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教师用书岳麓版选修3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教师用书岳麓版选修3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教师用书岳麓版选修3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教师用书岳麓版选修3

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

“在美国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袭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几千公里外的苏联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号,等待末日到来。在拉丁美洲的哈瓦拉,天空中的每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这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真实的一幕,古巴导弹危机是怎么回事?其结局怎样?本节课我们学习“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

●教法案例

1.“剑拔弩张的美苏争霸”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四个要点:(1)赫鲁晓夫上台和对外政策调整;(2)艾森豪威尔就职和对苏两手政策;(3)赫鲁晓夫访美和戴维营会谈;(4)1961年柏林危机。本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讲述时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理清美苏争霸的表现,重在引导学生得出:美苏争霸的特征是美国处于攻势。

2.“激烈的核军备竞赛”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核武器具有巨大杀伤力,成为美苏争霸的重点;(2)美苏核军备竞赛的表现;(3)70年代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本目难点是核军备竞赛的表现,教师可结合教材插图和数据表格,从核武器竞赛、运载工具的竞争和核武器数量竞赛三方面进行归纳。

3.“核均势下的‘恐怖平衡’”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两个要点:(1)古巴导弹危机;(2)核军备竞赛的后果。关于古巴导弹危机,教师讲述时依据事件的结果说明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核军备竞赛的后果——达成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

1.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2.原因

(1)苏联新领导人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政策,谋求苏、美共同主宰世界。

(2)艾森豪威尔提出对苏的两手政策。

3.表现

(1)外交上“和解”——戴维营会谈

①会谈:1959年,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会谈。

②结果:未取得成果,但表明苏联已经和美国平起平坐。

③评价:美、苏“和解”是表面的,两国都没有放弃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2)军事上对抗——柏林危机

①原因

a.柏林是美、苏较量的焦点。

b.1958年,在柏林问题上,苏联与美、英、法发生矛盾。

②状况: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

③结果:以柏林墙的修建而暂告结束。

1.原因

美、苏两国把军事、军备竞赛作为争霸的重要组成部分,核武器成为美苏军备竞赛的重中之重。

2.表现

(1)194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2)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3)20世纪50年代,美、苏围绕核武器的研制和运载工具进行竞争。

(4)20世纪60年代,苏联大规模生产核武器,力图和美国取得核均势。

(5)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1)背景

①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建立革命政权。

②美国企图推翻古巴革命政权。

③苏联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支持古巴。

(2)过程

①1962年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

②美国坚决反击并发出战争威胁。

(3)结果: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做出不进攻古巴等保证。

2.美、苏核军备竞赛的影响

(1)终究走到双方当初愿望的反面,使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

(2)促使美、苏双方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1.原因

(1)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双方均想称霸世界,直接原因是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

(2)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也是重要的因素。

2.重点

(1)政治上,谁控制了欧洲就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控制世界的能力。

(2)经济上,两个最大经济利益体都在欧洲,分别是西欧和东欧。

(3)战略上,西欧是美国通向欧亚大陆的门户和向东欧推进的桥头堡,东欧则是苏联的屏障和安全带。美苏争霸的主要对象是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

3.特点

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国。

4.本质

美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冲突。

1.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对苏联的两手政策,这表明( )

①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的迹象②美、苏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③美、苏之间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④美国要同苏联结盟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①②D.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①中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了对苏联的两手政策,确实使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的迹象,后来的戴维营会谈就是这种迹象的表现,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和解”只是表面的。美、苏两国没有放弃对世界霸权的争夺。美、苏之间的矛盾依然较为深刻,②③④明显错误。

【答案】 D

1

(1)背景相同:发生在两极格局对峙、美苏“冷战”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根源在于美、苏两国争夺地区霸权和世界霸权。

(2)过程相似:由苏联首先挑起和引发的对抗性事件;与苏联试图和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直接相关;发生在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担任苏、美领导人期间。

(3)结果相同:双方曾经采用军事方式进行相互威胁;最终以双方的相互妥协而告终;反映了美国在争霸中处于攻势。

2.不同点

(1)从时间上看,前者发生在1958~1961年期间,持续时间长;后者发生在1962年,持续时间短。

(2)从具体原因上看,前者是苏联要求西方国家结束对西柏林的占领,但遭到美、英、法的强烈拒绝;后者是因为苏联对古巴进行军事援助,并借机对美国进行核军事威胁。

(3)从结果上看,前者以柏林墙的修建而暂告结束;后者以苏联撤出在古巴的导弹而告结束。

2.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袭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1948年柏林危机B.1959年古巴革命

C.1961年柏林危机D.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据此可判断该事件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 D

1.

