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天台藏)三教出兴颂注

(天台藏)三教出兴颂注

(天台藏)三教出兴颂注
(天台藏)三教出兴颂注

信佛学佛修佛交流QQ群37666760

卍新纂续藏经第57 册No. 0960 三教出兴颂注

No. 960

三教出兴颂

四明石芝释宗晓注

此颂自昔流传而不知著述之者原夫三教圣人出兴于世实为天下帝王人物治道之主圣人不作则后世何以趍向焉末章曰鼎分三足还归一信斯言也三教之道尽于是矣遇读文中子有云诗书盛而秦也灭非孔子之罪虗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虗行观皇极谠论知三教于是乎一颂言之至诚与王通相表里覧者宜自审之固不在于言传矣然三教之兴有岁月可考有灵瑞可验莫不稽诸经史孰得并观斯文纪载言略意周包罗揆淑今复质诸事实而注释之庶几发挥先圣之显化也其或不然则将就而正之矣时嘉泰元年辛酉岁五月望日寓南湖指光斋序。

释迦降迹于迦维周昭甲寅廿四岁

吾佛大师久证遮那妙体本无出没以大悲愿力故降迹中天示现近成兹所谓生灭在物固不在己也然降生之相大小乘经载之甚详今且寄小以明之瑞应经曰菩萨九十一劫修道当一生补处于兜率天期运之至下生作佛于是托迹迦维罗卫国父名净饭母名靡耶迦维卫者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菩萨初下化时乘白象贯日之精因母昼寝右胁而入梦寤顿知有娠因果经曰菩萨处胎十月满足四月八日日初出时摩耶在蓝毗尼园是时天龙八部满虗空中园有无忧树枝叶敷茂摩耶手牵树枝太子渐从右胁出地产莲华七茎即堕华上不假扶持自行七步举右手而言曰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上尔时天降三十二瑞四天王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诸宝几帝释执盖梵王持拂侍立左右难陀等龙吐清净水灌沐其身放大光明普照世界自此出世年至十九逾城出家苦行六年游历五载三十成无上道常身现丈六金辉圆光一寻具三十二大人之相说法度人总三百余会始自华严终至双林无小无大咸归佛界真所谓悬日月于幽涂驾慈航于苦海者也然佛生西域经中不言岁纪但云四月八日而已此土推之亦异出不一古今断取昭王之世为正故周书异记曰周昭王瑕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初八日(周之四月即今之二月下文二月十五佛灭即今之十二月以周朝用建子之月为正异乎今之世也辨此委如北山录)江河泛涨大地震动是夜有五色光气入贯大微徧于西方作青红色王问太史苏由由奏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斯瑞王曰于此国如何由曰无他一千年终声教被此王命镌石记之埋于南郊天祠前然则昭王目覩吾西圣灵瑞而不怀祈向之心盖福应斯来自有数也。

穆王壬申五十二如来八十归真际

大般涅盘三德秘藏名曰真际即一切三世诸佛机息应转放身命处也广示大雄示灭化事莫过法显所译涅盘经故彼曰如来既受波旬所请自言却后三月当般涅盘所应度者皆已毕竟即语阿难言我于今夜入灭汝诣鸠尸那城娑罗双树间洒扫令净安于床座吾今身体疲极矣阿难奉勅涕泪而去佛即诣其所北首右胁而卧四众云拥从地列于空界四方各满三十二由旬莫不悲号懊恼如来复说诸法最后唱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虽金刚之体亦不免于无常

汝等当勤精进速求出离此则是我最后教诲也茶毗后分曰如来于娑罗林间偃卧宝床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使般涅盘其娑罗树四双八只合为二树枝条下覆惨然变白鹤色大地震动万彚号呼既入灭已依轮王阇维法置七宝棺中已而自举遶拘尸城七匝即入香楼胸流圣火自焚七日乃尽碎金刚身成粖舍利众收舍利满八金坛回拘尸城起塔供养大经曰如来二月灭度者盖春阳万物生育华果敷荣众生多生常想故于此月入灭十五日者月无亏盈如来入大涅盘示无盈亏相也上皆西域言教此国则当穆王之世故周书异记曰周穆王(满)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风忽起损舍折木大地山河悉皆震动至于午后天阴云黑西方忽有白虹一十二道贯于南北连夜不灭王问太史扈多多奏曰此方西方有大圣人灭度此其衰相耳王初即位见南郊碑纪西方圣人之生又数覩光气虑非周道所宜即命吕侯会诸侯于涂山以备其变至此靡不启沃也言八十为佛寿者台宗光明疏论此有三品下方四十中方八十上方一百二十佛住世八十表住中也若至昭王甲寅年推至穆王壬申年佛寿止七十九凡言八十者总约大数言之也。

