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基础自测

1.(2010年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隋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隋·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①,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②。

注:①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②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首句“三边烽乱惊”有版本将“惊”写作“警”,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隋边塞诗中特有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惊”好,“惊”是“惊扰”“惊动”之意,写出敌人来势汹汹,①一方面引出下文的我军的英勇抵抗(“十万且横行”),②同时敌人的疯狂进攻与后面我军的沉着应战形成对照,也反衬我军的英勇无畏。而“警”为预警,只写出了烽火报告军情这一事实。(如果答“警”好,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同意。“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可看出本诗意境开阔,状写行军作战气势雄浑。内容主要表现隋军军容强盛与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展望隋军胜利的前景,格调昂扬向上。确实体现了一种“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2.(2009年东莞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填空:本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全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横线上填写两个双音节词)的生活情趣。

(2)有人说“不系船”是全诗关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七绝(七言绝句),悠闲、自在(“自由、自在;安闲、自得”均可)。(2)因为“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总起,领起后面三句:第二句上承该句点明船停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不怕,就算是夜里起风把小船吹走了,也不过吹到浅水边的芦花丛里(很容易找回),三四两句给与了明确的回答。从而全诗“安闲自在”的情趣全出。

3.(2010年潮州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

戴复古②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②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诗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在繁茂的春草后缀以“茫茫”加以修饰,也暗示了荒凉之意。(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是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侵敌(战乱)的仇恨。(意思对即可。)

4.(2009年惠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未答到最后一点,但前面各点的分析较具体,也可)

(2)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写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想送酒去安慰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想送酒去安慰山中的道士,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

5.(2009年江门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①,镜天无一毫。

南山②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外:上。②南山:终南山

(1)“镜天无一毫”一句描绘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本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明净澄洁、秋高气爽、高远寥廓。

(2)诗人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心境与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三四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峻拔向上的精神性格。6.(2010年韶关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

苦寒行

南宋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点:生活苦寒。十月边疆气候恶劣,官军衣单身寒,苦等军衣不来,夜冷难眠,苦寒难受。(意思对即可。)

(2)对比。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答“反衬”,分析有理也可。)

7.(2010年惠州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写景的含意是什么?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意境高古、清幽(或“幽雅”);颈联写入望的远景。景象阔大、幽渺(或“幽深”)。

(2)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对卢岵处士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卢岵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高洁,以及作者的景慕之情。

8.(2009年梅州、揭阳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2)①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②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9.(2009年茂名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1)颔联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尾联“流莺”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南方暮春时节景物的凄凉(春天即将逝去的凄清景象)。作者借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表现了诗人漂泊无定,无所归依的凄凉(落寞)情绪。

(2)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实际上将那种世无知音的落寞感含蓄得更为深沉,表达得更耐人寻味。

10.(2010年江门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②摇落:零落。

(1)作者登临远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秋景秋意,勾起了作者怀乡思归的感情;凭吊零落萧条的南朝古迹,

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朝代兴亡变化,江山依旧,人、物不同的感叹之情。(或凭吊零落萧条的南朝古迹,不禁感伤不已,生发昔盛今衰的惆怅之情。或凭吊零落萧条的南朝古迹,抒发了对物换星移, 江山依旧,人事无常、人世沧桑的悲伤之情。)

(2)①颔联通过对山高水深、游人罕至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环境的荒凉,古迹的零落。②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暮色中,只有夕阳依旧照着旧台,空疏的林中回荡着钟声,更加突出了环境的萧索、僻静。(或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亦可。)

附诗意:

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怀乡的心情。荒山野寺,来此旅游的人太少了,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11.(2009年珠海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

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 ②诗 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籍,余味无穷。(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

12.(2010年揭阳摸底)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②,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②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1)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间四句写景,写了柳、花、小径、鸟声。各具特色,写柳,重在姿态,柳枝低垂;写花,重在形色,花影朦胧;小径,幽寂,主于静;鸟声清脆欢悦,主于动。

(2)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境。诗人写景,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漫步于水榭亭边的幽径,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淡晴之景迷蒙幽寂,烘托了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如果认为诗中所写是美丽的春景,但乐景哀情,如此美丽的春景,徒增诗人的烦恼,从而衬托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也可)。

