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

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化

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

▲9.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10.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

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

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地形阻隔不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高原:热带高原的墨西哥城、巴伐利亚(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温带高原(昆明、丽江古城;拉萨<高寒区的河谷气温较高>)

盆地: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的关系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中学地理复习图册060-061.JPG

从图文资料中可知,丽江古城有利的自然条件是:选择在云贵高原地势平坦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分成多股干流穿越城区。

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纳西族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原因: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

(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丽江得以保持的自然条件是:周边山高谷深,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当地水热条件好,生物资源丰富。)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在盆地边缘的绿洲----表示景观,不表示地形类型)。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对城镇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

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4.除地形之外,还有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社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社会经济因素。

分析影响聚落分布因素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1)主导因素分析法。在影响聚落分布的诸因素中,总有一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因素,在分析时要紧紧抓住它。例如武汉位于河流交汇处,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就是河流。

(2)综合因素分析法。即对聚落分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力求全面彻底。分析时一般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根据实际

情况再把这两方面细化为各种因素。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包括以下

几方面,如图所示:

列表比较识记法

高原、山区和平原等地形使聚落的分布产生明显差异,具体如下表所

示: 地区 聚落地形位置 原因分析 聚落形态

高原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深切河谷,地势

低、气候温暖,两

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

沃,水资源丰富

呈狭长的条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

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平原地区 聚落分布最密集区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①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②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地区 聚落规模 分布特征 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 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较少

直接 影响 聚落

分布位置 规模 类型 形态 密度 发展 地形 直接或间接 耕地、农业、交通、 直接或间接地形 聚落区位分析

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

2.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

地区地形特征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沙漠广布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高原波状起伏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山河相间,地形崎岖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

原地区

平坦广阔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地形复杂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

2010海南分析宁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地理原因。

屋顶坡度较小:地处内陆,降水少。不设北窗、墙体厚:冬季严寒且漫长,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以防风、保温。南面窗户较大:以便采光和冬季接受更多阳光,提高屋内温度。

根据古罗马帝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兴盛的可能原因。

地形平坦;草原辽阔;河流水资源较丰富,灌溉农业及牧业较发达;处于古代贸易的交通要道。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镇分布、资源、交通、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对交通建设限制少(但在水网密集区比水网稀疏区需造桥梁多,工程造价升高,如南方与北方),工程造价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生物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人口城镇密集,交通需求量大;方式多样,线路密集,呈网状分布。

选线时要注意少占耕地、避开沼泽,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

丘陵、山地:聚落较分散稀疏,交通需求量小;由于地形崎岖/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避开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带,如断层、地震带、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貌区,高寒冻土区,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避开陡坡,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线路曲折,在山坡呈“之”字形(沿等高线修建盘山公路),工程造价高;(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沿谷地/沿山麓、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沿等高线,地形较平缓,工程造价低。。。。。。

在进行交通线路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

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

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可总结如图所示

:

案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分布表现出西

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征。-----说明中国交通线与地形的关系存在

明显区域差异。 四川盆地 布局特点

形态特征 方式 东部平原 稠密

呈网状分布 方式多样 西部川西高原 稀疏、沿河分布

成因:降低工程

造价。

呈“之”字形 =沿等高线 方式单一、公路为主

呈环状分布:塔里木盆地边缘、台湾岛 交通运区位因先进的科术是

保证,使不利因素影响变弱 政治军生态自然社会 经济 劳动力、政策 选线原●形成网络,提高运达度 ●带动两点、沿线经济自然资源、 工农业、市场 经济效益、经地形、地质、气候、水文、 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自然条件:趋利避害、降低工程造价; (需穿越山地、河流,修建隧道桥梁成本高) 主导因素:

兰州市:交通线沿河谷东西走向为主、

城市形态呈带状----主导因素是地形;

兰州市区位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P93活动题:A.最短。跨山顶、坡度大、修建成本高、运营不安全,

工程造价高;

B较长。沿山谷修建,要穿越鞍部、坡度较大;

