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题四农业发展条件和工业区位

专题四农业发展条件和工业区位

专题四农业发展条件和工业区位
专题四农业发展条件和工业区位

专题四:农业发展条件和工业区位

一、农业部分的基本概念规律

1.理解农业生产的对象与性质对其生产特点及发展条件(区位)因素变化的意义

(1)自然因素

(21模)

(3 ②农业生产目的:市场经济——社会属性

(4)农业生产类型

①以投入、产出分:(粗放型————————密集型)

②以农产品用途分:(自给型————————商品化)

3.农业生产的问题与对策————“2004年国际水稻年”

①全球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相对过剩(5个粮食出口国——美、加、澳、法、阿),发展中国家(特别东、中、西非)粮食不足及解决办法。

② 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能量密集型农业;生态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水、土、大气等污染(如无机物污染、富营养化等)

二、做题技巧

1.信息提取

例1:(01高考)由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

粮食最高产量P =0.075QTWS [千克/(公顷·年)]

Q :太阳辐射收入 [105焦耳/(厘米2·年)] T :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 W :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 S :土壤有效系数 (1)东北平原南部每公顷粮食产量最高可达( )(用沈阳数据)。(将正确选项前的代号填在括号里)

A .1101.6千克

B .11016千克

C .31016千克

D .110160千克

(2)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在青藏地区主要是(用拉萨数

据) 、 ;在河西走廊主要是(用酒泉数据) 、 。

(3)江汉平原(用武汉数据)粮食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 、 、 。

(4)要发展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2.地理规律演变(自然及人文规律)

例2:(00年高考)图示意昆明附近产

业转化的构想,I 表示烟草业的变化,II

表示鲜花业的变化。读图并回答:

(1)该区域发展花卉业(“彩色农业”)的气

候资源优势是 。

(2)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

(3)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

地点 Q(105) T W S 拉萨 8.5 0.38 0.5 0.6

酒泉 6.3 0.42 0.1 0.8 沈阳 5.1 0.40 0.9 0.8 武汉 4.9 0.63 1.0 0.8

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

(4)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有(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题后括号内):

A.减少运输成本 B.使卷烟的产量增加

C.既有益生态,又美化生活 D.消除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例3:(单选)右图表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一般模式。参考图回答(1)—(3)题。

(1)处于阶段III农业的显著特征是

A.大农场生产

B.生产专业化

C.集中于温带草原地区

D.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地区

(2)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的最重要措施是

A.进行农业区划B.加强水利建设

C.建立商品农业生产基地D.退耕还林还草

(3)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没有

直接关系的措施是

A.加大技术投入B.加强市场营销

C.改善交通条件D.大量使用农药

例4:(02年高考)(双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而同期粮食需求却持续增长。回答(1)—(2)题。

(1)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A.农用土地退化B.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下降

C.灌溉用水日益短缺D.无机肥料使用减少

(2)为扭转这种趋势,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A.保持和增加耕地数量,改善耕地质量B.提高农产品价格

C.大量开垦荒地D.控制人口增长

3.对各种地理要素分析、综合、评价。

例5:照片为美国航天飞机所拍摄到的地球表面

某地区,照片中每个圆圈面积约8千公亩。请回

答下列问题:

(1)照片中的圆圈属于何种土地利用?

A.储油槽B.农地

C.鱼池D.工厂

(2)照片中非圆圈的背景部分是何种土地覆盖?

A.沙漠B.水体

C.草地D.森林

(3)此种土地利用方式与下列何种环境因素关系最密切?

A.地形B.土壤C.气候D.地质

(4)本区最可能位在下列哪一地区?

A.美国东部B.中美洲C.南亚D.中东

(5)本区的主要水源最可能来自?

