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太极真功

太极真功

极拳本源求真(1)(2008-04-08 11:44:40)转载标签: 太极本源内劲发劲形整连枝步 分类: 武功

太极拳本源求真

作者:金可



我们知道,太极拳是为实用技击而创的,其健身作用只是在近代才为人所重视。因武术界固有的保守传统,加之现今一些人为了各自目的,要么抹杀太极拳的技击作用,要么又神化,玄化太极的技击,再加上我们将太极体操化的大力普及,使之流传到今,其本来面目已渐渐失去,人们对太极的理解也越来越模糊,甚至走向错误,我中华文化的一件瑰宝眼见就要丢失,令人无比痛心。为寻求太极拳的本源真相,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太极拳及其他武术文献,并通过亲身体会,渐渐略有所悟,在此,想通过广大拳友的辨论,还原太极拳的本源真相,以求大家对太极拳有个全面真实的了解,既不必不屑一顾,也不要迷信玄说,无论于健身于技击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健身与实用

所谓实用乃区别于健身而言,两者究尽如何呢?

健身太极是指现时流行的慢动作套路,若真按太极拳的行功要求去练,即可使身体运动协调,筋骨松柔,神清气朗,腰腿有力,身心健康。

在此有必要说明,有人称只要这样练下去,自然就会练就太极功夫,就可实战,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试想,你整天这样慢慢的练,真的就能应付实战中对手快如流星般的拳脚相加吗?除非你一上战场突然变得进退自如,灵巧万分,而且还有相当的力量打击对方,但这可能吗?有人会说:“我们有练推手啊!”,那我们就看看推手,两人站定,先将手搭上,然后你来我往推来推去,以破坏对方重心为目的,推而不打。可实战中对手跳来跳去,不跟你搭手,也不会站那儿任你推,你想抓住对方的手恐怕都不容易,试问如何推?显然推手也不行。其实,我们用常识就能辨明,自然的法则是:没有实战的练习就没有实战的能力!如果认为慢慢练套路加上推手就能实战,那是自欺欺人,仅此两样是绝对不够的!

大家都知道太极功夫了得,各家太极都说祖师爷如何历害,有这无敌,那无敌之称,他们都在说谎吗?非也!各家无敌绝非浪得虚名,定有神功在身,可他们的功夫从何而来?可以断定,他们各家必有不愿拿出来的宝贝,除非已经失传!

各位求技若渴的拳友,千万擦亮你的眼睛,不要迷信那些玄说,说不清谓之玄,即然说不清,练得清吗?

因此,我们必须找出太极功夫的源本真相,我们要明明白白的知道,太极拳是怎么练,怎么打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目标明确,辨别对错,评价水准。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太极拳,科学的,道理明白的太极拳,才具有开放性,才具有传承和发展的特性,才可能发扬光大,并且永续不断的留传万代!

那么,实用技击的太极拳究竟是怎么样的呢?相信我们绝大多数拳友都未曾亲眼目睹,连VCD也没见过。怎么办呢?既然找不到师傅或师傅不愿教,那我们只好自己钻研。好在我们有科学,更有幸祖先前辈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字,有完善的理论,这些东西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使我们的研究具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以及可做佐证的文史资料。



二.太极拳分析

1.慢与快

前面说过,我们慢慢练的键身太极是不能实战的,但他也要求按照太极的训练要领来练,因此也不能否定他的作用。其实他有两个好处:

其一:通过练拳,可以慢慢达到周身运动的协调,至少是外三合。

其二:太极拳要求以意来引导周身各部的协调行动,意动则身动,意静则身静,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这样可使人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对身体极有好处。

另一方面,这种以意念驱动的运动方式,可以锻练出心身合一的状态。只要心里一动,则全身上下齐动员,集中力量投向打击点。如每一势成定势时,注意力必然集中在打击手上。太极势基本上尊循一蓄一发的规侓,这一蓄一发是以意念为先导的,其实就是一次攻防过程,这样就可以使意念与动作的配合达到完美的统一。从兵法上说,它具备了高度统一的指挥(意念),高度一致的行动(全身协调配合),以及高度集中的打击力(内外三合集中一点),由此可以看到,太极拳确实具备完美的技击理念,是很科学的。

那么,为什么要慢慢的练呢?这是因为,要想达到上述的诸项统一是不容易的,需要慢慢细心调整练习和体会,尤其对广大没有武术基础的大众来说更是不易,即便是有相当武术基础的,要做到意与形的完美统一也非易事。所以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只有太极拳才这样慢吞吞的练,需知欲速则不达,它是为其最终目的服务的。

上面说到几个高度统一,可那是慢吞吞的统一,还派不上用场,别忘了“兵贵神速”!,要不然怎么实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还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要快!快才可能抓住战机而致胜,快才可能不为人制而败,此乃不容质疑的公理,天下拳术的共性,太极拳也不例外!只不过太极拳不单纯求手快,而求心快,即战术上强调洞察敌人,抢占先机,还是要快!

其实太极拳中本来就有快拳套路,即用架(快架,小架),那才是为实战而设计的



所以说,太极拳最终是要快打的,慢练是为快打做准备的,目的是有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每一势的一蓄一发,同时还要达到上述诸项的高度统一!

明白了快与慢的关系,我们就可以说,所谓键身太极不是垃圾,他可当作实用太极的基础(必须按要求练),是实用太极的低级阶段。



2.势与套路

势一般来说就是攻防的一招,是前辈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将势编串在一起,就成了套路。套路便于练习和记忆,是中国武术的传统训练方法,太极拳也不例外。套路中含有本拳重要的招术,可在实战中派上用场。但是,套路架式,必以本拳的基本功为基础,没了这个基础,套路就会练成花拳绣腿,正应了那句话:“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也有功夫,都是练同一套路,有人像太极,有人像做操,区别在于有没有功夫。至于太极功夫是什么?我们到最后再来圈定。



3.劲与太极劲

劲在中国武术中是一术语,特意用来区别于力,劲是强调速度的,而力不含速度概念。从力学角度看,外家拳的劲,主要是动能,既:1/2MV平方,量纲是:牛顿米/秒,而力是:牛顿,两者大有区别。动能具有更大的杀伤力。

太极劲中也包括动能,但还包含更丰富的內容,大家称之为“内劲”,但这內劲究竟为何物呢?为了搞清楚,我们先看看祖先的说法:王宗岳拳论云:“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又云:“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还有:“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说到技击又有:“由招孰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从中我们看到几个关键词:蓄劲,发劲,运劲,懂劲。先从字面理解:



蓄劲:即劲是可以积蓄的。从力学角度看,就是蓄积势能,张弓的过程不就是蓄能的过程吗?

