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思路以云霄县枇杷产业发展为例谢映勤

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思路以云霄县枇杷产业发展为例谢映勤

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思路以云霄县枇杷产业发展为例谢映勤
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思路以云霄县枇杷产业发展为例谢映勤

第9卷第7期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l.2012Vol.9No.7

枇杷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16个优势品种之一,也是福建省优势农产品。枇杷富含粗纤维及矿物元素,每百克枇杷肉中含0.4克蛋白质,6.6克碳水化合物,并且含有维生素B1、C,因其入冬即可种植,三月挂果可摘,有“八闽春来第一果”美称,历来被人们所喜爱。云霄县是枇杷的传统主产区,近年来,云霄枇杷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特产之乡推委会授予“中国枇杷之乡”称号;200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2007年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对云霄枇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国标委确定云霄县“优质早熟枇杷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云霄枇杷被评为漳州市“十大名优花果”。同时,云霄县通过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力度,扩大特色农业种养规模等有效途径,使枇杷产业在云霄县已成为典型的“一县一品”主导产业。

2010年6月全县总面积达13万亩,总产量7万吨,产值7.58

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1.58%,成为全国著名的早熟枇杷主产区。目前,云霄枇杷已远销国内各大城市和东南亚、美国、欧盟市场,成为云霄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也是云霄县农民主要的增收点。

一、区域概况(一)适宜的气候条件

云霄县位于23°45′-24°14′N ,117°07′-117°33′E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21.2℃,最热月(7月)均温28.4℃,最冷月(1月)13.6℃,无霜期347.4天,年日照时数达到2,098.8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1,742mm ,雨量充沛,日照充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枇杷生长发育。

(二)悠久的种植历史

云霄县种植枇杷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改良种植品种,1994年,从福建省农科院果树所引进枇杷良种“早钟6号”4000多株,种植面积100多亩,进行试种、示范,该品种具有早熟、优质、高产、适应性好等优势。1998年出台一系列“争创农业品牌、发展枇杷产业”的重大决策,对枇杷产业进行人力、物力、财力倾斜扶持,进一步扩大了枇杷生产规模的资源优势。

二、发展枇杷特色产业的经验及成效

(一)建基地,办协会,创建专业合作社,提高枇杷产业市

场竞争力

云霄县成立了枇杷产业化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枇杷产业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励群众采用联营、合股等形式,实现集约开发经营,对千亩以上大规模开发补偿道路建设每公里6000元;鼓励引进高优新品种,对引进优质枇杷种苗给予补贴。2006年开展创建枇杷专业村和户种百株果活动,引导农户发展优质枇杷种植,目前,全县已建成莆美大山、和平金山两个万亩枇杷基地和云陵下城等十多个千亩枇杷片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南亚热带名优水果基地。

为适应枇杷产业发展要求,2002年12月云霄县成立了枇杷协会。首先,在枇杷协会的牵头下,改变以往管理粗放、营销各自为战、牌子混乱繁杂、包装样式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标准,云霄枇杷从生产到营销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质量标准,组建枇杷标准化工作机构,制订《云霄枇杷标准化生产规范》、《云霄枇杷鲜果》;统一价格定位即按市场规律,统一全县枇杷营销价格;统一注册商标,注册了以枇杷为主要代表的系列农产品“云霄”集体商标;统一包装样式;统一品牌推介。经过“五统一”管理,建立了枇杷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其次,为改变传统粗放的枇杷栽培管理模式,协会邀请省外知名专家及省农科院果树专家“把脉会诊”枇杷产业,举办培训会,推广枇杷新品种和讲授枇杷栽培及管理技术,向广大枇杷种植户“传经送宝”,有效地提高种植大户的生产技能。目前,20多家营销龙头企业在协会的扶持下,已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地打开销路,金山、漳江实业、臣果等规模较大的营销公司,已把云霄枇杷打入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为提高枇杷产业市场竞争力,云霄县先后创建了金山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金山农民专业合作社、云霄县利农枇杷专业合作社等,充分发挥合作优势,坚持“质量安全第一、技术服务第一”的办社宗旨和“五统一”服务措施,即统一规划、连片种植;统一供应农业投入品;统一技术规范操作;统一贮运加工;统一拓展市场。着力推进“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增强枇杷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创品牌,加大推介力度

