住关键词“魔幻”“每个人” “所有知识”。12.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宣传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民主与科学。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解析:回答第问抓住关键词“列强入侵” “清廷腐败” “办报觉天下”。整理“原因和目的”。回答第问注意关键词“中国人自办”

“各行各业报纸”。第问注重图片信息。“政治性报

刊”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合作探究】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3、繁荣: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 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 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 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呢? 邸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进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进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奇异的魅力;明白得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阻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关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庞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进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进展对中国社会进展的阻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确实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显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庞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显现:要紧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时期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阻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主动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入侵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格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荣的角色,但其主动作用依旧不容忽视的,其本身确实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主动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进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布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要紧舆论工具,还显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Lesson 18 changes of mass media

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 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 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 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 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 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 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 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 而生,大众媒体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 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这两份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业萌芽时期的报刊之最: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 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在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处于起步阶段。 ①《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大众媒体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这两份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业萌芽时期的报刊之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在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处于起步阶段。 ①《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刊,主要介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情况,《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知识结构: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报刊业走向繁荣本课介绍了哪几种大众媒体形式?(报刊、电影、互联网);教 材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作用,列举了一些报刊名称。 【起步阶段】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①等。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作用: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发展阶段】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作用:且多反映社会思潮。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作用: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作用: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作用:(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作用: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人民日报》既是广大 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教案正式版

说课教案: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高中)一、教材分析:第五单元是从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三个方面,介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第三节选取了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以点带面, 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同时揭示出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2)掌握影视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及其特点,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学法指导: 1、社会调查法 2、自主学习法 3、互动学习法 四、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直观感知,观察领悟→③师生互动,理性探讨→ ④活动教学,协作交流→⑤整合教材,总体把握→⑥反馈创新,拓展迁移 情境导入:播放《天龙八部》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目的: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问题1:从录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是如何传递信息?而我们今天还有哪些更先进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呢?学生回答后,显示三组图片,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当今社会三大重要媒介手段:报刊、影视业、网络自然地引出本课课题-- 多媒体展示: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合作探究1: 阅读教材自主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目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接着我用多媒体显示报刊业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发展-繁荣)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目的:诱使学生探讨不同时期的报纸对当时的作用。然后进一步深入分析思考 合作探究2: 报刊业有哪些社会功能?答案提示: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 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检测】 【自主学习】阅读p72 — 75并思考: 1、 列举大众传媒的四种媒介 2、 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 列举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知识构建】 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 1)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英文刊一一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刊一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创办最 早的中文报刊。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 2)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 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 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新 青年》,成为宣 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1949) 中共先后创办的《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 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 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 3、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 容比较丰富。 4、 改革开放后 授课课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课时 新授课 学习目标及 重难点 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本课概述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本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主要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则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目“互联网的兴起”叙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它与以往的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的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要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方法】 本课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而且比较有趣味性,应锻炼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历史知识和思想意识相结合。 【自主学习】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 中国电影历程: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190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京剧《》;

1931年,中国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现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文革时期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走向辉煌。 电影媒介的特点: 1. 时效性不强; 2. 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 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1.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 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 国家的政策支持。 三、互联网的兴起 思考:互联网有何好处? 1. 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 费用低廉; 3.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16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进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进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奇异的魅力;明白得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 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阻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关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庞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进展。难点:大众媒体的进展对中国社会进展的阻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确实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显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庞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显现:要紧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时期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 国汉学家郭实腊 1833年 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 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 1872 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 《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阻碍最大的中文报刊。 “申报纸”,成为新 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主动作用。 【合作探究】 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 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 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入侵 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格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荣的 角色,但其主动作用依旧不容忽视的,其本身确实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 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主动作用,这是不可 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 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 刊。 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每周评论》 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 、《红色中华》、《新 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布发行 的报纸。 1938年 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 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 路线、政策和方针的要紧舆论工具,还显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 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 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要紧报 刊之一。 1948年 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产生, 1949年 3月, 迁至北平(今北京),作3、 进展 (1) (2) (3) (4) 华 日报》、

(整理)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2.现代报刊的迅猛发展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2.电视的普及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报刊业产生于中国什么时期?(近代)近代报刊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精品文档

高中历史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7 新人教版 必修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 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神奇的魅力;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 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 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 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岀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 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 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