发劲:就是将劲发放出去。“发劲如放箭”,即发劲要快,迅速释放积蓄的势能,所谓“蓄而后发”,放出去就变成了动能。

运劲:从“运劲如抽丝”这句话看,运劲应该是缓慢而连续不断的,否则无法如抽丝。再有“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即运劲的过程就如炼钢,千百遍的练,就可练就“何坚不摧”的境界。

将这两层意思合起来就是:运劲要慢而不断,不断的练,就可练就极刚强的力量。

平时我们练拳就是在练拳架招式,每一招都是一蓄一发的过程,所以运劲即是在练这一蓄一发,不过,这一蓄一发是较慢的,同时要连续不断。由此可知:

运劲----是速度相对缓慢的,连

续不断的蓄劲和发劲的过程。

懂劲:就是说,拳势动作都会,但不一定懂劲,劲是客观存在于我们体内的,但你却不知其存在,或知其存在,却不知怎样用,这叫不懂劲,而懂劲即是其反面:

懂劲----是指懂得怎样开发和利用劲,具体说就是懂得怎样蓄劲,运劲和发劲。



由上述分析可总结如下:



劲(内劲):是人体中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以人的意志加以蓄积和释放,其大小,速度和方向可被控制。

劲的动态表现是蓄与发的相互转化过程。蓄劲是蓄积能量的过程,发劲是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而运劲则是相对和缓而连续的蓄劲与发劲的过程。

所谓懂劲,是指人驾驭劲的蓄与发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则称其越懂劲。

柔劲与刚劲

从上面分析还可以看到,发劲快而猛,表现为刚,而运劲慢而轻,表现为柔。发劲时,是一种能量的爆发性释放,外形刚猛,主要是动能,是为刚劲;而运劲时,能量是缓慢的释放,外形柔缓,主要是力在作用距离上做的功,是为柔劲。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柔劲的存在,但一搭手却能感到其存在,这在推手中最为明显,双方搭手便知对方劲的存在,但这种劲是柔的(不是软而无力),是可以变形的,这是因为双方都在控制劲的发放,包括大小,速度,方向和距离。这种柔劲作用于对方身上,会使对方做出反应,从而可用来感知对方身体状况,甚至心理状况,一旦对方露出破绽,即刻由柔变刚,将其发出。

可见,刚劲与柔劲可以随时转化,柔劲主要用来“化劲”和“听劲”,而刚劲用来打击,所谓“发打”。



由上面分析可知,太极劲是从身体中发掘出的一种能量,可蓄可发,可刚可柔,懂得控制和利用它,就是懂劲,只要懂劲,太极拳就算登堂入室了。所以,劲,在太极拳中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作用。没有劲,就不是太极拳。



4.劲从何来

既然劲是能量,是人体中的能量,那么,劲,只能来源于人体体能。经过劲的发放,能量就会被消耗,体能自然也会被消耗。武侠小说中描写高手长时间发功后会精疲力竭,显然符合科学道理。

所以,体能,是劲的来源。体能好则有先天的优势,就有条件练得更大的劲。

但是体能好并不代表你就有劲,因为劲是从体能中拿出来的一部分能量,是经过了某种加工转化后的能量。体能仅是原料,劲是原料经加工转化后的产品,没有加工,就没有劲!

由此可以推断,一个体能好但没练过劲的人,肯定不如一个体能差一些但有内劲在身的人。



5.如何练内劲

前面谈的是劲的定义和解释,练内劲则是探讨用什么操作

方法得到前面所定义的劲。

内劲是能量,则练内劲有两个目的:

一是设法加大这种能量,即劲的总量。

二是增强驾驭这种能量的能力,即对劲的驾驭能力,即求懂劲。

这两方面若有增强,则内劲就在增强,有起点无极限。



第一个目的,求劲的总量。

假设一个人体能一定,则劲是从体能中拿出的一部分能量,体能一定时,拿出来的越多,则劲越大。所以,求劲的总量,实际上就是设法尽量多的拿出来,怎么拿呢?太极拳的办法就是:

大松大柔!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四个字,但有没有想过为何要这样做呢?劲同松柔有何关系?练拳无非想求得尽可能大的打击力,其实就是求刚劲,而“大松大柔”岂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大家注意,劲是能量,要发劲先蓄劲,先要拿出来,然后才有劲可发。蓄多少才能发多少,能量守恒嘛,所以发劲的大小取决于蓄劲的多少,那么,发劲的问题就变成了蓄劲的问题了。只要我们能够尽量多的蓄劲就能达到发尽量大的刚劲的目的。那这个蓄劲的关键就是“大松大柔”。

拳论云:“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他是说欲发劲先要沉着松静,体要松,心要静,这样才可蓄出劲。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也说:“此全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力以流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刚坚也”。

也就是说,松柔可以练出极刚之劲。蓄劲即蓄势能,发劲即将势能变成动能。好比我们将水积蓄在坝内,水至柔却能积蓄大量的势能,一旦打开闸们,其动能何其强大,以至“何坚不摧”。蓄与发,柔与刚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一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极端,好比一个电场,必有阴,阳两极才可蓄积电势能,两极极性相反而量相等,两极越强,则电势能越强,那么,他发出的闪电就越强大。至松柔必对应有至刚强,他们同时存于体内,越松柔就能得到越多的势能,发放出去就能转化成越强的动能,刚劲的大小恰恰取决于松柔的程度,有了大松大柔,就可以将体能发挥到极至,尽可能多的拿出能量,这就是太极拳强调松柔的根本原因!所以,求劲总量的关键,就是松柔二字!



第二个目的,求懂劲。

这里强调对劲的控制能力。前面叙及,劲分两种形式:柔劲与刚劲,那我们练劲,具体说就是练柔劲和刚劲,刚柔相济就是太极内劲。



柔劲主要通过运劲练习而得,刚劲则通过练发劲而得,柔劲练得越柔越好,刚劲

自然越刚越好。我们平时练的慢架套路完全练柔劲,这也是最难练的。而刚劲虽在拳论中经常谈到,但我们练慢架时却从不发刚劲,也就是说,广大太极爱好者从不练刚劲,也不知怎样练。更有甚者,有许多人根本不知太极拳可发刚劲,也因此为“太极无用论和太极键身操论”找到了有力证据。拳论云:“拿住丹田练內功,哼哈二气妙无穷”,这哼哈二气正是刚劲外发时的吐气声。

内劲究尽是如何得来的呢?从拳论中可以悟出,内劲是通过一种心理引导方法(类似气功)加上身体运动的适当配合得来的(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也有说明)。用拳论中的话来描述就是:

意气君来骨肉臣;------即用意念来指挥身体动作。做到内外三合,意到劲到脚到手到;思想与行动保持高度协调一致,身体各部位也要按拳势要求的动作保持高度协调一致。

这是练内劲的总则,不论柔劲与刚劲均适用。



先说柔劲,前面说运劲就是在练柔劲,运劲如何操作呢?我们知道,太极拳每一势即为攻防之一招,招中劲则是一畜一发的过程,就有对劲在动作每一刻的位置要求,我们把每一时刻,劲在身体中的位置称作“劲点”。从拳势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劲点随着动作的不断变化而在不断转移,定势时到达打击点上。劲点的流动正是靠意念来驱动或引导的,所谓意到劲到,好像我们把它在体内运来运去,所以称“运劲”。久而久之,这种“运劲”将会令人感到有东西在身体中流动,大家称之为“气”,虽说不知所以然,但却是事实,有待专家研究。同时体内(如指尖,手掌等)也会有充实感,或许,这就是劲的外在表现。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引导和身体配合所产生的作用,从生理角度看,究尽身体起了什么变化,我们不清楚,但他所引起的效果是确实存在的。

心理引导,即所谓“意气君”,任何时侯都以意来运劲,同时也以意来驱动身体协调动作,整个过程全神贯注,《易筋经》就有“聚精会神气力渊源”之说,就是说这种运动过程会增强“气力”。老祖宗为什么会想出这种办法呢?有待研究,从效果看,有以下好处:

其一:培养意对劲的控制能力;其二:培养意,通过劲,来支配肢体协调动作的能力;也就是意领劲,劲领形(形体动作),最终达到驾驭劲与动作的运行,即,心里怎么想,劲与形就能怎么走,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大就大,想小就小,想发就发,想收就收,想棚就棚,想挤就挤,想手手到,想脚脚到,处处合意处处顺遂。这就是内外三合的含意,也是练运劲的目的。换句话说,运劲日久,就能增强对劲与形的驾驭能力

,内劲就能增强。同时,还有一个好处,既:培养立刻进入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的状态,久而久之,

就会观察敏锐,明察秋毫,具备了更好的洞察力,一但遇敌,就能立刻进入状态,占得先机。

运劲的要领,拳论及名家多有论述,按要求做就是,柔劲就是这么练的。



再说刚劲,其实,练柔劲的同时也在练刚劲,刚柔乃同一物的两个面,既然柔劲已上身,则刚劲应同时上身,有了柔劲也就可以说有了内劲,因为能量已经备好了,所谓有功夫了!至于刚劲,发出去就是!但是怎么发呢?此乃临门一脚的问题,简单!难怪大师们不提怎么练。但是,临门一脚也是要练的,在他们看来这不是问题!在我们看来却不知所措,怎么发劲呢?!下回再说。

至此,练内劲的两个目的均有了练习方法,两个目的同一方法,即在松柔状态下去运劲,就这么简单!



7.如何发劲

可能许多拳友都没练过发劲,或许看也没看过。什么是发劲呢?给个定义:发劲就是内劲的爆发性释放。

所以,发劲就是一个能量释放过程。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比方“如封似闭”,有歌诀唱道:“扬掌格肘十字封,化开合手闭含攻。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假定大家练慢拳时已掌握此势全部要点,这里只说如何发劲。先看歌诀:“扬掌格肘十字封,化开合手闭含攻”,前一句说的是防守方法,封住对方来力,注意第二句:“化开”,说的是来力已被引化,引化之后立即“合手”,这引化到合手的过程,既是防守,同时又是蓄劲的过程,因为蓄就是为攻作准备,所以有“闭含攻”三个字。劲已蓄就,便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刹不住”。最后一击便是“哼哈之间腰腿功”,哼哈之间就是内劲爆发的过程,过程很短,哼哈之间就完成了。这里“哼哈”指发劲时的呼气声、急促,所以有声,是自然形成的气流声,不是刻意喊出来的,还有三个字“腰腿功”,就是说发劲时要腰腿助之。具本练法如下:

站成虚步、放松,双掌向前曲成十字封,掌心翻向上,腿成弓步,然后腰身后座带动肩,肘,双掌边内翻边曲肘回收,回收时开始吸气,意念蓄劲收于丹田。双掌收到胸腹前时,掌心向前斜下,此时身形正好后座成虚步,气也正好吸满,劲也正好入丹田。然后,后脚蹬地,摧动腰身前冲,前脚略进步。前冲过程中腰身带动肩,肘,双掌边前推边加速边呼气,注意沉肩坠肘,意念欲将前方墙推倒。后脚蹬地的同时,劲由丹田转腰背,上升至两肩之间的背部,进而分两边到肩,到肘。后脚蹬地时开始呼气,随身形先慢后快。在身形

成弓步与双掌同时到位的一瞬间,小腹,腰,腿,肩背,手臂肌肉,几乎同时,骤然一紧,立双掌,劲冲出炸开掌心,前脚抓地,全身急定(好像瞬间凝固,也似急刹车),此时呼气气流不由自主冲出喉咙,气呼完,定一短瞬,立即放松,吸气,恢复自然、势完。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发劲除平时练拳之内外三合要掌握外,关键就在那一瞬的全身一紧,这一紧要不早不迟,恰到好处,这就是所谓的“整劲”。同时呼吸要配合协调一致,蓄吸发呼,否则会憋气伤身。发劲的过程同慢练时的意,气,劲,形的过程是一致的,但要做到三快一紧:

三快:意快、劲快、身形快。

一紧:在打击一瞬间,全身一紧。

注意:整个发劲过程只有最后一紧时,肌肉才紧张,此前都要放松,如前所述,越松柔,发劲越快,越冷,越狠,越刚。这就是所谓‘柔行招,落点刚’。

太极拳几乎每一势都是一蓄一发,故而都可以发劲,但是应该看到,发劲比慢练的要求高,因为要求在短时间内做到意,气,劲,形的统一协调,同时还要呼吸配合一致,如果慢拳功夫不够,就很难做到,千万不要强求,否则伤身,导致气行不畅,胸前憋气。

如果自觉慢拳感觉良好,不妨试一试,先慢慢来,找到劲的感觉,人称“找劲”,然后渐渐加快。注意,练发劲不要故意起强劲和强求快,整个过程必须是以意念为主导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其速度及刚坚的程度,取决于平时慢拳功夫的深浅,如果发劲不够刚不够快,则说明功夫不够;如感觉有劲使不出,则说明盘拳时运劲不对路或动作不对不协调。从这一点看,试试发劲,可以检验盘拳的正确性以及功夫的深浅。事实上你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很高的速度和刚度,它是要渐渐提高的,最关键要让每次发劲都内外顺畅动作正确。

