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朱淑真诗词的审美特色

朱淑真诗词的审美特色

朱淑真诗词的审美特色
朱淑真诗词的审美特色

朱淑真诗词的审美特色

作者:周婷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刊名:

前沿

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

年,卷(期):2005(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晓芳论朱淑真诗词的价值[期刊论文]-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4)

2.李妮孤高劲直意断肠小女子--谈朱淑真诗词的艺术特色[期刊论文]-甘肃农业2005(6)

3.徐波朱淑真与她的《断肠诗集》[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2009(20)

4.张姝.张富华论朱淑真《断肠词》的思想意义[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2)

5.周圣弘.周达斌.ZHOU Sheng-hong.ZHOU Da-bin魏玩:词笔超迈女中才——《历代襄阳名作家研究》系列论文之七[期刊论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9)

6.黄晓丹.Huang Xiaodan论朱淑真《断肠词》的艺术魅力[期刊论文]-保山师专学报2009,28(4)

7.李弢.LI Tao浅析《断肠词》的语言艺术特色[期刊论文]-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

8.贺灵和美新丽浑然天成——论朱淑真词语言特色[期刊论文]-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9.黄雪琼泪不等闲流 挥断五湖秋--《断肠词》是朱淑真情感历程的写照[期刊论文]-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

10.余静.YU Jing李清照与朱淑真词之比较[期刊论文]-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15(6)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0717954051.html,/Periodical_qy200504056.aspx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一、诗歌语言特点 1、形象生动。其特点是状物描形,使人读了富有实感,如入其境。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动词使用得恰当通常具备这样的效果。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用得特别好,表现了杏花的具体特征:鲜艳、热烈、红得象火,给人以闹哄哄的感觉,还表现了杏花枝头蜂飞蝶的热闹景象。 2、含蓄。其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把思想感情隐藏在形象之中,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首诗很含蓄,是对当时求仙学道的否定。嫦娥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灵药,成了仙子,进入月宫,长生不老。但居住在碧海青天,孤身只影,非常寂寞。虽然长生不老,又有什么意义呢?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 3、精炼。其特点是用最少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字字珠玑。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二十八个字,描写了五组画面,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整幅画的中心是“人(断肠人)”。 4、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磵》)“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诗是孟浩然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6、绚丽。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牧《江南春》。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7、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 8、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9、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二、熟悉作家风格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摘要: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是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是任何写作实践都不可回避和违背的。诗歌写作是无数写作实践中的一种,因而,三大规律在诗歌的审美特征中有广泛的运用和体现。 关键词: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诗歌的审美特征 写作学有三大基本规律,它们分别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然而诗歌是一种抽象、是一种形象化概括而成的“纯形式”、是写作学最为特殊的部分,那么它的审美特征是不是也符合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呢?下面笔者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物我交融转化律与主情艺术 “物我交融转化律是指物我交融之后,转化为文章的必然过程。所谓…物我交融?,是指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所谓…转化?则是指经过物我交融,一个非物又非我的新的第三者的诞生,亦即…物?与…我?和二为一,构成了文章。”① 1.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主情的艺术。纵观整个历史,我们便知道,诗要言志,但它不会抽象的抒情言志,而总是借助一定的客观的东西,也就是意象,来表情达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然而无论哪种表现手法都是将客观的事物与主观的情感相结合。 一方面,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逐渐使事物带上感情色彩,使事物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酿造;另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情操等内在因素寄寓到