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方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下图为小王整理的《美苏争锋》一课知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

A .争霸 丘吉尔 古巴

B .冷战 马歇尔 古巴

C .军事对抗 肯尼迪 柏林

D .冷战 丘吉尔 柏林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格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形成的标志,根据冷战相关史实回答。主要对抗形式①中应是冷战;②应是美国对欧洲实行的马歇尔计划;③中应是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

B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导弹。

苏联的部署很快被美国发现。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

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战争一触即发。

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做好准备。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国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去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出在古巴的导弹,以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并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的特点。

【思路分析】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原因:美苏两极格局下争夺世界霸权;美国占优势,苏联意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判断失误。

(2)方法: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

特点: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

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苏关系出现“和解”的主要表现是( )

A.柏林墙修建完毕B.战略核力量均等

C.美、苏戴维营会谈D.尼克松出访苏联

【解析】A项是美苏“冷战”的表现,B项时间是70年代初,D项时间是1972年。1959年赫鲁晓夫出访美国,在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会谈,使美苏关系出现“和解”的迹象。

【答案】 C

2.第二次柏林危机不能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

B.柏林是美、苏较量的焦点

C.美、苏之间军事冲突不断

D.两德是“冷战”的前沿地区

【解析】美苏两国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故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3.美国核垄断地位被打破的重要标志是( )

A.苏联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B.苏联研制并成功爆炸了氢弹

C.苏联率先发射首枚洲际导弹

D.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问世

【解析】1949年,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核垄断地位。

【答案】 A

4.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修建发射场

B.美国政府企图推翻古巴革命政权

C.苏联向古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D.美苏两国战略核力量形成均势

【解析】1962年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被美国发现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故A 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总统先生!艾森豪威尔夫人!女士们和先生们:我们在你们(美国)科学中心——农业研究所参观得很有意思。这是你们的骄傲。我们在那里参观了牲畜、家禽——非常好!我完全感不到,它们由于我们身在资本主义国家却代表社会主义国家而有什么抗议。它们懂得共处的必要性。

——赫鲁晓夫在苏联驻美大使

馆讲话(1959年9月16日) 材料二我对您1962年10月27日信中所做的声明表示尊重和信任,这个声明就是不会对古巴进攻和入侵,不仅美国方面不会这样做,而且西半球的其他国家方面也不会这样做,正如您在信中所说的那样。那么,促使我们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援助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1962年10月28日)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赫鲁晓夫怎样的战略意图?他的话有何寓意?

(2)材料二中所说的苏联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的援助”是指什么援助?

(3)为什么这种性质援助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依据材料分析“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

【解析】从材料一的信息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在主动缓和美苏关系,其目的是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目标;材料二则说明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与美国达成了妥协。