正确的发劲,可以使人倍感身心舒畅,比盘慢拳感觉更好,同时也能迅速提高体能,使人更灵活,反应更快。发劲与运劲配合练习,可以更快的提高水平。我们希望太极不必十年就出门。



8.发劲威力的力学分析

太极发劲是内劲的爆发性释放,其表现形式就是体能转化为动能,动能越大,杀伤力越大。太极发劲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 ---- 整体性。

从前面发劲的例子看到,当我们想用双掌推击时,不仅仅双臂前推,而是由脚到腿,到腰,到背,到肩,到肘,到小臂,最后才到手掌,为了以掌推击,我们几乎动用了全身所有能动的部位一起配合,推波助澜,最后在到达打击点的一瞬,全部骤然一紧,整个身躯突然凝固成一个坚硬的整体,而打击手(或点,面)变成了这个整体

的凸出点,此时,整个身躯形成一个固体物以高速冲向打击物,如果身体质量为M,前冲速度为V,则撞击动能就是 1/2MV平方,显然,为加大动能,M和V越大越好,对于M,他已经最大了,因为他是全身的质量,换句话说,就是已用到极限!我们再来追求V,越快越好,而且效率高得多(平方正比),所以要“发劲如放箭”。这全身一紧产生的动能要比单用手臂大得多,同时,这一紧还为抵抗打击时的反作用力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平台,更进一步增强了打击效果!太极发劲竟有如此科学的机理,我们不得不为祖先的智慧所折服!



9.步法,身法与套路

大家练太极,一上来就学套路,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人,往往花很长时间也不得要领,尤其在换步转身时东倒西歪,手到脚不到,手转腰不转,原因何在呢?

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腿上力量不够,单曲腿时支撑不了身体重量,导致全身紧张僵硬,无法调整重心,故而站不稳。所以,腿上力量是基本要求,没有这点,就什么都别谈。

腿上没力,就无法将腰“坐”在胯上,腰就不得松,腰不松就转动不灵,转动不灵,就会动倒西歪。

腿没力,腰不活,换步转身就会僵硬,起脚落脚都会重,根本做不到迈步似猫行。这样去练套路,只会把动作练走形,有害无益。

因此,要练太极,真正的武功的太极,首先应确保腿上有足够的支撑力,若不够,先练好了再说。但对于仅求养身的人,也有偷懒的办法,那就是尽量走高架,即身体尽可能少的下蹲,只要膝关节不成直线就行。这种做法,也能达到放松状态,也能做到稳定灵活,对锻炼身体是没有问题的,特别对身体很弱,大病初俞的人最适用。若求武功,还是要吃点苦的好,太极的练法是站桩,但也可先用常规体育方法锻练,如兔子跳,爬楼梯等,立竿见影。太极桩最有效的方法,是站虚步(有称川步桩),虚步的站法是,前脚摆直,而后脚外摆约45度或偏小一点,两脚脚跟踩在同一条垂直穿透身体的直线上,两个脚印就象挂在直线上的两片树叶,故这种步法又称连枝步。将身体重量绝大部份放在后腿上,重心偏后腿,腰身正直,象坐在凳子上(将胯凳当子用),腰及以上之上半身应该完全能放松,关键要找到腰放松的感觉,也就是所谓“松腰坐胯”,肩肘,手臂放松,自然垂于身側。如此一直站到不可忍受,换边再站,如此反复。这种练法,不但长腿劲立竿见影,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找到立身中正,上虚下实的感觉,为走套路奠定极好的基础。

当可以站到两,三分钟,感觉腰身能“坐”在胯上,能放松,就可加上上肢动作,先

做定势,如手挥琵琶,白鹤亮翅等,体会心静与神情专注的感觉。然后加上动势,但下盘不动,上肢可做一些套路中的动作,体会劲路的运行过程,并能体会棚,履,挤,按等劲法的劲路特征。

此后,就可开始练步法。最基本也是套路里最多的步法就是太极步,也叫猫步,搂膝拗步的步法即为此步法,此为进步,而退步则是倒撵猴的步法。上肢不动专走下盘,体会迈步似猫行的感觉,同时体会身体在运动中的重心平移,注意,是平移,否则就会歪,这就是运动中的立身中正,事实上,上身的移动是因下盘的移动而被带着走的,就象桌子上的一个圆柱体,要想将其平移,就要平移桌子,让桌子带着他走,还必须小心翼翼,不歪不斜,不高不低,要不他就会倒。这就叫迈步似猫行,如履簿冰。

就这太极步,看起来简单,想走好却不是易事,关键要松胯松腰,只有松才能稳,才能灵。感觉比较顺了,就加上肢运动,可以是任何招势,只注意一点:上肢的动作也是由下盘带动或说驱动的,上欲动,腿先动;上欲转,腰先转。这样先练外形,做到上下左右基本协调后,再加上意念,以意领形(即外形动作),培养意的先导作用,还是一点:意动腿先动。到了这一步,你会发现,练套路势势顺利,简直水到渠成。这样练出来的套路,必定是符合太极要求的套路,自然会有太极味,也才能成就更上层楼的基础。

因此,步法与身法是套路的基础,否则,不白练也进步迟缓。



10.步法,身法与技击

步法与身法的重要性还不仅在套路,想要实战的朋友留意了,步法与身法关乎技击的水平!何解?请看:

1. 想实战要发劲,太极劲是整劲,是上下节节贯穿的,意动时劲起脚下,一路上行直达梢节,这种发劲法,实际上是在练套路时不知不觉练就了基础,这时意念可摧动身形上下协调的传递劲力,而步法身法正确的套路,才能练得上下贯穿,左右裕如,才能找准各种劲路。若不是,根本发不出这种劲!

2. 太极讲究粘黏连随,靠什么呢?不能光靠手,因手既不足够长,也不足够短,还要靠步法带动身体左右进退,也就是要靠步法来起动和承载这种随曲就伸的运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动急急应,动缓缓随,这才粘得上甩不脱。

3. 还有四两拨千斤。千斤力打来是挡不住的,那就一拨一闪,这就得移步转身,活似车轮,靠的不也是步身功吗?这样才可能引进落空,借力打力。

4. 再有“彼微动,己先动”,光意快还不够,还要腿脚快,抢先上步站得有利阵位,先处战地者顺,反之则背。这要求步法快捷精

准,还是脚下功夫。



总之,太极应战,没有好的步法身法,上述这些太极妙手都成了空中楼阁,无法实现,等于不懂太极。

关于步法的重要性,大家可以看看陈长兴的《太极拳十大要论》之“步法”篇(此文又名《九要论》,作者不详),那里更精彩。



11.连枝步之妙

前面提到连枝步,殊不知这连枝步可是一妙法。

我们知道,在套路中有许多步法,可唯独没有所谓连枝步。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大架,慢架没有他,而小架,快架却大部份是这连枝步!何故?可能的原因是:大架不发劲,而快架是要发劲的,大架步法发不出短脆劲,似乎也不宜发劲,而连枝步却可方便的发出短脆劲,而且步法转换方便,更适合打快拳。可以猜想,这种步法更接近实战步法,或者,他根本就是实战步法!