灭后一千十六年教法东传汉明帝

佛自穆王壬申岁入灭历一千十六年至后漠明帝朝永平十年教法始东传中国故汉法本内传曰后汉显宗孝明皇帝(庄)永平七年甲子岁(诸文或云三年或云六年〔下〕十年丁卯或云七年并误)帝夜梦一金神身长丈六项佩日光飞来殿庭乃宵夜待旦召羣臣以占所梦时通事舍人傅毅奏曰臣据周书异记大史苏由所奏周昭王时云西方有大圣人出世其名曰佛一千年外声教被此陛下所梦将必是欤帝以为然即遣羽林中郎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一十二人将命求诸梦及至大月氏(音支)国与摄摩腾竺法兰二师遇焉至十年丁卯岁十二月三十日汉使回至洛阳二僧以白马驼经朝见于帝进释迦像并梵本经于是肇立白马寺奉勅置像于南宫清凉台始命翻译四十二章经缄于兰台石室此即汉国三宝之始唱也北山神清师赞曰夫假一宵之梦树风声于万古如帝庄者天下实有君矣宣心茂猷光启有汉如王傅秦蔡者汉室实有臣为法王之遗徒洪嗣德音如腾兰者天竺实有僧矣大哉明主与二三臣兴金仙之教适未闻之俗使人以悃悃之诚知罪福所归厌有漏之躯尚无为之理恢恢焉玄化之功未可一日而殚论也已矣然自大法滥觞迄今辛酉岁凡一千一百四十有四年若通自佛灭后言之则二千一百五十一年矣。

佛生四百二十二老子方生定王世

此下纪孔老二圣生时生必兼灭故今具述始末出处览者无谓其赘也据佛生昭王甲寅年老子生宗王乙卯年相去历一十八帝越四百二十有二年若自佛灭至于老子生亦已三百四十四年矣而老子虽有西迈流沙之说去佛辽远世传化胡经有化胡成佛事不亦谬作乎今按史记并老子内传魏书国臣记等皆云老子在周世第二十二主定王(瑜)元年乙卯(或云三年者误)九月十四日子时生于陈国楚苦(音户)县厉乡曲仁里父韩氏韩虔字符卑母名精敷因见日精如流星飞入口而有孕阅十二年诞于李树下遂指李为姓名耳字伯阳耳大无轮谥曰聃生而髭须皓白乃称老子鹤发龙颜广颡方口面凝金色舌络锦文身长一丈二齿足四十八至简王(夷)二年丁丑二十三岁为守藏室之吏十年迁柱下史至景王(贵)二十四年庚辰年八十五见周德之衰遂入函谷关关令尹喜先见紫气浮关当有异人至求之果得老子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乎于是乃着上下篇五千言言道德之意自此与喜俱之流沙西服臣胜之境莫知所终也案庄子自言老聃死秦失(音迭)吊之三号而出至于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咸道士注曰老君应时而降萧然死去亦顺理而返真耳十洲记曰老子墓在扶风槐里今雍州长安是也合上诸说是老子未甞不死谅西游后复归于周地灵宝经以老子为高仙乃所谓太清仙境道德是也从老子入关止今辛酉岁计一千七百二十有二年其死之日则未见书传载之。