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 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 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 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 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 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但其积极作 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 因此它在客观上也 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 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 )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 1938年1月, 《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 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 《文汇报》 等。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 是中国最具权威性、 发行量最大的综 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 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 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 1948年6月,《人民日报》

社会生活变迁教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探讨其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比较分析图片和资料,掌握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并探讨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②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次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 ②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对西方所传入的东西,必须结合中国实情: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给予否定。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特点、原因 难点: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社会生活的变迁是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思想变化而变化的,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键是从这一系列变化中探讨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我们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晚清和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授新课】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不平衡性 展示材料:“当上海女子已经开始整烫头发、足着高跟鞋的时候,河北三河县妇女头上还戴着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还缠着一双‘三寸金莲’;当北平的贵族妇女已经着贴身旗袍时,在甘肃还有三十年前上海时兴过的大镶滚袖衣。”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这种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特点,并简单地让学生分析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 2.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引导学生从分析服装的变化得出另一特点。 三、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政治:政府政策的推动 经济:经济的发展 思想:思想启蒙的影响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从社会习俗变化的各个方面中选择服饰的变化作为一条主纵线,联系古今中外,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并且从中总结规律。分别从唐、宋、明清、晚清服饰的变化,简单复习唐、宋、明清、晚清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另外以20世纪社会习俗变迁作为一条横线,辅以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利用总结出的规律分析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横纵交织,最后总结出整个近代社会生习俗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4-人教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试说明】 1.高考要求: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 2.学测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的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具有的优势。 (3)运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的深刻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发展史,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通过辩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业的发展。 突破方法:依据教材中提供的时期,把握中国报刊业的兴起、发展和繁荣的阶段情况,突出每一时期的时代特点,以及报刊所发挥的社会功能;通过对史实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思考并得出结论,学会运用资料,体验历史思维。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学案的活动二,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通过课件图片展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件上相关材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中国有两种球很奇特,一种是乒乓球,谁都赢不了;一种是足球,也是谁都赢不了。一种把对手打哭,一种把观众打哭。”对于前者,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只要输球就是新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4)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认识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文字地图形成对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近代以来以詹天佑、冯如为代表的人才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从中感受到爱国情怀的熏染,体会他们的伟大。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增强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了解近代中国电话和有线电报的出现 难点:认识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四、教法方法: 讲授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脉络之后应该配合相关的图片讲解各个阶段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使学生结合图片和历史故事理解本课内容,特别是交通事业发展对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问题探究法:通过讨论材料,认识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讲了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本单元其他两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起描绘了近代社会变迁的图景,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近代社会变迁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与封建保守势力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本单元的认识。 本课内容与洋务运动有密切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内容,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同时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三天的清明假期结束了,那么老师问你们在假期间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呀? 生:...

《大众传媒的变迁》习题

《大众传媒的变迁》习题 一、单选题 1. 我国的下列影片中,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 A. B. C. D. 2.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为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 电影 B. 电话 C. 报纸 D. 铁路 3. 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A. 《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 《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 《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 《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4.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A. 有线电视 B. 无线广播 C. 卫星电视 D. 互联网 5.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 影视是音像媒介,是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 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6. 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是在20世纪60年代 B.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但信息不能即

末时反馈 C. 因具备传播信息的功能而被称为神奇的 “第四媒介” D. 互联网方便快捷,但费用昂贵 7. 网络的消极作用是() A. 网络信息量大,开阔了人们的视 野 B. 网络可以购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C. 网络可以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 D. 网络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心理问题 8. 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本报创刊于() A. 1872年 B. 1873年 C. 1874年 D. 1875年 二、材料解析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办报馆。——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风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主持的……1874~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纸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之战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请回答: (1) 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国内报刊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1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突然发现,在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传媒之外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制卷:王海东审核:高健2009-3-31 【测试要求】 ①近现代大众传媒变迁的具体表现; ③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基础强化】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 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丛刊》《万国公报》;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 发展 (1)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 3. 繁荣 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我国报刊业走向繁荣。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 电影 (1)诞生 ①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 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④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 A、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 B、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1934年) C、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2)发展

①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 电视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 1. 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 功能 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特点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 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巩固练习】 1.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报业主要创办者是() A.外国在华传教士 B.清朝政府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D.洋务派 2.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大量办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重视与推动 B.国人休闲方式变化的需要 C.宣传维新思想的需要 D.广播电影发展的推动 3.报刊的主要功能有() ①报道新闻②传播知识③开启良知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 B. ①②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