那这连枝步究竟如何呢?

先说站法:连枝步静止站立时的姿势为:

后腿曲蹲(不要太低),前腿前伸,膝不要太直;前脚摆直,而后脚尖外摆约45度或偏小一点,两脚脚跟踩在同一条垂直穿透身体的直线上,两个脚印就象挂在直线上的两片树叶,故称连枝步。两脚的间距大约两脚半,其实可视自己喜好处之,舒适就好。将身体重量绝大部份放在后腿上,重心偏后腿,腰身正直,象坐在凳子上,找到腰放松的感觉,肩肘,手臂放松,自然置于胯旁。这一站法类似手挥琵琶之虚步,但要求守上述规矩,他一虚一实,站立稳固而又转换灵活。

如何走:

第一种:跟步连枝。从站步开始,后脚登地,摧动整个身躯前冲,前脚随之前迈,落地一瞬抓地,象刹车一样止住身体前进,后脚跟步落地,回复动前站步。此为前进。

若欲后退,则前脚搓地,随反作用力,后脚先撤先着地,前脚跟步,站定即可。

第二种:过步连枝。从站步开始,后脚跨过前脚,前脚变后脚,依然蹬地,重复上面第一种过程。

其实也可以不分跟步过步,他们实质上是一样的。

这种步法总是后脚驱动(后退则前脚),先摧胯,胯摧前腿,摧腰,摧脊背,摧肩,因此可以一动就全身被摧动,不会散形。可进,可退,可直,可斜,总之,脚下一动全身动,两脚始终不丢连枝形。

连枝步至少有几个好处:

1.保证身形的整体移动,保证一到聚到(手脚身齐到),一走聚走。

拳经道:“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掳草”。

2.后蹬前止的走法,正是发劲所需要的,发劲不是起于后脚吗?所以每走一步都可发一次劲,即步步可发。

“打即是化,化即是打”

3.可做到急动急停,也即启动快,刹住也快,保证速度。

“彼微动,己先动”。

4.方向转变灵活

,可方便闪进,闪退。

“引进落空”。

5.步跨大小可随意变动,小到前后两脚根相碰(称并步连枝),大到可大跨步跳跃前进(所谓闪战腾挪)。也就是说,其移动范围大且距离可精确控制。

“沾黏连随,无过不及”。



如此看来,连枝步确实很妙,仅他一种步法,竟然几乎可满足太极技击对步法身法的所有要求!我又要为祖先的智慧而感叹了。

离开了连枝步,一大堆太极无敌战法都不知打不打得下去!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看到了步向太极实战的曙光?它已从神密的迷雾中现出了隐约身姿,擦亮你的眼睛吧!为了这重大发现,赋歌一首助兴:



脚踩连枝妙无穷,左右进退任自由;

棚履挤按随意起,哼哈二气脱口出;

欲知此技何所依,后蹬前止步身功。



当然,太极步法不仅只连枝步,不同的发劲方法会有不同的步法相配合,还需更进一步的归纳。



12.形整 --- 武术的统一基础

为什么说形整是中华武术的统一基础呢?中华武术从古到今经历的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古到今的经典拳论也无一不提及这一点,在《易筋经》和《九要论》中都有重点说明,这两篇拳论是为各派公认并尊崇的,太极拳也不例外。

拳势是一种人体运动的形态,因此我们先从动力学角度来看一下人体结构。人体是一个能运动的物体,而支撑人体运动的就是骨节,武术中“中节,根节,梢节”的节,就是指骨节,而“筋”则将这些骨节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支架。这个支架是如此的灵活,他可以支承全身的重力,可以在运动时保持平衡,可以变形,可高可低,可左移右移,可跑可跳可停,他们的配合是如此完美,人类迄今还做不出能与之媲美的机器。当然,这些运动都服从于大脑的指令。现在,我们将皮肉内脏全都忽略,仅看这副骨架和这条筋。每个骨节之间可做相对运动,可曲,直,旋转,整个人体才得以运动,而令这些骨节运动时不至于散架,则是筋的作用,筋将这些骨节整合在了一起。筋可伸可缩,筋松活,则骨节就便于运动,就“活”,筋拉紧,则骨节间就被收紧,运动就受阻,若人死,则筋极度收缩,全部骨节就被“绑定”,就“僵”了。因此,筋与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体,为人体运动提供了一个灵活又不失坚固的支架。由此可见,人体的运动形式是由这副筋骨支架决定的,拳势也不例外,筋骨的变形运动能力几乎决定了拳势的质量,亦即形的质量,所以,为求运动活泼,各门武功都要“伸筋拔骨”,为的是使筋伸缩量增加,骨节运动自如。少林用外拔法,而太极用内松法,两

者结合应该更好。

我们知道了“形”,但何谓“整”呢?身体骨架虽精巧结实,但还不能达到拳术的要求,必须通过训练,将全身各关节整合成一个能协调运动的整体,使整副骨架有能力通过各种变形和协同运动来完成集中全身力量投向打击点,或反之,将来力引向身外或将来力由骨架全部承担而不使内脏受力。我们只要达到以下三个要求,就能达到目的:



第一个要求是三尖照之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膝与肘合,脚与手合,目的是全身运动的协调与同步。肩与胯合是最重要的,他们是手和腿的根节,肩带肘手,胯带膝脚,但由于人以双脚支撑身体,总是由腿脚的曲伸首先带动胯的移动,若将单腿悬空,则应由另一腿先摧胯,再由胯领起这一腿运动,如上步和踢腿各拳势。为求身体中正,则必须“松腰坐胯”,让腰与胯平面垂直,即身体的上部躯干是直坐在胯上的,所以胯动,上下就能一起移动,肩也随之移动,这时肩与胯几乎是同步的,这就是外三合之肩与胯合;行拳时,后脚蹬地摧胯,胯摧前腿曲膝前移(定步前脚不移,动则上步),同时肩摧肘前移,则膝肘同步,即膝与肘合,随之,手到落点,前脚撑地止步,则手与脚合。所以,只要肩胯合则上下随之合,形则易整。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都要做到三合。而对于动势,特别有“三尖到”之说,通俗的讲就是手脚要一齐到,“手到脚不到,打人不得妙;脚到手不到,情形也不妙”。这样,身形的移动才会上下左右相一致,才有可能“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第二个要求是“顺”,其目的是使身体骨架能够高效传递劲力,使内耗最小。

