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肢和脊柱骨折合并脏器损伤的临床分析探讨

四肢和脊柱骨折合并脏器损伤的临床分析探讨

四肢和脊柱骨折合并脏器损伤的临床分析探讨
四肢和脊柱骨折合并脏器损伤的临床分析探讨

四肢和脊柱骨折合并脏器损伤的临床分析探讨

摘要:目的:对四肢和脊柱骨折合并脏器损伤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方法:对以上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在保证患者生命活动治疗和抢救治疗,止血、抗休克以及对损伤器官进行手术后综合抢救使得患者病情稳定再进行骨折内固定术。结果:四肢合并脏器损伤患者1例患者死于mof,其余患者1年随访以后发现1例有轻度运动功能障碍,3例患者合并神经损伤后全部恢复;脊柱合并脏器损伤患者30例患者救助成功,截瘫患者21例中有14例患者恢复正常。结论:当发生严重损伤时,应及时纠正,注意休克发生,应当及早预防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关键词:四肢;脊柱;脏器损伤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30-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导致四肢和脊柱骨折合并脏器损伤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其是一种很严重外科创伤疾病,目前仍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其病死率较高,预后不佳[1],本文针对四肢和脊柱骨折合并脏器损伤的临床进行分析探讨以进一步增加对该类疾病的认识,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我院自2006年3月-2008年4月期间收治的四肢骨折合并脏器损伤的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骨折(ICD-10:S82.201)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胫骨X线片显示胫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移位的骨折,具有手术指征;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数:10-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2.201胫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临床路径; 3.闭合性胫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住院期间的辅助检查项目 1.必选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镜检; (3)凝血功能; (4)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 (5)感染性疾病筛查(梅毒、艾滋、乙肝、丙肝等); (6)胫骨正侧位X线片、胸部X片、心电图。 2.可选项目 (1)膝关节三维重建CT、膝关节MRI; (2)超声心动图; (3)血气分析; (4)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七、选择用药 1.必选项目 (1)消肿:七叶皂苷钠; (2)止痛治疗:高乌甲素或曲马多针; (3)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

膀胱癌临床路径及表单

膀胱癌临床路径 一、膀胱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瘤(ICD-10:C67.900) 行膀胱肿瘤灌注化疗、血管栓塞治疗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NCCN 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3年) 1.症状及体征:血尿、膀胱刺激征、排尿困难,体格检查有或无腹股沟等处肿大淋巴结等; 2.影像学:主要依靠CT诊断,其他如彩超、MRI及SPECT 等可提供参考; 3.病理: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NCCN 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3年) 1.适合膀胱动脉灌注化疗、血管栓塞治疗 2.能够耐受该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67.900膀胱恶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 (4)膀胱CT检查 (5)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包括(1)切片诊断(分类、分型、分期);(2)免疫组化(必要时);(3)分子生物学指标(必要时)。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全腹部CT/MRI,PET-CT,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如B型钠尿肽(BNP)测定,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测定等),肺功能,血气分析,放射性核素肾功能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四肢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负压引流患者的护理干预

