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础医学理论综合指导:大脑中动脉的供血范围

基础医学理论综合指导:大脑中动脉的供血范围

基础医学理论综合指导:大脑中动脉的供血范围

问题:供应大脑外侧面血液的血管是

A.大脑中动脉

B.大脑后动脉

C.大脑前动脉

D.椎动脉

E.基底动脉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延续,呈水平位向前外横越前穿质,进入外侧裂。主要分支有豆纹动脉、眼眶动脉、中央沟前动脉、中央沟后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和颞后动脉等。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背侧外侧面的前2/3,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深穿支供应内囊膝部和后肢前2/3,壳核、苍白球及尾状核的血液。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眩晕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姚存珊 写在课前的话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眩晕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起病隐匿、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也是让临床医生头疼的难治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社会危害也是逐年上升,但是在临床上并没有得到合理规范的诊治。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促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眩晕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诊治。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述 椎动脉左右各一支,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行于上六个颈椎的横突孔,再经枕骨打孔入颅。椎动脉在颈部走行,并无分支。椎动脉与各颈椎的位置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其血流量容易受到颈椎活动的影响。入路以后,两条椎动脉沿着延髓腹侧面向前、向内在脑桥下缘汇合成为一条基地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都发出一些分支入脑,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该系统的血液,主要供应延髓、脑桥、中脑、内耳、间脑、枕叶以及颞叶底面前庭系统全部均有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分支供应。因此,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病变必然要导致眩晕。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症状不包括() A. 耳鸣 B. 眩晕 C. 视力障碍 D. 共济失调 正确答案:A 解析:临床主要表现是其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眩晕、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头痛、意识障碍及脑干定位症。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述包括哪些内容?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患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或颈椎病的病史。临床上主要表现是其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常见的症状有眩晕、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头痛、意识障碍以及脑干定位症。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眩晕:常常是首发症状,其性质可为旋转性、移动性;或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 视力障碍:表现为一过性黑蒙或视野缺损,主要是影响了大脑后动脉的血液供给所致。如枕叶缺血不太严重,视力仍可保存,但常伴有彩视、眼前闪金花,和偏头痛发作时很相似。 共济失调:表现为躯体位置及步态的平衡失调。 倾倒,Romberg氏征阳性,这是由于前庭和小脑功能障碍所致。 头痛:大约30%-50% 以上的病例有头痛发作。头痛主要位于后枕部和顶枕部,其性质为跳痛、胀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功能紊乱症状。 意识障碍:由于脑干缺血累及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时会发生晕厥甚至昏迷。 脑干定位征:缺血影响了脑神经核团及在脑干中穿行的感觉、运动传导束就会产生脑干定位体征。主要表现为:球麻痹、交叉性瘫痪或四肢瘫,面部和肢体的麻木或感觉减退。当影响多个眼肌运动核团时,还会出现眼肌力弱、复视。当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时,则上述症状更为严重及难以恢复,定位症状更为显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它不仅可以是血管变窄,血流量减少,还可造成附壁血栓形成,如果硬化斑块或栓子脱落还能造成栓塞。其次,颈椎外伤,颈椎的骨折或者是脱位,还有颈椎病,颈椎融合,扁平颅底,以及枕骨大孔疝等可能影响或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的缺血。

2021年脑动脉的供血范围

脑动脉的供血范围大脑前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后行向前内进入半球纵裂,并向头侧弯曲绕胼胝体膝部和体后行,沿途发出眶额动脉、眶极动脉、基底节支,分布至额叶的下内面皮质、嗅球、透明隔、胼胝体的前2/3、尾状核的头部、苍白球、内囊前肢、额叶深部脑白质和大脑皮层的前2/3的区域。大脑前动脉最后分出胼缘和胼周两大终末支,胼缘动脉沿扣带沟后行分出额上、中、后内动脉。胼周动脉则沿胼胝体和扣带回之间后行,沿途发出旁中央动脉、顶上内(楔前)动脉和顶下内动脉后,继续后行至胼胝体压部和大脑后动脉的

压部分支相吻合。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终末支,发出的分支供血范围变异大,供应额叶、顶叶、颞叶前部的绝大部分半球突面皮层结构及深部脑白质,有时还发出分支分布到枕叶的外侧面,其分支豆纹动脉穿经额叶的下面至基底节、尾状核和内囊。大脑后动脉:自基底动脉发出后,绕脑干经环池后行,发出后丘脑穿通动脉和丘脑膝状动脉分布至丘脑、膝状体、内囊后肢和视束,并发出小分支至大脑脚,行至胼胝体压部发出分支和大脑前动脉的分支吻合,最后分出颞叶前和后动脉、顶枕动脉及距状动脉,供应颞叶的后下面、大