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思路

———以云霄县枇杷产业发展为例

谢映勤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要:从云霄县发展枇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出发,阐述了发展枇杷产业的经验及成效,分析了发展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规划、构筑产业体系、扶持龙头企业、创建实用型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宣传力度等5项促进枇杷产业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县域农业;特色产业;云霄县;枇杷

35··

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介绍

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介绍 文章来源:欧洲司 2007-09-26 14:13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又称"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接合部,与我西北地区毗邻,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中亚五国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水力等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中亚五国是原苏联的粮仓和欧亚大陆重要的优质长绒棉产区,农业和畜牧业基础相对发达。苏联时期,中亚各国是全苏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落后,农业在各国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份额。经过独立后15年的发展,中亚五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依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度过了独立初期的社会和经济危机,特别是在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和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有利形势下,各国财政状况不断好转,宏观经济普遍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在苏联时期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产业,由于国家投入的加大和外国资本的介入得到迅速成长,成为中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谨以此文对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及商品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我工商界人士进一步开拓中亚市场提供帮助。 一、哈萨克斯坦 (一)石油、天然气开发 哈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陆上石油探明储量40亿吨,居世界第七位、独联体第二位,天然气3万亿立方米。哈属里海地区是哈油气开采量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据专家估算,里海地区石油总储量可达900-2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458.8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17.2%和7.5%,里海因此被称为"第二个中东"。里海周边共有五个国家,即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和伊朗。如五国能就里海权益划分问题达成协议,哈属里海水域将占总面积的30%,为五国中最大,同时石油储量也位居榜首。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材料,哈属里海地区石油储量约1010-1096亿桶,占整个里海地区总储量的一半,天然气储量为153.3万亿立方米,占总储量的三分之一。目前,哈属里海地区石油探明储量80亿吨,其中仅最大的卡沙干油田石油可采储量就达10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 目前,哈拥有80多个油气田,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的80%和天然气可采储量的70%已投入开采。2005年哈共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凝析油6192万吨,开采天然气252亿立方米。2006年,哈产石油6480万吨,出口5710万吨。2007-2010年哈石油开采计划如下:2007年-6400万吨;2008年-7000万吨;2009年-7800万吨;2010年-8400万吨。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打造省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打造省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箬横镇是浙江首批农业特色产业强镇,粮食生产、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工作一直走在省市前列,尤其是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优势,以农作制度创新为途径,树立“集聚提升”理念,强化措施落实,积极开发1个主导产业园区、2个粮食功能区和5个精品园区,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基地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实现现代农业集聚提升。 一、以规范土地流转为抓手,促进资源要素集聚 该镇在全市率先探索服务、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至今已流转土地38590亩,流转率为57%,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搭建土地信息网络。在全市率先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108个村级服务站,每个站点配备一名信息员,搭建起信息准确快速、服务便捷高效的土地流转平台。到目前止,服务中心接受了7063户农户的土地委托流转,占全镇总流出户的39.3%,接受委托流转面积达1.40万亩,占全镇土地流转面积的92.9%,协调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1420份。 二是强化土地流转政策激励。该镇每年根据土地流转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出台各项激励扶持政策。对依托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土地流转,达到一定经营

规模则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规定对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在落实国家各项种粮补贴的基础上,该镇再每年每亩补贴20元。对土地流转后进行农业设施建设的,优先享受扶持政策。 三是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在流转过程中,镇服务中心着重把好“四个关”:审核关,优先保证流出的土地向农业企业及大户集中;政策关,规定土地流转只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合同关,明确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增强农民法律意识,避免矛盾纠纷;建档关,对土地流转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二、以健全经营机制为重点,促进主导产业集聚 该镇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采取“统一育秧、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的方法,创新产业化经营方式,发展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促进主导产业的集聚壮大。目前该镇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38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 一是实行农业定单。合作社坚持“田里建基地,外面抓市场”的思路,走“生产、服务、销售”一条龙的模式,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定单,产品按保护价收购,与社员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合作社对社员实行合同价收购,在年底再按交易额进行二次分配,使社员能得到超额利润,提高了社员积极性。 二是为社员提供优质服务。合作社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实现十项统一服务:统一提供种苗、统一信息发送、统一教育培训、统一生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常政发[2009]144号附件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9-2015) 常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十月