A.雨水B.河水C.地下水D.海水淡化

三、工业部分基本概念及企业发展过程

1.工业生产区位

(1)投入方向:(4个密集型————注意与工业指向型的区别与联系)

(2)工业生产原则:投入(最少)与产出(最大)

(3)区位因素的变化(关键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环境三效益的统一

2.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本地化

(1)跨国公司的作用

(2)科技进步的贡献(交通与通讯)

(3)区域经济的整合与竞争

例6:(01高考)把图11中的英文字母填入下面的表格中(每个空格限填一个字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使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合理化。

钢铁工业工区

客运码头

纺织工业区

货运码头

高科技工业区

水厂

城市绿地

污水处理厂

例7:读某跨国公司家用电器工厂地理转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跨国公司工厂的生产、布局2000年和1990年相比的主要变化。

(2)分析影响该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的主要因素。

例8:(01高考)右图中甲、乙图分别反映工业

分散和集聚的两类布局形式。

美国某汽车公司为开拓市场,

在欧洲建有一种小轿车的多个零部

件厂和3个整车厂,甲图是该小轿

车的生产联系网络示意图。

乙图的香水瓶生产中心,位于

布雷勒河谷地。15世纪以来,在水、

砂原料和植物燃料的基础上,那里

发展了玻璃香水瓶制造业。至今集

聚了43个公司,从事制模、制瓶、

磨砂、涂色等专业化生产。它们协

作生产的香水瓶75%出口到世界各

地。

据图和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甲图中整车厂所在的3个国家分

别是、、;

乙图中香水瓶生产中心所在的国家是。

(2)汽车的零部件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因此其生产可以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以下

产品中,其零部件生产布局有类似分散特征的是( )。(将正确选项前的代号填在括

号里)

A.服装 B.飞机 C.二胡 D.沙发

(3)多个企业在一地集聚,协作生产香水瓶,有利于同行面对面的知识交流和原材料的及

时供应,以满足香水瓶生产技术快速创新的需要。在以下产品中,其生产企业的布局应有类似集聚特征的是( )。(将正确选项前的代号填在括号里)

A.瓷花瓶 B.洗发水 C.塑料袋 D.啤酒瓶

(4)关于分散:除零部件生产标准化外,接近顾客和接近原料地也是分散布局的原因。从

总体上说,跨国公司将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布局,有利于生产成本,

品市场。

(5)关于集聚:发达区域往往控制了某一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

专业化分工、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产业文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

例9: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在展出福尔摩沙特展,内容说明17、18世纪以来台湾地区的一些历史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就地理位置而言,台湾早期扮演何种角色?

A.石油资源的输出地当局 B.交通要冲与经济的据点

C.倭寇与海盗储藏战利品的金银岛 D.中国大陆往外输出货物到其他国家的输出站(2)在17、18世纪到台湾南部的荷兰人,可以看到何种地理景观?

A.到处都是湾澳,有许多天然良港 B.海岸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地形陡峻 C.充满了硫气、硫磺及温泉与火山的地形

D.到处都有许多沙洲,必须非常小心船只搁浅

(3)17、18世纪来台湾的荷兰人最有可能会购买什么作为贸易商品?

A.廉价的电子产品 B.稀有的桧木与扁柏

C.昂贵的黄金与珠宝 D.一般的樟脑与砂糖

例10:某钢铁企业100年来,厂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读图13,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表一

年份每冶炼一吨钢所需要的煤、铁矿石(单位:吨)

(全国适用)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13农业区位条件专题卷

微专题(十三) 农业区位条件 (2017·山东潍坊模拟)1960年独立初期到70年代以前,尼日利亚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棉花、花生等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70年代起尼日利亚经济发展转向石油工业,花生产业每况愈下。近年来,南部热带经济作物发展迅速。下图示意尼日利亚的主要经济作物和石油产地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尼日利亚南部发展可可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是( ) A.灌溉便利B.科技水平高 C.能源充足D.热量丰富 2.20世纪70年代以来,尼日利亚花生产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油工业及相关产业兴起 B.花生加工能力低 C.花生种植的自然条件越来越差 D.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兴起 3.20世纪70年代以前,尼日利亚大力发展花生种植业,造成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森林减少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原退化D.水土流失 答案 1.D 2.A 3.C 解析第1题,可可为热带经济作物,尼日利亚南部纬度低、热量丰富,适于可可种植。第2题,材料“70年代起尼日利亚经济发展转向石油工业,花生产业每况愈下”可以看出,花生衰落受石油工业影响。第3题,花生种植业主要在北纬12°左右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大力发展花生种植,必然破坏原有草原植被,造成草原退化。 (2017·山东潍坊二模模拟)雨育农业是指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从事作物生产的一种栽培制度。下图示意伊拉克雨育农业和灌溉农业分布区及雨育农业区气候资料。据此完成4~5题。