【答案】(1)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也暗骂美国的反苏政策连牲畜、家禽都不如。

(2)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3)美国和盟国保证不入侵古巴。说明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说明核大国在国际斗争中都不敢直接发动针对对方的战争,它们之间时而对抗,时而妥协。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它们都是对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从内容上看,雅尔塔体系主要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而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从起始时间上看,雅尔塔体系确立有一个过程,但大体上以1945年联合国成立作为其确立的标志;而两极格局的确立则是在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美苏走向全面对抗时。可以说,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世界政治和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雅尔塔体系的演变就是两极格局,应该不能算同时存在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要求两分天下 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争霸 冷战好象是在20世纪60年代结束的 雅尔塔体系中美苏势力相当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之后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就像是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样的。冷战是因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是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对立。两极格局的两极,就是指的美国和苏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美苏争霸。美国为了实现对苏联的封锁,就实行了冷战政策,在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直到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两极格局也从此结束,世界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中,出现了“两极”、“冷战”“美苏争霸”这些名词,这些国际关系的专有名词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讲述的不是很清楚,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存有不少的疑惑乃至错误,现在将它们连同与之有紧密联系的雅尔塔体系释读一下,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疏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雅尔塔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进行的多次讨论后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如惩治战犯,日、德民主化),实际上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根据美苏两国自己的战略需要划分了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如雅尔塔秘密协定)。雅尔塔体系确立过程中,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形成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阵营,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并展开“冷战”。1949年美国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冷战”中展开咄咄逼人的气势,作为回击,1955年苏联等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大阵营展开军事对峙,终于演变为“两极”格局,它打破了原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成为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特征。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有限战争” 和“全面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除了军事敌对行动外,“冷战”还有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和文化宗教的各种行动。其主要目的是遏止共产主义,稳

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及其相互关系

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及其相互关系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雅尔塔体系 1、背景 (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被美、苏实力均势所取代,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①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跃上了世界霸主的峰巅。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倡导成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控制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力量,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成为世界首强。②西欧、日本等普遍削弱。③苏联政治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2)随着二战的胜利,美苏关系改变,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主要原因。随着二战结束,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突出,国家利益冲突加剧。美国企图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称霸世界;苏联不屈从美国的意志,要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2、概念和内容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特别是美苏)开始按照雅尔塔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3、评价 ①实质: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美苏相互妥协的产物。②影响:a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B该体系倡导和平、民主原则,把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承认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C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D它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有利于苏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它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特征。可以说战后一系列国际争端都直接或间接地和该体系存在与活动紧密联系,美苏双方都力图保护和发展有利于自身的势力范围。 二、冷战 1、背景原因 (1)美国方面:战后美国凭借空前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全球的野心也急剧膨胀起来。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政治上,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并企图操纵和控制联合国,把它作为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工具。由于这一时期,也是苏联影响扩大和各国人民革命运动日益高涨的时期,美国认为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革命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大是其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必须压制下去,但鉴于苏联的强大,又不敢贸然超过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 (2)苏联方面:正全力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力图巩固获得的成果,也不愿轻易动武。这样,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2、表现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 含义:雅尔塔体制上指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总称。 基本内容是 (1)欧洲一分为二(2)德国一分为二(3)调整了欧洲国家领土(4)确认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5)在远东地区划分势力范围(6)建立联合国 影响:A利: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清除德、日法西斯 B弊: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 C 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一、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1、凯南报告——冷战的酝酿1946年2月 2、铁幕演说——冷战的信号1946 3 5 3、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全面开始1947 3 4、马歇尔计划——冷战的政策1947 6 5 5、第四点计划 6、北大西洋公约——最终形成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成立情报局1947 7 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2、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7——1949 莫斯科 3、中苏同盟1950 2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4、华沙条约1955 东欧各国和苏联 三.两大阵营的对峙 1.、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 2、经济上表现为封锁和反封锁 3、军事上表现为“冷热战对抗” 4、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霸权主义 表现:苏南矛盾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中苏关系的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宣告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原因:帝国主义内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表现: A欧共体成立:1965年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经济共同体 1993年11月1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到目前共有27个成员国 B法国戴高乐主义:就是法国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思想和实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练习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练 习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选择题 1、1999年,北约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打出手,发动了代号“盟军行动”的持续性大规模空袭。这表明( ) A、世界局势呈现多极化趋势 B、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人类和平、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步入全盛时期 D、世界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 2、小马同学阅读了《科索沃战争启示录》一书后,对科索沃战争被称为“非接触性战争”的原因还没有搞清楚。请你从下列叙述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以帮助他理解上述概念( ) A、国际社会没有介入 B、南联盟对科索沃实施大规模空袭、美国与科索沃不接壤 D、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大规模的空袭