客体上,使写作客体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化身,也就是写作学上说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这样,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便成了诗。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曰情,曰景。”②他在人间词乙稿序中,更加强调:“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其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苟却其一,不足以文学。” ③由此便可知,情与景、意与境、物与我是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在一起的。 2.诗是一种主情的艺术。虽然叙事诗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情节、冲突等方面的因素,但是“情”依旧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人、事、物的描绘,依旧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抒情诗则是着眼于“情”,以“情”去粘合一切,以“情”去融化一切,在抒情诗当中,诗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种被情感肢解了的人物和事件,乃至完全是一种情绪。意象派的压卷之作《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浮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在这首诗中,庞德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方法,使人们感觉到了诗人感叹现代城市生活中美易消逝的情绪。借庞德自己的话来说,完全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理智和情绪交合物的东西”。④意象的原来客体已完全不复存在,而是与诗人完全融合在一起,达到物非物、我非我,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在“诗是主情艺术”这一审美特征的最佳体现。 二、博而能一综合律与意象和精炼性 “…博?是对写作主体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一种高度的概括。…一?就是写作主体通过大脑的综合活动,成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思维定势。“博”是写作主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是写作主体进行综合的结果。”⑤ 诗具有高度的精炼性,除诗歌外,其他任何的形式艺术都不能像诗那样短小精炼,但是把意境、韵味、情感表现得妙不可言。就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故人西辞黄鹤,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仅从短短的2行,14个字就可以看出诗人在地理、

形容景色很美的古诗【景美的诗句】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2、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3、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三》 4、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7、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9、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10、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3、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14、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1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7、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8、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9、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2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21、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22、我是清都山水郎。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23、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7、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8、风柔日薄春犹早。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29、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30、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3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3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4、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35、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7、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38、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39、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40、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4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4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43、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王安石《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从“娇痴不怕人猜”到“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人称“赵宋词女,李朱名家”,著有《断肠集》诗词200余首,词格清空婉约,诗词多忧愁幽怨之语。朱淑真纯女性的书写,以女性独特视角观察体验人生,写出篇篇打动人心的血泪诗篇。其中塑造了丰满立体有层次感的众多动人女性形象,可以看做词人自己真实的一生写照:美丽纯真的少女,甜蜜幸福的新婚少妇,日久生怨的愁妇,与愁肠欲断的弃妇,几乎把古代诗词中吟咏的所有女性都涵盖了。而纯女性自然真实的书写妇女内心的悲苦,又远胜于“男子做闺音”,在古代诗词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关键词:朱淑真不幸婚姻《断肠集》女性形象纯女性书写 Abstract: Zhu Shuzhen is as famous as Li Qingzhao, called "Song Zhao authoress, Zhu Li Masters". With a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more than 200 poems, words graceful and sorrow language of hidden bitterness . Zhu writing for women only,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femal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move people by writing poems with tears and blood . A full three-dimensional shape which has many layers and moving image of women as the word can be a real life portrayal of herself: a beautiful innocent girl, sweet and happy young woman, married long period of time complaining of the unhappy woman, abandoned wives , almost all female images in ancient poetry are covered. Pure natural real women writing women's inner misery, but also far better than "the man to do the inner sound".Make a brilliant strok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oetry. Keywords: Zhu shuzhen; unfortunate marriage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female images ; for women only writing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作品为宋代魏仲恭辑录《断肠集》。关于她的生平、身世历来说法不一,较通行说法是南宋初期人,祖籍安徽,后移居浙江杭州。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近代词人况周颐说:“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陈廷焯也对淑真才华做出高度评价:“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宋妇人能文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①淑真擅于运用纯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抒发女性独特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塑造了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我们细心体会,可以看到词人,从美丽纯真的少女,到短暂甜蜜相思的新妇,日久生怨的愁妇,大胆反抗终至疏离愁肠欲断的弃妇,一生多舛的经历,词人一点点磨灭生命的光彩与青春,引起我们对“断肠词人”的关注与同情。 ①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725页