C较长。坡度最小、相对而言较合理。

隧道选择背斜、避开向斜:无法避开可或隧道。

3.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如下表所示:

平原山区

限制因素较少较多

线路密度大小

线路形态网状分布,线路较直呈“之”字形,线路曲折工程造价较低较高

图4-16

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据图回答:

这两幅图反映了影响交通线路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这两幅图形象地反映了科技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能够在崇山峻岭中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线路,说明了科技进步使地形因素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不断减小。

教材第89~90页活动答案:1.(1)图4-3为山区聚落,图4-4为平原地区的聚落

5.略。

二、教材第91页活动

答案:1.第三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依次减小。

2.我国东部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势较高,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线路稀疏。

三、教材第93页活动

答案:1.(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

(2)以东西走向为主。

(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影响很大。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

2.C理由:A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带来很大困难,工程造价高;B方案线路较长,且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方案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故C方案比较合理。

四、教材第94页活动

答案:四川盆地周围山地环绕,地形闭塞,山地阻隔了其对外交通联系,因此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修建了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

6.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考察公路选线方案,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思考完成。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合理,理由是什么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什么

(3)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a到b和c到d的直线距离相等,a到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c到d线路。解析:b到a线路在山区,应避开陡坡,以节省成本;兴修交通线的目的是调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等级较低的交通线应尽量联系居民点;在山区兴修交通线,为了避开不利地形,节约成本,线路往往呈“之”字形分布。

答案:(1)②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地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迂回前进大于

▲3.全球气候变化

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模仿读图分析表述能力

构,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③植树造林保护森林④加强国际合作⑤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案例:海平面上升,会对天津造成哪些影响?

海水倒灌;地下水质下降;土壤盐化加剧;港口及其他设施、工业废水排放也会受到影响。

▲5.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a

▲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b

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c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

1、基本概念:直接从自然界获取水能∨水电×

产生经济价值

物质或能量

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按自然属性分类:矿产资源(非)、气候、水、土地、生物资源按自我可再生性质分类: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不合理开发利用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分布具有规律的地域分布都是不均衡的

结合陆地资源的特征举例说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①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能源: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能源。

按其形成和来源来分: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能

量;日地月引力形成的潮汐能。

可再生资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

非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可燃冰(化石燃料---沉积岩)常规能源:多年来大规模使用: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新能源:20世纪中叶以来才开始被利用: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沼气、风能(重新利用于发电)

一次能源: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人们需要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如:汽油、焦炭、煤气、蒸汽、电能

发热量:原煤/千克 5000千卡石油10,000千卡

天然气/m9310卡标准煤/千克7000千卡

煤与石油:优:分布广,储量大(探明储量是石油的20倍)开发

利用技术难度不大;

缺:发热量、燃烧率不高;运输使用不便;灰渣、粉尘

多,容易污染环境;不能直接用于汽车燃料;

煤炭的用途:燃料、工业原料;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意义:新能源多属于可再生资源,减少对化

石燃料的依赖,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

暖;改善能源结构,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可燃冰:水+天然气的固体(低温高压条件)

储存位置:深海底、陆地冻土区;使用方便,燃烧率高,发热率高

(煤石油10倍)是化工原料,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的2倍;开采条件恶劣;易气化;易造成生态破坏。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发展阶段时期人类技术水平新增加的自然资源种类工业部门及城市

狩猎-采集社会旧石器时代粗制石器、钻木取火燧石、树木、鱼兽、果新石器时代精制石器、刀耕火种栽培植物、驯化动物

农业社会青铜器时代青铜斧、犁、冶铜技术、轮轴机

械、灌溉技术、木结构建筑

铜锡耕地木材河流

铁器时代铁斧、犁、刀、冶铁技术、齿轮

传动机械、石结构建筑

铁铅金银汞石料水力中世纪风车、航海风能、海洋水产

文艺复兴时期爆破技术硝石(制造炸药与肥料)

阐述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结论: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越来越低;自然资源是人类物质基础,其数量分布、开发利用条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种类越多,利用范围越广,利用深度拓展。

世界和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及其变化

长远看。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化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样化利用阶段