脑半球内侧面的后部和枕叶。脉络膜前、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通常在后交通动脉起始处的上方起自颈内动脉,脉络膜后动脉则起自大脑后动脉。它们分布于内囊的膝部和后肢、苍白球内侧区、视束、颞叶钩回、杏仁核和侧脑室脉络膜从。小脑前下动脉:其行程和分布范围不恒定,供血范围较小,与小脑后下动脉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其分支供应小脑绒球、小脑半球的岩骨面、小脑中脚、脑桥和延髓的一部分。小脑后下动脉:由椎动脉发出,供血范围通常包括小脑的后下面、小脑扁桃体、同侧小脑下蚓部和延髓的外侧面。脑动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VBI)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症。这种病症的发生多是因为动脉硬化或颈椎间盘突出、肥大压迫血管,影响了血液循环,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 (5)除外椎动脉Ⅰ段和椎动脉Ⅱ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7)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8)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只有参考价值。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美尼尔氏综合症怎么鉴别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其发作的临床诊断标准,其要点为:1)运动障碍,左侧和(或)右侧上下肢及面部软弱,麻痹或行动笨拙;2)感觉障碍,左、右侧或双侧感觉缺失,麻木或感觉异常;3)一侧或双侧视野缺失,或视物模糊;4)平衡障碍,眩晕,不稳定感或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5)症状突起,一般持续2~15分钟,并在24小时内缓解,不遗留神经缺失。有人提出对于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方面问题的病人发生的短暂脑功能缺失,更应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 美尼尔氏综合症的特点 ①、突发性、反复发作性,发作前无预兆。间歇期长短不定。有的发作与季节有关系,有的与内分泌有关系。 ②、反复发作,一般不能自愈,多数越发越重。容易继发另一种或二种眩晕。 ③、发作期如同在大海中乘船遇到了风浪,站立不稳,恶心、呕吐,感觉自己、周围景物、天、地旋转,伴有出汗。 ④、耳鸣、听力下降或突聋。耳鸣具体有五种表现等。

脑动脉的供血范围

脑动脉的供血范围 大脑前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后行向前内进入半球纵裂,并向头侧弯曲绕胼胝体膝部和体后行,沿途发出眶额动脉、眶极动脉、基底节支,分布至额叶的下内面皮质、嗅球、透明隔、胼胝体的前2/3、尾状核的头部、苍白球、内囊前肢、额叶深部脑白质和大脑皮层的前2/3的区域。大脑前动脉最后分出胼缘和胼周两大终末支,胼缘动脉沿扣带沟后行分出额上、中、后内动脉。胼周动脉则沿胼胝体和扣带回之间后行,沿途发出旁中央动脉、顶上内(楔前)动脉和顶下内动脉后,继续后行至胼胝体压部和大脑后动脉的压部分支相吻合。 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终末支,发出的分支供血范围变异大,供应额叶、顶叶、颞叶前部的绝大部分半球突面皮层结构及深部脑白质,有时还发出分支分布到枕叶的外侧面,其分支豆纹动脉穿经额叶的下面至基底节、尾状核和内囊。 大脑后动脉:自基底动脉发出后,绕脑干经环池后行,发出后丘脑穿通动脉和丘脑膝状动脉分布至丘脑、膝状体、内囊后肢和视束,并发出小分支至大脑脚,行至胼胝体压部发出分支和大脑前动脉的分支吻合,最后分出颞叶前和后动脉、顶枕动脉及距状动脉,供应颞叶的后下面、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部和枕叶。 脉络膜前、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通常在后交通动脉起始处的上方起自颈内动脉,脉络膜后动脉则起自大脑后动脉。它们分布于内囊的膝部和后肢、苍白球内侧区、视束、颞叶钩回、杏仁核和侧脑室脉络膜从。 小脑前下动脉:其行程和分布范围不恒定,供血范围较小,与小脑后下动脉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其分支供应小脑绒球、小脑半球的岩骨面、小脑中脚、脑桥和延髓的一部分。 小脑后下动脉:由椎动脉发出,供血范围通常包括小脑的后下面、小脑扁桃体、同侧小脑下蚓部和延髓的外侧面。 脑动脉的供血区域(组图) 蓝色:小脑后下动脉紫色:小脑前下动脉灰色:小脑上动脉浅蓝:椎动脉分支 墨绿:基底动脉分支天蓝:脉络膜前动脉橙色:大脑中动脉穿支暗红:回返动脉 红色:大脑前动脉黄色:大脑中动脉绿色:大脑后动脉