一、序言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自2004年颁布实施以来,对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划引导作用,在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挑战;全国总体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常州农业要适应新形势,率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确保城市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拓展对城市的多元服务功能。要紧紧抓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机遇,乘势而上,科学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奋力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修订《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调整农业的功能、战略重心和发展目标,明确政策和财政扶持重点,更为科学、合理地引导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基础、机遇和挑战 1.主要成就和发展基础 自2004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农业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加快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25.7亿元和68.3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39%和36%。水稻单产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花卉苗木、时鲜水果、茶叶、水产品、特色畜

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重点和重大项目建议

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重点和重大项目 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粮食、畜牧、水产、蔬菜、食用菌等传统产业。 一、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优势,农业科技支撑十分关键。 农业科研是农业发展的源泉,缺少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及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力度,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充种质资源,不断选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以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信息引导,

建立信息网络,及时整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状况和价格涨跌信息,介绍新技术、新品种,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生产活动始终沿着市场需求这条主线运行,通过对市场的准确掌握,达到设施农业效益最**。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树立“科技兴农”的理念,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民建立长期联系,实现农民、专家“面对面”,农民有地方科技咨询,专家有指导服务对象,从而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训,重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管理者对新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使他们尽快掌握农业科技管理技术,真正成为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行家、甚至专家。 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以项目建设带动培植区域性现代农业增长极,逐步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我市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优势特色高效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加快种养结合和多模式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全市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粮食作物研究室中长期及近5年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

云南省优势特色产业“十优十强”

云南省优势特色产业“十优十强” 创建实施方案(试行) 为加快推进云南优势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开发,调优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决定从2011年起,用5年时间,开展优势特色产业“十优十强”创建活动。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市场为导向,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科技为支撑,强化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抓住农业部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的契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和大企业、大集团带动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将全省“十类优势特色产业”分别打造10个强县,为推进全省优势特色产业跨越式发展作出示范,起好辐射带动作用。 二、创建目标 紧紧围绕蔗糖、茶叶、橡胶、马铃薯、蔬菜、蚕桑、咖啡、生猪、肉牛、特色水产等十类优势特色产业,用5年时间,分别打造10个基础设施硬、科技含量高、运行机制活、产品上规模、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的强县,使之成为我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样板、农业质量标准化建设展示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科技适用人才培训基地。 ——蔗糖产业。到2015年,创建县甘蔗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产量100万吨以上,平均单产较全省均值高10%以上,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具有1户以上蔗糖加工省级龙头企业;带动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600万亩,产量2700万吨。

——茶叶产业。到2015年,创建县茶叶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比例100%,亩产干茶80公斤以上茶园面积占50%以上;茶叶产量6500吨以上,茶叶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名优茶比例达到80%以上,年产精制茶2000吨的加工龙头企业3户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带动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600万亩,产量3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 ——橡胶产业。到2015年,创建县橡胶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干胶产量3000吨以上,单产达到每亩110公斤,产值达到7500万元,具有1户以上橡胶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一批标胶加工企业;带动全省橡胶种植面积达750万亩,产量45万吨,产值达到120亿元。 ——马铃薯产业。到2015年,创建县年马铃薯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产量40万吨以上,商品薯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带动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100万亩,产量1800万吨。 ——蔬菜产业。到2015年,创建县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产量40万吨以上,保鲜、储运、专业批发市场等配套设施完善,销售收入6亿元以上;带动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1500万亩,产量达2500万吨。 ——蚕桑产业。到2015年,创建县蚕桑园面积5万亩以上,蚕茧产量5000吨以上,具有1户以上省级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省桑园面积达200万亩,蚕茧产量18万吨,产值达到100亿元。 ——咖啡产业。到2015年,创建县咖啡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产量达7500吨,建成2户以上技术先进清洁化生产的咖啡脱皮加工厂和1户以上咖啡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省种植咖啡面积达100万亩,产量万吨。 ——生猪产业。到2015年,创建县年末存栏达到6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6万头以上,全年生猪出栏80万头以上,出栏率150%,能繁母猪年提供出栏肉猪14头以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出栏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达3个以上。具有完善的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带动全省年出栏生猪6000万头,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0%,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