佛生四百七十七孔子灵王方诞质

昭王朝甲寅岁佛生灵王朝庚戌岁孔子生二圣相去四百七十七年矣准史记世家孔氏其先宋人五世祖徙于鲁国昌平乡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周灵王(泄)二十一年庚戌岁十二月初四日孔子生父叔粱纥母颜微惧不时生男乃私祷于尼丘山洎生首上[土干]顶因立名曰丘字仲尼身长九尺六寸世谓之长人为儿嬉戏常陈爼豆设礼容及长为季氏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一日谓敬叔曰吾闻老聃愽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遂适周以问焉已而反鲁弟子益进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景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反乎鲁时年四十二而定公立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不仕而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欲往而卒不行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宼十年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疆十三年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十四年孔子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鲁国大治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爼于大夫遂适卫主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往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捕之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复去宋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又过郑与弟子相失至于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孔子行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亦不往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孔子自蔡及叶楚国来聘孔子路出陈蔡陈蔡疑楚之用乃相与徒兵围之于野遂绝粮七日莫能举孔子乃讲诵弦歌不衰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书社地七百里封之令尹子西不可乃止孔子自楚反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而冉求为季氏将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孔子六十八矣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进是时周室微礼乐废诗书缺孔子乃追迹三代之礼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故书传礼记自孔子始古诗三千余首孔子去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以示来世晚喜学易序彖系象说卦之言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获麟折足以为不祥孔子曰麟也取之吾道穷矣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春秋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病因子贡请见方负杖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頺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因涕下谓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楹间丘殷人也昨梦坐奠两楹之间殆将死矣至七日果薨阅年七十三实鲁哀公十六年当周敬王(丐)四十二年壬戌岁四月十一日午时也家语曰孔子葬于鲁城北泗水曲阜县藏不及泉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植松柏为志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唯子贡庐于墓凡六年自后群弟子及鲁人从而家者百余因命其处曰孔里立庙以藏衣冠琴书世世春秋奉祠虽帝王亦以弟子礼事之曾为鲁国大夫故称夫子庄子尊之为素王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为文宣王事略载真宗皇帝大中祥符元年东封泰山还经兖州幸曲阜进谒于庙谥玄圣文宣王后避圣祖之讳五年改谥至圣云自孔子没抵于今辛酉岁凡一千六百八十年矣。

为报劳生稚子知鼎分三足还归一

释教称众生道家曰劳生此名异义异意同也稚者幼禾未成立之义耳鼎分之说盖发明儒道释三者并立于世不可缺一也归一之言先援诸文以示之老子西升经曰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曰老氏之师名释迦文尹喜西升记曰老子闻干竺有古皇先生不生不灭绵绵长存德教如列御寇纪商太宰问孔子孔子答以五帝三皇圣非丘所知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此皆儒道宗师于佛者也若释典言示化于儒道如清净法行经曰摩诃迦叶应生震旦示号老子设无外之教外以治国修神仙之术内以治身儒童菩萨彼称孔子净光菩萨彼号颜回大哉三教之文贯通若此故作颂者示人以知之窃甞论之当知三教一期设化教迹须异考论三圣之本心则同焉异焉者分家而各为其教也盖中古之后元淳渐散其世大漓三教于是

相望而出相资以广天下儒则制法度崇礼节幽赞神明穷理尽性道则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释则五时逗物三学修身近则惩恶以劝善远则革凡而成圣天下不可无儒不可无道不可无佛亏一教则损天下一善道矣昔白乐天外以儒教修其身内以佛教理其性中以道教延其寿斯人深得之故不堕于一隅之见亦千载一人也同焉者原其三教圣人之心或出或处或语或默凡所施为莫不化天下人之为善故儒教之至也殷汤改祝孔钓不网老教之至也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释教之至也于家出家下至非类莫不兴大慈悲矧五常五行五成皆一体而异号唯患乎不遵于一耳且三宗大训率以仁慈为本传施为心诚所谓何莫由斯道也仰观三圣本心一贯之以善道而已世人勿得以泥其迹而致彼此之异也梁有傅大士为针斯病故以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善慧善得无诤三昧故有斯事凡观斯文者宜详詧焉。

三教出兴颂(终)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成语是小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成语、积累素材、了解历史、通达事理。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三人成虎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后世人引申这故事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

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三:老马识途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

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小故事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黄帝尧舜禹约170万-4000年前黄帝尧|舜/ 夏朝前2100-1600 启阳城 商朝前1600-1100 汤盘庚→殷 西周前1100-771 武王镐 东周前770-256 周平王洛邑 春秋前770-476 /洛邑 战国前475-221 // 秦朝前221-206 秦始皇咸阳 西汉前202-公元8年汉高祖长安 新朝 8-23 王莽长安 东汉 25-220 光武帝洛阳 三国