四肢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负压引流患者的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9-07-02T15:08:38.50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5期作者:高惠1,戴宇2 [导读] 对接受负压引流的四肢骨折并发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而言,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情况较好,可以提高其临床干预效果以及整体满意度,该方案值得推广。 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2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观察在四肢骨折且出现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中,在其接受负压引流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98例四肢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入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9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同时接受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情况与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参照组患者中有10例临床干预无效,研究组仅有1例,参照组对象中9例对护理不满意,研究组则无不满意情况,两组对象数据对比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负压引流的四肢骨折并发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而言,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情况较好,可以提高其临床干预效果以及整体满意度,该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四肢骨折;负压引流;严重软组织损伤;针对性护理;满意度 在临床骨科患者当中,四肢骨折较为多见,四肢骨折患者主要分为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两种类型[1]。出现四肢骨折的患者很容易合并软组织损伤,如果患者软组织损伤十分严重,则会造成身体组织出现缺氧或者酸中毒反应,进一步导致患者血管的通透性不断增加,从而诱发间质水肿、肿胀等[2-4]。负压引流技术是目前处理慢性创伤后创面问题的有效方法,四肢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接受这一技术处理后可避免血管神经受到骨折断端炎性液体的刺激,从而降低感染发生几率,如果患者无法接受及时、有效的护理,可能会出现堵管、折管等情况,从而造成患者康复时间较长。针对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方式,本研究选择2018年1—12月98例四肢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为对象,给予患者这一护理方案,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8年1—12月一年内我院骨科收治的骨折患者中选择98例四肢骨折且并发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患者纳入标准为: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创面无法自行愈合患者、一般资料完整、对研究内容知情。患者排除标准如下:其它类型骨折患者、合并恶性肿瘤对象、患有血管闭塞性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无家属监护对象、中途转院或退出治疗对象、负压引流禁忌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9例。参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为22例,年龄为24—61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26—6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后无任何差异(P>0.05),所以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需要接受常规清创处理、外固定以及负压引流方式干预,并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以预防感染,疼痛严重的患者需接受镇痛药物干预。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对其各项体征与指标进行严格监测,遵医嘱协助患者完成检查,对其清创部位、引流液进行详细观察,一旦患者出现心率变快、体温升高等症状第一时间告知医生。研究组患者同时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时间为1个月,以下为主要方法: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保持有效的引流负压,如果引流量超过2/3,需要及时对引流袋进行更换,还要确保患者负压引流期间创面的干燥度,及时更换敷料,做好无菌处理。护理人员需要将引流瓶放在患者创面下适当位置,每隔半小时对引流液、引流管状态进行一次查看,做好引流管的固定,避免出现折管、脱管、堵管等情况。护理人员需观察患者肉芽组织生长状况,并且及时清理渗出液,进行消毒后选择无菌纱布擦拭针孔部位,确保患者皮肤干燥。此外,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针对性宣教,帮助患者认识管道留置的意义等,以免患者或家属私自拔管等引发不良事件[5]。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护理后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无效、有效以及显效三种类型,患者护理干预总有效为有效+显效。无效:患者的骨折部位未愈合,部分患者关节畸形等情况严重,肢体活动严重受限;有效:患者护理后的骨折部位基本愈合,但是活动仍存在轻微受限;显效:患者骨折部位完全愈合,经检查后无畸形存在,且患者肢体、关节活动自如。 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患者对护理人员及相应工作进行评分,60分以下表示不满意,61—85分为较为满意,超过85分则为十分满意,总满意度为较为满意+十分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中的数据需代入SPSS21.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n(%)进行表示,并接受X2检验,P<0.05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情况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要远好于参照组对象,数据对比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下表1:

骨折合并症--早期并发症

骨折合并症--早期并发症 骨折早期合并症: 对伤员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影响生命的多发伤及合并症,如休克、颅脑损伤、胸、腹部脏器伤及出血等。 常见的骨折合并症及处理: (一)血管伤:邻近骨折的大血管可被刺破或压迫,引起肢体循环障碍,如肱骨髁上骨折可损伤肱动脉(图3-12);股骨下端骨折及胫骨上端骨折可损伤腘动脉;锁骨骨折可损伤锁骨下动脉。重要的动脉损伤可危及生命,引起肢体坏死或缺血挛缩。重要的静脉伤也可造成严重的后果。 图3-12 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血管伤 动脉伤的表现:伤口搏动性出血,或局部有搏动性血肿迅速扩大,并有严重的肿痛。肢体远侧血管摸不到搏动或很微弱,温度低,颜色苍白。对重要的动脉伤要及时发现和探查处理。 (二)神经伤:对骨折伤员,都应检查患肢的运动和感觉,判断有无神经损伤。如肱骨干骨折,可有桡神经损伤。肱骨内髁或内上髁骨折,可合并尺神经伤。桡骨下端骨折可伤及正中神经。腓骨颈骨折可伤及腓总神经。骨折合并神经伤,应根据不同情况,决定及探查神经或观察一段时间无恢复时再作探查手术。 (三)缺血性挛缩:肢体由于严重缺血,造成肌肉坏死或挛缩,因神经缺血和瘢痕压迫,常有神经部分瘫痪,使肢体严重残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上肢肱骨骨髁上骨折,尺、桡骨骨折等。造成肌肉缺血的原因,有的因为小夹板或石膏过紧,影响静脉回流和动脉血供,有的因为肢动脉受压(图3-13)、血管破裂、血栓形成和血管痉挛引起。 图3-13 肱骨髁上骨折肱动、静脉压易引起缺血性挛缩 缺血挛缩的早期表现:桡动脉搏动变弱或消灭,手指和腕呈屈曲,不能自动伸指(拇)和伸腕,被动活动也受到限制并引起疼痛。手和前臂麻木,发冷或胀痛,如不即时处理,肌肉即渐坏死,形成瘢痕挛缩。 处理上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如小夹板或石膏过紧,应立即松解,否则后果是严重的。如肱动脉损伤,有缺血挛缩表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部发冷疼痛,应立即探查肱动脉,根据情况作处理。如有血栓形成,应作切除,修复血管。如为血管痉挛,应用生理盐水扩张血管。如为血管断裂,应作对端吻合或自体静脉移植修复血管。 在晚期病案中,手指(拇)及腕关节由于屈曲畸形,拇指内收畸形,严重地影响手的功能(图3-14)。治疗上采取自动和被动伸直活动,使用伸直指间关节,外展拇指和伸腕强簧夹板;必要时探查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延长屈指肌腱,并考虑用桡侧伸腕长肌加强,以及去除近排腕骨等。 图3-14 缺血性挛缩畸形 1 较轻的缺血性挛缩; 2 严重的缺血性挛缩 (四)感染:开放性骨折易有感染,如化脓性骨髓炎,蜂窝组织炎,败血症,破伤风与气性坏疽。要求伤后及时作好清创术及使用抗菌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已有感染要及时引流。 (五)内脏损伤:如骨盆骨折,骨刺可刺破膀胱、尿道和直肠;肋骨骨折可刺破胸膜和肺引起血气胸;颅骨骨折常合并颅脑损伤,颅内出血等。对内脏损伤,要优先紧急处理,待伤员全身情况允许时及早处理骨折。 (六)关节损伤:骨折穿入关节或关节内骨折,可引起关节内出血,关节面不平,可形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

————————————————————————————————作者: ————————————————————————————————日期: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临床路径 一、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ICD-10:S22.3\S22.4伴S27.2) 1.行开胸探查+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34.0201); 2.行胸腔闭式引流+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34.0403); 3.保守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主诉:胸痛、刺激性咳嗽、血痰、气促、呼吸困难; (2)体征: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低或消失,局部触痛和胸廓挤压征(+),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骨擦音和骨擦感。多发性肋骨骨折有时可有反常呼吸; 3.X线胸片检查、胸部CT、肋骨三维成像。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12年版)》。 1.行开胸探查+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34.0201); 2.行胸腔闭式引流+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34.0403); 3.保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22.3\S22.4伴S27.2闭合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应≤12小时。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2)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X线胸片、心电图; (4)胸部CT、肋骨三维成像。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输血前检查、血型、肺功能、血气分析、腹部B超、腹部CT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②儿童:平均一日剂量为60mg/kg,严重感染可用到100 mg/kg,分3-4次给予; ③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清除率>20ml/m in者,每日3次,每次0.75-1.5g;肌酐清除率10-2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2次;肌酐清除率<1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1次; ④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