3、某班开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军同学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其中不准确的是( ) A、罗斯福新政 B、美苏冷战、多极化趋势 D、科索沃战争 4、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在①②两处应分别填入( ) A、《开罗宣言》、多极化趋势 B、《九国公约》、全球化趋势、《慕尼黑协定》、全球化趋势 D、《九国公约》、多极化趋势 5、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的时间是( ) A、1955年 B、1956年、1961年 D、1973年 6、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的是(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 D、欧洲联盟的成立 二、材料分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了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人民带了深重的灾难。战后,帝国主义创造出了殖民统治的新理论,建立了新的世界体系。 材料二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政治的力量。 材料三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充满怀疑。……我认为……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昌《迎接“多极合作时代”的到》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新的世界体系”指的是哪一体系? (2)材料二中杜鲁门的演说,说明美国即将对苏联采取什么政策。为了配合这个政策的实施,美国主导成立了什么组织? (3)材料三中的“多极时代”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什么趋势? (4)当今世界格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破坏和不利于团结合作的因素。为了国际关系的和谐,你认为世界各国的合作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8、某班同学以“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你加入他们吧!

论雅尔塔体制的利弊和现实意义

论雅尔塔体制的利弊和现实意义

论雅尔塔体制的利弊和现实意义1945年2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苏、美、英三国的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于苏联雅尔塔聚会,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再加上此前分别于1943年11月举办的德黑兰会议的铺垫和此后于1945年7月举办的波茨坦会议中对雅尔塔会议决议和规定作出的进一步的补充和修缮,最终达成了一系列的协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三次会议内容共包括:一、协调同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确定对战败国的处理原则问题;三、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立的雅尔塔体制,就笔者看来,还是弊大于利,尽管它被认为“基本上解决了战后和平与安排的问题”。同时,它对当今我们如何缔造世界和平新格局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缓和了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协同作战;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对战后如何惩处战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雅尔塔体制对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辟,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这点来讲,它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雅尔塔体制表面上是苏、美、英三国依据各自的实力划分

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互相权衡利弊得失、互相妥协的结果。但实质上它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强国依据实力对比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 一、在雅尔塔协议中,德军被解散,德国不准再拥有军队。苏、美、英“一致认为”这是“今后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条件”。从而认为德国应该被分裂为同盟国的占领区,法国也应有自己的占领区,应成为同盟国对德国控制委员会的一员。这一条表面上看无懈可击,然而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拥有军队并不意味着战争。战争的决定权在于政府,而不在于军队。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才会招来他国侵略,引起真正的战争。就拿我们中国来说,有人认为,一个朝鲜战争,就使国民经济倒退了20年,所以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工作中心。这话倒也不错,然而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一支强大到能将一切敢于来犯之敌拒之门外,使外国侵略者望而生畏的军队,那么她的经济再怎么发达,也只不过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综上所述,所谓“使德国永远失去法西斯势力复辟的资本”之说,完全是苏、美、英三国为争夺德国这一颇为重要的欧洲安全格局中的战略要地而打起的幌子。 二、在雅尔塔协议中,苏、美、英三国认为德国应“为‘她在战争中造成的损失’负战争赔款”提出了总额为22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并说明可以以德国国家资源(机器、船只、企业所有等)、一段时间内应该支付的偿款或劳动力的方式赔偿。这倒无可厚非。的确,成者

【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六单元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思维导图】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课程标准】了解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理解联合国与国际安全的关系,世界贸易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时间: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2)主要机构: 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 (3)维和方式: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派出武装力量。 (4)评价: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3)世界贸易组织 ①成立时间: 1995 年1月1日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中国于2001 年加入。 ②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③世界贸易组织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课程标准】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 2.“一超多强” (1)背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2)现状: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际联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决定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 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中国为新秩序而努力: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课程标准】了解信息时代的知识,妇女地位提高的知识。理解科技带来的利与弊。 1.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信息时代:二战结束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 年代以来,互联网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2)影响: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对人类的经济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但网络安全问题凸显。 2.妇女地位的提高 (1)开始:19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

战后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01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1)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2)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3)冷战后的和平与动荡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复习建议 在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我们要将其置于国际关系史中,重点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联系,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世界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动对世界形势的影响等。 知识清单 美苏争霸的基本态势和形成原因 美苏争霸不同阶段美苏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及其原因