4.与灌溉农业区相比,该雨育农业区( ) A.地形平坦,平原广布 B.热量丰富,光照充足 C.降水较多,水土流失较严重 D.河流众多,灌溉便利 5.改善该雨育农业区发展条件的最有效措施是( ) A.发展集蓄水工程、集蓄雨水 B.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C.修建温室大棚,减少水分蒸发 D.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答案 4.C 5.A 解析第4题,雨育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降水较多,水土流失严重;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平原地区,降水较少。第5题,雨育农业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所以应发展蓄水工程,集蓄冬季雨水,加强夏季灌溉。 (2017·山东淄博打靶模拟)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埃尔埃希多地区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

专题四农业发展条件和工业区位

专题四:农业发展条件和工业区位 一、农业部分的基本概念规律 1.理解农业生产的对象与性质对其生产特点及发展条件(区位)因素变化的意义 (1)自然因素 (21模) (3 ②农业生产目的:市场经济——社会属性 (4)农业生产类型 ①以投入、产出分:(粗放型————————密集型) ②以农产品用途分:(自给型————————商品化)

3.农业生产的问题与对策————“2004年国际水稻年” ①全球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相对过剩(5个粮食出口国——美、加、澳、法、阿),发展中国家(特别东、中、西非)粮食不足及解决办法。 ② 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能量密集型农业;生态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水、土、大气等污染(如无机物污染、富营养化等) 二、做题技巧 1.信息提取 例1:(01高考)由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 粮食最高产量P =0.075QTWS [千克/(公顷·年)] Q :太阳辐射收入 [105焦耳/(厘米2·年)] T :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 W :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 S :土壤有效系数 (1)东北平原南部每公顷粮食产量最高可达( )(用沈阳数据)。(将正确选项前的代号填在括号里) A .1101.6千克 B .11016千克 C .31016千克 D .110160千克 (2)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在青藏地区主要是(用拉萨数 据) 、 ;在河西走廊主要是(用酒泉数据) 、 。 (3)江汉平原(用武汉数据)粮食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 、 、 。 (4)要发展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2.地理规律演变(自然及人文规律) 例2:(00年高考)图示意昆明附近产 业转化的构想,I 表示烟草业的变化,II 表示鲜花业的变化。读图并回答: (1)该区域发展花卉业(“彩色农业”)的气 候资源优势是 。 (2)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 。 (3)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 地点 Q(105) T W S 拉萨 8.5 0.38 0.5 0.6 酒泉 6.3 0.42 0.1 0.8 沈阳 5.1 0.40 0.9 0.8 武汉 4.9 0.63 1.0 0.8

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一、自然条件及影响 1、气候:光照及温差、热量、降水 ·光照及温差:照强弱、昼夜温差大小影响农产品品质 ·热量: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降水: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年际变化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 2、地形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生产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 .3、土壤 ·酸碱性影响品种,肥力影响产量 4、科技 ·技术投入决定作物培育和品质改良,改造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进而影响产量、品质、区位范围和竞争力 5、政策 ·是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6、工业基础 ·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机械、化肥、农药等),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3.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 4.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 (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利: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有利于营养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 ②纬度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③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水热条件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 ⑤冬雪春融,利于缓解春旱,改善土壤墒情; ⑥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较肥沃 弊:①纬度高,热量不足,冬春季节低温冻害(寒潮)严重,影响生长和收成; ②夏季降水多,洪涝严重,农业生产不稳定; ③冬季漫长无法放牧,还要解决牲畜防冻、饲料问题; ④纬度高,热量不足,气候生长期短,一年只能一熟,农作物品种有限;