能力提升

13.(2009年枣庄模拟)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王石谷画册玉簪①

蒋士铨

低丛大叶翠离离,白玉骚头放几枝。

吩咐凉风勤约束,不宜开到十分时。

注:①即玉簪花,夏秋季开花,色洁白如玉,有清香。花蕊如簪头,故名。(1)作者怎样描绘王石谷所画的“玉簪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看到王石谷所画的玉簪花后产生了怎样的心理?从中透漏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一句写玉簪花的叶子,叶大而繁茂;第二句写玉簪花的花蕊,有含苞待放的(白玉搔头),也有已经开放的(放几枝),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2)得赶紧吩咐凉风,对玉簪花梢头之花勤加约束,不要让它开到十分,因为那样的话玉簪花的美就会消失。表现了作者爱美、惜美的感情。

14.(2009年济南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纱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刻画了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

②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

15.(2009年潮州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南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2)参考答案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诗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诗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诗人的豁达。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诗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16.(2009年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②《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极言家贫。③《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意为一个人如果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因为他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1)著名诗人张耒曾评价颔联为“真奇语”,如何理解张耒的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用“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造成了短时间相聚之乐与长时间分离之苦的强烈对照。②句法上,不用一个动词,两句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画面,形成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2)①用典。②对黄几复的深切思念之情,对黄几复空有治国救民的才干而不能受到重用的怜惜和不平。

17.(2009年汕头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浣溪沙·荆州[注]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南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荆州,在宋、金对峙时期,是南宋的国防要塞。本词作于张孝祥知荆州时。(1)“霜日明霄水蘸空”一句是词人登楼所见。试简析本句所展现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澹烟衰草有无中”一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试对这一艺术手法作简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霜日明霄”写秋高气爽、天空晴朗。“水蘸天”,既说蓝天如同蘸着水洗过一般地清澈透明,又写远眺长江,似乎水蘸着了天空。从而写出了一个天高云淡、波光接天、水天一色的开阔、宏大的境界。

(2)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

18.(2010年广东高考样本考试)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两首诗词都写到“枫叶”,两者借助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请简要指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李煜《长相思》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同。杜诗用春天的“二月花”来比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李词通过“枫叶丹”来写秋之深,从而表现相思之愁苦。 (2)“菊花开,菊花残”,点明时令是秋季,抒情主人公从花开等到花残,表明相思之久;用“花残”二字渲染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主人公极其愁苦的心情。19.(2009年广东仿真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花

宋·刘邦直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

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篸②一枝。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宋·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①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醿③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水沉:沉香木。②篸:同“簪”。③酴醿(túmí):花名,色白味香。(1)这两首诗突出表现了水仙花的哪两个共同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晶莹澄澈,幽香弥漫。(第1点如答“清雅高洁”类也可)(2)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寒香寂寞”“仙风道骨”“淡扫蛾眉”勾勒了水仙花的动人情态。②第二首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表现水仙花的晶莹澄澈之美;再将水仙花与酴醿、寒梅对比,突出水仙花的幽香。

20.(2009年深圳九校联考)阅读下列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①。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①沈腰潘鬓消磨:《南史·沈约传》载“约与徐勉素善……(约)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以“沈腰”作腰肢减瘦的代称。潘岳《秋兴赋》“斑鬓发以承弁(帽子)兮”,后以“潘鬓”代头发斑白。②八百里:牛名,晋王恺有名牛八百里駮,王恺与王济比射落败,王济遂命杀牛作炙。

(1)两首词在整体构思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词自许为“壮词”,其“壮”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词将亡国前奢华生活的追忆与沦为囚徒的现实对比,表现了对故国的眷恋及亡国之痛。辛词则借梦中飞赴前线、沙场点兵的盛况与而今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现实对比,表现了收复中原的豪情及报国无门的悲愤。

(2)①申大志。即醉里梦里不忘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②抒悲情。全词感情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尾又悲凉低沉,使全词情绪显得极其悲壮。③写大场景。场景描写极有气势,想象中的沙场点兵与战场杀敌两个场景描写得雄伟,壮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