魏 220-265 曹丕洛阳 蜀 221-263 刘备成都 吴 229-280 孙权建业 西晋 265-316 司马炎洛阳 东晋 317-420 司马睿建康 十六国 304-439 // 南北朝 420-581 // 隋朝 581-618 杨坚大兴 唐朝 618-907 唐高祖长安 五代十国 907-960 // 宋朝北宋 960-1127 赵匡胤开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临安 辽朝 916-1125 耶律阿宝机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兴庆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大都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尔哈赤北京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国学×参考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几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几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1、司马穰直 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军事家司马穰苴是一个信守军规的军事将领。有一次国君的亲信庄贾视察军队,不按规定的时间到达军营,司马穰苴依军令要将庄贾斩首。国君派人为庄贾求情,这个人未经允许就将马车驶入营门。司马穰苴就杀了此人的仆人和驾车的马,以示惩戒。这种不畏权贵、信守军令的作风,使司马穰苴树立了威信。打仗的时候,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最终打败了敌人。 2、赵氏孤儿 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其中就有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的情节。春秋时候,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临刑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祸国殃民的坏蛋。”两人郑重地答应了。 赵奢被害后,他们两人就历尽千辛万苦去实践自己的诺言。赵奢的妻子是赵王的女儿,带着儿子住在王宫里。他们估计赵奢的妻子不会被害,但赵奢的儿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设法把他从宫里偷出来。当时这孩子只有半岁。程婴也有个半岁的儿子,就把他放在程婴家一块养。但是,很快屠岸贾发现孩子不在宫中,就到处搜查,查了个把月,没有查到。这家伙恼羞成怒,一定要斩草除根,命令全国搜查;若查不出来,就把全国三3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 程婴、杵臼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个既要保住全国的孩子,又要保全赵氏孤儿的办法,拿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由谁来献呢?献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谴责,保藏孩子的则肯定活不了。最后杵白说:“让我去死吧。我年纪大些,今后抚养的任务很重,时间也长,再说你能文能武,留下来也比我有用些。”于是杵臼把程婴的儿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婴去“告密”,并带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个孩子,当着程婴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虽然是瞒哄了屠岸贾,但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难受!而且这种难受还不能有任何表现,要装出极力讨好屠岸贾的样子来。当时屠岸贾要赏程婴一笔钱并给他官做。程婴说:“您多赏点钱,我不做官,我出卖了朋友,人家会骂我,不如多拿点钱远远离开京城,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屠岸贾误认为程婴是跟自己一样的势利之徒,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给了一大笔钱。程婴带着钱和赵氏孤儿藏在深山里。一躲19年,不仅把赵氏孤儿培养成人了,而且调教得能文能武。程婴这才告诉这孤儿19年来的事情经过,赵氏孤儿最后终于在程婴的帮助下,报了仇,把屠岸贾一伙全杀了,把赵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婴和杵臼真可谓“一诺千金”,是古代讲信用的典型。 3、季札挂剑守约诚信由始至终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三篇】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三篇】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 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 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 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不过,秦始 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 了官职。 赵高所以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 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 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 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 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 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 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 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臣的蒙蔽。” 说完,蒙毅自杀而亡。 【画地为牢】 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 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 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 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如后代的牢狱。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於鲜也。”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封神演义》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后比喻将行 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不得逾越。 【拨云见日】 因为杀了无赖牛二,杨志被发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 大名府留守梁中书很欣赏杨志,有心要抬举他,恐众人不服,下令在 教场中演武,给杨志机会。杨志高兴的说:“小人武举出身,曾做过 殿司制使。这十八般武艺,自小习学。今日蒙恩相抬举,如拨云见日 一般。杨志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 杨志果然武艺高强,在教场打败了副牌军周谨,又和正牌军索超 打得难解难分,看得众人喝彩,梁中书就将他们两个都提拔做了管军 提辖使。 “拨云见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 时明白。 (出自《水浒传》第十一、十二回)

关于历史名人的爱国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的爱国故事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持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 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 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 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 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 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 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 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 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 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 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因为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 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 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寓言故事与成语故事的区别