脑动脉供血不足病历模板

主诉:头晕、头痛、肢体无力三月余加重一周 现病史:三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症状,持续时间短,可自行缓解,与体位变化呈明显相关,无恶心、呕吐,无黑矇、意识障碍,无视物模糊、视物旋转等症状,未引起重视,未予特殊处理,症状时有发作。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上诉症状加重,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耳鸣,无黑矇、晕厥等症状,在当地诊所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剂量不详),效果 欠佳。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门诊拟“脑动脉供血不足”收入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食欲减退,眠差,易惊醒,大小便尚可,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史:平素体质一般,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献血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社会正规进行。 个人史:生于本地,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不良嗜好。 月经史:初潮年龄:15岁,行经天数:4-5天,间隔天数:28-30天,经量中等,色暗红,无痛经史,46岁闭经。

婚育史:适龄结婚,爱人及子女身体健康,家庭关系和睦。 家族史:父母均体健,否认家族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 36.8 °C P 70 次/ 分R 20 次/ 分BP 130/85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醒,精神差,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五官正常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血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鼻通畅,鼻中隔无偏曲, 鼻腔无异常分泌物,无鼻翼扇动,副鼻窦区无压痛。唇无苍白、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肋间隙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触诊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清音,无浊音及实变。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70次/分,心音有力,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隆起,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 肝脾肋缘未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神志清醒,精神差,两眼各方向运动充分,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可引出水平方向慢相眼震。余颅神经、感觉系统、运动系统检查无异常。颈软,克尼格氏征(-)布鲁金斯基征

脑动脉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的注意事项 一、脑供血不足的饮食疗法 睡前一杯水脑动脉硬化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里主 要介绍脑动脉硬化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家庭调养。1、食用大蒜:大蒜有降血脂、降血压、健脑功能, 因大蒜中所含有的大蒜素与维生素B1合成"蒜胺",而"蒜胺"的作用比维生素B1的作用强2-4倍,所以 在有足够的葡萄糖和维生素B1的情况下,食用大蒜,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更多的能量供应大脑所需,缓解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南方人若畏生大蒜辣,可将生蒜沾醋吃。 2、吃香蕉:香蕉含有丰富的钾,钾具有抗动脉硬化、降血压、保护心脏的作用。每天吃3支香蕉,能抗脑动脉硬化。 二、早睡早起;适当锻炼,如快走等;一定要吃早餐,吃饭清淡为好,不要油腻辛辣。建议脑供血不足者饮食上要远三白(糖、盐、猪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从营养价值看,四条腿(猪、牛、羊)不如两条腿(鸡、鸭),两条腿不如一条腿(蘑菇),一条腿不如没有腿(鱼)。经常吃海带、河鱼,鱼油可减低脑细胞死亡速度。 三、日常需注意: 1、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取,多吃粗粮、蔬菜和水果,戒烟限酒,坚持运动。 (1)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少吃动物性脂肪,如猪油、肥猪肉、黄油、肥羊、肥牛、肥鸭、肥鹅等。这类食物饱和脂肪酸过多,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增加血液的黏稠度,饱和脂肪酸能够促进胆固醇吸收和肝脏

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如摄入过多,可使甘油三酯升高,加速血液凝固,促进血栓形成。(2)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忌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如动物内脏、蛋黄、鱼子、鱿鱼等。 2、经常吃海带、河鱼,鱼油可减低脑细胞死亡速度。 3、经常在手内运动健身球,可促进脑循环。 4、维生素E,有防止衰老、动脉硬化作用。 5、老年人半夜觉醒时,宜喝几口白开水。 6、即使没有高血压症状,也宜常量血压。 7、老年人勿忘补充活性钙。 8、应三餐后刷牙。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G45.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 2.主要表现: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头痛呕吐,视物旋转,后循环缺血表现,症状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3.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脊椎片。 (七)选择用药。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止晕对症药物:异丙嗪,眩晕停,强力定眩片 3.活血化瘀治疗.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4.病因明确,反复发作并且有手术指征者转外科或介入科进一步治疗,转入相应治疗路径。 5.若住院期间转为脑梗塞者转入脑梗塞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 5.0) 患者姓名:性别:年 龄:门诊号:住院 号:

脑动脉供血范围

脑动脉的供血范围 2011-01-06 11:31 大脑前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后行向前内进入半球纵裂,并向头侧弯曲绕胼胝体膝部和体后行,沿途发出眶额动脉、眶极动脉、基底节支,分布至额叶的下内面皮质、嗅球、透明隔、胼胝体的前2/3、尾状核的头部、苍白球、内囊前肢、额叶深部脑白质和大脑皮层的前2/3的区域。大脑前动脉最后分出胼缘和胼周两大终末支,胼缘动脉沿扣带沟后行分出额上、中、后内动脉。胼周动脉则沿胼胝体和扣带回之间后行,沿途发出旁中央动脉、顶上内(楔前)动脉和顶下内动脉后,继续后行至胼胝体压部和大脑后动脉的压部分支相吻合。 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终末支,发出的分支供血范围变异大,供应额叶、顶叶、颞叶前部的绝大部分半球突面皮层结构及深部脑白质,有时还发出分支分布到枕叶的外侧面,其分支豆纹动脉穿经额叶的下面至基底节、尾状核和内囊。 大脑后动脉:自基底动脉发出后,绕脑干经环池后行,发出后丘脑穿通动脉和丘脑膝状动脉分布至丘脑、膝状体、内囊后肢和视束,并发出小分支至大脑脚,行至胼胝体压部发出分支和大脑前动脉的分支吻合,最后分出颞叶前和后动脉、顶枕动脉及距状动脉,供应颞叶的后下面、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部和枕叶。 脉络膜前、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通常在后交通动脉起始处的上方起自颈内动脉,脉络膜后动脉则起自大脑后动脉。它们分布于内囊的膝部和后肢、苍白球内侧区、视束、颞叶钩回、杏仁核和侧脑室脉络膜从。 小脑前下动脉:其行程和分布范围不恒定,供血范围较小,与小脑后下动脉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其分支供应小脑绒球、小脑半球的岩骨面、小脑中脚、脑桥和延髓的一部分。 小脑后下动脉:由椎动脉发出,供血范围通常包括小脑的后下面、小脑扁桃体、同侧小脑下蚓部和延髓的外侧面。

脑供血与脑血管解剖(图文)

脑供血及脑血管解剖(图/文) 人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在安静状 态下仅占体重2%的脑,大约需要全 身供血总量的20%左右,所以脑组 织对血液供应的依赖性很强,对缺氧 十分敏感。脑血管的特点:动脉壁较 薄;静脉壁缺乏平滑肌、无瓣膜,静 脉不与动脉伴行,形成独特的硬脑膜 窦,血液与神经元间有血脑屏障,此 屏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的脑功能依赖于通过致密的血 管网不断的运输充足的氧气和营养。 脑、脸和头皮的血液主要由二组血管 来供应:即双侧的颈动脉系统和椎动 脉系统。脑组织由四条大动脉供血, 即左右两条颈动脉构成的颈动脉系 统和左右两条椎动脉构成的椎-基底 动脉系统。脑部血液供应量约80%-90% 来自颈动脉系统,10-20%来自椎-基 底动脉系统。 下面一组图为不同方位和模式下所示负责脑部血液供应的几条大动脉。

颈总动脉于第四颈椎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A和颈外A两个分支,其中颈外动脉负责脸部和头皮的血液供应,颈动脉分出后沿颈部向上直至颅底,经颈动脉管进入海绵窦,紧靠海棉窦侧壁,穿出海棉窦行至蝶骨的前床突侧,开始分支(颈A按行程分为四段:即颈段、颈动脉管段、海棉窦段和脑段,临床上将后两段合称为“虹吸部”),其颅外的颈段无任何分支,颈动脉管段先后分出颈鼓A和翼管A两个小支,海棉窦段先后分出海棉窦支、垂体支和脑膜支,脑段在前床突侧处分出眼动脉,在视交叉外侧正对前穿质处分成大脑前动脉(ACA)和最大终末支的大脑中动脉(MCA)两个主要终末支。供应除部分颞叶和枕叶之外的大脑前3/5的血液,即又称为前循环系统。