几种主要的农业区位区位条件分析

* 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A.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 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高寒低温,生长周期长; ④夜雨较多;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约因素: 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 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 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但为什么农作物单产较高? ①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强;②昼夜温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积累。 B.南疆(印度河、尼罗河三角洲)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①气候(降水):夏季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②气候(热量):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③水源: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利; ④土壤: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尼罗河三角洲:光热资源丰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C.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 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 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 ①热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壤肥力下降;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D.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 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 ③发展花卉、蔬菜等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E.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区位优势: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农业制约因素: ①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 ②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生态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③红、黄壤为主,酸性强、土质黏重; ④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营方式极为粗放。 F.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区位优势分析: ①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③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G.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区位因素分析: ①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 ②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③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H.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 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

第四章区域农业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提示与建议 1.掌握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2.初步掌握合理进行农业布局的思路与方法。 3.认识提高地区粮食生产商品率的做法和措施。 4.掌握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依据。 【互动探究】 ◆◆知识梳理 一、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 1.依据:、区位条件、、市场需求。 2.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实现区域内、 和效益的统一。 二、地理条件 1.气候:气候,雨热同季,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的影响。2.地形:包括、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平原面积广阔,易发展,山地丘陵地区易发展林牧业。 3.土壤:、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良好的,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三、农业布局特点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地貌、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 (1)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平原地区,包括平原、平原和平原。 ②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和长白山区,全国最大林区是大小兴安岭 ②特产区:盛产珍贵药材,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南盛产苹果。 (3)畜牧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②畜种:三河牛和,东北红牛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特点:大规模生产,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区位条件专题归纳整理

农业区位分析 (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条件、农产品冷藏技术和保鲜技术;劳动力;地租;农业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传统;饮食习惯等。 工业区位分析 (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自然因素不是工业主导的因素,但是要注意土地的价格,这往往也是工业区位条件中比较重要。 (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通信;地租;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技术;工业基础。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社会协作、国防安全;比如湖北汽车城十堰,建设初期主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全。社会需要;工业惯性。 (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风向、河流流向等。工业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在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农业 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 二、本节教材分析 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 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区域农业发展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范围 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 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 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 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 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 地方。 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2、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 类型:温带(湿润、半湿 润)季风气候 特点:冬季寒冷、夏温较 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 对农业影响:作物可一年一熟 南北差异: 春小麦、大豆 1000℃寒温带北部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1000℃~3600℃中温带中部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3600 ℃暖温带南部 作物≥10℃的积温温度带地区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P67、69思考? 请说出东北 地区的积温 和降水的变 化?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作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一、典题示例 农业自然条件分析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解析第(1)题,横县在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热量丰富,高温时间长,有利于茉莉的生长;横县北部地势高,冬季可以阻挡寒冷气流,因此受寒潮影响小;而江苏、杭州地形平坦,易受寒潮的影响,且江浙地区受梅雨天气和伏旱天气影响,会出现长时间的过干和过湿现象,都不利于茉莉生长。第(2)题,由题干可知,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冲积而成的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茉莉种植;茉莉分布在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雨季排水,防止洪涝灾害,有利于防止土壤过湿影响茉莉的正常生长,而且离河流近,有利于旱