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下降,总生产量和消费量增加很快,导致比例下降,数量仍在增加。

▲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

▲9.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10.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引入: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资源,受惠于自然的同时,也受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对人类产生的危害。

基本概念:自然灾害纯自然原因;造成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自然现象。

按成因可分为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流沙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海水入侵、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

危害:直接或间接造成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区划图册P44

特点: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

最常见:洪涝、干旱/旱涝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角度: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洪水来量+泄洪能力+滞洪能力+堤坝)

自然原因:

气候:副高异常--雨带移动异常(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台风;

我国暴雨特点:北方地区特点:雨季短,夏季暴雨集中;

南方地区特点:暴雨历时长、强度大---洪水表现:发生早、

来势猛;洪峰次数多、水位高;持续时间长。

融雪性洪水:长时间寒冷降雪,积雪厚,短时间增温融雪;

地形:东部地区地势低平,多洼地,容易积水,行洪不畅,河道泛滥;

迎风坡长时间的地形雨;

河流:水系形状、比降、河道曲直、有无湖泊调节径流、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洪水易泛滥成灾、

水位高低、洪枯流量变化大;发生凌汛;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特别是雨季大范围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洪水来量大,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灾害;

植被:植被状况(涵养水源、削减洪峰)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分洪区;

城市化发展,生态破坏,水系破坏;地面沉降明显;

从自然和人类活动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画出淮河流域界线。

自然:

洪水来量:受梅雨、台风影响,夏季暴雨集中;

水系:上中游呈扇形水系,源短流急,汇水快,干流压力大;中上游河道弯曲狭窄,泄洪不畅;

泄洪能力:(地形)中下游地势低平(河床纵向比降小/落差小),洪水下泄缓慢;中上游河道弯曲狭窄,下游无直接入海口,泄洪不畅;地上河;堤坝抗洪能力差;

滞洪能力:调洪、滞洪场所(少湖泊、水库)不足;湖泊泥沙淤积,洪泽湖已成“地上湖”;

长江没有足够的调洪和滞洪、蓄洪场所;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不足。

洪峰流量减少而水位却上升,说明河道、湖泊淤积,使河道湖泊调峰能力下降;

人为:植被破坏/滥伐森林,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床抬升,使湖泊萎缩,调蓄/削峰补枯能力下降;占用分洪区;水库少。

措施:

非工程措施:

12.山东33.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采取不同措施。

A.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B.退耕还林,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小雨~10/24h~中雨~25~大雨~50~暴雨~100~大暴雨~200特大暴雨~ 补:我国雨带(锋面雨)移动和暴雨

4~5月南部沿海地区(暖锋为主)

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梅雨(准静止锋)洪涝: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多暴雨。

宁波平均入梅6月14日----出梅7月9日,雨量260mm;

7~8月华北、东北地区-----北方夏季暴雨集中(快行冷锋)

南方伏旱----副高高压脊控制

西南地区受西南夏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

8月~9月雨带快速南撤,东南沿海多热带气旋----甚至台风

夏威夷高压(副高)的异常强:北涝南旱;弱:南涝北旱。

西南地区(川、滇、黔接壤地带):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系统突发。

台风:1、概念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12级以上结构西北太平洋-----台风印度洋、太平洋----飓风

2、原因及分布: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26以上

每年约有60个,2/3左右达到台风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3、特点: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下图中甲乙两图为我国两地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图,根据图示资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我国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较大的是哪个图示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较大的是甲图所在的华北地区;原因是: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的影响雨带来得晚、退得早、雨季短,降水集中。

(2)分析甲图上相距较近的A、B两地数值差异较大的原因。

B地位于太行山前迎风坡,降水机率大,降水量多;A地位于太行山背风坡,降水机率小,降水量少。

(3)分析乙图中阴影地区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较小的原因。

夏季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天气,降水少。

(4)依据甲图信息,推断该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A )A.时间分配不均B.空间分布不均

C.污染严重D.浪费严重

(5)根据甲图判断,解决该地区水资源问题的合理措施。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