椎-基底动脉供应脊髓上部、大脑的后2/5(枕叶、颞叶的一部分、丘脑后大半部和丘脑下部的小部分)、脑干和小脑的血液,故又称为后循环系统。 两侧大脑前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相连,颈动脉的末端通过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相连,于是围绕脚间窝形成一完整的血管环即大脑动脉环(Willis动脉环)。Willis动脉环是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如果一条动脉发育不良或阻断时,其他动脉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动脉环来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供,从而防止了严重损害的出现。 右图为从脑的底面向上观察所示, 包括了Willis动脉环和各条主 要的动脉 任意一条颈动脉的血流减少 都会造成额叶功能的某些损伤, 这种损伤可能会造成另外一侧身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作者:苏月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注重生活细节的人变少了。因为他们变得比以前忙碌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现在社会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患有脑供血不足的人是越来越多,轻重各不同。脑供血不足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面引起脑功能的障碍。脑供血不足的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下面来了解下脑供血不足的症状等各方面的信息。 脑供血不足症状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3)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日不同的头痛。 现状 我国有3500万脑血管病患者。 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脑血管病一直位居前三位之内,目前在我国城市居民中已位居死因首位。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脑部疾病的发病率占人口的12.6%,其中脑血管疾病患者有3500万,每年新增260万。 对于许多脑血管病患者来说,脑供血不足(脑缺血)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脑缺血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症状多见头晕、头痛、健忘、失眠、嗜睡、打哈欠、视物模糊等。治疗方法可分为直接改善脑心供血和能量代谢的对症治疗,以及阻止动脉硬化进程和消除狭窄闭塞血管的病因治疗。 血管畅通,大脑有活力饮食运动,都要跟上。 合理服用药物对于保护脑血管非常重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保护脑血管也是不可或缺的。除了脑动脉硬化外,因颈椎病导致的供血障碍也是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患者不能因为得了病就彻底和运动绝缘。其实,合理的运动,包括中医中的导引术(五禽戏、八段锦)等,都有改善颈椎病的功效,并且动作轻缓,非常安全。“三通三补”特效疗法运用特创手法启动脑神经修复细胞修复脑组织改善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从饮食上来说,脑血管供血不足者的饮食尽量要清淡。若饮食习惯不能立即改变,那么至少晚餐吃得清淡些,晚饭不要过饱、过迟,这样晚上睡觉时血液黏稠度才不至于过高。其次,假如有饮酒的爱好,最好节制一些。再次,少吃糖分高、或者油糖成分都高的食物。少吃荤菜,饱和脂肪含量高的肥肉、动物的内脏都要控制。最后,尽量多吃蔬菜、粗粮,炒菜时少放油。多吃海带、黑木耳、芹菜等一些有“血管清道夫”功效的素菜。 (6)突然原因不明的跌交或晕倒。 (7)短暂的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9)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脑动脉供血不足病历模板