1#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2#所谓寓言即有所寄托的话;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二者是交叉关系。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摘自1997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可见,成语故事的范畴大,成语中的一部分是寓言故事的浓缩,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3#寓言,即是区别。严格讲,成语故事,是后人认为有价值而将曾经发生的的事情凝练而成的(成语)。寓言故事,是指为启发讲理而编造的故事(有的还是具备一定根据的)。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拔苗助长杯弓蛇影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高山流水邯郸学步惊弓之鸟井底之蛙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南柯一梦南辕北辙滥竽充数庖丁解牛杞人忧天黔驴技穷鹬蚌相争守株待兔螳螂捕蝉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愚公移山郑人买履智子疑邻……4#成语故事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0篇)

1.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关于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一):明镜高悬 传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 仓库,只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但是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 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 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 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 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 不忠于他,所以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 心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后来,就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 严明,判案公正。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二):约法三章 秦末,沛公(即刘邦)首先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本来仅仅个小亭 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 离开。张良极力劝说,讲明秦王即因荒淫无道而亡,若刘邦进宫作乐,就会重蹈秦王覆辙,早晚以失败告终。刘邦这才觉悟过来,他悉召诸 县父老、豪杰说:“父老忍受秦严厉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诸侯及楚 怀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即称王。现在,我同父老们约定三法:杀人者 处死刑;伤人和盗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官民均可 安居乐业了。”此约法三章甚得百姓拥护。 现在,凡事先讲定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时,人们常用成语 “约法三章”概括。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三):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xíng),准 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有个主意,井陉口这个地方 两旁有山,道路狭窄,车马很难通过。我们派三万人抄后路截断他们 的粮车,你统率大军正面阻击汉军,把城墙垒得高高的,不与汉军交战。这样一来,汉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又无粮草,成了瓮(wèng) 中之鳖(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们就能够捉住韩信。”但是,赵王没 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知道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用,十分高兴。他把兵马集结在 离井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派两千名轻骑兵,每人 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命令他们 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等人看见韩信把兵马安置于背水之处,大笑他是傻瓜,不懂 用兵,便率领赵兵全力迎战。汉军的二千轻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 下一个空营,立即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韩信则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退去。 赵军追到汉军靠河阵地,汉军后无退路,个个背水拼命厮杀。而 赵军久战不胜,士气开始低落,又发现背后自己的军营都插上了汉军 的旗帜,军心顿时大乱,纷纷溃(kuì)逃。汉军乘机前后夹攻,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决一死战。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四):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 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 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

三国成语故事大全_历史典故

三国成语故事大全_历史典故 导语: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本文为小编推荐的一些三国成语故事,欢迎浏览。望梅止渴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刮目相看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

鸟尽弓藏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鸟尽弓藏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鸟尽弓藏一般是用来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那鸟尽弓藏的故事你们知道吗?下面是网带来的鸟尽弓藏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

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解释[释义] 飞鸟打光了;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原来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语出] 三国;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阴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惟有子房。” [正音] 藏;不能读作“zànɡ”。 [辨形] 尽;不能写作“进”。 [近义] 兔死狗烹过河拆桥 [反义] 知恩图报 用鸟尽弓藏的造句1) 事情办完后,他露出了鸟尽弓藏的本来面目。 2) 历史上能有几位君王,坐稳帝位后,不对功臣来个鸟尽弓藏的? 3) 那些为资本家卖命的走狗们,终有一天会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的。 4) 鸟尽弓藏后,我们一家子酒囊饭袋,沆瀣一气,我和妹妹更是小人得志,沾沾自喜。 5) 他甫一上任,就开除了辅选有功的部属,真是鸟尽弓藏。 6) 张良就是懂得适时急流勇退,才能避开如韩信鸟尽弓藏的下场。 7) 凡是对人民立下功劳的人,国家都不会忘记他,决不会鸟尽弓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成语故事400字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成语故事400字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 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 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 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 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 fǒu,一种瓦器,能够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 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 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 的兵力虽然强大,不过在这五步之内,我能够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 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 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 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完壁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 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 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 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 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 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 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 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 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 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 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关于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典故

关于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典故 篇一: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