赏析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赏析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钱佳黎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争取提高学生素养与中考得分的双赢,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从改集体齐读为自主诵读,感受古诗词的情感美;改教师解析为合作品析,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改启发思考为探究想象,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三个方面就改变古诗词教与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作初步的探讨. 【期刊名称】作文成功之路(中旬) 【年(卷),期】2017(000)011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方法改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作为初中语文的阅读目标之一,这就明确了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主要是为了“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古代诗词犹如繁星点点,熠熠生辉。千百年来万口传诵,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每年的中考说明中都有明确的测试内容。由于古代诗词离学生年代久远,加上文字叙述与现代文完全不同,所以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迎难而上,达到提高学生素养与中考得分的双赢,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为此,笔者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从改变古诗词教与学的方法着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结合古诗词教学案例,就此作初步的探讨。 一、改集体齐读为自主诵读,感受古诗词的情感美 “读”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语文学习之母,启迪智慧之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自古至今,诵读一直是学习古诗词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感受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意境形象,才能体会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意蕴,进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过去学习古诗词时,笔者喜欢组织学生集体齐读,也许是因为齐读气势宏大,声音洪亮,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且朗朗的读书声还可营造出课堂热烈的气氛。然而齐读也容易生出一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不能完全发现学生出现的读音错误、停顿不当、重音不到位等情况,而且齐读易受同学间的影响,容易出现语速过快、节奏失调、语调拖沓等弊端,更难于个性化地体悟作品的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审美文化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审美文化 上次看了一个访谈类节目,听他们讲到了有关中国古人的一些休闲娱乐方式,乐舞百戏、博弈娱乐、体育娱乐和民俗娱乐等等。中国古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一种把娱乐和艺术相结合的能力,很多种娱乐都变成了艺术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曲水流觞,对酒当歌,登高抒怀,歌舞戏曲,琴棋书画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还有观鸟赏鱼,斗蝈蝈,抖空竹,评书等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古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共同的民族心理的熏陶下,总会形成某些传统的审美崇尚,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从这些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这些风格,或者说古代中国人的文学审美崇尚,可以从历代文论家的古典诗词著作中找到它们的一些影踪。 一、自然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流传千古的佳句是唐代李白对江夏韦太守的诗作的推崇之词。他本人还发出了:“自建安以来,绚丽不足珍。”的呼吁,要求文学作品气韵天成,真实自然。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电视上化妆品牌自然堂的一句广告词—你本来就很美!本来的,最初的,自然的就是美的。 自然美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的美,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的美。推崇自然之美,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审美思维中的思想,它和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的思想一样,发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庄子曾在《天道》

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王充把“朴”解释为:“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即自然形态的树木,是一种不假雕琢的自然美。自然同时也意味着真实。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是不会感人的,真实才会自然。浑然逼真,不假雕琢,这才是庄子推崇的自然之美。他把这看成美的最高境界。 与对自然的赞美亲近相联系的是,在人的生存理念上,不是以征服自然为最高理想,而是在跟自然平等相处和把自然作为审美欣赏与情感亲近的对象的前提下,提倡审美化生存方式和诗意生存境界。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在某种意义上也包括禅宗,它们都不是把生存的意义寄托于某种彼岸的神灵或某种道德形而上学,而是把生存的意义定位于此世,定位于一种审美化的生存方式。 而这种审美期待的依据则在于把整个宇宙人生看成一种有情的世界。宇宙本是无限的,宇宙有自己铁的法则和必然性。然而在中国古人看来,宇宙并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冷冰冰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情有趣的世界,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已的世界。人与天地是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的。人是天地之子(因此古代君王自称“天子”),人必需顺天应人,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有情的宇宙中活下来。而这种活着因为与宇宙自然的节律一致,因而才能活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只要与自然节律相一致,与自然相互欣赏,相互依赖,活着本身就成为一种美,一种诗意。 但是,任何艺术都不是原始状态的自然形态的照搬,自然美是经过文学家创造的艺术境界,是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绚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白海棠(红楼梦)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编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I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n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连(陈沆)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 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