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合并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骨折

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合并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骨折 发表时间:2012-08-13T08:25:57.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梁永宁张利李坤 [导读] 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在治疗合并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骨折中效果良好,和以往多次手术比较可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病程。梁永宁张利李坤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河南永城 476600)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9-0256-01 【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在治疗合并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26例胫腓骨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病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采用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取复合组织移植进行一次性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18-20个月随访。按照Edwards评价系统功能评定,优良率90%。结论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在治疗合并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骨折中效果良好,和以往多次手术比较可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病程。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软组织损伤胫腓骨骨折疗效 由于小腿的解剖特点,胫腓骨骨折时常合并软组织损伤,是临床治疗的难题,感染率和不愈合率较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控制感染,对胫前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用整形外科或显微外科的技术修复,待伤口愈合1年后,再对骨不连和骨缺损进行置骨治疗,通常需要3次手术,整个病程时间长,患者痛苦大,费用高。我们采用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取复合组织移植进行一次性治疗,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资料与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26例胫腓骨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病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 1.2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腰麻或全麻,仰卧位。患肢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创面彻底清创,切除胫前坏死的软组织,显露出部分胫骨和骨折区,对于血运差的筋膜和肌肉尽可能切除。可直接从创面内显露腓骨骨折区。首先选择合适的1/3管型或加压钢板对腓骨进行内固定,然后复位胫骨骨折,进行单臂支架外固定。于胫前内侧或外侧,根据创面设计顺行或逆行带蒂皮瓣,切去筋膜皮瓣或腓肠肌筋膜皮瓣,将皮瓣牵至胫前覆盖胫骨,进行无张力缝合,剩余创面移植皮片修复。 1.3 术后处理 麻醉消失后,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常规应用抗生素7-10天,切口2周拆线,并在不负重的情况下加强膝、踝关节的功能锻炼。定期摄片,动态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指导病人患肢功能恢复。 2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获得18-20个月随访。按照Edwards评价系统功能评定,优良率90%。 3 讨论 3.1骨折的治疗始终围绕着“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大原则。其核心是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高能量损伤所致胫腓骨骨折有很多优点,以下3种情况可考虑首选: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的骨折,骨折段过长无法使用内固定解决或存在着感染的骨折。小腿皮肤软组织损伤皮瓣修复方法很多,在其选择上遵循“以次要组织修复重要组织;先带蒂移位,后吻合血管;先分支血管,后主干血管;先简后繁,先近后远;重视供区美观和功能保存”的原则,对于每个患者要依据皮肤软组织缺损部位、范围、有无合并感染及患肢血管损伤情况而定。 3.2本组采取一期切除坏死的软组织,先固定腓骨,以支撑恢复肢体长度,再复位胫骨,选用合适长度的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对于胫前和内外侧的软组织损伤,根据切除坏死组织范围进行皮瓣设计,消灭骨外露,残余创面另取皮片移植。 3.3 在处理本组胫腓骨骨折时有以下几点体会:手术时间应选择在伤后2周左右,过早坏死界限未确定,存在切除范围的多少问题,过迟影响骨折的愈合及关节功能的康复,容易出现组织因缺血坏死、液化,继发感染;入院应早起应用脱水剂或切开减压,可预防小腿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术前充分分析胫腓骨骨折的X线片,准备合适的内外固定材料;术后肢体辅助石膏托固定。 参考文献 [1]舒迅,杨宜.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59例体会[J].中国创伤骨科杂志;2001,04(8):326. [2] 肖睿,唐强,蔡程,等.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8):603-606. [3] Leung F,Kwok HY,Pun TS,et al.Limited open reduction and Ilizarov ex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tibial fractures[J].Injury,2004,35(3):278 283. [4]冯云华,赵铭,王景彦,等.外固定支架与夹板分期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J].中国骨伤;2004,07(16),758-759. [5]蒋兴华.外固定支架加简易内固定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J].广西医学;2006,06,259. [6]陈德权,朱宝林,陶铁成,等.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7,13(9):549-551. [7]罗从风,于晓雯,蒋建新,等.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0):584-586.