入院记录 主诉:头晕、头痛、肢体无力三月余加重一周 现病史:三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症状,持续时间短,可自行缓解,与体位变化呈明显相关,无恶心、呕吐,无黑曚、意识障碍,无视物模糊、视物旋转等症状,未引起重视,未予特殊处理,症状时有发作。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上诉症状加重,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耳鸣,无黑曚、晕厥等症状,在当地诊所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剂量不详),效果欠佳。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门诊拟“脑动脉供血不足”收入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食欲减退,眠差,易惊醒,大小便尚可,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平素体质一般,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献血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社会正规进行。 个人史:生于本地,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不良嗜好。 月经史:初潮年龄:15岁,行经天数:4-5天,间隔天数:28-30天,经量中等,色暗红,无痛经史,46岁闭经。 婚育史:适龄结婚,爱人及子女身体健康,家庭关系和睦。 家族史:父母均体健,否认家族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 36.8℃ P 70次/分 R 20次/分BP 130/85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醒,精神差,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五官正常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血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鼻通畅,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无鼻翼扇动,副鼻窦区无压痛。唇无苍白、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肋间隙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触诊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清音,无浊音及实变。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70次/分,心音有力,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隆起,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脾肋缘未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④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 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行头颅CT检查。 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III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诊疗方案 1、风阳上扰: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用药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用药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用药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作期由于眩晕、呕吐,常感恐惧焦虑,痛苦难受,应卧床休息,恶心、呕吐明显者,酌情补液,注意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尽可能避免各种外界环境刺激,保持安静。 1.急性发作期治疗急性发作期多有较严重的眩晕,伴恶心、呕吐、站立不稳、行动困难等症状,应尽快控制。一般采取综合措施,肌注或静脉注射药物为主,减少口服药物。 (1)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种多糖类聚合物,输入后能使血容量增加,有扩容作用。能覆盖于红细胞、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降低血液黏稠度,oakley sunglasses 2011,改善微循环。常用250~500ml,静滴,1 次/d,sunglasses 2011,连用7~10 天。使用前应作过敏试验,心功能不全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2)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4ml/次,或丹参注射液8~16ml/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中,静滴,1 次/d,7~10 天为1 疗程。 (3)盐酸倍他司汀(betahistine hydrochloride):又名抗眩啶,培他啶,甲胺乙吡啶,为一种组织胺类似药,具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能改善微循环,特别是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等症,又能抑制组织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4mg/片,2mg/支,2~4mg,肌注,2 次/d 或4~8mg口服,2~4 次/d。 (4)尼莫地平(nimodipine)或尼莫通(nimotop):为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的钙通道拮抗剂,对外周血管作用较小,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dior sunglasses,尤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更明显。尼莫地平(尼莫通)注射液10mg/瓶,常用10mg 加入5%葡萄糖液500ml 静滴,1 次/d;或20~30mg 口服,3 次/d。 (5)抗胆碱能药物:如氢溴酸东莨菪碱0.2~0.3mg,3 次/d;地芬尼多(眩晕停)25mg,3 次/d;阿托品0.3mg,3 次/d,或0.5mg 肌注;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5~10mg,肌注等。 (6)安定药:如地西泮(安定)、硝西泮(硝基安定)、氯硝西泮(氯硝基安定)、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均有较好的镇静及松弛肌肉的作用,可酌情肌注或口服。 (7)倍他司汀(敏使朗):即甲胺乙吡啶的商品名,能增加颈内动脉血流量,改善脑及小脑循环,增加内耳血流量,消除膜迷路积水,6mg/片,3 次/d,每次1~2 片。溃疡病、支气管哮喘、肾上腺髓质瘤患者慎用。 (8)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能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有抗缺氧,改善脑代谢和微循环的作用,临床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耳蜗前庭功能障碍,老年人智能障碍及精神行为障碍,每天早晚各服1 片。 (9)银杏叶制剂:文献资料表明,银杏叶制剂对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晕、听力障碍、耳鸣及记忆力减退等有显著的治疗作

大脑动脉血管供血分区CT解剖图文

浅蓝色部分为大脑前动脉终末支供血区(Terminal branches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粉红色部分为大脑中动脉终末支供血区(Terminal branches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黄色部分为大脑后动脉终末支供血区(Terminal branches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浅蓝色部分为大脑前动脉终末支供血区(Terminal branches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粉红色部分为大脑中动脉终末支供血区(Terminal branches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黄色部分为大脑后动脉终末支供血区(Terminal branches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绿色部分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浅蓝色部分为大脑前动脉终末支供血区(Terminal branches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粉红色部分为大脑中动脉终末支供血区(Terminal branches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黄色部分为大脑后动脉终末支供血区(Terminal branches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绿色部分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褐色部分为大脑前动脉深穿支供血区(Penetrating branches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枣红色部分为大脑后动脉深穿支及后交通动脉供血区(Penetrating branches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d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标准护理计划(完整版)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标准护理计划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狭窄、痉挛等原因所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主要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和行走不稳等。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有外伤的危险;(2)舒适的改变:头晕;(3)舒适的改变:恶心、呕吐;(4)焦虑;(5)睡眠型态紊乱:入睡困难、易醒、多梦。 一.有外伤的危险 [相关因素] 1.眩晕。 2.四肢麻木、乏力。 [主要表现] 1.眩晕,四肢乏力、麻木,行走不稳,持物不稳。 2.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发生痴呆。 [护理目标] 1.周围环境安全,病人掌握一定的防护措施。 2.病人不发生受伤。 [护理措施] 1.有头晕或眩晕症状发生时,嘱病人卧床休息。 2.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操作轻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以免诱发和加重眩晕。