考点聚焦 考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背景——美苏实力的增强和西欧的衰落 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增强,成为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二)根源 美苏之间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本对立。 (三)“冷战”局面的形成 1.“冷战”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2.“冷战”的发动——“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3月,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发表“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也是美国向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3.马歇尔计划 内容:经济援欧 特点: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作用:使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能力。 4.柏林危机——“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1948年,处于各国占领状态的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热点地区,出现了柏林危机,柏林城被分为东西柏林两部分,随着德国的一分为二,柏林墙也将柏林城分成东西两部分,直到德国重新统一。 5.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①背景:二战后美国为维护其在欧洲的地位,控制西欧各国对抗苏联。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 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什么是雅尔塔体系 一般认为,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更明确地指出: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3年10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一12月贝日)、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1944年10月9日一26日)都可看成是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

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1945年7月17日一8月2日)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上看,史学界基本上认为雅尔塔体系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如何打败法西斯;二是如何安排世界。只是对第二点如何安排世界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凡属于有关战后世界安排的问题,均应属于雅尔塔体制的范围。吴于谨、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把雅尔塔体制的内容明确地概括为四个方面: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五国和约、朝鲜战争、旧金山和约和奥地利国家条约等只是雅尔塔体制的既定大框架内进一步的争夺和落实。虽先后有联系,但不宜直接说成是该体制的组成部分。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1、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国际关系以美苏冷战为主线。 2、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欧分别被苏联和美国控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综合测试题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它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这里的“它”指的是() A.欧盟B.世界贸易组织 C.二十国集团D.联合国 2.《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宗旨,简单地说就是() A.调节国际争端,消除国家间矛盾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C.维护各国主权平等,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D.发挥安理会的主导作用,实行人道主义援助 3.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拥有否决权的是() A.5个常任理事国B.10个非常任理事国 C.15个理事国D.联合国秘书处 4.下图所示反映了() A.世界经济全球化 B.美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C.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 D.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促使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的要素不包括() A.国际投资增长 B.国际贸易增长 C.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D.安理会的作用加大 6.某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主要职能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这个组织是() A.欧洲联盟B.世界贸易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D.上海合作组织 7.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组织的原则是() A.和平、安全、协商B.非歧视性、开放、公平 C.互信、互利、平等D.共同发展、尊重、开放

8.下列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评述正确的是() A.它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B.它是区域经济集团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C.它的成立标志着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它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9.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几经变动。时至今日,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B.美国霸权主义行径锐减 C.俄罗斯成为超级大国D.欧盟影响力位列世界第一 10.小张正在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下列取材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美苏冷战始末》 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报告》 C.《“一超多强”局面的成因》 D.《萨拉热窝事件揭秘》 11.以下按职业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汽车司机、铁路工人、计算机教师 B.火车司机、网络工程师、石油工人 C.火车司机、汽车司机、网络工程师 D.石油工人、计算机教师、轮船修理工 12.符合下列学习素材的主题是() A.经济全球化B.世界格局多极化 C.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D.“信息时代”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13.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两次世界大战资料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6分)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是每年高考的重要考点,其中涉及到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很多同学不是非常清楚,下面作简单讲解: 一、含义 1、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其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2、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3、冷战: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的政策。 二、相互关系 1、两极格局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两极格局的形成又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决定了雅尔塔体系的走向和演变,两极格局的形成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2、冷战与两极格局:战后,美苏的战略相互对立,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必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产生重大的分歧与对抗。然而两极格局下美苏实力均势,决定双方很难发生大规模战争,这样冷战便成为两极格局中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抗的主要形式。其实,冷战格局就是美苏两极格局。 3、雅尔塔体系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定的国际秩序是美苏平分秋色,冷战格局也是一个美苏两极格局。正是由于雅尔塔体系的存在才使冷战没有发展成为