最新骨科临床路径完整版AB+5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A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2.201) 行胫腓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8.57/79.16/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 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良好; 2.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1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 2.201). 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胫腓骨干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除外对胫腓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有较大影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 ; 6.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7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血糖; 2.胸部X光片、床头心电图; 3.骨科X线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 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 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3. 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 4. 术后3天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但可根据患者切口、体温等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 天 1. 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 手术方式:胫腓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进

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31T14:08:52.0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5期作者:黄少耿 [导读] 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能够取得显著效果。 (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手外一区深圳龙岗 518116) 摘要:目的探究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均为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外科内固定术,治疗组给予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38/40),对照组 80.00%(32/40),(P<0.05)。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减少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显微外科技术;内固定术;严重软组织缺损;小腿骨折;效果 现阶段,大部分骨折均是由于车祸导致的,特别是小腿骨折,而且存在严重软组织缺损。若存在严重软组织缺损,病情比较复杂,治疗难度大,因此大部分患者致残。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不断扩展,突破了单纯依赖肉眼进行手术操作模式[1]。为探究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均为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外科内固定术,治疗组给予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效果。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0-80岁,均值(45.74±4.46)岁。治疗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1-81岁,均值(45.74±4.67)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选全部患者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合并小腿骨折患者诊断标准;通过MR、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不积极配合研究;合并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等;合并肾、脑、心等严重疾病;严重血液疾病;恶性肿瘤。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外科内固定术,在患者发生骨折的部位安装好固定夹板。 治疗组给予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在显微镜下清创处理后,对其骨折处进行固定。然后,使用患者自身带有血管蒂的组织皮瓣或游离皮瓣对其软组织的缺损区域进行修复[2]。 1.3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效果。倘若经治疗,骨折愈合,患者不存在疼痛感,椎体高度无异常,则评价为显效;若经治疗,患者疼痛感显著改善,能够生活自理,则评价为有效;无效:无上述好转情况。1个月后评估患者临床效果[3]。2)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其中疼痛程度采用VAS 评分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 ”表示,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若P<0.05,提示对比显著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38/40),对照组80.00%(32/40),(P<0.05),详见表1。 3.讨论 对于此种骨折,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及保守治疗。手术治疗风险高,有禁忌症,部分患者不愿接受手术。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抗骨质疏松、止痛药物等,因不能迅速缓解剧痛,且药物副作用大等,给病人带来较大痛苦,病程长,复发率高。相较于传统外科技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跟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ICD-10:S92.001) 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701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足跟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跟骨X线片显示跟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跟骨骨折。

2.保守治疗效果差,存在手术指征。 3.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ICD-10:S9 2.0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跟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跟骨X线片(必要时CT);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 (2)跟骨三维CT检查、跟骨MRI;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7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接骨板、螺钉、张力带钢丝、髓内钉。 4.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5-8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足侧位及根骨轴位片。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 3.术后处理: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医院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临床路径及表单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临床路径 一、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ICD-10:S22.3\S22.4伴S27.2) 行开胸探查+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34.0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可有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主诉:胸痛、咳嗽、血痰、气促、呼吸困难; (2)体征: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低或消失,局部触痛和胸廓挤压征(+),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骨擦音和骨擦感。多发性肋骨骨折有时可有反常呼吸;