大家都知发劲要专主一方,当我们想向一定方向发落时,劲就随心意向一方聚集,此时身体必须转向此一方,整副骨架都要随之调整,因关节的转动只在一个相对范围内是活动最灵的,所以每个骨节都要协调配合,调整到最灵活,最利于向此方向运动的位置;同时各相邻骨节还要有合适的角度,以便力的正向传递。即运动时,各骨节在时间顺序和空间的相对位置都处于协同工作状态,使传递损失最小,而速度最快,这就是俗称之“对骨节”。骨节调好了,骨架处于一个最“顺”的姿态,劲力就能顺骨节正向传递,其通出点的劲力方向与你意欲发放的方向将完全重合,这就是‘节节’贯串的状态,这才能将劲以最小的传递损失,最精确的方向,以及最快的速度发放出去。若有一点不对,都会互相牵扯,使运动不顺,结果,劲就发放不利,达不到效果。

首先要对的骨节应是两只脚,两脚的方向,相对夹角,基本决定了劲的发放方向,因

此,当意念指向一方,首先要将两只脚摆对方向和角度,一有不对,劲力方向就不能与意念重合,若强行发放,则脚下,膝,胯,腰都会“别扭”,互相牵扯,劲力则不能顺利发放,实际上你会感觉有劲使不出。一旦两脚对了,则胯,膝,腰,乃至躯干都很容易调对,此时再试一下,必然感觉顺畅,全身有一种通畅感甚至愉悦感。因此,脚下的步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每一势的步法必须反复仔细的调整,直至找到正确的位置。



第三个要求是坚实稳固。骨架除要“滑利”,还要使整副骨架的姿态处于一个稳固的姿态,使其在静态和运动态都有最好的稳定性,当其承接反作用力时不至于摇晃,倾倒,而要使来力节节正向传递到脚底,使侧向力减至最小,就像三脚形支架或拱形支架的正向受力方式,而应避免承受侧向力。动势时,要注意无过不及,力不出尖。这里仅指外形而言,劲也有无过不及之说。从外形说,上身无论如何移动,重心都不可超出两脚业已界定的稳定范围,这是无过,但要拳势饱满到位,身形移动又不可过小,这是无不及。这样,就能保证落点不会过份前出,被人牵动,这是力不出尖(尖,可当脚尖理解)。



这三点可称形整三要素,三点各有侧重,第一点强调同步;第二点强调“滑利”;第三点强调稳定,有此三点集于一形,可算形整了。

形整是太极进阶的基础,做不到形整的拳势是不能顺利发放劲力的,或者说,做不到形整的拳势,就练不出好的武功。
太极拳本源求真(2)(2008-04-08 11:49:38)转载标签: 真太极入门劲形合一 分类: 武功

12.真太极的入门砖 --- 劲形合一

大家都知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句话,这不是少林功夫的说法吗?于太极何干?请大家注意,中华武术虽然门派林立,分支庞杂,但其理自古如一,无论哪派都讲两个字:“气”与“形”,这个“气”字是内里的东西,气充盈则有劲,所以大家都要练气;“形”者外形,不同的门派对他的追求却有不同的侧重,总的可分“刚”与“柔”两大类,即将身体练得“硬如铁”或将身体练得“柔无骨”,无论刚也好,柔也好,都是要练“形”的,这个“形”就是我们练的拳架。传统武术无论哪门哪派,都强调“气”与“形”的统一,这也正是中华武术的独特及优秀之处。传统武术对这个问题的归纳就四个字:“劲形合一”。

太极拳在武术中并非异类,其基本理法依据同其他门派同出一源,并无本质区别,同样强调这一点,而且从练拳第一天起就开始了,何以见得呢?请看我们每天练的拳架,从外表看,每一个拳势都

是一种“形”,对“形”的要求,如步法,两脚怎么摆,多少距离,角度等;身法,姿势是直是斜,是俯是仰;手法,是拳,是掌,是挤是按等等。从内讲,则是对意,气,劲的要求,要心宁静,最重要“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就是意领劲,劲领“形”;而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坐腰松胯,中正安适,步随身换,虚实分明等等,全是对练拳内与外的要求,这样做是为“内养真气”,外练形(筋骨皮),其中心目的,则是追求内与外的和谐统一,这正是“劲形合一”的含义。

劲者内劲,形者外形,劲在内,形于外,这是一对阴阳关系,有劲无形,则劲无所止,没有落点,终无外用;有形无劲,则内里空虚,形不坚实,是一花架子,因此,劲与形不可偏废,两者合一而用,是为“劲形合一”。

我们知道,拳势的本质就是一蓄一发,一阴一阳的不断转化过程,练拳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个过程尽量快捷顺利,同时使收与发,阴与阳之能量最大化。

来看发劲,为使体能最有效的转化为动能,就要使整副骨架以最合适的运动形态适应这种转化,换句话说,就是要使骨架最大限度的传递和承载动能,这种运动形态便是“形”,便是拳势。那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形呢?毫无疑问,就是达到“形整”的形,只有这种形才能保证内劲最顺利最有效的发放。

由此可以想见,并不是任何“形”都能得到最佳的发放效果,即是说,有些拳势并不能得到好的发劲效果,想得到最佳的发劲,是需要内劲与拳势拳形完美配合的,想要发一种(或一类)劲,就必需配以适合这种劲能够最佳发放的形(拳势),反过来,某一种(或一类)形,只能适合于某一种(或一类)劲的发放。这种配合是需要精心去找的,这种完美配合的结果便能得到“整劲”!这就是“劲形合一”的状态,反过来说,劲形合一的劲才是整劲。因此,检验拳形(拳势)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得到“整劲”,若不能,则该拳势没做对,或该拳势根本就设计错了!这些规律,前人早有归纳总结,可参阅《易筋经》和《九要论》有关内容。

再拿套路中任何一势来看一看,哪一势不是要求意,气,劲与步,身,手的配合运动,其目的不就是要求内外统一,达到“劲形合一”的状态,从而得到“整劲”吗?太极套路的每一势,定然是前辈精心挑选的,他们包涵了最重要的劲形搭配方式,这些拳势用于全面开发人体体能随“意念”蓄集,并进行路径,方向,大小可控的运行和发放的能力,而其包涵的攻防意义倒在其次了。“意念”指明了方向,大小,而形体必须立刻转向那个方向,并由形体提供一