3.嘱病人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改变体位时,动作宜迟缓,尤其转动头部时,更应缓慢进行。 4.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容易拿取的地方。 5.将信号灯置于床头,听到铃响立即予以答复。 6.保持周围环境中没有障碍物,注意地面要防滑,以防跌倒。 教会病人使用辅助设施,如扶手、护栏等。 7.病人入厕、沐浴或外出时有人陪伴。 8.加强巡视,必要时给予帮助。 [重点评价] 1.病人是否发生受伤。 2.病人及家属能否正常采取防护措施,周围环境是否安全。二.舒适的改变:头晕 [相关因素] 1.脑动脉硬化。 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脑细小动脉痉挛。 [主要表现] 1.发作性眩晕及持续性头晕,重症者头晕发作时,闭目卧床休息,仍感觉床、屋顶等在旋转。 2.头晕严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 3.改变体位时,眩晕加重。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 1 疾病病因 , 2 症状体征 , 3 病理生理 , 4 诊断检查 , 5 鉴别诊断 , 6 治疗方案 , 展开全部 摘要纠错编辑摘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 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 心、呕吐,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双下肢发软, 站立不稳,。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 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 心、呕吐,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双下肢发软, 站立不稳,。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疾病病因 血小板 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 至第1 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于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在颅内分出许多分支,其供血区包括脑干内的脑神经,上行与下行传导束,听觉前庭器官,颞叶,枕叶及丘脑等处,供血不足时,便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且因受损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的情况不同而有差异。病因绝大多数为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其他如低血压、脑动脉炎、颈部大血管扭曲、心脏病、血管畸形、血高凝状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也是发病原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体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常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常规 一、概念: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障碍,导致内耳、小脑、脑干 等组织的功能缺损,所引起的眩晕、复视、头痛为主要症状,呈一过性发作或间歇性复发的临床综合症。 二、护理评估:1、了解病人眩晕发作的时间跟程度。 2、了解病人诱发眩晕的原因,是否被外力撞击。 3、是否出现耳鸣或者复视的现象。 4、生活自理的能力。 三、常见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①有外伤的危险;与眩晕、四肢麻木、乏力有关。 ②舒适的改变:头晕;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③舒适的改变:恶心、呕吐;与脑部供血不足有关。 ④焦虑;对疾病的预后担扰。与住院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环境改变有关 ⑤睡眠型态紊乱: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与住院造成环境改变。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四、护理措施 1、有头晕或眩晕症状发生时,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操作轻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以免诱发和加重眩晕。嘱病人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改变体位时,动作宜迟缓,尤其转动头部时,更应缓慢进行。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容易拿取的地方。将信号灯置于床头,听到铃响立即予以答复。保持周围环境中没有障碍物,注意地面要防滑,以防跌倒。教会病人使用辅助设施,如扶手、护栏等。病人入厕、沐浴或外出时有人陪伴。加强巡视,必要时给予帮助。 2、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协助病人满足其生活需要。保持病室安静,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便于病人心情放松、舒适入睡。病人主诉头晕时应立即给予反应,如承认病人的感受,关心和安慰病人。指导病人采取放松技术,如想象和回忆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做深呼吸、听轻音乐等,达到缓解头晕的目的。遵医嘱用扩张血管药,改善循环,达到治疗目的。密切观察病人头晕发作持续的时间及次数。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安慰关心病人,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病人呕吐时,用手托住病人头部,使其增加舒适感。病人呕吐完毕后,及时清除呕吐物,协助病人漱口,更换干净被服,保持床单整洁、干燥。遵医嘱静脉输液。遵医嘱使用止吐药。多巡视观

中国脑供血不足诊治指南2010版

中国脑供血不足的诊治指南2010版 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 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多发性疾病,直接威胁中老年人的心身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40岁以上容易形成脑动脉硬化,如果治疗部及时活治疗不当,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中风前兆”,出现这种病症的病人在1-5年内可能患脑中风、心肌梗塞等严重病变的机率及其死亡率都要大大高于一般人群,还可造成痴呆和脑萎缩或帕金森氏综合征。 定义: 脑供血不足类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面引起脑功能的障碍。 慢性脑供血不足由于大脑慢性的、长期的、均匀的血液供应减少而引起的以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短暂脑缺血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暂时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出现相应的表现,持续时间可在数秒至数小时,然后病情完全缓解。 由于短暂脑缺血发作呈一过性,有时瞬间即过,很容易被忽视。未经治疗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约1/3发展为脑梗死,其中近1/2的患者在首次发病后的一年内发生脑梗死;约1/3的患者继续发作;另约1/3的病人可自行缓解。此外,它还是心肌梗死的危险信号,患者的死亡原因常常是心肌梗死。临床中也常遇到一些频繁发作的患者,都先后发展为脑梗死及心肌梗死。因此。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危险信号 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出现暂时性脑局部缺血症状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眼底水肿出现或加重),意识障碍加重。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一般多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3天,7~10天达高峰,以后逐渐缓解。少数发生较晚(2 周后),或持续时间较长(达数周至1个月)。个别发生于30分钟或1~2天内,即所谓急性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左右。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胎儿宫内窒息如果不能纠正,这种持续存在的窒息使胎儿生理反应失代偿,因而导致神经系统的持久损伤或死亡。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13.6%的老人都患有脑血管疾病,而且死亡率、复发率、