3.X线胸片检查以及CT。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行开胸探查+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四)标准住院日为14-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2 2.3\S22.4伴S27.2闭合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应≤12小时。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2)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X线胸片、心电图; (4)胸部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骨质疏松相关的骨代谢检查、血气分析、腹部B超、骨髓瘤相关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尺桡骨骨折临床路径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一、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尺桡骨骨折行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尺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增加髓内钉固定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闭合性尺桡骨骨折疾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尺桡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 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时加用一次。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1.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和/或全麻。 2.手术方式: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 3.手术内固定物:钢板螺钉或带锁髓内钉。 4.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 5.输血:根据出血情况。 (九)术后住院恢复6-9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X光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解质、肝肾功能、CT。 3.术后用药: (1)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计划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临床路径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院一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目前已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

二、2017年1-10月临床路径信息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变异率高。 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完全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平均住院费没有逐年降低,因为我院本身次均费用低,收费标准由县级标准调为市级标准,且每年平均住院费用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等,导致路径变异率高。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4.临床路径评估、评价、统计分析还不到位。 由于我院未设立独立的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且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虽在临床路径的评估审核工作上作了许多的工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如:未对临床路径病历进行逐一检查,对变异情况无分析总结等。 5.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未达到全覆盖。 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仍有部分临床科室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如:外四科、中医科。且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仍为单一病种,未开展合并路径病种,处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起步阶段,水平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 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 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 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 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临床诊治