个“滑利”的路径通道,同时,还要提供一个落点,就是全身之劲聚集之点,这样,内劲才能够发于外,并在落点产生杀伤力。太极拳势,类似于心意拳24把的功用,只是太极练时可只运不发,让内劲在体内流转不息。若将其练得烂熟,以至不假思索,就到了“招熟”境界,再练到一定程度,就自然会找到“劲形合一”的窍要,那时,套路拳势之外的随意一动,不经意间都会符合“劲形合一”的要求,有限的拳势就能自然演化出无穷的变化,一出手都是“劲形合一”的好招,这才有真的“无招胜有招”。这时的拳势才算真的练到手,与此同时,也可以不必拘泥于拳势了,因为他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你在行拳时可能不经意做出套路拳势之外的“奇怪”动作,但只要是符合“劲形合一”的要求,那仍是真太极,要知道套路是手段而非目的。

当我们练拳时,时时担心忘了套路动作,关心动作的正确性,此时,是“拳领着我打”,反之,当我们充分理解了套路的“良苦用心”,时刻瞄准我们的目标:“劲形合一”,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的动作,增强自信。如果我们依据“劲形合一”的法则去练,就能日胜一日的熟练套路,掌握套路,进而驾驭套路,此时才能真正享受“行云流水”的乐趣,此时就变成了“我领着拳打”。在此应该注意,你的动作不可能与师傅的一模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身体骨架是有差别的,有人走路内八,有人却外八,这两个人的弓步,马步绝不能一样,否则总有一个站不稳,因此,所谓“形似”是个原则架构,而不应追求所有细节的一模一样,每个人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形,符合“形整”的原则,就是正确的。也正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才会有同一个师傅教的同一套拳,却会有每个徒弟自己的风格特性,也才会演化出陈,扬,孙,吴的差异,他们都练错了吗?恰恰相反,他们都把师傅的太极吸收消化成自己的太极了。所以才会有“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说法,这个“神”就是“劲形合一”的原则不能变。我们可以看到,有人打太极,从外形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可就是没有太极的“气势”,这个气势从何而来呢?“拳”者,必有“吞吐撒放”的气势,他是精神与外形相结合的产物,是内劲外发的产物,没有“劲形合一”,没有整劲,何来拳相,无拳何来气势!劲形不合的太极,决不会有拳势收发的那种协调整体感,不会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更不会有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甚至萧洒的气势,这样的太极,充其量只能说是太极气功,是借太极之形,行气功之事,却不能称其为拳也!

到有一天,我们竟然会不经意做出套

路之外的动作,甚至忘了套路的动作,顺序,方向,却照样可以自然而然,行云流水,这是怎么回事?是倒退了吗?不!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我们把师傅的拳已变成了自己的拳,把他消化吸收,成为我们身体的“本能”了!就像要走路,两条腿就去了,根本无需经大脑想先出哪条腿的问题,到了此一境界,才算是“功夫上身了”。但是,太极功夫却还没完,这只是知己的功夫,“懂自己的劲”了,太极还要你去“懂别人的劲”,这时去和别人推手,或直接去散打,一定会突飞猛进,此是后话不提。

前面论说了劲形合一于武功的至关重要性,欲求劲形合一,还需一个基础,那就是首先要做到形整,在内劲尚未形成时就要做到,否则,内气虽在体内运行,却没有“聚”处,因为只有“整”才能将周身之劲汇聚于落点,没有整,就不能形成内劲的“蓄集”,行拳的“蓄发循环”就无法实现,若不能形成“蓄发循环”的行拳模式,也就没有了拳势,最终练的是气功,而不是武功。因此,外形的“整”,是太极进阶基础的基础,形不能整,则不能由内达外,养身无过,但终不能用之于“搏”,太极则终不成其为“拳”。因为只有“形整”的拳势才具备发出整劲的条件,才能产生坚刚之劲,坚刚之形,才具备强大的杀伤力。因此,我们练拳应该牢记“劲形合一”这一原则,不能忽视外形的训练,每一势必须找到正确的劲形配合,那些“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腰坐胯,步随身换,虚实分明”等等,无不以此为目的。始终不忘“劲形合一”之道,才能练好“拳”,而不仅是练“气”,须知你不打拳,光打坐也是可以练气的,但这是气功,不是武功。当今太极之不善“搏”者,定然与不重“形整”有关,认为有气便是拳,殊不知,气无外发终无外用,形不整何以摧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将“劲形合一”作为检验拳势的标准,反而更加便利,目标明确,对于自学者更是如此。掌握了“劲形合一”这把标尺,就拿到了真太极的敲门砖,每日自省,必然日练一时,功长一寸,直到有一天,“劲形合一”,“不假思索”,你的一只脚已然踏进太极圣殿的大门!啊啊!恭喜恭喜!
太极拳本源求真(3)(2008-04-08 11:52:21)转载标签: 刚柔运柔成刚整劲 分类: 武功

15.再论刚柔

中华拳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但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有许多名词概念,各家,各历史时期甚至各文章作者说法不统一,容易使后学者造成混淆,甚至理解错误,练偏练错者层出不穷,委实可叹!

为求逻辑的严密,我们应该先厘清概念,再做论述。此节专论刚柔,故先弄清

何为柔,何为刚,下个明确的定义,以免产生歧义。

所谓刚,便是我们常说的刚劲,其能量形式就是动能,而承载物便是人的身体,而身体动能是由整个筋骨支架承载的,在打击点上,也是经骨节的接触点将动能传递出去。所以,拳术靠什么打人呢?就靠骨节骨架,所以有“骨力”之说,这个力是刚的,但还不是劲,因为刚劲是动能,是有速度的,所以刚劲包含“硬”和速度两个概念。

前面说了,练劲的本质是练如何运送和发放体能的技术,实际上是要寻求一个释放能量的通道,或能量转化的方法。将体能转化成动能,其实就是将体能变成能使骨架产生动能的转化机制。可以肯定,这种转化是由肌肉来完成的,肌肉接到大脑指令,既将人体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拉动筋骨,从而产生了运动,骨架上就有了动能,劲就出来了。肌肉成了体能到骨节动能的转化器,而由大脑到肌肉的指令传导速度加上肌肉能转化成动能的速度,其拳术意义便是反应速度。骨架动能的大小则取决于能量的转化效率。可是,这个过程,不练功也同样天天在上演,与武功何干呢?关键的区别在于 “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和“高坚实度”,何解呢?