示范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

区域农业发展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一)自主预习: 问题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农业的大方向:需考虑自然条件、条件、条件,以及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区域内部的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条件、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和的统一。3.范围:、、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位:我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和生产基地。 1.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回答(1)~(3)题。 (1)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B.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C.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D.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2)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3)有关东北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 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 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 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据此回答(1)~(2)题。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有关东北水稻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②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合作探究 [例1] 右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⑴.四个区域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A.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⑵.关于图示农业基地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力开垦黑土和沼泽土,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粮食产量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③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④淡化农业土地开发,使该地逐步转化为我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自我检测 读右图,完成4~6题。 4.我国耕地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A.东多西少 B.南多北少 C.西南多东北少 D.内陆多沿海少 5.在沿海省份中,M附近省区耕地所占比重较小,其最主 要制约因素是() A.热量条件 B.水分条件 C.地形条件 D.土壤条件 6.制约N省级行政区耕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热量条件 B.水分条件 C.地形条件 D.市场条 件 (2009·宁夏中卫模拟)竹子作为一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再生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目前,在家庭装修中使用竹地板正成为一种时尚。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著名的竹地板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南方地区,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 A.适宜竹子生长,原料丰富 B.人们喜爱竹地板,市场需求量大 C.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D.交通运输便利,运输成本低 8.南方地区发展竹地板生产企业的积极意义是() ①利于生态环境建设②缓解森林资源紧张的状况③促 进生物多样性利用向单一性利用转化④促进竹产品的系 列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我国小麦分布区图”(右图)回答11~12题。 11.①、②、③地小麦品种不一样,主要原因是()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习题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坡耕地上的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横坡垄作,即垄的方向和坡向垂直;一种是顺坡垄作,即垄的方向和坡向平行。下图示意两种种植方式,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的坡耕地大多采用横坡垄作,其主要原因() A.可充分利用坡度,提高排水效果 B.可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品质量 C.便于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D.可减轻水土流失,便于保水保肥 (2)下列国家的坡耕地最适合顺坡垄作是() A.英国 B.印度 C.日本 D.马来西亚 2.人们通常利用海运和空运向驻留在南极的科学家提供食物。如今,科学家已能通过南极温室(见下图)自己种植蔬菜。南极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由自控系统自动控制温度、湿度、灌溉泵和营养液。根据目前设计,南极温室主要生产青菜等产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与普通温室相比,南极温室() A.结构轻便 B.能源消耗少 C.环境污染小 D.密闭性强 (2)与海运调入的蔬菜相比,南极温室种植的蔬菜()

A.农药残留多 B.生产成本低 C.营养价值高 D.品种丰富多样 (3)目前,南极温室的主要任务是生产青菜,主要考虑的是青菜() A.对温度要求低 B.对光照要求低 C.需求量大 D.生长周期短 3.“徒河黑猪肉”产自山东省济阳县徒骇河流域,是山东及全国知名品牌。黑猪生长一年以上,森林牧场自由放养,吃纯粮大枣享自然落果。啤酒发酵饲料、中药防控、运动减肥、康乐运输、宰前排毒、低温保鲜等技术荣获多项国家专利。徒河黑猪肉以济南、北京、上海为核心城市进行专卖并辐射全国,每斤售价接近百元。为让普通百姓吃得起徒河黑猪肉,消费者可以“付费认养”,通过电子眼随时监控黑猪的生长和屠宰,猪肉制品归消费者。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徒河黑猪肉”的核心竞争优势是() A.销售价格低 B.味美营养高 C.储存保鲜久 D.专卖城市多 (2)“徒河黑猪肉”专卖店最适宜布局在() A.中心商务区 B.农产品批发市场 C.居民区附近 D.高速公路站口 (3)“付费认养”方式大大降低了黑猪肉价格,主要原因是() A.减少了销售环节 B.扩大了销售市场 C.缩短了出栏周期 D.改善了生产环境 4.农业生产托管是农户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完成或协助完成的规模化农业经营新模式,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新业态。“循环式”托管是农业托管生产模式之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循环式”托管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该地采取托管模式的农业生产部门是( )