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临床诊治 目的探讨分析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40例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病例均在治疗时经查体及多普勒超声仪器明确诊断, 手术方法分为血管吻合、自体静脉移植和纯修复,手术后进行显微外科方法的监测治疗。结果治愈患者39例,截肢患者1例。结论严密观察患者四肢骨折时合并主干血管损伤造成的缺血现象,并综合的分析观察临床表现,对血管损伤的初期诊断非常重要,降低了截肢率,手术效果好。标签:四肢骨折;主干血管损伤;临床;诊治 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是一种常见机体组织损伤,多因绞伤、挤压伤、车祸等所致,分为闭合性和开放型两种类型,当今社会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常伴有神经损伤和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后果非常严重,其截肢率与软组织损伤的程度相关,有报道指出其截肢率可达到61%[1-2]。能否明确的诊断与及时的治疗,关系到患者生命的安全,还涉及到患者受伤肢体的恢复快慢与治愈的程度,所以,应对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与治疗。现对本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40例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开放性损伤患者30例,闭合性损伤患者10例。受伤原因:机械绞伤4例,重物砸伤8例,坠落伤6例,车祸22例。受伤后就诊时间:最短1 h,最长6 d。 1.2 治疗方法 对40例患者全部进行急诊手术治疗,经诊断确定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或疑似有四肢骨折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对其骨折部位进行快速复位固定,并行手术探查血管。20例患者术后端端吻合,12例患者术后自体静脉移植修复血管,移植长度为2~10 cm,进行单纯修复的患者为8例。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肢体恢复健康得以保存;有1例患者因为机体组织挫伤严重,手术后机体部分组织坏死严重、血管堵塞造成肢体不能保全而截肢。所以笔者只对39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8 个月~3 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6个月。36例患者在10~18 个月内取出或拆除外固定物后骨折愈合。肢体功能得到恢复的患者共有30例;肢体恢复不完全并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患者有9例,包括3例患者因为肌肉组织部分缺损、坏死、挛缩或变性,2例患者因为骨折愈合不良,2例患者因为关节挛缩导致功能性障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腕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腕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6-03-02T14:48:41.8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9期作者:安庆 [导读]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手外病区临床治疗腕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时,通过封闭负压引流方法的应用,促进患者腕部功能的恢复,提升治疗效果。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手外病区 121000 【摘要】目的:观察腕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治疗中封闭负压引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腕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行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封闭负压引流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20例患者均经1~2次封闭负压牵引治疗治愈。20例患者中,Ⅱ期皮片移植7例,皮瓣移植修复13例,所有患者移植皮瓣均成功成活。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腕部关节均恢复良好。结论:临床治疗腕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时,通过封闭负压引流方法的应用,促进患者腕部功能的恢复,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腕部开放性骨折;软组织缺损;封闭负压引流 腕部开放性骨折为临床急症,软组织缺损为常见合并症,治疗难度非常大,如处理不当,患者腕关节功能极易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以收治的腕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腕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3~66岁,平均(36.9±2.8)岁;骨折部位:左侧11例,右侧9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伤4例,机器绞压伤4例;受伤时间1~10h,平均(4.2±0.3)h;Gustilo分型:Ⅱ型4例,ⅢA型8例,ⅢB型5例,ⅢC型3例;腕骨骨折6例,尺挠骨远端骨折9例,合并两种骨折5例;软组织缺损范围(3×4)cm~(7×13)cm.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将患者的创面彻底清创;给予患者骨折部位复位,腕骨骨折患者复位后采用克氏针固定法,尺挠(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复位后固定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法,Gustilo ⅢB型和ⅢC型患者污染较重,固定时利用外固定支架法;肌腱、神经处缝合,吻合血管;依据患者创面的大小及形态,对泡沫材料进行修剪,完成后,在创面处将带有引流管的泡沫材料置入,充分接触,避免死腔,较大的血管和神经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以软组织覆盖,将泡沫材料缝合于周围皮肤,创面利用生物通透性黏贴膜封闭。术后,中心负压与引流管接通,负压维持在60~80kPa,对患者患肢的血运引流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并保证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持续吸引。7~10d后,去除敷料,行创面菌培养,肉芽新鲜时,给予患者Ⅱ期皮片移植或皮瓣移植修复,如肉芽不新鲜,再次进行封闭负压引流治疗。2结果 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后,20例患者中,一次拆除封闭负压引流装置肉芽新鲜患者14例;剩余6例患者行二次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装置拆除后,创面清洁,肉芽新鲜,无坏死组织,无渗出。 20例患者中,Ⅱ期皮片移植7例,皮片均成活;皮瓣移植修复13例,其中,筋膜皮瓣5例,髂腹股沟轴型皮瓣5例,局部转移皮瓣3例,所有患者移植皮瓣均成功成活。20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骨髓炎、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术后,20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利用Lidstrom腕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价患者的腕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腕部关节均恢复良好。 3讨论 腕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关键在于骨折复位固定和软组织创面修复。骨折复位固定后,有利于患者在早期开展腕关节功能锻炼,保护软组织,防止软组织损伤再次发生,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软组织愈合速度,而创面软组织修复有利于重建腕部关节的血运,促进骨折愈合,预防骨髓炎、骨不连的发生[1]。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中,外伤后软组织缺损所造成的创面和腔隙利用泡沫材料填充,提升了创面与泡沫材料的紧密性,并起到了连接创面与引流管的作用,引流管放置完毕后,利用生物通透性黏膜贴封闭,保证封闭的全面性,而且所形成的封闭负压引流系统具有良好的引流效果[2]。在封闭负压引流装置中,创面避免遭受不良刺激,提高病变组织消肿的速度,加快创面血流速度,促进微循环,实现创面血供的增加[3]。利用封闭负压引流法治疗腕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患者时,可避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并减低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创面的愈合,提升骨折恢复的速度,改善患者的腕部关节功能[4]。本研究的20例患者中,均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经过治疗之后,所有患者骨折及软组织恢复状况良好,皮片及皮瓣全部成活,腕部关节功能有效改善,这说明,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腕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软组织损伤为腕部骨折后常见合并症,通过封闭负压引流方法的应用,促进患者创面的恢复,提升骨折恢复的效果,同时,患者可以早期进行腕部关节功能锻炼,改善腕关节功能,促进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渊.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开放性骨折并软组织缺损的手术配合[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6):84. [2]王大鹏.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80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0,27:59. [3]李红川,罗成宝,温世明等.外固定支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在下肢开放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9):2098-2099. [4]王泉,刘玉民,董桂贤等.封闭负压引流联合腓肠肌肌皮瓣治疗胫前软组织缺损[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4):452-4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