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论朱淑真诗词_花_意象的人生象征意义

第20卷第4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120№4 2008年8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Aug12008论朱淑真诗词“花”意象的人生象征意义 胡雯雯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朱淑真为宋代名家,纵观其诗词,有六十余首咏花之作。本文从海棠、梨花、梅花三种咏花之作入手,以海棠之感、梨花之怨、梅花之傲来探寻其人生和心灵的发展轨迹,解读其诗词“花”的审美意蕴和人生象征意义。 关键词:朱淑真;咏花诗词;人生象征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2008)04-0053-03① Ana lysis on the Sy m bols of L i fe i n the I mages of Flower i n Zhuπs Poem s HU W en wen (College of L anguage-L iterature,Shaanxi N or m al U niversity,X iπan710062,China) Abstract:Zhu S hu-zhen is one of the lite ra ry m as te rs in the S ong D ynas ty.Am ong he r p oem s,m o re than60of them dep ic t and eu logize flow e rs.P roceed ing from3k inds of flow e rs app ea ring in he r p oem s and the fea tu res w ith w h ich they a re i m bued,nam e ly,p e rcep tion rep resen ted by begon ia,grievance by p ea r b lossom and loftiness by p lum b lossom,th is thes is is in tended to dem ons tra te vivid ly from these3asp ec ts Zhuπs cou rse of life and he r deve l2 opm en t of m ind,and so as to exp lo re the es the tica l i m p lica tions and sym bo lic m ean ings of life loaded in the flow e r i m ages in he r p oem s. Key words:Zhu Shu-zhen;p oem s abou t flow e rs;sym bo ls of life 花是天地间美好的事物,亦是诗人、词人吟咏最多的自然原型。自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况始,文人墨客们就有了在花草中寻找个人遭际与人格精神契合点的传统,他们或常常引以自喻,或作为其人格的象征,或表达其人生的追求。 朱淑真作为有宋一代与大词人李清照并称词坛双璧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中的咏花之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据张璋、黄畲先生校注《朱淑真集》〔1〕一书的不完全统计,朱淑真所有诗词作品中,咏花之作多达六十余首。通过对朱淑真咏花诗词意蕴的探求,我们可以窥见其内心世界和人生的心路历程:如海棠花般娇羞而满怀情思的少女时期;如梨花之皓白幽寂而愁恨满怀的怨妇时期;如梅花之孤傲不屈而顽强抗争的独立女性时期。 一、海棠之感 有关朱淑真的生平及身世,历史典籍记载十分简略,现存资料中较早较完整的记载就是宋代魏仲恭的《朱淑真诗集序》,内载:“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自古佳人多命薄,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其诗为父母一伙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2〕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朱淑真坎坷的一生。 海棠为盛春花事,有色无香,诗中格韵甚高。朱淑真笔下的咏海棠之作带有别样的韵味,夹杂着其作为女性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及人生感悟。来看这首: 《春日感怀》 寂寂多愁客,伤春二月中。 惜华嫌夜雨,多病发东风。 不奈莺声碎,那堪蝶梦空。 海棠方睡足,帘影日融融。 《明皇杂录》记,唐明皇登沉香楼,召见杨贵妃,杨贵妃正好酒醉未醒。高力士和侍女将她扶来,只见她醉颜残妆,鬓乱钗横,根本不能下拜。明皇笑道:“岂是海棠醉耶?真海棠未睡足耳。”苏轼《海棠》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此诗即引用了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正值青春花季的朱淑真,一定对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有所了解。她的《春日杂兴》一诗中,就又一次化用了 35 ①收稿日期:2008-04-03 作者简介:胡雯雯(1985-),女,陕西安康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诗词审美意蕴研究论文

诗词审美意蕴研究论文 诗词审美意蕴研究论文 张大千诗词审美经历了人生历程变化的改变,同时,又经历了不同地域对张大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张大千诗词不同的审美心境和审 美意蕴,而张大千诗词在古今文化、中外文化寻求到独特的表达意蕴,从而构建了独特而充满人生意味的诗词,诗词极具张力,尤其 是诗词与他创作的绘画相配,构成别开生面的、画龙点睛的丰富韵味,起到了很好的让人遐思的作用,提升了诗词的审美境界。 一、张大千诗词的地域特色 张大千诗词中浸透的对家乡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使作品更具浓郁的情感力度和强度,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是在国内的旅游景点,很多时候也自然让张大千想到四川,如《梦蝶》前句还在描绘 黄沙白草的无奈,后面却在写“从知蜂蝶寻常事,梦到青城古洞前”,一种悠悠的情思荡漾开来,对青城山的思念之情彰显无遗, 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在异国他乡,对家乡的美景依然恋恋不忘, 更凸显了游子的眷恋故乡的情怀。 二、张大千诗词因不同时空所彰显的丰富多彩的审美对象 张大千尽管在外飘荡了几十年,但创作的诗词还是描写国内的山川、人物居多,由此可以看出,张大千的心始终未离开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在国外游历时的情景,常让张大千想到以前的事,就更加深 了张大千诗词审美对象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三、张大千诗词的情感书写 张大千诗词有很大的情感张力,尤其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对自然万物之热爱,对家人、友人的爱,对国家、民族、家乡之爱,对古 代名人的由衷喜欢和赞美,由此,使张大千诗词的情感更丰富多彩,同时,又使张大千诗词具有打动人心的巨大魅力。