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发音:p? fǔch?n zhōu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3.班门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鲁班) 发音:bān m?n n?ng fǔ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成语具有传承性、定型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要求服务于社会的语言做相应的发展,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的发展和变化。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龙凤呈祥[lóng fèng chéng xiáng],指吉利喜庆的事。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龙凤一起使用多表示喜庆之事。成语“龙凤呈祥”出自《孔丛子。记问》,也有许多关于“龙凤呈祥”的典故传说流传和几部同名影视作品出品。 龙凤呈祥是汉族民间年画之一。属门画形式,单幅,多贴在屋门之上以表示吉祥瑞庆。画面绘两个清俊童子,四周环以古瓶、几案、双鱼等吉祥图案。构图均衡、对称,极富装饰味。 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小女儿,生来爱玉,秦穆公便给她起名叫“弄玉”。弄玉生性自由烂漫,喜欢品笛弄笙,穆公疼爱她,便命工匠把西域进贡来的玉雕成笙送给她,公主自从有了玉笙,吹笙的技艺更加精湛。长到十几岁时姿容无双、聪颜绝伦。秦穆公想招邻国的王子为婿,弄玉不从,自有主张,若不懂音律,不是善奏乐器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好依从公主。

一天夜里,公主倚栏赏月,用玉笙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神往,释放心中怀春的心情,这时一阵袅袅的洞箫声和着公主笙乐响起。一连几夜,笙乐如龙音,萧声如凤鸣,合奏起来简直就是仙乐一般动听,整个秦宫都听得见,以至方圆百里。穆公问其原因,公主说是从很远的地方想和的。秦穆公便命大将孟明一定要找到吹萧人。一直找到华山脚下,听樵夫说有一青年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善吹箫,音可传数百里,孟明来的明星崖把箫史带回了秦宫。此时正值中秋,秦穆公见他的箫也为美玉所制,非常高兴,便请来公主,两人一见钟情,便合乐起来,一曲不曾奏完,殿内金龙、彩凤都好像翩翩起舞起来,众人听的入痴,齐赞说:“仙乐!“,弄玉和箫史完婚之后便住在宫里。箫史教弄玉用箫学凤鸣,弄玉教箫史用笙学龙音,学了十几年,真的把天上的凤引下来了,停在了他们的屋顶上,不久龙也来到他们的庭院里。 一日,箫史说:我怀念在华山幽静的生活。弄玉说:我愿与你同去享山野清净,二人合奏起来,片刻龙飞凤舞,祥云翻腾,弄玉乘上彩凤,萧史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双双升空,龙凤呈祥而去! 后来人们为纪念弄玉和萧史的动人故事,就用“龙凤呈祥”来形容夫妻间比翼双飞、恩爱相随、相濡以沫、怡合百年的忠贞爱情。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二:不时之需不时之需(bù shí zhīxū):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出自宋苏轼《后赤壁赋》。 宋朝时期,密州知府苏轼因为写诗被诬陷入狱,后来被贬到黄州

中国的历史故事

中国的历史故事 聪明的大臣 东晋时的晋简文帝,很喜欢和手下大臣开玩笑。有一个大臣叫魏 元孚,长得十分难看,个子矮,脸盘短,还秃顶,其貌不扬。晋简文 帝就问一个近臣:“魏元孚长得这么难看,怎么能在朝廷里做官呢?他 凭什么做的官?”近臣回答:“魏元孚是先帝看中的,听说有一年春天 出去打猎,先帝射死了一只鹿,非常高兴,顺口说了几句诗,先帝不 知道诗的出处,问身边的人,结果没一个知道,这让先帝很扫兴。就 在这时,当时还是一个卫官的魏元孚站出来回答了诗的出处,得到了 先帝奖赏,后来又提拔魏元孚当了近卫侍郎,他就一直在朝廷里服务。”晋简文帝说:“就是说魏元孚很聪明了?”近臣点头。 晋简文帝又说:“魏元孚应该有点本事,不然他也混不到现在。 你知道魏元孚这个人的缺点是什么?”近臣想了想说:“魏元孚的缺点 是喜欢喝酒,特别贪杯。”晋简文帝点头道:“我知道了。”晋简文 帝叫人准备了酒席,请大臣们喝酒,其中也有魏元孚。他还让太监准 备了十几个酒坛子,都是矮粗的那一种,看上去就像魏元孚的脸,还 在每个酒坛子上戴了顶帽子,叫人看了忍俊不禁。晋简文帝叫人把这 些酒坛子放到长条案子上,摆放在大殿中。 很多大臣都给魏元孚敬酒,想把他灌醉。魏元孚是个很精明的人,虽然他不知道晋简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感觉苗头不对,于是他 当面把酒喝下去,过一会儿假装上厕所,又全都吐了出来,回到酒席 上再喝,假装喝醉了。喝完酒,魏元孚被宣上殿。魏元孚一上殿来, 大臣们哄堂大笑,因为长条案子上放的那些酒坛子实在太像魏元孚了。晋简文帝也被逗得前仰后合,想看看魏元孚到底怎么办。 魏元孚却是一脸严肃,半点笑容没有,他越是这样,大家越觉得 可笑。魏元孚走到长条案子前,停住了脚步,看着那些酒坛子,大声 说“哎呀,这不都是我的兄弟吗?你们真是大胆无礼,怎敢跑到大殿上 排队站着,赶快跟我回家!”一边说一边把酒坛子搬走了。魏元孚的举