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全面推进“两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一优三高”农业发展总体要求,进一步创新产业扶持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努力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产业带、一批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一批知名品牌,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特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建立自治区与市县分工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对全区分布范围广、发展潜力大、品牌优势明显,在农业农村经济所占比重高的优质粮食、园艺、马铃薯、清真牛羊肉、奶产业、枸杞、葡萄、适水产业、优质牧草产业和农作物种业,由自治区整体规划、统筹布局、政策引导,区市县共同推进,重点扶持。红枣、苹果、中药材、压砂瓜、鸡、生猪、西芹等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充分发挥市县的自主作用,由已形成一定优势的相关市县,结合实际制定发展规划,自治区定向支持,促其发展。 (一)优质粮食产业。 提升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化水平,支持有品种权、具备原种生

产条件的科研单位、企业建设稻麦原种扩繁基地,按照区内原种销售量,每公斤补助1元;支持制种企业购买原种,建设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优质水稻、小麦良种生产基地,按照区内良种销售量,每吨补助100元。补助后原、良种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促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按照“三覆盖、五统一”(良种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控防治达到100%,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的要求,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支持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引导带动农民建设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小杂粮和油料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每年100个,其中农业部安排下达80个、自治区配套创建20个,每亩补助16元,重点支持配方肥应用、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实行示范片补助政策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支持中南部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中南部地区推广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200万亩,其中:秋季全膜120万亩、秋季半膜40万亩、早春全膜40万亩。按照“村申报、乡实施、县验收、区抽查”的方式组织实施,每亩地膜补助50%,农民自筹50%。 突出发展优质水稻生产,支持稻米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育秧大户、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及农技人员开展水稻工厂化、商品化集中育秧,为农民提供代育代插服务。从2013年起,每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水泉镇是我区唯一一个黄河流经的镇,该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已形成了一些科技含量高、有规模、有市场、效益好的优势特色产业。 一、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以陡城、下村、双岔村为主的日光温室科技示范园区,日光温室达到1200座,面积达到1000亩,以西甜瓜、反季节蔬菜种植为主。 2、以中村、陡城、玉碗泉村为主的玉米制种基地,2005年玉米制种面积约6000亩,产值达800万元。 3、以小黄湾、下村、野麻村为主的双膜小弓棚和冷棚早熟西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500亩,产值达百万元。 4、以贾庄、杨岭、旱坪川村为主的肉猪养殖基地,猪存栏达1.57万头,年出栏达3万头,其中益丰养殖场为龙头的规模养殖户54户,养殖规模均在百头以上;水泉镇肉猪屠宰场正在建设之中。 5、以牙沟水、陡城、杨岭村为主的养鸡业发展迅速,鸡存栏达26万只,年产蛋700万公斤,千只以上的养殖户84户。 6、以黄湾小康专业养殖场、月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养牛业发展迅速,全镇肉牛存栏达600头,建成了白