而有的情感是在素朴的语言中直抒胸臆!表达张大千对亲人、朋友、家乡的刻骨铭心的牵挂和无尽的思念。《念娇儿》表达了对女 儿生病的担心和牵挂,字字句句表达了真挚的父爱,纯朴自然。 《思家》:“已过中秋近重九,山川信美客思家。寂寥秋色无人赏,今岁芙蓉定不花。”一种落寞、孤寂之情在于对故乡的无尽牵挂, 尤其是中秋、重阳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自然容易勾起漂泊在外的 张大千的思家之情。《盼友人书不至》表达了无限的惆怅,内心的 寂寞与凄凉和诸多牵挂,让张大千难以释怀。《答友人书》中更是 以一种难以言说的心情叙述自己归家不得而一切都无太多心情去做,连基本的生活有时候也懒得理,一句“独行宜痛苦,小酌亦沉酣。”表达了多少痛苦与无奈。《怀乡》对故乡四川魂牵梦绕,在梦中见 到故乡,才使作者欣喜。《老矣》更多表达张大千年老患病的苦痛 以及漂泊之苦,让人感觉心酸。这些诗词,张大千毫不掩饰自己的 苦痛、喜悦、无奈、寂寞等各种情感,常常信手拈来,直接表达感情,有时豪情、有时柔情、有时多情的性情中的张大千就通过其诗 词得到了很好地表现。自然万物是张大千醉心表现和书写的,而蕴 涵的情感也呈现多样特色,使张大千诗词更具情感魅力,具有感染 人的魄力。 四、张大千诗词的'深厚文化底蕴 张大千诗词处处透露出传统文化的根基,其比较工整的句式,比较古朴的语言,诗句中引用的典故、传说、诗词等更使他的诗词具 有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学韵味。同时,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 了现代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也擅长融合中外、古今的文化,使诗 词有很浓厚的文化底蕴。 张大千扎实的古文功底,使他在创作题画诗时,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有很丰富的文化含量,常常是把古代的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自然融入诗词的意境中,既巧妙含蓄,又增 添了诗词的无穷意味,拓展了诗词的表现力,更能增加读者丰富的 想象力。在《题山水图》中“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引用寇准 的诗句表示闲适的心境;在《莲花峰》中“韩公殊可笑”就把韩愈 所经历的故事自然融入诗中,引人无尽的联想。《夷陵三游洞》中“寻诗问苏黄,扪碑识元白”两句中就包含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

诗词风格之婉转篇

诗词风格之婉转篇 上次我们学习了诗词中的含蓄风格,这次我们再学习诗词中的婉转风格 诗词因为写得婉转,才尤其耐人寻味,同时也增强了阅读和钻研的兴趣。那些名家的诗词在千百年后依然让人爱不释手,反复吟诵,正是因为这些诗词中具备婉转这一艺术魅力。但是要做到婉转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诗词中实现婉转的具体办法也比较复杂,常见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1.叙述事实,但不加以说明,公在所选用的词语中透露出思想感情。 例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此诗虽然叙述了事实,但是诗人用以下词语来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故国”说明这是一座旧城。“空城”说明这座旧城曾经繁华,而现在已经荒废了。“旧时月”说明从前,月亮曾经照耀过这座旧城的繁华时代。而末句的“还”说明,同一个月亮现在却照耀着这座荒凉的城。把这几个词联系起来,就能清楚的知道诗人对石头城兴衰变化的感慨了。 2.揭露事实,是非由读者去判断。 例如张祜《集灵台》 虢国夫人承主恩 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蛾眉朝至尊 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都是美貌异常,而唐玄宗李隆基因为宠爱杨贵妃而宠爱她的姐姐们,将这三个人都封为夫人。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三姐,她为了自炫美貌,常不施脂粉。 李隆基整天和她们鬼混,不理朝政,国事日非凤致且来酿大祸——安史之乱,而唐王朝也从此开始衰落。这首诗只写了虢国夫人早晨骑马入宫的一个片段,而没有表达一点评论,是国为诗人将这种现象的是非和所带来的后果都留待读者去思考。 3.写人物的行动,留待读者去分析此行动的原因。 例如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年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古代意境优美的诗句