治疗脑供血不足的偏方

治疗脑供血不足的偏方 黑木耳,红枣,生姜,猪肉炖汤吃经常吃。顺姬回答采纳率:18.0% 2011-05-20 08:53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中药偏方 药物:半夏10克、白术30克、天麻10克、云苓30克、葛根12克、川芎6克、桂枝10克、炒白芍12克、甘草6克、蝉衣6克、鸡血藤30克、生龙牡各15克、熟地15克、天冬12克、大云(肉苁蓉)18克。此方意在健脾化痰,补肾填精,养脑通络,故而达到眩晕自定之目的。药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周可矣 饮食疗法睡前一杯水脑动脉硬化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里主要介绍脑动脉硬化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家庭调养。 1、食用大蒜:大蒜有降血脂、降血压、健脑功能,因大蒜中所含有的大蒜素与维生素B1合成"蒜胺",而"蒜胺"的作用比维生素B1的作用强2-4倍,所以在有足够的葡萄糖和维生素B1的情况下,食用大蒜,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更多的能量供应大脑所需,缓解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南方人若畏生大蒜辣,可将生蒜沾醋吃。 2、葛根粉或葛根粉粥:将葛根磨粉晒干,每晨起取干粉50克,煮成羹,代早餐食用。或用葛根150克与粳米50克煮成粥食用,脾胃虚寒者忌食。均可以降低血压,缓解动脉血管硬化。 3、吃松叶:采集嫩松叶生吃,每日吃10--20克,或将松叶阴干,每次用10克开水泡代茶饮,坚持半年以上。新近研究发现,松叶含类黄酮,是一种强抗氧化剂,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4、补充叶酸:富含叶酸的食物有叶类蔬菜、大豆和橙汁。每天吃500克绿叶蔬菜或喝一杯(400ml)豆浆或饮一杯橙汁,就可以摄取足够的叶酸。 5、吃香蕉:香蕉含有丰富的钾,钾具有抗动脉硬化、降血压、保护心脏的作用。每天吃3支香蕉,能抗脑动脉硬化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治疗指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治疗指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厥证”等范畴。其病机常与血虚血滞,夹痰上扰,气机受阻有关。 疾病描述 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上行,穿第1-6经椎横突孔,向上行走至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后方转向后内,通过椎动脉沟,穿寰枕后膜和硬脊膜,经枕骨大孔入颅,向前达斜坡,于脑桥下端两侧脊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行至脑桥上边时分为终末支,即左、右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沿途发出脊髓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脑桥支、小脑上动脉。供应脊髓颈段、迷路、脑干、小脑、丘脑、大脑颞叶基底部和枕叶。 症状体征 1、前庭系统症状眩晕为常见症状,多为旋转性眩晕,眩晕发作常于2-5min内达高峰,维持2-15min,常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及听力下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视觉症状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可引起视力模糊、复

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出现黑蒙,甚至失明。 3、大脑症状头痛为常发症状,为跳痛,有时呈炸裂痛,多位于枕部,弯腰或憋气时加重,常伴有神智迟钝,昏厥或跌倒,构语障碍,言语含糊不清,记忆力减退等。 4、锥体束症状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疾病病因 颈椎骨质病变 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强直、椎间盘突出、颈椎脱位、颈椎结核及外伤等,压迫椎动脉使管腔狭窄。颈椎骨质病变还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百反射性收缩,使血管痉挛、变细、血流量减少。 椎动脉粥样硬化 为常见病因之一,动脉内粥样硬化病变多阻塞管腔,引起血流量减少,一侧椎动脉阻塞另一侧椎动脉通畅时,尚可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可不发生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双侧椎动脉发生阻塞,则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解剖异常 双侧椎动脉粗细不一,或一侧椎动脉缺如者,较易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