效率:是指体内化学能到骨架动能的转化率,既“拿”出了多少能量。承担转化器的是肌肉,这些肌肉的任务,就是尽量提高转化效率。

速度:一是指意动到产生骨节动能的转化速度,即反应有多快。若将意动作为起点,那么,从意动到骨节被拉动所用的时间,就反映了能量转化速度的快慢;二是骨架本身的运动速度,也就是整个身体的运动速度,他决定了动能的大小。

精度:是指大脑指令(意念)对身体每一块肌肉的控制能力,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控制的广度,即,是否身上每一块肌肉都能控制到;二是控制的力度,即能量大小可控;三是控制的协调度,即不同部位肌肉先后顺序力度大小的配合可控。



坚实度:拳术为打击而立,打击者自身必须坚实稳固,才能承受打击的反作用力,和外来打击力。实际上就是整个骨架的坚实和稳定程度,在落点一瞬间,必须全身各部“聚集”成一个有足够刚度的整体。不能一碰就散,一碰就倒。试想一副一撞即散的骨架,动能再大,也不过是为自身的破坏提供能量,无异于自掘坟墓,以卵击石。



中国武术所追求的,正是这种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和高坚实度,而内

家拳尤其如此。这就是刚劲所必须具备的特征,不妨称为刚劲四要素。所谓练刚

劲,就是要使自身逐步具备这四个要素,并提高这四要素的质量,他们是人

体具

备的天然潜能,是可以通过合适的训练发掘出来的。



那么,有什么劲符合这四要素呢?---- 整劲!只有整劲能够达到刚劲所

要求的坚实度,因整劲的基础是“形整”,“形整”就具备天然的结构稳定度和坚

实度,这是由人体骨架提供的,同时“形整”的骨架也具备了高速整体移动的条

件,这种形整的骨架,其各关节运动灵活,不会互相牵扯,易于协调。形体移动

的速度从外部看,主要取决于肌肉对筋骨的拉动速度和各骨节间的协调运动速

度,表现为身体骨架的整体移动速度,可直线,可旋转,或是两者的任意叠加。

以上这些都属于“形”的范畴。至于效率,则是体能到动能的转化率,转化率越

高,则劲就越大;而转化速度,则是意念(大脑)对肌肉指令的传导速度和能量

转化所花费的时间,是人体反应能力;精度则是意念对身体不同部位的控制协调

能力,这些则属于“内劲”的范畴。效率,转化速度和精度这三要素达到一定水

平,肌肉乃至筋骨才能有较好的可控性,所谓随心所欲,要速度才会出速度,否

则欲速而不达。说到底,外形只有在大脑(意念)对其有高度控制能力时,才具

有超常的能力。而整劲,正是这种由内达外,内外结合才得以生成的,劲形合一

的产物。

既然整劲已经具备发刚劲的所有要素,那么只要我们令整劲完全达到刚

劲四要素的要求,则此时的整劲就是刚劲了。然而我们也可以不发刚劲,因为整

劲是可控的,我们大可以随自己的心意去操控,欲刚则刚,欲柔则柔,欲速则速,

欲缓则缓,但无论你如何操控,总不离一个原则,那就是无时无刻都要保证形要

整劲要合,劲形合一的状态。从这个意义讲,整劲并不等同于刚劲,他具有更加

宽广而普遍的意义,刚劲只是整劲的一个特例。



现在来说柔,什么是柔劲呢?柔是刚的反面,刚“硬”,柔就“软”;刚“速”,柔则“缓”,所以柔劲也包涵两个概念:柔和缓。我们已知刚有四要素,对比这四要素,便很容易为柔下个定义。

先看刚劲第一要素 -- 效率:是指体内化学能到骨架动能的转化率,既“拿”出了多少能量。柔劲既然是“缓”的,就没有大的动能,就不须要大的能量转化,因此,柔劲不需要高效率转化能量。

刚劲第二要素 -- 速度:一是指体能到骨节动能的转化速度,即变得有多快。若将意动作为起点,那么,从意动到骨节被拉动所用的时间,就反映了转化速度的快慢;二是骨架本身的运动速度,也就是整个身体的运动速度,他决定了动能的大小。对于转化速度,他反

应的是一种身体内部的“意控能力”,柔劲虽“缓”,但那是外形的缓,不需要大的动能输出,但同样需要意动身动,

从意动到骨节被“触动”所用的时间也是速度,准确的说,应该是“灵敏度”。

至于身体外形的运动速度,柔劲不需要。

刚劲第三要素 -- 精度:是指大脑指令(意念)对身体每一块肌肉的控制

能力,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控制的广度,即,是否身上每一块肌肉都能控制到;

二是控制的力度,即能量大小可控;三是控制的协调度,即不同部位肌肉先后顺

序力度大小的配合可控。毫无疑问,柔劲同样需要精度,无论你多柔多缓,该让

谁动谁就要动,不求“大”,但求“准”。

刚劲第四要素 -- 坚实度:拳术为打击而立,打击者自身必须坚实稳固,才能承受打击的反作用力,和外来打击力。实际上就是整个骨架的坚实和稳定程度,在落点一瞬间,必须全身整体“聚集”成一个有足够刚度的整体。这里强调“硬”和“稳”两个字,柔,自然不必“硬”,但“稳”字却是不可少的,无论你多缓多柔,身体总要稳的,动倒西歪还叫拳吗?只要做到“形整”,“稳”字可得。

至此,我们总结一下:柔劲不需要大的能量转化,即不需释放大的能量;柔劲也需要速度—灵敏度;柔劲也需要精度;柔劲也需要稳定度,但不需要“硬“度。

现在可下定义了 -- 柔劲三要素:



灵敏度 -- 指意念“触动”骨架运动所花费的时间。同样包涵大脑指令传导速度和能量转化速度,只是能量转化量较刚劲小得多。表现为人的快速反应能力,故称其为灵敏度。

精度 -- 同刚劲一样。

稳定度 -- 相对于刚劲的坚实度,只求稳,不求刚。



可见,柔劲除了不需释放大的能量外,其他要求几乎和刚劲一样,因此,刚劲与柔劲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发”与“不发”而已。



那么,又有什么劲符合柔劲三要素呢?还是整劲!首先,稳定度自然符合要

求;而灵敏度和精度同刚劲要求一样,由内达外,劲形合一,故同样符合。只要我们柔而缓的操控整劲,令其符合柔劲三要素,此时的整劲就是柔劲了。所以,柔劲也是整劲的一个特例。其实,假如我们将刚劲之外的整劲统称为柔劲,那么,整劲就只有刚柔两种状态,也就无所谓特例了。



既然整劲同时符合刚,柔两劲的要求,那么所谓刚劲和柔劲,其实是整劲的两种存在状态,其分别仅在于“发”与“不发”,发之则刚,隐之则柔!这就是太极刚柔的本质!

太极拳本源求真(4)(2008-04-08 11:55:25)转载标签: 太极真功知己刚劲 分类: 武功

16.太极真功第一阶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