古代意境优美的诗句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风词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燕子楼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暮秋独游曲江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寄人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写情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古典诗词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赏析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 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一】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其生平,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幽栖居士之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 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则不详其说从来。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而据集中《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钱唐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诗人生平今已难详考。生前曾自编诗词集(《写怀二首》“孤窗镇日无聊赖,编辑诗词改抹看”),死后散佚。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宛陵魏仲恭(端礼)辑为《断肠集》十卷,未几钱唐郑元佐为之作注,并增辑后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厘为两卷,作八卷)。此外尚有《断肠词》一卷行世。 朱淑真诗,以清汪氏艺芸书舍影元抄《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民国徐乃昌影元刻本(简称元刻本)、清光绪嘉惠堂刊《武林往哲遗著》本(简称武林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 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当与李清照并驾齐驱。朱淑真,她的诗作受到市民的激赏,却在死后遭到父母的焚烧(据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她显然是英年早逝的“问题美女作家”。 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来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恋情,被一些学者剥夺著作权。 但是,她的作品还是存有大胆露骨的香艳镜头:“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缠绵于情爱连时间也不管了,“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犹如今人当街亲吻一般大胆。

诗词审美意境之表现

诗词审美意境之表现 (一)唐诗的意境 唐人有关意境的研究与创造有划时代的意义。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 主要是唐诗真正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创造出韵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歌意境。 (1)盛唐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 创造出兴象玲珑、韵味无穷、高度浓缩、多层次又轮廓明晰的意境。我们看下面几首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之一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王维《辛夷坞》 各诗无一不是情景交融契合, 并且能再造想象, 引人遐思, 含蓄蕴藉, 言外有意, 余味无穷。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诗时就称赞其作品:“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 在泉为珠, 着壁成绘, 一字一句, 皆出常境。” (2)中唐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 创造出以心照境、心与境谐、境生象外、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趋于内向化、主观化的意境。所以, 中唐诗歌的意境便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我们看下面几首诗: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I>——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梦天》 上面前两首诗, 以心照境, 写得不即不离, 含蕴深远, 境生象外, 言外有意, 是 诗人对世理人生无可无不可的独特情趣与心境的真实写照, 尤其“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明写客观物境, 实则更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外化, 象外有象, 弦外有音。第三首诗也表现出中唐诗境的特殊风貌: 一方面境界深远, 言外有思, 同时全诗又弥漫着一种浓重的主观情思即怀古伤今的感慨, 由此人们读之, 一种主观化的色彩, 一种浓郁的伤悼之情沁人心脾。第四首李贺之作主观化色彩更为突出, 诗中天上境界以及由天上看人间的景观都是诗人主观臆度而出, 是诗人心灵世界的曲折反映。这种诗境同前两种一样, 反映出唐诗之意境由盛唐到中唐的转变痕迹: 突出点是由外向型、开张型向内向型、主观型的演变。 (3)晚唐诗在意境方面以朦胧美最为突出。这个时期诗歌本来有多种意境: 一是怀古咏史诗深沉含蓄的意境, 如杜牧的《登乐游原》, 薛逢的《悼古》, 王枢的《和严恽落花诗》等都是如此。二是爱情诗细美幽约、迂回曲折的意境。如杜牧、李商隐有关爱情题材的诗作多是如此, 而李商隐则更为突出, 如其《锦瑟》, 特别以爱情为题材的无题诗更是如此。三是味外有味、韵外有致、景外有景的多重意境, 这方面以司空图为代表。在整个晚唐时期, 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 李商隐的朦胧诗造诣最高, 在整个中国诗史上独标风韵。 以上所言是唐诗在意境创造方面的主要成就和特征, 尽管这几种意境各有独到之处, 但总体上都以韵味深长为特征, 这是唐诗各种意境的共同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