试析雅尔塔体系

试析雅尔塔体系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雅尔塔体系基本要素 1、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2、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3、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4、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5、原则:“和平”、“民主”。这里的“和平”、“民主”皆有特定含义,“和平”主要是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民主”则是指对法西斯战败国进行民主化改革。 6、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7、特点 (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8、隐含的主要矛盾 (1)美国苏联的矛盾(争霸)。这对矛盾主导了国际政治生活。 (2)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选修3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知识网络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 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 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 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 主要内容: ⑴成立联合国 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 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 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性质的) 5. 评价: ⑴积极: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 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 瓦解: 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 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出现) 1. 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以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 形成原因: 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 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④美对苏等社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3. 形成过程: ⑴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 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 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 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选修3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选修3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知识结构】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⑵苏联空前强大,是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主要内容:⑴成立联合国; 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 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①分区占领 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③苏联占有 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性质的)。 5、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①美苏间矛盾(争霸);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瓦解: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出现): 1、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与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形成原因: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④美对苏等社义国家实行冷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复习指南】 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认识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联系冷战的相关知识,认识雅尔塔体系产生的历史影响。注意以时间为序分析掌握美苏争霸态势的变化,并同当时世界形势发展相结合、相联系。 课程标准: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时空定位】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举行,同年波茨坦会议,相关会议主要内容:清算法西斯,审判战犯;创建联合国;明确美苏势力范围。 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揭开冷战序幕 杜鲁门主义(1947年2月):宣告美国全球范围的扩张和对苏发动冷战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马歇尔提出“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巩固西欧资本主义秩序。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年9月):反击美国冷战政策。 币制改革(1948年6月):引发苏联封锁,美国提供空中运输保障,是美苏冷战第一次高潮。加快了德国分裂,次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反击“马歇尔计划”,恢复发展经济,巩固东欧阵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华沙条约》,华约组织与北约组织抗衡,东西两大对立军事集团形成。 戴维营精神(1959-1960):赫鲁晓夫访美,对峙缓和。随着古巴导弹、U-2事件、柏林墙事件,军备升级。 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1961-1969):肯尼迪实行“和平战略”;赫鲁晓夫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美苏争霸局面逐步形成。 由对峙走向缓和(1969-1975):尼克松强调均势外交。美苏推行“缓和”战略,奉行霸权主义。美苏就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缓和”政策下,思想渗透和意识形态斗争仍在继续。 八十年代的争霸(20世纪80年代):里根提出“遏制”战略,实施“星球大战计划”;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签署中导条约,销毁部分核军备 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标志冷战结束。 苏联解体(1991年):《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签署,两极格局宣告结束。

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浦东中学顾利军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虽然经过了高一一年的课堂教学的训练,在对基础知识进行记忆的同时,能够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作初步的、简单的分析,但是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和课外知识面的狭窄等因素的影响,分析问题往往欠全面,同时语言表达方面也有所欠缺。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包括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对事件因、果的分析,而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运用简练、精准的语句予以阐述。另外,培养学生对相关史实、制度、机构等进行横向比较的能力也是本课的关键之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过程,知道三者的主要内容。理解三者对二战后国际政治、外交、经济等新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理解三者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2、技能: 客观、全面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技能。 具体历史问题的比较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具体内容极及历史影响、进步行与局限性等角度比较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评价雅尔塔体制、联合国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雅尔塔体制、联合国,使学生增强对人类文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认识与认同,并对人类文明交流应建立和平、友好、合作、协调的价值观有进一步的认识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二战和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那么二战给人类社会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 生:灾难、破坏;民族独立,殖民体系崩溃;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欧洲国家严重削弱,原有国际格局被打破;、、、、、、 师:战争除了残酷、血腥的破坏以外,客观上也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师:引导学生分析“国际格局”的概念。明确“国际格局”是有阶段性的,而影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习题精选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 下边一书记录了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作者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这说明了( ) A、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B、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C、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必然的趋势 D、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近代以来,新的科技发明不断改变着社会,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新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火车司机——汽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B、汽车司机——轮船驾驶员——网络管理员