2020届高三地理综合题专项训练:以区域农业发展为背景的综合题

2020届高三地理综合题专项训练:以区域农业发展为背景的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 500 ℃~8 500 ℃,无霜期330天以上。在广西,甘蔗的收割与种植基本同时完成,把收割后的甘蔗处理为一截一截的种苗,在田里开出一道道沟,把种苗排种在沟里,把种苗盖上土形成地垄,再把地膜覆盖在种苗地垄上。甘蔗的收割没有任何机器介入,只能靠手砍、肩扛。近几年,每到甘蔗收割季节,几万名越南人通过劳务派遣机构进入广西从事甘蔗的收割、加工作业。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是我国第一产糖大省,从1993年至今,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始终稳居全国第一,蔗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蔗糖产业成了广西绝对的支柱产业之一。下图为我国广东、广西两省区甘蔗主产区变化图。 2018年广西各市蔗糖产量比例表 (1)指出广西甘蔗种植季节把地膜覆盖在种苗地垄上的主要作用。 (2)说明广西甘蔗主产区利于甘蔗生长的自然条件。 (3)指出1990年、2010年广东省甘蔗主产区的分布及变化并分析主产区变化的原因。 (4)广西崇左甘蔗种植集聚度较好,有人建议崇左将扩大甘蔗种植面积。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该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占地使得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劳动力等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结构不断

调整,单位产值低的粮食和甘蔗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花卉、蔬菜种植面积增大。 (1)甘蔗是喜温作物,为保证种苗的成活,广西种植甘蔗季节把地膜覆盖在种苗地垄上来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肥力。(2)从材料中看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西气候特征,说明对甘蔗生长的有利条件。具体是纬度低,气温高,积温高,生产期长;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3)结合图示信息,1990年广东省甘蔗主产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雷州半岛,到2010年,甘蔗主产区只剩雷州半岛。该变化结合珠三角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经济发达会带来地价升高,劳动力成本高,城市化会占用耕地,从生产成本方面分析甘蔗主产区变化的原因。(4)赞同扩大种植面积从种植甘蔗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甘蔗种植在种植经验、政策和劳动力方面的有利条件分析,具体是该地种植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政策支持;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邻近越南,可利用廉价劳动力。不赞同从该地规模小;产业基础弱;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高等角度阐述理由。 答案(1)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肥力。(保温、保湿、保肥) (2)纬度低,气温高,积温高,生产期长;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3)1990年广东省甘蔗主产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雷州半岛,到2010年,甘蔗主产区只剩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用于种植蔬菜、花卉的耕地增加;经济发展水平高,地价贵,种植甘蔗减少。 (4)赞同。该地种植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政策支持;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邻近越南,可利用廉价劳动力。不赞同。该地规模小;产业基础弱;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高。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茶树是深根植物,好暖怕晒,喜湿怕涝,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易受冻害。河南省信阳市是我国茶叶种植的最北界,这里纬度高,冬季长,茶树冬眠时间长,积蓄的营养物质多,出产的信阳毛尖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优质的毛尖外形细、圆,大小匀整,都产自植被茂密的高大群山300至800米山腰茶园

2019届高考地理状元梦工厂能力提升练习人文地理卷:专题(5)农业区位因素

专题(5)农业区位因素 下图中,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分别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有( ) ①地广人稀 ②水热资源丰富 ③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④劳动力充足 ⑤耕地面积广大 A.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③⑤ 2.甲、乙两区域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①土地荒漠化 ②水土流失 ③土壤次生盐渍化 ④湿地遭破坏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答案:1.D; 2.C

解析:1.甲区域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乙区域为我国东北平原地区。乙区域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所以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①③⑤对;地广人稀,劳动力不充足,④错;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②错;D对。 2.甲区域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湖泊面积减少(湿地遭破坏)等,乙区域为我国东北平原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遭破坏、水资源短缺等,共同的是水土流失和湿地遭破坏,C对。 下图所示区域中,秋明、汉特一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 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4.该地区利用温室培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是( ) A.劳动力成本低 B.生产技术先进 C.种植历史悠久 D.能源供应充足 答案:3.A; 4.D 解析:3.该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就为了改善热量条件,所以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故选A. 4.从材料提取信息“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说明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域与自然区域,懂得区分东北地区与东北平原。 2、掌握分析或评价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指导]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上课题目】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 【设计思想】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悉的QQ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再结合身边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课堂活动,分析东北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本课在巩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种植的地理条件分析桥梁,结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思考和活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某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和方向,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