关于历史战役的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

秦朝历史故事

秦朝历史故事 本文是关于秦朝历史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秦朝历史故事篇一:秦军敢死队是如何炼成的 秦军有多强大,相信当时的“战国六雄”深有体会。秦军不佩戴头盔作战,竟然是为了在战场上显出英勇的气势,并试图以骁勇善战的勇武气势压倒敌人。 秦军这种战斗文化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秦军尚武的传统;二是秦军军功授爵的激励制度。秦人作为当时中国边陲一隅的非主流民族,面对中原文化自然缺乏自信,所以,他们很容易就形成了尚武的文化传统。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记录了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他说“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同样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 秦军这样拼命战斗还有一个强大的动力推着他们,那就是商鞅搞的变法中,有一条特殊的奖励军功政策。有军功的人可以得到封爵,封了爵位,带来的好处非常多。秦军规定: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这也正是商鞅变法的功不可没之处,军功爵制使得原本就拥有注重家庭理念的道德的秦国军民视死如归,使得原本就狂野矫健的秦军变得循规蹈矩,以参军打仗和勤劳于农业生产作为出人头地的出路,这也就自然而然地让秦国上下形成了全民皆兵。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因而秦国基本上没有自相残杀的内斗发生,而是一致对外杀敌立功,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这样,

典故的成语故事

典故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典故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 (一)铁杵磨针【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

关于爱国人物历史故事5则

关于爱国人物历史故事5则 一、《柳如是》——凛然香扇坠,千古节堪哀 柳如是,女诗人,秦淮八艳之首,后嫁给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领袖、文名颇 着的大官僚钱谦益。她一生中历来最为人称道的不是她的美貌、不是她的才学。而是 她的爱国忧民的情怀,反清复明的大志。 对于国家大事,这不仅仅是封建社会里一般女性很少过问的事情,而柳如是则不然,以一个儿女之身,特别是以一个饱受人世炎凉的女流之辈,偏偏要以天下大事为 己任,以扶持大明社稷为志向,真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崇祯17初年李自成兵逼京畿,清兵铁骑频频叩关,明军屡战屡败,面对局势危急,柳如是心急如焚,2月春寒料峭,柳如是与钱谦益同游京口,当年梁红玉协助韩世忠擂鼓击退金兵的情景如在眼前,柳 如是欲效仿梁红玉而不能,不禁恨恨不已。 在清兵铁骑南下之际,柳如是极力劝说夫君钱谦益以死殉国。请钱谦益在刀、绳、水三种死法中选一种,钱临阵畏怯,柳如是愤而跳水,被人救起。后来,钱谦益在柳 如是的影响之下,也开始暗中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接触反明志士,联络反明队伍,柳 如是曾以七锭金子赠反清志士黄宗羲,以大量金银首饰赠与反清军队。后终于下定了 决心,于是向朝廷托病辞官,很快便获得了应允,脱下官袍,再度回乡。 宁静的生活又过了十余年,钱谦益八十三岁那年病殁于杭州。丈夫死后,四十七 岁的柳如是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为了家产之事,族人与她纠缠不休。丈夫去了,柳 如是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就在当年,她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风风 雨雨的一生,追随钱谦益于九泉之下。一代奇女,香消玉殒。 尽管柳如是的反清复明活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她的爱国情怀却使后来者感动,作为当时的地位卑下的女性女性,柳如是用自己的一生,无声的反驳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崇祯皇帝》——鸡鸣而起,夜分不寐,焦劳成疾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天 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 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 宴乐之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