C、飞行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汽车司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全球闻名的耐克公司年产球鞋9000万双,每年推出100多种新产品,公司的8000名员工只负责设计和销售,生产则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这体现了( ) A、经济区域化 B、经济全球化 C、贸易自由化 D、经济多极化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G20峰会将于今年9月4日-5日在中国杭州举行。这些表明中国正在抓住的机遇是( ) A、经济全球化 B、多极化 C、自由化 D、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你经常喝的“归一”牛奶来自山东曹县银香伟业集团,这里是中国首批克隆牛诞生地,克隆技术与下面哪一项内容有关:( ) A、原子能 B、计算机 C、航天技术 D、基因工程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庞地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付给广告商……”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美国的汽车生产离不开其它发达国家 B、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全球化的特征 C、韩国工人的工资比较高 D、美国汽车行业的利润在下降 【答案】: 【解析】:

雅尔塔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 1.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苏两强为首的国际关 系体系的习惯性称谓。 2.主要内容: (1)铲除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 (2)成立联合国。 (3)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 3.评价: (1)实质: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2)标志: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3)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4)消极作用: ①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②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③埋下了国际纠纷的隐患(1948年朝鲜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1.资本主义阵营: (1)美国的强大: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组建联合国,建立世界经济体系。 ②表现: ②实力:杜鲁门:美国意图“领导世界” 政治上:控制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经济上: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立 军事上: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率先掌握了原子弹、氢弹2)西欧的衰落: ①英国:海外贸易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用竭;工业生产日益降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②法国:经济严重倒退、货币贬值、海外储备枯竭;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社会主义阵营: (1)苏联实力大增: ①打败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国际威望大增。 ②军事实力增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③领土也有所扩大。 2)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①东欧八国:得到苏联的帮助;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亚洲四国:中国、朝鲜、越南、蒙古。 (3)阵营最终形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模块六世界现代史 主题四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主题四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安徽十年真题 命题点1 联合国 1.[2019安徽,13节选](3)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是。 2.[2019安徽,16节选]握手是一种礼节,握手是一种问候,握手是一种友谊,但在有些场合的握手却能改变国家和人类的命运。 【面向新世纪的握手】 材料三2019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门槛之际,五大国首脑的握手有着非凡的意义。 (4)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什么?围绕两大主题,谈谈你对五大国首脑握手的看法。(4分) 命题点2 经济全球化 3.[2019安徽,17节选]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经历了由孤立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Windows视窗的开启、内容的数字化和网络浏览器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的交流,这是世界变平的创世纪时刻。忽然之间人们发现,他们可以和世界更多地方的更多人展开分工合作,并且分享更多类型的知识。 ——摘编自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变平”的直接因素。“世界变平”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4分) 命题点3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4.[2019安徽,17节选]1960年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与毛泽东主席围绕“50年以后”中国的发展走向问题展开了一段对话。对话中的“蒙哥马利之问”饶有趣味、发人深省。请根据对话,完成探究问题。 【历史之惑】 蒙: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问一下主席,中国大概需要50年,一切事情就办得差不多了……到那时候,你看中国的前途将会怎样? 毛:你的看法是,那时候我们会侵略,是不是? 蒙:我觉得,当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以后,它应该很小心,不进行侵略。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历史的教训是,当一个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就倾向于侵略。 (1)“蒙哥马利之问”反映了西方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什么“历史逻辑”?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为例说明。(4分) 备考提升演练 1.[2019预测]1971年11月,毛泽东主席在接见中国出席第26届联大代表团领导成员时,十分高兴地说:这是中国外交取得的一大胜利,是一件大事。代表团即将前往的城市是( ) A.华盛顿 B.纽约 C.万隆 D.日内瓦 2.[2019合肥包河区二模]发展中国家组装一部售价260美元的iPhone,只能从中赚取4美元,其他的都由苹果公司赚去了。作为个案,它可以说明全球化时代( ) A.应改善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 B.发展中国家并未收益 C.应大力消除国家间的关税壁垒 D.高科技产业前景堪忧 3.[2019预测]2019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该组织建立后所起的作用不包括( ) A.推动成员国开放市场 B.制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C.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 D.促进成员国公平贸易 4.[2019预测]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