银博康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屠宰场)。 二、特色产业发展思路 1、主导产业: (1)以制种为主的种子产业。种子公司已与四川、湖北等省种子公司、科研单位建成合作关系,每年制种面积10000-12000亩,已形成了典型的订单农业。今后应创造条件,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科研单位加强合作,逐年扩大制种面积,使种子产业做大做强。 (2)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主要抓好日光温室西甜瓜生产,大力发展小拱棚、塑料大棚及大田西甜瓜,使园区内西甜瓜面积达到10000亩,其中核心区内稳定在1000亩,辅射带动全区西甜瓜面积达到15000亩,其中标准化无公害面积达到2000亩。 (3)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陡城核心示范园600亩日光温室,其中300亩就是辣椒,而且产量高,品质优,今后继续壮大辣子产业,并辐射带动小拱棚蔬菜、大田蔬菜的发展,面积达到3000亩。 2、核心技术: (1)大力提高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全面推广白银二代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并逐步推广日光温室三代技术。 (2)全面推广日光温室滴灌技术。目前有40%的日光温室未配备滴灌设备,今后2—3年内要将已建成的日光温室

育特色主导产业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腾达镇新农村建设发展之路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新农村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发展特色农业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利益联结不断完善,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了产业支撑。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在做大、做强、做活、做优、做实现代农业上下功夫,见实效,以此为契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 一、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做大现代农业 腾达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以粮食种植为主导,底子相对薄弱,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相对较多,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指导下,腾达镇坚持以打造“农业特色产业”为抓手,因地制宜,适地适种,进一步完善区域性、特色性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走廊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壮大果、茶、花卉、蚕桑等产业。 一是发展水果产业。腾达镇结合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以立特色求发展,创品牌促发展”为目标,加大对水果种植的投入力度,大量引入资金和技术,提高农民种植水果积极性,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在春

风村以特色李子产业发展为试点,带动乡村生态旅游等农业附加产业发展,全村现已建成集中连片李子园1000亩,实现了规模种植,李子收入180万元,旅游收入120万元,李子给春风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村民致富的一条好路子。在春风村李子产业发展的带动下,腾达镇各村都对本村水果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到目前为止全镇水果面积已达到7000余亩。 二是发展茶叶产业。腾达镇大部分地区都适宜茶叶生产,而且部分农民有比较丰富的种茶经验,在各村村支两委的组织下,对低产老化茶园进行技改,购买优质良繁茶苗在适宜的地区进行栽种,春风村优质无公害良繁茶园已达到1200亩,冒水村新造良繁茶种植面积已接近2000亩,并带动官井村、利坪村茶叶产业的发展。 三是发展花卉产业。2006年,腾达镇通过招商引资,在市、县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春风村成立了“筠连县佛来仙居花卉园林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农民用土地入股分红,公司统一组织,进行花卉苗木栽培种植,为城市绿化、公路绿化培育花卉苗木,全村现已发展苗圃基地980亩。 四是发展蚕桑产业。腾达镇新合村经济发展以蚕桑业为特色产业,是全县第一大的蚕桑生产专业村,经多次实地调研论证后,新发展蚕桑2000亩,并带动官井、王合、小溪

延平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延平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延平区农业局 (2012年7月1日) 一、延平区农业发展概况 2011年延平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66元。农业主导产业有水稻、蔬菜、食用菌、水果四大产业。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开展农业品牌创建、“三品”认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区累计获农产品“三品”认证总数达140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1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6个,获省名牌农产品3个(享通蕹菜、菜苔,和意杏鲍菇)。培育了南平享通农业、和意食用菌2家省级农业(种植业)产业化企业,南平市明洋菌菜花专业合作社、南平市绿鑫蔬菜专业合作社、福建绿友园艺有限公司、南平市添丰果蔬专业合作社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现将延平区农业特色产业情况汇报如下: 二、我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1、水稻产业:2012年水稻播种面积19.7亩,其中早稻3.5亩,双晚期3.5亩,中稻和一季晚稻12.7亩,良种覆盖率达95%。主要推广水稻良种有金优1255、T78

优2155、甬优9号、甬优6号、金优明100,Ⅱ优3301、川香优2号、丰优22、丰两优1号、丰两优4号、丰两优香1号、Ⅱ优125、汕优82、冈优527等杂交种子组合。依托闽北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南平市恒大米业有限公司水稻龙头企业,在延平王台、峡阳、西芹等乡镇发展农业订单生产1.2万亩, 2012年4月该公司稻米专业合作社和台湾宜兰农委会合资,计划今后几年在南平市延平区建设“绿色生态稻谷”种植基地5万亩。 2、蔬菜产业:全区年蔬菜播种面积14.63万亩,总产量20.62万吨;主要优质产品有蕹菜、菜苔、大白菜、长豇豆、花椰菜等无公害及绿色蔬菜;依托蔬菜生产龙头企业享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南平润苗绿色蔬菜有限公司、南平市跃农蔬菜有限公司、恒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南平市明洋菌菜花专业合作社等省市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7400亩,绿色蔬菜基地面积1000亩。全区共有9家蔬菜生产企业,获无公害蔬菜认证品种67个(其中获绿色蔬菜认证产品12个)。2012年为了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享通农业申报省级集约化蔬菜育苗项目,拟在夏道洋头村建立蔬菜集约化育苗钢架大棚面积20亩(其中数控连栋育苗大棚1000平方米),年产优质种苗1000万株以上,辐射推广蔬菜优良种苗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256万元。2012年6月南平跃农蔬菜基地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中穗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思路

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思路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农村经济、完善农业发展链的强力抓手。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江苏农业生态特征多样,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农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效率较低,产业缺乏竞争力;农产品有良好的生产基础,具备叫响品牌的条件,但品牌多而不强、知名度有而不响,更缺少一批起点高、带动强、品牌亮的大型龙头企业;农村自我提升和发展的能力较弱,农民增收的动力缺乏。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把创新发展农业产业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重塑农业产业发展新优?荨;?于功能区战略合理定位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形成农业发展新格局。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高地、生态优质农产品标杆产地、开放型农业生产基地和区域绿色农产品交易集聚区。立足农业农村资源条件与区域发展优势,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农耕文化为灵魂、以田园

乡村为载体,围绕沿江、沿海、沿运河、沿黄河故道及湖泊丘陵资源,打造不同类型的乡村田园。 推动地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江苏农业生态多样,农林牧渔业品种资源丰富,地理标志资源丰富,具有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良好条件。如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邳州大蒜、阳山水蜜桃、灌南食用菌等。优先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农产品深加工推动产业集聚,推动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及规模优势。 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在空间地域上的产业集聚区。围绕园区的提档升级,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高起点创新集成农业科技成果,高质量引进实施重点农业项目,高水平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高要求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公共服务平台,集成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以开放理念发展农业。全方位、多途径引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助推开放型农业经济新发展,打造开放型农业新格局。优势农业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聚焦多元化产业链和价值链,摒弃单一化种植养殖初级产品,挖掘和拓展农业产业的多维功能。 为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核心是人才振兴。人才振兴要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基

(完整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讲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农业发展的阶段分析 一、原始农业阶段 1、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生 动机:环境变化引起新的食物来源的需要 产生:驯化野生动植物 标志:“神农氏”的出现(约6000年前) 过程: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 2、原始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类,这些都是用来砍伐树木。 3、原始动物的驯养 (1)由于狩猎的需要,最先驯养的动物可能是狗。(2)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进一步发展,狗、猪、牛、羊的数量增加。(3)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和鸡在成了饲养的家畜、家禽,后世所称的“六畜”此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4)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始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 (1)产生:奴隶制后期至蒸汽机发明之前时期。 (2)内涵:在生产过程中以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利用自然环

境条件进行生产经营;不使用合成农用化学物资,充分利用有机肥进行地力培肥,保持土壤良好的结构性和耕性,延长土壤的使用寿命;采用农业和人工措施,如多种种植、增加天敌、人工捕捉、合理倒茬和换茬、筛选和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进行病虫草害防治,逐步地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耕作体系。 (3)特点: 1、铁制农具和畜力的广泛使用。 2、畜牧业出现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 3、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的自然经济为主体。 三、石油农业发展阶段 “石油农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之所以被称为“石油农业”,是因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特点:追求产量,不计成本和环境破坏。 后果: 1、破坏土壤,加速水土流失。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由土壤流失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 2、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美国31个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农村钦用水中63%被农药污染。 3、单一作物种植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单一作物种植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减退,病虫害加重。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相关主题